针高考对湖北考生不公平教育与北京不公平录取怎么说

[长文慎入]湖北JR对高考的一些看法,以及为何我呼吁全国统一试题分数线
7回复 455浏览
首先给很可能已经被这个话题弄烦了的JRS道个歉——假如您对此话题已经失去了兴趣,可以随时右上角叉叉。但经过这两天街上以及生活中的各种论辩,我作为一个湖北JR还是觉得有些思路不吐不快。前两天在虎扑看到一则新闻——2016全国高考搞宏观调控,照顾中西部一些录取率过低的省份,于是让另一些省份让出部分省内高校对省内保留的招生名额,一一对应地分到其他省。这个命令一共涉及16000招生名额,和12个被勒令调出名额的省份——河北,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陕西,和青海。其中湖北一个省,承担了40000个,也就是四分之一的名额。江苏省也不甘落后,承担了38000。
这次湖北和江苏家长的不满,和整个网上社群的大范围不满,实际上不完全是因为这一次减招——他们的爆发、我们的爆发,都是长期积怨的结果。某些地区在高校招生上的特权一直难以撼动。它们在这一次减招时的一毛不拔,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实际上,很多家长已经开始呼吁全国统一试卷、并且至少在重点大学范围内统一分数线。这个并不过分的要求长期以来被很多人视为天真、幼稚、不可行。下面,我会一一分析我在步行街上和日常对话中收集的几个最流行的反对论点。&
反对论点一:所有985高校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府财政支持。本地人纳了税,凭什么不能多收本地人?
论点合理程度:五颗星
论点合情程度:四颗星
论点攻击力:一颗星
分析:这个论据在众多观点中还算有一些逻辑的。它的一个基本假设是:985高校应该照顾用钱养它们的人。这个假设我不反对——毕竟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谁还意识不到钱的重要性?而且,我相当支持这个假设背后的纳税人意识:你不能收了钱就翻脸不认人。
但是第一,本地纳税人的钱真的有这么大用?错!985高校的财政来源主要还是教育局拨款,尤其是清华北大。反正我是没找到北京教育局对这两个学校拨款的证据。(原谅我可怜的研究能力,只能找到一些非官方的拨款数据。求JRS指路官方数据。)985创立之初,首批拨款是长这个样子的:
最新2013年的数据,是长这个样子的:
我也尝试百度过“北京市教育局拨款北大清华”一类,想探究一下北京市政府到底有没有给北大清华拨款,但是完全没有收获。(倒是找到了一篇很棒的知乎答案,有兴趣的JRS可以看看。
最高票答案就是)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985学校都是kbc6n财政拨款一半,地方财政拨款一半。而北大清华这两所基本全部由教育部拨款,而且拨款数额(以上截图未计算科研经费)比其余学校多出一大截。所以,在说当地纳税人理应享受优势之前,请先统一所有学校的kbc6n拨款额度,好吗?
第二,就算我们先退一步,接受本地纳税人应该占便宜这个假设,照顾本地人一定要体现在录取上吗?为什么不能体现在学费上?适当增加外省学生的学费,给本省学生减少跟当地教育局拨款对应的学费,这不是比用招生计划补偿人家简单的多、合理的多?在美国(拒绝美分帽子,就事论事),即使是完全由州政府养的州立大学,也不会在录取的时候因为你是外地人就歧视你,而只是给本州居民大幅度减免学费的优惠。钱的事情就应该钱解决,用招生名额解决不能不让人乱想。
第三,说了那么多纳税人纳税人,其实税钱在精英高等教育的语境下基本没什么意义,因为高等教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重要了、太关键了。换句话说,要是能一年多交几百块钱增加五倍上清华的几率,我觉得全国没有多少家庭不会喜大普奔地答应。教育部(全国纳税人)和当地教育厅(当地纳税人)联合支持一所一流大学(哦,还有两所只由全国人民一起养的)然后分配招生名额这件事,跟村东头赵四和村西头刘能合办一个养鸡场讨论分红完全不同——一所好大学本身就能给当地带来无尽的人才优势,这已经是给当地的红利了;同时,高等精英教育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讲,是最有效、甚至唯一改变命运、改变阶层的途径。养鸡的赵四刘能可以只谈钱,而办学校的我们不可能只谈钱。仅仅因为你生在首都、给首都的几所大学交了钱,你就能获得如此之大的进入全中国最高学府的优势?小明生在河南,他倒是想给北大交钱啊,但他没这个机会啊——河南全省没有一所985,只有一所211。把清北搬到河南来呗?&
反对论点二:你拿落后地区怎么办?他们凭什么和发达地区考一张卷子受一样的评判?
论点合理程度:四颗星
论点合情程度:五颗星
论点攻击力:五颗星
分析:这是所有反对论点中我最能理解的、也是我唯一承认的。我承认教育资源很重要——好的师资和氛围对天赋的加成很大。而匮乏的师资和氛围毫无疑问非常拖学生后腿。所以我支持在高考的基础上,高校应该重点考虑多收贫困边远地区的学生——无论是通过分配一定名额还是加分。但这毫不妨碍先统一全国的试卷和分数。
但实际上即使没有额外的照顾政策,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平并不会被统一试卷、分数线加剧。因为现在向发达地区极度倾斜的分省录取方案完全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加剧这种不公平。困难省和北京市的平均贫富差距,对比任何一个省内的贫富差距,都不算什么。也就是说,困难落后地区的学生其实早就和比他们条件好的多的学生考同一张卷子、面对同一个分数线了,而且还是一个在北京等地恐怖录取率压迫下的、过高的分数线。
再说,我们口口声声喊的高考的意义,不就在于无论你条件好还是不好,你都有权利和其他人考一样的试卷、接受一样的评判吗?在鼓吹高考的时候怎么没人提出教育资源不公平这一说?
反对论点三: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不想想就算全国统一了考卷,北京的利益集团完全可以像现在操纵录取比例一样操纵出题人,出一些很难的题目,让自己占尽优势。如此统一全国卷,有什么意义?
论点合理程度:一颗星
论点合情程度:一颗星
不攻自破程度:四颗星
分析:“没有绝对的公平”,这是我跟身边的人讨论高考问题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这种充满马克思唯物主义智慧与中庸辩证哲思的句子通常是大家反驳新观点时最爱用的话。对此我送您一个高考作文专用排比句:没有绝对的善良,你就不追求善良了?没有绝对的正义,你就不追求正义了?没有绝对的好,你就不追求更好了?
没有绝对的公平,废话。但这不妨碍我追求更公平。全国分省考不同的卷子,在任何情况下,就是没有考同一张卷子公平。即使这张卷子是北京的利益集团操纵出题人出的,即使它考的是公主坟下一站是啥,一张卷子一个分数线还是比现在公平,只要信息透明、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保证出题不超纲。不要低估了莘莘学子的学学和适应能力——高考,考来考去不就是那几科?难出天际真的对北京学生有帮助?我没搞错的话难道不是两湖江浙的竞赛比较强吗?
反对论点四:好学校招多北京人是应该的,发达城市学生教学资源好、综合素质高,学校自然喜欢。
论点合理程度:
论点合情程度:
不攻自破程度:五颗星
第一,我承认发达地区的教学资源好,但请拿出北京等地孩子综合素质高的证据。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了。不像二十年前,北京上海的孩子看到的世界可能跟河南农村孩子看到的世界真的不是同一个。现在,绝大部分人口都能上网,有条件自我教育,有条件看书,有条件接触很多东西。真的要一年出几次国才叫素质吗?我倒觉得不同地域学生素质差异很大一部分恰恰是由于高考的压力不同——湖北学生倒是想花时间培养各种兴趣搞搞模联什么的啊,我们没这个时间,因为想上清北或者985的话,压力太大了。
第二,退一万步,我们假设北京等地的孩子平均综合素质高。而高校又的确想多招高素质人才。但这也不代表现在划分地域、录取率天壤之别是合理的。换句话说,全中国北京上海之外的高素质家庭多了去了,也没见你给人家加个分啊?其实我敢肯定家庭条件和素质的关系比地域和素质的关系要显著的多,不然咱们按家庭条件分批录取?或者按父母是否为高校老师分批录取?所以,你真觉得分省录取比例差别如此之大是学校在努力招高素质人才吗?高校就是在照顾有北京上海户口本的人,没必要扯到素质上去。
第三,退一万步,我们假设高校的确可以通过降低北上等地高考标准招收到更多的高素质学生。但你真的觉得这合理吗?你真的觉得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最好的学校,应该借由对“素质”的推崇,惩罚那些家境困难的学生?我们假设在分数之外,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必须考虑一些其它因素(当然,这个假设本身很有问题:它违背了高考的初衷)。那么一个有良心的学校,不应该去考虑一个学生从小到大出过几次国门、喝过几次红酒、见过多少老外。一个有良心的学校,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学生克服过多少困难、表现出的韧性、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我相信很多困难地区的学生最不缺的就是吃苦的能力。谁说吃苦不是综合素质里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呢?
反对论点五:北京等地的孩子追求素质教育,没那么多时间钻研应试。让他们和那些河南山东湖北江苏的学霸考同一张卷子太不公平了。
论点合理程度:
论点合情程度:
不攻自破程度:还用说吗?真觉得大家愿意做学霸?而且假如真要统一全国卷,肯定不会像这次一样只提前一两个月通知。提前六年通知,让北京上海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初高中适应全国人民的学学节奏,应该够了?&
个人而言,
一路学上来,我虽然小学初中没怎么吃苦,但一则见过太多身边的人吃苦,二则见过老家的学生不但吃苦,而且是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无谓地吃苦,一年又一年。整个高中期间,听到老师们最多的一句话是,高考啊,多好的一个体系;在很难求得绝对公平的社会里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让分数说话。那时候我心里是高兴的,觉得自己埋怨了那么多年的教育体系最终还是有了一点道理。
一直到高三,我才知道连相对公平都是扯淡。我参加自主招生的那一年,北大联合了其他几所学校组织了诨名“北约”的一套考试,清华则办起了“华约”。两套题都是全国所有有资格的考生考同一套卷子。我考完后高兴了没一阵子,就被一个发现震惊了——连全国考同一套卷子的自主招生考试,都是分省划分数线的——大部分省市的分数线都在330-340之间。向来苦逼的河南分数线345,以竞争激烈著称的江苏分数线351,而北京、天津是320多。
在满分是500,全国最高分不过408的一个考试里,从320到350分的差距可想而知。而湖北省的分数线却是一个耸人听闻的361——很多其他省份的最高分都没有到湖北省的基本分数线。这是我唯一一次直观地经历高校的区别对待。因为后来高考的经历并不直观——所有人考的都是不同的卷子,无从比较水平,虽然那一年湖北的一本率是7.9%,北京27%。
越到后来我才越发觉这个可悲的事实——我们国家的太多少年少女,不但承受着家庭背景的不利、困难,更承受国家和体制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另一重困难。而最可气的是,很多人会理直气壮的跟你说,你之所以要背负这一层负担,恰恰就是因为你的家庭背景不如别人好、你能享受的资源不如别人。你不幸,所以我要欺负你、要剥削你、要拿你的汗水和努力去浇灌那些比你更有特权的人。任何懂逻辑,有最基本的良心和同情心的人,都可以体会到以上的论调有多可笑和冷漠。
最后,我知道在网上bb没用。要是能干些什么实事去改善现状,我当然也愿意。我倒是想号召今年所有湖北江苏考生弃考,但这太难了。无论咱们网上的键盘侠怎么争论,他们该受的苦一点都不会少。但我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回顾一下进来街上的争论,并记录个人的思考。在这种事上可能的确“认真你就输了”,但是我没办法不对它认真。
湖北高三狗早上6点30
晚上10点30
中午还有午自学
一个星期放4个半小时的假
。北京大学照顾北京人,复旦大学照顾上海人,湖北考生胸怀天下!照顾全中国!
号召弃考?想法不要太简单好么?你要是应届这么说说还行?要是非应届这么说说得话,别人怎么骂你都是应该的
让湖北人江苏人做教育部部长
其实现在不统一分数线不仅是照顾既得利益者的问题 教育理念上的差距也决定了至少在目前统一分数线不可能 我原来高中周末从不补课 60+个社团活动基本不受限制 老师和校方也从没有给我们太多压力 然而我们省的高考录取率也不是全国前列的 因为我们省从家长到学校想对而言都比较在意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想让孩子变成书呆子 这点我觉得要比一些内陆或者北方省份……有一定优势吧 有的时候一味骂高考骂教育厅也是徒劳 还不如从自己做起
北京、上海在教育资源上超别的省一头,现在不把所有精力放在学学上,一旦统一试卷,和山东,湖北一样的刻苦学学,可能有要说不公平.
最近又有很多人说起高考制度不平等。其实北京上海天津的一本率也没多高阿。广东一本率全国倒数,然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这些地方的一本率还是在20%左右,这说明了城市的学生就是比农村的优秀。以北上的经济教育发展水平,24%左右的一本率也是很合理的。很多人说江苏湖北是教育大省,高考制度对他们不公,高考难度是地域模式,但我也没见江苏湖北的同学比我们广东的牛逼阿。而且在经济发展差不多的情况下,他们的一本率已经比广东高挺多了。那些整天抱怨高考不公的人,如果把他们放到大城市,他们会发觉自己不仅智商比不上城市里的孩子,除成绩以外各方面的能力也是。是全方位的落后。发自手机虎扑
全国统考了,这样秀优越的人就更多了,虽然你们的确有这个实力,但是天天看见抱怨和地域攻击感觉不爽发自手机虎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352人参加识货团购299.00元46人参加识货团购469.00元110人参加识货团购599.00元41人参加识货团购49.00元58人参加识货团购49.00元10人参加识货团购498.00元6人参加识货团购145.00元85人参加识货团购688.00元44人参加识货团购349.00元31人参加识货团购239.00元64人参加识货团购888.00元103人参加识货团购375.00元您所在的位置:
& 新闻大滚动 & 正文
河南代表称教育部不公平 高考应统一命题录取
日02:32  
  河南工商联副主席王刚()制度不合理应统一命题录取  “高考制度不公平,根源在教育部!”8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工商联副主席、河南怡和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表示,准备联名五六十名人大代表,共同质疑教育部。
  王刚代表认为,教育部才是“造成高考制度严重不公平的根源”。  记者看到王刚代表写的一份准备提交全国人大的《高考制度严重不公平的根源在教育部》的批评建议。在这份材料中,他列举了教育不公平的弊端,“成绩优秀的高分考生进不了大学,低分的反而混进去,不利于国家培养人才”;“处于高考高地的师生面对残酷的竞争”,导致出现“高考移民”等。  王刚说,山东、河南、湖北等省每年高考的学生都非常多,竞争非常残酷。现在进行了分省命题,同样的分数,在北京可能上北大,在高考生源大省却是不可想象的,这就导致客观上的地域歧视。  王刚说,出现这些教育不公的问题,根源就在教育部,是教育部的高考政策出现了问题。他认为,“高考应当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按统一标准录取,只有这样,才是合法的、公平的。偏离了这一点,任何所谓改革措施都是违法的、不公平的。”
-- 高考实用信息 ---------------------
-- 志愿填报指南 ---------------------
-- 辅导备考指南 ---------------------
  腾讯高考邀请阅卷组成员考后第一时间点评试题...[]
热门导航:
[责任编辑:moninfu]
更多关于“”的新闻
( 09:55:00)
( 10:02:55)
( 09:40:08)
( 08:04:00)
( 08:53:17)
( 12:54:49)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频道精彩内容推荐
腾讯微博: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又是一年高考录取时。看到网上许多文章还是谈到北京的那些全国重点大学的不公平不合理不符宪法的录取明规则
又是一年高考录取时。看到网上许多文章还是谈到北京的那些全国重点大学的不公平不合理不符宪法的录取明规则
许多文章里详细对比了北京与河南高中生考上北大、清华这类名牌大学的,在特权政策下的容易程度。北京考生的“特权地利”下上北大清华这些名牌大学的容易程度是河南考生的25倍。
一个在北京做烧烤的河南父亲叹气说:那些当官的是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
制定这些名牌大学高考招生的各省名额的教育部门的官员们,他们的子女都在北京。所以他们的名额自然分给北京的是外省考生的几倍。任你各地老百姓愤恨不平却奈何他们不得。他们还堂皇地对美国说他们的人权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为什么他们这些官员们就是不改这些不公平的有关各阶层人民后代的前途的名牌大学的高考招生“计划”?这是一个什么“计划”?
高考没有公平的,北京考生上清华北大的比例与其他省学生的完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是湖北考生,湖北考生每年的分数线是相当之高的,北京考生考到520就能上北大清华,但是湖北考生却要考到至少570以上,这样公平吗?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这是一个拼爹的年代,大家早都见怪不怪了,不能上自己孩子上好大学,那是爹没本事,早干嘛呢,当爹的混成教育部的不就完了?不要指望公平,这个世界不存在公平!!!
这就是中国,这就是现实。
全国人民的钱财...如果要把这个当论据,那首先也许得搞清楚比如北大/清华,每年从中央政府拿多少钱,从北京市政府拿多少钱。
要是有内幕,那直接暴出来即可;或者有真知灼见,那也别绕弯子。
比如,楼zhu1觉得什么样的招生规则比较好呢?
全看考分?那首先得统一试卷,然后还得担心著名大学的生源是否给某些省份垄断。
按人口比例分配?这样会减弱竞争,对考生不坏;但是好像是在把本科教育当义务教育办。
或者其它方法?
或者纯粹嘴贱?
匿名回答于
这也有体制问题,美国强调公平竞争,考不上哈佛,也可以选普林斯顿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我们这里暂时不具备这种优势
人民就是白痴的同义语。
:::富有思想而无法让想---最郁闷![囧]
“中国教师节背后紧跟的居然是9.11.。”!中国教育对于孩子的悲剧原来根子在于此!
[伤心]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痛感物质珍贵!中国当今精神何等珍贵!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教育不公平
教育部回应教育不公平 教育不公平
教育不公现象相当严重,人们能普遍地感受到,它与每个家庭的利益关系太直接;因为它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对社会的和谐影响太大。实行多年的高考录取线不同的政策,就是一项荒唐的、充满歧视的“霸王条款”。录取线的不同是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户籍的不同确定的。拥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口的考生,比外地户口的学生享有优越条件,“册内”(笔者造的词)地区的考生比“另册”(笔者造的词)地区的考生享有优越条件。这种“优越”通过提高没有这些大城市户口或来自“另册”地区考生的录取分数线来体现。最严重的时候,同样进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全国一流大学,“另册”地区的考生要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册内”地区的考生总分高出几十分甚至上百分。“另册”地区,多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在高考竞争中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并没有要求特别照顾(其实有所照顾也应该),只要求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结果不但得不到照顾,不但享受不到平等,反而要比人家高出一大截的分数才行,天下哪有这种道理?这种政策造成一种怪现象:一些分数低而“出身好”(“户口好”,“地区好”)的考生能进名牌大学,而许多分数高而“出身不好”(“户口不好”、“地区不好”)的考生却被排斥在外。这种政策不但公然背离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对保证重点大学的质量也不利。难怪有人把这项政策称为“丧失灵魂的公共政策”。从教育思想来说,这项政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可取之处。建国后,贯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和对工农子弟、落后地区适当照顾的政策,还使得许多优秀的农家子弟有上大学、甚至上名牌大学的机会。而现在,这种政策甚至比封建社会的“有教无类”和科举制度(虽然是选拔官吏)都不如。教育不公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严重失衡。城乡失衡,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投入不公,明显地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城市。城市里少数重点学校和大多数非重点学校又严重不平衡,造成“择校”之风越刮越厉害。而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升学率低,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且形成恶性循环。老文盲没有扫除,又出现一批新文盲。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至今没能真正实现,主要原因就是多年来对农村教育投资太少。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其子弟在城市受教育的问题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们很难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即使有经济能力上学的,他们也只能“借读”,而且必须交纳很高的“借读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就留下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鸿沟。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并不指望自己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如果在职业学校学到一技之长,将来就业路子宽一些,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可是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农民这种愿望总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地区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国家投资建立的重点大学在省区间分布严重不均,有的城市、有的省份享受过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再加上上面提到的不合理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设置,使得高校集中的城市和地区明显得益,而没有重点高校或重点高校很少的地区明显吃亏,引起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教育腐败问题在孳生蔓延,是近年来普遍谈论的教育不公的重要话题之一。社会上的腐败之风同样刮进一向比较清廉的校园。权力、金钱、人情大行其道,弄虚作假,行贿受贿屡见不鲜,巧立名目、乱收费用屡禁不止,从而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贫者与富者之间、有背景者与无背景者之间在教育方面的竞争更加失去公平。在任何社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教育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因为讲平等,首先应该是所有的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这是平等的起点。 如果许多人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平等的权利,对他们来说还谈得上什么后来的机会平等以及争取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平等呢?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不公现象呈现了某种倾向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城乡之间,向城市倾斜;条件好的地区与条件差的地区之间,向条件好的地区倾斜;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向强势群体倾斜;富者与穷者之间,向富者倾斜。教育不公现象,归根到底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以及这种二元结构产生的思想意识在教育工作中的反映。但教育不公的种种做法反过来又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扩大了差别,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 标相背离。构建和谐社会,当从大力消除教育某些明显的不公做起。 原因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社会分层中的阶级差别并不严重,而阶层差别则在社会的转型期中有突出的表现。尽管阶层的界限很难划清,但由社会成员的政治待遇、社会声望及升迁机会的差别而构成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层次序列是比改革开放以前明显,作为同一层次的社会成员在现实条件下的各种利益和机会是相接近,而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则有越来越明显的差别。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按生产要求分配,人们的收入来源及差异会越来越大,也使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有学者主要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在当前条件下的教育机会的差异后认为,中国当前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1.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它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会不均的最严重表现。2.城镇居民的工作单位性质是我国社会分层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的生活条件及其子女的教育机会。3.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拉大,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了的教育不公平。4.由于行业和职位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i]。归纳起来,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别上,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我国当前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是历史形成的,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平。当前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不公平主要表现是资源配置失衡的局面仍未改变和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导向”。另外,中国的教育腐败正在加剧教育不公平。这种腐败集中表现在对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的破坏上,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换取私有制的教育资源[ii]。对我国教育不公平现状,下面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性别差别、民族差别、阶层差别进行陈述。一、地区差别与民族差别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胡鞍钢等人的研究认为[iii],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东部、中部、西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45:1:1.04和1:0.75:0.63。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习题的一个基本背景。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十分明显,而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1998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47%、81.87%、和42.26%。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 务教育的差异度可分五类地区:A类为北京、上海、天津;B类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而最差的E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1994年,以上三类地区人均GDP之比为5.6:2.9:1,当年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2:1,与1988年的2.8:1.5:1相比,明显呈加大趋势。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4%(1991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该数据为8.41%。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校中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师资短缺,经费不足,普及义务教育都遇到极大困难。二、城乡差别与性别差别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6.23%,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该比例为28.85%,1997年10月,达29.92%。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人口占39.78%。比1990年增加了9.86个百分点。相对而言,城镇学校条件好,容易吸引外来学生,因此与上述城乡人口所占百分比相对应,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在城镇、农村中所占的比例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见表一。表一 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按城镇、农村的比例(%)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 以上,而表格中显示的两个数据(57.1% 和70.5%)均低于这个水平。以1998年我国城乡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中学拥有初中教育生源一半多,但在高中阶段在校生却不到14%。因此,城乡差别的第一个表现是农村中小学入学率相对较低。第二个表现是农村学生辍学率、流失率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1998年全国初中生在校生辍学率3.23%,达167万人,比1997年上升0.09个百分点;而农村初中生辍学率达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竟高于10%。应当指出,有些地区的农村学生实际辍学率可能比统计数据要高的多。第三个表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危房面积较大。虽然危房在全国中小学总校舍中所占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农村,这一数字就远远不止。如宁夏的危房面积在中、小学房舍中分别占5.32%和4.6%,新疆、青海这一比例分别为4.05%、3%和3.16%、4.33%。有的贫困县危房面积高达10%--15%,个别地方超过20%,如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小学危房率为28.3%。城乡差别的另外几个表现是财政拨款以及农村教师工资问题。对于前者,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已经向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有所倾斜,但是距离根本上达到投资公平这一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如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为265.78元,农村为198.69元。最高的上海达到1216.85元,最低的河南144.20元。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92.04元,农村392.59元。最高上海,1535.83元,最低四川311.86元。这种教育资源上的不公平必然带来教育机会不平等。而后者则仍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解决,许多代课教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拿不到工资的现象亦然在不少贫困地区出现。
近几年来,我国女性教育在整体上有了很大进步,发展的态势也很好,1998年与1990年相比,男女童入学率差距由1.28个百分点降至0.14个百分点,各级教育中女学生、女教师的比率也逐年上升,见表二。表二 各级教育中女学生、女教师的比率(%)女性教育的问题集中在农村的贫困边远地区,主要表现为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文盲率女性高于男性。1997年,我国尚有1.45亿成人文盲,其中3775万青壮年文盲中,70%为女性。“八五”期间全国扫除文盲2441万,女性仅占41%,比男性低18个百分点。而在城市和高层次的教育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这涉及到用人制度以及传统观念问题。三、阶层差别与职业差别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拉大,这成为我们研究公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中,最高收入的20% 家庭占有了全部收入的50.13%,中间层的20% 家庭占总收入的15% ,最低收入的20% 家庭仅占总收入的4.27%。高收入家庭占的总收入的比例很高,低收入和中间收入家庭占总收入的比例太低,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特征显明的表现出来了。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1979年为0.31,,,7,超过国际上一般认为的适度范围。而至1996年底,我国城镇还有近7000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生活费支出只相当于贫困线以上农户的51% 。在城镇中,由于企业效益差,大量下岗职工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新生的贫困人群。贫困人群的扩大,必然随之而来的是贫困学生群的扩大。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校园中“贫困生”、“特困生”日益增多。对农村中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魏新的研究认为[iv],即便是在前几年每年1000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 左右的贫困生。研究显示,1997年入学学生组对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为1.095,这表明学费增加10%,约有11%的学生会因难以负担学费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些调查显示,在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家庭背景的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占人口90% 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孩子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北京市招生办统计,1990年北京市录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干部、军人、职员子女占78%,工农子女占21%。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中来自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的子女比重越来越高。而在军校、师范、农林、地矿等一些收费相对较低的学校,低收入阶层子女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这就从主观上造成了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上的不平等。 注 释:[i] 郑淮《略论我国的社会分层变化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56 [ii] 杨东平《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回顾和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71 [iii] 胡安钢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iv] 魏新《关于我国教育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7.6 在进入新年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南海连续召开五次座谈会,主题都是围绕一个内容——教育。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所讲,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同时,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 根据笔者的调查,中国的教育不公平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 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前年,笔者在湖南某市调查时发现,在中央明确要求为公检法每人增4万元办公费的情况下,由于当地是“吃饭财政”,通过把教育和农业的财政支出降下来解决政策要求。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最近笔者在河南调查时发现,在紧临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的一个非贫困县,有一个县城内老初中全校4000多人,仅有两个多媒体教室。全县95%的学校师生共用一个旱厕所,厕所里没有上下水。下雨天,老师、学生要冒雨如厕。由于县财政投入困难,有的学校教师办公场所还在国家禁用的石棉瓦小房子里。财政困难还造成教师工资偏低,几个工作八、九年的中学教师,月收入才只有八、九百元,导致教师流失严重。很多中小学没有本科毕业的教师,教学质量甚差。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校,如果不拿钱,即便学校守在家门口也不能入学。笔者邻居家离中关村某小学不足50米,由于这所小学是优质学校,各方有钱人都盯着这个学校,愿拿钱让孩子入该校读书,于是学校便把附近的孩子排斥在外。邻居的孩子只好去离家约1.5公里,要过4个路口的小学就读。为了孩子上小学,家长既不能出差,又不能有病,常年风雨无阻进行接送。广大农村的孩子,因为要就近入学必须在乡下读初中,不能进城市念好的学校。有些地区虽然有优质学校想挖优秀学生,但当地学校又不允许,这也给孩子就读造成不公平。二是高考录取制度存在问题。我们一些大城市的学校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剪刀差,从农村聚钱、借助全国一盘棋发展起来的,还有些名校是老祖宗留下的。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并非凭分数择优录取。而是给各地方发放名额,在分配名额时,又不考虑人口和生源多少。这种招生设计给一些地方的高中生升大学造成困难。例如河南近1亿人口,每年高中毕业人数96万,能够升省外去学习的只有6000人,北大、清华在全国招生指标是8.3‰,在河南却是0.1‰,造成极大不公平。当地学生动情地说,高考对全国考生是走独木桥,对我们省的考生则是走钢丝绳。
三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问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给不少省区的高考带来很大困难。以河南为例,全国每1000万人拥有普通高校14.22所,河南却不到9所;全国本科与专科在校生之比为6:4,而河南仅为4.5:5.5,本科在校生,同全国差距甚大。从重点学校布局看,河南9800万人口,只有一所211院校(郑州大学)。985院校河南没有一座。省内学校少,外边重点学校又招的少,所以他们认为只好在走钢丝中互相挤压,或花大钱到大城市去读那些公办学府兴办的收费学校了。学生家庭收入过低造成的受教育不公平政府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的政策,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人人可以入学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由于一些学生家庭贫困,再加上高中、大学收费偏高,仍然造成一些贫困学生面临上高中、大学的困难。特别是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家庭收入低的孩子明显减少。河南信阳高中是笔者母校,当年90%以上是农民的孩子,而今农村的孩子大为减少。我们在学生宿舍发现,多数学生床下从这头到那头摆满了鞋子,而床下只有一双鞋或只有一双拖鞋的孩子,只有几个。校长说,床下鞋少的都是家庭收入较低的、来自农村的学生。驻马店市黄淮大学办了一所与国外大学合办的学院,这个学院因三年后可以出国续读,收费较贵,在本地居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造成大学虽然在本地,可能上学的多为外省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如,中山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已经降到6%以下。北京某名牌大学报到薄显示,农民的孩子也已降到13%。这同中小学中农民子女占在校人数70%以上相比,呈现出过分悬殊。现在大学年收费普遍在3500元以上,加上生活、住宿、书本费等,一名普通农民全年的收入(4500元人民币)都不够培养一个大学生。而资料显示,在欧洲培养一个大学生,所需费用仅相当家庭收入的10%。在我国如何朝这个目标努力,恐怕需从减少高校收费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去努力。政府规定执行不力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进入1990年代末,各方面都出现了乱收费。教育也不例外。本来乱收费是要进行整治的,但是由于教育的乱收费,某些主管部门有提成,再加上乱收费的优质学校收入高、受益大,很多权贵名流子孙多通过走后门在这些学校就读,于是他们的话语权处于强势。造成整治乱收费行为对这类学校进行妥协,使反对乱收费的做法退到“三限”标准,即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而且只适于高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规定的执行力仍然进一步被弱化,乱收费不仅限不了钱数、人数和分数,而且还把这种仅适于高中的规定,扩大延伸到优质的初中和小学。初中、小学、高中收取择校费的情况此起彼伏,力度 越来越大。这样就造成有钱、有权的子女就读优质学校,无钱、无权的子女则入优质学校无门。此外,政府早已做出规定,应允许农民工子女在居住地入学。但是,由于缺乏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和监督,一些地方的部分学校仍在对农民工子女实行高收费。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报道广东佛山,几十名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指问学校,为什么要让他们“自愿”交18000元赞助费,当问题反映给教育局后,有关领导却说这种情况他管不了,也不应管那么细。这给农民工子女入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和负担,也造成2000多万儿童只能留守农村,长年累月与父母相分离。农民工的城市化政策缺失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中国的城市化率一年增长一个百分点,这实际上与农民工进城直接相关。但是,这些年的城市化只是在统计方法上作了一个改变而已,实际上进城的农民工并没有真正市民化。农民工在一些城市打工,有的已经超过10年、20年,甚至30年,但是他们享受不到市民的住房政策、子女受教育政策和医疗、保障政策等。例如广东东莞,外来务工人员约等于本地人口的5倍,接近1000万人,地方公办中小学满足不了真正的农民工的需求,很多农民工还只能把子女留在家乡读书。有一部分农民工虽然把第二代带在身边读书,但也大多只能进民办中小学就读。这里为农民工服务的民办学校接近200所,但学校条件同公办中小学差很多。公办学校教师工资一年10-12万元,而民办学校教师工资一年仅2万多元。收入如此悬殊,农民工子女所享受教育质量也必然与公办学校造成巨大差距。此外,同是义务教育,由于农民工子女进入民办学校,不仅享受不到两免一补,甚至教师的工资还要由这些学生家长来支付。这同样造成教育不公平。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问题较多。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仍需要在教育公平方面狠下功夫。这不仅需要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解决好财政困难县“以县为主”面临的困难,而且要推动标准化办学,以缩小办学中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特别是要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做到大体统一,而不致于在起跑线上使孩子们拉大差距。另外,关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增设、大学配置,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学校乱收费及全国高考招生的画地为牢等问题,都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认真的改革和完善。中央高层密集关注教育公平“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教育体制改革。”
——1月3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谈起教育时说。 “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特色发展和促进公平上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障不同群体公平接受教育。”——在1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明确表示。“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2010年教育工作要更加积极主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欢迎转载:
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省低价药怎么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