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您的位置:
&>&&>&&>&&>&地理位置
【位置、范围和面积】&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的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全境位于北纬23?26′56″~25?11′40″、东经111?55′17″~113?55′34″之间,南连广州和佛山市,北接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及东北部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部与肇庆市为邻;南北相距190公里,东西相隔约230公里,边界线长1200余公里。清远市土地总面积1.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10.6%,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2015年末,全市农用地总面积166.2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7.03万公顷,园地面积4.85万公顷,林地面积128.16万公顷,草地面积0.01万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6.22万公顷;开发建设用地面积10.24万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8.18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11万公顷,水库及水工建筑面积0.95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3.84万公顷。
【地质和地貌】& 清远市地质大部分是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只有市区南部和阳山南部地区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粤西地块。主要由石灰岩、红色砂砾岩、石英砂岩、花岗岩四大系列岩构成。市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连州东部、阳山东北部的山岭构成全省地势最高峻的山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阳山县与乳源交界的石坑崆,海拔为1902米。东南部的英德、清新、清城境内的北江河谷地势最低,大多在海拔20米以下。土地类型多样,主要有:
⑴平原。面积0.18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9.6%,主要由北江及其支流连江的水流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分布在北江干流及其较大支流沿岸,以清城、清新、英德、连州等境内盆地面积较大,成为主要水田分布区。
⑵阶地。面积0.23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2.4%,北江干流及其较大支流沿岸普遍有分布,许多城镇和村庄均建在不同的阶地上。
⑶台地。面积0.14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清远市内的台地多为高台地,由于形成时代久远,流水切割破坏严重,多冲沟和沟谷,台坡10°~15°,开垦、机耕和引、提灌溉较困难。
⑷丘陵。面积0.54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8.2%。依岩性不同可分为五类:①砂页岩丘陵。分布在连阳地区一带,一般土层较薄,植被较差,难以开垦深耕地。②红色岩系丘陵。分布在连州市星子镇、清城区石角镇。③花岗岩丘陵。分布在英德南部、连山南部,风化层较厚,林木易于生长,成为重要的薪炭林地。④变质岩丘陵,其形态因岩性差异而有所区别:由石英岩构成,岭脊尖峭,坡度陡,土层薄,难以开发利用;由片麻岩、片岩等构成的丘陵,形态上与花岗岩类似,风化层较厚,分布在连山北部,清新南部。⑤岩溶丘陵,可分为溶蚀丘陵和溶蚀侵蚀丘陵。溶蚀丘陵分布在英德西北部青坑、岩背,连州麻步、大路边一带,面积小,耕地不多,且地表水缺乏,地下水深埋,很难利用。溶蚀侵蚀丘陵,分布在阳山、英德、清新等县(区)。由于石灰岩与砂页岩相间,形成地下河,在开发利用上较溶蚀丘陵好,既有发展经济林的坡地,也有可供游览的溶洞。
⑸山地。面积0.81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2.2%。英德西北部八宝山百乌塘一带,1000米左右的平缓山顶面宽达几十平方公里,为理想畜牧场。大东山、天井山、连山南北部等花岗岩山地因侵蚀强烈,夷平面保持较差。阳山石坑崆一带山地,垂直带土壤和植被变化比较明显。连州、阳山岩溶山地势平缓,比高在几十米至200米之间。阳山东北部秤架谷地,两旁的岩溶山高度海拔1000米左右,谷底100米左右,反差强烈。发表时间:02-10
自从2008年首次在新加坡举行以来,民众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活动影响到的人群越来越广,举办形式也更加丰富,更注重实效。但是要在生活方式上养成环保的习惯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地球一小时活动2008年首次在新加坡举办时显得有些冷清。活动的发起方世界自然...[]
发表时间:02-10
美英研究人员进行的一个模拟实验表明,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可以在高速冲撞中产生,这从实验上为地球生命来自太空的理论提供了佐证。 彗星的主要成分是冰,还有氨、甲醇和二氧化碳等简单分子。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尼尔戈德曼等人此前曾提出,彗星...[]
发表时间:02-10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不息的工业革命浪潮中,狂热的人们已开始看到,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全球环境危机远比现代化生活来得更迅猛。更沉重。这种危机感唤醒了人们。1962年,美国威斯康星州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纳尔逊说服当时的总统肯尼迪,做了一...[]
发表时间:02-10
日前,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地理空间信息世界论坛,代表武汉大学领取了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全球领袖奖。此前,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国汉诺威大学获此殊荣。 记者专访了李德仁,请他讲述摘取全球领袖奖背后的故事。 记者:李院...[]
发表时间:02-10
简介 一译墨吉群岛。 缅甸沿海岛群。在安达曼海东侧。是中南半岛沿海最大的岛群,包括大小岛屿近900个,面积3,500平方公里。大体介于北纬913之间,主要岛屿有格丹、甘茂、兰比和泽代基等。各岛海岸曲折,地势高峻崎岖,最高点超过1,000米(在格丹岛上)。...[]
发表时间:02-10
受今年第10号台风达维影响,辽宁省3日至4日遭遇强降雨侵袭,全省多地出现房屋倒塌、农田被淹、道路损坏等不同程度的灾情,大部分铁路、公路处于瘫痪状态,近10条高速公路因降雨封闭,沈阳铁路局管内50多趟列车已暂停运输。在抗御这场暴雨过程中,该省共转移...[]
发表时间:02-10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地球上的昼和夜便不停地交替着。也许大家早就注意到,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没以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太阳虽然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但却能照射到高层的大气,并且能够通过大气及其中尘埃的反射和散射作用而到达地面,所以,这段时...[]
发表时间:02-10
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目前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的新蛋白质资源,其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0%~50%之间,利用单细胞蛋白质的新型人造食品,前景十分广阔。如果以每年世界石油产量的1%作原料,利用微生物工程来生产单细胞蛋白质,可供10亿人吃一年。 微生物饲料 发展微生...[]
发表时间:02-10
911国家纪念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在911事件中失去生命的美国人民,它分为国家纪念馆和国家博物馆两个部分,位于纽约911恐怖袭击的发生地--世贸中心遗址。纪念博物馆的建筑由以色列建筑师迈克尔阿拉德和美国园林设计师彼得沃克共同设计,并于日开工...[]
发表时间:02-10
经过这段时间的复习,大家觉得自己有提高吗?我们就来通过做这篇(上学期)初一地理期末测试题(湘教版)检测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吧!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标准答案卷相应题号下方的空格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学习地理,重要的...[]
冀ICP备号.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研究对象/地理学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见彩图)。地理学者曾用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等术语称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厚度。其总面积约5.1×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49×10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29%;海洋面积约3.61×10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71%。地球表面厚度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地球表面厚度上限为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约30~35公里;狭义的地球表面厚度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磨擦层下部(又称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能所能达到的深度(在陆地不超过地下30米,在海洋则不超过水下200米),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米。它在陆地则和土地综合体相当,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成一个宏大的地表综合体,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地球表面是由5个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这5个圈层是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又称智能圈)。每个圈层各由许多不同的要素组成,在地理综合体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大气对流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也包括部分液态水和固体颗粒。由于对流层直接同地面和水面接触,因此大气中各种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都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同时,大气对流层对地球表面其他圈层的性质和特征也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体物质组成,包含部分气态、液态物质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类所依附的场所,也是各种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为集中的地方。水圈主要由液态水组成,也包括溶解和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以及部分气体和水生生物;以海洋为主,还有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是生物圈和人类圈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动的圈层,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的作用促进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上部的演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生物圈同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互相交错,组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人类圈与组成地球表面的其他圈层有显着的不同。第四纪初,人类的出现是在地球表面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劳动,通过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地球表面施加影响,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并发展成一个新的圈层──人类圈。其他4个圈层完全是物质自然发展的产物,人类虽然也由生物进化而来,但具有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地理学随着人类圈的扩大,改造的范围由局部扩大到整个地球表面,现在地球表面已很少有不受人类影响的地方了,而且改造的深度和复杂程度也逐渐加强上述各圈层所组成的地球表面这个综合体,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各圈层的形成在时间上亦有一定的顺序: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是无机的物质,首先出现;有机的生物圈及与其相关的土壤,是在无机圈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则是生物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顺序是不可逆的,而使这种发展得以进行的基本动力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动力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动力──太阳能。由于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今天我们所见的地球表面的自然状态。从组成地球表面的要素的稳定性来看,可以区分为稳定要素和活动要素。岩石圈和地貌属于稳定要素,诚然从地质时间尺度讲它们也是活动的和有变化的,但是从现代地理环境来看它们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大陆和山脉的轮廓。空气、水、植物、动物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土壤则是活动要素,虽然它们是由地质时期的物质发展而来,但是它们的分布格局和区域属性基本上缘由于太阳能的分布,受着现代气候的控制,人类出现后的各种活动也是影响上述要素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属于哺乳动物,它既受到自然的制约,但又具有其他物质世界所没有的特点,即能主动地改造自然。地球表面的这3种主要影响力是互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我们现在所见的各种地理现象就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的地理状况主要是地球表面太阳能分布、海陆分布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J.I.S.佐内维尔德认为可以把地球表面的综合体看作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上述3种影响力成为3个叠加的烙印。地壳和地貌是第一个烙印,为地表综合体提供基本的格局;气候是第二个烙印,在第一个烙印的基础上,不同气候带的水文和生物活动产生相关的土壤、水体、植被和动物的分布格局;人类活动则是第三个烙印,表现为不同技术水平的农业和工业、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和文化等。这 3个印的相互作用和制约,要求地理学把地球表面的5个圈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要求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第二,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分异。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一是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二是控制海陆分布及其起伏、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过程的地球内能分布的不均匀性。地球是一个椭圆球体,使得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构成不等的入射角,从而导致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赤道地区获得的太阳能最多,极地地区获得的太阳能最少,太阳能沿纬度而发生量的变化。太阳能分布的不均影响气温、气压、风向、湿度、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区域碴异,进而造成植被、土壤和农业的分布不均一(见彩图)。这种太阳能及受其影响的其他自然现象沿纬度分布的规律性现象称为纬度地带性。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区域分异,最明显地表现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差异,这是自然环境的基本分异。地球表面有4个大洋和6块大陆,海洋面积远大于大陆,比值约为2.4:1。大陆相对集中于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对于生物和人类来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生物特别是高等植物和高等动物以及人类,主要集中在陆地。陆地的海拔高度和海洋的深度也不相同,一般说海洋深度大于陆地的高度,在陆地上和海洋底部也各有起伏。陆地上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峰(8848.13米);由于板块构造活动,高大的山脉多分布在陆地的边缘,且主要沿南北走向,但也有呈东西走向的。海洋中最大的深度在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大洋海盆一般深达4000米左右,大陆架深度只有200米左右。海陆的分异在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上都有表现。在陆地上,气候、生物、土壤还有从沿海向内陆呈规律性变化的现象,它在中纬度表现得最为明显,由陆地边缘向内陆中心,气候由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到干旱,植被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到荒漠,土壤也有相应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山地的存在,使自然环境各成分和自然综合体出现随高度的差异。在小范围内则有地方性的地貌、气候引起水文、生物和土壤的差异。上述各种不同等级的区域分异,都是在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地理学地理学地理学地理学地理学人类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期生活在热带的人群,具有暗黑色的皮肤,能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卷曲的头发,能防止头部被晒得过热;宽鼻、厚唇、大嘴巴,便于散热。长期生活在寒带的人群,具有高窄的鼻子,使冷空气较慢地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以防冻伤〔见人种地理学,(见彩图)〕。人类的居住,如乡村、集镇和城市,不同规模的城市以及不同性质的城市,如综合性城市、工矿业城市、港口城市、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城市等,其土地利用、工业布局、郊区农业结构、交通运输和商业格局、人口密度和构成、城市景观和民风习俗等,都是互不相同的(见彩图)。所以,区域分异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第三,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过程中,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经历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就每一个地域而言,每年乃至每天、每时的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在变化的,每年、每季乃至每天的水流和植被情况也是在变化的。至于发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现象,其变化则更是频繁,变化的时间尺度远比自然地理现象小。自然地理的变化影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的变化也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时期,人类的活动使地球表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控制或减轻了某些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诸如森林的砍伐、地理环境污染、荒漠化的出现和蔓延、动植物种的加速灭绝等,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大量消耗,人类影响的程度还在加剧。地球表面如何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以地球表面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研究特点地理学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完善其理论、方法和手段。它具有下述特点。综合性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不限于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研究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当然,由于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可以对某一要素进行部门的研究,但这种研究是在地理学综合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地理学的部门学科与一些相邻学科虽然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是不相同的。地理学的部门学科之所以成为地理学的一部分,不仅在其研究的客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在方法论上有着共同的基础──综合性。因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两个要素相互关系(如气候和水文的关系,或土壤和植物的关系等)的综合研究,是低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多个要素相互关系(如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关系,或聚落、城市、交通、政治等关系)的综合研究,是中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地球表面全部要素(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是高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层次越高复杂程度越大,综合的难度也越大。低层次、中层次的综合研究分别形成地理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这些综合研究不是地理学所独有的,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也进行综合性研究。但是,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则是地理学所特有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它与研究地球表面某一个圈层或某一个圈层中部分要素的学科,如研究大气圈的大气科学,研究水圈的水文科学,研究岩石圈的地质学,研究生物圈的生命科学,研究人类圈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要素的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人口学,以至心理学、行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地理学从这些学科吸取有关各种要素的专门知识,反过来又为这些学科提供关于各种要素及与其他现象间空间联系的知识。事实上,许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层或某一圈层中部分要素的学科是从地理学中分化发展而成的,如水文科学、海洋科学等。区域性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不均一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由于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一种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性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种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区域整体中的作用,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地理学区域性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内部结构和区际关系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统一的研究任务,其他学科是难以担当的,所以很多地理学者认为: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 3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研究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小尺度区域研究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地理学动态性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特征,决定了地理学须以动态观点进行研究的特点。地理学研究既注重空间的变化,也注意时间的变化。地理现象无论是自然的或人文的,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有周期性的,也有非周期性的;有长周期的,也有短周期的。用动态的观点研究地理学,要求把现代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这不仅是地理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理学在国家建设、区域开发中发挥作用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地理学已经有可能对于某些区域的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便满足人们对区域发展的要求。因此,时间和空间统一的观念,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方法的多样性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现代地理学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来自野外考察,随着航空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航天技术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地理学,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定位研究、室内实验分析和地理数据的电子计算机处理、各种地理现象的实验室模拟(包括物理模型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模拟)等迅速开展起来,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取得了大量过去所没有的资料和数据,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学科体系地理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在西欧,传统的分类是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苏联长时间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较多的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这些分类方案中都没有考虑地理学的技术性分支──地图学和背景性分支──历史地理学。鉴于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迅速,不断出现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知识领域或新的分支学科,本文遵循科学性兼顾稳定性,从现实出发兼顾历史状况的原则,按研究对象对地理学体系划分见下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一个。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属的分支按研究特点分为两组:一组是综合性的,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一组是部门性的,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下分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还包括新近发展起来的、同其他自然学科结合而成的一些边缘学科,如化学地理学、医学地理学,以及以特殊自然要素为对象的学科,如冰川学、冻土学等。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变化,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两个基本学科中的另一个。按研究对象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以及新近形成的旅游地理学等。政治地理学包括狭义的政治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曾是聚落地理学的一部分,隶属社会文化地理学,经过最近20年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远远超出了聚落和社会文化的范围,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是地理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学科。过去很长时期该学科的研究工作囿于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环境,因而把历史地理学归属人文地理学内。20世纪30、4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地理学目前已成为地理学中一个独立分支。区域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分异规律,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分为区域自然地理学和区域人文地理学,前者着重研究一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后者着重研究一定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现代区域地理学强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统一,注重研究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区域综合和空间联系。地图学研究编制和应用地图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一门以地图的形式来综合表达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学科。它是地理学中的技术性学科,同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在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历来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名学研究地名的起源、 演变、 分布和标准化,以及地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地名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近代地名学也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由于地名学还与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密切相关,20世纪70、80年代不少学者主张它是一门与多学科有关的独立学科。方志学研究方志的产生和发展、类别和功能,以及编纂理论。方志是综合记述一个地区情况的着作,内容包括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人物风俗、灾害、文艺等,大多以行政区域为单位,但也有以山、水等为单位的。在中国,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留传下浩翰的卷帙,至今仍在普遍进行修志工作,这在世界各国是无可相比的。方志长期以来属于地理书籍,清代章学诚提出方志属于历史学范畴。现在,不少学者认为方志学的发展已超越地理学和历史学范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他分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地理学中还形成了一些横向的理论性、应用性和方法性分支学科,如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地理数量方法等。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研究各类地理现象在统一性的基础上所遵循的总体规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结构论、人地关系论和区位论等。应用地理学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学科。地理学各分支学科都有自己的应用方面,有的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如应用地貌学、应用气候学等。实际上,地理学的不少分支学科就是为了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如医学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应该指出,许多重大问题,如荒漠化、土壤侵蚀、环境管理与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解决与研究都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胜任的。地理学由于是综合性的横断学科,特别适于这种应用性研究。地理数量方法又称数量地理学。它研究地理要素的描述统计和数量分析技术、地理系统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曾称计量地理学。它的出现促进了地理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发展。
学科应用/地理学
地理学地理学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直接的大地测绘尤为重要。空中摄影和人造地球卫星电子遥感技术使测量方法得到了改进。统计方法帮助对数量资料,主要是人口统计和测量数据,进行地域分析。但是绘制地图一直是地理学家的独特手段。地理学有多种应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点、地区和居民的多种多样、人与资源和自然的复杂联系和相互关系,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面临的问题。地理学研究能解释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类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相互联系的复杂链条。实用地理分析对管理资源、了解环境问题、分析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和计量环境污染(城市、农业及工业废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坝和水库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特别重要。地理学家参与土地利用与住房规画。他们还是负责研究、调查、开发或管理自然资源的国家机构和国际机构的重要力量。
学科分布/地理学
拥有地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拥有地理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不含已拥有地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
南京大学 , 兰州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南京师范大学 , 武汉大学
在历史学科下设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的高校: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学家/地理学
中国(1)古代地理学家:人文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家众多,体现在旅游、方志、建筑、测量测绘、天文学等多个方面。例如:郦道元、沈括、徐霞客、张衡、一行、南宫说、郭守敬、裴秀、徐光启、乐史、罗洪先、贾耽、朱思本、晏谟、王士性、何秋涛、严如煜、顾炎武、徐继畲、杨守敬、于钦。另外有一些人物,也对古代地理学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例如:张骞父子、班超父子、法显(晋代高僧)、玄奘(唐代高僧)、郑和等。(2)近代地理学家: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著名地理学家。20世纪的100年,是中国地理学从常识型向科学型转变的100年;是中国地理学从表象描述为主向深层认识为主的100年;也是中国地理学更加融入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100年。原《地理知识》编辑部从1985年起,开辟了”当代中国地理学家专访” 栏目,采访和记录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的治学之道和所从事的事业。2002年,学苑出版社将部分内容整理出版了《中国现代地理学家的足迹》(刘纪远主编)。该书列举了中国老一辈地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包括:20世纪我国第一位地理学家—— 张相文我国地理学界的表率—— 竺可桢教授刍议竺可桢成功之路——以他的代表作为例征途处处乐无垠——自然地理学家 林超教授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奠基者—— 黄秉维院士的道路与奉献第三次冲锋——访人口地理学家 胡焕庸教授雪后青松更苍劲——访人文地理学家 李旭旦教授情满山海——中科院院士地理学泰斗 任美锷的故事三个第一流——访区域地理学家 李春芬教授献身地理科学坚持理论研究——访经济地理学家 曹廷藩教授无止境的实践与探索——记中国国情研究专家 周立三院士业精于勤锲而不舍——访地图制图学家 曾世英教授开创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新篇章——访地理学史专家 王成组教授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访冰川学家 施雅风院士从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的飞跃——访现代历史地理学家 史念海教授足迹——访北京历史地理学家 侯仁之院士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的带头人——访古地理学家 周廷儒院士在地理学上默默耕耘——记自然地理学家 罗开富教授一位地理学家的求索——访遥感地理学家 陈述彭院士为了中国地理学的腾飞——访经济地理学家 吴传钧院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访历史地理学家 谭其骧院士为发展我国政治地理学作贡献——访政治地理学家 鲍觉民教授经艰险跋涉考察边疆地理——访边疆地理学家 严德一教授溯源而进——访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专家 沈玉昌教授良师益友——记地貌学家 王乃梁教授编辑甘苦一夕谈——访著名地理编辑学家 高泳源教授从学者到所长——访气候学家 左大康教授我国环境科学研究的先行者——记环境学家 刘培桐教授沼泽学领域里探索——访沼泽学家 黄锡畴教授愿作沙漠科学事业的铺路石——记沙漠学家 朱震达教授献身环境科学的战士——访环境学家 章申院士外国及中国斐迪南·麦哲伦(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葡萄牙语:Fern?o de Magalh?es;西班牙语Fernando de Magallanes)他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死于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环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证实了地球是圆形的说法。埃拉托斯特尼(276BC - 194BC) - 计算地球大小。托勒密(c.90–c.168) - 编译希腊及罗马知识而成着作《地理学》(Geographia)。郦道元(466-527)- 《水经注》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沈括()-北宋科学家、地理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吉哈德斯·墨卡托(Gerardus Mercator) () - 创新的地图学家制作了麦卡托投影法。徐霞客()- 中国明朝著名旅行家及地理学家,以《徐霞客游记》闻名于世。其游记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历史资料。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 被视为现代地理学之父之一,出版了《宇宙》(Kosmos)及创立了地理学的分支。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 () - 被视为现代地理学之父之一。稳占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的第一把交椅。阿诺德·亨利·盖奥特(Arnold Henry Guyot) () - 在冰川结构、冰川运动,特别是快速冰流(ice flow)的高度认识享誉盛名。菲利克斯·菲利普·卡尼茨(Felix Philipp Kanitz)()奥匈帝国地理学家,以地理笔记而闻名。威廉·莫里斯·戴维斯(William Morris Davis) () - 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地理学家,地貌学家,气象学家和地质学家,被称为美国地理学之父。他是侵蚀循环(cycle of erosion)的发展者。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的创始人。韦达素灶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 () - 法国地质政治学学校创办人及提出人文地理学原则。麦金德爵士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共同创办人,之后帮助创立了英国地理协会(Geographical Association)、雷丁大学(Reading University),并成为英国地理协会会长,《历史的地理枢纽》(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及心脏地带(Heartland)理论作者。阿尔弗莱德·韦伯(Alfred Weber)()-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教授,提出了最少花费中心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瓦尔特·克里斯塔勒() - 人文地理学家及中心地理论发明者。威廉·戈登·伊斯特(William Gordon East)()-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的著名地理学家及地理学作家,主要研究政治地理学。达比(1909~ )Darby,Sir Henry Clifford,英国历史地理学家。长期研究英国区域历史地理,认为地理景观演变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问题之一。着有《中世纪沼泽地》、《1800年以前的英国历史地理》和《英国历史地理新编》等。托尔斯顿·哈格斯特朗(Tolsten Hagerstrand)()-瑞典地理学家,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教授,以研究人口迁徙和时间空间分布而著名。段义孚(Yi-Fu Tuan) (1930-) -美籍华人学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教授,开展人性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作为一个学科。他有很多地理以外的人性方面着作,其中《逃避主义》,《支配与喜好》,《无边的恐惧》,《割裂的世界与自我》等在中国较受欢迎。罗格·汤林森(Roger Tomlinson)(1933- )-英国地理学家,GIS之父。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研学习期间他逐渐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后为加拿大政府工作,并在伦敦大学学院作为名誉讲师。朱利安·沃尔帕特(Julian Wolpert)(1933- )-著名地理政策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1935-)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Marxist geography)家,《空间及城市地理学理论》作者,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教授。阿兰·威尔逊(Alan Wilson)(1939-)-英国著名数学家、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以研究空间分析和地理统计学而闻名,原利兹大学(Leeds University)副校长,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迈克尔·弗兰克斯·古特柴尔德(Michael F. Goodchild) (1944-)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著名地理学教授,著名地理信息系统学者及在2003年获颁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创会奖项,最早系统总结地理信息系统的人。NCGIA主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社会行为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奈杰尔思瑞夫特(Nigel Thrift) (1949-) -非表象理论(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发起人,人文地理学家,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副校长。阿兰·马可恩彻(Alan MacEachren)(1952- )-著名地理信息系统学者及计算机学者,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客座教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 University Park)终身教授,在地理数据可视化领域为国际知名专家,美国计算机协会,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地图制图学会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成员。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古地理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植物分类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8次
参与编辑人数:19位
最近更新时间: 04:10:38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