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新课堂语文中怎样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资源共享: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当前位置: &
& 论文 &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美育
论文最新范文
········
论文排行榜
论文推荐范文
········
论文相关范文
········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美育
查阅次数:441次 发布人:admin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美育
【摘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已越来越一体化,若能合理运用,可以帮助语文教学跨越式发展,突破非网络时代的封闭、狭窄、枯燥、低效等缺陷,可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目标。本文就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激发现代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美育,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情境美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美育的重任。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例如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这些都是可以实施美育的好文章。在实施这些课文的教学时,笔者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加速了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习教材,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美育的主阵地还是课堂。抓好备课环节,破译教材中美的内涵是关键。教材内的美育内容有较大的可塑性,处理教材与整合教材资源,提升为语文课堂美育的任务就落在备课的环节上。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对教材的自我感受的愉悦,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把教师通过研习教材而整合出来的“愉悦”,进一步转化成具体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作者以罗布泊曾经的美丽为例,用深入浅出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罗布泊的历史和与生态息息相关的进化渊源,让我们认识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在罗布泊的“景”与作者的“情”之间进行认识,实际上是在“美”与“珍惜”与“毁灭”的情感矛盾的权衡,提升为学生的认识美、珍惜美和创造美的精神活动,避免课程的美育功能教条式的过场,实现课程情境美育的有效实施。
二、挖掘资源,利用好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情境美育的有效性手段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改革,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由于多媒体可集声音、图象和动态画面于一体,实现创设情境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呈现形象、直观、生动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尤其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制作了相应的幻灯片。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明如镜……”的湖光山色美景画面(在课文的导读中有这样的描述);第二类为近年来在新闻和社会热点中人们所熟悉的被人为破坏的环境状况图文;比如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四、五月份沙尘暴的新闻图片;两类幻灯片的顺序也是设计好的,必须形成一个有震撼力的对比效果,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增强学生强烈的环抱责任感和荣誉感。幻灯片制作及良好的展示效果为本课实施情境美育而服务,在令人沉思的心境中自然接受课文所蕴涵的知识。
三、创设情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
在教学《敬畏自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课文时,笔者做了课前布置,设计全班只有两位学生能够拿出自己的语文课本(预知两位同学的朗读是比较好的)。以此形成一个小小的神秘感。教师用谈话式引入课堂,话题切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用投影机向学生展示第一类画面。让学生讨论:人类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错在哪了?同时,两位朗读的同学以“话外音”的形式做通过精选的句子做旁白,使同学们在释疑的同时有心灵的满足。此时此刻,我顺水推舟阐述了“人与自然”、“生存与毁灭的抉择”的话题。
在明确“生态平衡”话题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回顾朱自清先生的《春》(七年级语文)的美丽描绘。并播放配音朗读的部分自然段的录音。把学生的心情引入“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美景之中。扣题的画面、美好的回忆、精彩的朗读的切入与强烈的对比,不仅能唤起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深层思考,而且激起了学生的自然珍贵感。教师在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引入98洪水泛滥成灾的事实和画面;介入电视中的公益广告,如:“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等警示;认识那些写在广告牌子后墙上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多留一份耕地给后代”的广告内涵……课室里,画面与朗读相结合、讨论与思考相结合,使学生身在课堂,心在纯净的自然与自然的呼唤之中,在掌握课文传授知识的同时,接受情境美的熏陶。
四、重视反馈,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情境美育的延伸
一堂语文课就应该是一部“优美的作品”,让学生在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环境的高尚情操。我课后要求学生用更新更高的眼光去看我们这个纷繁的世界,在习作中注意有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知识。后来在批阅学生的习作中,发现有不少同学都涉及环境与生态的问题,而且描述都极其严肃。有的同学用假日自发植树的;有的因母亲买了青蛙而深深思索的;有偷偷将别人笼中的鸟放飞的;有的同学深入社会,调查河道(涌)的治理,还写成了小论文。进行情境美育课堂反馈的途径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实现:
&&& 1、凸显教材中的美育亮点,激发学生反思的主流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中蕴涵的美育材料的处理也是一门教学艺术。美育内容挖掘出来了,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对学生有感染力的、有影响的材料时,适时对这样的材料进行归纳,顺势激发学生的审美、对比与反思活动。比如,《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世外桃园”的美景与现代名典小区建设理念的结合的反思;《苏州园林》中“……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景致与之带来的情趣兼备、匠心独具的情境领略与感悟;《三峡》中所描绘的“古典式”的“三峡之秋”与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大规划下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信息资源的互动与讨论等等。教材中的美育亮点一旦展现在思维能力丰富的学生面前时,就会产生美育渗透的一种规律、一股动力,学生的反思活动便会提升到一个质变的层次上来。
2、由博反约, 情景激发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延伸。语文活动课开展得好,不仅是能在美育上取得效果,也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方面的技能、技巧。根据实际情况,语文活动课可以延伸到校园、礼堂、河堤、公园等进行。比如,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出课文中写景、抒情等优美的句子,要求学生准备表达,在室外的语文课堂中 “触景生情”,学生朗颂文中优美的语句,以求达到 “潜移默化”的效果。还可以在校园内的校道上、礼堂、操场、草坪等地方开展语文活动课,结合蕴涵有美育因素的教材、课文,指导学生朗读、即兴演讲、即兴写作、讲故事、开辨论会及观察景物等与课内知识紧密相连的活动。活动中始终贯彻以课外辅导、课内点拨、培养能力为路径,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内容、目标联系起来,实现由博反约, 情景激发,反馈学生的美育情态,巩固学生的情感熏陶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活水”,使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驾驭语文课堂教学时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笔者运用信息技术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美、在品中鉴赏美、在写中创造美、回味美,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 著)
2、朱光潜《美与自然》载《谈美书简二种》(1999年1月第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