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有据可查求解释

【进退有据】
我的图书馆
【进退有据】
最近忙没怎么聊,今天聊一下个人看法,不一定对,还望斧正,但无论对错,真希望您好。
耐心等待正确的时机可以最大程度增加我们投资成功的可能性,你不用常常处于市场中。选择的机会越多,失误的次数也就越多。学习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当对风险无把握时,什么也不做,只是等。这也是他连续多年保持400多亿美元现金在手的原因。把握几波确定性行情即可财务自由!一生只需富一次便已足够!!
大部分交易者很容易掉进"在无趋势震荡市里频繁交易或强行交易的陷阱",结果是不仅将既有的利润亏损殆尽,还会深陷麻烦交易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以至于在"真正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因缺乏资金而失之交臂。所以说识别临界点不算太难,最难的是一直恪守只在临界点才入场的规则。
最近市场IPO继续增加供给,股票其实就是一种商品罢了,商品多了,钱跟不上,再结合当下股市位置,以及指数形态,政策引导向下意途明显。这就是讲的政策与技术面要相结合,跳出股市看股市。国家意途应该是通过股市冻结流动性,打压热钱,保汇率。这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大战略及中美金融战略,即国家金融安全的交峰。
如果后面热钱泛滥,还有相应后招,如制造通涨预期,将货币赶向楼市,类10,11年。热钱沉淀下来后,老百姓反而欠银行钱了,又可以印钱搞经济了。所以说股市,楼市本质系一国经济调控工具,多换位思考,多将二级市场与政策面相结合,可以看到很有趣的帝王治国方略,也就是习大大讲的治大国如亨小鲜。
当然,党国后面可调动资源多了去,一将成名万骨枯,世事洞明,最好能坐一下顺风车兼济身边人,确实不行,也要独善其身。当然,因素很多,最终反映出来到K线形态及量中,以最终走势为准。讲这些是希望你们要有全局观,别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是做事先要有全局大局观(趋势择时价值选股),然后是细节决定成败(资金管理应对策略)。
和朋友做的私募基金公司有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和“某些”数据,(他们借助现代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庞大的历史数据中海选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多种“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用数量模型验证及固化这些规律和策略,然后严格执行已固化的策略来指导投资,以求获得可持续的、稳定且高于平均的超额回报。)通过某些分析,现在市场底部形态明显,长期资金,大资金在逢低吸纳,市场资金合力缓慢增强,即使有一跌,亦是黄金坑,要想有慢牛,大反弹,通过股市反噗实体,为经济服务,更好发挥股市融资功能,可以先往下压一压,道理如弹簧,往下压紧,爆发更强,大机构操作上是只有往下压,再拉上来,才能拿到带血筹码。
也就是钱是最聪明的,要让聪明的钱有利可图,才会将它们吸引进来,进而引导其它资金跟进,大家一齐将市场搞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金融史是一部充满了谎言和欺骗,也是A股实质系操纵市,当然这也和我们国情有关。不过,以上理论不适用于道指,港股。如果资金量大,策略可以高不追,低吸,但左侧仓位不超30%。
仅供参考,有空欢迎大家过来喝茶,多交流。。。
馆藏&3125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确定要将该版块隐藏吗?你可以在“栏目设置”中将其恢复。
添加关注成功!
你可以去查看你关注的人与关注你的人
确定要移除此人吗?移除后,此人将不在你的列表中显示,也不能接收你的动态。
是否要取消关注?
请输入登录信息&&
地产新观察的博客:
访问人数:2259625
博客等级:
搜房网币:2768
&&&&欢迎浏览我公司网站――智海网()&&&&本人的新著《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修订版)春节前后出版发行。&&&&本公司和济南博纳置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负责济南浙江五金建材城的整合推广工作。&&&&本公司和德州冠豪置业有限公司签约代理冠豪名苑销售工作。&&&&本人和马建平先生合著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全息解读》已经出版,陆续在全国各地发行。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董藩教授作序,序言刊登在董藩先生的博客中,读者可一睹为快。&&&&本人被聘《山东历史地图集》学术顾问&&&&本公司代理项目岸芷汀兰将于12月15号举办“人居环境和城镇化高层论坛”,参与中国人居环境委员会的金牌试点项目工程。&&&&《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董金社著&&&&《人事成难题,怎么办?》董金社译&&&& 均是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人在人和网建构了“国学研讨小组”,共同为传统的承继和文化发展鼓劲加油,想了解传统文化真面目者,可以加入,共话国学。地址是:/team/showteam-1729.html
搜房博友(过客)
&&请您后再发表留言
我的分类文章
我的最新文章
我的热门文章
小周小周小周1
haoxiaoziyingzi
我最新关注的人
马相龙律师,山..
凡事都需要看得..
顺其自然,礼尚..
矜而不争,群而..
最新关注我的人
关注博客发文动态
气旋模型:我国地缘政治空间演变及作用力解释
国庆献文:我们的大地产&&&&&&&
&&我们享受祖上的荣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是多大的“地产空间”。我们从事房地产的,可知道,一寸山河一寸血,一g国土一把辛酸泪。中华民族从悠悠的远古走来,披荆斩棘,踏风破浪,不断地开疆扩土,怀远能迩,使疆域不断扩大,祖先们在做着宏伟的“地产”事业。本人研究政治地理学,忽有所发现,提出我国地缘政治空间演变的“气旋模型”理论并给予动力学解释,看看我们的“大地产”。
&& 这是本人从春节以来的呕心之作,但由于篇幅较长,尚无杂志表示发表,本人又不愿意割裂见纸,故发表于此,先让朋友们一睹为快(需要转载必须通知本人),聊表爱国家、爱民族之心。可惜的是,博文也限制篇幅,不得不割裂成两篇博文。
&& 本博的所有文章都是本人看穿历史长河,掌握我国家民族真精神后的真心实话,如有所臧否毁誉,本人也会像蛛丝一样抹去,不枉“独立思想者”的英明。
&1.理论背景与目的
自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倡政治地理学以来,论者就地缘政治空间演变规律各举一端,论说杂陈。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Mackinder,H.J.)倡“陆心说”,强调对亚欧大陆心脏地带的控制与争夺;美国人马汉(MahanoA.T.)提出控制海疆的“海权说”,为西方列强控制海疆呐喊。二十世纪初,瑞典人谢伦(Kjellen, R.)首提“地缘政治”和“国家生命有机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是:广阔的空间及对全体国民的控制和自由的活动权力”,为法西斯张目。意大利空军军官杜黑1921 年提倡“空权论”。美国人沃勒斯坦(Wallerstein, I.)倡发“世界体系”论,建立了主从关系的“核心―边缘模式”。 美国人斯皮克曼(Spykman.N)在其著作《和平的地理学》( 1994 年) 提出“地缘地带论”,认为在海、陆地强国的较量中,陆地边缘地带国家地位重要。二十世纪末,美国人亨廷顿(Huntington, S.)提出:“世界将进入文明冲突的新阶段”,为攻打伊拉克和伊朗等国摇旗。另一美国政治学者布热津斯基(Brzezinski, Z.)延续麦金德、沃勒斯坦的“心脏、核心”概念,为维护后冷战时期的美国霸权指点迷津。
上述诸论皆为或欧或美诸西人怀揣私心鬼胎所唱,精心构造,武力牙齿毕现,放言争权掠利。更要者,当今之地缘政治理论非要分清各国的海陆空边界,以分割的治权观盱衡相互融合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全局,硬将不可分割的世界分割开来,谈言论利,岂不惑也夫?欧美之地缘政治理论家为害天下之烈,莫甚于此!我若随其节拍起舞,于我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利弊孰大?当前,中国面临着崭新地缘政治环境与使命――传承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富裕;和平融入国际大家庭,保持国家民族和平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亟待地缘政治理论欲以解答。但观诸学界所论议,多以西学理论为本而生发,就具体事端立论,纵解惑一时,未免枝叶藤蔓,于国家复兴与长治久安难求根本,固有落人圈套,沦为地缘政治棋盘上的“客人”之虞。
我华夏中国有今日广土众民之磅礴规模,乃叠经五千多年的融合、分化、再融合而抟成,其地缘政治空间生成、演化乃一历史的生命有机体,呈现多元一体格局,绵延不绝,个性特征鲜明,但尚无一以贯之的理论模型能系统解释“复杂多样,逐渐扩大、抟成一体”之历史现象。如圈层波浪说,形容中国疆域之扩大好像环形波浪渐次外泛,但无法解释“蛮夷”的“侵入和同化”之内聚过程。“帝国”说仅合某一历史阶段,而不能贯穿历史长河,有割裂、矮化之嫌。如古代地缘政治空间东西、南北震荡说,显然不能解释明朝以来东西方交往与斗争,看历史太松弛偏狭。更有轴心、腹地说,但无“体量”,无法解释“边缘”生灭变幻,似乎有生、无长无扩,割裂边缘地带与中心地带的天然联系。如“封建”,如“合纵连横”,如三国鼎立,但求阶段性实用,义理渊深难现,致与西洋人难沟通。
钱穆先生曰:“国家亦有气象,即全国之大生命。又言形势,或曰王气,或曰王者气象,可占国运隆衰,可卜世局安危。……历代衡论立国建都,必就其天时地利,山川形势,历史演变、衣冠文物,聚散衰旺。……全部中国二十五史,何以定,则必定于一。何以一?则必以全中国为一体,即所谓天下者。而衡量大形势之必当进必当安以为定。何者?国家大生命之延续,非仅止于其内部血脉之流通,必当超疆域而观其全局,此谓气象。”是故,观察中国地缘政治空间演变,须有历史观、生命观、整体观和天下观,把握其“气象、景观”。受此启发,本人虽身处草野而未敢忘忧国,认为来自古老的中国智慧应能舒解民族国家之困局,特考诸我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出地缘政治空间演变的“气旋模型”,探求从历史走向未来的路。
愚以为,我国家民族也应依己之地缘政治智慧摆下棋局,向世界发出对弈的热情邀请。此其时也!
2. 气旋结构:形与神
2.1气旋结构:形
从政治发生角度看,中国地缘政治空间萌自今晋豫交界的黄河两隈地带,经民族迁移、融合,东西、南北震荡、周流旋转而渐次扩大。设若以中原“诸夏”为“中国”之胚胎,观察其地缘政治空间五千多年的形态演变,则发现一状如自然界台风的气旋即在东亚次大陆的腹地生成、周流徘徊,愈措愈奋也。一般规律是,当枢纽地带力量强大,边缘区则外扩,它便在东亚次大陆展现磅礴气势;反之,边缘区“部族政治单元”便趁弊而独立,向中央腹地挤压,甚至直侵腹地而代立,自身却受中原文化的吸引与洗礼甚或挟其“祖地”持久地融入“中国”。该气旋形态,其静似环形,好似摊饼外延,其动则似气旋,边缘游离的地缘政治单元或吸入或甩出。虽有超长周期的分合震荡,但总体进程是“气旋”于“天下”之广域愈旋愈阔,迄今仍在洋洋苍苍运行着!
“气旋” 之结构形态关键者有四:
一者,地缘政治空间的枢纽地带,或者说地缘政治腹地,以首都、京畿、王畿等为标志,恰似台风之眼,是周围地缘力量辐辏之地,当“气旋”强大时,枢纽地带相对祥和安定,外围力量难有敢放胆染指者;
二者,拱卫区,乃紧紧围绕核心腹地的政治地理单元扭结而成的环形(半环形)地带,恰似台风眼周边厚重连续的云团,既拱卫枢纽区,又抵御、缓冲外围离散“云团”侵袭,是内外力量的融合区。该地带各地缘政治空间有着强烈的文化和政治认同,环环相扣,互为犄角;
三者,动荡边缘区。指相对于国家权力中心的边缘带状区,是一个相对的、变化概念,它以地理位置为基础,包含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的丰富内涵。显著特点有三:第一,乃一区域,与外部的界限模糊不清,与当今线状标定国界不同。第二,是波动、伸缩可变的,与国界固定性不同。因枢纽地带控制力量随距离衰减,对边缘区着力时强时弱,此地带的(部族)地缘政治单元聚散离合时有发生,中原王朝边疆时进时退。第三,破碎性,好比“台风”的边缘云团,各云团生成环境与能量不同,与核心和拱卫地带的关系自有分别,聚散离合强度、速度和时间有差;
四者,各结构的共同震荡。上述三个地带任一发生振荡,均影响其他政治区域的震荡不踞。故曰,中国之地缘政治空间演进乃是一系统性的生命有机体。
2.2气旋结构:神
今日之中国历经“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阶段,实为渐进的融合化成,每阶段转折实为融合新阶段的帷幕之拉开,并非另起炉灶。好像一颗树,衰朽了,子孙不弃不离,悉心呵护,生命再焕发。内聚融合性的扩张过程,并非武装占领,其间伴随着文化、生活方式、人口迁移与通婚等等的融合过程。故与“气旋”作用极为神似。
北宋石介《中国论》曰:“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易经》有言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气旋”立于天地之间,吸收天地精气运化而成,是华夏民族宇宙论结构的生动表现,是中华民族群体精神的真切映照。以此,“气旋模型”是以“超越”视界考察地缘政治空间演变的历史现象。这种“超越”乃中华文化精髓,在一“气旋场”中考察地缘政治空间之分合变化,可超越国家硬边界展阔且毫无侵略之诟病,可含蕴无形之太空与网络等虚拟空间于一炉。此视界之“超越”亦为今之地缘政治学者含而未发者。如,叶自成先生谓:“新陆权观,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中国的陆权新观念,是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实践提出来的,因而带有更多的中国色彩和中国特点。反过来,它也试图用中国的历史来检验和验证新陆权观的内容。”实有欲露还羞的韵味。
气旋之神还在“心化”。其“心”即“天圆地方”的宇宙论结构,与“王(忘)”“朝”的向心结构,代表文明或者道德制高点,是力量源泉。《易经》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者,德教也,是自中心向四方的流动。王畿千里乃天下景从的榜样,文化与道德典范,致四夷臣服朝拜,似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之意。《孟子?梁惠王上》有对话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见,孟子时,天下归一的思想已经相当强烈,合成力量之本在德性,反对暴力攻伐。及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轴心地位方得以奠定。此文化“一心结构”为后世儒家以“素王”誉之。纵然王朝变更频繁,分合无数,但只是“代之而起”,文化天下总是一以贯之,像个幽灵在中原大地徘徊,多少乱臣贼子欲摆脱而不能,是为气旋得以运转关键处。
古人有言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气旋”模型能给我们以历史之洞察和全局之视野,有很强的时代性,此其精神实质所在。
3&.“气旋”运动状态
3.1 运动环境――相对封闭的盆地型地理环境
我中国位于东亚次大陆,其东、南频无垠大海,西有高山大川、浩渺沙漠,北有草原荒漠,苔原冻土,腹地有秦岭、淮河、黄河、长江、南岭等自然屏障东西横亘其间。恰如《禹贡》言:“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在经济技术极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高山、大川、海洋、沙漠或为屏障,或为纽带,构成一孕育文化生命的“巨盆”。黄河中游、太行山东麓、嵩山南北约处其盆底中央,“华夏文明及其地缘政治的生命”于此巨盆中蕴育、降生、舒漫生长开来。
&& “巨盆”恰处东亚次大陆地带性环境的交叉中心(见图1)。它南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北温带;地形从东到西分三个阶梯――东部贯穿南北的平原、中部第二阶梯高原山地和第三阶梯青藏高原。西高东低的海陆分布大势致有季风盛行。《礼记?王制》曰:“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区域差异相当大,各地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若要将千差万别的政治单元抟成一体,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绝非反掌之易,顷刻而就。
“巨盆”中央地带基本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处在南温带、第一、第二阶梯的交叉区域,山前平原、冲积平原广布连绵,降水适中,灌溉方便,适宜农耕文明发皇蕴育。若将《禹贡》“九州”范围、周代封建范围与气候地带叠加,将发现西周前的政治活动区域基本拘于南温带范围(南温带湿润、亚湿润、亚干旱大区),稍及涉北亚热带和和北中温带。相当于秦岭淮河以南、燕山山脉以北、黄土高原中部以南环绕区域,北线约与长城拟合(长城约游牧区与农耕区分野)。该围合区为农耕经济区,所谓冠带之邦,文明中心;长城以北的草原、干旱草原地带则为畜牧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及三江平原区为渔猎区,所谓控弦之地。“豫州”即黄河中游两侧地带,居于其他八州中心即为巨盆中心。
图1显示,渭河流域与东至于洛阳椭圆形区域实为多种气候区的集结点。北上黄土高原、太行山即是半干旱区(Ⅲc1),向南越过秦岭淮河即为北亚热带区(IVA1,2),向西地形更为复杂,连绵平原直上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之大,地形起伏之剧难有比肩者。故若在关中平原苟延尚可凭借,但推动“气旋”转身翻动势比登天。故自秦汉之前漫长的历史岁月,西、北、南向发展严重受限,则争取在关中平原立足(如周、秦皆有与戎狄抗争史),后向东开拓,着力建立东西向轴线,以东部力量渐次推转,逐步融合四围诸蛮夷。“中华民族”之长成非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方能冲破障碍,形成磅礴之规模。
&& 2.2 地缘政治空间萌生与“一心”枢纽形成
西周之前,地缘政治空间格局为天下共主形态。尧舜时,政治地缘关系初立,呈现“四岳五牧”结构,尧、舜、禹为天下共主,各方侯受命行事,以德性、文化为力量源泉。如《尚书?尧典》曰:“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庸。”彼时“邦国”众多,部族聚集成邑,方50-100里成国。互有距离,恰如老子所言“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大学》中有言曰:“古者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说明政治态势为“部族(家)―国―天下”,国际关系乃松散联盟。及舜帝,先后巡守四岳――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并始划定12州的疆界。是为“中国”最初的地理形态,是为文化生成与政治控制的中心地带。
&&&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中心―边缘”的地缘政治空间格局基本清晰。《禹贡》分天下为九州,豫州居中心,青、兖、徐、扬、荆、梁、雍、冀八州环绕之,并按与京畿距离确定各圈层(甸、侯、绥、要、荒五服格局)功能和任务(军事、经济、文教等)。夏朝中心,约处在黄河西南一隈周边区域(今河南、陕西、山西交界地区)。因夏朝历时470年之久,都城、民族迁移当不可避免,但其核心活动区域处于东亚次大陆“盆地”的中心地带,是毋庸置疑的。豫西偃师市二里头文化遗址即一证。
&& 及商灭夏而代,地缘政治中心东移至黄河下游一隈向北大拐弯处(黄河北流入海),亦今之冀、鲁、豫三省交界周边。商代都城变迁凡五,成汤以前,大体皆在河南省黄河南岸商丘,至“河甲”居“相”地,祖乙迁狄,才转移到黄河北岸。盘庚迁殷(安阳殷墟),后至纣不再有变迁。商朝高宗武丁时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商朝最强盛,四向讨异,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如以“安阳”为中心,西周居地“丰镐”为半径(560km)立国规模则相当可观也。但其控制区域,仍与《禹贡》相当,无所超越!
&& 是故,虞、夏、商以前是中国地缘政治空间萌芽、中央共主的“国际关系”时期,方侯国与共主间政治关系演进历经八百多年,在王朝统治下中原各“侯国”保持和平稳定发展,尤要者,朝代虽有兴衰,都城变迁无数,但政治演进的“一心”格局未变,地理枢纽仍然在东亚次大陆“盆地”中心逡巡徘徊。“一心”居于各侯国中心,受其拱卫,故曰“中国”,约相当于中原民族联合体,为“四夷”方侯国所环绕。&&
2.3西周封建之地缘政治空间“空降”性扩张
&&&& 《说文》云;“封,爵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 西周立国形势为坐西朝东,为实现对殷商遗民的控制和东土占领,武王克殷后,封其兄弟5人之国,姬姓之国者40人(左传?昭二十八年)。《荀子》“儒效”篇“周公监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左传?昭26年“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地,以蕃屏周。”西周封建,本质上是以武力为后盾的军事占领,所受分封者为同姓与功臣,是为“宗法制度的空间化投影”或称“政治伦理的地理化。”周代地缘政治空间一改“天下共主”而为“天下一统”模式,前者为自下而上的生成,各侯国自然生长,依约臣服天子;后者系自上而下的控制力投射, 侯国资源与权利来自天子,与“天下共主”模式比,更受宗法制度制约,亦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周代封建制类似“空降部队”,周王室选派亲属贤臣空降至各战略据点(周公自伯禽封鲁,姜太公封齐、召公封燕、成王弟叔虞封晋等)。
西周东向空间扩张的关键节点是兴建东都洛邑, “自服于土中” (《召诰》)――在天下的中心发号施令,形成双“都”模式,以求进退有据,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枢纽地位得显。这种“大本营(首都)”与“前沿据点(陪都)”国家管理模式被后继王朝(汉、唐、北魏、金、元、清)多所效法,是为以外部力量进入中原腹地以图推动“气旋”运转,乃自存进取之道。洛阳等地理枢纽地处中原要地,在东西、南北的动荡拉锯战中,频繁的兴废难免也!
2.4 春秋霸政期气旋状扩张、内聚抟成与枢纽地带融结一体
周幽王为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是为东周,开启春秋大幕,霸政继起。是时也,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诸侯继起以“尊王攘夷,匡扶周室”,抵抗戎狄蛮夷侵扰,保持内部团结,共尊周王室。该期各诸侯竞相卷入漩涡,导致“诸夏”空间扩张与内聚并行,该过程大凡分五期。
第一期,齐桓公霸政时期,尊王攘夷、惩罚不享为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将“小兄弟”整合起来,抗击戎狄对中原的侵凌,救燕,收容荆、卫。诸侯有齐、鲁、曹、郑、宋、卫、燕、陈、许,而以前六者参与次数多,为诸夏的基本结合,它们居于黄河下游东部、中游南部地带,连绵一体。第二期,晋文公返国主政,接过齐桓公霸政接力棒,权利重心自东向西北转动,西北部融入诸夏,主要抗击楚和戎狄、抵御西秦,侵销黄河北岸被夷狄占据的原荆、卫故地,复与齐并接。其时楚与秦皆蛮夷。齐桓和晋文与北部戎狄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是诸夏与北部游牧民族长期对抗的先声。第三期,南方楚人改变靠铁血政策频频侵凌中原诸侯,兼并扩张的态度,逐渐要求加入诸夏集团。楚与诸夏弭兵罢战,晋、楚和解。由此诸夏又融入南部广大地域,迎来长期和平局面。第四期,吴、越原为蛮夷,起初也靠军事扩张,攻伐诸夏,后来转为文治,逐渐融入中原诸夏的大圈子。如此,东南地域,长江下游又加入进来。第五期,秦先在周西惨淡经营,自秦孝公,秦力隆起,后秦襄公护周有功,被周室封为诸侯,赐岐西之地。至昭襄王,东方诸国宾服,秦与东方诸侯的关系已经很深了。秦以关西河渭、巴蜀之地融入“诸夏”。
叠经上述五期,《禹贡》所论“九州”范围逐渐团聚内敛,向心的力量进一步聚积。“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中原腹地“夷狄”与“华夏”逐渐融合一体。尤要者,该过程本质上系农耕政治文化区的内部融合。从地缘政治空间形态演变看,“诸夏所居”超越中原地区而成为地理枢纽,在东亚次大陆的“盆底”铺展开来,几将“盆底”覆满了,它要在盆地内掀起更磅礴的风云。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因篡弑改名易姓者多,周王室已经失去制衡力,道德权威性也丧失殆尽。地缘政治枢纽力量暗弱,天下陷入分裂与兼并共震荡乱局。兼并指大诸侯国对周边弱小诸侯方国的武力征服与占领,“地缘政治单元”速减;扩张是指主要诸侯国向核心腹地之外的蛮夷之地的征伐与占领,如齐并吞东夷之地,楚国对巴蜀、荆湘吞并,晋对戎狄的征伐。所以,战国时期有两空间演变结果――,内部密实化和边缘向外推展,为秦帝国诞生铺备了温床。此期扩张,已经稍及游牧与渔猎文化区了,故有激烈和血腥的特征。
2.5.秦汉地缘政治空间演变特色与“气旋”形态
秦统一天下后,既废封建、行郡县,中国形成大统一的格局,地缘政治单元由周武王时“会八百诸侯”,战国末期“七国”,历经八百多年之久。秦速亡,汉代而起,在郡县制的基础上稍微后退,分封亲族功臣到从燕赵、齐梁、楚、长沙的东部环形地带,以藩卫京师。汉高祖有鲜明的地缘政治管理架构,东方北自燕代,东连赵、齐,南接吴、楚、梁、长沙,构成环形地带,外接胡、越之地;汉王畿地则居于中心也。在环形地带中,汉并构建了地缘政治轴心,以咸阳、洛阳和齐为中轴。如,田肯吹捧汉高祖刘邦曰:“秦,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者。”可见,至西汉,东西向的地缘政治轴线已初具形态,由渭河流域向东经崤山关、洛阳,东至齐鲁,东西方连接成为坚强堡垒。然后,秦汉帝国对南北方用兵,北却匈奴千里之外,降服南越、桂林、象郡等,越南、朝鲜称臣。中国地缘政治空间拓展融合开始向南北方向转动(见图1)。
汉代秦之间,纵然仅4年之短,边疆聚散颇能说明“气旋”特色。秦始皇派蒙恬率大军北却匈奴至黄河以北,立塞守卫,南派赵佗收复闽越之地。可因王朝内乱导致秦速亡,汉朝内力空虚,汉高祖不忍而有白登之围而兵败,匈奴更趁机南侵,北部边疆收缩如初,而赵佗因吕太后处置不当竟自立为王,与汉天子并分天下。后赵佗受汉文帝招安而再度称臣,显示文化与宗法力量的强大。至汉武帝时,南平东越、南越,北驱逐匈奴至千里之外,不敢睥睨长城,内销藩镇侯,天下一统。
钱穆先生曰:“秦汉统一政府,并不以一中心地点之势力,征服四围,实乃由四围之优秀力量,共同参加,以造成一中央。且此四围,亦更无阶级之分。所谓优秀力量者,乃常从社会整体中,自由透露,活拨转换。因此,其建国之工作,在于中央之缔构,而非四围之征服。罗马如于一室之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因此,秦汉两朝有一趋势――四周力量竞相中心移动,争当“气旋”的核心枢纽,或者为拱卫核心枢纽而发挥拱卫和匡扶力量。拱卫者,如汉梁孝王抵挡东南吴王的进攻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匡扶者如汉东方王侯在齐王的号召下铲除“诸吕”的篡夺而保护“刘氏”国祚。
2.7汉后地缘政治空间演变与“气旋”特征
(1)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三国初显端倪,两晋南北朝逐步扩大,至隋唐时大势已定。地缘力量发生扭转,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运河成为地理枢纽,将各种地缘政治力量融合,宋、元、明、清各朝均离不开这一动脉输送的精血而存。该枢纽约相当于今铁路京沪线、京广线之间蔓延地带。而为维持这一地理枢纽,北方却付出惨重代价,黄河成为高悬之剑,严重制约北方经济发育。
(2)边缘地带“部族地缘政治力量”不断在外围融合,每逢力量强盛,并受气候干旱、寒冷之逼仄,变放命南侵掠夺,如匈奴、契丹、女真、蒙古人、满人、倭寇等。而当中央王朝力量极为疲弱之时,边缘部族力量便分崩离析,纷纷自立为王,以北朝、五代十国时为典型。甚至侵入中央腹地,夺权而自立,如元、清两朝。
(3)东西轴线在先秦时代主为向东延展,而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起,沿丝绸之路,中原王朝大力开拓西域,唐贞观时盛极一时,吐蕃和亲称臣,将政治力量输入青藏高原。通过羁縻、土司制度确定中央王朝与地方的管辖权(宗主)和自治权。明清时代,“中国”的地理枢纽逐步转化为广域的东西问题,亦即与“巨盆”外的“地缘政治单元”生交往、摩擦。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在屈辱中度过黑暗的悠悠岁月。(限于篇幅,汉以后不可能周详,下仅以明朝贡体系为例。余在力量分析中涉及。)
2.8明朝之东亚朝贡体系
公元16世纪,明帝国乃一区域性大国,与其周边国家缔结了“中心―边缘”东亚秩序,即以中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朝贡国须接受中国对当地国王承认并册封,于国王递W或庆慰谢恩之机朝见,并举行围绕臣服于中央政权之仪式,以维系其与中国关系。此实为上古“绥服、荒服”之礼节。据《万历明会典》,朝贡国分类如下:“东南夷”(上)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爪哇等18国,“东南夷”(下)包括苏禄国、满剌加、锡兰等44国,“北狄”包括鞑靼部的8个部分,“东北夷”包括女真部的2个部分,“西戎”(上)包括西域38国在内的58国,西戎(下)包括吐蕃部14国。该体系的特点是:明朝提供共同安全保障,朝贡国不必保持常设性军事力量;商业往来获得“无关税”特别恩典,为外部世界提供极富魅力的商业机会;朝贡秩序所奉行理念是指皇帝恩德教化彼及四海,囊括异质文化;朝贡国只要履行程序,即能在朝贡体系内接触其他地域。东亚“朝贡体系”是当时世界上覆盖面最大、人口最多和结构最稳定的区域性国际体系。
4. “气旋”运动的力量结构与转换规律
4.1 气旋运动原理与作用力构成特征
热带气旋作用力原理是:局部低气压吸引周边云团向心聚集,水汽升腾后释放热量,促进气压的进一步降低,外围云团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中心聚集,引致更多的水汽向中心聚集,气压更低,如此循环往复,规模扩张。当云团向心聚集时,受地转偏向力(又称克里奥利力)的牵引转向,呈螺旋式反时针(北半球)内聚。若周边气团携带的能量不足以维持内外压差的持续性,或者受地面阻隔、降温作用,则气旋则衰弱不振。
我国地缘政治空间演化也遵循同样的逻辑,其旋转运行亦因力量凝聚、能量耗散而起落。国内外学者关于地缘政治空间演变的力量结构多有深入研究,建立了多种综合国力模型。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国家力量来源略同。盖言之,影响“气旋运动”的作用力有四种:
&& 第一,财富力量(T),包括自然财富与人造财富两种。自然财富者如土地、矿产、水利、地形地势等,其中,地形地势是一无形的、不可或缺的自然财富力量,唐中叶以前帝国首都多设在关中盆地主因“四塞之国”的地形力量。人造财富者如粮食,如布帛,如城邑,如运河,如牲畜等。耕作与放牧,同样有人力劳动投入,前者所占比例更大些,容易积累和叠加,后者逐水草而居,财富唯牛羊为大,不易积累和空间叠加,草场因气候而剧烈变动。但工业生产中,人力劳动所占比例更高,更容易积累和空间叠加,更有优势。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丰歉由天,周期性波动强烈;但比较言,与草原、干旱草原地带的财富生产,农耕经济仍然有相当的可持续性,可谓富足静定,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争夺不休。
&& 第二,军队、守卫等强制性力量,简称暴力(F)。此力量依托于财富而存,或为财富力量所生,故其使命有二:保护或者掠夺财富。历史上,假力者霸,靠暴力统治驱使天下者,为霸道。因力张难以持久,故霸王寿命短暂,如流星划过夜空,旋即踪迹不见。若暴力是仁政之守护者,王朝寿命则可长葆难衰。
&& 第三,知识力量(文化、德性、生产技术要素)(K)。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该力量可逐渐积累与扩散,潜移默化,起基础性作用,力量随社会演进而逐渐强大,不存在显着的周期性波动,尤其在制度和理念层面。中国文化以德性之学见长,是构建地缘政治关系的核心力量。
&& 第四,宗法(教)制度性力量(R)。分两个方面:宗法力量,我国古代该力量尤为强盛,体现在封建制度和王朝世袭制度中,有很强的约束力和惯性。制度力量虽然理念源自宗法,但似乎越来越独立,有完整的理念体系与技术措施。有宗则常,有代则变,宗者,道统也,系社会大群的共同价值所在,是历史发展的经线脉络,不可违背逆行。董仲舒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多发源于王室违道而行,道统偏废,以一家一族利益置于道统之上,天柱焉能不倾?(如蒙元、满清、有明)。
上述四种力量相互作用,有如下特点:
第一,可相互转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财富力量可以转化为暴力,每当国库充裕,则兵强马大,疆域向外展扩,推动财富力量更强大,形成正向反馈。暴力可通过掠夺转化为财富,也可借征伐转化为“宗法力量”,成为天下人主,进入政治枢纽地带。宗法力量可转化为财富,掌握暴力,如通过封建子弟管控天下。知识力量则影响财富的生产、暴力的使用以及宗法力量运行,如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知识力量影响宗法制度运行模式,重农抑商,重和平,轻暴力等皆是。
(2)国家力量是上述力量的汇合,而非简单相加。当时空匹配恰当,相互激励鼓荡,形成正向反馈链(如暴力―财富―知识―财富―宗法制度―财富),则国家繁荣兴旺,否则,则国运不济,甚至走向衰败。故国家力量建设应有触发性、引导性力量,一种力量建设起来,带动其他力量建设,进而相互促进,产生链式反应,爆炸性增长。
图& 是“气旋”运转力量融合之路径,个体受天下一统思想的感召,沿着“身、家、国、天下”的阶梯式既定路径,倾力奉献,积累起“天下”高塔。这是顾亭林所谓:“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写照。亦是力量组合与配置的第一原理。
(3)力量遵循距离递减律,从中心到外围,国家力量递减,吸引力减弱,离心力增强。如韩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故在枢纽地带的强制力量难及之处,施以德性力量,建立亲情纽带,或者以人质化干戈。
(4)力量有历史积淀性,成为后代人的财富或者包袱。知识、宗法制度等可积淀性强,而财富与暴力难以持久,无长期的积淀性,消耗后即踪影不见。
4.7枢纽地带、拱卫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力量组合特征
《国语?周语》有言曰:“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劝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五服”圈层结构,实为王朝力量综合布局原则――近以宗法力量管控,远者以德性力量并配合以暴力,有违祖制者,便出兵征伐之(见图)。按《禹贡》距离描述,“甸服”应是核心地带,王畿千里也;“侯服与宾服”相当于拱卫地带,方侯国所处;“要服与荒服”所处地域应为边疆区域,是“贡朝”所在,“修名、修德”乃是德性文化之举,寄望以华夏文明的吸引力,让远者臣服。为此,和亲、赏赐、人质等常为古人所用,以表达中央王朝的德性与真诚。每地带所用治理方式与力量组合不同,这种统治天下之思想对中国地缘政治空间演变影响深刻而悠远,如汉唐明清的和亲政策、明代郑和下西洋、西洋人“朝见”清廷等,喜剧、悲剧皆由之。
图 天下共主模式下的力量堆积与距离递减
甸& 服&&& 侯服&& 宾服& 要服& 荒服但德性力量因人时而异,管理远方难言可靠,故当枢纽地带的德性力量崩塌,边缘地带便失控制。如,上文周穆王不听祭公谋父劝谏,执意讨伐犬戎,虽得四白狼、四白鹿,但“荒服”地带便不再朝服了。所以,边缘地带灵动飘忽,时而融合,时而分离,皆因强力不足,德性易变,与自然界气旋的边缘结构极为相似。
当前,有学者主张地缘文化学、地缘经济学者,实际上只研究四力量之一种,分别观察,以求精进,但总要与其他诸力结合方有叠加效应。
4.2、气旋强弱时期力量组合的演变与气旋形态
气旋千变万化之运动实为力量凝聚瓦解过程,强弱阶段力量结构呈现不同特点。
气旋强盛阶段――力量组合是“T+F+K+R”,中央王朝财力雄厚,武装力量强健,知识文化先进,政治伦理运转有序,缔构为强大合力,推动“气旋”运动,遍及广大地域。在此时期,拱卫地带受到枢纽地带的强大吸引力倾向于向心运动,与枢纽地带凝成一体,离心力弱化。在动荡边缘区,因枢纽地带力量强大,不断向外延伸,致使原来游离在“气旋”边缘的“政治单元”被“吸入”拱卫地带,而远在边缘地区之外的“政治单元”也受到吸引而进入到边缘地带,望分得一杯羹。边缘区政治单元的相继融入为枢纽地带输送能量,使气旋运转更加有力量。如汉帝国、唐贞观、清康乾各期,枢纽地带强大有力,则气旋磅礴雄伟。
但是,气旋运转能量终有衰竭之时。当王朝枢纽地带任一力量消弱,或者为外部力量所抵消,导致力量组合的系统性崩塌,那么枢纽地带运转动力消弱,气旋便弱化,各地缘政治单元向心力便小,离心力趋大,边缘地带便向内收缩,而原处于边缘地带的政治单元复归于独立,甚至成为敌视对抗性的力量,反过来又加剧枢纽地带的力量崩解,国家陷于分裂,非得推倒重来而不能复建其磅礴气势也。如北宋受辽国挤压,不得不保持强大武装力量,时时紧绷,致使国力下降,虽有范仲淹、王安石变法,仍不能有根本好转,更无暇顾及西夏王朝日渐坐大,反过来,又压迫北宋王朝的防御力量。因举兵而暴敛,内部生变,不得不接受失败命运。
4.3 气旋运动力量的崩解与重建路线
中国气旋强弱与力量组合变化密切相关,一般地,枢纽地带力量崩解一般沿着如下路线:
第一步:宗法力量崩解,也就是王朝政权内部率先失去力量(T+F+K)。此时期帝王者,“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礼崩乐坏,役使百姓无度,仁义惨遭凌迟,篡弑不止,致使封建宗法制度失去效力。如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秦二世、隋炀帝、南宋高宗,类似人物何其多也!一般地,崩解上起自帝王、王室或者依附于王室的外戚、阉宦,亦即枢纽地带的“核心”力量崩解,拟似人的心脏生病无力。核心力量之拱卫缓冲层――外朝(政府)忠贞贤能之士要么罢官,或则冤死,余者则曲意逢迎,失去匡扶力量,继之则吏治败坏,贪渎蔚然,“气旋”的凝聚力量崩解。
第二步:文化知识力量的消解(T+F)。每当宗法制度性力量受到消弱,便是文化知识力量消解的先声,盖因知识阶层首先受到王室、外戚、阉宦等力量的无情打压而衰微甚至颓废,支柱作用不再。例如,儒家思想倍受贬抑,焚书坑儒,文字狱、鬼神邪说蔚然,生产技术不得发展,反而多有倒退,思想复归蒙蔽把社会引入歧途(如清代之考据乃因文字狱所逼仄,封建礼教因帝王所用而冠以儒家思想)。
第三步:财富力量因奢侈而虚空,因财富的异化效应导致生产动力不足,进一步导致社会总财富减少(F)。知识力量不再与财富生产力量结合,更阻碍财富力量的生产;若财富时空配置(如粮食转输因运河拥塞停滞)与分配引发矛盾,致使各种力量摩擦内耗,饥荒饿馑来临,民变四起。这就进入灾难性的……
第四步:枢纽地带暴力的轰然垮塌,破坏力量则趁疲弊而起。破坏力量始发自拱卫地带,由王朝信臣发难,首先重创枢纽地带的力量。中原诸夏内斗为边缘地带的部族力量复盛预留了时间和空间,如秦汉之际的匈奴,因秦灭而南侵过阴山和黄河,复归故地,直到汉武帝时才将其驱逐过漠北。更尤甚者,边缘地带的政治力量往往能趁机侵入中央腹地,夺天下权柄,重建力量组合,建立新王朝。如女真部落之金国,灭辽和北宋,竟能戏剧性地洗掠绑架北宋王室,致有靖康之耻!其实,北宋已经老朽不堪,宋王调兵,救驾者了了数千。宋王室倾尽财力豢养的军队竟然毫无力量。
国家力量崩解过程可由明朝得证:“明室政治之支撑点,上面靠有英明能独裁的君主,下面靠有比较清廉肯负责的官僚。逮至君主不能独裁,则变成宦官擅权。官僚不能负责,则变成官僚膨胀,于是,政治教育破产之后,兵制、田赋等相继崩溃,而紧接着的便是一个经济破产。”“王府久缺禄米,卫所缺月粮,各边缺军饷。此后文武官益冗,兵益窜名投占,募招名数日增,实用日减。积此数蠹,民穷财尽。于是明代非亡不可。”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更重要的历史规律是:每当“气旋”转动无力时,就有新势力侵入中央腹地或者有新生力量内生而起(如魏曹操),倾力重新转动这一庞大气旋,试将分崩离析的地缘政治单元重新抟成一体。新势力往往是边缘地带或者外围地带的部族政治单元,挟其土地融入华夏腹地,从而充实“中国”疆域与财富体,是为新鲜血液,开始国家力量重建过程:
第一步:暴力强盛与征服(F)。新生力量侵入核心腹地,向气旋体注入能量首先为暴力力量,或者内部暴力的突然变脸(如陈桥兵变)。大凡边缘地带的“部族政治单元”,暴力是第一力量,如西周、秦国、匈奴、蒙元、满清、鲜卑、契丹、英法联军、日本等,目的首在掠夺,而中原诸夏的暴力重防御,以线放点,以静防动,终有被拖垮之日。暴力夺取天下之后,便采取封建、半封建将亲族子弟、同族类如撒网般安插“钉子”,布局战略据点,以抚平天下。
第二步:财富力量重建(F+T)。新王朝靠掠夺和军事占领,人口与土地骤然扩大,社会复入和平,温带、亚热带湿润地区便发挥了造富机器的威力,使新王朝得以快速建构财富力量。财富积累是一渐进过程,与人口生息繁育密切相关。只有当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财富力量才得以强大,军队方有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
第三步:知识、文化力量重建,开始发挥作用,满腹儒家思想的社会精英通过“选贤任能”渠道登上舞台,拥戴新王室,担当天下兴亡之重任,推动财富力量、宗法力量建设(F+T+K)。当新王朝趋于稳定,逐步走向文治路线,政治上轨道,政治伦理得以奉行,各种力量复归统一,气旋复形磅礴气势也。
第四步:宗法制度力量建设上轨道(F+T+K+R)。帝王将相同心协力、勤政爱民、宗法上轨道,社会道德秩序得以遵守,法律制度得以奉行,政治清明,官民和谐,社会步入复兴轨道,盛世来临。
上述力量重建路线总体上呈“雁行”态势,但有重叠,或同步进行。它们实为偃武修文的路向,武力趋弱,文德大兴,力量结构趋于圆满。如“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於道。凡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德性力量之大,可见一般。
&尤要者,纵在分裂时期,各诸侯政治力量均胸怀宏伟理想――行王道,进入地缘政治枢纽并欲使天下绕之转动,但往往因力不济而身毁国灭,直至一强大力量集团趁枢纽力量暗弱取而代之,向中央腹地注入新鲜血液,注入强大能量,重启“气旋”运转,天下各地缘政治单元复臻于统一。而所谓新鲜血液者,也是在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傲视群雄者。是故,我国家民族仁人志士、赤诚儿女为推动“气旋”,昼夜驱驰采集各文明“精血”,遍求灵丹妙药,只要有一丝希望,便倾力一试,致使世界各优秀文化汇于一炉(佛教、回教、基督教、西洋民主与科学、马列主义等等)。战国时百家继起,互相映照,只要有利于天下百姓,诸侯便热情采纳,在竞争中激荡扬弃。而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年间,民族危亡在旦夕,仁人志士更是四处出击,采集力量(科技、实业、军事)以求推动“气旋”再复兴。但从历史长周期看,基础性文化力量(儒家为核心)则一以贯之,兴废并不能损其永恒光辉。儒家思想因重仁德道义,以天下为怀,严禁篡弑造反,尚禅让与改良,是上层建筑的支柱,故每当宗法力量崩塌,儒家也倍受打压与摧残,被迫承担家国衰亡之诟骂讥讽,儒家者流势无力重启“气旋”运转了。故须当有新暴力与思想力量涌入以重启“气旋”旋转,儒家思想才缓复生机与活力。是故,儒家能与道家、儒家、耶稣、真主等共存,殊途同归于儒家主导的思想洪流,汇成文化的新综合洪流。
力量崩解顺序还表明,当宗法制度失效,我国社会便有两重建路线:禅让和革命。儒家推崇禅让,以上古尧舜禹为宗,汉代有王莽受禅之剧,近代有孙中山自请辞大总统之风范,较温和者还有主动变法、改革者,王朝生命得以苟延(如范仲淹、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开始走改良路线,清室以渐变重建或者维护宗法力量,保持国家力量结构的完整,倘若改良成功,中国当如日本明治维新般,迅速发展起来。惜乎操之过急,故致戊戌四君子悲惨壮烈之失败,仅剩革命一途。纵在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先生仍行“禅让”以尽快重建宗法(宪法)秩序。故此,“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乃保持国家力量结构妙方,亦为国家长治久安的不二法门。此言可悬诸国门也!
4.4地理枢纽的空间运动与力量组合
“一个气旋,在东亚次大陆的旷宇长宙间周流徘徊,其彬彬洋洋者内聚扩展。”所谓周流徘徊者,乃因气旋受到各个方向力量之牵引推动,地理枢纽也随之移动。枢纽地带的移动有三个特色:
(1)枢纽地带的震荡区域局限于杭州、北京、西安构成的三角形内。历史王朝京畿、首都皆在此空间内运行。因各王朝发迹之地环居中原,从国家力量的空间组合与管理角度看,在几何中心周边建都依托战略后方是最佳选择。这就好比在一盆状湖中洗澡,在湖边缘游戏,可进可退,力易恢复,容易保全,故多有陪都之备。而到湖中流击水则无所便利,北宋、金等定都中原者,王朝皆不稳定,积力久则国疲弊,疲弊则力衰竭,难以久长。汉高祖也是几经考虑,才决定弃洛阳而选咸阳为都。规律是,先求自存自强,后方有力管制天下。
(2)东西向震荡与南北向震荡交叉往复,因时点不同,分别融入,有“气旋”之状,每次大震荡亦是蛮夷与农耕文明的大融合。夏、商、周、秦、汉为东西震荡,核心腹地就是西安、洛阳、临淄一线。西周分封姜太公和周公于齐鲁;汉高祖封子刘肥于齐等皆构造此轴心。东汉献帝后天下三分,南方势力始兴,两晋、南北朝间,江南得以开发,我国财富重心渐次南移,随着大运河开凿运行,地理枢纽缓缓地随着财富力量的时空转变呈现南北震荡格局,直到中唐以后,地理枢纽才彻底移出关西地区,东西震荡暂时告一段落,转为南北震荡格局。
(3)鸦片战争后东西震荡和南北争夺(甚至上溯至郑和下西洋与利玛窦来朝时)。此期中国进入“世界之中国”阶段,需放眼亚洲与世界盱衡我国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我与日本、英国、法国、美国、中亚各国的交流与战争皆为东西震荡,亦即说“气旋”展扩至海疆地带。我国新财富力量崛起,沿海地带渐趋活跃。我与苏联、越南等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南南问题)的关系应为南北震荡。亦即说,气旋越是庞大,其地缘政治力量的着力点越多,相互扭结消长,是“气旋”与环边共震荡时期。
(4)自蒙元正式建大都(北京西南),迄于今已历八百多年之惨淡历史。此“地缘政治枢纽”长存为“气旋”的拱卫、边缘地带的融合与消解创造条件,见证中国宏观版图的确立。但气旋的内、外部融合并无丝毫停步,是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气血脉之畅遂。
4.5边缘地带的旋臂式聚散与力量增减效应分析
边缘地带部族政治单元好似气旋之“旋臂”,每当气旋强大,就被融入“中国”,进入核心层,而每当气旋消弱,部分又脱离“气旋”,该脱离实际上只是形态的,从文化、生活方式上亦难分割了(如北魏时)。故当“气旋”微复生机,便又融入“中国”,并带动外围更远的“部族地缘政治单元” 犹如飞蛾投火般投入。秦后各朝代,地缘政治战略方向用力不同,如秦汉对北部边疆的防卫与开拓,唐对西域的开拓与吐蕃来朝,元对北部、西南、东北部的开拓,明对海疆的开拓与防卫,清对台湾、东北、新疆、西藏的开拓与防卫等。
旋臂式分解亦是中国地缘政治空间演变特色。例如,秦汉之南越王赵佗称王复又称臣,南、北匈奴分割;朝鲜、越南等国的时臣时分,近代以来如香港、台湾、甚至山东半岛局部相继为列强分割可视为“气旋旋臂”分解。决非“气旋”不爱怀抱也,而是虎狼威逼,力有所不逮也!
若以物理扭距力领悟,边缘地带的旋臂式聚散力量对核心腹地运转力量的加、减速效应尤其明显。每当边缘地带和睦共处或者融合时,边缘地带成为“气旋”的推动力量,贸易增加财富,尤要者,它成为拱卫地带,不但不消耗枢纽地带的财富力量(通过军事),反而减轻枢纽地带的力量消耗,促进“气旋”推动力量建设,使中央王朝有力量推动更宏大的事业(如西汉、中唐前)。反之,当边缘地带“旋臂”分离,便是“气旋”运转的强大制动力量,纵然小,可产生的“扭矩”却要消耗枢纽地带巨大能量,减缓其运转速度,进一步加剧“边缘地带”的分散化,天下被瓜分萎缩(如北宋之于西夏、辽,中唐后之于藩镇、晚清之于沙俄、日本、英国等)。每当王朝转折时期,因有“部族地缘政治单元”加入,便消耗“转动动量”(如女真人、蒙人、满人融入),“气旋”减速,有更多的边缘地带甩出,或被其他力量染指(如中印边境争端)。
随“气旋”范围扩大,它与世界核心政治力量渐行渐近,便产生边缘过渡地带(见图),其中的地缘政治单元便成“摩擦力或润滑油”,几大核心力量在边缘地带的行为模式直接影响各系统运转力量的聚散消长:当各核心力量就“边缘过渡地带”达成共识,同方运转时,地缘政治单元会成为“润滑油”“粘合剂”,是气旋运转的推动力量,加入“推磨”阵营。若地缘政治单元为己之私利不惜制造“摩擦”,且若各核心力量为其所困,则成“摩擦力”之源,系统各方均不利。是故,各核心力量与边缘过渡地带政治力量应战略趋同,求得同向运转。
须广而告之的是,中国之“气旋”是内敛的(红色所示),自古以来,其力量首先表现为德性与文化,次为财富,军事力量往往被迫而为。这种模式与古罗马、蒙古帝国等地缘政治体的强力扩张称霸有本质不同。惜乎中国文化与财富力量尚不够强大,迄今未为周边所领悟,一味有所忌惮。其实,是美国背后操纵所谓威胁,以维护自身利益。历史经验警示:当“边缘过渡地带”的制动力有可能持久并空耗枢纽地带力量时,宜倾国之力予以消解,不可寄望或遗祸子孙。
4.6拱卫地带的作用力与形态演变
“拱卫地带”始终受枢纽地带的牵制,向心力为大,并受外缘地带的阻隔与压迫,纵有离心倾向,亦难以有为。历史上,拱卫力量是王朝的生命,故是帝王分封亲族子弟、功臣爪牙重点地带。如秦行郡县,本为削弱王侯力量,复天下太平,但同时也失去了拱卫屏障,而导致速亡。以至于秦以下两千多年,“封建”制度不时泛起,而以部族政权(如蒙元、满清之军屯)和自卑王朝(如明宗藩)为甚。由于我国广土众民,管理相当复杂,王朝为积聚稳定的拱卫力量,防止大权旁落,确保天下安宁,故封建制度不绝如缕。此外,拱卫地带并非一定要军事力量支撑,财富力量也是重要支撑,如隋唐之后的江南地区,鱼米之乡,依靠运河为北方战线输送源源不断的“支撑力量”。
一般地,拱卫力量一般由文化、德性、政治认同感较强的地缘政治单元所承当,确保拱卫力量的向心作用以及拱卫力量之间的合纵连横;否则,难以接纳为拱卫力量,违之,则对枢纽地带产生最为强烈的破坏甚至颠覆。拱卫力量布局因气旋形态不同而有别,呈新月型或者环形展开。一般地,“气旋”强大,拱卫力量外移,反之则内缩。
5.结论与启示
“气旋”模型与“长河”模型在解释中国地缘政治空间演变和历史发展动力机制时,优势相当明显。它不但能解释我国家民族五千年的沧桑演变,而且对当代中国发展战略具有指导作用,以此模型推导,比较容易求得国家地缘政治战略决策的基本内容,系统而一贯。同时,对于解释国家力量来源与凝聚力产生方式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下诸端尤为重要:
第一,坚持“一心”结构,保持地理枢纽坚强有力。若地理枢纽的力量崩塌,“气旋”无核心可转,周围力量便无方向,国家的歹运亦会不期而至。“地理枢纽”的坚强有力取决于宗法制度是否得到奉行,是否能顺应时代潮流而变化,以适应力量结构的重构。宗法制度须尊“道统”,道统来源于“天”,天乃“民”,无超越人民的虚无飘渺的“天”,亦即所谓天人合一。若天与人分离,实际上是统治阶级与人民分离,“一心”结构自然基础不稳。故从地缘政治空间演变规律看,“核心、法制、变革”缺一不可。
第二,“气旋”的动力机制是内敛型扩张,边缘地带“部族地缘政治单元”之融入并非受核心腹地裹挟和扩张,而是受“财富”和“文化”的引力、气候环境的推力所致的主动“侵入”和同化。戎狄、蛮夷之融合皆由对中原诸夏的侵略所致。沙俄、英法、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可视为此类。故此,“气旋模型”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强力反击武器。同时也表明,发挥文化和财富的基础性力量是扩大“气旋”影响力的关键。
第三,本“气旋模型”为国际社会如何接纳中国这位“贵客”指明了方向――和平地接纳,边缘过渡地带的国家与政治实体及其参与各方应通过协商,确定“同向”的力量运行战略,共筑和平发展之路。不然,若靠一方而压迫另一方,以换取利益,那么,则成为各地缘政治实体的“摩擦力”,所获利益难以久长,也更损于参与各方的整体利益,危及子孙后代之和平发展。我中国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地缘战略理论诉求,促进边缘地带转化为推动“气旋”转动的力量。
第四,塑造我国家民族的文化与德性魅力,促进世界各方力量的同向运行,让“全球机器”运转有力,以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
第五,以气旋模式号召中华儿女共同采世界各国之精华,为气旋输送源源不断的能量,共同推动气旋运转。
阅读 (2003) | 评论 (0) |
前一篇:后一篇:
&&请您后再发表评论
&分享到微博&
搜房网用户可以先再评论
内容:请登录
转载成功!
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
创建新的分类:
博文已成功转载!
对不起,您的账号尚未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评论不能同步到微博!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理有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