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拟水对岩石做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作用实验时,稀盐酸用什么来取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水库消落带岩石崩解过程中所处湿干交替作用环境模拟研究
水库运行期水库岸坡防洪限制水位及正常蓄水位之间消落带内的岩石,由于库水位的周期性变化而处在湿干交替作用的环境中。针对目前在研究水库运行期岸坡消落带软岩崩解机理过程中消落带湿干交替作用环境模拟不合理的问题,选取三峡库区三叠系巴东组中风化紫红色泥岩为研究对象,将泥岩置于室内周期性湿干交替作用的环境中,对湿化和干燥过程中泥岩崩解物的宏观质量、物质组成及微细观结构和湿化溶液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崩解物的质量在湿干交替作用5个周期后不再增加;随着湿干交替作用次数的增加,黏土矿物中含量较大的蒙皂石矿物的含量在减少,第1次湿干交替作用后减少最为明显,4次后趋于稳定;随着湿干交替作用次数的增加,阳离子交换量在5个周期后变化很小。根据测试结果,确定了水库运行期消落带三叠系巴东组中风化紫红色泥岩在湿干交替作用过程中的湿化和干燥的模拟时间,即一个湿干交替作用周期的湿化时间为4天、干燥为2天;泥岩在湿干交替作用5个周期后不再崩解。研究成果为揭示水库岸坡消落带软岩崩解机理提供了消落带湿干交替作用环境的合理模拟方式。
Abstract:
Due to the cyclic fluctuation of reservoir water level,rocks in drawdown area are in the cyclic wetting-drying conditions during the course of reservoir operation.In the light of unreasonable simulation of the conditions at present,this paper made moderately weathered purple mudstone from Triassic Badong group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under cyclic wetting-drying conditions,measured the masses of matters disintegrating form the mudstone and tested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mudstone and the change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in soak solution after cyclic wettings for the mudst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es increases no longer after fifth wetting-with the increase of number of wetting-drying cycles,smectite is in decline,which is most obvious in the first wetting-drying cycle and then stable after fourth wetting-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almost does not change after the fifth wetting-drying cycles.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the simulation time for wetting and drying is determined for the mudstone in drawdown area,namely the wetting time is 4 days and the drying time is 2the mudstone hardly disintegrates after the fifth wetting-drying cycle.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asonable simulation method for cyclic wetting-drying conditions in draw-down area in order to reveal the dis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rocks in drawdown area.
ZHANG Zhenhua
CHEN Shuang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三峡大学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2
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输变电工程研究所,北京,102410
三峡大学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宜昌,443002
年,卷(期):
Keywords:
在线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9106);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岩石与水相互作用的正交各向异性损伤数值模拟
提出一种正交损伤模型,该模型能分别描述岩石材料的弹性变形、损伤变形和其他不可逆变形能.在该模型中,以二阶损伤张量来描述损伤的发展,损伤演化相关于裂纹扩展标准.以Gibbs自由能获取损伤材料的有效刚度矩阵.以能量原理合理地推导损伤参数的限制范围,提出借助于三轴试验决定模型参数的方法.对不同加载路径的饱和砂岩试验结果进行模拟,该模型的数值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随后,推广该模型到不同加载路径下得到岩石与水相互作用的力学特性,数值结果也显示:推广的模型是可以描述岩石与水相互作用的主要水力学特性的.
WU Yanchun
SHAO Jianfu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宜昌,443002;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三峡大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宜昌,443002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法国,里尔,59655
ISTICEIPKU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湖北省科研项目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三至六年级科学演示实验报告单
三至六年级科学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做一名小科学家
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张、剪刀、回形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教师演示鹦鹉站立
1.教师课前制作几只能站立的纸鹦鹉;
2.课堂上演示纸鹦鹉站立,让学生感觉到纸鹦鹉站立在笔头上的神奇。
2.学生制作
1.发给学生卡纸,用白纸印好摹本发给学生,让学生蒙在卡纸上剪出鹦鹉的形状,以降低制作难度。
2.学生自己制作,然后尝试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
3.寻找平衡点
1.学生失败之后,提供辅助材料——回形针
2.讨论:你认为回形针放在什么位置可以成功?
3.学生自己实验探究。
4.学生交流
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发现。
5.实验总结
要想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首先要找到能使鹦鹉得到平衡的点,在恰当的位置上别上回形针。
6.整理器材
整理材料,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回形针分别别在鹦鹉的脚的两侧,可以使鹦鹉平稳站立在手指上。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蜗牛观察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校园里的小动物
实验器材:蜗牛一只、大号餐盘、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啤酒、玻璃片
实验类型:教师放在食物展台上展示实验
& 实验步骤
1.教师课前捕捉几只蜗牛
蜗牛需要在雨后的花坛旁边寻找,如果条件不合适,暂时没找到蜗牛,可以将本课适当延迟。在上课前,一定要让蜗牛饿上1-2天,实验效果才可能比较明显。
2.观察蜗牛
将捕捉到的蜗牛放在黑暗的盒子里一段时间,实验时拿出来放在小玻璃片上,这样可以让学生观察它的爬行,并能从下面观察蜗牛足的移动。
3.蜗牛食性实验
1、在盘子周围一圈分别间隔放上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盘子不宜太小。
2、放入蜗牛,指导学生安静,耐心观察,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期间保持安静。
3、交流实验结果。
4.蜗牛对刺激性的反应
1、把蜗牛放在盘子中间,在蜗牛面前滴一点醋或一点酒,观察其反应。(不要倒在蜗牛身上)
2、静静观察,观察期间保持安静。
5、实验总结
填写实验报告,认识蜗牛的食性和对刺激的反应
实验结论:上述食物,蜗牛只吃菜叶,如用书上几种材料,蜗牛除了菜叶还喜欢黄瓜。遇到醋或者酒之类刺激物体,蜗牛会立刻缩回到壳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水的毛细现象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奇的水
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水、纸巾;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绕上几圈透明胶);两支粗细不一样的玻璃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
& 实验步骤
1.教师演示染纸
1、教师现场演示染纸,将白色纸巾的四个角的一端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水中(不同颜色的水可以用不同的颜料调制而成)。
2、学生观察,并提出自己的发现:水会沿着纸巾向上爬升。
3、提出研究问题:水为什么向上爬升?水还会沿着哪些物体向上“爬升”?
2.探究水会沿着缝隙向上爬升
1、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2、提供实验材料: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绕上几圈透明胶)
3、预测:你认为水会沿着这些物体向上“爬升”吗?
4、指导实验方法:用手拿着它们的一端,把它们的另一端轻轻竖直放进水里,然后仔细观察。
5、学生分组实验,并及时在记录纸上记录实验结果。
6、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水会沿着纱布、粉笔、两块玻璃向上爬升,水不会沿着塑料片、一块玻璃向上爬升。
7、两块玻璃片实验:边实验边仔细观察,水在玻璃各个地方爬升的一样高吗?
8、实验交流:缝隙越小,水爬升的越高。
3.探究水会沿着小孔向上爬升
1、讨论:水为什么会沿着粉笔向上爬升呢?
2、观察粉笔内部:粉笔里面有许多小孔。
3、出示实验材料:两支粗细不一样的玻璃管(药店有粗细不一的毛细管卖,效果较好。)
4、预测:把它们放入水中,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5、提出对比实验要求:同时放、放到同一深度、比的时间要一样等。
6、学生分组对比实验。
7、实验交流:孔越小,水爬升的越高。
4、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
6、整理器材
清洗使用过的玻璃器皿,清洁桌面。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缝隙或小孔向上“爬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孔隙越小,水爬升得越高。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水的特性探究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奇的水
实验器材:滴管、一元硬币、烧杯、回形针每组一盒;戳好洞的可乐瓶一只、水盆一个;大小烧杯各一只、橡皮泥一块、50克砝码一只、细线一根。
实验类型:水的表面张力为学生操作实验,会喷射的水和会托举的水为教师演示实验,水的溶解实验为学生操作实验
& 实验步骤
1、水的表面张力
(可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实验)
硬币滴水:
1、出示1元硬币:预测大概能滴多少滴水?
2、指名学生演示,注意实验之前指导滴管的正确使用。
3、交流实验注意点:实验时,滴管要尽量低一些,要一滴一滴、轻轻的滴,边实验边观察硬币上水面的变化。
4、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原因,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放回形针:
1、出示满满的一杯水:预测能放入多少根回形针?
2、交流实验注意点:开始之前要将杯子中的水加满;放回形针的时候要沿着杯壁滑下去,尽量避免与水面有撞击;边实验边观察杯子水面形状的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2、水的压力实验
1、出示自制实验瓶介绍:可乐瓶上有三个不同高度的小孔。(制作方法:可乐瓶上的小孔可用针或者铁钉扎三个不同高度的小孔,三个孔的大小相同,三个孔用一条宽透明胶带同时封好,这样便于同时撕开。)
2、学生预测不同高度的三个孔,水流会有什么不一样?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时注意地面要放物品盛水。
4、再次预测:抬高瓶子会怎样?
5、教师再次演示、学生仔细观察三条水柱射出的角度和远近。
6、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尝试分析原因,认识水的压力。
3、水的浮力实验
1、教师演示实验,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将镜头横过来可以清楚看到水位的上升。
2、在500毫升的烧杯里放入半杯水。
3、在100毫升小烧杯的底部放入橡皮泥。小烧杯底部的橡皮泥要放均匀,避免在大烧杯里倾斜。观察小烧杯的状态和大烧杯里的水位。
4、用细线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吊起,放入小烧杯底部的中央,观察小烧杯的位置变化和大烧杯内水位的变化。放入砝码时注意不要用手扔进去,最好用线吊住,轻轻放入小烧杯的中央。
5、学生交流观察现象,尝试分析原因,认识水的浮力。
4、水的溶解实验
1、学生预测放入高锰酸钾会有什么变化。
2、指导实验:在烧杯内放上足够的水,放入1-2粒高锰酸钾,仔细观察高锰酸钾的变化。
3、用玻璃棒搅拌,边搅拌边观察。搅拌的方法:用玻璃棒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同一个方向搅拌;搅拌过程中,玻璃棒不要捧着烧杯底和烧杯壁,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液体溅出或者损坏烧杯。
4、观察变化时,提醒学生有时看物质能不能溶解,还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5、告诉学生不能随意品尝实验的溶液,因为有些物质的溶液会伤害身体。
6、交流实验现象,认识溶解。
3.实验总结
根据几个不同的实验了解水的各种特性。
4.整理器材
将实验器材整理好,及时清洗玻璃器皿和桌面。
实验结论:
会团结的水:水面会成一个圆弧形,因为表面的水有一股相互之间拉着的力,可以承受一点的重量。
会喷射的水:瓶子上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近,下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远,因为孔越高,受到水的压力越低,所以射不远;孔位置越低,水的压力也越大,所以射得最远。
会托举的水:开始小烧杯浮在大烧杯里,放入砝码后仍会浮在水中,但位置下降了,大烧杯里水位上升了。放得砝码越重,水位越高,小烧杯沉得越低,直至沉入底部。“曹冲称象”就是用了这个原理,表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水的溶解实验:课后书上提出的问题,奶粉能溶解于水,少量面粉也可以溶解在水里,物体溶解之后,水面会有一定的上升,但是可能不太明显。如果要使物质溶解的快一点,可以提高水的温度,或者进行搅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纸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1、纸
实验器材:报纸、A4白纸、餐巾纸、卡纸、放大镜、滴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实验
& 实验步骤
1.比较纸的纵向和横向的结实程度。
指导学生自己拿出报纸和小刀,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裁出宽度相同、长短相同、边缘平滑的3组纸条。
同桌2人分别抓住一张纸条的两端,抓的位置离中间距离相等,然后同时缓缓用力向两边拉。
3、& 进行三组重复实验,重复三次实验也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比较实验结果。
2.观察纸张边缘纤维
1、每组分别横向和纵向各撕下一张纸条,用放大镜分别观察被撕下的边缘,边观察边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比较观察结果。
3.比较不同纸张的吸水性
1、提供材料:一张白纸、一张餐巾纸、卡纸(同样大小)。
2、预测:按照纸张的吸水性由强到弱排序。
3、交流实验方法:我们可以怎样来比较不同纸张的吸水性?
分别用滴管在纸的中间滴一滴同样大小的水滴,仔细观察水扩散的变化(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见性,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
4、指导滴管的正确使用:先按住上面的胶头,排掉空气,将滴管口伸入水中,松开胶头,然后轻轻提起,将滴管垂直滴向目标。
5、学生分组实验,并按照纸张的吸水性由强到弱排序。
6、汇报实验结果。
4.比较不同纸张的透光性
1、提供材料:一张白纸、一张餐巾纸、一张卡纸(同样大小)。
2、预测:按照纸张的透光性由强到弱排序。
3、交流实验方法:我们可以怎样来比较不同纸张的透光性?
可以将纸蒙在课本上(最好有彩色图的),看看那种更容易透光,也可以用手电筒对着纸射出光线,比比那张纸后面最亮等。
5、学生分组实验,并按照纸张的透光性由强到弱排序。
6、汇报实验结果。
5.实验总结
对纸的不同特点进行归纳。
6.整理器材
清洗相应的器材,使用过的纸张放进垃圾桶,保持桌面整洁。
实验结论:
纸的特点主要有:1、沿着报纸纹路裁出的纸条更结实,逆着纹路的纸条易断;2、被撕过的纸的边缘是有很多毛毛的纤维,说明纸是由纤维组成的;3、纸的吸水性、透光性有强有弱;4、纸的吸水性、透光性和纤维分布的疏密有关系,而横向、纵向的结实程度和纤维的分布方向以及纤维本身的结实程度有关。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研究土壤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 实验步骤
1.分组研究土壤成分
1、让学生用餐巾纸包住刚从花圃里挖出的土块(不要太干燥),然后用手使劲握一握,观察餐巾纸的变化。如果观察不到水迹,说颜色变黄了等等,可让学生观察餐巾纸的背面,一般会有明显的潮湿斑迹。
2、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刚放进水里和过了一会儿的发现与变化。
3、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搅拌,引导学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耐心观察3——5分钟。
4、学生分组实验,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
5、交流实验现象。(搅拌之后,可能时间较短,难以进行沉淀,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来提供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有个完整的认识。)
2. 演示研究土壤成分
1、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发皿(选用腐殖质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灯点燃加热。
2、酒精灯使用:(1)使用前,酒精不超过瓶体的2/3。(2)打开灯帽,点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灯芯上划过,使灯芯点燃。(3)用外焰加热。(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吹灭,用灯帽盖上灯芯,使火焰熄灭,如果是玻璃灯帽,还需提起灯帽再轻轻放下,以免会被吸紧。
3、持续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变化,等到有白烟冒出后,可以请学生代表上来闻一闻,闻的时候提醒学生不能直接去闻,应该用手扇一些白烟到旁边闻。
4、交流实验现象。
5、等土块冷却,请学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来的泥土进行比较。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收拾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洁。
实验结论: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粒、黏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土壤过滤器、水、纱布、量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学生操作实验
& 实验步骤
1、观察土壤样品
将三种土壤样品放置在桌面上,仔细观察。
1、提供实验器材:过滤器。(工具箱中有)
2、在过滤器上端的底部各放上一块纱布,以防泥土漏到下面的塑料杯中。
3、在三个土壤过滤器的上层分别放上同样质量的三种土壤。
4、用小勺轻轻将三种土壤微微压紧,使土壤中间没有明显空隙。但不能压得过于板实。
1、三个过滤器中加入的水应同样多,水量80毫升效果较好;
2、倒水时,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过滤器;
3、倒水的动作不能太猛,要让水缓慢地流进土壤,否则水把土壤冲散会影响渗水速度;
4、倒好水后千万别晃动过滤器或搅动土壤。
4.观察比较
1、仔细观察水分渗透到过滤器下层的情况;
2、将渗下来的水分别倒进量筒量出体积,进行比较记录。
5.实验总结
根据测量结果,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6.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其次,黏土渗水性最弱。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和质量的变化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认识固体
实验器材:黄豆、大米、淀粉、一次性杯子,量杯、筛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 实验步骤
1. 质量的变化
1、出示材料、工具介绍:黄豆、大米、淀粉、天平。
2、指导天平的正确使用:①将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②将游标放置于“0”刻度;③用左右调节螺旋校准左右平衡;④左盘放置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置砝码;5、⑤砝码放置应先小后大,最后调节游标,使两边平衡;6、⑥物品质量应是右盘所有砝码总质量加上游标指示的质量,砝码不要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取用。
3、将三种物品分别装入一次性杯子中,并用天平分别测量出它们的质量。
4、将它们倒入同一只杯子中混合,将其他两个一次性杯子重叠在这只杯子下面,用天平时称出总重量。
5、比较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
2. 体积变化
1、分别用量杯量出100ml的黄豆、大米、淀粉。
2、将他们一起倒入同一个量杯中,轻轻的摇晃,注意不要洒落在外面,读出读数。
3、比较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3.分离混合物
1、可以用工具箱中的两层筛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分离操作,指导学生先用大孔的筛网过滤。
2、再用小孔的筛网二次过滤。
4.实验总结
比较两组数据,总结出混合后的规律。
5.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天平放回包装盒内。
实验结论: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有变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验内容:结晶分离的实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2、把固体放倒水里
实验器材:烧杯、开水、盐、绘画颜料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 实验步骤
1. 调制饱和盐水
1、在三个烧杯里倒上小半杯热水,所用的水尽量温度高一些。
2、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加入食盐,不停搅拌,使加入的盐全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能继续溶解为止。溶解食盐时搅拌要充分,使饱和度达到最高。
3、三杯水应该依次一杯一杯地完成,做完一杯再做第二杯。
2. 制作彩色结晶树枝
1、在热水里放入少许绘画颜料,搅拌均匀,对盐水进行着色。
2、将着过色的盐水分别倒入小碟子中,再放入事前选好的小树枝,小树枝最好浸入盐水中,让盐水慢慢蒸发。
3、不能将树枝直接放入烧杯中,应使用小碟子,这样冷却结晶容易依附树枝,而且时间短。(教师演示的可以放在班级中让学生持续观察)
4、几天后,让学生把制作的成品带回学校展示、评比。
3. 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将待冷却的溶液放置在不易接触的地方。
实验结论:树枝上会有各种颜色的盐的结晶体依附在上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认识液体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3、认识液体
实验器材:菜油、配套天平、一次性杯子、蜂蜜、水、牛奶、流速比较演示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 实验步骤
1. 认识液体性质
1、每组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水、一杯油、一杯蜂蜜、一杯牛奶,用喜欢的方法观察,发现液体共同的特点,填写实验表格。
2、观察三种液体,重在发现虽然每种液体从颜色、透明度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有很多液体的共同特性。
3、交流,总结出液体的性质。
2. 比较同体积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和流速
1、在天平两边各放一张滤纸,调节平衡。
2、在烧杯里倒上同样50ml的蜂蜜、水、牛奶和食用油,放到已校准的天平上比较。
3、在流速比较演示板的凹槽里,滴上几滴牛奶、蜂蜜、水和食用油,注意四种液体的量要差不多,然后慢慢将演示板提起,一定要让液体“自己”流下来,不能借助外力,观察、比较哪个流速快。
3. 实验总结
总结出液体既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液体之间又有不同的性质。
4. 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天平放回包装盒内。
实验结论:
液体有很多共同点:如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
同样体积的液体,质量比较:蜂蜜&牛奶&水&食用油
流速测试:水&牛奶&食用油&蜂蜜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把液体倒进水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食用油、蜂蜜、水、鸡尾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
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 实验步骤
1.观察液体沉浮
(教师演示实验)
1、出示三个装有不同液体(水、食用油、蜂蜜)的杯子,预测将蜂蜜和食用油分别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演示实验:将蜂蜜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将食用油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
3、学生观察实验。
4、交流观察的实验现象。
5、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面。
2.探究“鸡尾酒”的调制
(学生分组实验)
1、出示事先鸡尾酒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怎么调制出来的?
2、提供材料:染过色的红水(在清水里滴上几滴红墨水)、蜂蜜、食用油,分组尝试调制一杯“鸡尾酒”。
3、学生分组尝试调制“鸡尾酒”,边实验边记录液体倾倒的顺序和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展示调制的作品。
1、观察将热水倒入冷水
(教师演示实验)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的冷水。
2、将染过色的热水倒入一个密封的小玻璃瓶中。
3、瓶口用瓶塞塞住,如果没有瓶塞,可以用一块小塑料布遮盖,用橡皮筋扎进并打一个活结。
4、将小玻璃瓶置于水槽中,用手将瓶塞打开。
5、仔细观察水槽中所发生的现象。
6、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5. 实验总结
综合以上几个实验,总结将液体倒入水中所发生的现象。
6. 整理器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整理收回实验室。
实验结论:
将液体倒入水中,有的会浮在上面,有的会沉在水下。
油会浮在水面、蜂蜜沉在水下。
冷水会沉到下面,热水浮在上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水、烧杯、酒精、天平、量筒
实验类型:先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分组实验
& 实验步骤
1.测量质量的变化
1、放上一只空烧杯,在右盘放置砝码调节天平使之平衡。
2、在右盘多放入100g的砝码,在左盘添加酒精使之正好平衡,这时烧杯内的酒精正好为100g。
3、用同样方法量取100g的水。
4、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质量。
5、将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在一起。
6、用天平测量出总质量。可能会有少许误差,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酒精烧杯里可能有很少的残留,或者测量有一些正常误差。
2. 测量体积的变化
1、用量筒量出100ml水。在使用量筒测量酒精时要注意:量筒应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将酒精倒入量筒时,观察量筒中的凹液面,快要接近100ml时,可以用滴管取酒精加满至100ml。
2、再用量筒量出100ml酒精。酒精易挥发,建议先量出100ml的水。
3、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4、将酒精倒入水中,观察混合后的溶液总体积。
3、比较总结实验
观察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发现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4. 整理器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整理收回实验室。
实验结论:
液体混合后,总质量没有变化;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1、将两只气球充气。
在需要刺破的地方(气球上部),事先贴上一小块透明胶带。
2、将气球系在细木棍两端。
1、用细线将气球系在细木棍两端。
2、调节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左右平衡。
3、刺破其中一只。
1、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
2、注意防止气球炸开,保护眼睛。
4、观察现象。
有充气气球的一端下降,有破损气球的一端上翘。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1、将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冷、热水槽中使之变热或变冷。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
操作时动作要快,瓶口要对准。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注意力集中在白烟的位置变化上。
4、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
5、观察现象。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1、在锥形瓶中加醋,放入小苏打。
小苏打不能太多。
2、把塞子塞紧瓶口,通过管子把气体引入另一只集气瓶。
收集2瓶气体以备用。
3、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观察现象。
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要少。
4、将长、短蜡烛分别点燃,放入瓶中。
5、将二氧化碳沿着杯壁慢慢倒入瓶中。
倾倒二氧化碳一定要慢,并要沿杯壁倒。
6、观察现象。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8、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冷热与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1、预测热水降温的速度。
2、倒大半杯热水,将温度计放入热水。
1、一倒热水,就要将温度计放进去。
2、温度计的液泡一直放在水的中央,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
3、记录第一个最高点的数据。
1、不要将温度计拿出水杯读数。
2、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再读数。
3、视线与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平。
4、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
5、画出记录曲线图。
1、在竖轴标出数次(10次)测量的温度。
2、将标出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器材: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1、在汤匙柄滴上蜡。
1、点燃蜡烛。
2、在汤匙柄前,中、末分别滴上蜡,等蜡凝固。
3、每组准备两把汤匙,分别按要求滴上蜡。
2、点燃酒精灯。
1、打开酒精灯灯帽,把灯帽竖起放在桌上。
2、点燃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3、观察酒精灯火焰。
1、酒精灯火焰分为内焰、中焰、外焰。
2、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加热一般都使用外焰。
4、给汤匙加热。
1、给一把汤匙的前端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形。
2、给一把汤匙的中端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形。
5、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焰。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热会沿着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1、倒150ML冷水在烧杯里。
冷水不宜太多,不然加热时间太长。
2、加入木屑。
少许木屑即可。
3、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烧杯不能直接放在火上加热,因此要垫上石棉网。
4、点燃酒精灯,给石棉网加热
注意酒精灯使用的要领。
5、观察木屑的运动
1、注意防止沸腾,只观察、不动手。
2、等待时间要长,要有耐心。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液体传递热的方式是对流。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四年级上册第 2 单元)
课题:《吸热和散热》
实验器材:相同重是的油和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1、给油、水加热。
1、油、水的量要相同。
2、注意酒精灯的操作要领。
2、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3、加热6分钟,记录6次
4、停止加热后,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5、记录6次。
6、比较记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本领不相同。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同种物质,不同颜色的吸热和散热性是否一样
(四年级上& 册第 2单元)
课题:《吸热和散热》
实验器材:白色与黑色杯子、温度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1、将两种颜色的杯子放在阳光下
阳光要强烈,白色、黑色面积稍大些效果会更好。
2、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3、记录6次
4、将杯子拿进教室
5、每隔1分钟记录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6、记录6次。
7、比较记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8、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性能更好。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拉力)(四年级下册第 3单元)
课题:《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即起点、终点
1、小组成员合作好
2、保持小车重量、路面等其他因素都不变
2、挂2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
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3、挂5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
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4、计算并比较。
1、通常取平均数。
2、比较拉力不同时,小车运动的速度。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它因素都不变)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四年级下册第 4单元)
课题:《力在哪里》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将钩码挂在挂钩上
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标之的最大数值
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会使用弹簧秤。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 实验步骤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提供实验材料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2.交流实验方法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
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
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借助镜子读文字;
3.实验研究
1.学生分组“玩”镜子;
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
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
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2.研究不同透镜的作用
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2、让阳光穿过不同透镜,尽量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地面的距离,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3、观察两种不同透镜的成像特点: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所看到的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透镜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4、七色光
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
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巧造彩虹
1.提供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
2.教师边演示边指导实验方法:
将平面镜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镜子固定;
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阳光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内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实验
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3.转动陀螺,学生观察记录。
3.滤光实验
1. 演示:将红颜色的玻璃纸罩在手电筒上,然后罩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将黄色、蓝色的玻璃纸分别罩在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3.让光投射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
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磁铁的性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4、研究磁铁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大头针、水槽、泡沫片、细线、环行磁铁、塑料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提出实验内容
提供实验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铁的性质。
2.探究磁铁的性质
1.交流实验方法:
磁性的传递:
把大头针的一头靠近磁铁吸住,用另一头靠近另一个大头针,依次操作,看看磁铁能连续吸起几个大头针。
磁铁能指示方向:
方法一:悬挂法。用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注意线不能太粗,细棉线较好,然后把磁铁吊起来,使磁铁尽量呈水平状态,最后轻轻转动磁铁,观察磁铁静止时两端的指向;
方法二:水浮法。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将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轻轻转泡沫板,观察静止时磁铁两端的指向;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将两块环行磁铁套入塑料棒实验,分别观察两块环行磁铁的同极和已极相互靠近时发生的现象;
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较:
先在条形磁铁上取5个点,然后在点上一个接一个挂大头针,然后通过比较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磁力的大小(实验中的条形磁铁用大的效果较明显);
2.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磁铁的性质,分享探究的快乐。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磁铁的性质有:磁铁的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叫磁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池2节、粗细不同的导线2根、粗细不同的铁钉2根、回形针一盒、培养皿(可用小盒子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问题
1.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
2.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铁钉粗细有关;
3.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导线粗细有关;
4.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绕线圈数有关;
2.设计对比实验
1.选择一个研究因素(以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2.边交流实验方法边演示:
保持不变的因素:铁钉一样、导线一样、线圈圈数一样、
改变的因素:电池的节数
3.选择其它因素设计实验方法,交流指点。
3.对比实验
1.建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因素研究;
2.建议每个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间数(或平均数),这样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4.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5.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圈数有关。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1、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器材:听诊器、秒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师演示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范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
3.学生分组用听诊器、秒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建议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
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
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呼吸。
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2.测量运动结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 运动2分钟即可。
2.2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分钟心跳和呼吸。
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1瓶、保鲜袋2个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1.用两个保鲜袋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收集呼出的气体时,将保鲜袋对准嘴巴多次呼气即可,另外,注意两个保鲜袋中搜集的气体要差不多。
2、收集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的两个保鲜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则观察的实验现象会有偏差。
2.比较实验
1.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保险袋中实验比较,在实验中要注意,两个保鲜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过多,而且倒入两个保鲜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当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鲜袋以后及时将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来。
2.如果没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学试剂药店购买氢氧化钙溶液。
3.摇晃保鲜袋后,观察比较。
4.边实验边记录实验发现。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3.整理器材
将实验保鲜袋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 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测肺活量(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 塑料瓶(大饮料瓶)、100ml烧杯、白纸条、记号笔、胶水、水槽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制作肺活量测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
2.用100ml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100ml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1000ml即可。
2.测肺活量
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
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中水的体积;
4.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
3.实验总结
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据数据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3、心脏和血液循环
实验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体血液循环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模拟心脏跳动
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
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
2.观察人体血管图
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3.教师重点演示:指导测量颈动脉、桡动脉的脉搏。
4.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
3.测量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
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
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如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教师控制时间,然后轮换。
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交流、比较自己1分钟心跳、脉搏跳动次数,认识心脏的功能。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彩色水点实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课题:1、解释
实验器材:培养皿、白纸条、夹子、水彩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画彩色水点
1.用彩色水笔在白纸条的一端画上不同颜色的圆点,注意:彩色圆点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画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离纸的下端距离要一样。
2.白纸条要选择柔韧一点的,如宣纸、面巾纸。
2. 实验观察
1.用夹子夹住纸条,将纸条的下方放进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彩色圆点不能碰到水面、纸条要同时放入水中。
2.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仔细观察圆点发生的变化。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3.整理器材
将实验纸条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红、黄、蓝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单色调不变;其余颜色都是中间色,在一定条件下,中间色将分解还原为原色。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1、怎样抬高讲台
实验器材:带有刻度的木尺、若干同样的铁圈、火柴盒、牙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组装杠杆实验装置
1.在火柴盒的盒面中央放上一根牙签;
2.把木尺横放在牙签上,使牙签在木尺的中间,使木尺平衡;
3.如果木尺的平衡点不在木尺的中央,可用在木尺上翘的一端加橡皮泥的方法使木尺保持平衡。
2.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法
1.在木尺左边第二道线上放两个铁圈,那在木尺右边该怎样放铁圈就能使木尺保持平衡呢?
2.提醒实验注意点:
①放铁圈时要轻、如有多个铁圈要垒起来放,不能分散开来放;
②强调每一次只能在木尺右边一个地方放铁圈,不能分散放在右边的两个地方;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根据杠杆平衡的不同方法,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离支点越近就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斜面能省力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斜坡的启示
实验器材:平板测力计、小车、光滑的长木板、长方形木块(可用长方形仪器盒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测出垂直提升小车所需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小车;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在不同坡度斜坡上拉动小车所需的力
1.利用同一块长方形木块,想办法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长、宽、高)
2.提醒实验注意点:
提升小车时要匀速、缓慢向上运动;
平板测力计要与木板保持平行;
在小车运动的过程中读出读数;
木板每次搭在木块上的位置应相同。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斜面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就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轮轴的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3、拧螺丝钉的学问
实验器材:两个钩码、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测出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两个钩码;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用轮轴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演示组装轮轴:把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轴上,让线沿轴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挂上钩码;把另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轮上,让线沿轮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向下挂上测力计;
2.提醒实验注意点: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大轮、小轮做三次实验,求平均数;
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轮轴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轮轴能省力,在轴一定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滑轮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4、国旗怎样升上去
实验器材:组装滑轮的部件、一个钩码、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测出提升一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一个钩码;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1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演示组装滑轮:
定滑轮:把定滑轮用棉线(或螺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另一根棉线沿轴槽绕过滑轮,一头挂钩码,一头挂测力计;
动滑轮:把棉线的一头系在铁架台上,将棉线的另一头沿动滑轮下方的沟槽绕过,在棉线的另一头挂上测力计,在动滑轮下方挂上一个钩码;
2. 提醒实验注意点: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定滑轮、动滑轮做三次实验,记下平均数;
拉动时保持动作轻缓、匀速;
拉动时不要让线绳脱离滑轮沟槽;
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使用滑轮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轮组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链条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5、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链条圈(瓦楞纸条圈)、记号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组装链条传动装置
1.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用链条圈(或瓦楞纸条圈)套在两个齿轮的外围;
2.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向两边拉,使齿轮绷紧链条圈(或瓦楞圈)
2.观察链条传动的特点
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
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链条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齿轮组及支架(也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记号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组装齿轮传动装置
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注意两个齿轮的齿与齿咬合。
2.观察齿轮传动的特点
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
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齿轮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搭建支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2、搭支架
实验器材:吸管、透明胶带、剪刀、1块木块、若干盒钩码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设计支架图
1.提出要求:吸管限定20根、搭建时间限定10分钟,支架高度不低于15cm;
2.画出支架设计图,考虑如何提高支架的稳定性。
2.搭建支架
1.利用限定材料,根据设计图搭建支架;
2、提醒实验注意点:
用透明胶连接固定时,建议用透明胶带先在一根吸管上绕一圈,然后再绕到另一根需要连接的吸管上,这样连接较方便;
吸管不能用剪刀剪断;
小组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强合作。
3.比较稳定性
1.小组上讲台展示作品,并用加钩码的方法检测作品的稳定性,在检测的时候,将木块放在支架上,然后将钩码放在木块上;
2.计算支架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支架的钩码数减1。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到的不同支架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整理器材
将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
实验结论:三角形结构越多,支架越稳定。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3、建桥梁
实验器材:A4纸1张、小纸盒1个、钩码若干、木块2个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桥梁设计与制作
1.讨论:用1张A4纸设计不同的桥梁。
2.演示:平板桥、拱桥、槽形桥(斜拉桥操作难度大,建议制作槽形桥)
3.学生分组制作平板桥、拱桥、槽形桥。
2.探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
1.预测:哪种桥梁的承受力最大?
2.讨论实验注意点:
桥墩间的距离要一致;
放钩码的纸盒子要放在桥梁的中间,放钩码时要轻;
计算桥梁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桥梁的钩码数减1;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 不同形状的桥梁承受力是不同的。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厚度、栏杆的高度都有关系。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观察岩石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认识常见岩石
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若干、放大镜、稀盐酸(也可用醋代替)、烧杯、滴管、镊子、白纸、小木锤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提出观察要求
1.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科学地观察岩石标本的特点。
2.观察岩石特征
1.介绍科学器材及药品。
2.讨论:我们利用这些科学器材及药品在观察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滴稀盐酸:
★稀盐酸有腐蚀性,千万不要滴在衣服、皮肤上,所以实验时要在岩石下垫上一张纸(或培养皿),并用滴管在岩石上小心地滴一两滴稀盐酸即可。(教师提供给学生实验的盐酸应该是稀释以后的稀盐酸,在稀释稀盐酸时,要将盐酸倒入水中,边倒边搅拌,切不可将水向盐酸中倒,以防意外。)
★实验完毕后,应用镊子夹住岩石在清水杯中清洗,将用过的垫纸(或培养皿清洗干净)放进纸篓子。
放进水里:
岩石应沿着烧杯壁轻轻放入,以免打碎烧杯。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岩石的主要特征。
4.整理器材
清洗相应的器材,并进行整理,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遇酸反映等方面各有特征。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取镜和安放
1.从镜箱取镜时,要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显微镜一般要安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
2.安上目镜和物镜;(如使用学生显微镜则无此要点。)
3.不要用手触摸镜头。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如使用学生显微镜则无此要点。)
2.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3.双手调节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至看到明亮的视野。
3.安装玻片标本
(自制水滴标本)
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必须将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然后用压片夹夹好,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观察水滴则需要用纱布将载玻片与盖玻片擦干净,然后用滴管吸样本水滴1-2滴到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沿边滴上少许碘酒,最后用吸水纸将多余的碘酒吸去。)
1.用左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使物镜尽量接近玻片,但不要触及玻片;
2.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清楚物象;
3.如还有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显微镜
1.把显微镜擦拭干净,恢复原状;
2.用与取镜相同的方法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地球的内部
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1.介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会是什么样的;
3.将推测的结果画下来;
4.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
1.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
2.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3.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4.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2.用小刀切开橡皮泥地球模型,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制作作品;
4.实验总结
总结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情况。
实验结论: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蜡烛的变化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
用火柴点燃蜡烛,注意安全,小心烫手,吹灭或甩灭火柴,将火柴梗放入指定容器,不乱扔火柴梗。
2.观察蜡的变化
蜡烛点燃后,仔细观察蜡发生了哪些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观察蜡烛的火焰
1.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的?
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慢慢的变短,最后不见了,那么这段蜡烛去了哪里呢?预测蜡烛在燃烧过程可能变成了什么?
4.蜡烛燃烧实验
1.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注意烧杯要用抹布包好,防止烫手;
2.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注意烧杯要用抹布包好,防止烫手;
3、将一块干净的白色瓷砖(或蒸发皿)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仔细观察白色瓷砖(或蒸发皿)上的变化;
5.实验总结
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6.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铁钉生锈了
实验器材: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长期)
& 实验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问题
1.铁生锈可能跟水有关;
2.铁生锈可能跟空气有关;
3.铁生锈可能跟水和空气都有关。
2.组装实验装置
1.将第一个瓶子中灌满白开水,放进钉子后加盖,用蜡烛油将瓶口的缝隙封严;
2.将第二个瓶子的内壁尽量烘干,放进钉子后迅速加盖并密封;
3.将第三个瓶子内灌进少量的白开水,放进钉子后有一部分在水面外,不封口,使其与外面的空气接触;
4.将上述装置放到同一个地方,留待观察。
3.观察记录发生的变化(一周后)
一周后进行观察记录,并作出适当分析:
1.对于铁钉来说,前两个装置的同样条件有哪些?不同条件有哪些?在这两个装置中铁钉生锈了吗?
2.对于铁钉来说,第三个装置的条件有了哪些变化?铁钉生锈了吗?
4.实验总结
填写实验记录表,作出正确分析。
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辨别物质的酸碱性(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变色花
实验器材:紫包菜、热水、滴管、烧杯(紫甘蓝水若干)、不同的液体(白醋、碱水等)、不同的食物若干(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等)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制取紫甘蓝水
1、将紫包菜叶子撕成小片,放入烧杯中。
2、将适量热水加入烧杯,注意不要烫手,及时擦除污迹。
2.检验物质酸碱性
1、用滴管吸取适量紫甘蓝水,分别滴在待检验的物质表面,尽量保持所滴紫甘蓝水一样多。
2、静置片刻,观察紫甘蓝水颜色发生的变化,注意区别与待检验物质的颜色,不要混淆。
3、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观察的现象。
3.实验总结
根据紫甘蓝水颜色的变化,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物质的酸碱性。
4.整理器材
将实验完毕后的残渣、实验器材整理好,保持清洁。
实验结论: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中性物质则不会变色。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对比洗涤剂的去污效果(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
实验器材:不同的洗衣粉若干、勺子、干净的布、烧杯和水若干、玻璃棒、天平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 实验步骤
1.配制洗衣液
1、根据实验方案需要,选用相同的烧杯,加入相同量的水,用勺子(或天平)称量出相同量的、适量的洗衣粉。
2、用玻璃棒正确地进行搅拌,以使洗衣粉尽快溶解。
2.比较实验
1、选取相同大小的干净布,涂画相同且适量的污迹。
2、将带着污迹的布同时分别放入烧杯中。(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3、同时进行搅拌,并努力保证搅拌次数一致。
4、取出布片,放置于利于观察的白纸(或其他物体)上,观察污迹发生的变化,用排序的方法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4.整理器材
清洗相应的器材,并进行整理,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不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是不相同的(某品牌的洗衣粉能更容易地去除污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能量的转换(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2、能量的转换
实验器材:火柴、花生米、铁丝、木板、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若干)、温度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 实验步骤
1.点燃花生米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2、将花生米小心地穿在铁丝上,并将铁丝固定在木板上,注意高度略低于三角架。
3、用火柴小心地点燃花生米。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三角架放置在点燃的花生米上,并迅速放上石棉网及装了水的烧杯,将温度计悬垂于水中。
2、等花生米燃烧完毕后,读出温度计上的读数,并记录。
3.整理器材
将实验器材整理好,注意不要烫到手。
4.实验总结
结合以上实验现象,描述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结论:人滑动火柴,动能转化为热能,火柴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热能、光能。点燃花生米后,花生米产生热能、光能,使水变热,花生米的热能转化为水的热能。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对流>(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拓展
实验器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水若干)、大头针、蜡烛、酒精灯、火柴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 实验步骤
1.制作蜡烛块
1、用火柴点燃蜡烛,并使其熔化,收集蜡烛块。
2、将大头针小心地扎入蜡烛块,增加其重量。
1、将蜡烛块放入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内加入适量的水(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二),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
2、点燃酒精灯,对着试管上部加热,注意试管口不能对着人,加热时要转动试管,以使试管上部均匀受热,然后持续给试管上部加热,直至水沸腾。
3、观察试管底部蜡烛块的变化。
4、正确熄灭酒精灯。将热的试管放置在试管架上,小心烫手。
3. 实验总结
根据所观察的现象,尝试解释蜡烛块为何没有熔化。
4. 整理器材
待试管内水冷却后再整理实验器材,以免试管爆裂。
实验结论:试管上部的水受热后向上升,试管底部的水较冷往下沉,因此蜡烛块不会被熔化。水的传热方式为对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相变化模拟实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