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腈溶于 四乙二醇二甲醚醚吗

聚丙烯腈基不对称炭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聚丙烯腈基不对称炭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炭膜是一种新颖的多孔炭基膜材料,具有优异的气体分离性能和热稳定性能,融合了炭材料的结构特性(具有发达的、孔径分布均一的纳米级微孔结构)以及膜材料高效节能的优势,特别是在小分子气体分离领域展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制备的炭膜成本较高,分离层较厚而很难达到较高的气体渗透通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因此,研发拓展具有高性价比的前驱体材料、优化改进现有制膜工艺以制备高渗透通量的经济炭膜是推进炭膜工业化应用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价格相对低廉的聚丙烯腈(PAN)为前驱体,采用干--湿相转化法制备不对称聚合物膜,再经预氧化和炭化处理制备不对称炭膜,研究了相转化工艺条件(铸膜液浓度、溶剂种类、添加剂种类和浓度)、预氧化工艺(预氧化温度、恒温时间和空气流率)以及炭化工艺(炭化温度和恒温时间)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恒压力变体积法、SEM、XRD、 FT-IR等方法进行了表征,以制备高渗透通量的经济炭膜。研究表明:
(1)相转化工艺对不对称炭膜的结构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降低PAN浓度能够提高炭膜的气体渗透通量,但选择性和机械性能降低;不同溶剂制备的炭膜结构差异较大,以N-甲基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制备的炭膜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渗透性能;添加剂聚乙二醇(PEG)和聚乙烯毗咯烷酮(PVP)对膜结构的影响较大,随着添加剂浓度以及PEG分子量的增大,膜结构更加致密,机械性能更好,但气体渗透通量变小。
(2)预氧化工艺对不对称膜的结构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提高预氧化温度、延长恒温时间以及增大空气流率均有利于提高气体渗透通量,但当预氧化程度过大时,会使膜的性能降低。
(3)炭化工艺对不对称炭膜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炭膜的气体渗透通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随恒温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降低,在1h时达到最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TQ317;TQ051.893【目录】:
摘要4-5Abstract5-10引言10-111 文献综述11-37 1.1 膜及气体分离膜技术11-14
1.1.1 膜的定义11
1.1.2 膜的分类11-12
1.1.3 气体分离膜技术简介12-14 1.2 炭膜的概况14-18
1.2.1 炭膜的定义及分类14-15
1.2.2 炭膜的性能15-16
1.2.3 炭膜的气体分离机理16-18 1.3 炭膜的制备方法18-23
1.3.1 均质炭膜的制备方法18
1.3.2 不对称炭膜的制备方法18-20
1.3.3 复合炭膜的制备方法20-23 1.4 不对称炭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因素23-36
1.4.1 相转化工艺参数23-31
1.4.2 炭化工艺参数31-33
1.4.3 预处理33-34
1.4.4 后处理34-36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36-37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37-42 2.1 主要实验药品及设备37-38 2.2 不对称炭膜的制备38-39
2.2.1 不对称聚合物膜的制备38
2.2.2 不对称炭膜的制备38-39 2.3 表征方法39-42
2.3.1 热重分析(TG)39
2.3.2 红外光谱分析(FT-TR)39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39-40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40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40
2.3.6 交联度测试40
2.3.7 弯曲半径测试40-41
2.3.8 气体渗透性能测试41-423 相转化工艺对聚丙烯腈基不对称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2-51 3.1 PAN浓度对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2-43 3.2 溶剂对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3-45 3.3 添加剂对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5-51
3.3.1 PEG分子量对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6-47
3.3.2 PEG浓度对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7-49
3.3.3 PVP浓度对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49-514 预氧化工艺对聚丙烯腈基不对称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51-68 4.1 预氧化温度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51-57
4.1.1 交联度分析51-52
4.1.2 化学结构分析52-55
4.1.3 微晶结构分析55-56
4.1.4 气体渗透性能分析56-57 4.2 预氧化恒温时间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57-61
4.2.1 交联度分析57-58
4.2.2 化学结构分析58-60
4.2.3 微晶结构分析60
4.2.4 气体渗透性能分析60-61 4.3 空气流率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1-66
4.3.1 交联度分析61-62
4.3.2 化学结构分析62-64
4.3.3 微晶结构分析64-65
4.3.4 气体渗透性能分析65-66 4.4 预氧化工艺对膜热稳定性能的影响66 4.5 预氧化工艺对膜孔结构的影响66-685 炭化工艺对聚丙烯腈基不对称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8-78 5.1 炭化温度对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8-72
5.1.1 气体渗透性能分析68-69
5.1.2 膜孔结构分析69
5.1.3 化学结构分析69-71
5.1.4 微晶结构分析71-72 5.2 炭化恒温时间对炭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72-76
5.2.1 气体渗透性能分析72-73
5.2.2 膜孔结构分析73-74
5.2.3 化学结构分析74-75
5.2.4 微晶结构分析75-76 5.3 炭膜的气体渗透性能分析76-78结论78-79参考文献79-8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84-85致谢85-8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树森,曾美云,王志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王树森,曾美云,王志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王树森,曾美云,王志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魏微,刘淑琴,王同华,尤隆渤,胡浩权;[J];化工进展;2000年03期
宋成文,王同华,邱介山,曲新春,蔡天锡;[J];化工进展;2003年09期
宋成文;邱英华;王同华;刘瑀;邱介山;;[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11期
宋成文;王同华;;[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7期
周琪,张俐娜;[J];化学通报;2001年01期
李传峰,钟顺和;[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俞三传,高从堦;[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秀颖;[D];山东大学;2012年
秦显营;[D];东华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宗花;于海容;夏建飞;张菲菲;夏延致;李延辉;;[J];工程塑料应用;2012年01期
宋皖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张忠平;[J];安徽化工;2002年05期
徐明;甘胜;贺峰;薛峰;赵倩;;[J];安徽化工;2010年05期
罗云肖;毕松梅;;[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陈全胜,杨普;[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李慧蓉;王利强;吕小妹;;[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郑志;吕艳丽;;[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何传书;程淑君;赵攀;王安;李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吴少辉;彭芳;高鹏飞;巫秀美;何苗;张成桂;刘光明;;[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伟锋;楼永通;褚红;叶海林;;[A];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高云静;魏永明;许振良;;[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孙文敏;;[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徐寅初;吴礼光;项贤富;高从堦;;[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刘燕;钱英;彭跃莲;刘淑秀;纪树兰;;[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隋燕;钱英;彭跃莲;叶晓;刘淑秀;刘燕;潘力军;;[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陈颖;关毅鹏;;[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高从堦;;[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唐娜;马敬环;王嘉宁;王海涛;鞠兴文;;[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雷启福;钟世安;杜邵龙;彭密军;周春山;;[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晏水平;[D];浙江大学;2009年
赵强;[D];浙江大学;2010年
肖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韩俊南;[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韩润林;[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尼姝丽;[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侯晓川;[D];中南大学;2011年
叶茜;[D];浙江大学;2010年
历伟;[D];浙江大学;2011年
陈冰冰;[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倩;[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刘英;[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俞浙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颜晓;[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谢荣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王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段晓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潘振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王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蕾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树森,曾美云,王志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王树森,曾美云,王志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龚勇明,徐樑华,刘淑金,赵振文,刘岳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韩曙鹏,徐樑华,曹维宇,姚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刘杰;李佳;王雷;梁节英;;[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莫高明;张新;童元建;李常清;徐樑华;;[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赵稼祥;[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3年02期
王建伟,钟顺和;[J];催化学报;1997年04期
李青,钟顺和;[J];催化学报;1999年01期
蔡华苏,张旺玺,张复涛;[J];材料导报;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美杰;[D];山东大学;2007年
井敏;[D];山东大学;2008年
季敏霞;[D];山东大学;2008年
王启芬;[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小莹;[J];冶金动力;2002年05期
廖传华,徐南平,时钧;[J];中国陶瓷;2003年02期
威廉·卡洛斯;;[J];膜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李仲钦;;[J];净水技术;1986年01期
张有谟;;[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7年06期
王学松;;[J];膜科学与技术;1988年01期
张应焞;;[J];低温与特气;1988年02期
董建华;黄长凯;江英彦;;[J];自然杂志;1988年11期
顾福民;;[J];低温与特气;1991年01期
章炎生;;[J];低温与特气;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诚;孔瑛;卢福伟;;[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A];变压吸附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程新华;曾昌凤;张利雄;徐南平;;[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呼立红;王同华;张兵;王震;丁孟贤;;[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庄胜强;;[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姚日远;;[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佟辉;翟磊;杨士勇;范琳;;[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性能树脂[C];2013年
王栋;王正宫;靳健;;[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王正宫;王栋;靳健;;[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肖艳华;陈传治;金亮;;[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庆;[N];中国冶金报;2004年
谢昭萍;[N];中国石油报;2001年
廖彬;[N];中国工业报;2005年
崔玉平;[N];中国工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兵;[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聂飞;[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周术元;[D];吉林大学;2014年
逯春晶;[D];吉林大学;2014年
刘庆岭;[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刘诗丽;[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汤培峰;[D];浙江大学;2003年
王楠;[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胡施俊;[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赵婵;[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杨森;[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方华东;[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闫健娜;[D];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
张春娟;[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孙红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赵选英;[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锂硫电池关键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锂硫电池关键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4|
上传日期: 23:49:5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锂硫电池关键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锂硫电池正极SC及S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分析.pdf8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图分类号!Q152 学校代码 !Q§3三 UDC 544 密 级
公珏 硕士学位论文 锂硫电池正极S/C及S/Ti02复合材料的制备 和性能研究 andElectrochemicalPerformanceofS/Cand Preperation Cathode
forLithium/Sulfur S/Ti02 Composite Battery 作者姓名:王健龙 学科专业:冶金工程 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 学院 系、所 :冶金与环境学院 指导教师:张宝研究员 中
南 大 学 2014年5月
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作者签名:
秘建五 日期:堕旦丝年』月丑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本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应本声明。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万方数据 锂硫电池正极S/C及S/Ti02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锂硫电池因其理论能量密度高、原料廉价、环境友好等优点, 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高性能电池体系之一。由于单质硫、放 电产物硫化锂的电绝缘性和放电中间产物的易溶性,导致锂硫电池存 在活性物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聚丙烯腈(PAN)-银(Ag)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表征--《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聚丙烯腈(PAN)-银(Ag)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表征
【摘要】:
高分子/无机物复合纳米纤维以其优异的光学、电学、催化等特性,在材料科学的诸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Ag是一种重要的催化材料和杀菌材料,当它的尺寸达到纳米级时,它的化学反应、敏感特性和表面稳定性等许多物理和化学方面都显示出特殊的性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的高效催化剂和抗菌药物等。本研究拟采用溶胶-凝胶过程与静电纺丝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具有一维结构特性、高比表面积和纳米微孔特性的PAN/Ag复合纳米纤维,实现Ag的纳米固载化,提高Ag的催化活性、抗菌活性以及材料的综合使用性能。
本文首先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聚丙烯腈与硝酸银的前躯体溶液制成一维复合纳米纤维;再经过水热反应过程,采用聚乙二醇作还原剂将纤维中的银离子原位还原成Ag纳米粒子,进而得到PAN/Ag复合纳米纤维。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PAN/Ag复合纳米纤维中Ag具有面心立方相结构,Ag纳米粒子存在使得具有线性结构的PAN石墨化。PAN/Ag复合纳米纤维中Ag纳米粒子的粒径和负载量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的浓度、还原剂量和反应时间等参数进行有效调控,当AgNO3浓度为8%,还原剂聚乙二醇(PEG)为0.01g,反应时间20h,反应温度140℃条件下得到的Ag纳米粒子分散性好,平均粒径大小为14nm左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TB383.1【目录】:
中文摘要4-5
英文摘要5-7
第一章 引言7-11
1.1 纳米材料概述7-8
1.1.1 纳米科技7
1.1.2 纳米材料7-8
1.1.3 纳米纤维8
1.2 静电纺丝技术8-11
1.2.1 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8-9
1.2.2 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9-10
1.2.3 影响静电纺丝的因素10
1.2.4 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及展望10-11
第二章 Ag 纳米材料综述11-14
2.1 Ag 材料的基本性质11
2.2 Ag 纳米粒子的杀菌性质机理11-12
2.3 银纳米材料研究进展12-13
2.4 本文的立题思想13-14
第三章 PAN/Ag 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14-28
3.1 引言14
3.2 实验过程14-16
3.2.1 静电纺丝制备AgNO_3/PAN 复合纳米纤维14-15
3.2.2 PAN/Ag 纳米纤维的制备15-16
3.2.3 实验设备16
3.3 结果与讨论16-28
3.3.1 银源浓度对复合纤维的影响16-21
3.3.2 还原剂聚乙二醇量对复合纤维的影响21-23
3.3.3 反应时间对复合纤维的影响23-28
第四章 结论28-29
参考文献29-3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宁远涛,赵怀志;[J];贵金属;2003年03期
肖长发;[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3年01期
简汇宏,曾信雄,张雅惠;[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3年01期
胡建强,吴继红,任斌,杨志林,田中群;[J];光散射学报;2001年04期
郦希;[J];湖南化工;1994年04期
杨志林,胡建强,李秀燕,周海光,田中群;[J];化学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许霞;[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年04期
诸乃彤;张毅;;[J];天津纺织科技;2009年03期
秦晓英;[J];物理学报;1995年02期
胡骁骅,张普柱,孙永华,陈忠,李泽先;[J];中华医学杂志;2003年2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殷杰;[D];四川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彭少方,张昭;[J];四川有色金属;2003年02期
李芝华;[J];工程塑料应用;1998年03期
李丽,王海庆,庄光山,王成国;[J];工程塑料应用;2000年05期
王海庆,李丽,王成国,姚永强;[J];工程塑料应用;2000年05期
李国禄,王昆林,刘家浚,李玉平;[J];工程塑料应用;2001年02期
宫兆合,梁国正,王旭东;[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12期
张西奎,王成国,王海庆,陈海燕;[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04期
齐陈泽,高辉,阎逢元,胡幼华,孙旭东,刘维民,郑小明;[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05期
蒲侠,张兴华,周彦豪,童速玲;[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3期
车剑飞,汪信,陆路德,杨绪杰;[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筱梅;杨玲;刘光兵;;[A];2003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屠振密;胡会利;李宁;曹立新;安茂忠;;[A];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陈炯;韩春茂;张力成;苏国良;施剑武;李强;;[A];创新创业与科学发展——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C];2011年
刘杰;田宇黎;郭云霞;梁节英;;[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吴刚平;吕春祥;李永红;宋燕;吕永根;凌立成;;[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杨禹;吕春祥;苏小雷;贺福;宋燕;王心葵;;[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陈宝书;栾道成;赵正平;;[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李星国;;[A];第三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孙家琦;顾国光;;[A];第三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祖丽华;李青山;;[A];第六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健;[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卫秀成;[D];兰州大学;2010年
张勇;[D];湖南大学;2010年
伏振兴;[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姜卸宏;[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秦霞;[D];南开大学;2010年
夏洪应;[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尹先升;[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杨坤彬;[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刘福娟;[D];东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董娅佩;[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刘莹;[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薛江;[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郭丹华;[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陈勇;[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裴付宇;[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王群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李宗鹏;[D];郑州大学;2010年
李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孟斌;[J];材料导报;1992年06期
代群威,董发勤,李国武,朱桂平;[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廖立,熊继,谢克难;[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5期
曾戎,容敏智,章明秋,梁海春,曾汉民;[J];材料研究学报;2000年05期
宋文海,姜柳笛,赵兵,蒲明华,吴兴才,黄卫东,孙玉平,杜家驹;[J];低温物理学报;1999年06期
石川,程谟杰,曲振平,包信和;[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白祖海,周方钦,周含英,江放明,赵印安;[J];分析试验室;2004年11期
廖学红,*朱俊杰,赵小宁,陈洪渊;[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12期
杜勇,杨小成,方炎;[J];光电子·激光;2003年04期
谭富彬,赵玲,刘林,李茜;[J];贵金属;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京平;[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欧阳云,曹军,李华丽;[J];实用预防医学;2004年01期
李玉峰,曲军,宗玲,梁玉珍;[J];高师理科学刊;1998年03期
赵立杰,田志茗,汪建新;[J];高师理科学刊;2002年01期
郑志坚,俞誉福;[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86年02期
刘杰,李仍元,王平华,岳中仁;[J];复合材料学报;1993年03期
张剑波,唐孝炎;[J];环境化学;1994年01期
李左江,贺福,王茂章;[J];炭素;1996年01期
谢宝华,李会城,吴志明,孟凡昌;[J];九江师专学报;1997年06期
郭伟英,曾宪津;[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建文;;[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李常清;袁姗;罗荣;郭雅明;徐樑华;;[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姜立军;;[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陆强;冉明浩;杨红;房嫄;张夏聪;刘引烽;;[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袁慧五;王源升;余红伟;;[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葛宝;王源升;袁慧五;任小孟;;[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杨小灿;石磊;程博闻;庄旭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黄金元;王二轲;陈惠芳;;[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翟佳;杜卫平;马利哲;潘鼎;;[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印黔黔;杜卫平;谭连江;徐海峰;潘鼎;;[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马庆;[N];中国服饰报;2010年
山东航空公司
本报通讯员
孟令光;[N];中国民航报;2011年
一峰;[N];中国建材报;2011年
证券时报记者
叶峰;[N];证券时报;2011年
成果处;[N];镇江日报;2010年
泽汉;[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驻韩国使馆经商处;[N];国际商报;2001年
海韵;[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江鲁;[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刘昕;[N];中国信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易凯;[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王启芬;[D];山东大学;2010年
刘海洋;[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范长岭;[D];湖南大学;2012年
谢奔;[D];山东大学;2013年
李昭锐;[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宋晓峰;[D];吉林大学;2008年
谭连江;[D];东华大学;2010年
高爱君;[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黄征青;[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怀玉;[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张晓超;[D];东华大学;2013年
史晓健;[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杨策宇;[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肖瑛阁;[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纪高宁;[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于红梅;[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0年
袁俊崧;[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闫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仇群仁;[D];南通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有机溶剂互溶表》
有机溶剂互溶表
范文一:溶剂互溶次序表溶剂互溶次序表类别 次序 AB1
盐水溶液 AB1
无机酸水溶液 AB1
乙二醇 AB2
乙酸及其同系物 AB2
乙二醇甲醚 AB2
二氧六环 B
二氯甲烷 A
四氯乙烷 A
三氯乙烷 A
二氯乙烷 N
四氯化碳 N
石蜡油表中顺序,离的越近越易混溶,越远越难溶所以位于中间的THF,丙酮,二氧六环几乎和所有溶剂互溶!如附件图所示:AB1和A部分互溶 AB2和N部分互溶 AB1和N不溶溶度参数的定义溶度参数solubility parameter表征聚合物-溶剂相互作用的参数。物质的内聚性质可由内聚能予以定量表征,单位体积的内聚能称为内聚物密度,其平方根称为溶度参数。溶度参数可以作为衡量两种材料是否共容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当两种材料的溶度参数相近时,它们可以互相共混且具有良好的共容性。液体的溶度参数可从它们的蒸发热得到。然而聚合物不能挥发,因而只能从交联聚合物溶胀实验或线聚合物稀溶液黏度测定来得到。能使聚合物的溶胀度或特性黏数最大时的溶剂的溶度参数即为此聚合物的溶度参数。
溶度参数公式为编辑本段溶度参数的测定(1) 小分子溶剂的溶度参数由Clapeyron- Clausius公式计算
(2)聚合物的溶度参数:
B.溶胀度法C.直接计算扩展阅读:一些溶剂的溶度参数[单位 (cal/cm3)1/2]溶剂溶度参数溶剂溶度参数 季戊烷6.3甲乙酮9.2 异丁烯6.7氯仿9.3 环己烷7.2三氯乙烯9.3 正己烷7.3氯苯9.5 正庚烷7.4四氢萘9.5 二乙醚 7.4四氢呋喃9.5 正辛烷7.6醋酸甲酯9.6 甲基环己烷7.8卡必醇9.6 异丁酸乙酯7.9氯甲烷9.7 二异丙基甲酮8.0二氯甲烷9.7 戊基醋酸甲酯8.0丙酮9.8 松节油8.11,2-二氯乙烷9.8 环己烷8.2环己酮9.9 2,2-二氯丙烷8.2乙二醇单乙醚9.9 醋酸异丁酯 8.3二氧六环9.9 醋酸戊酯8.3二硫化碳10.0 醋酸异戊酯8.3正辛醇10.3 甲基异丁基甲酮8.4丁腈10.5 醋酸丁酯8.5正己醇10.7 二戊烯8.5异丁醇10.8 醋酸戊酯8.5吡啶10.9 甲基异丙基甲酮8.5二甲基乙酰胺11.1 四氯化碳8.6硝基乙烷11.1 哌啶8.7正丁醇 11.4 二甲苯8.8环己醇11.4 二甲醚8.8异丙醇11.5 甲苯8.9正丙醇11.9 乙二醇单丁醚8.9二甲基甲酰胺12.1 1,2二氯丙烷9.0乙酸12.6 异丙叉丙酮9.0硝基甲烷12.7 醋酸乙酯9.1二甲亚砜12.9 四氢呋喃9.2乙醇12.9 二丙酮醇 9.2甲酚13.3 苯9.2甲酸13.5 甲醇14.5苯酚14.5 乙二醇16.3甘油16.5 水23.4溶剂对聚合物溶解能力的判断 (一)“极性相近”原则极性大的溶质溶于极性大的溶剂;极性小的溶质溶于极性小的溶剂,溶质和溶剂的极性越相近,二者越易溶。例如:未硫化的自然橡胶是非极性的,可溶于气油、苯、甲苯等非极性溶剂中;聚乙烯醇是极性的,可溶于水和乙醇中。(二)“内聚能密度(CED)或溶度参数相近”原则 δ越接近,溶解过程越轻易。1、非极性的非晶态聚合物与非极性溶剂混合 聚合物与溶剂的ε或δ相近,易相互溶解; 2、非极性的结晶聚合物在非极性溶剂中的互溶性 必须在接近Tm温度,才能使用溶度参数相近原则。例如:聚苯乙烯δ=8.9,可溶于甲苯(δ=8.9)、苯(δ=9.2)、甲乙酮(δ=9.2)、乙酸乙酯(δ=9.2)、氯仿(δ=9.2)、四氢呋喃(δ=9.2)但不溶于乙醇(δ=12.92和甲醇(δ=14.5)中以及脂肪烃(溶度参数较低)。 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δ的计算: δ混=δ1Φ1+δ2Φ2例如:丁苯橡胶(δ=8.10),戊烷(δ1=7.08)和乙酸乙酯(δ2=9.20) 用49.5%所戊烷与50.5%的乙酸乙酯组成混合溶剂δ混为8.10,可作为丁苯橡胶的良溶剂。但是当聚合物与溶剂之间有氢键形成时,用溶度参数猜测结果很不正确,这是由于氢键对溶解度影响很大,此时需要三维溶度参数的概念。相关日志核磁共振(NMR)有机溶剂峰数据表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引用 常用溶剂的溶度参数 22:01:2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引用luanshifang 的 常用溶剂的溶度参数溶剂溶度参数溶剂溶度参数季戊烷 6.3 甲乙酮 9.2异丁烯 6.7 氯仿 9.3环己烷 7.2 三氯乙烯 9.3正己烷 7.3 氯苯 9.5正庚烷 7.4 四氢萘 9.5二乙醚
7.4 四氢呋喃 9.5正辛烷 7.6 醋酸甲酯 9.6甲基环己烷 7.8 卡必醇 9.6异丁酸乙酯 7.9 氯甲烷 9.7二异丙基甲酮 8.0 二氯甲烷 9.7戊基醋酸甲酯 8.0 丙酮 9.8松节油 8.1 1,2-二氯乙烷 9.8环己烷 8.2 环己酮 9.92,2-二氯丙烷 8.2 乙二醇单乙醚 9.9醋酸异丁酯
8.3 二氧六环 9.9醋酸戊酯 8.3 二硫化碳 10.0醋酸异戊酯 8.3 正辛醇 10.3甲基异丁基甲酮 8.4 丁腈 10.5醋酸丁酯 8.5 正己醇 10.7二戊烯 8.5 异丁醇 10.8醋酸戊酯 8.5 吡啶 10.9甲基异丙基甲酮 8.5 二甲基乙酰胺 11.1四氯化碳 8.6 硝基乙烷 11.1哌啶 8.7 正丁醇
11.4二甲苯 8.8 环己醇 11.4二甲醚 8.8 异丙醇 11.5甲苯 8.9 正丙醇 11.9乙二醇单丁醚 8.9 二甲基甲酰胺 12.11,2二氯丙烷 9.0 乙酸 12.6丙叉丙酮 9.0 硝基甲烷 12.7醋酸乙酯 9.1 二甲亚砜 12.9四氢呋喃 9.2 乙醇 12.9二丙酮醇
9.2 甲酚 13.3苯 9.2 甲酸 13.5甲醇 14.5 苯酚 14.5乙二醇 16.3 甘油 16.5水 23.4高聚物溶度参数的测定高聚物溶度参数的测定高聚物的溶度参数常被用于判别聚合物与溶剂的互溶性,对于选择高聚物的溶剂或稀释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低分子化合物低溶度参数一般是从汽化热直接测得,高聚物由于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很大,欲使其汽化较困难,往往未达汽化点已先裂解。所以聚合物点溶度参数不能直接从汽化能测得,而是用间接方法测定。常用的有平衡溶胀法(测定交联聚合物)浊度法、粘度法等。现将浊度法及粘度法介绍如下:(一)
浊度滴定法在二元互溶体系中,只要某聚合物定溶度参数δp在两个互溶溶剂的δ值的范围内,我们便可能调节这两个互溶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使δsm值和δp很接近,这样,我们只要把两个互溶溶剂按照一定的百分比配制成混合溶剂,该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δsm可近似地表示为:δsm=Φ1δ1+Φ2δ2 -------------------------------------
(1)式中:Φ1Φ2分别表示溶液中组分1和组分2的体积分数。浊度滴定法是将待测聚合物溶于某一溶剂中,然后用沉淀剂(能与该溶剂混溶)来滴定,直至溶液开始出现混浊为止。这样,我们便得到在混浊点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δsm值。聚合物溶于二元互溶溶剂的体系中,允许体系的溶度参数有一个范围。本实验我们选用两种具有不同溶度参数的沉淀剂来滴定聚合物溶液,这样得到溶解该聚合物混合溶剂参数的上限和下限,然后取其平均值,即为聚合物的δp值。-----------------------------
(2)这里δmh和δml分别为高、低溶度参数的沉淀剂滴定聚合物溶液,在混浊点时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1.仪器药品:10毫升自动滴定管两个(也可用普通滴定管代用),大试管(25×200毫米)4个,5毫升和10毫升移液管各一支,5毫升容量瓶一个,50毫升烧杯一个粉末聚苯乙烯样品,氯仿,正戊烷、甲醇。2.实验步骤(1)溶剂和沉淀剂的选择首先确定聚合物样品溶度参数δp的范围。取少量样品,在不同δ的溶剂中作溶解试验,在室温下如果不溶或溶解较慢,可以把聚合物和溶剂一起加热,并把热溶液冷却至室温,以不析出沉淀才认为是可溶的。从中挑选合适的溶剂和沉淀剂。(2)根据选定的溶剂配制聚合物溶液称取0.2克左右的聚合物样品(本实验采用聚苯乙烯)溶于25毫升的溶剂中(用氯仿作溶剂)。用移液管吸取5毫升(或10毫升)溶液,置于一试管中,先用正戊烷滴定聚合物溶液,出现沉淀。振荡试管,使沉淀溶解。继续滴入正戊烷,沉淀逐渐难以振荡溶解。滴定至出现的沉淀刚好无法溶解为止,记下用去的正戊烷体积。再用甲醇滴定,操作同正戊烷,记下所用甲醇体积。(3)分别称取0.1克,0.05克左右的上述聚合物样品,溶于25毫升的溶剂中,同上操作进行滴定。3.数据处理(1)根据式(1)计算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δmh和δml。(2)由式(2)计算聚合物的溶度参数δp。(二)粘度法在良溶剂中聚合物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相互促进,分子链得到伸展,产生一种类似于膨胀过程一样的回缩力,因此,膨胀度与特性粘度二者可用相同的参数与溶剂的溶解能力相关联,理论上认为膨胀度Q,特性粘度[η]皆是V1/2(δ-δp)的Gauss函数如:[η]=[η]maxev(δ-δp)2当[η]=[η]max时,δp=δ,即高聚物的溶度参数与绝对粘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溶剂的溶度参数相等。高聚物内聚能密度为溶度参数当平方即δp2。选择不同δ值的可溶解该高聚物的溶剂,用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在不同溶剂中形成的溶液的流出时间,求得[η],以[η]与相应的溶剂的溶度参数δ作图,得一曲线,其极值点[η]max对应得δ则可视为高聚物得溶解参数δp。有些高聚物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纯溶剂,此时可使用混合溶剂进行测定,如前所述混合溶剂的溶度参数δsm近似表示为式中:Φ1、Φ2分别表示混合液各组分的体积分数。δ1、δ2分别为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溶度参数。只要δp在各种互溶溶剂的δ值范围内,就可配制混合溶剂使δsm值与δp很接近。根据此原理,我们选用两种互溶且混合时无体积效应的溶剂,其一δ值小于δp,另一δ值大于δp,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成一系列混合溶剂,再用这类混合溶剂配制一系列高聚物溶液,分别测其[η],进而求出δp。1.仪器与药品仪器:恒温装置1套
磨口三角瓶(50-100ml)6个秒表
容量瓶(25ml)
6个橡皮吸球1个
1支砂芯漏斗1个粘度计
1支药品:甲苯,苯,丁酮,甲酸乙酯,丙酮(皆为C.P.),PVAc。2.实验步骤:(1)将恒温水浴调节至30℃±0.01℃(2)称取0.2g高聚物放入磨口三角瓶中,加入溶剂使之完全溶解后,用砂芯漏斗过滤至25ml的容量瓶中,用同种溶剂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后即得浓度约为1%的溶液。同法配制甲苯,苯,丁酮,甲酸乙酯,丙酮的PVAc溶液各25ml,并放于恒温水浴中恒温。(3)取丙酮、丁酮按不同比例配制成δsm=9.8~10.0的混合溶剂,再如同步骤2配制一系列浓度约为1%的PVAc溶液,并放在恒温槽中恒温待用。(4)取一支乌氏粘度计(或奥氏粘度计)垂直固定于恒温水浴中,并使粘度计上方之小球浸没在水中。(5)用移液管吸取10ml溶液注入粘度计中,恒温10分钟,测定溶液的流出时间。重复测定三次,误差不超过0.2秒,取其平均值即为溶液的流出时间t(详见实验1)。(6)倒出溶液用同一溶剂洗涤3~5次,奥氏粘度计还应烘干,吸取10ml溶剂,放于管中,恒温10分钟后测溶剂的流出时间t。(7)重复步骤4,5,6,测定各不同溶液及相应的溶剂之流出时间t和t0(按t0:90~110秒之间选择粘度计)。(8)各取10ml溶液于蒸发皿中,在110℃下真空干燥至恒重,称重计算溶液的溶度。3.数据记录及处理(1)求溶解度参数δp按一点法求特性粘度:作图: 对 作图,对应的值为 。(2)计算内聚能密度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内,非极性或弱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内。水:极性分子(水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乙醇:极性分子(乙醇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乙醇溶于水(乙醇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氢键: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氟、氧、氮等)共价结合的氢,如与负电性大的原子Y(与X相同的也可以)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的键。溶质溶于溶剂必然要溶剂化。在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分子包围的现象称为溶剂化。阅读详情:
范文二:有机溶剂极性表有机溶剂极性表化合物名称极性 粘度 沸点- 0.23 0.3 0.33 吸收波长30 - 36 210 30~60 210 69 210 i-pentane(异戊烷) 0 n-pentane(正戊烷) 0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0.01 Hexane(己烷) 0.06 Cyclohexane(环己烷) Isooctane(异辛烷) 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Cyclopentane(环戊烷)
n-heptane(庚烷) 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 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Toluene(甲苯) p-xylene(对二甲苯) Chlorobenzene(氯苯) o-dichlorobenzene(邻二氯苯)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 Benzene(苯) 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n-butanol(正丁醇) 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n-propanol(丙醇) Methyl isobutyl ketone(甲基异丁酮) Tetrahydrofuran(四氢呋喃) 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i-propanol(异丙醇) Chloroform(氯仿) 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 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Pyridine(吡啶) Acetone(丙酮) 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Acetic acid(乙酸)
Acetonitrile(乙腈)
Aniline(苯胺) 0.1 1 0.1 0.53 0.1 - 0.1 0.47 0.2 0.47 0.2 0.41 1 0.46 1 0.57 1.6 0.97 1.9 0.71 2.4 0.37 2.4 0.59 2.5 0.65 2.7 0.8 2.7 1.33 2.9 0.23 3 0.65 3 4.7 3.4 0.44 3.5 0.78 3.7 2.95 4 - 4 2.27 4.2 - 4.2 0.55 4.30 0.45 4.3 2.37 4.4 0.57 4.5 0.43 4.8 1.54 5.3 0.97 5.4 0.32 6 0.67 6.2 1.28 6.2 0.37 6.34.481 210 99 210 72 - 99 215 49 210 98 200 78 220 87 273 77 265 48 231 68 220 111 285 138 290 132 - 180 295 35 220 80 280 108 220 40 245 84 228 117 210 126 254 98 210 119 330 66 220 77 260 82 210 61 245 80 330 102 220 115 305 57 330 101 330 118 230 82 210 184 -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Methanol(甲醇)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Dimethyl sulfoxide(二甲亚砜 DMSO) Water(水)强极性溶剂: 甲醇〉乙醇〉异丙醇 中等极性溶剂:6.4 6.6 6.9 7.2 10.2 0.92 0.6 19.9 2.24 1 153 65 197 189 100 270 210 210 268 268乙氰〉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 非极性溶剂:环己烷,石油醚,己烷,戊烷阅读详情:
范文三:有机溶剂极性表有机溶剂极性表化合物名称 i-pentane(异戊烷) n-pentane(正戊烷) 极性 粘度 沸点 0 0-30吸收波长 - 2100.23 36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Hexane(己烷) Cyclohexane(环己烷) Isooctane(异辛烷)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Cyclopentane(环戊烷)
n-heptane(庚烷)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Toluene(甲苯) p-xylene(对二甲苯) Chlorobenzene(氯苯) o-dichlorobenzene(邻二氯苯)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 Benzene(苯)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0.01 0.3 0.06 0.33 0.1 10.1 0.53 0.1 -0.1 0.47 0.2 0.47 0.2 0.41 1 0.46 1 0.57 1.6 0.97 1.9 0.71 2.4 0.37 2.4 0.59 2.5 0.65 2.7 0.82.7 1.33 2.9 0.23 3 0.65 34.730~60 21069 210 81210 99 210 72- 99 215 49 210 98 200 78 220 87 273 77 265 48 231 68 220 111 285 138 290 132- 180 295 35 220 80 280 108220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n-butanol(正丁醇)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n-propanol(丙醇)3.4 3.5 3.7 4 4 0.44 40 0.78 84 2.95 117 -126245 228 210 254 210 2.27 98 Methyl isobutyl ketone(甲基异丁酮) Tetrahydrofuran(四氢呋喃) 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i-propanol(异丙醇) Chloroform(氯仿)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Pyridine(吡啶) Acetone(丙酮)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Acetic acid(乙酸)
Acetonitrile(乙腈)
Aniline(苯胺)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Methanol(甲醇)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
Dimethyl sulfoxide(二甲亚砜 DMSO) Water(水)4.2 -4.20.55 4.30 0.45 4.3 2.37 4.4 0.57 4.50.43 4.8 1.54 5.3 0.97 5.4 0.32 6 0.67 6.2 1.28 6.2 0.37 6.3 4.46.4 0.92 6.6 0.66.9 19.9 7.22.24 10.2 1119330 66220 77 260 82 210 61 245 80 330 102 220 115 305 57 330 101 330 118 230 82 210 184- 153 270 65210 197 210 189268 100268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溶剂名称
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
中等毒性,麻醉性 乙酸乙酯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
低毒,麻醉性乙醇
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
微毒类,麻醉性 氯仿
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
中等毒性,强麻醉性乙睛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
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 二氯甲烷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麻醉性强 丙酮
与水、醇、醚、烃混溶 低毒
低毒,类乙醇,但较大乙醚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三乙胺
水:18.7以下混溶,以上微溶。易溶于氯仿、丙酮,溶于乙醇、乙醚
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吡啶
与水、醇、醚、石油醚、苯、油类混溶。能溶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低毒,皮肤黏膜刺激性乙二胺
溶于水、乙醇、苯和乙醚,微溶于庚烷
刺激皮肤、眼睛乙酸
与水、乙醇、乙醚、四氯化碳混溶,不溶于二硫化碳及C12以上高级脂肪烃
低毒,浓溶液毒性强氯苯
能与醇、醚、脂肪烃、芳香烃、和有机氯化物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N,N-二甲基苯胺
微溶于水,能随水蒸气挥发,与醇、醚、氯仿、苯等混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甘油
与水、乙醇混溶,不溶于乙醚、氯仿、二硫化碳、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食用对人体无毒乙二醇
与水、乙醇、丙酮、乙酸、甘油、吡啶混溶,与氯仿、乙醚、苯、二硫化碳等难溶,对烃类、卤代烃不溶,溶解食盐、氯化锌等无机物
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 二甲亚砜
与水、甲醇、乙醇、乙二醇、甘油、乙醛、丙酮乙酸乙酯吡啶、芳烃混溶
微毒,对眼有刺激性四氢呋喃
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
吸入微毒,经口低毒甲苯
溶于水,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乙醚、冰醋酸、苯等有机溶剂混溶
不低毒类,麻醉作用苯
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
强烈毒性 三氯乙酸
溶于水、乙醇、乙醚
属低毒类强极性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中等极性溶剂:乙氰〉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非极性溶剂:环己烷,石油醚,己烷,戊烷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水(最大)﹥甲酰胺﹥乙腈﹥甲醇﹥乙醇﹥丙醇﹥丙酮﹥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甲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异丙醚﹥二录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煤油(最小)常用混合溶剂:乙酸乙酯/己烷:常用浓度0-30%。但有时较难在旋转蒸发仪上完全除去溶剂。乙醚/戊烷体系:浓度为0-40%的比较常用。在旋转蒸发器上非常容易除去。乙醇/己烷或戊烷:对强极性化合物5-30%比较合适。二氯甲烷/己烷或戊烷:5-30%,当其他混合溶剂失败时可以考虑使用。3)将1-2mL选定的溶剂体系倒入展开池中,在展开池中放置一大块滤纸。4)将化合物在标记过的基线处进行点样。我们用的点样器是买来的,此外,点样器也可从加热过的Pasteur吸管上拔下(你可以参照UROP)。在跟踪反应进行时,一定要点上起始反应物、反应混合物以及两者的混合物。5)展开:让溶剂向上展开约90%的薄板长度。6)从展开池中取出薄板并且马上用铅笔标注出溶剂到达的前沿位置。根据这个算Rf的数值。 7)让薄板上的溶剂挥发掉。8)用非破坏性技术观察薄板。最好的非破坏性方法就是用紫外灯进行观察。将薄板放在紫外灯下,用铅笔标出所有有紫外活性的点。尽管在5.301中不用这种方法,但我们将采用另一常用的无损方法--用碘染色法。(你可以参看UROP)。9)用破坏性方式观测薄板。当化合物没有紫外活性的时候,只能采用这种方法。在5.301中,提供了很多非常有用的染色剂。使用染色剂时,将干燥的薄板用镊子夹起并放入染色剂中,确保从基线到溶剂前沿都被浸没。用纸巾擦干薄板的背面。将薄板放在加热板上观察斑点的变化。在斑点变得可见而且背景颜色未能遮盖住斑点之前,将薄板从加热板上取下。10)根据初始薄层色谱结果修改溶剂体系的选择。如果想让Rf变得更大一些,可使溶剂体系极性更强些;如果想让Rf变小,就应该使溶剂体系的极性减小些。如果在薄板上点样变成了条纹状而不是一个圆圈状,那么你的样品浓度可能太高了。稀释样品后再进行一次薄板层析,如果还是不能奏效,就应该考虑换一种溶剂体系。石油醚<汽油<庚烷<己烷<二硫化碳<二甲苯<甲苯<氯丙烷<苯<溴乙烷<溴化苯<二氯乙烷<三氯甲烷<异丙醚<硝基甲烷<乙酸丁酯<乙醚<乙酸乙酯<正戊烷<正丁醇<苯酚<甲乙醇<叔丁醇<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丙酮<乙醇<乙腈<甲醇<氮氮二甲基甲酰胺<水阅读详情:
范文四:有机溶剂极性表常见有机溶剂极性表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溶剂名称
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
中等毒性,麻醉性 乙酸乙酯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
低毒,麻醉性乙醇
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
微毒类,麻醉性 氯仿
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
中等毒性,强麻醉性乙睛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
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 二氯甲烷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麻醉性强 丙酮
与水、醇、醚、烃混溶 低毒
低毒,类乙醇,但较大乙醚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三乙胺
水:18.7以下混溶,以上微溶。易溶于氯仿、丙酮,溶于乙醇、乙醚
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吡啶
与水、醇、醚、石油醚、苯、油类混溶。能溶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低毒,皮肤黏膜刺激性乙二胺
溶于水、乙醇、苯和乙醚,微溶于庚烷
刺激皮肤、眼睛乙酸
与水、乙醇、乙醚、四氯化碳混溶,不溶于二硫化碳及C12以上高级脂肪烃
低毒,浓溶液毒性强氯苯
能与醇、醚、脂肪烃、芳香烃、和有机氯化物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N,N-二甲基苯胺
微溶于水,能随水蒸气挥发,与醇、醚、氯仿、苯等混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甘油
与水、乙醇混溶,不溶于乙醚、氯仿、二硫化碳、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食用对人体无毒乙二醇
与水、乙醇、丙酮、乙酸、甘油、吡啶混溶,与氯仿、乙醚、苯、二硫化碳等难溶,对烃类、卤代烃不溶,溶解食盐、氯化锌等无机物
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 二甲亚砜
与水、甲醇、乙醇、乙二醇、甘油、乙醛、丙酮乙酸乙酯吡啶、芳烃混溶
微毒,对眼有刺激性四氢呋喃
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
吸入微毒,经口低毒甲苯
溶于水,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乙醚、冰醋酸、苯等有机溶剂混溶
不低毒类,麻醉作用苯
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
强烈毒性 三氯乙酸
溶于水、乙醇、乙醚
属低毒类强极性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中等极性溶剂:乙氰〉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非极性溶剂:环己烷,石油醚,己烷,戊烷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水(最大)﹥甲酰胺﹥乙腈﹥甲醇﹥乙醇﹥丙醇﹥丙酮﹥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甲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异丙醚﹥二录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煤油(最小)常用混合溶剂:乙酸乙酯/己烷:常用浓度0-30%。但有时较难在旋转蒸发仪上完全除去溶剂。乙醚/戊烷体系:浓度为0-40%的比较常用。在旋转蒸发器上非常容易除去。乙醇/己烷或戊烷:对强极性化合物5-30%比较合适。二氯甲烷/己烷或戊烷:5-30%,当其他混合溶剂失败时可以考虑使用。3)将1-2mL选定的溶剂体系倒入展开池中,在展开池中放置一大块滤纸。4)将化合物在标记过的基线处进行点样。我们用的点样器是买来的,此外,点样器也可从加热过的Pasteur吸管上拔下(你可以参照UROP)。在跟踪反应进行时,一定要点上起始反应物、反应混合物以及两者的混合物。5)展开:让溶剂向上展开约90%的薄板长度。6)从展开池中取出薄板并且马上用铅笔标注出溶剂到达的前沿位置。根据这个算Rf的数值。7)让薄板上的溶剂挥发掉。8)用非破坏性技术观察薄板。最好的非破坏性方法就是用紫外灯进行观察。将薄板放在紫外灯下,用铅笔标出所有有紫外活性的点。尽管在5.301中不用这种方法,但我们将采用另一常用的无损方法--用碘染色法。(你可以参看UROP)。9)用破坏性方式观测薄板。当化合物没有紫外活性的时候,只能采用这种方法。在5.301中,提供了很多非常有用的染色剂。使用染色剂时,将干燥的薄板用镊子夹起并放入染色剂中,确保从基线到溶剂前沿都被浸没。用纸巾擦干薄板的背面。将薄板放在加热板上观察斑点的变化。在斑点变得可见而且背景颜色未能遮盖住斑点之前,将薄板从加热板上取下。10)根据初始薄层色谱结果修改溶剂体系的选择。如果想让Rf变得更大一些,可使溶剂体系极性更强些;如果想让Rf变小,就应该使溶剂体系的极性减小些。如果在薄板上点样变成了条纹状而不是一个圆圈状,那么你的样品浓度可能太高了。稀释样品后再进行一次薄板层析,如果还是不能奏效,就应该考虑换一种溶剂体系。水最大,乙醇最小。氢氧键由于氧的电负性大,极性最强。而乙醇中,乙基电子偏向氧,减弱其电负性。甲基作用程度小于乙基。阅读详情:
范文五:常见的溶剂极性表有机溶剂表常见的溶剂极性表有机溶剂表一般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来进行选择
化合物名称 i-pentane(异戊烷) n-pentane(正戊烷)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Hexane(己烷) Cyclohexane(环己烷) Isooctane(异辛烷)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Cyclopentane(环戊烷) n-heptane(庚烷)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Toluene(甲苯) p-xylene(对二甲苯) Chlorobenzene(氯苯) o-dichlorobenzene(邻二氯苯)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 Benzene(苯)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n-butanol(正丁醇)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n-propanol(丙醇)Methyl isobutyl ketone(甲基异丁酮) Tetrahydrofuran(四氢呋喃) 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i-propanol(异丙醇) Chloroform(氯仿)极性 0 0 0.01 0.06 0.1 0.1 0.1 0.1 0.2 0.2 1 1 1.6 1.9 2.4 2.4 2.5 2.7 2.7 2.9 3 3 3.4 3.5 3.7 4 4 4.2 4.2 4.30 4.3 4.4粘度 - 0.23 0.3 0.33 1 0.53 - 0.47 0.47 0.41 0.46 0.57 0.97 0.71 0.37 0.59 0.65 0.8 1.33 0.23 0.65 4.7 0.44 0.78 2.95 - 2.27 - 0.55 0.45 2.37 0.57沸点 30 36 69 81 99 72 99 49 98 78 87 77 48 68 111 138 132 180 35 80 108 240 84 117 126 98 119 66 77 82 61吸收波长 - 210 210 210 210 - 215 210 200 220 273 265 231 220 285 290 - 295 220 280 220 245 228 210 254 210 330 220 260 210 24530~60 210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Pyridine(吡啶) Acetone(丙酮)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Acetic acid()
Acetonitrile(乙腈)
Aniline(苯胺)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Methanol(甲醇)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Dimethyl sulfoxide(二甲亚砜 DMSO) Water(水)4.5 4.8 5.3 5.4 6 6.2 6.2 6.3 *** 6.6 6.9 7.2 10.20.43 1.54 0.97 0.32 0.67 1.28 0.37 4.4 0.92 0.6 19.9 2.24 180 102 115 57 101 118 82 184 153 65 197 189 100330 220 305 330 330 230 210 - 270 210 210 268 268下图是混合有机溶剂极性顺序(由小到大,括号内表示的是混合比例)阅读详情:
范文六:有机溶剂极性表及常见混合溶剂有机溶剂极性表化合物名称 i-pentane(异戊烷) n-pentane(正戊烷)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Hexane(己烷) 极性 粘度 沸点 0 0-30吸收波长 - 210 210 0.23 360.01 0.3 30~60 210 0.06 0.33 69Cyclohexane(环己烷) Isooctane(异辛烷)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Cyclopentane(环戊烷)
n-heptane(庚烷)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Toluene(甲苯) p-xylene(对二甲苯) Chlorobenzene(氯苯)o-dichlorobenzene(邻二氯苯)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 Benzene(苯)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n-butanol(正丁醇)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n-propanol(丙醇)Methyl isobutyl ketone(甲基异丁酮) Tetrahydrofuran(四氢呋喃) 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i-propanol(异丙醇) Chloroform(氯仿)0.1 1 0.1 0.53 0.1 -0.1 0.47 0.2 0.47 0.2 0.41 1 0.46 1 0.57 1.6 0.97 1.9 0.71 2.4 0.37 2.4 0.59 2.5 0.65 2.7 0.82.7 1.33 2.9 0.23 3 0.65 3 4.73.4 0.44 3.5 0.78 3.7 2.95 4 - 4 2.27 4.2 -4.2 0.55 4.30 0.45 4.3 2.37 4.40.57 81 210 99 210 72- 99 215 49 210 98 200 78 220 87 273 77 265 48 231 68 220 111 285 138 290 132- 180 295 35 220 80 280 108220 40 245 84 228 117 210 126 254 98 210 119330 66 220 77260 82 210 61245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 Pyridine(吡啶) Acetone(丙酮)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Acetic acid(乙酸)
Acetonitrile(乙腈)
Aniline(苯胺)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Methanol(甲醇)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
Dimethyl sulfoxide(二甲亚砜 DMSO) Water(水)4.5 5.3 5.4 6 6.2 6.2 6.3 6.4 6.6 6.9 7.20.43 80 1.54 102 0.97 115 0.32 57 0.67 101 1.28 118 0.37 82 4.4 0.6184 650.92 153 19.9 197 2.24 189100330 220 305 330 330 230 210 - 270 210 210 268 268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4.810.2 1水(最大) >甲酰胺>乙腈>甲醇>乙醇> 丙醇>丙酮>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甲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 异丙醚>二氯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最小)化合物的极性决定于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团及分子结构。各类化合物的极性按下列次序增加:—CH3,—CH2—,—CH=,—CH三,—O—R,—S—R,—NO2,—N(R)2,—OCOR,—CHO,—COR,—NH2, —OH,—COOH,—SO3H强极性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中等极性溶剂:乙氰〉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 非极性溶剂:环己烷,石油醚,己烷,戊烷 常用混合溶剂:乙酸乙酯/己烷:常用浓度0-30%。但有时较难在旋转蒸发仪上完全除去溶剂。 乙醚/戊烷体系:浓度为0-40%的比较常用。在旋转蒸发器上非常容易除去。 乙醇/己烷或戊烷:对强极性化合物5-30%比较合适。二氯甲烷/己烷或戊烷:5-30%,当其他混合溶剂失败时可以考虑使用。阅读详情:
范文七:高聚物与有机溶剂溶度参数及有机溶剂溶解性对照表高聚物与有机溶剂溶度参数及有机溶剂溶解性对照表溶剂
δ/103(J/m3)1/2
δ/103(J/m3)1/2
δ/103(J/m3)1/2戊烷
14.4(13.8)
15.8~17.0
47.9正已烷
16.6~16.8
聚氧化丙烯
15.3~20.3
32.1(29.0)正庚烷
17.4~19.0
33.8正辛烷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8.6(26.2)
23.3异辛烷正壬烷正癸烷正十四烷丁二烯异戊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氯苯硝基苯乙醚正已醇正辛醇正庚醇苯胺丙烯腈DMFDMAC丙酮丁酮苯乙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四氯乙烷14
19.2~19.8
聚丙烯酸甲酯
19.8~21.3
聚偏二氯乙烯
20.3~25.0
氯磺化聚乙烯
16.4~20.5
22.3~21.6
19.8~22.5
20.3~22.5
25.6~31.5
25.6(18.9) 17.9~18.4
聚三氟氯乙烯
14.7~16.2
19.4(19.8)
聚四氟乙烯
20.5(19.6)
16.6~17.6
16.2(16.7)
16.8~18.8
16.6~17.6
18.4~19.2
16.1(24.3)
19.4~20.1
聚醋酸乙酯
19.2(22.5)
19.4(18.9)
偏二氯乙烯
20.1(20.5)
二硝基纤维素
21.5(23.5)
17.7(18.8)
醋酸纤维素
22.3~23.3
19.8(20.5)
聚氨基甲酸酯
47.9(25.8)
聚二甲基硅氧烷
14.9~15.5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21.9(19.8)
21.3(19.4)
聚二甲基硅氧烷
14.9~15.5溶剂名称
沸点(101.3kPa)
是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液态甲胺与水、醚、苯、丙酮、低级醇混溶,其盐酸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醇、醚、酮、氯仿、乙酸乙酯
中等毒性,易燃二甲胺
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
强烈刺激性乙醚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戊烷
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性二氯甲烷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麻醉性强溶剂石油脑
与乙醇、丙酮、戊醇混溶
较其他石油系溶剂大丙酮
与水、醇、醚、烃混溶
低毒,类乙醇1,1-二氯乙烷
与醇、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局部刺激性氯仿
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甲醇
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
中等毒性,麻醉性四氢呋喃
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己烷
甲醇部分溶解,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 低毒麻醉性,刺激性1,1,1-三氯乙烷
与丙酮、、甲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四氯化碳
与醇、醚、石油醚、石油脑、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 氯代甲烷中乙酸乙酯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乙醇
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微毒类,麻醉性丁酮
与丙酮相似,与醇、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毒性强于丙酮苯
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环己烷
与乙醇、高级醇、醚、丙酮、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酸、胺类混溶乙睛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引起急性中毒异丙醇
与乙醇、乙醚、氯仿、水混溶
微毒,类似乙醇1,2-二氯乙烷
与乙醇、乙醚、氯仿、四氯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乙二醇二甲醚
溶于水,与醇、醚、酮、酯、烃、氯代烃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能溶解各种树脂,还是二氧化硫、氯代甲烷、乙烯等气体的优良溶剂入和经口低毒三氯乙烯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丙酮、苯、乙酸乙酯、脂肪族氯代烃、汽油混溶三乙胺
水:18.7以下混溶,以上微溶。易溶于氯仿、丙酮,溶于乙醇、乙醚丙睛
溶解醇、醚、DMF、乙二胺等有机物,与多种金属盐形成加成有机物庚烷
与己烷类似
低毒,刺激性、麻醉性硝基甲烷
与醇、醚、四氯化碳、DMF、等混溶
麻醉性,刺激性1,4-二氧六环
能与水及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仍溶解能力很强
微毒,强于乙醚2~3倍甲苯
不溶于水,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乙醚、冰醋酸、苯等有机溶剂混溶硝基乙烷
与醇、醚、氯仿混溶,溶解多种树脂和纤维素衍生物局部刺激性较强吡啶
与水、醇、醚、石油醚、苯、油类混溶。能溶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4-甲基-2-戊酮
能与乙醇、乙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和动植物油相混溶乙二胺
溶于水、乙醇、苯和乙醚,微溶于庚烷
刺激皮肤、眼睛丁醇
与醇、醚、苯混溶
低毒,大于乙醇3倍乙酸
与水、乙醇、乙醚、四氯化碳混溶,不溶于二硫化碳及C12以上高级脂肪烃乙二醇一甲醚
与水、醛、醚、苯、乙二醇、丙酮、四氯化碳、DMF等混溶
低毒类辛烷
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醚、丙酮、石油醚、苯、氯仿、汽油混溶乙酸丁酯
优良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还可以用做萃取剂氯苯
能与醇、醚、脂肪烃、芳香烃、和有机氯化物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乙二醇一乙醚
与乙二醇一甲醚相似,但是极性小,与水、醇、醚、四氯化碳、丙酮混溶对二甲苯
不溶于水,与醇、醚和其他有机溶剂混溶
一级易燃液体二甲苯
138.5~141.5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苯、烃等有机溶剂混溶,乙二醇、甲醇、2-氯乙醇等极性溶剂部分溶解间二甲苯
不溶于水,与醇、醚、氯仿混溶,室温下溶解乙睛、DMF等
一级易燃液体邻二甲苯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氯仿等混溶
一级易燃液体N,N-二甲基甲酰胺
与水、醇、醚、酮、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等混溶,溶解能力强环己酮
与甲醇、乙醇、苯、丙酮、己烷、乙醚、硝基苯、石油脑、二甲苯、乙二醇、乙酸异戊酯、二乙胺及其他多种有机溶剂混溶环己醇
与醇、醚、二硫化碳、丙酮、氯仿、苯、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混溶N,N-二甲基乙酰胺
溶解不饱和脂肪烃,与水、醚、酯、酮、芳香族化合物混溶糠醛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混溶,部分溶解低沸点脂肪烃,无机物一般不溶N-甲基甲酰胺
与苯混溶,溶于水和醇,不溶于醚
一级易燃液体1,2-丙二醇
与水、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石油醚
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 与低级烷相似阅读详情:
范文八:常见有机溶剂极性表常见有机溶剂极性表有机溶剂是能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有机溶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①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②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③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④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⑤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⑥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⑦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⑧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⑨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⑩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有机溶剂具有脂溶性,因此除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机体内外,尚可经完整的皮肤迅速吸收,有机溶剂吸收入人体后,将作用于富含脂类物质的神经、血液系统,以及肝肾等实质脏器,同时对皮肤和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同有机溶剂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和作用的强弱也不同,这决定于每一种有机溶剂的化学结构、溶解度、接触浓度和时间,以及机体的敏感性。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水(极性最大) > 甲酰胺 > 乙腈 > 甲醇 > 乙醇 > 丙醇 > 丙酮 > 二氧六环 > 四氢呋喃 > 甲乙酮 > 正丁醇 > 醋酸乙酯 > 乙醚 > 异丙醚 > 二氯甲烷 > 氯仿 > 溴乙烷 > 苯 > 氯丙烷 > 甲苯 > 四氯化碳 > 二硫化碳 > 环己烷 > 己烷 > 庚烷 > 煤油(极性最小)有机溶剂的极性根据官能团和对称性可初步判断,具体的需参照极性参数,如下化合物名称 i-pentane(异戊烷) n-pentane(正戊烷)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Hexane(己烷) Cyclohexane(环己烷) Isooctane(异辛烷)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Cyclopentane(环戊烷)
n-heptane(庚烷)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Toluene(甲苯) p-xylene(对二甲苯) Chlorobenzene(氯苯) o-dichlorobenzene(邻二氯苯)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 Benzene(苯)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n-butanol(正丁醇)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n-propanol(丙醇)Methyl isobutyl ketone(甲基异丁酮)极性 粘度 0 - 0 0.23 0.01 0.3 0.06 0.33 0.1 1 0.1 0.53 0.1 - 0.1 0.47 0.2 0.47 0.2 0.41 1 0.46 1 0.57 1.6 0.97 1.9 0.71 2.4 0.37 2.4 0.59 2.5 0.65 2.7 0.8 2.7 1.33 2.9 0.23 3 0.65 3 4.7 3.4 0.44 3.5 0.78 3.7 2.95 4 - 4 2.27 4.2-沸点 吸收波长 30 - 36 210 30~60 210 69 210 81 210 99 210 72 - 99 215 49 210 98 200 78 220 87 273 77 265 48 231 68 220 111 285 138 290 132 - 180 295 35 220 80 280 108 220 240 245 84 228 117 210 126 254 98 210 119330Tetrahydrofuran(四氢呋喃) 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i-propanol(异丙醇) Chloroform(氯仿)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Pyridine(吡啶) Acetone(丙酮)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Acetic acid(乙酸)
Acetonitrile(乙腈)
Aniline(苯胺)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Methanol(甲醇)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Dimethyl sulfoxide(二甲亚砜 DMSO) Water(水)4.2 4.30 4.3 4.4 4.5 4.8 5.3 5.4 6 6.2 6.2 6.3 6.4 6.6 6.9 7.2 10.20.55 0.45 2.37 0.57 0.43 1.54 0.97 0.32 0.67 1.28 0.37 4.4 0.92 0.6 19.9 2.24 166 77 82 61 80 102 115 57 101 118 82 184 153 65 197 189 100220 260 210 245 330 220 305 330 330 230 210 - 270 210 210 268 268表示有机溶剂的极性,关系到其物理化学性质、如介电常数、偶极矩或折射率。这种表示方法把所有的溶剂看作是连续作用的介质,而不是看作由各个分子组成的非连续统一体,并且未考虑到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特殊的相互作用。阅读详情:
范文九:2008常见有机溶剂极性表常见有机溶剂极性表- [科研]环已烷 :-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 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 5.8、乙酸:6.0、水:10.2水(最大) > 甲酰胺> 乙腈> 甲醇> 乙醇> 丙醇> 丙酮>
二氧六环> 四氢呋喃> 甲乙酮> 正丁醇> 乙酸乙酯> 乙醚> 异丙醚> 二氯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最小)用介电常数来表示极性大小,比水极性大的有下列三种: 水 80.103(20摄氏度) 乙二醇碳酸酯 89.6(40摄氏度) 甲酰胺 111.0(20摄氏度) N-甲基甲酰胺 182.4(25摄氏度) Hexane(己烷) 0.06 0.33 69 210 Cyclohexane(环己烷) 0.10 1.00 81 210 Isooctane(异辛烷) 0.10 0.53 99 210 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0.10 -- 72 --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0.10 0.47 99 215 Cyclopentane(环戊烷) 0.20 0.47 49 210 n-heptane(庚烷) 0.20 0.41 98 200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 1.00 0.46 78 220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1.00 0.57 87 273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 1.60 0.97 77 265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1.90 0.71 48 231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2.40 0.37 68 220 Toluene(甲苯) 2.40 0.59 111 285 p-xylene(对二甲苯) 2.50 0.65 138 290Chlorobenzene(氯苯) 2.70 0.80 132 --o-dichlorobenzene(领二氯苯) 2.70 1.33 180 295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 2.90 0.23 35 220 Benzene(苯) 3.00 0.65 80 280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3.00 4.70 108 220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3.40 0.44 40 245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3.50 0.79 84 228 n-butanol(丁醇) 3.90 2.95 117 210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 乙酸丁酯)4.00 --- 126 254 n-propanol(丙醇) 4.00 2.27 98 210 Methyl isobutyl ketone 4.20 -- 119 330 Tetrahydrofuran( 四氢呋喃)4.20 0.55 66 220 ethanol 4.30 1.20 79 210 Ethyl acetate 4.30 0.45 77 260 i-propanol(丙醇) 4.30 2.37 82 210 Chloroform(氯仿) 4.40 0.57 61 245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 4.50 0.43 80 330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4.80 1.54 102 220 Pyridine(吡啶) 5.30 0.97 115 305 Acetone(丙酮) 5.40 0.32 57 330Nitromethane(硝基甲烷)6.00 0.67 101 380 Acetic acid(乙酸)6.20 1.28 118 230 Acetonitrile(乙腈) 6.20 0.37 82 210 Aniline(苯胺) 6.30 4.40 184 --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6.40 0.92 153 270 Methanol6.60 0.60 65 210Ethylene glycol(乙二醇)6.90 19.90 197 210Dimethyl sulfoxide() 7.20 2.24 189 268 water 10.20 1.00 100 268一般有机溶剂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来进行选择化合物名称i-pentane(异戊烷) n-pentane(正戊烷)吸收波长0 - 30 - 0 0.23 36 210 极性 粘度 沸点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Hexane(己烷)Cyclohexane(环己烷)Isooctane(异辛烷)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Cyclopentane(环戊烷) n-heptane(庚烷)Butyl chloride(丁基氯; 丁酰氯)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Toluene(甲苯)p-xylene(对二甲苯) Chlorobenzene(氯苯)o-dichlorobenzene(邻二氯苯) Ethyl ether(二乙醚; 醚) Benzene(苯)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Ethylene dichloride(二氯化乙烯) n-butanol(正丁醇)n-butyl acetate(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n-propanol(丙醇)Methyl isobutyl ketone(甲基异丁酮) Tetrahydrofuran(四氢呋喃) 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i-propanol(异丙醇) Chloroform(氯仿)0.01 0.3 0.06 0.33 0.1 1 0.1 0.53 0.1 - 0.1 0.47 0.2 0.47 0.2 0.41 1 0.46 1 0.57 1.6 0.97 1.9 0.71 2.4 0.37 2.4 0.59 2.5 0.65 2.7 0.8 2.7 1.33 2.9 0.23 3 0.65 3 4.7 3.4 0.44 3.5 0.78 3.7 2.95 4 - 4 2.27 4.2 - 4.2 0.55 4.30 0.45 4.3 2.37 4.40.5730~60 210 69 210 81 210 99 210 72 - 99 215 49 210 98 200 78 220 87 273 77 265 48 231 68 220 111 285 138 290 132 - 180 295 35 220 80 280 108 220 240 245 84 228 117 210 126 254 98 210 119 330 66 220 77 260 82 210 61245Methyl ethyl ketone(甲基乙基酮) 4.5 0.43 80 1.54 0.97 0.32 0.67 1.28 0.37 4.4 0.92 0.6 19.9102 115 57 101 118 82 184 153 65 197330 220 305 330 330 230 210 - 270 210 210 268 268Dioxan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4.8 Pyridine(吡啶) 5.3 Acetone(丙酮) 5.4 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6 Acetic acid(乙酸)
Acetonitrile(乙腈)
Aniline(苯胺)Dimethyl 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Methanol(甲醇)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
Dimethyl sulfoxide(二甲亚砜 DMSO) Water(水)6.2 6.2 6.3 6.4 6.6 6.97.2 2.24 189 10.2 1 100下图是混合有机溶剂极性顺序(由小到大,括号内表示的是混合比例)溶剂极性顺序表液氨 -33.35℃ 特殊溶解性:能溶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剧毒性、腐蚀性
液态二氧化硫 -10.08 溶解胺、醚、醇苯酚、有机酸、芳香烃、溴、二硫化碳,多数饱和烃不溶 剧毒甲胺 -6.3 是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液态甲胺与水、醚、苯、丙酮、低级醇混溶,其盐酸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醇、醚、酮、氯仿、乙酸乙酯 中等毒性,易燃二甲胺 7.4 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 强烈刺激性石油醚 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 与低级烷相似乙醚 34.6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戊烷 36.1 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性二氯甲烷 39.75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麻醉性强二硫化碳 46.23 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强刺激性
溶剂石油脑 与乙醇、丙酮、戊醇混溶 较其他石油系溶剂大
丙酮 56.12 与水、醇、醚、烃混溶 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1-二氯乙烷 57.28 与醇、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局部刺激性
氯仿 61.15 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 中等毒性,强麻醉性甲醇 64.5 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 中等毒性,麻醉性,
四氢呋喃 66 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 吸入微毒,经口低毒己烷 68.7 甲醇部分溶解,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 低毒。麻醉性,刺激性三氟代乙酸 71.78 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己烷混溶,溶解多种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1,1,1-三氯乙烷 74.0 与丙酮、、甲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类溶剂四氯化碳 76.75 与醇、醚、石油醚、石油脑、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 氯代甲烷中,毒性最强乙酸乙酯 77.112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 低毒,麻醉性乙醇 78.3 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 微毒类,麻醉性丁酮 79.64 与丙酮相似,与醇、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毒性强于丙酮苯 80.10 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 强烈毒性
环己烷 80.72 与乙醇、高级醇、醚、丙酮、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酸、胺类混溶低毒,中枢抑制作用乙睛 81.60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 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异丙醇 82.40 与乙醇、乙醚、氯仿、水混溶 微毒,类似乙醇1,2-二氯乙烷 83.48 与乙醇、乙醚、氯仿、四氯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高毒性、致癌乙二醇二甲醚 85.2 溶于水,与醇、醚、酮、酯、烃、氯代烃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能溶解各种树脂,还是二氧化硫、氯代甲烷、乙烯等气体的优良溶剂 吸入和经口低毒三氯乙烯 87.19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丙酮、苯、乙酸乙酯、脂肪族氯代烃、汽油混溶 有机有毒品三乙胺 89.6 水:18.7以下混溶,以上微溶。易溶于氯仿、丙酮,溶于乙醇、乙醚 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丙睛 97.35 溶解醇、醚、DMF、乙二胺等有机物,与多种金属盐形成加成有机物 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庚烷 98.4 与己烷类似 低毒,刺激性、麻醉性
水 100 略 略硝基甲烷 101.2 与醇、醚、四氯化碳、DMF、等混溶 麻醉性,刺激性
1,4-二氧六环 101.32 能与水及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仍溶解能力很强 微毒,强于乙醚2~3倍甲苯 110.63 不溶于水,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乙醚、冰醋酸、苯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类,麻醉作用硝基乙烷 114.0 与醇、醚、氯仿混溶,溶解多种树脂和纤维素衍生物 局部刺激性较强吡啶 115.3 与水、醇、醚、石油醚、苯、油类混溶。能溶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低毒,皮肤黏膜刺激性4-甲基-2-戊酮 115.9 能与乙醇、乙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和动植物油相混溶 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乙二胺 117.26 溶于水、乙醇、苯和乙醚,微溶于庚烷 刺激皮肤、眼睛
丁醇 117.7 与醇、醚、苯混溶 低毒,大于乙醇3倍乙酸 118.1 与水、乙醇、乙醚、四氯化碳混溶,不溶于二硫化碳及C12以上高级脂肪烃 低毒,浓溶液毒性强乙二醇一甲醚 124.6 与水、醛、醚、苯、乙二醇、丙酮、四氯化碳、DMF等混溶 低毒类辛烷 125.67 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醚、丙酮、石油醚、苯、氯仿、汽油混溶 低毒性,麻醉性乙酸丁酯 126.11 优良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还可以用做萃取剂 一般条件毒性不大吗啉 128.94 溶解能力强,超过二氧六环、苯、和吡啶,与水混溶,溶解丙酮、苯、乙醚、甲醇、乙醇、乙二醇、2-己酮、蓖麻油、松节油、松脂等 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氯苯 131.69 能与醇、醚、脂肪烃、芳香烃、和有机氯化物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乙二醇一乙醚 135.6 与乙二醇一甲醚相似,但是极性小,与水、醇、醚、四氯化碳、丙酮混溶 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对二甲苯 138.35 不溶于水,与醇、醚和其他有机溶剂混溶 一级易燃液体
二甲苯 138.5~141.5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苯、烃等有机溶剂混溶,乙二醇、甲醇、2-氯乙醇等极性溶剂部分溶解 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间二甲苯 139.10 不溶于水,与醇、醚、氯仿混溶,室温下溶解乙睛、DMF等 一级易燃液体
醋酸酐 140.0邻二甲苯 144.41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氯仿等混溶 一级易燃液体N,N-二甲基甲酰胺 153.0 与水、醇、醚、酮、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等混溶,溶解能力强 低毒环己酮 155.65 与甲醇、乙醇、苯、丙酮、己烷、乙醚、硝基苯、石油脑、二甲苯、乙二醇、乙酸异戊酯、二乙胺及其他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环己醇 161 与醇、醚、二硫化碳、丙酮、氯仿、苯、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混溶 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N,N-二甲基乙酰胺 166.1 溶解不饱和脂肪烃,与水、醚、酯、酮、芳香族化合物混溶 微毒类糠醛 161.8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混溶,部分溶解低沸点脂肪烃,无机物一般不溶 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N-甲基甲酰胺 180~185 与苯混溶,溶于水和醇,不溶于醚 一级易燃液体
苯酚(石炭酸) 181.2 溶于乙醇、乙醚、乙酸、甘油、氯仿、二硫化碳和苯等,难溶于烃类溶剂,65.3℃以上与水混溶,65.3℃以下分层 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1,2-丙二醇 187.3 与水、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吸湿,不宜静注二甲亚砜 189.0 与水、甲醇、乙醇、乙二醇、甘油、乙醛、丙酮乙酸乙酯吡啶、芳烃混溶 微毒,对眼有刺激性邻甲酚 190.95 微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 参照甲酚N,N-二甲基苯胺 193 微溶于水,能随水蒸气挥发,与醇、醚、氯仿、苯等混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乙二醇 197.85 与水、乙醇、丙酮、乙酸、甘油、吡啶混溶,与氯仿、乙醚、苯、二硫化碳等男溶,对烃类、卤代烃不溶,溶解食盐、氯化锌等无机物 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对甲酚 201.88 参照甲酚 参照甲酚N-甲基吡咯烷酮 202 与水混溶,除低级脂肪烃可以溶解大多无机,有机物,极性气体,高分子化合物 毒性低,不可内服
间甲酚 202.7 参照甲酚 与甲酚相似,参照甲酚苄醇 205.45 与乙醇、乙醚、氯仿混溶,20℃在水中溶解3.8%(wt) 低毒,黏膜刺激性甲酚 210 微溶于水,能于乙醇、乙醚、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 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甲酰胺 210.5 与水、醇、乙二醇、丙酮、乙酸、二氧六环、甘油、苯酚混溶,几乎不溶于脂肪烃、芳香烃、醚、卤代烃、氯苯、硝基苯等 皮肤、黏膜刺激性、惊皮肤吸收硝基苯 210.9 几乎不溶于水,与醇、醚、苯等有机物混溶,对有机物溶解能力强 剧毒,可经皮肤吸收乙酰胺 221.15 溶于水、醇、吡啶、氯仿、甘油、热苯、丁酮、丁醇、苄醇,微溶于乙醚 毒性较低六甲基磷酸三酰胺 233(HMTA) 与水混溶,与氯仿络合,溶于醇、醚、酯、苯、酮、烃、卤代烃等 较大毒性喹啉 237.10 溶于热水、稀酸、乙醇、乙醚、丙酮、苯、氯仿、二硫化碳等 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乙二醇碳酸酯 238 与热水,醇,苯,醚,乙酸乙酯,乙酸混溶,干燥醚,四氯化碳,石油醚,CCl4中不溶 毒性低二甘醇 244.8 与水、乙醇、乙二醇、丙酮、氯仿、糠醛混溶,与乙醚、四氯化碳等不混溶 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丁二睛 267 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微溶于二硫化碳、己烷 中等毒性
环丁砜 287.3 几乎能与所有有机溶剂混溶,除脂肪烃外能溶解大多数有机物
甘油 290.0 与水、乙醇混溶,不溶于乙醚、氯仿、二硫化碳、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食用对人体无毒阅读详情:
范文十:常用有机溶剂极性表微波化学-溶剂极性1.前言:只有极性物质能吸收微波,非极性物质不吸收微波,一般介电常数e>15者,称之为极性溶剂,在进行实验时,务必确保反应的试剂中含有极性物质。而介电常数e溶剂 三甲基苯 环己烷 四氯化碳 1,2-二氧六环苯 对二甲苯 三甲苯 二甲苯 甲苯 三乙胺 萘 三甲胺 邻二甲胺 二硫化碳 己酸 戊酸 乙醛 正丁酸 丁酸 呋喃 乙苯 丙酸 丁醚 辛酸 三氯乙烯介电常数(e)1.90 2.02 2.24 2.25 2.30 2.30 2.30 2.40 2.40 2.42 2.50 2.50 2.57 2.60 2.60 2.60 2.90 2.90 3.00 3.00 3.00 3.10 3.10 3.20 3.40溶剂 丁酸乙酯 溴苯 丁胺 丁酸甲酯 氯苯 苯甲酸乙酯 乙酸乙酯 乙酸 乙胺 乙酸甲酯 甲酸乙酯 1,2-二甲氧基乙烷 苯胺 四氢呋喃 正丁醇 2,2,2-三氟乙醇 三氟乙酸 二氯乙烷 邻二氯苯 1,2-二氯乙烷 2-甲基2-丙醇 丁酸酐 吡啶 苯甲醇 二苯甲酮7.30 7.58 7.80 8.55 8.55 8.93 9.93 10.36 10.90 12.00 12.50 13.00 13.00甲醛 酒精 乙醇 苯甲腈 乙二腈 丙腈 甲醇 硝基苯 硝基甲烷 N,N-二甲基甲酰胺 乙二醇 乙腈 N,N-二甲基乙37.00 37.50 37.80 23.00 24.30 24.50 26.00 27.00 27.70 32.70 34.82 35.87 36.70介电常数(e)5.10 5.17 5.40 5.60 5.62 6.02 6.02 6.15 6.30 6.70 7.10 7.20溶剂 甲丙酮 苯乙酮 苯甲醛 丁醇 异丙醇 环己酮 苯乙腈 丁酮 异丁醇 丙酮 丁腈 乙酸酐介电常数(e) 16.80 17.30 17.80 17.80 17.90 18.20 18.30 18.50 18.70 20.70 20.70 21.00酰胺脲 二乙胺 苯甲醚 乙醚 苯乙醚 氯仿3.50 3.60 4.33 4.33 4.50 4.81丁醛 戊酮 环氧乙烷 环己醇 戊醇 乙二胺13.40 13.90 14.00 15.00 15.80 16.00乙酰胺 二甲基亚砜 丙二睛 甲酸 水 甲酰胺41.00 46.70 47.00 58.00 80.40 111.00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乙二醇二甲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