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种对濒危物种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义的意义

发送邮件给作者 (需要登入)
已出版文章查询
已出版文章查询
已出版文章查询
已出版文章查询
已出版文章查询
1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100871
2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语种:&nbsp&nbsp&nbsp&nbsp
基金:&nbsp&nbsp&nbsp&nbsp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nbsp&nbsp&nbsp&nbsp&&&&&北京地区几种重点保护植物生存群落生态学研究(针对北京地区分布...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354字 数:538000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2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MARC状态:已编 
文献类型:中文图书 浏览次数:9 
题名/责任者:
:&#x4护濒危物&#x79/(美) 安&#x59·马克&#x82拉克著 李岳, 田琳 ... [等]译
出版发行项:
北&#x4:科学&#x51版社,2011
ISBN及定价:
978-7-03-031746-9/CNY48.00
载体形态项:
209页:V24cm
并列正题名:
:Conserving Endangered Species
个人责任者:
A.
个人次要责任者:
个人次要责任者:
中图法分类号:
提要文摘附注:
本书讲述了生物栖息地怎样&#x88破坏,&#x4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毁灭性影&#x54,以&#x53科学家恢复生态&#x7&#x7和栖息地的方法。
使用对象附注:
适合生物领&#x57方面研究&#x4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
全部MARC细节信息>>
校区—馆藏地
—大连分馆
—中文第二图书借阅处
—中文第二图书借阅处
—教师研究生阅览室
显示全部馆藏信息
您可能感兴趣的图书(点击查看)
同名作者的其他著作(点击查看)
请输入下面显示的内容
送 书 地: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2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3.4.3、4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新人教版·广东专用)
2012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3.4.3、4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新人教版·广东专用)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60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4.10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 实验步骤(填写下表): 若无蚯蚓,你如何设计该实验? 【解析】(1)对于体型较大的动物可以用包纱布的镊子取出,而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则可用吸虫器采集。 (2)注意是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应以动物名称和个体数量为记录值。 (3)探究实验设计时应注意在以“新型杀虫剂”有无为自变量的基础上,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应注意各种可能性。 答案:(2)包纱布的镊子
吸虫器 (3)某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 (4)①土壤+蚯蚓10条,喷水保湿 ②喷加水稀释的杀虫剂 ③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明显差于B木箱中蚯蚓 ④杀虫剂对蚯蚓无影响(或无毒害) ⑤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明显好于B木箱中蚯蚓 ⑥杀虫剂有利于蚯蚓的生存(或生活) 可直接统计喷洒杀虫剂和清水后两箱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加以对照说明。 15.(17分)(探究创新题)某草原主要的食草动物是一种食物性非常广的兔,这种兔喜欢捕食草原上的优势草。如图表示兔与这个草原中草类种数的关系,请分析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之间,随着兔密度的增加,草类种数有所增加,其原因是兔把竞争力_____的植物种吃掉,可以使竞争力__ ___的种生存,所以草类种数提高。 (2)B~C之间,草类种数随着兔密度增加而下降的原因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兔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_____出现A~B这段曲线。(填“会”或“不会”) (4)生态位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位相似的生物,会发生下列哪种关系(
D.互利共生
(5)对于每一种生物来说,它周围的一切属于它的环境,包括生物因素和无机环境。下列不属于一只兔的生活环境的是
B.其他的兔 C.兔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
【思路点拨】优势草被捕食,其他的草类能够生长。如果兔的数量太多,优势种满足不了需要,一些其他的草类便遭到捕食,草的种类下降。 【解析】(1)兔捕食优势物种,对于处于劣势的其他草本物种有发展的机会。 (2)一旦兔的密度过大,以不喜欢的劣势物种为食时,草原的草的种类就会下降。 (4)生态位相似,争夺食物、栖息地等,这属于竞争。 (5)草、其他的兔、狼是这只兔的生物因素,草和狼与这只兔构成了种间关系,其他的兔与这只兔构成了种内关系。兔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兔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属于内环境,不属于兔生活的外部环境。 答案:(1)强
(2)兔密度过大时,喜食的优势草相对缺乏,必须采食其他非优势草,造成草类种数减少 (3)不会
(5)C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9题,每题4分,共3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非洲犀牛背上常有犀牛鸟停落,犀牛鸟停落后啄食犀牛背上的昆虫,昆虫与犀牛、犀牛鸟与昆虫、犀牛鸟与犀牛之间的关系依次属于(
) A.捕食、捕食、共生 B.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捕食、种间互助 D.寄生、竞争、竞争 【解析】选C。昆虫寄居在犀牛背上,并从犀牛身上吸取营养,所以属于寄生关系;犀牛鸟啄食昆虫,显然是捕食关系;犀牛鸟在犀牛背上啄食昆虫,犀牛鸟与犀牛之间是彼此有利的,但我们很容易想到,两者分开后,是都能独立生存的,所以它们是种间互助,不是共生。 2. (2011·承德模拟)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持续时间不同
B.初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选B。从概念的含义可以知道两种类型的演替结果都是出现新的群落,只是二者的初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没有生物,就连生物痕迹都没有;次生演替的初始条件是有少量的生物或者有生物痕迹。 3.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群落演替无休止进行下去 【解析】选D。A项中,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B项中,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中,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项中,群落演替是有终点的,当群落与周围环境处于稳定状态时,演替到达终点。 4.某一区域,从未被任何生物群落占据过,最后发展成为山毛榉群落。和此区域演替情况不相同的是(
) A.完全没有植被,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原生荒原 B.过量砍伐的森林 C.冰川上进行的演替 D.豌豆群体中,高茎豌豆容易生存 【解析】选B。从未被任何生物群落占据过的区域发展为山毛榉群落,是初生演替。A项和C项中的演替也是初生演替。D项中,豌豆群体是种群,不属于群落,不进行演替。 5.(2011·温州模拟)如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足以使一种生物因竞争而被排除 B.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常常不出现竞争排除现象 C.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思路点拨】对比两种环境条件下两个种群密度的变化,会发现在稳定的环境中,竞争激烈,在多变的环境中则相反。 【解析】选C。从图中可知,N1和N2曲线所代表的是属于生态位重叠的两种生物,存在着竞争关系,当环境条件稳定时,N1所代表的生物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故N2若不改变生态位,则势必被N1排挤掉,故A项正确;而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情况下,N1与N2所代表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占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就不会出现将另一方完全排除的结果,故B项正确;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说明该处发生竞争排除现象的几率较小,而若这些水体中环境因素较为稳定,则从图中可知,易发生竞争排除现象,故C项分析错误;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故存在竞争关系的几种生物不可能有较多的竞争排除现象,所以D选项正确。 6.(2011·济南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群落演替是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 C.一定区域内无机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在这一区域定居和繁衍的生物种类 D.在环境大体相同的地方,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往往也相近或相似 【解析】选B。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7.(2011·汕头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解析】选D。λ是Nt/Nt-1比值,是种群数量增长的倍数,λ-1是增长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使环境更优化,每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自然就会升高。自然的群落演替会受到人类的影响,包括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人工的群落更是如此。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大部分植物和动物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的方法,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需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8.(2011·汕尾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都将影响到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②在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 ③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要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④与北极苔原相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A.①②
D.③④ 【解析】选A。种群密度是单位空间内的种群数量,任何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种群密度。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存在农作物,而森林生态系统含有较多的物种,种间关系也比较复杂。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光能利用率非常高,但农田生态系统中没有垂直分层现象,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 9.(2011·辽源模拟)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思路点拨】明确种群密度和种群个体竞争激烈程度关系是解题突破口。 【解析】选D。曲线a表示随着生物种群密度的增大,生物个体的存活率降低,说明该种群生物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空间较大,因此该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根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时的存活率最高;对大型动物实行迁地保护时,若迁移的种群密度过大,会造成存活率降低,部分动物死亡;曲线b代表的种群在种群密度最大时,种群个体间的竞争最激烈。 二、双项选择题(包括3题,每题5分,共15分。每题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0.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特征(结构),种群也有空间特征 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选A、D。A项中,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B项中,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C项中,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D项中,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1.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下列关于优势种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不同层次只有一种优势种 B.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 C.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需要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所在的群落中的优势种 D.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是不变的 【解析】选A、D。A项中,在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B项中,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去掉优势种,群落的性质和环境一定改变。C项中,优势种对生态系统的稳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护好优势种,能够提供给珍稀濒危动植物合适的生存环境。D项中,群落演替过程中,如果一种生物更适应环境,能够大量繁殖起来,则存在优势取代现象。 1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进行取样 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C.土壤动物的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弱 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 【解析】选A、C。A项中,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是对丰富度统计的方法,不是取样的方法。土壤动物的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统计其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三、非选择题(包括3题,共49分) 13.(18分)如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答题纸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下图是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 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 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图表中获得信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调查项目的数据升高,以此得出相应的结论。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的相应关系,再根据这些数据绘出相应的图像。 【解析】(1)根据题意,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由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光能截获率逐渐增多,总初级生产量逐渐增大可以判断群落物种丰富度是逐渐增加的。 (2)由表中数据可知,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3)画图时要注意标出坐标轴的单位、描点、连线等。 (4)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法是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调查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呈正相关) (3)(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 (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或者生活区域、活动地域)
【方法技巧】绘制生物坐标图的方法 (1)标出纵、横坐标的含义,如CO2浓度、光合速率等。 (2)标出纵、横坐标的单位,如g/mL等。 (3)标出纵、横坐标数字刻度。 (4)描点不一定要极为精确,大致就行,但是一定要有描点。不能未描点就直接连线。 (5)注意特殊的点,如与横轴或纵轴相交的点及是否从原点开始等。 14.(14分)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1)本探究性研究在实施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___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____采集。 (3)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精讲精析】选C。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甲类群中没有物种3、6、8,物种丰富度较小,乙类群中没有物种5,物种丰富度较大;甲、乙两个类群相同物种比较,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小。 【互动探究】(1)甲类群中的所有生物是否构成了一个群落? 提示:否。群落是某一区域所有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甲类群中的生物仅仅是动物,没有构成一个群落。 (2)此处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随机取样,属于取样器取样法吗? 提示:不属于。取样器取样法适用于土壤中小动物的采集。此处是水生生物,不能用取样器取样法。
【变式训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活动,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
) 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同一时间分别采集落叶量不同地域的表层土样 C.只统计肉眼可见的小动物 D.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忽略不计 【解析】选B。本活动是“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因此以不同土壤为自变量,分别统计各种小动物。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植物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但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 (2)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例证】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选C。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这种现象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和B选项正确。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典例1】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常见错误】错选A或B或D项。 【错因分析】错选的原因一般是: (1)对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的关系不清。由于对种群之间的关系概念(竞争、捕食等)不明确,特别是由于忽视丙和乙可竞争空间和氧气等资源,导致错选。 (2)读图、析图能力差。由于不能正确分析、理解坐标曲线的含义,导致误判甲和乙的关系是竞争,从而出现错选。从图中曲线给予的信息,可以判断甲、乙为捕食关系,进一步推断: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由题意“丙专食浮游动物(乙)”,所以甲、乙、丙之间构成一条食物链,由于“大量”投放丙,使乙被丙捕食而消失,而丙又会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最后只能剩下生产者即甲种群。 【正确解答】选C。 【典例2】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常见错误】错选B或D项。 【错因分析】错选的原因有: (1)不能准确从题图中获得解题信息。由于没有准确判断出图中甲表示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导致错选。 (2)基本概念及其特点掌握不准、理解不透。由于不理解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特点——“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快,所以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导致错选B项。由于不清楚“在适宜的条件下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最终结果是可演替成森林”,导致错选D项。 【正确解答】选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丰富度虽然相同,但是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因为在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物种。 实验课题:探究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理论依据: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具有很大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2.实例 (1)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2)人类活动有时还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造成生态入侵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给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环境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 3.课题选择:可以从人类的践踏活动、农田耕种等方面研究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特别提醒: (1)该探究活动应做较长期的持续观察,以分析生物种类、数量的变化规律。 (2)野外观察要注意安全。 (3)应选择多种记录方式进行记录,如数据统计、摄影、绘图等。 (1)如果要分析人类耕种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应选取哪些区域进行研究调查? 提示:应从农田、田埂和离农田较远的荒地等区域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得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探究时有哪些指标可用于观察记录? 提示:可选择调查区域内杂草的种类、茎秆高度和长势、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也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3)从农田到田埂再到荒地,群落丰富度的变化呈现什么规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丰富度不断增大,说明人类的耕种活动降低了群落丰富度,使群落的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发展。 1.(2011·怀宁模拟)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大片耕作区将退耕,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地上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有关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较低等 C.演替过程中群落稳定性提高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解析】选C。A项,退耕的土地上有繁殖体,其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B项,灌木取代草本是因为灌木比草本植物更能适应环境。C项,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稳定性会提高。D项,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2.(2011·南昌模拟)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 其体长分布、种群生物量(该种群所有生物个体的有机物总 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
B.种群密度愈大,个体的体型愈小
C.个体体型的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小
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在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米400只时最强烈 【解析】选B。A项,由图可知,生物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基本维持不变,并不呈线性关系;B项,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个体的体型越小;C项,种群密度在500~1 000之间时,生物量基本不变,但体型随着密度的上升而减小;D项,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才越激烈。 3.(2010·重庆高考)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 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决 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代表 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代表类似。 【思路点拨】分清两种竞争形式,一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方式,另一种是生存能力相当,共同生存的竞争方式。 【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确定乙单独培养是哪条曲线,根据两点:①有限环境中,应 为“S”型增长,②开始增长速度应比甲、乙共同培养时乙的 增长曲线F快。根据以上两点,乙单独培养时应该是C曲线, 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 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由此分析,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就是B。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但由于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不构成竞争,两种生物的曲线为D和E所代表。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构成竞争,两种生物的关系应是两条曲线B和F所代表。 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②B和F 3.(2011·东莞模拟)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解析】选B。群落演替使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物种的数量越来越多,群落丰富度也在增加,但其增长的幅度会因为各种群数量增加的变化而变化。在初期增长较慢,最后达到一个顶极群落后不再增加。 4.(双选)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解析】选B、D。当群落演替达到稳定状态时,其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产量及固定太阳能总量均达相对稳定状态,但恢复力稳定性变得很弱,抵抗力稳定性则很强。 5.某同学利用暑假放假时间来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在参与大豆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除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外,还尝试着将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用到实践中。请帮他完成以下内容。 (1)如果他想估算一下自家大豆的植株数量,利用所学的知识他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农田中有一种从外地带来的昆虫,该昆虫终将呈S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豆与根瘤菌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人长期不种这块地,将会发生群落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于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鼠、羊等,则用标志重捕法。 (2)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一般都呈S型,因为环境空间及资源都是有限的。 (3)大豆与根瘤菌为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为大豆提供含氮的养料。 (4)随着群落演替,群落里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物间的营养关系越来越复杂,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答案:(1)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环境空间及资源是有限的 (3)互利共生
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1)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2)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例证1】(2010·广东高考)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解题关键】从种间关系角度思考这句谚语中草和苗的关系,苗和草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和肥,二者出现了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精讲精析】 选A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草长得旺,苗长得就不旺;反之,苗长得旺,草长得就不旺。苗和草都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矿质元素等,所以二者应是竞争关系。 【互动探究】题干谚语反映出的种内关系是什么? 提示:反映出种内互助的关系。苗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对抗草或草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对抗苗,这反映出种内互助的关系。
【变式训练】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选C。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项。又由上述知,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排除D项。 二、群落的演替 1.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例证2】(2010·海南高考)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题关键】明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区域或原来的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区域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精讲精析】选B。表中显示的是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过程。弃耕农田原来有植物,土壤条件保留,应该为次生演替。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在逐渐增加,草本植物逐渐被灌木和高大的乔木优势代替,所以光能利用率提高,且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变化。
【规律方法】群落演替中生物种类、生物数量、有机物种类、土壤中腐殖质量、草本植物、灌木量的变化曲线图
图1中的纵坐标可以是生物种类、生物数量、有机物种类、土壤中腐殖质量。 图2中的纵坐标可以是草本植物、灌木的数量变化。
【变式训练】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选A。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因素、外界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森林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因为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以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2)随着季节的变化,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会不同,因为动物的分布受温度、湿度等条件影响。 【例证3】(2010·安徽高考)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题关键】理解物种丰富度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生物个体数量的多少。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1)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其关系可表示为: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2)群落的实质:以种群为单位,且各个种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共同的无机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形成的生命系统。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结构以及稳定性有哪些变化? 提示:(1)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2)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3)稳定性:越来越高。 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构成群落的条件(
) A.构成群落的种群必须共同适应群落所处的无机环境 B.种群之间必须取得协调、平衡 C.种群之间必须有规律的组合 D.种群之间的简单组合 【解析】选D。构成群落的种群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是简单的组合。构成群落的种群必须适应共同的环境,才能共存于一个群落之中。 2.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选D。蚂蚁以蚜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同时又保护蚜虫,把蚜虫的天敌赶走或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的关系为互利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竞争;噬菌体与细菌之间属于寄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绿藻,因争夺阳光、养料而使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则两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实验专项·方法积累 基础盘点·自测自评 要点透析·典例精讲 经典考题·知能检验 模拟考场·实战演练 易错剖析·误区警示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护濒危动物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