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出版多少书的河流每年都要搬运大量泥沙入海,这种作用...

下面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请你为这篇课文写一个教学设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来竞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白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河口泥沙研究综述
人类活动加剧情况下渤海湾河口泥沙运动及减淤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泥沙运动问题的早期关注起因于海洋暴风潮和波浪对海岸、滨海地区的破坏及其由此引发的洪水问题,其它相关问题还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海岸缓慢侵蚀,海岸土地资源流失及海滨亲和环境丧失;可通航水道因泥沙淤积而断航,港口疏浚与维护,船舶在海图未标明浅滩上搁浅;海底人为垃圾、重金属和辐射等污染物堆积而导致的泥沙颗粒污染物藏匿等等。土木工程师由于直接负责防浪墙、码头、海岸治河工程、港口疏浚等工程设计,因而他们对于泥沙运动研究的重要性体会最为深刻[1]。
河口是河流沉积物向海传输的通道,动力环境和盐淡水混合,使得河口泥沙传输过程相当复杂。河口泥沙运动是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如:长江口的航道整治、黄河口造陆过程和湿地演变、海河口的河道萎缩等等。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输送的泥沙约为100~200亿t,主要部分沉积在河口三角洲区域,同时河流沉积物是诸多化学物质的输运载体。因此河口泥沙输运过程不仅是河口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内容,对研究河口和近岸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2]。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河口生态环境与泥沙输运过程关系问题,都需要对河口泥沙输运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3-4]。河口泥沙运动是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如:长江口的航道整治[5-6]、黄河口造陆过程和湿地演变、海河口的河道萎缩等等,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河口生态环境与泥沙输运过程的关系问题,都需要对河口泥沙输运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3]。
渤海占我国4大海区总面积的1.6%,面积近8万km2,从环渤海地区中的黄河、海河、辽河、滦河、鸭绿江、锦江等河流输往渤海的沉积物通量达7.5&108t/a的量级,从地质尺度来看,这意味着渤海环境的巨大变化,在短短十几年至数十年的尺度上,入海沉积物的输运和堆积可以使渤海的物理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直至渤海的消失。渤海的平均深度在20世纪70年代为20m,但到了90代已变为18m
(大港油田资料),最深处也不过70m。渤海的变浅当然与黄河、海河、辽河、滦河、鸭绿江、锦江等大小十几条河流所携带的泥沙输往渤海淤积所至[7]。
随着渤海面积的日益缩小,渤海变浅的速度也必然越来越快,最终演化成死海。因此,必须加强河口泥沙运动及泥沙淤积减淤排淤措施的研究才能面对渤海湾河口所产生的挑战。
二、河口泥沙运动基本理论
1、河口类型分类
河口由于地质、地貌、水流、泥沙条件的不同,演变的规律亦异,将不同性质的河口进行分类,有利于系统地概括河口河床演变的普遍规律。但河口河床演变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的研究工作得根据不同的观点及其所掌握的资料,对河口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就河口河床本身来说,至今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之中。河口地区是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地带,河流淡水一般由上层流向口外海域,海洋盐水则由下层侵人口门之内,由于水流紊动作用与分子扩散,盐淡水之间必然会产生掺混,即混合现象。盐淡水混合过程是河口区水动力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8]。
为便于叙述,可将历史时期的河口和现代的河口分别进行分类,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史时期从河口塑造的成因及地貌形态的不同,将河口分为河口湾、三角洲和峡江。
现代河口的分类是以河口河床演变为依据。现代河口河床的冲淤演变主要由于来水来沙量的不平衡。因此许多研究工作者都试图用径流、潮流及其含沙量为指标来划分河口类型。
随着海域来水来沙的递减和陆域来水来沙的递增,M值由小到大有四个临界值,即:
(1)混合指数M&0.1时为强混合型,而泥沙主要来自海域,a&0.01时称为强混合海相河口。
(2)0.1&M&0.2时为缓混合型,而泥沙仍然以海域来沙为主,0.01&a&0.05时称缓混合海相河口。
(3)0.2&M&1仍属缓混合型,但陆相来沙增加与海相来沙共同参与造床,0.05&a&0.5称为缓混合陆海双相河口。
(4)当M&1时已属弱混合型,而泥沙主要来自流域,a&0.5时称为弱混合陆相河口。
2、河口泥沙来源
中国入海河流数百条,每年挟带近20亿t泥沙倾注入海成为海岸带滩涂的主要物质来源。这些泥沙一部分在风浪作用下被掀起后随涨潮流又回到河口,故河口泥沙的矿物成分往往与河道泥沙并无二致,但就泥沙运动来说与河道泥沙的运移有显著的区别。
河口泥沙的来源从数量上来说,主要是陆相河沙和海相泥沙。陆相泥沙源于岩石的风化。当岩石风化以后变成各种粘土矿物质,这些粘土矿物质的主要成分是含水硅酸铝。我国大江大河多,淤泥质海岸分布其广,这是我国河口海岸的一个特点。海相泥沙总的来说都是由涨潮流带进河口。同时,人类活动对河口泥沙数量的影响不可忽视,如河口疏浚泥土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使航道回淤严重;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口,就数量来说,远远小于流域来沙或海域来沙,但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以及纤维和脂肪,促使细颗粒泥沙的电化学变化,加速沉降。此外,河口地区因涨落潮流路的变化,滩冲槽淤造成局部泥沙的大量托运,往往是河口河南床剧烈变动的主要原因。
3、河口中泥沙运动基本形式
河流中运动着的泥沙,就其来源而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流域地表冲蚀而来的;另一类是从原河床上冲起的。在运动过程中,两者有着置换作用。从流域冲蚀下来的泥沙,小部分沉积在河床上,大部分汇流入海,特别是颗粒很细的泥沙,绝大部分都汇流到海里去了;而原来河床上的泥沙,也有一部分为新来的泥沙所置换而汇流入海。而影响流域地表侵蚀的因素,主要与气候、土壤、地貌及人类活动有关系[9]。
河口地区床沙组成物质,一般都比较细,如何区分床沙质和冲泻质比较困难。对于平原型河口来说,粉沙可认为是床沙质,山区型河口的床沙质要粗一些,一般为中沙和细沙甚至亦有砾石组成,至于粘土以下的物质,在未到河口地区以前一泻千里,沿程很少在河槽中停留,因此称为冲泻质。但进入河口地区以后与盐水相遇,絮凝沉降而落淤到床面,成为淤泥,
这就难于区别它为床沙质和冲泻质了。但就无粘性的中细沙和粉沙粒级来说,在河口往复性水流中单个泥沙颗粒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平原河流一样是推移运动和悬移运动。在泥沙输移过程中,泥沙颗粒在床面的集体运动亦有沙波出现。至于淤泥的运动形式略有差异,它一经扬动即悬浮水中,无推移的过程[10-11]。
泥沙起动是泥沙输运最重要的动力学过程之一,传统的研究是从床面泥沙的受力平衡出发,推导泥沙的临界起动剪应力或流速。近期的研究将泥沙起动的间歇性与湍流的猝发现象联系起来[12]。尤其是,Nino
al.(1996)[13]采用天然沙进行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泥沙起动与湍流猝发的喷发事件密切相关的事实:一方面,泥沙颗粒集中在低速条纹附近,这显然与湍流边界层中反向旋转的成对流向涡结构有关,这些泥沙积聚所形成的条纹的几何尺寸与湍流猝发的条纹特征一致;另一方面,泥沙颗粒喷射的角度10b~20b,与低速条纹抬升形成由集中展向涡构成的剪切层的倾角14b极其相似。这充分说明了泥沙起动与湍流喷发事件的密切关系。
4、河口海洋动力输沙
海洋动力一般指潮汐、海流和海浪,渤海的海流以潮流为主。海洋动力中,周而复始的潮流是持续永恒的动力,在河口较长时期的演变中潮流起着主要作用河口地区输沙动力是河流动力(径流)和海洋动力(潮流)综合作用的结果[14-15]。在一定岸边界条件下,潮流动力基本上是一定的,与径流综合作用下的输沙动力主要取决于径流大小。入海径流越大,输沙动力越强。对于同样的输沙动力,当然是沙量越少越容易输送,反之,对于同样的沙量,水动力越强越容易输送。也就是说,输沙的多少要看沙量与水动力的相对关系,既水沙搭配关系。确切地说,对于同样的入海沙量,来沙系数越小,即单位流量级含沙量越低,则在一定时间内输往外海的泥沙越多;反之,来沙系数越大,即单位流量级含沙量越高,则输往外海的泥沙越少。通常用排沙比和排沙绝对量两个指标来判定海洋输沙能力的大小,但二者的变化趋
[16-17]势并不完全一致。
对于海岸泥沙运动,首先从研究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开始,最终要归结到港口航道、港池的淤积变化,海岸线的演变以及建筑物周围的冲淤变化等。传统上,按岸滩泥沙颗粒的组成将海岸分为3类,即岩石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但粉砂质泥沙的运动特征,使得对海岸的分类提出了质疑[18-19]。
三、河口泥沙物理模型研究进展
自从1885年雷诺(Reynolds)首先运用潮汐河口模型试验研究英国默尔塞河口(Mersey
Estuary)的潮汐水流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今潮汐河口模型试验逐渐趋于完善,但其进展是比较缓慢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船只吃水尝试的不断增加,对航道水深的要求亦相应增加,单纯依靠疏浚很验证增加和维护较大水深,故有不少河口港已采取疏浚结合整治的治理原则,整治工程的规划、堤线的布置是否合理等对模型试验提出了要求,因而各国相继以模型试验来研究潮汐河口治理问题。比如著名的如法国费里哈哥特(VeruonHercourt)的塞纳河口(Seine
Estuary)模型试验,英国吉普生(A.H.Gibson)教授的塞汶河口(Seven
Estuary)模型试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模型中潮汐的产生已由简单的机械装置,发展为运用光电原理的半自动控制,模型已由清水试验发展到盐淡水混合的浑水试验。无论在试验技术和相似条件的考虑方面都前进了一大步,同时现场测验技术也有显著的改进,因而自50年代以来各国河口的治理有了显著的进展,航道水深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目前潮汐河口模型已可复演河床的冲淤演变,如西德易北河口动床模
曹文洪、何少苓等[64]针对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和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开发和建立了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李东风、张红武等[35]用有限元方法对黄河河口海域的潮流海洋动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周益人[65]通过分析认为同样边界层下单向水流泥沙起动标准可以用于波浪条件,并给出
曲线过渡区的波浪作用下泥沙起动标准曲线和相应的计算公式。黄赛花、孙志林等[66]采用Delft3D数学潮汐河口洪水水位进行二维数值模拟试验。李孟国对海岸河口泥沙运动的基本方程、数值方法、边界条件、参数选取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并指出,尽管泥沙数学模型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理论及实用上都需要不断提高、充实和完善,今后泥沙数学模型应该向着具有高效率、高稳定、高精度及通用化、实用化、软件化、可视化、品牌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五、河口泥沙防淤减淤措施研究进展
河口淤积萎缩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严重的泥沙问题。典型的河口泥沙问题是拦门沙。水流挟带泥沙到河口,水势放缓,泥沙淤积,形成三角洲和拦门沙[67]。目前我国泥质河口防淤减淤措施种类不少,包括机械疏浚、水力冲淤、纳潮冲淤、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等[68-74]。但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建挡潮闸,用来防潮挡淤,属于防淤措施,在20世纪50-70年代采用较多。具体而言,可分为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导堤和正确确定闸下引河长度,以及植物措施;另一种是机械清淤,具体包括机船拖淤(拖把清淤),机船挖淤,气动清淤,爆破清淤,以及闸门调度。该方法属于减淤措施,目前用得比较多[75-79]。
两种措施虽都有一定的防淤减淤效果,但都有其弱点[80]。建闸挡淤一次性投资大,而且建闸后闸下仍有一定量的淤积。机械清淤(挖泥)效果较好,但需要年年汛前重复清淤,且需要大量排泥场。因此,人们在探索新的防淤减淤措施上下了不少工夫,采用了机械拖淤、纳潮冲淤、导堤工程、生物工程、网坝工程和橡胶坝工程等。上述方式为目前我国较常采用的或将被采用的几种防淤减淤措施,都有一定的效果,但都需要适应各自的条件与要求。因此,在应用时要因地制宜[81]。
王宗文、韦直林等[82]运用经过补充和完善的复合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对黄河河口挖河减淤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借助水沙数学模型反映调水调沙情况下“不挖河”状况的河床冲淤过程。不言而喻,数学模型是分析挖河减淤效果的一个有力工具。白玉川和邢焕政[83]以独流减河为例,建立了淤泥质短引河河口泥沙数学模型,对河口泥沙运动规律进行数学模拟研究,并针对河口规划泄洪能力的要求,就河口泥沙清淤方案进行了优化计算,提出了淤泥质河口设计清淤方案的原则[84]。
渤海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海湾,也是最大的陆上湿地,它对华北,尤其是京、津、唐区域的气候改善以及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渤海湾河口的泥沙治理,应在充分理解河口泥沙运动的非恒定过程,以及河口水流、盐度、泥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的条件下,根据国家财力和防洪度汛的要求,结合河口具体的治理方案,按照科学的排淤减淤措施进行清淤[85-86]。
六、永定新河河口泥沙运动研究[87-90]
1、永定新河概况
永定新河位于天津市的北侧,
是天津市北部的防洪屏障。河道开挖于1971年,西起天津市北辰区的屈家店,东至塘沽区的北塘镇入渤海,全长660
km,沿途纳入机场排水河、北京排污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等,是海河流域北系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和蓟运河的共
同入海尾闾河道,河口处控制北四河流域面积
83万km2,对天津防洪、沿岸及支系河道的排涝等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永定新河是以深槽行洪为主的复式河道,大张庄以上145
为三堤两河,北河宽300 m,南河宽200m,大张庄以下合并为一河,河宽500~ 600
m。设计深槽底宽,大张庄以上南河30
m、北河130 m,大张庄以下为180~ 200 m。河底比降上段26 km为1/ 13000,下段40 km为1/
9000。永定新河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相应泄流量屈家店闸下设计流量1400 m3/ s,河口处设计流量 4640 m3/
2、永定新河河口充淤变化概况
永定新河属长引河河口,河道径流小,长期为潮汐水流控制,多年河道淤积和冲刷并存,总体表现为上游河道自进口屈家店闸开始,逐年往下游产生累积性淤积,其淤积末端至河口距离逐渐缩短,冲刷逐年减少。
永定新河深槽常年处于潮汐水流控制之下,涨潮时大量海域泥沙随潮水上溯直达屈家店闸下;落潮时流速减缓,泥沙不断在河道内沉积,改变了河道断面形态。河道淤积从屈家店闸下开始,逐年向下游推移,致使河道行洪能力大幅度下降。
永定新河冲淤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初期淤积较少,冲刷明显;中期淤积猛增,冲刷趋缓;后期淤积减缓,冲刷停止。初期(
05~ 1989- 03)共淤积2513万m3,年均淤积140万 m3,淤积末端推移至闸下51. 6 km;冲刷920万
m3,年均冲刷51万 m3。中期( 94-
09)共淤积1700万m3,年均淤积340万m3。淤积量猛增的原因主要是1989年在闸下28 km处修建挡潮埝,
1994年淤积末端已延伸到闸下58 km,潮白新河河口( 54 500) 由原冲刷1 m 变为淤高2 m,蓟运河河口(
400)河槽冲刷基本停止,并开始有回淤。后期( 97- 10)共淤积640万
m3,年均淤积213万m3,淤积末端已推移至河口,冲刷停止。
3、永定新河治理
永定新河以泄洪为主,自1971年开通行水以来,由于干流来水减少,河道长期被潮流控制,源源不断的海相来沙导致河道严重淤积,淤积末端以2.5
的速度往下游推移。目前,淤积末端已推移至河口。河口段的淤积将会严重影响全河道的行洪能力,威胁着城市防洪安全,治理永定新河河口已刻不容缓。同时,随着位于河口地区的天津滨海新区近年的经济腾飞,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亦迫切要求综合规划治理河口,以满足防洪、航运、渔业和工业取水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如果汛前要求河道达到一定泄洪能力,每年需清淤250~320万m3,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因接近河口地区两岸多为水库和虾池占地,排泥场也很难安排。因此,应抓紧在永定新河河口建闸,以避免河槽继续淤积降低泄洪能力,并减少以后全面治理时的清淤投资。
河口建闸后,闸下仍需要每年清淤。其中,闸上河道可按设计要求进行全断面清淤,以保持上游和沿岸各河洪、沥水能顺利下泄。因此,永定新河的永久治理方案仍应选择河口建闸、河道清淤方案。
七、独流减河河口泥沙运动研究[91-94]
1、独流减河河口基本概况
独流减河为大清河系洪水的主要如海通道,它位于天津市南侧,起自西青区第六埠村南,经西青、静海、大港等三个区县至防潮闸,全长67km,其左堤是保卫天津市防洪安全的南部防线。该河始挖与1953年,原设计流量1200m3/s。1969年大清河治理时,对其按3200m3/s规模进行了开挖,并在入海口处修建工农兵防潮闸(1993年改建后称为独流减河防潮闸)。独流减河是一条以行洪为主,兼有灌溉、排水、水产等多种功能你的河道。
独流减河防潮闸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北距海河口26Km,南距子牙新河口12km。全闸共有26孔,其中过流孔22孔,非过流孔4孔,每孔净宽9.8m,闸室总宽287.2m,设计闸上水位3.75m,闸下水位3.35m,流量3200ms/s。独流减河防潮闸的主要功能为平时挡潮卸沙,为大港电厂保水;汛期宣泄洪水,确保大清河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
独流减河口位于独流减河防潮闸下,属淤泥质河口。河口两侧的海岸线平直,底坡平缓,潮间带宽广平直。河口左侧为大港电厂输水渠,右侧为1#、2#、3#号拌泥场围堰。河口处滩宽水浅,闸下2km范围内纵向比降约为1/2000。
2、独流减河存在问题
独流减河建于 1953年,自 1969年扩建以来,已运行了近30
年。海口防潮闸常年处于闭闸状态,造成闸下海相泥沙大量淤积,严重影响行洪。此外,堤防沉陷、芦苇阻水,已使河道泄洪能力由原设计的3200
m3/ s下降到2000 m3/ s。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 1) 独流减河防潮闸下严重淤积。闸下2200 m 以内,总淤积量约166万 m3。
( 2) 河道芦苇阻水。据调查,独流减河河道芦苇、草地总面积90. 7 km2。现状河道糙率明显加大,严重影响行洪。
( 3) 独流减河堤防沉陷,超高不足,河道行洪时堤身难以保障安全。与原设计堤顶高程相比,右堤平均沉降 0.
7m,最大沉降1.
堤坊隐患较多。据初步调查,左右堤共发现獾洞92处,多位于两水夹堤段。此外,独流减河左、右堤共有穿堤建设物22座,设计标准低,年久失修,已严重影响防洪和度汛安全。
进洪新闸、老闸存在年久失修、启闭设备陈旧老化、公路桥标准偏低、闸室沉降、闸门阻水等。行洪能力,不能达到设计3600
m3/ s 泄洪规模。此外,由于闸底板较高,不能满足东淀排涝及引水要求,需要对闸进行改建。
自8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连续出现枯水年,基本没有径流下泄;到1996年8月独流减河经历中度洪水,流量最大达1500m3/s;日均泄量10~100m3/s。径流下泄量减少,潮流上溯动力相对增加,由之导致了河口泥沙大量淤积,严重影响了汛期河口的过流能力。同时又由于相同的原因,海河干流及其河口也发生大量泥沙淤积,河口拦门沙的发育,海河过流的能力急剧减小,其泄量的一半也需重新分配调度入独流减河渲泄,因此,独流减河泄流能力需3200m3/s提高到3600m3/
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黄河口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现场观测、数值模拟和定性遥感分析等。遥感为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变化,特别是研究变化迅速、覆盖范围较大、现场调查较难进行的河口海岸带,提供了一种概况性的、低成本低耗时的、重复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能弥补河口研究中现场观测资料的相对缺乏。利用现场光谱测试数据,建立悬浮泥沙浓度定量反演模型,解译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河口海岸带悬浮泥沙浓度并进一步研究河口泥沙输移和最大浑浊带的时空演变规律已成为遥感和河口学交叉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Landsat
TM6热红外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地球表面热辐射和温度的区域差异。河口海岸带水体表面温度可示踪入海泥沙输移或监测海岸带水体环境变化。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地学分析统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黄河口及滨海区水深数据可以了解不同区域的冲淤和河流入海泥沙在河口区的分配规律,对认识三角洲沿岸岸线淤、蚀变化过程和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渤海湾概况
渤海海峡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海峡以细砂沉积为主,海洋水动力在本区沉积中起着主导作用。渤海海峡以泥质沉积为特征,物质主要来自渤海,每年约有相当于黄河入海通量的1%的物质经由渤海海峡南部输往黄海。
渤海湾正处在中生代古老地台活化地区,位于冀中、黄骅、济阳三拗陷边缘,经历了各个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形成湖盆,并在其上覆有1~7公里巨厚松散沉积层。沿岸几乎全为第三纪沉积物,形成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又因几经海水进退作用,使海湾西岸遗存有沿岸泥炭层和3条贝壳堤(见天津贝壳堤)。海底沉积物均来自河流挟带的大量泥砂,经水动力的分选作用,呈不规则的带状和斑块状分布。一般来说,沿岸粒度较粗,多粉砂和粘土粉砂,东北部沿岸多砂质粉砂;海湾中部粒度较细,多粘土软泥和粉砂质软泥。
渤海湾在蓟运河河口,由于河口输沙量少和受潮流的冲刷,形成一条从西北伸向东南的水下河谷,至渤海中央盆地消失。平均潮差(塘沽)2.5米,最大可能潮差5.1
米。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冬季结冰,冰厚20~25厘米。沿岸为淤泥质平原海岸,泥深过膝,宽约1.5~10千米不等。湾内有天津新港。
渤海湾沿岸河流含沙量大,滩涂广阔,淤积严重。流入海湾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蓟运河和滦河。
(1)黄河以水少沙多著称。年均径流量440亿立方米(郑州附近花园口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渤海湾吨,约占渤海输沙量的90%以上,是渤海湾现代沉积物主要来源。
(2)海河水系年均径流量为211.6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600万吨。1958年海河建闸后,径流量锐减,年均径流量仅7.1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不足30万吨,对渤海湾地貌发育的影响已大为减小。
(3)蓟运河为蓄泄河道,年年均径流量7.4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70~100万吨。1958年建闸后,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立方米和1.56万吨。
(4)滦河年均径流量47.9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210万吨。由上可见,黄河大量泥沙的入海和扩散,是渤海湾泥沙主要来源。滦河入海泥沙的向西南运移,虽为数不多,但仍不容忽视,使渤海湾水下不断淤浅,滩面扩增。如北堡—涧河的滩面,年年均向海延伸1.5公里,沉积厚度年均增11.5厘米。为其他海区所罕见。
3、黄河河口治理
黄河是一条驰名中外的多沙河流,它的多沙,一方面构造了广阔的黄淮海大平原,成为历史上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另一方面,在流经平原地区淤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悬河状态,历史上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洪水灾害。近年来,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呈进一步恶化趋势,二级悬河形势严峻,黄河下游河道已经演变成非常不利的河道形态,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更形成了“小流量,高水位”的“二级悬河”局面。面对日益严峻的灾害威胁,近年来相继提出了许多针对河口泥沙的治理方案。典型的有:(1)河口疏浚与导流。(2)引海水冲刷。引海水冲刷黄河下游河槽是林秉南院士提出的一项治黄新途径。国内多家课题组对此进行过系列研究。(3)建设西河口水利枢纽。李泽刚教授提出了建设西河口水利枢纽,其目标是实现灵活调度并利用进入河口地区的水沙使河口海岸处于动态平衡。该方案消除了河口淤积对下游的影响,为清水沟流路长期稳定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优化了河口地区水沙综合利用系统。(4)人工有计划改道和出汊。黄河河口每次改道和大的出汊摆动一般均产生溯源冲刷,河口河段水位发生明显下降。该情况充分表明,通过改道扩大堆沙范围,可显著延缓水位升高的速度。(5)加高堤防和加固防护工程。加高堤防和加固防护工程是解决由于三角洲岸线延伸和水沙条件变得不利时引起的河道淤积抬升的相对经济有效的被动措施。(6)挖河固堤工程。近年来,一些专家提出将挖河疏浚作为治理黄河的综合措施之一,通过挖河减少淤积,理顺河势,增加排洪能力,同时,将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强堤防工程建设,达到“挖”和“放”有机结合的目的。
以往的黄河口整治研究基本上是围绕防洪这一核心开展的,尚未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水土资源配置有机联系起来。面对新形势、新的水沙环境,应有新的河口治理思路。应研究在如何服从治黄大局,满足河口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河口地区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黄河口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为此,根据对新水沙环境下黄河口演变规律的认识,按以下几个层面开展新时期黄河口治理对策的研究:通过深入、系统地对挖河疏浚、引海水冲刷、拦门沙治理、双导堤工程以及利用海洋动力输沙等措施整治效果的研究,探讨在新情势下,在不影响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河口流路的相对稳定及遇突发大洪水应急改道的河口流路总体安排措施。对河口地区水、土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河口地区陆地、浅海滩涂、尾闾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维持河流生命基本水量和节水要求,分析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及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分析和评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及承载能力;根据黄河入海水量预测、浅海水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分析、评估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根据黄河口水土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状况,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分析、评估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土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掌握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进而研究河口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演变及其影响。研究三角洲流路水沙环境的变化,河口岸线淤进、蚀退,三角洲陆地面积变化,河口湿地演进、湿地生态变化、沿海滩涂变迁及产生的后果等;分析黄河来水来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规律、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河口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负效应。根据对河口演变趋势和入海流路使用年限的预测、河口地区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以及河口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演变的研究成果,对照国家综合治黄需求、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维护黄河口生命功能、生态环境建设与维护等持续发展目标,提出黄河口综合治理对策及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黄河河口治理涉及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涉及多部门、多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董耀华,惠晓晓,汪秀丽.海洋、海岸与河口泥沙运动研究综述[J].水利电力科技,-24.
[2]王厚杰,杨作升,李海东.黄河口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Ⅱ——河口双导堤工程应用[J].泥沙研究,-36.
[3]周济福,曹文洪,杨淑慧,等.河口泥沙研究的进展[J].泥沙研究,-81.
[4]白玉川,张彬,张胤祺,等.波浪挟沙能力及航道骤淤机理的研究[J].水利学
[5] Zhou, J.F., Liu, Q.Q., and Li, J.C. Mixing Process in
Estuari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
[6] Zhou, J.F., Li, J.C., and Liu, H.D. Influences of the
waterway project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on sediment
transport.ISSH.2000, Jul. 25-28,.
[7]罗玉玺,梁瑞才.渤海沉积作用与物理环境[J].海洋技术,-20 98.
[8]刘红.长江河口泥沙混合和交换过程研究[D].[出版地不详]:华东师范大学,2009.
[9]林军.布吉河河口泥沙淤积控制试验研究[D].[出版地不详]:武汉大学,2004.
[10]苏继琨.FY-3 MERSI河口泥沙监测方法与业务化系统开发[D].[出版地不详]:中国海洋大学,2011.
[11] Van Rijn L C. Principles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estuaries and coastal seas[M]. Amsterdam: Aqua publications,
[12] Jackson R G. Sedimentological and fluid-dynamic
implications of the turbulent bursting phenomenon in
geophysical
flows[J]. J. Fluid Mech, ): 531-560.
[13] Ninto Y, Garcia M H. E
[58] Jin X, Kranenburg C. Quasi-3D numerical modeling of
shallow-water circulation[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 458-472.
[59] Katopodi I, Ribberink J S. Quasi-3D modelling of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by currents and waves[J]. Coastal engineering,
): 83-110.
[60] 宋志尧, 薛鸿超, 严以新, 等. Quasi-3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al
Hydrodynamic Field[J].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4.
[61]胡绍玲.伶仃洋海区二维泥沙数学模型[J].人民珠江,-48.
[62] Mengguo L, Chongren Q. 2-D suspended sedi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Oujiang estuary[C]//Proc.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stuaries and Coasts. 2003.
[63] Duc B M, Wenka T, Rodi W. Numerical modeling of bed
deformation in laboratory channels[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 894-904.
[64]曹文洪,何少苓,方春明.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J].水利学
[65]周益人, 陈永平, 马启南. Threshold of Sediment Movement in Different
Wave Boundary Layers[J]. 中国海洋工程 (英文版, ).
[66] 黄赛花,孙志林,祝丽丽.潮汐河口动床洪水的数值模拟[J].水力发电学报,-50.
[67]王兆印,林秉南.中国泥沙研究的几个问题[J].泥沙研究,-81.
[68]杨庆钰,李玉山,蒋礼平.海河流域泥质潮汐河口淤积问题及防淤减淤措施的初步探讨[J].海河水利,-32.
[69]罗肇森.大风期黄骅港外航道的骤淤估算及防淤减淤措施探讨[J].水运工
[70]胡玉志.入海河口挡潮闸下防淤减淤研究[J].河北水利科技,-3.
[71]姚勤农,王文治,梁永立.海河流域建闸河口减淤防淤措施的探讨[J].水利水电技
[72]施春香.挡潮闸下游河道淤积原因分析及冲淤保港措施研究[D].[出版地不详]:河海大学,2006.
[73]刘冬林,施世宽,邹志国.沿海挡潮闸减淤防淤措施的探讨[J].水利管理技术,-39.
[74]温随群.海河流域泥质河口防淤减淤对策探讨[J].海河水利,-22.
[75]董琳.海河口泥沙淤积成因及治理措施[J].海河水利,-37.
[76]徐和兴,徐锡荣.潮汐河口闸下淤积及减淤措施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
[77]付桂,李九发,朱钢,等.河口闸下淤积和清淤措施研究综述[J].海洋湖沼通
[78]季树凯,侯和平,冯雨,等.防潮闸闸上淤积原因及对策研究[Z].2011.
[79]邢斌.泥质河口清淤方案探讨[J].海河水利,-62.
[80]张文渊.苏北沿海挡潮闸下淤积的原因及其对策[J].泥沙研究,-76.
[81]朱国贤,项明.沿海挡潮闸闸下淤积分析与疏浚技术[J].海洋工程,5-118.
[82]王宗文,韦直林,李士国.黄河河口挖河减淤数学模型研究[J].人民黄河,-86.
[83]白玉川,邢焕政,顾元棪.独流减河口潮流泥沙运动规律数学模型研究及清淤方案优选[J].水利学报,-60.
[84] HE J, XIN W.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idal Current and
Sediment for Dredging Project in Yamen Sea Channel [J][J]. 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 3.
[85]张治昊,杨明,杨晓阳,等.黄河口海岸冲淤演变的影响因素[J].海洋地质前沿,-27.
[86] Weinstein M P. Short-and long-term sediment transport in
western Bohai Bay and coastal areas[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583-592.
[87]郝品正,杨连众.永定新河河口演变及综合治理研究[J].水道港口,0-163 174.
[88]任道远,王学荣.从永定新河清淤看河口建闸的紧迫性[J].海河水利,-29.
[89]刘振林,刘英泉.永定新河治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7 46.
[90]梁永立,刘英泉.永定新河冲淤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分析[J].水利水电工程设
计,-37 57.
[91]韩清波.独流减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D].[出版地不详]:天津大学,2004.
[92]佚名.独流减河河口冲淤变化及发展趋势初步分析[J].海河水利,-32.
[93]许学伟,顾群,任东红.独流减河治理方案研究[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5.
[94]刘宪斌,朱琳,张福,等.天津塘沽驴驹河-独流减河潮间带沉积物特征研究[J].海洋通报,-41.
[95]张华庆,金生,岳翠平.漳卫新河河口数学模型及治理方案研究[J].水道港
[96]胡华锋,许足怀,张华庆.漳卫新河闸下淤积一维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J].水道港
[97]于青松.漳卫新河河口泥沙淤积状况分析[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
[99]曹辉,张力忠.漳卫新河河口段冲淤变化及治理途径的探讨[J].水利水电工
[100]梅立庚,杜虹.漳卫新河河口泥沙冲淤规律和治理方案分析[J].海河水利,-57.
[101]樊辉.黄河口泥沙输移及三角洲的近期演变[D].[出版地不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
[102]张世奇.新情势下黄河口演变与整治研究思路[J].泥沙研究,-7.
[103]王开荣.黄河河口泥沙输移及其分布规律研究[D].[出版地不详]:西安理工大学,2003.
[104]刘艳霞.黄河新河口泥沙运移及淤蚀变化[D].[出版地不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
[105]邢焕政.海河口岸线演变及泥沙来源分析[J].海河水利,-30.
[106]胡春宏,吉祖稳,王涛.黄河口海洋动力特性与泥沙的输移扩散[J].泥沙研究,-11.
[107]王开荣.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及其三角洲的影响和评价[J].泥沙研究,-35.
[108]师长兴.1855年以来黄河泥沙输移系统的泥沙淤积分布分析[J].泥沙研究,-6.
[109]张晓龙,李培英.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海岸侵蚀及其环境影响[J].海洋环境科
[110]黄海军,樊辉.1976年黄河改道以来三角洲近岸区变化遥感监测[J].海洋与湖
[111]李泽刚.黄河口外流场及其变化[J].人民黄河,-36.
[112]李泽刚.黄河近代三角洲海岸的动态变化[J].泥沙研究,-44.
[113]李从先,张桂甲.河流输沙与中国海岸线变化[J].第四纪研究,7-282.
[114]赵庚星,张万清,李玉环,等.GIS支持下的黄河口近期淤、蚀动态研究[J].地理科学,2-445.
[115]蒋东辉,高抒,程鹏.渤海海峡沉积物输运的数值模拟[J].海洋与湖沼,3-561.
[116]毕乃双.黄河三角洲毗邻海域悬浮泥沙扩散和季节性变化及冲淤效应[D].[出版地不详]:中国海洋大学,2009.
[117]栾锡武,刘凤,孙钿奇,等.渤海构造收缩与沉积充填[J].现代地质,9-439.
[118]王万战,张华兴.黄河口海岸演变规律[J].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世界每年出版多少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