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妈妈解释我的抑郁症症,很严重,我有尝试自杀(割剜)我还有救吗

我的抑郁症和治疗(转贴)
我的抑郁症和治疗(一)( 18:22:33)转载▼标签: 杂谈情感 分类: 美丽人生
有很多海外网站文学城的姐妹私信我,问关于抑郁症的事情,也不停看到中国父母精心培养的精英自杀的消息,更看到无数推爸推妈正在推动的进行时的悲剧,决定把这段经历讲一讲。我的几乎所有在海外的中国好友都是美国大藤或者其他世界名校毕业的精英,大多数都受心理困扰,但是因为文化,家庭,观念,很少求助,甚至不能承认和面对,在孤独中痛苦挣扎,直到丧失活力或酿成悲剧。
就我自己而言,从在人前耗尽心力心力假装正常,到有勇气把这段经历写出来,这段路我走了六年。写出来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了解抑郁症,鼓励有抑郁症的朋友勇敢求助。中国式的教育教养方式和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精神问题其实有很大的关系。“一毛关系也没有”这样的说法,还有不同价值观以适应社会的观点,希望能够松动一下。
请原谅我带着网络的面具述说真实的故事,也请猜出我真实身份的朋友不要公开,给我更多一点时间。
1。抑郁症是什么。
我不是专家,不知道如何下这个定义。请一定看一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抑郁症宣传片: I had a black dog, his name was depression。
抑郁症不是可怕的怪物,只是你的被压制的潜意识在强迫你停下来,逼迫你想想,你是谁?经历了什么?压抑了什么?
这是个人生功课,请不要逃避,不要放弃,向内看,直到发现爱,发现和平,发现你是谁。
2。我的抑郁症的开始
我在国内的时候是个性鲜明的一个人,现在回头想想,其实当时是偏执性+自恋性人格。但是外界条件充分满足了我的不健康的心理需求:有对我言听计从的男友,有以我为荣的父母,有陪我夜夜笙歌的一众好友,每时每刻都有人陪伴,有事情可做,有人可控制,有美食可以享用,所以自己觉得状态良好,甚至飘飘然。
不能忍受孤独,其实已经是心理问题的征兆。一切问题就像暗礁隐藏在水下,只是我不允许自己往下看,往内心深处看罢了。好像鲁米的诗:just above the surface, yet I’m already under and living within the ocean.
有人也许会说,那就回国声色犬马,风光逍遥,或者换个完美的生活环境,问题自然解决。这算是一个办法,只是这个办法有几个问题,一,压制,驱赶痛苦,不能在内在达成和谐。二,很大程度上依赖外界提供快乐,而外界的情况变化,比如失业,可能触发更大的问题。三,你在控制外界的时候,有可能在给别人造成痛苦。关于第三点,最明显的例子是有了孩子的母亲,有时候觉得痛苦减轻了,人生又有希望了,因为她全身心的关注这个孩子,把孩子塑造成她认为最理想的样子,可是这个不是爱,我相信爱一定存在,但是这种“我一定要让他如何如何”“我再也不要他向我小时候一样”的做法,是控制,是把孩子当成工具实现她曾经缺失的东西。痛苦被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我出国以后,生活环境巨变,所有的不想面对的痛苦,终于有机会强迫我面对,在挣扎了我是医生诊断的抑郁症,有自杀倾向。药物治疗了一两年,有所控制但不能根治,医生让我同时进行心理治疗,但是我当时没有准备好。因为心理治疗会揭开过去的伤疤,而我几十年的死死捂住的那些伤疤,揭开的过程太过痛苦,于是拼命抗拒。我自己又不能接受抑郁症的事实,拼命假装没事,还偷偷停药。
这个先简单说一下,以后再详细讲。
状态太糟糕,吃药可能有所抑制,但对我本人,不是根治的办法。还有,吃药一定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的药有副作用,可能会加重病情。
最后改变的契机是失恋,巨大的痛苦之下,激发了过去的心理创伤,但这也是改变的契机。我疯狂看了很多心理方面的文章,然后找到了写文章的心理医生开始咨询,从第一次心理咨询到现在,一年多了,对自己的过去,原生家庭的问题,成长经历,情绪的由来,有了很多了解和觉察。到了半年多的时候,开始看更多心理方面书,参加一些世界大师开设的工作坊,尝试了各种疗愈的办法,并且开始瑜珈(kundalini yoga和bikram yoga)和禅修。
现在大多数时候感觉平静,情绪来了,就不抗拒,自己带着,觉察它,一般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最多一两天。就是感受痛苦,不抗拒,只要不抗拒,答案有时候会自己显现。
下周再继续说,我的抑郁症形成的原因。
推荐几个心理学家的链接和基本书(会不断更新)。
几个链接:
You can heal your life by louise hay
Emotional Balance by Roy Martina
我的抑郁症和治疗(二)( 18:44:08)转载▼标签: 杂谈情感 分类: 美丽人生
本来想写的更加有逻辑性一点,但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和大家分享较为全面的个人的经历,所以,下文有的内容会涉及一些朋友提到的问题,主题上来说会和前文有重复,文章内在的逻辑性可能会有所损害,请见谅。
抑郁症的成因
抑郁症的形成有非常复杂的原因,Dr Williams Stockton 在”Now It All Makes Sense“ 一书中提到的,临床来说,比较常见的原因有,feelings of loss (重大的失去),helplessness (全然的无助感), suppressed rage (被压抑的愤怒)。其中,最常见成因的是被压抑的愤怒。我是第一个和第三个原因都有,(所以能活下来已经很强悍啦!)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压抑的愤怒。
1. Feelings of Loss
先说,重大的失去。就我个人而言,是被抛弃的创伤。我12岁那年,我父亲辞去公职,只身去南方开创事业,妈妈和我留守家中。我正处于叛逆期,而妈妈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十分寂寞,她的母爱和控制欲又都很强烈,我和妈妈的矛盾逐渐激化,关系变的十分尖锐,这样吵吵闹闹的过了两年。
这里想说一下,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是正常的,这是孩子确认自我的存在,和父母实现分离,走向独立和成年的重大人生阶段。任何父母都要面临失控,某种意义上失去孩子的痛苦,但是健康的父母能够承受这个痛苦,给予引导的同时也逐渐放手,其实,子女教育的一个重大原则,就是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可是不健康的父母,不能承受这种转变,他们以加强控制的方式来抵御这种恐惧,孩子就不能顺利的完成这种分离,那么不能和父母在青春期到成年这段时间实现健康分离的孩子,成人后可能会在自身的事业,婚姻,家庭方面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在婆媳矛盾中躲避,还有无限制牺牲小家庭的利益的凤凰男/女等等。还有一种特别乖的孩子,从来都没有过青春期,那么这个乖的背后,很可能是更早期的时候形成的心理创伤,不敢和不能有自我,但是,这个不属于我的经历,就不多妄加评述了。
然后,我14岁的时候,我父亲出轨了。有一天,他带着情人回到我的家乡,妈妈知道消息之后,疯狂的给所有的爸爸的朋友打电话,要找到他的下落。然后,爸爸突然就回家来了,和妈妈摊牌,然后他拿上自己的衣物和存折,打成包,放进他的进口的昂贵的绿色旅行箱里面,转身离开。我尝试拦住一向溺爱我的爸爸,但是没能阻止他。妈妈的性格外强中干,遭遇这样的变故,精神一下就垮了。我当时就一个念头,我已经没有爸爸了,我不能再没有妈妈。我要坚强起来,我要孝顺妈妈,我要照顾她。我来不及悲伤,痛苦,来不及去想发生了什么,我要照顾已经完全崩溃的妈妈。我一夜之间从一个顽劣叛逆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事孝顺的女儿。我从来没有完成和母亲的分离,我开始承担起照顾母亲的担子,也就是说,孩子变成了其父母的父母。在随后的一年里面,我又在妈妈的默许和鼓励下,参与了争夺爸爸的战斗。
按照家庭系统排列的大师海灵格的理论,我的家庭的序列被扰乱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家庭,夫妻关系是中心,父母都应该承担养育照顾子女的责任。如果有一方父母不能承担伴侣的角色和责任,孩子往往挺身而出,代为行使其职责,国内常见的孩子帮妈妈斗小三,或者父亲冷漠疏离,儿子就成了妈妈的精神寄托,陪伴妈妈;如果父母不能承担父母的职责,常见的就是有的孩子非常懂事成熟,好似做了父母的父母。家庭的序列的混乱,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样的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童年/青春期被剥夺被扰乱,很难实现和父母的分离,完成向精神独立,心理健康的成人的转变。
我第一次和心理医生提到父亲离家的这段经历的时候,他问我什么感觉,我说没有感觉,或者说,感觉很麻木,好像我不在这个咨询室,好像我游离于自己之外。心理医生接着问我,你觉得这样的麻木的作用(function)是什么?我当时被这个问题震惊了。我看了窗外绿色的大树很久很久,然后一个答案在心中浮现:刚强和麻木可以防止我崩溃/变疯。
我听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这有什么,我小时候还被毒打过/扔在大街上/送给别人养过等等。看起来,我们和当时的感觉隔离了。可是那个创伤真的已经消失了吗?已经被疗愈了吗?你的麻木是否和我的刚强一样,只是暂时的保护自己,永远不要体验那时那地的痛苦?
我看到有网友说,抑郁症不是病,是无病呻吟,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好了。事实上,我不仅看过这本书,我还看过“牛虻”,我完全以牛虻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我的格言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自从父亲离家,我把自己的意志锻造的无比刚强,从14岁到24岁,无论是身体受伤,还是丧失亲人,心里再痛再苦,我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眼泪这个功能好像丧失了。这种刚强,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防御。在巨大的创伤发生的时候,这样的防御是一种保护,它曾经确实极大的保护了我。
但是,防御不是疗愈。重大的心理创伤不处理,永远在那里,化脓化血。无论防御多么强大,如果有一天,这个防御突然就不再起作用了,那么,你也不用害怕,也不用自责,只是,是时候去探究你究竟防御了什么,压抑了什么。
事实上,我以前的恋爱,如果男友不接电话或者失去联络,我就会陷入恐慌,感觉到一种被抛弃的绝望。虽然明明知道这种强烈的情绪和事情本身的严重性完全不成正比,可是那种绝望的感觉挥之不去,我往往会打电话追踪,会责骂男友。和未婚夫恋爱的时候,我已经在看心理医生,也慢慢开始了向内的自我觉察。有一次,他下班时间过去很久,都没有回家,我的恐慌又来了,可是这一次,我决定不给他打电话,忍受住巨大的痛苦,只是温柔的问自己的心,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恐慌?突如其来的,爸爸离开家的那个场景真切的被回忆了起来,我也终于允许自己体会到了当时真实的感觉,被抛弃的恐慌和彻骨的绝望,还体会到了对自己的憎恶和看不起-一定是我的错爸爸才会离开。我在卧室的地板上失声痛哭:爸爸,你不要走。
原来这个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是十几年前的旧伤。一点很小的事情,就会触动这个被很好的掩盖但从来没有被治疗的巨大伤口,自然伤痛彻骨。这样的恐慌和回忆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完全的允许自己为当年的事件深深的悲伤。然后,慢慢的,就好起来了,慢慢的,我就不再恐惧了。男友不接电话,或者一时失联,就不再能让我感觉恐慌了。
想说的一点是,我因为父亲出轨,心里对婚姻充满恐惧,这个叫做心理的印痕。我成年后,为了逃离妈妈的控制,也因为内心对婚姻的恐惧,宁可放弃挚爱,漂泊在外,造成了很多自己的不幸。后来才慢慢了解,夫妻之间,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错。妈妈的控制欲,让爸爸本能的逃离,只是父母对这件事情的处理不很合适。
我有个澳大利亚的好友,聪明漂亮,有健康坦诚的恋爱关系,并且渴望婚姻。有一天她告诉我,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出轨导致父母离异。但是,她父母都用言语和行动让她相信,那个只是父母之间的事情,他们一样爱她,他们也从未在她面前诋毁过对方。然后她目睹了父亲重建美好稳定的家庭,母亲却在一个又一个失败的爱情里挣扎。她说,他们让我看到,怎样做可能拥有健康的关系,怎样做一定不可能。她的经历对我原来的观念是巨大的冲击。
我们不能决定过去发生了什么,但是能选择当下和未来。
另外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就是一个叔叔的过世。这个叔叔是我父亲的最好的朋友,看着我长大的。他是画家,非常英俊,随和幽默,又潇洒不羁。他单身多年,后来又离婚,和我父亲极其亲近,所以很多年都睡在我家地板上。他给童年的我真正的无条件地关注,纵容和宠爱。他的礼物,陪伴,和油画是我童年最有趣的记忆。我小时候很执着的要长大嫁给他,嘿嘿。他在我刚刚出国的时候,骑摩托车撞到了一辆违章停靠在高速路边的大卡车上身亡。因为担心会影响我在国外的学习,家里人没有人告诉我,直到我假期回家,才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我去扫墓,心痛难忍,妈妈见我可能会哭,立刻说了好几个笑话,以转移我的注意力。我原生家庭的文化里,快乐坚强和痛苦悲伤是二元对立的,快乐坚强是绝对的好,而痛苦悲伤是不好的,软弱的,不被鼓励的,不被允许自由体验的。
可是,真相是,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抗拒痛苦。如果你让一切的感觉在心中在身体里面流动,它们会自由的来,自由的去。如果你抗拒痛苦,阻碍痛苦的同时,你也阻碍了真正的快乐,由心而发的快乐,不需要靠美食,金钱,名声,控制等等身外之物来享受快乐的感觉。
那么,重大丧失的痛苦怎么处理?国内的心理学家武志红给出的很好的答案,第一,一切的仪式有心理层面的巨大意义,葬礼帮助我们完成心理上的告别;第二,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最悲惨往事。眼泪有疗愈的作用。
而我,不能和童年少年时代最崇拜热爱的人完成告别,不能释放悲伤,我感觉到痛苦和内疚。我在长时间里面用抑郁的形式表现的出来
我的抑郁症和治疗 (三)( 19:56:19)转载▼标签: 健康 分类: 美丽人生
这篇很长,写好后犹豫了很久。我想,可能有人会很不赞同。但是,前两天,看到真妮最新的博客文章“孩子心中最深的渴望” (),那些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写给自己的话,或者说,灵魂深处发出的呐喊,和我曾经写下的如出一辙。还有什么比真实更有力量呢?我一定会写下去。
2. Suppressed rage 被压抑的愤怒
上次说到,哭在我原生家庭是不被鼓励的,如果我哭泣,父母会说,不哭了,不哭了。这个暗示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然后妈妈就会打来热水让我洗脸,这个举动暗示哭是可耻的,应该被掩盖。事实上,当我把脸埋进热毛巾的时候,能真实地感受到羞耻。即使当时仍然在强烈的情绪当中,我也会强迫自己停止哭泣,好像一把热毛巾就一瞬间抹去了一切痕迹。如果偶尔我不能控制,妈妈会非常焦躁的说,怎么回事,怎么还哭,不是已经好了吗?妈妈这个反应,其实是非常典型的,父母不能承受自己的无能为力,不能承受失控,而产生的焦虑。父母用否定孩子的感觉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感。但作为孩子,会感觉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完全不重要,父母期待的某种特定的反应更重要。这时候,分裂就产生了。
我在国内的心理医生(下篇会详细介绍)曾让我描述一下“自我”的样子,当时心中浮现的是裂成两大片的镜象。我想,这有两层意思,我的所有的个性,习惯,感受都被贴上了好与坏的标签,我用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把自己的一切特性分类,好与坏之间严重隔离和分裂;更深一层来说,这样的分裂最初源于我被期待或塑造的行为模式和真实感受之间的割裂。心理学专家武志红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评述:“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他最为重要的感受,却被周围人纷纷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内心严重的分裂,甚至精神分裂症,就是这样发生的。。。孩子的整个成长历程中都面临一个问题:忠于自己的感觉,还是忠于头脑。假若孩子的感觉总被破坏,他就无法忠于自己的感觉。无法忠于自己的感觉,或自己的感觉中太多痛苦,就会导致这个孩子很小就学会屏蔽感觉,而选择用头脑面对这个世界。”
我想,抑郁症,就是你的身体用你头脑无法屏蔽的强大痛苦,来提醒你逼迫你,去看见,面对,接纳被压制的那些感觉。
至于孩子哭泣怎么办?哭泣只是现象,背后的原因才是关键。是不被关注的痛苦?是被过分管束的愤怒?接纳情绪,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发现解决之道。我还没有养育过孩子,不敢随便给建议,推荐一下Patty
Wipfler的Listening to Children 系列书 (中译本:帕蒂.惠芙乐《倾听孩子》),希望帮你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并让你和自己的童心重新链接。
为什么孩子的真实感受经常被父母,学校,社会否定?Patricia Evans 的书Controlling People: How to Recognize,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People Who Try to Control You (中译本:《不要用爱控制我》),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大意是,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去冰淇淋店,女儿说,我要吃香草味道的。妈妈说,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味道的?巧克力味道的才好吃。你肯定会更喜欢巧克力味道的!几番拉锯战之后,妈妈被迫屈服了。作者评论说,母亲自己认为巧克力的好吃,就忽视女儿的意愿和感觉,但是女儿能如此坚持自己,说明很可能家里的另外一个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自我意愿,所以她不害怕表达不同的意见。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个妈妈心里有一个女儿的形象,就叫理想女儿吧,这个理想女儿是喜欢吃巧克力味道的冰淇淋的。当真实的女儿要求吃香草冰激凌的时候,妈妈就承受不了,要改变女儿,把她变成理想女儿。
文中的母亲虽然有控制欲,但是心理足够健康能够承受小女孩的自由意志。我看到过一个中国妈妈写的家里真实发生的事:小女孩不愿意与外婆共用一个调羹,几经劝说不听,妈妈对她的不听话非常生气,把调羹抢过来,砸碎,扔进了垃圾桶,小女孩嚎啕大哭。其实这个小女孩正处于孩子形成物权意识的关键时期,这种你和我的分别心是非常值得鼓励的,至于情绪表达,家长可以示范和引导。想一想这个小女孩感受?她今后还敢和别人分清你我吗?是谁说过,中国的家庭,你为我活,我为你活,但是谁也不许为了自己活。
我妈妈是控制欲很强的女人,她又是一个好人。也就是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利益的人,比如,为了我外婆高兴,把每月一半的收入给我外婆,宁愿自己小家庭捉襟见肘;为了我父亲她放弃事业上的机会;为了照顾我她放弃生意。这些牺牲,并非被逼迫的,是自愿的,她也确实吃了很大的苦。但这牺牲并不总是必要的,也绝不是无条件的 – 这种牺牲在心理层面给了她重大的好处:一,她做了牺牲,她就占了道德的制高点。她可以告诉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她是好人。而好人是用来被尊重的,是有话语权的。二,我全是为了你,潜台词是(有时候是明确说出来的):你还不如和如何?可以让别人内疚,给了她控制别人的筹码。三,牺牲者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界线感。我都为你活了,你为什么不能为我活?所以,无论如何干涉别人的人生,好人都理直气壮。
这种牺牲,可能源于非常深的不安全感,在妈妈的原生家庭中,唯有如此牺牲,才能在重男轻女的父母眼中有价值。那么,这样的牺牲带来的权威感和内心的不安全感更加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对小家庭的极度控制。
这种控制表现在方方面面。我和爸爸的衣,食,住,行,交友,工作/学习,任何时间的任何行动,她的意愿无不渗透其中。不要以为这一定是可怕的,她的控制往往以爱的面目出现,是无微不至的询问,关心,照顾和自我牺牲。
我小的时候,曾喜欢深色衣服,但是妈妈从小没有穿过亮色的衣服,所以会精心挑选漂亮的红裙子给我穿。表面看,妈妈多么的爱我啊,邻居们都感叹,太溺爱孩子了,其实,她只是把我当成了那个没有红裙子的她童年的自己,用红裙子来补偿了她童年的渴望,那一刻,我的真实地感受和需求,她看不见。所以,溺爱不是真正的爱,你只是在给孩子你没有得到过的纵容,你爱的是心里那个缺乏爱的童年的自己,却剥夺了孩子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人的机会。
就红裙子而言,久而久之,我也只穿亮色衣服,忘记了原来我曾经喜欢过的咖啡色外套。妈妈的意志和喜好就成为了我自己的。而妈妈的意志,不仅在穿衣,在我人生的一切事情上,都有体现。我在溺爱的环境中,成了她的意志的实现。可是,一个身体里面只能住一个人,我自己灵魂何处安放呢?Toxic Parents 的作者Susan Forward (中译本:《中毒父母》)提到过,控制欲很强的父母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有很深的空无感,不存在感。
我第一次体会到心里的很大的无底黑洞的感觉,是我十几岁的时候。我为了一件小事,和妈妈起了冲突。我只是想偶尔做一件同龄孩子都会做的事情,却被强行制止,我的愤怒爆发了。我不可能去伤害妈妈,我用的方式是伤害自己,以头撞墙,希望妈妈能够听听我的诉求。即便我的头撞出大包,妈妈也没有丝毫让步,反而大声斥责我的“忤逆”。她看不到我的真实存在,我只是贯彻她意志的工具。就算我的头能撞开水泥的墙,也不可能撞开她刚强意志的铜墙铁壁。
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压制其自由意志,愤怒就产生了。然而,在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中,孝顺为大,孩子对父母的愤怒是不被允许的,是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和压迫的。愤怒不能直接的表达,可能以种种问题行为表现出来。或者,愤怒不能向外的时候,就转而攻击自身。很多小朋友会咬指甲。我的心理医生有一篇文章解释说,指甲是武器。咬指甲是孩子在压制攻击父母的愿望。她的一个朋友看了之后,回家对孩子说,以后想咬指甲的时候,就打妈妈一下。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这孩子就再也不咬指甲了。我自己咬指甲很多年,去年一些很多和父母的关系的根本问题解决之后才停止(下一篇会讨论解决的方案,绝对不是去改变父母(那是不可能的!:—D))。我注意到我所有咬指甲的朋友,都无一例外至少有一个极为控制的父亲或母亲。
最重大的剥夺 - 人生规划和择偶
所有强加意志在孩子身上的行为中,最可怕,后果最严重的,是两件,一是对孩子人生的规划,二是对孩子择偶的干涉。
对孩子人生进行规划,钢琴,爬藤,可能是最常见的例子。
家里弹钢琴的孩子,有几个孩子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呢?我说选择,是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创造一个环境,让她/他充分的接触,探索各类事物,发现,发展自己的兴趣。听到一个朋友说,小时候爱画画,妈妈不让,撕了画本,非让学小提琴。这难道不是一种暴行吗?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让我学钢琴。钢琴我是喜欢的,但是我更喜欢唱歌,主持节目,写文章。在妈妈眼里,钢琴是高雅乐器,比唱歌跳舞/主持节目更加彰显层次,所以鼓励前者,限制后者。买钢琴之前,妈妈让我郑重承诺每天都认真练习。后来,十年时间,我没有了童年,钢琴成了噩梦,稍有懈怠,妈妈就会指责我不能遵守约定。而我会被自责和悔恨折磨。有时候,我用麻木或者顶撞保护自己,每当此时,妈妈会加大力度,痛心疾首的诉说她省吃俭用付学费的自我牺牲,以激发我的内疚心理,直到我痛哭认错求饶为止。有一次,我不能承受内疚,猛扇自己的耳光,她才作罢。我上大学离开家后,就永远没有再碰过钢琴。
这里想说一下,和孩子的交流,一定要考虑一个孩子的年龄层。比如,三四岁的孩子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父母指责他/她说谎是很大的误解和伤害。又比如,六七岁的孩子并没有契约能力也不能理解重大承诺的后果,指责孩子不能守诺也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至于写文章,我十几岁的时候非常喜欢三毛,想当作家,妈妈非常担心我会和三毛一样到处漂泊,她没有了陪伴,所以极力反对。我的天赋和喜好,只有符合妈妈塑造的理想女儿的形象和目的,才能被支持,不过,一旦符合了那个形象,会得到无条件的溺爱。我想,那些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但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国孩子们,就是被这样的父母们塑造出来的吧。
爬藤,本身没有对错,至于是否对孩子的心理有负面影响,要看这个是谁的意愿,谁的意志,谁的渴望。在被绑上爬藤的战车之前,孩子有没有过机会真正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有什么样的天赋和特长,对什么事物有全然的热爱,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在国内和国外上的都是名校,但是我心里有很深的匮乏感。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内心深处,知道父母的宠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学习成绩好,上名校,替父母争面子,他们才会关注我,表扬我,鼓励我。一旦做不到,他们就会失望。所以,我有很强的竞争心,很长时间都走在追求优秀的路上。追求优秀本身没有错,但是和身边很多外国朋友比较,中国的学习优异的孩子生活更加单一一些,我们为了目标,可以更多的牺牲健康,牺牲玩乐,牺牲爱情。为什么呢?就我个人而言,因为追求优秀的最初的动力,是内心的恐惧和匮乏:我不优秀了,父母会失望,不再宠爱我了。
高考的时候,因为喜欢文字,喜欢人,喜欢倾听和讲述真实的故事,我想学新闻或者导演类的专业。但是,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我放弃了。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不能放下心中的渴望,去面试国内大型的报纸和广告公司,被录取之后,又一次在父母的压力下选择了屈服。
现在,我在欧洲的我的行业里顶级的事务所工作,虽然我的能力得到很大的认可,可是我从心底羡慕一些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的同事们。去年的一天,上班时看到一篇关于一个牺牲的战地记者的报道,我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泪流满面。我宁愿那样生,那样死,可现在,我在一堆一堆的文件里,顶着光环,勉强前行。
不要以为我的父母是用肢体暴力让我屈服的。他们从来只是和我沟通。但是这所谓沟通,就是我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无私的,然后放弃自己的意志,做出他们希望我做出的决定。我曾经在痛苦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不需要沟通,我只需要尊重。你所谓的沟通就是我来了解和接受你的意志。我试过所有办法希望你能感受我的意志,我的理想,我的愿望,我的痛苦,我的压抑,我的抑郁,我的牺牲,但是你听不见也看不见。如果我死了可以唤醒你吗?现在连这我也表示怀疑。”
如果你的孩子生来是个平凡快乐的漫画家,把他培养成中产阶级的医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暴行?
孩子对父母而言到底是什么呢?经常听到的中国家庭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孩子成了父母的个人物品,意志的衍生,实现儿时梦想的工具,兼或养老的保障。这些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忘记了一个根本的事实: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他们经由我们而来,但他们是独立的人,是有自己个性,天赋,特点,有真实感受和自由意志的人。
另外一件事情是择偶。这件事情,我父母也对我有很多的干涉,造成了很多不幸。这个,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就不详细说了。不能和真正爱的人在一起,内心的创伤是很难消失的。虽然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是以稳定为基础,迎合父母标准的婚姻,最大的问题是双方可能都未完成和原生家庭的脱离,夫妻之间难以有真正的亲密,夫妻关系往往不是家庭的核心,妈妈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爸爸在外寻找精神寄托,家庭序列发生紊乱,于是家族的命运又开始了轮回。
想补充一点,上篇说我父亲出轨,如果你看了之后认为一切都是男人的错,那么真的违背了我的写这篇文章的本意。确实,父亲出轨,很多年,我是责怪爸爸的,并且对婚姻充满恐惧。后来才慢慢了解,夫妻之间,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妈妈的控制欲和好人姿态,让爸爸本能的逃离。我成年后,拼命考试出国,其实也是一种自救,为了逃离妈妈的控制,成为独立的人。只是长期在控制和溺爱中生活,好比云南带项圈的长脖子女人,项圈带久了,脖子失去了支撑功能,除去项圈之日,也可能是死亡之时。
真实的感觉被压抑,自由的意志被剥夺而产生的巨大的愤怒,长期的被压抑,就会指向自身。而抑郁正是对自己的攻击。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我前男友情绪不稳定,很小的事情会很愤怒,狂躁,这也是内心巨大愤怒的不时的外泄。
我曾经写下这样的话:自己人生若不能做主,生无意义,死一死又有什么可惜。自由意志被剥夺,灵魂无处安放,是我抑郁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位有自杀干预经验的的心理学家曾提到,准备自杀的人,你让他想想年迈的父母不一定能阻止他/她,但是如果你引导他/她把对父母的愤怒释放出来,自杀的动力往往会消失。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是不能承认这种愤怒的。我也不例外。我曾经做过一个练习,就是把自己所有负面的情绪和过去写下来。我写了羞愧,羞耻,内疚,写到愤怒的时候,我突然就不能继续了。那个笔记本就被我“遗忘”了。整整过了一年。直到我用昆达瑜伽的呼吸法,绕过头脑,直接释放身体中愤怒的感觉,二十多天的练习之后,我才突然又“找到”了我的笔记本。
为什么愤怒这么可怕?我想,首先,我们的文化没有教会我们真实而优雅的向侵害者直接表达愤怒。其次,愤怒的力量太强大,太可怕,会毁灭我们几十年用头脑创建的整个世界。最后,可能也是最可怕的一点,愤怒会逼迫我们看到真实的我们不被爱的事实。
看了这些,你也许以为,我不再爱我父母了。其实,恰恰相反,当我看到了,接纳了愤怒,悲伤,我也看到了我对他们的爱。我的父母生活在种种的思维的局限中,他们在能力和认知的范围内,认为他们自己已经是好的父母。我看到父母真实的形象,不再期待改变他们。能够拒绝他们,也能够付出。用我心理医生的话说,就是不带评判的拒绝,不带委屈的付出。
我想说,表达愤怒的方法有很多种,原来的头脑创建的世界毁灭之后,可以用心灵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可以重新做自己的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并且,我深信,每个人都有神性的自我,在灵魂层面,我们深深的彼此相爱。
有网友问,为什么有时候情绪发泄了却不能疗愈?释放情绪,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以及一切不可改变的人和事臣服。改变孩子,伴侣,父母,妄念而已,就算一时成功,第一不能真正解决你内心的匮乏或痛苦,第二,你把自己幸福快乐的责任转嫁给了别人,第三,你可能在造成其他人的痛苦。当你放弃改变别人,臣服于现实,专注于当下的时候,你的心境不同了,改变会自然的发生。
这就是为什么失去的亲人流泪可以疗愈,和父母大吵一架却不能。前者,是臣服,是释放,后者是有改变对方的企图心的,比如让他们认错,道歉,承认你的痛苦,真正的了解你等等。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发帖,发誓今后要让我的孩子活好,J.Krishnumurti (克里那穆提) 的中文译者宋颜回复说,首先要让自己活好,能让自己活好的妈妈,孩子不会活的太差。原来,我和我的父母一样,陷入了完美父母的假象,我说的这个所谓的?“好”,是我自己的标准,不是我未来的孩子心中感受到的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第一步。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网络上的签名是“不能辜负我是谁”。但是我究竟是谁呢?我不知道。现在终于走过这段非常痛苦,非常艰难,很多反复,又非常漫长的过程,终于慢慢地的发现了自己,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述,但是现在,我的签名已经换成了“一切皆有可能”,这一生,我要尝试成为我自己,并且活好。
我下篇会具体的写写我自我疗愈的过程,介绍所有我尝试过的治疗方法。虽然,我的治疗开始于精神分析,但是走过这么长的路,我现在认为,不一定要像我一样,把伤口都撕开,才能疗愈。
托宝猫的博客上有一段写给她女儿托小猫的话,感人至深,借来作为这篇的小结尾: “我爱你,我的孩子。就算生命的尽头注定是死亡,我在今生也笨拙地、不完美地、自做主张地、边走边探索地、倾心爱你。”
推荐的文章和书籍(已更新)
关于好人:
You Can Heal Your Life by Louise Hay (中译本:《生命的重建》)
Emotional Balance by Roy Martina (中译本:《改变,从心开始》)
Toxic Parents by Susan Forward (中译本:《中毒父母》)
Controlling People: How to Recognize,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People Who Try to Control You by Patricia Evans(中译本:《不要用爱控制我》)
推荐到广播
12338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抑郁症终于好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