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整个地球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统特称为

(2013o徐州)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粮食和油料作物,但该作物易受“豆虫”的侵害.农民由于长期使用农药杀虫,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残留的农药最终还会进入人们的餐桌.据报道,我国科学家将一种植物的抗虫基因移植到大豆的基因组中,使其具备抗虫特性,已经培育出一种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抗虫大豆新品种.种植这种大豆不但可减少农药的危害,还可增加产量,提高收益.请据此回答:(1)培育该大豆新品种利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其它植物的抗虫基因能够在大豆体内表现出抗虫特性,这说明生物的性状是受基因控制的.(2)一朵大豆的花经过传粉受精后结出3粒种子,则参与该花受精作用的精子至少有6个.(3)大豆种皮的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则黄色和绿色这对性状在遗传学上被称为相对性状.如果除去大豆的种皮,则其内部结构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解:(1)基因控制性状,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这项技术叫做转基因技术.&& 培育该大豆新品种利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其它植物的抗虫基因能够在大豆体内表现出抗虫特性,说明了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的.(2)由于被子植物进行的是双受精.也就是每形成一粒种子,需要2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细胞融合.所以一朵大豆的花经过传粉受精后结出3粒种子,那么参与该花受精作用的精子至少有6个.(3)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大豆种皮的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则黄色和绿色这对性状在遗传学上被称为相对性状.传粉受精完成以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大豆种子包括种皮和胚两部分,如果除去大豆的种皮,则其内部结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故答案为:(1)转基因技术;&&基因;(2)6;(3)相对性状;受精卵.此题考查的是转基因技术,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飞向深空的跳板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以后就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将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将小行星作为人类飞向火星的跳板。不久的将来,小行星有望成为飞向太阳系其它行星理想的中转站。太阳系除了八大行星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小行星,现已发现的小行星有几十万颗,它们的轨道绝大多数处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但也有少数小行星的轨道很特殊,甚至与地球的轨道很接近。我们要去的小行星,就是这些轨道非常接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它们被称作近地小行星。科学家指出,如果直接访问火星那样表面重力很大的星球,必须耗费大量的燃料降落和更多的燃料再次起飞。因为所有的燃料都必须从地球带去,这需要极其昂贵的花费。如果改去很小的小行星,那里的表面重力也许只有地球的百万分之一,可以比较缓慢地接近目标,徐徐地着陆。而当任务完成,要飞离这颗小行星,几乎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小行星在太空中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跳板”。在某些小行星上很多岩石中含有结晶水,它们可以通过研磨岩石和加热粉尘来提取。水对于生命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电力,将其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从而转化为燃料。通过这样在途中添加燃料,将使行星际飞行更容易实现。小行星不仅可以作为进一步飞往火星的跳板,它们本身也极具研究价值。它们拥有尚未改变的最古老的物质,这些物质将会告诉我们太阳系的早期是什么状态。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陨石和分析光谱发现,有一些小行星是金属组成的,有一些是石质的,还有一些富含碳甚至存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面对数量众多的小行星,我们应该选择哪一颗作为我们的目的地呢?近地小行星的公转速度与地球相差很小,因此会慢慢靠拢地球,并慢慢离地球而去。这样的轨道便于从地球飞去的航天器登陆。科学家发现,近地天体中个头小的小行星远比个头大的小行星更常见。因此,我们很可能首先考虑登录一些很小的小行星。可是,登陆小行星并非轻而易举。这些很小的小行星都是超快自转的天体,把一块石头放在它表面,石头将会自行飞起来并飞离这颗小行星。因此要把人和飞船系留在那里十分困难。事实上,在一个比足球场还小的小行星不仅自转可能很快,而且又可能是一颗松散的尘埃球,比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更脆弱。飞船飘入深空中,这是登陆小行星面临的最主要的危险,还有小的卫星石块的袭击,另外位于表面的细尘,一旦受到扰动就容易扬起来,成为一团云,数日不散,遮住视线,钻进航天服的接合处和机械中,妨碍设备正常工作。现在,载人飞往小行星所需要的硬件已经在计划中,根据预测,第一批小行星探测者也许会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出发。【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①它们的轨道绝大多数处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②小行星在太空中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跳板”。【小题2】根据第2、3段文字,简要写出我们要选择近地小行星的两个原因。(4分)【小题3】第五段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陨石和分析光谱发现,有一些小行星是金属组成的,有一些是石质的,还有一些富含碳甚至存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小题4】把小行星作为人类飞向深空的跳板存在哪些困难?请根据第6段至第8段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答案【小题1】①已发现的几十万颗小行星 ②提取岩石中的结晶水,将其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转化为燃料,使飞船实现行星际飞行。【小题1】1.与地球的轨道很接近,便于从地球飞去的航天器登陆。2.减少燃料耗费,登陆和飞离不费力气。【小题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小行星它们本身也极具研究价值的特点:帮助人类研究太阳系的早期状态。【小题1】①近地天体中个头小的小行星远比个头大的小行星更常见。②登陆小行星并非轻而易举,人和飞船系留在那里十分困难。③有可能是小行星是一颗松散的尘埃球,比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更脆弱。④飞船飘入深空中。⑤小的卫星石块的袭击,位于表面的细尘都带来危险。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语境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联系前后文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2、3两段的内容来分析我们选择近地小行星的两个原因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般方法为: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6段至第8段文意分点简要概括即可。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六年级(;四学制);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1.“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A.需要营养B.能排泄废物C.能呼吸D.能生长;2.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显示,埃博拉疫情自今年在;A.由有机物组成B.具有细胞结构;C.能在动物体内繁殖D.能使人体患病;3.“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现象
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六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生命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哪种特征(
A.需要营养 B.能排泄废物 C.能呼吸 D.能生长
2.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显示,埃博拉疫情自今年在西非地区爆发以来,已经导致超过4500人死亡、9000余人感染.目前,美国、欧洲相继出现首例本土病例.下列各项中能表明该病毒属于生物的是(
A.由有机物组成 B.具有细胞结构
C.能在动物体内繁殖 D.能使人体患病
3.“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现象,与下列哪项属于同种现象(
A.黑豆幼苗不断生长
B.猫妈妈生小猫
C.“龙生龙,鼠生鼠.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D.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展开叶片会合拢
4.《秋思》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中“树、鸦、马”三种生物共有的特征是(
A.都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B.都有反射现象
C.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D.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
5.在“调查公园的生物”活动中,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做法是正确的(
A.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
B.乙发现几株从未见过的小花,将它们拔起,准备带回学校去问老师
C.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
D.丁拨开草丛,一只蝗虫跳出来蹦到了公园栅栏外,于是将它也记录下来
6.下列生物归类正确的是(
A.玉米、蝗虫、猫头鹰、青蛙属于陆生生物
B.鸡、鸭、鹅、狗等属于家禽
C.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等属于粮食作物
D.鲫鱼、家鸭、鹅、海蜇属于水生生物
7.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沙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秋末北方的树木纷纷落叶
D.海豚的体型和鱼相似
8.今年5月西瓜“爆炸,事件发生后,西瓜膨大剂进入民众视野.有人将健康良好的小白鼠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喂食膨大剂以探索其对动物有无影响.这种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9.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要判断污点的来源,下列无效的操作是(
A.转动反光镜,对准光源 B.转动转换器,换一个物镜
C.移动载玻片 D.换一个目镜
10.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率下,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玻片往左移,则像也会往左移
B.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
C.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D.若在甲看到模糊的像,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11.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地方,则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12.有一种山羊,由于羊绒细长柔软,是纺织原料之一,因而,放羊的数量持续上升,但山羊不仅采食草、灌木和树叶,而且又连根一起抱食的习性.结果,随山羊数量的激增,草原和灌木林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草原沙漠化现象.这个事例说明(
A.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该地区不适合养山羊
D.生物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了反应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物圈是一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
B.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是消费者
C.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少
D.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14.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圈的大部属于生物圈
B.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C.范围包括整个地球
D.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15.生物圈养育着万物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①淡水中的衣藻
②高山上的油松
③土壤中的细菌
④朽木上的蘑菇
⑤树上的麻雀
⑥河边的青蛙
⑦土壤中的蚯蚓
⑧树叶上的毛毛虫
⑩鲜艳的大丽花.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③⑥⑨ D.③④⑦⑨
16.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17.对一只生活在山上的野兔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A.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B.山上的植物和动物
C.除野兔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D.除这只野兔处的其他野兔、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18.当前,某些地方的个别官员为了打造所谓的“城市名片”,不惜重金移栽一些南方树种,但因“水土不服”,成活率较低.请你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一些南方树种在北方成活率低主要是受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19.要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下列的四个实验装置中,应该选择(
A. B. C.
20.据记载,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在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中,主要是(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食物不足,饥饿而死 D.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21.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的动力,这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同时,蒸腾作用又把大量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空气湿度.这个实例说明(
A.生物能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B.生物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又能影响环境
C.生物对环境有依赖性
D.生物首先要适应环境
22.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
23.下列对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
B.牧民们为了保护羊而把狼全部杀掉,这对草原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C.人类的生产活动过度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氧气是由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制造的
24.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B.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
D.阳光、空气和水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25.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14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学年六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鲁科版(新)等内容。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学年六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鲁科版_...便于新叶的长出 D..减轻植物体的重量 【考点】生物的特征. 【专题】热点问题...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学六级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鲁科版解析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六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五 四...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学年六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 印刷版 (含解析)-鲁科版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 D.老虎从...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学年六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鲁科版(新)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六年级(上)期中生物...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学年六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鲁科版_...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中学学年六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鲁科版_英语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萌水中学六年级(...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学六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鲁科版解析_英语考试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学年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六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五 四...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学年六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鲁科版_数学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学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六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  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油建学校学年六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新人教版(新)_英语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学年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油建...环境历史和生态危机的起源
来源::bwin - bwin官网 - bwin娱乐 | 作者:admin
| 本文已影响
一 环境历史及其方法论的原则
&&&   (一)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的历史&&& 世界环境的历史就是有意识地努力去书写一种新的世界史。假设我们了解并能够想像可能存在许多种世界历史,那么,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位历史学家所做的评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历史方法比环境历史对于人类的相互联系和对于人类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的相互依赖有着更加敏锐的意识,它补充并且常常质疑传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式的历史分析。&&&& 环境历史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它与其他形式的世界历史做一个对比,就很容易看出它的主要特点。&旧&的历史几乎与自然没有联系,主要与人类的政治活动相关。一旦涉及自然,旧的历史就会将文化与技术的发展描绘成把人类从对自然界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并给人类提供管理自然界的手段。在环境历史上最受关注的刚出版的一篇论著中,作者Donald Hughes(美国丹佛大学历史系)对环境历史的主要任务和方法作了如下概括:&&& &环境历史的任务是研究长期以来人类与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自然社会的关系,以便解释影响这种关系的变化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环境历史运用生态分析作为理解人类历史的一个手段,研究其他物种、自然力量和生物圈等多种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非人类生命体和生物网的影响。环境历史学家认识到通过这些方法,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过程。他们也对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这些过程同时发生且互为条件。&&&& 环境历史将生态观点作为方法论原则引入对世界历史的描述中,这成为了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世界历史最大的特征。环境历史从这样一个新视角入手,目的是将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在看作一种生态过程。对于这种观点的方法论的改变,其最基本的争论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无论人类是否希望,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经济学、贸易和世界政治都在经济学上被称作为&自然资源&的可用性、位置和极限所制约。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对于地理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忽视已经到了相当危险的地步,因为后者揭示了事物的顺序,而前者正是依赖于这种顺序,并且按照这种顺序运行的。&&&   (二)历史与生态的结合&&& 很显然,这种对人类历史的新的理解方法一方面已经超出了对人类目前环境形式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对世界历史的描述将把生态过程作为主题,它将以生态学作为其理论基础。换言之,&如果世界历史是平衡的、准确的,它将不可避免地考虑到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各种方式&。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推测,这种历史解释的新方法试图把历史与生态的深刻见解因某种目的而恰当地结合起来。我们首先考虑两点:第一,新方法将地球当作人类和其他共同体的自然环境;第二,它注意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生态系统在地球上都有其一席之地。&&& 环境历史认识到,生态科学理解了地球上人类存在的历史方面的基本含义,因而找到了其方法论的动力。我们也许可以根据以下两个理由接受这一观点:首先,当我们准备要将目前的环境危机理解并解释为生态困境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过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造成目前这种情形的原因;第二,生态学在研究自然共同体的一系列变化时,其本身也是一门历史科学。&&& 我们越是迫切地希望理解当前的形势,找出控制这种形势的方法,我们就越要好好地应用科学和历史。至少根据我们的共识,这两者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对环境变化应进行解释和评估&&& 就目前的环境窘境和环境历史所采取的方法论立场,对于Hughes和很多其他的历史学家而言,环境历史的论述不仅仅要给过去一个中性的描述,这种论述更应该是可解释和可评估的。这一点,Hughes同其他学者,如William Cronon一样讲得很明白:&历史解释必须考虑到人类是生态系统一部分这一事实。在许多方面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即将继续发生的事情,只是一个生态过程。 &&&& Hughes没有把&自然&(physis)和&文化&(nomos)绝对区分开。他坚持认为:&从很重要的意义上讲,文化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文化是人类&&一种动物物种的产物。&&&& &平衡&和&可持续&是在解释和评价生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指导性概念,两者都取自并应用于对生态过程的历史性解释。这就是说,环境历史描述一个生态过程,这种过程有时会趋向平衡和可持续,有时会经常偏离它。但是,运动是始终存在的,过去如此,将来仍将继续。平衡的观点不是用来指一成不变的状态。平衡实际上是一种稳衡态。对环境理论而言,只要不是停滞不前的,就是有用的观点,它必须明确指出生态状况变化的过程。&可持续&在现在的发展修辞学中被误用,它不应表示永远发展的经济,而是指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资源不会受到永久性损坏的条件下,对资源的多种利用。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的一些变化是为了吸收、补偿、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另外,一些变化则超越了这个范围,因而腐蚀、改变,甚至完全破坏了生态系统。有些变化程度之强,以至于可能会影响区域性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 要理解人类历史上许多环境描述如何以及为何会对我们造成恐慌甚至可怕的效果一点都不难。环境描述报道了过去很多由人类引起的生态灾难,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目前环境形势的科学分析数据。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作为判断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以人类居住环境是否稳定(是否平衡)的材料。环境描绘正是如此也必须如此,因为它是环境历史的基本原则,而&将历史置于它的情境&;而对于此情境,J. D. Hughes宣称道:&必须把人类事件放到它们真正发生的情境之中,也就是地球的生态系统之中。&以下的表达同样含有此意:&这里所讲的世界历史是将生态过程作为它的组织原则,将生态情境和环境变化作为最主要的内容。&
&&&     二 环境历史和生态危机的起源
&起源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激发几乎所有历史调查的关键问题和核心主题。因此,我们很自然也很有必要现在提出(历史)起源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被诠释成环境窘境的目前环境形势是在何时、何地、如何开始发端的。历史学家林恩&怀特也曾经提出过这个问题。1967年,他在《Science》上发表的《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至今仍是这一领域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而且他在该文中所给出的答案仍在继续引起不断的讨论。没有人会否认,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先了解它的起源。我们不可能期望在不了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本质的时候,找到对其有用的解决方案。那么,关于起源的问题,我们期望从目前已知的环境历史中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 让我们用略微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起源问题,即历史调查应追溯到过去多久才能到达生态危机的起源?此外,我把期待中可能的答案分为三种类型,因为我希望这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对环境历史的结果进行讨论,并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第一类可以追溯到现代历史时期;第二类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第三类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一)对工业主义及现代化的评论&&& 一种回答是,在始于现代的各种变化和发展中找到我们生态困境的历史起源。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西方许多人把现代理解为标志着与之前有明显中断的时期。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它之后的时间,现代意味着一直持续到当代的连续性的开始,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工业化、城市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利用的发展和增加的过程中。就我们可以把这些趋势作为目前环境退化的全球形势的主要原因而论,我们可以接受这种对于历史起源问题的回答,它或多或少是有理由的。如果你认为目前的环境形势主要是因为开始于所谓的现代欧洲工业革命的持续的增长、扩大、工业化升级活动的影响,那么你就完全准备好了接受这一解释即生态危机起源于现代及之后而非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现代主义和现代哲学都是后现代主义在当代文化评论方面最喜欢的对象。还有一个相关的观点,一些现代哲学家被认为是倡导世俗化的思考方法、工业主义和人对自然的统治的概念和意识形态的奠基者。最常提到的例子是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识理论和Cartesian的物质概念,因为他们提出了建立客观世界和所有的非人类自然生命为没有灵魂的物质的理由。小林恩&怀特也把所谓的&培根信条&理解为&科学知识意为超出自然的技术力量&。&&& 但是关于对起源问题的第一种回答,我首先要提到最具代表性的例子Hans Jonas,因为关于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他一开始就认为,至少在现代之前,对自然的技术应用基本上是表面上的,因此对于自然秩序的平衡稳定根本不能带来任何危险,所以他认为没有理由在现代之前寻找当前生态困境的历史起源。&&& 我们知道,除了Hans Jonas,还有许多其他哲学家如Max Horkheimer、Theodor W. Adorno、Vittorio Hosle、Lothar Schafer,也一直在努力分析在我们看来产生于&现代趋势&之外的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他们对现代工业主义和对现代化本身的哲学分析,正是他们揭示在实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生态危机的起源和起因所在。
(二)对基督教的评论&&& 当小林恩&怀特在调查&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时,关于目前的环境形势,他既未忽视也未低估上面所提的&现代趋势&(如科学、技术、工业化)的意义,但他没有把对历史根源的调查限制在现代阶段,而是进一步追溯到中世纪历史,这是他对起源问题的回答不同于以前答案的第一点。他在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历史中看到了连续性而非不连续性,这就是他进一步追溯到现代之前的原因。他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一开始就认为,如果我们只从技术发展角度找原因的话,就无法完全解释环境变化的起因。因此,为了使理解有意义,就必须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与物质或技术方面互补的和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如他所说,&我们对生态所做的取决于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对生态的所为取决于他们对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看法&。&&& 所以,在中世纪历史的调查中,他主要关注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他努力去寻找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带来了什么后果;另一方面,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人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何种变化。&&& 他发现西方中世纪及其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中有许多具有启发性的事件,并且利用它们作为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变化的依据,即从&自然的一部分&到&自然的利用者&。另外,他还把农业技术的发展看作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元7世纪下半叶,北欧农民采用了一种新式的犁,和旧式的犁相比,这种新式工具更强大而有效,从长远来看不仅改变了农业管理方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其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和对自然的态度。小林恩&怀特将这一变化作如下归纳:&&& &人与土壤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现在是自然的利用者。世界上别的地方没有农民开发过类似的农具。这些北欧农民的后裔如此大量地创造了现代技术,同时又如此无情地对待自然,难道这是个巧合吗?&&&& 小林恩&怀特一开始就看出生态和宗教之间有很强的联系。他这样表达他的信念:&人类的生态由我们对自然与命运的信仰即宗教来决定。&他提到中世纪基督教史上一些时期,并且引进了一些基督教义和神学概念。然后他努力把这些阐明为有助于形成下面的西方文化的思想态度的强大影响因素,即相信永久的进步、人类有理由统治自然、人与自然的两重性、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世俗化的科学自然技术观及其他。关于基督教的基本特点和它与自然和科学的关系,他强调以下结论特别值得一提:&&& &基督教战胜邪教是西方文化史上最伟大的精神革命&&通过摧毁邪教的动物主义,基督教使人类有可能在不关心自然物体的情感的心境中利用自然&&人类认为,与古代的邪教和亚洲的宗教对比,上帝在很大的程度上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建立了人类与自然的二元主义,而且坚持认为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自然是上帝的旨意&&现代西方科学被置于基督教神学的策源地。宗教奉献的动力论由创造基督教义塑造,给了它推动力&&我们现在关于自然的科学和技术很传统,带有基督教的傲慢色彩,因此不能单独从中找到生态危机起源的答案。&&&& 尽管做出这样的基督教评论,他并不认为我们应该完全放弃基督教或任何其他宗教。他反而得出结论,光有科学或技术不能解决问题,生态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平衡共存必须得到一定宗教方向的补充。就基督教而言,他会让基督教信仰的替代形式依然存在可能性,就这点而言Saint Francis of Assisi是他最喜欢的例子。&&&   (三)关于人类生态生存的深入而广泛的概要&如果我们以Clive Ponting,John R. McNeill,尤其以J. Donald Hughes的作品作为新近出版的环境历史著作代表,我们就可以从中领略到一个人类环境历史的概要,它包括了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大气层的从祖先打猎群居的史前时代到现代的一段时期。关于生态困境的起源或历史根源,这些历史没有忽略所有的随意因素,前两种答案的倡导者认为这是有理由的。所有那些环境灾难都是由现代及当代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过多、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逐步上升和许多其他原因引起的,对此他们也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性解释。但是在下述观点中,他们的回答基本上不同于前两种。&&& 前两种回答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几点:那两种答案的倡导者集中关注了主要由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趋势引发的影响;甚至当他们追溯到现代时期之前时,他们只想寻找有发展连续性的同样趋势,这种连续性更加深入,比如进入到中世纪历史;虽然他们深深地关注这些趋势实际的和可能的结果,并且甚至谈起这些趋势可能引起生态危机的后果,他们仍然将这些趋势解释为在许多方面的发展活动;他们没有提及由人类引起的生态灾难而导致或伴随而来的文化衰退或农业崩溃。这使我们得出结论,他们的历史观点仍然由现代主义、工业主义、欧洲主义(或欧洲中心主义)和发展的历史解释来决定的。&&& 对于前两种回答的倡导者来说,在环境历史的方法论方面,生态活动并非他们调查的主要目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诸如农业溃败的历史事件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以及为何当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灾难性的环境形势没有得到他们的考虑,而这些无疑会清楚地解释生态危机的起源。&&& 和前两种回答相比,关于生态危机的历史起源,上文所提到的环境历史讲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一些学者说,他们的调查甚至追溯到1年前甚至更早开始的所谓的农业革命阶段前。他们注意到即使在原始农业时期,人口突然增加或过度放牧也会引起农业可持续性的瓦解。环境历史学家注意到,至少从大约公元前9500年起,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失败,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多瑙河河谷、印度河谷和地中海盆地周围许多其他地区的许多早期文明不得不经历严重的农业崩溃或者甚至是致命的衰退。在大多数情况下,砍伐森林、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过度放牧、沙漠化、气候变化和人口过多是引起灾难的主要原因或附属原因。就是说,人类对环境和生态可持续性的瓦解对许多现代工业化之前,甚至基督教兴起之前的文化衰退和崩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必须假设对于生态危机历史起源的探究有必要追溯到人类农业的第一次历史时期,并且这也是环境历史在许多方面所强调的。除了许多其他新产生的起源外,这种起源现在仍然存在,将来也必然存在。上文提到的生态危机的事例不仅发生在古代,它们也发生于整个中世纪和现代历史中,并且依然正在全世界几乎每一个洲发生。我们都知道并深感忧虑,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崩溃的农业和经济,与诸如森林滥伐、土壤侵蚀、沙漠化、气候异常、供水不足等之类的环境毁坏不无关系,或者甚至可以说是由其引起的。所有这些都是引起许多过去古老文明衰退的因素,并且在当今仍然在许多国家引起如饥饿、贫困、社会分裂、政治冲突和许多无辜生命的死亡这些最悲惨的情况发生。当然,这种生态失败不仅限于第三世界,甚至许多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也有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或者它们将来会有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到从19世纪下半叶起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的滥砍滥伐,在美国、中国、中亚、中东、非洲等出现的沙漠扩大、灾难性的沙尘暴和类似现象。
&&&     三 结论:环境历史中隐含伦理
&&& 地球上生态变化的总体历史不仅告诉我们环境危机的历史起源,而且能在生态方面提供人类在地球上的状况的全面描述。它的全面性可追溯到史前时期,不仅包括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及其环境问题,而且还包括欠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形势。强调生态环境与农业深远的根本的联系,而不忽略或低估其他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影响,是一种平衡的世界环境历史。它也解释了我们讨论的世界环境历史是如何完善我们已有的关于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的知识。&&& 这个大致的历史理解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此外,我们未来的行为将更重要地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在这一点上,环境历史将会并且应该对我们的未来有很强的伦理意义。这里隐含的伦理学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指向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个关系到我们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生态主要关注我们对局部和全球生态条件的依赖,这正是我们应该把过去的历史置于生态环境中去看待的原因。我们对环境的依赖意味着所有的自然生命如土壤、空气、水、森林、树和草以及地球上所有其他的植物群落,相对于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而言的人类都有生存价值。认为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一天会将我们从对这些资源和星球的生态状况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这是幻想、梦想或仅仅部分正确。我们不能仅仅关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能达到什么程度。以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于二元论语言说,对关于是否要把环境作为客体来保护,人类不是唯一的主体。对我们而言,把自然当作能否保障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共存成员另一主体和同伴来似乎更重要而且非常紧迫。&&& 就生态危机的起源或起因来说,我们整个人类都在同一条船上。虽然听来令人啼笑皆非,但似乎仍然有必要问一声,我们是否需要更多的知识或更多的伦理,以便使未来的生态更稳定或环境更具可持续性。总的说来,发达国家的人民应该比欠发达国家的人民具有更多的知识,并且以他们的科学、技术、经济能力和政治影响,他们一定更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态困境。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现象如酸雨、全球变暖、平流层臭氧空洞和气候变化这些影响整个人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发达国家的人民应该更有责任。这里必须一并指出,所有目前欠发达的国家一定有同样的发展他们国家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愿望,他们将采取和发达国家过去采用的同样的发展目标和标准吗?那么结果将是什么呢?&&& 当我们开始本讨论时,我们已经从新的角度把环境历史作为一种历史过程描述过,它不同于其他各种历史,如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等等。现在,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环境历史及其伦理意义必须和其他的政治或经济历史结合在一起,并且已经对它们产生了影响,于是我们在认识人类相互之间以及与我们星球上各种植物群落之间的政治、经济、伦理和生态团结的一致性方面取得了进步。
更多关于“”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