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武汉,长沙是省会吗,三大省会,国家最重视哪个城市

武汉、郑州、长沙,楼市谁更有前途?!
我的图书馆
武汉、郑州、长沙,楼市谁更有前途?!
最近被“雄安新区”霸屏,到处都是关于雄安的新闻、帖子,今天我来说点不一样的,探讨中部三强城市发展潜力。我们一般说的中部地区,包含6个省份,分别是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省会分别是太原、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这六个城市中,目前以武汉、郑州、长沙发展最好,成为了中部三强城市,构成了中部三强争霸的局面。下面,我将试图用几个重要的数据,来分析一下这三个城市未来的综合发展潜力。一、根据目前经济实力分析,武汉>郑州>长沙郑州是黄帝故里,五次为都;武汉之名源于1926年国民政府对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整合,是武昌起义发生地,目前是中部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城市;长沙自秦汉时期开始,一直都是湖南的中心,且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都没变。从历史底蕴层面比较,三个城市均比较深厚,相比之下,郑州略胜,其次是长沙、武汉。这些虽然是过往,是历史,但对于三个城市未来发展也会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所以在此也略微叙述一下。三强城市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它们都是省会独大型城市,也即在省内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过去一些年几乎都是倾全省之力发展。在这一点上,可以透过三个城市的GDP占全省比重数据一眼看出。制图:子非鱼;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局从上图数据可以看出,倾全省之力发展省会城市的力度,以湖北为最,武汉2016年GDP占湖北省36.9%,其次是长沙、郑州。这种发展模式对于省会城市当然有利,但不利全省的发展与竞争,所以,在省与省的比较中,河南省GDP要强于湖北、湖南。从GDP数据来看,貌似三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对比排名是武汉>长沙>郑州,但是体现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的并非是GDP,而是资金总量(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中部三强城市资金总量制图:子非鱼;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局;单位:亿元按照资金总量规模来看,目前经济实力排名顺序是武汉>郑州>长沙。资金总量是城市过去发展的结果,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根本,相比于GDP,这一数据更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从三个城市过去6年资金总量增幅来看,长沙、郑州崛起速度较快,远高于武汉则增幅。中部三强城市财政收入制图:子非鱼;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局;单位:亿元财政收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规划的基础,是衡量城市发展张弛度的重要参数。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三个城市的财政收入武汉、郑州相较于长沙高一些,但相差不大;2016年,三个城市拉开了差距,武汉比郑州多300多个亿,比长沙更是高出近600个亿,过去6年财政收入增幅,武汉>郑州>长沙。经济实力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财政基础,因此综合GDP、资金总量和财政收入三个经济数据,相比之下可以得出三个城市潜力顺序为:武汉>郑州>长沙。二、国家定位和铁路运输角度分析,郑州=武汉>长沙看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除了经济指标外,国家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系数,可谓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速度。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第六章节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沙并未选中,不过按照国家平衡发展战略的要求,未来还将有一批城市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名单,长沙也要机会入选。在国家高规格的定位中,武汉和郑州明显要优于长沙。另外,武汉、郑州、长沙是中国经济中轴线京广线上三个主要的城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北京→雄安→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香港。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许多低端产业逐渐转移到了东南亚,再加上欧美国家部分保守派势力登上政治舞台,全球化逐渐见顶,因此内陆市场对于国家的发展越发重要,依靠铁路运输、地位优越的城市,将迎来发展大机遇。2015年城市铁路列车停靠车次制图:子非鱼;单位:辆上面是2015年武汉、长沙、郑州铁路停靠列次车次,三个城市在全国排名分别是第4、第8和第9,前十名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深圳、杭州、长沙、郑州、天津。在总量上,中部三强中武汉优势较明显,远胜于长沙和郑州,长沙略胜于郑州;在高铁数量上,长沙更具有优势,然后是武汉、郑州;在高铁和动车数量上,武汉仍保持领先优势,长沙次之。综合来说,截止到目前,在铁路运输实力上,三个城市排名为武汉>长沙>郑州。不过,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在这张规划图中,中部省会均获得了较大利好,长沙、郑州、武汉、合肥、南昌、太原均是高铁新贵,然而能够拥有三条通道的只有郑州、长沙与合肥三个省会城市。郑州交通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强化,不仅接入了京广通道、欧亚大路桥通道、呼南通道三个干线通道,还规划有郑万(渝)高铁、郑合高铁、郑济高铁等,整个铁路网呈现“米”字型分布。根据“八纵八横”规划,经过长沙的干线分别是京广线、沪昆线以及最新规划的厦渝线,八纵八横中占据了三条通道,呈现“*”字形。在普铁时代,长沙的铁路枢纽地位因为株洲的分流,一直被武汉压一头,进入高铁时代后,湖南集全省之力打造长沙,实现了交通地位的大提升,但大有与武汉并驾齐驱之势。所以,按照高铁运输规划,郑州和长沙在崛起,长远来看三个城市运输能力应该不分伯仲,而结合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则三个城市在这一角度上,潜力高下应该是呈现:武汉=郑州>长沙。三、航空运输量与国家级新区建设,郑州>长沙>武汉航空运输的发展,对城市的经济贡献和影响举重轻重,因此它也是用来衡量城市潜力的指标。制图:子非鱼上面是三个城市2016年客运量,从规模来看,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在三个机场中的客运量略胜一筹,2015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排在第13位,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排第14位,2016年长沙和武汉位置对调;从增幅来看,则是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更有冲击力,2015年新郑国际机场客运量排在全国第17位,2016年上升了2个位次,按照这种增幅下去,2017年超越武汉和长沙基本没什么悬念,这得益于郑州航空港区建设。郑州航空港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是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是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日,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年)》,标志着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实验区正式设立。它将承担郑州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的功能,将郑州力争建设成为一座联通全球、生态宜居、智慧创新的现代航空大都市。郑州除了有航空港区,还有国家级郑东新区,它的定位是着力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生态宜居城市;还有国务院近日宣布设立的自贸区,包括郑州、开封和洛阳。长沙也有国家级湘江新区,它是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是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长沙在更高起点上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武汉暂时没有国家级新区,已经提交的长江新区并未获得国务院批复,其申报区域包括需要优化提质的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也包括未来增量拓展的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部分区域。但是东西湖区是武汉主要的分洪区,是汉口地区洪水期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涉及几百万人口的安危,因此,有人觉得这是长江新区未获批准的主要原因。不过,国务院近日宣布在7个省设立自贸区,其中就有湖北,实验范围包括武汉东湖综合保税片区,另外还有襄阳和宜昌部分片区。四、教育、医疗、空气质量,武汉>长沙>郑州教育、医疗、空气质量这些都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教育、医疗资源,它们的优良直接关联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城市科研和创新能力强弱。制图:子非鱼;院校均为全日制院校,不包含成人院校和民办院校上面是全国主要城市院校数量,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之一,在院校数量上,武汉位列全国第3,长沙位列第7,郑州位列第10。武汉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数量居全国第三,本科院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在这方面,武汉要明显优于长沙和郑州。后两者相比,长沙又比郑州有优势。接着看医疗,医疗质量和和数量也直接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深圳综合实力一直都落后上海、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圳的高等教育与医疗在质量、数量层面与北京、上海太过悬殊。制图:子非鱼从上图可知,武汉医疗水平排名全国前列,排在全国第5位,郑州排名12位、长沙15位。最后看看三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根据“在意空气”平台发布2017年2月份全国11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数据显示:郑州,排名第9位,武汉第41位,长沙第56位。也即郑州在今年2月份空气质量是全国最差的10个城市之一。因此,从空气质量比较,长沙>武汉>郑州。五、人口竞争力,郑州>长沙>武汉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城市竞争的重要筹码。过去十几二十年的城市角逐,实际上是在争夺人口。制图:子非鱼;数据根据各城市统计公报数据计算而得在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绝大多数中心城市的人口处于流失状态,尤其是西部城市,人口大量流进了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未来,城市之间人口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上面是过去五年全国主要城市小学生在校人口变化情况,之所以采用小学生在校生数据,是因为相比于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小学生数据不是政绩考量的指标,相对来说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城市人口变化情况。透过数据可以看到,过去五年的人口争夺战中,郑州、长沙都干得比较漂亮,武汉人口增加也不错,三个城市相比之下,郑州>长沙>武汉。结语综合GDP、资金总量、财政收入、国家定位、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新区建设、教育、医疗、空气指数与人口竞争力等指标分析,可以获得的信息是,中部三强城市未来发展潜力都非常大,伴随着省会城市的崛起,长沙、武汉和郑州三个省会城市将会发展地更好。根据上面诸多数据和信息反映地结果,三个城市综合发展潜力排序依次是:武汉>郑州>长沙,而这种潜力与楼市潜力正相关,步调基本一致。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比较只是相对而言,长沙的发展速度和潜力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可以排进中国城市前15名。【版权声明:本文为“城市竞争力”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
TA的最新馆藏武汉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合肥长沙缘何落选?|武汉|郑州|合肥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本报记者&周慧&&特约撰稿&张赛男&北京、上海报道
  中部几大省会城市都曾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表现出期待,其中最激烈的“争夺”在武汉、郑州、合肥、长沙这四座城市间展开。
  遍布武汉大街小巷的“复兴大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横幅终于坐实。
  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以下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标志着中部地区有关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夺,终于尘埃落定。
  此前,武汉积极争取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合肥、长沙也都显示了较大的热情,最终花落武汉和郑州,合肥和长沙错失机会。对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定位,规划称“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
  另外,规划给中部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新战略定位,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中部将成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何立峰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结中部崛起十年来的成绩,从年,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位居四大板块第二位。
  何立峰说,经过十年发展,中部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在继承原有定位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
  一中心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四区是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其中关于制造业中心的定位,最受产业界关注。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传统制造业方面,湖南、湖北和安徽的汽车制造业在全国都有影响力,各有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武汉区的光电子产业全国知名,集成电路等产业正在崛起;合肥和芜湖的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得比较好,而湖南的轨道交通制造也是全国知名,此外湖南还有、这样的标杆民营企业。
  以湖南为例,2015年湖南省装备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91.6亿元,同比增长11.0%,成为湖南首个万亿产业。
  国家中心城市花落武汉郑州
  规划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长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会城市地位。
  此前,中部几大省会城市都曾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表现出期待,其中最激烈的“争夺”在武汉、郑州、合肥、长沙这四座城市间展开。
  武汉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口号由来已久,据秦尊文介绍,早在2009年他就向武汉市书面建议实施“三步走”战略,其中就包含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2011年,武汉第12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3年,武汉市通过《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规划纲要》,具体明确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分为“三步走”计划。
  郑州对国家中心城市也表现得尤为迫切,近年郑州当地党政一把手就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在此次规划发布前,郑州市有关部门更是提前释放郑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的消息。
  从综合经济指标看,2015年武汉GDP达到10905亿元,长沙GDP为&8510亿元,郑州7315亿元,合肥5660亿元,武汉经济总量遥遥领先,几乎是合肥的两倍。从人口规模上看,则顺序依次为武汉、郑州、合肥、长沙。
  事实上,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红利,武汉无疑是“中部龙头”。在科技创新能力上,武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名列前茅,武汉东湖高新区近年也成为中部创新创业高地。
  合肥、长沙缘何落选?
  相对郑州来说,此次“落选”国家中心城市的的合肥和长沙,在各方面实力并没有明显差距,2015年长沙的GDP还超过郑州1000多亿。
  12月23日,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在公开场合还提到,长沙项目建设要进一步提速提质,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支撑,2017年将是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开局之年。
  合肥近年来发展势头也很迅猛。从增速看,合肥2015年GDP增速达到10.5%,在四座城市中也处于领先位置,增长潜力不可小觑。
  安徽区域经济专家程必定表示,合肥其实已经有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定位,就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后会更积极地参与长三角竞争与合作。
  从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到努力融入长三角,合肥官方也在强调“左右逢源”。不久前合肥都市圈扩容,将曾经跨入南京都市圈的马鞍山、芜湖纳入,吸引省内优势资源回流,显露出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的自信。
  “安徽的规划和东部、中部地区有所重叠,一方面坚持东向发展,便于承接江苏、上海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对中部发展的政策也会积极响应。”程必定说。
  那么这个“帽子”到底有多重要,使得中部城市纷纷争抢?
  在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城镇体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为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
  2010年出台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2016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对于获批的武汉和郑州来说,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定位做实,带领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一起发展。一是考虑集聚功能,如何发展高端产业、集聚优势资源;二是加强辐射功能,如何对周边乃至全国产生功能效应。”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说,“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于练‘内功’,不是有个定位就好了,要去想怎么把功能发挥好,把短板补齐。”&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沙省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