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出中外的中外交往与冲突ppt的列举题?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3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3。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3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半坡人
2.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
A.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的化石
B.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曾在这里生活过
D.这一遗址在中华人民国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境内
3、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
4.&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舜&尧&禹B. 尧&舜&禹C. 禹&舜&尧D. 舜&禹&尧
5.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21世纪 B.约公元前20世纪 C.公元21世纪 D.公元20世纪
6.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7.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面的什么制度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8.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是
A.夏桀    B.商纣    C.周武王   D.周幽王
9.&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 )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0.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11. 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显示了( )的能力和政治野心。
A.齐桓公 B. 楚庄王 C.晋文公 D. 宋襄公
12.与春秋后期越王勾践称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A.退避三舍 B.一鸣惊人 C.卧薪尝胆 D.问鼎中原
1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4.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1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A.孙武 B.张仪 C. 孙膑 D.苏秦
16.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 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C. 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17、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经开始广泛使用
A.青铜农具 B.铁制农具 C.石制农具 D.木制农具
18、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9、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1年
20、秦统一后,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是
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
二、材料分析题(1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一变法的内容吗?
答:商鞅变法,1、改革土地制度,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2)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3)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答:1、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 2、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 3、还能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三、列举题(10分)
1、举出五个古代传说中的重要人物。
答:皇帝、神农、尧、舜、禹
2、举出夏商周的建立者。
答:禹(大禹你)、汤(成汤,商汤)、姬发(周武王)
3、举出春秋五霸。
答: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庐、越王勾践
4、举出战国七雄。
答:齐楚秦燕赵魏韩
四、简答题(10分)请你说出秦统一六国的大业是由谁来完成的?统一后秦朝的都城在哪里?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秦采取了那些统一的措施?
答:秦始皇;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相关推荐: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测试题
更多初一历史试题,请关注本网&&&--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3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3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基础达标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1402年&&&&&&&&&&&&&&&&& B.1405年&&& C.1417年&&&&&&&&&&&&&&&&& D.1421年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 )A.北京&&&&&&&&&&&&&&&&&&& B.松江& C.刘家港&&&&&&&&&&&&&&&&& D.泉州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出自(&& )A.戚继光&&&&&&&&&&&&&&& B.俞大猷 C.郑和&&&&&&&&&&&&&&&&& D.于谦5.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山东&&&&&&&&&&&&&&&&& B.浙江C.福建&&&&&&&&&&&&&&&&& D.广东6.1533年,取得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国家(&&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葡萄牙能力提升1.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2.明朝抗倭名将是(&&&& )A.林则徐&&&&&&&&&&&&&&& B.戚继光C.岳飞&&&&&&&&&&&&&&&&& D.文天祥3.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4.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意大利&&&&&&&&&&&&&&&&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日本5.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知识空间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 ①中国唐宋元朝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②永乐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③中国的唐宋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特别是在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④明帝国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⑤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明朝国威,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 知识空间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大洋,虽然在国土面积上远远比元朝小,但至少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图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6.下列材料:材料l: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请回答:(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拓展探究1.阅读图片材料:&& 图片一:郑和下西洋路线&&&&&&&&&&&&&& 图片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请回答:&(1)请列出郑和下西洋及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时间。
&(2)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处。
&(3)有人说,在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背后,体现出中国海上力量的没落和欧洲海上力量的兴起。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这给对我们有何启示?
2.明朝时郑和在年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约2.7万人,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哥伦布在年四次航海,首次航行仅为87人,首航船只为3艘,有罗盘针航海图,最远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等。请回答:(1)依据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郑和、哥伦布远航有何目的?
参考答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基础达标1.B& 2.C 3.C& 4.A& 5.B& 6.D能力提升1.D& 2.B& 3.C& 4.B& 5.B& 6. (1)戚继光,明朝人;(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倭患。(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拓展探究1.(1)郑和:年;迪亚士:1487年;哥伦布:1492年;达伽马:年;麦哲伦:1519年。(2)规模:郑和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3)同意。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呈现出颓势,倭患、边患不断。而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又束缚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致使中国曾一度领先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海上力量落后于欧洲新兴国家。启示略(言之有理即可)。2.(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通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哥伦布开辟了美洲新航路。(2)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不计较经济效益;而哥伦布是为了探寻新航路,谋求财富。 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外友好交往的小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