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优良学风团队整体的学风和水平怎么样,有了解的吗

欢迎访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站!
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武晓峰 王 磊 张 颖
已有研究指出,研究生群体中学术失范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包括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抄袭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和署名“搭便车”等[1];另一方面,研究生对学术规范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也显得很不充分[2] 。也有研究指出,除人口学变量影响研究生的学术不良行为外,学术行为规范认知是影响研究生学术不良行为的主要因素[3]。综合学界关于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研究不难发现,现有研究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一是宽泛意义上的学风、学术道德讨论较多,而针对研究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具体研究较少;二是理论推演性的研究较多,调查实证性的研究明显偏少;三是实证性研究多局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学校,尚无全国性、跨区域的调查分析。因此,开展全国范围内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定量实证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思考对策都有重要意义。
2010年底,“我国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现状研究”课题组以全国高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专业、地域因素,抽取24所高校的5450名研究生作为样本框,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状况,以及各高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情况。本文的相关数据即来自此次全国性调查。
一、调查设计和样本的基本描述
1.概念分解
学术界对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的概念界定并不一致。我们认为,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包括学习和科研的目的、态度、方法、纪律等方面;研究生学术道德则是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科学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术界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法律等要求,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我们对“研究生学风”进行了三个维度的分解:
首先是科研态度: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读研?动机会对研究生的科研作风、科研投入产生很大影响。当然,这一维度还包括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如何?是否真心喜爱科研?
其次是研究投入:一方面是投入研究的时间,时间是衡量研究生学风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就很难有高水平的研究产出;另一方面是时间投入的方式,实际上是测量科研投入的有效性,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时精力是否集中?是否同时还在做其他事情?
第三是科研产出:研究生学习的产出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这是跟本科生的学习产出相通的部分,特别是对硕士研究生来说,课业成绩是较为重要的产出;另一个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产出是课题报告、学术论文,这在问卷设计时需予以充分考虑。
相比学风,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考查更为困难,因为学术道德涉及价值观念,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不易定量测度。在对学术道德的测度上,我们通过逆向思维,即最重要的是明确哪些情况属于学术失范,非不道德即是道德,失范之外就是规范。从这一思路出发,& 我们分主观认知和客观行为两个维度来测度研究生学术道德:
首先是主观认知:包括个体对于学术道德的认知和认同程度,即研究生个人对学术不道德的概念是否清晰?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属于学术失范?如果在清楚地了解学术规范的前提下,仍然发生失范行为,那就属于故意,是较为恶劣的失范行为,需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如果研究生对学术规范概念不清、认识不明,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失范行为就属于非故意或过失,意味着我们要加强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
其次是客观行为:主要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学术道德行为的评价。通常来说,对这类“负面信息”的调查,采取自评的方式较难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在问卷设计时,我们更多地采取他评的方式,即询问学校的整体范围或被调查者周围同学出现学术失范的频率、类型等。
2.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由29个问题组成,其中封闭式问题28个,开放式问题1个,主要涉及研究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学习科研投入、学术行为规范,以及对所在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的评价等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450份,回收问卷5205份,回收率为95.5%。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最后共有5194份有效问卷用于分析研究。
3.样本的基本特征
表1列出了本次调查有效样本的基本特征。根据教育部2010年对我国在学研究生人数的统计,硕士研究生占83.4%,博士研究生占16.6%;而本次调查中博士生比例为17.8%,硕士生的比例为82%,与全国的平均数据基本一致。其他数据也大体符合当前研究生的总体特征。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N=5194)
25岁及以下
学术型硕士
学术型博士
五年级以上
二、研究生学风的现状分析
1.读研动机呈现兴趣与功利并存的个人发展导向
研究生在本科或硕士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目的,对其入学后的表现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上甚至曾一度出现研究生“只为学位,不问学问”的说法。特别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获得读研的机会和资源都在增加,因此影响他们选择读研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
调查发现,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和“对科学或学术研究感兴趣”上,前者作为首选的比例为43.7%,后者的比例为39.5%。实际上,这两种选择初衷都是基于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理性考量。相比之下,受到父母、朋友、户口等其他因素影响或者由于暂时不想工作而选择读研的比例都非常低。这说明,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读研与否基本上是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
而对不同类别研究生的交叉分析发现,学术型博士生基于学术兴趣选择读研的比例占到55.7%,明显高于学术型硕士生(37.4%)和专业学位研究生(26.2%);而对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工作”的选择,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见表2)。这与人们通常的感受一致,同时也与对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的定位日益明确密切相关。进一步纳入“研究生的入学方式”这一变量,“免试推荐”、“应届考入”与“工作后考入”的学术型硕士生之间,在读研目的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对学术型博士生而言,“工作后考入”的博士生由于对学术科研感兴趣而读研的比例比“免试推荐”的高出10个百分点,前者为63.7%,后者为53.8%。这一结果也较好理解,对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来说,他们选择读研的机会成本更高,因此就会更加理性,大部分是出于对学术科研的兴趣而放弃原来的工作重新读研的。
表2 研究生选择读研的主要原因(%)
学术型硕士
学术型博士
对科学或学术研究感兴趣
对原来的工作、单位不满意
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
暂时不想工作所以读研
周围朋友都选择了读研
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
解决户口问题
为出国打基础
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展社交圈
2.研究生的科研投入相对不足,多数学生尚未养成学术交流习惯
“业精于勤,荒于嬉”。科研投入是产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研究生学风的主要指标。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就可能产生科研任务进展不顺、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整理、学位论文无法按期完成等问题,因此有人就会为了满足必须的要求而选择走“捷径”,抄袭、拼凑、伪造、搭便车等学术失范行为随之产生。
通过对研究生科研时间的调查发现,部分研究生用于学习和科研的时间明显偏少,有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不足4个小时,而在8小时以上的仅占13.5%。当然,这一指标在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之间也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博士生的时间投入最多,平均为7.4小时,其中每天投入8小时以上的占27.6%,不足4小时的为16.1%;其次为学术型硕士,平均为5.1小时,其中每天投入不足4小时的占到43.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间投入最少,平均仅为4.6个小时,其中将近一半的同学每天投入学习的时间不足4个小时(见表3)。显然,这一情况与当前对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标准严格与否是一致的,也是不同类型研究生科研压力大小不同的直观反映。但总的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严进宽出”的情况,不少同学上大学或表读研之后会不同程度地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刻苦学习的动力不足,从而出现明显的懈怠。
表3 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时间投入(%)
学术型硕士
学术型博士
平均值(小时)
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报告或讨论是开阔视野、启发灵感、交流成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校园学术氛围。对研究生而言,学术交流应该成为主要的学习途径,其作用不亚于正式的课程学习。但是,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都存在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兴趣不高、学术交流氛围不浓的问题。调查显示,研究生一学期参加学术讲座或论坛等交流活动的平均次数为5.5次,39.5%的研究生每学期参加的学术交流不多于3次,10次以上的仅占7.9%。特别是博士生在学术交流方面并没有比硕士或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出多少(见表4)。当然,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的频率跟其入学动机有明显的相关性。交叉分析显示,出于科研兴趣读研的学生每学期参加学术交流的次数为6.8次,明显高于“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工作”的研究生(5.3次)。
表4 研究生每学期的学术交流频率(%)
学术型硕士
学术型博士
平均值(次)
三、研究生学术失范的现状分析
1.一些研究生确实存在学术失范的情况
“学术不端”是目前国内学界经常使用的概念,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但一种行为是否构成学术不端,需要专门机构通过严格的处理程序来认定,因此本调查中使用的概念是“学术失范”,并列举了研究生群体中最容易发生的8类学术失范情形。
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同学认为研究生中存在学术失范的现象。具体到失范行为的类型,如表5所示,除考试作弊以外,“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是最常见的两种,分别有46.9%、43.8%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两种情况“经常”或“有时”发生;其他如伪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行为也并不罕见,均有1/4以上认为其时有发生。虽然不能由此推断研究生中发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具体比例,但从中可以发现,研究生群体中学术失范的情况确实存在,可能还较为普遍。
表5 “你认为以下行为在周围同学中发生的频率?”(%)
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
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
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
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
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代写论文
自己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再投稿,或外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投稿
2.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边界认识比较模糊
意识决定行为。研究生对学术失范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不仅能够反映出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而且会对其选择规范还是不规范起决定性作用。目前很多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一方面是有些人急功近利,为了论文发表、项目结题或职称评定等目的主动为之;另一方面也存在对规范与失范的边界认识较为模糊的情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将不端行为定义为:伪造、篡改、剽窃和“其他严重背离公认准则的行为” [4]。美国公共卫生局(PHS)给出的正式定义是:“在申报、开展或报道研究项目过程中,出现伪造、篡改、剽窃或其他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东西的行为。它并不包括在解释或判断数据过程中诚实性的错误或诚实性的偏差。”[5]可以看到,伪造、篡改和剽窃是学术失范行为的核心属性。
调查显示,部分研究生对学术失范行为持宽容态度,对一稿多投、搭便车署名等不太严重的失范行为认识尤为模糊。表6的数据表明:约2/3~3/4的同学对“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虚假罗列参考文献”,“替他人撰写论文”,“引用他人作品资料而未注明来源”等行为持反对态度。这也就意味着,约1/3的同学对这些明显的学术失范行为持宽容态度。支持“一稿多投,但没有一稿多发”,“一稿多发,但在成果登记时只取其一”的比例分别为14.1%、12.2%,反对的比例均在50%以下。
表6 研究生对学术失范行为的主观态度(%)
单独分析学术型博士生群体发现,博士生对学术失范行为的认知程度比研究生群体的平均水平略高,但差别并不显著。对“引用他人作品资料而未注明来源”,“虚假罗列参考文献”,“替他人写论文”等行为持理解、支持态度或者态度不明的比例均在30%左右。更有甚者,博士生由于论文发表的压力更大,因此对“在独立完成的论文上加署导师姓名”、“在自己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等行为表示理解或支持的比例,比研究生群体的平均比例还要高;特别是前者,表示理解、支持或态度不明的比例高达70%。
四、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教育、监督和惩罚是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防范学术失范行为的主要途径。通过学术道德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知,增强他们学术诚信的意识,进而降低他们选择失范行为的动机;通过学术规范监督,可以对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行为进行过程控制,减少他们学术失范的机会;通过对学术失范的惩罚,可以提高研究生选择失范行为的成本和风险,从反面推动他们必须遵守学术规范。调查发现:
(1)部分高校未开展经常性的学术道德教育。调查显示,31.7%的研究生反映其所在学校“从不”或“很少”开展学术道德教育,40%的反映学校“有时”开展此类教育,而反映学校经常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研究生比例仅为20%。学校是开展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的主战场,院系、导师及同学是对研究生诚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群体[6]。因此,加强各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特别是面向研究生开展针对性工作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2)高校学术规范监督和惩处机制的宣传普及工作尚不够深入。调查显示,55.1%的研究生反映所在学校已经制定了学术失范的惩罚条例,但同时有40%的同学表示并不清楚此类规范的存在。53.8%的研究生表示所在学校设立了学术道德和学术行为规范的监督机制,但同时42.3%的同学表示并不了解学校是否设立了该机制。这一方面说明,部分学校仍未设立研究生学术规范的监督和惩处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不少学校即便设立了相关机制,但在宣传教育方面未能覆盖到更多的同学,仍有不少同学并不了解学校在这方面的制度规范。这显然会减弱监督和惩处机制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约束功能。
(3)高校的学术规范监督机制并不能很好地制约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研究生并不相信学校制定的学术监督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学术失范行为。31.0%的研究生认为监督机制无法察觉抄袭和剽窃行为,54.9%的表示不清楚其能否察觉;而认为监督机制无法察觉伪造和篡改、引用不当、署名不当、一稿多投等行为的比例分别达到42.4%、45.2%、41.4%、40.4%;而认为监督机制能够察觉失范行为的比例约在15%~30%之间。这说明,即便建立了学术规范监督机制的学校,在该机制的执行落实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并非易事;而从另一角度来看,一旦监督机制名存实亡,相应的惩处就无从谈起,反而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研究生做出失范行为的心理防线。
五、结论与讨论
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规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数据来看,目前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情况可以用“喜忧参半”来概括:
一方面,研究生对自身成长的目标日益明确,对学风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升,这一群体已成为高校科研学术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研究生选择读研的目的较为理性,目的不明确或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比例较低,更多的同学是基于对科研的兴趣,或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读研期间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数据看出,研究生自身对于科研的兴趣对其科研投入和产出以及学术行为规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存在时间投入不足、不重视学术交流、对学术失范缺乏认识等问题,特别是学术失范情况的发生也比较普遍,其中以考试作弊、拼凑论文、引文不规范等情况最为突出。究其成因,既有个人素质和认识层次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体制机制的因素更为重要。目前来看,高校虽然大多认识到了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真正付诸实践或者找到有效办法的并不多。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学术道德教育,也没有建立学术道德相关的行为规范,或是虽有这些规范但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或威慑作用。
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体系,加强研究生的学术理想和学术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合力,全面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全面提升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一方面,要做到让学术道德教育进入“第一课堂”,通过正式的课程体系,强化导师、院系和研究生本人对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的重视,同时深入理解学术规范的内涵,准确把握学术规范与失范的边界;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引领作用,科技、文体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要更多地围绕专业学习进行目的、动力、态度和作风等方面的动员和引导,多组织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实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多了解行业情况,增进研究生对本行业科研工作的热情。同时,学术诚信体系的制度建设要与学术道德教育同步开展,建立针对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纠正和惩罚机制,这对于抑制和防止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贾宝余,刘红. 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46-50.
[2] 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27-29.
[3] 陈淑妮,裴瑞芳,陈贵壹.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认知的实证研究及其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32-38.
[4] BUZZELLI D. The definition of misconduct in science: a view from NSF [J]. Science,1993 (259).
[5]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Responsibilities of awardee and applicant institutions for dealing with and reporting possible misconduct in science: final rule,42 CFR Part 50,Subpart A [S] . Federal Register,54 (151),.
[6] 贾青青,陈以一. 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的现状调查及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 103-107.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3期)新时期下如何做好研究生的学风建设  
张迪(大连大学 辽宁大连 116622)摘 要: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学风问题呈现多样化,如何抓好研究生的学风,成为许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本文就研究生学风存在现状和问题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进行学风建设提出建议。关键词:高校 研究生 学风建设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04(b)-0000-00研究生是国家建设最重要的后备人才来源之一,要想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优良的学风是保障的前提。优良的学风体现了学校的学生工作效果、教学工作观念和科学管理水平,是学校培养人才、创造品牌、树立信誉、谋求生存发展的基础。优良学风也是传递给研究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从本科的自主学习状态中上升深化理论研究、开发创新的新阶段,促使他们更加奋发进取,刻苦专研;更对研究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价值理念以及未来走向科学研究或步入社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科研风气,引导广大研究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必须搞好研究生学风建设,才能培养和造就大批有现代意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1 高校研究生学风的现状分析随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发展迅速,高等育人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或院所科研改革的深化,更为研究生的成才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研究生学风状况总体上是好的,有理想、有追求、有创新、有科研成果已成为当代研究生学风的主体形象。但同时也发现部分研究生在学风方面所出现的一些不良的问题:(1)从本科学生转变为研究生后,诚信意识没有加强,对研究生专业课不够重视,多数研究生认为,考上研究生就意味着拿到研究生证,只是时间的问题,思想上松懈,行为上拖沓,对待考试有懈怠心里;(2)上课纪律松弛,学习散漫,特别是研一期间,当课程不紧和科研任务不重时,贪图玩乐,浪费宝贵的“充电”时间;(3)有些研究生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团队精神淡薄,仪表、举止、语言粗鲁,生活懒散;(4)有些研究生依然沿用本科式考前突击;(5)部分研究生的虚荣心强,学术造假现象严重等。2 研究生学风中存在问题因素分析2.1 未能及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开始扩招后,都认为考上研究生会找到更好的工作,学习目的不一,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考上后就想当然认为一定会有好工作等着,不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的提高;考上研究生后,学生的市场意识增强,就业压力让他们只强调容易毕业,早日步入社会,殊不知,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对研究生学习和工作期间的表现和经历,看重的非常重要。2.2 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随着我国研究生模式的多样化和教育规模的扩大,发展道路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原有的一些具体管理措施不能适应现实所需,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科研创新的提高,阻碍了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的进程。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生培养与导师现状及相关制度的矛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及学术水平直接制约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导师不仅对引导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术行为,还兼顾教学和指导的重任,而目前的情况是导师队伍在研究生招生人数猛增的情况下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体制与人才培养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与“零淘汰”之间的矛盾;培养的人才类型、层次与社会需求的矛盾。2.3 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存在漏洞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有增无减,导致学风不正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约束不力,惩处力度不够,处罚主体不明。抄袭、剽窃他人论文和其他学术造假的丑闻屡见不鲜,例如某高校年共1263篇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检测结果显示,文字重复率最高的竟达82%,平均为17%。2.4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待加强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达到了创记录的43.6万,而博士研究生达6万。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研究生整体水平降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减弱。如何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生学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 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应采取的措施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当前的研究生管理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学风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办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保证,这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因素,提出以下见解供相关人士参考。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木兰百花园”
更多关于“新时期下如何做好研究生的学风建设 ”的相关文章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7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研究生学风研究
学风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风气,研究生学风是研究生在学习、研究、学术评估等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风气。学风是学术发展的命脉,研究研究生的学风对于解决研究生的学风问题、培养其优良学风进而培养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研究生学风的现有研究为基础,对7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517名研究生学风的调研和考察发现,从整体看,研究生学风存在闷题,从学风的不同方面看,研究生学风有问题,但并不很严重,研究生不同方面的学风问题存在差异,自评的学风问题稍严重于他评的学风问题,对研究生学风的整体评估表明,硕士生较博士生学风问题严重,文科生较理科生学风问题严重,研究生不同形式学风的评估表明,博士生较硕士生学风问题严重,文理科研究生表现出复杂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学风问题的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风气不良、网络信息工具便利、论著发表、出版市场欠规范,学校原因主要是学术制度缺陷、学风教育不够、导师负面影响,研究生自身原因主要是道德观念淡薄、缺乏道德自律、学术规范认知水平低、投机和侥幸心理。解决研究生的学风问题,培养其优良学风,需要社会、高校、研究生的共同努力,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规范发表和出版市场,高校要完善学术制度、加强学风教育、发挥导师引导示范作用,研究生要增强道德观念、加强道德自律、迸发学习研究兴趣和增强创新意识、丰富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学风教育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