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都说出国留学人员国内社保比在国内读书更有前途

【专访】张倩仪:我们出国留学是为了后代不再留学|界面新闻 · 文化 界面新闻APP清华大学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896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这激起了整个中国知识界的震动。随后,清政府第一次派13名留学生到日本学习,两年之后,派学生到日本成为国家政策,十年之后,已经有8000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学习,其中不少还是自费留学。留日潮之后,是留美潮、留法潮、留苏潮,20世纪上半期变成留学大热的时代。从1896年到1950年初,有数以十万计的学生离乡别井,远渡重洋。
这一段留学大潮,是中国向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的一个切片,当年一部留学史,有半部是清末民国政治史,还有半部,是平民求救国、求前途的艰难打拼。回望中国近代史,像蔡元培、鲁迅、胡适、钱三强、汤佩松、林风眠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这些风云际会中推动社会转型的关键人物,几乎都是留学归来。
曾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的资深出版人、作家张倩仪,钩沉大量史料,搜集了近300位亲历者的历史回忆,在《大留学潮:记动荡时代的逐梦青春》一书中,再现了传统中国向西方取经的曲折历程。张倩仪把中国当今的留学热潮,看做是近代那个曾经中断过的留学潮的继续。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输出学生的第一大国,一年里留学的人数,就比近代的半个世纪多出两三倍。这个时候梳理20世纪上半期的留学潮,正可以对照我们今日的教育状况。国内什么样的教育使得学子纷纷出国求学?出国留学的费用从何而来?出国后生存何等艰辛?归国后又出路何在?这些书中关注的问题,今天看来依然如此熟悉。
在这本书的末尾,有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严济慈1924年的书信中的一段话:&我且不愿意将来送吾们的子女来外留学,因为吾们应该把中国学校改进到跟他们一样好,再不要使他们受晕船思乡的痛苦。&近百年过去了,送子女出国留学的人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曾经那一代人渴望子女不必远渡重洋求学的梦想,是否有朝一日会实现?
科举的路没有之后,每个人都很急地寻找出路,引起了大的留学潮
界面文化:中国的留学潮是从清末开始的,当时具体是怎样的社会变迁触发了这样一个大留学潮呢?
张倩仪:中国留学开始得比较晚,相对日本来说我们比较晚,甚至相对土耳其来说我们也比较晚,那为什么我们会比较晚,为什么那么晚突然又引起那么多人去留学呢?其中关键因素就是我们发现自己的情况已经不能支撑面对现在这个世界了。落差那么大,就产生一种很急的想要知道外面是怎么回事、我们怎么能把握它的感觉。所以这个留学潮我觉得是从1896年开始的,清政府终于愿意官派留学生了,然后有一些人感觉到中国终于要变了,他们感觉到不能再依靠科举了,要寻找新的出路。最后连清政府自己都废除了科举,当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怎么办?我怎么才能有前途?从前的前途都是很清楚的,就是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然后当官。现在这条路没有了,怎么办?所以每个人都很急地去寻找出路,也引起这样大的一个留学潮,一直到1930年代、1940年代,这个热潮都没有退。
界面文化:那个时候国内的教育状况是怎样的?
张倩仪:其实国内也在慢慢改进,可是毕竟还是有很多原因造成国内教育的不良。第一,掌握新的教育的内容的人不够,然后就靠很多速成的留学生,可能就在日本读了一两年,就回来教书,这种人是没有底蕴的,教的质量也不好,学生都不一定很满意,整个教育的水平也不可能很快拔高。那大学有没有好的呢?当然是有的。北京大学当然不错,清华学堂1910年也建立起来。但相对于全中国的青年人口来说,能进这些学校的比例也就太小了,大部分的人还是要走出国的路。而且整个社会太多思潮,思想的混乱,前途的不明,青少年心里的压抑和怒气是很厉害的,所以他们经常要反抗传统,反抗学校,经常会发生闹学潮的事情。这样的话,那些家长也会觉得,我的孩子不能在中国读书了,因为中国太乱了,中国的学校里动不动就闹学潮,我就把他移到外国去吧。如今我们不再是闹学潮,而是因为对我们的教育没有信心,然后很多家长就说,与其这样我就把他送出国去了,也是一种反抗吧,对现在约束性教育方法的一种反抗。
界面文化:感觉清末民初的留学潮,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国家性的策略,送一些学生出去学西学,回来改良社会,而且学生自己也是抱着科学救国的想法出去的,但今天人们出国留学,大都是出于个人命运的考虑,甚至可能就不回来了。
张倩仪:其实那个时候的人也不是纯粹国家性的,因为私费留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国策当然对他们有影响,但他们有自己的意愿和意志,他们也是找前途,只不过他们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是连在一块的。因为大部分的人没有准备从此就不回国了,他们读书以后还是回到中国来,所以他们对中国怎么改变就关心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想要回到中国,而且他们喜欢中国。我曾经问过何炳棣先生,他是很晚才出去的,一九四几年才出去,他回国就是一九五几年的时候,我当时就问他,你为什么那么想回中国呢?他说,这是我的父母之邦,我的祖宗我的父母都是在这生活的,我为什么不回来?我觉得这才是最大的分别。
界面文化:就是传统的故土观念在消解吗?
张倩仪:是对一种文化的信心,是对自己生长地方的爱护,不是对政权,所谓的空虚的国家观念,是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乡土,自己的亲人,土生土长的地方的爱护。但现在这种感情好像薄弱了很多,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们不光是对教育没有信心,我们是对自己的乡土,自己的土地没有了信心,也没有了浓厚的感情。
嘉应留日学生在东京的合影照
现在留学是&小别离&,那个时候是生离死别
界面文化:现在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反映出一种阶层固化的倾向,只有有钱的精英阶层才能出国留学,民国时也是这样吗?
张倩仪:对,因为留学是要钱的,进外国的师范大学都要钱。所以留学不是好的培养人才的方法,公费留学生数量毕竟是少的,私费留学生就是有钱就能去,那怎么可能让私费留学生变成我们国家的一个常态呢?
界面文化:出国留学对一个平民来说,是那个时候更容易还是现在更容易?
张倩仪:都不容易。但现在中国普遍是富起来了,相对而言能够出去的人也就多很多,那个时候能出去的人是少,但希望出去的人跟现在差不多,所以那个时候可能更困难一点。而且那时候交通也不方便,消息也不没那么灵通,也没有那么多教你怎么去留学的机构。现在可以在网上查,那个时候是靠口传,甚至一些学生留完日本以后就写一个留日指南之类的书。
界面文化:所以那个时候出国有更多的不适应,在国外的生存非常难?
张倩仪:相当难,如果你没钱的话。现在中国留学生在外国死掉的人会有多少?基本上没有,所以电视剧就是《小别离》,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生离死别。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因为生病死掉的,因为穷死掉的,其实应该查一查有多少人。有留学生日记写过,他感到多么悲哀,又一个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死掉了,然后他还记下,如果没钱法国政府还会埋葬你,埋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有多少钱,比如说几十个法郎吧,你就可以埋葬在什么地方,但是多少年以后还是要取回的。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所以觉得死在外国,孤零零的,又那么穷,很悲哀,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今天你死了,明天会不会是我呢?我想现在中国留学生不管怎么穷大概都不会这样吧。
界面文化:勤工俭学的情况主要是在法国吗?
张倩仪:对,只有法国或者说欧洲大陆不需要很多学费,你就可以接受最好的大学教育。巴黎大学是他们最好的大学,谁都可以去巴黎大学,不报名也能听,就是没有学位而已,他们老师照样教,没有歧视。所以法国非常吸引当时没钱的自费留学生。其它地方不可能,英国美国都贵的很。很多人以为周恩来是留法的学生,他从法国发回来很多通讯,而且跟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运动有一点关系,但其实他是留英的学生,因为留英太贵了,受不了就跑到了法国。但他没有在法国读书,他是跑去做记者什么的,跟那边学生混在一块。
界面文化:所以那也是非常苦的?
张倩仪:非常苦。其实原来的计划很好的,每人每年有600块钱就可以去那边读书,而且是工读,就是为你找工作,你赚的钱就可以继续读书,那是个很好的构想,可是后来实行起来就不是这样了。后来因为大家都太想去了,结果根本都没有600块钱就去,去那边以后吃什么?所以去了以后要打工,什么都不懂就很惨,很压抑,又没法读书。他们很多人当时是大少爷,在家里面不干活的,去了外国突然变成这样,又没钱吃饭,那我干嘛来这?那种彻底的失望。然后发现,不是说教育是平民化吗,不是说人人机会平等吗,结果还是不平等的。
界面文化:学成归来的那些人是不是基本上都能对国家的建设发挥很大的作用?
张倩仪:不一定,我们当然知道很多人发挥了作用,我们都能数出来的人大多都是留学生,不留学的很少。也有的,中国的两弹一星计划里的人就有没有留过学的,问题是他们的老师是留过学的,他们是受到自己老师很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后来中国的教育也成长了,也能够培养自己的人出来了,所以他们也能够成为很好的专业人才。但这种人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留学回来然后有成就的。所以我们应该这么说,不是所有留学的人回来都有成就,因为里边有很多方鸿渐这种人,但那时候比较容易有成就的,大部分是留过学的人才。
界面文化:当时出国留学虽说是西风东渐,但很多留学生中国的传统也没有丢掉,传统文化的根底是很深的,这与现在全面西化的情况很不同。
张倩仪:是,像闻一多出国回来就是搞中国文学,鲁迅拓碑抄碑,还有一个中文系的杨树达,他是很早的留日学生,后来大家几乎都不记得他是留学生了,因为他一直都搞中国文学。早期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的中文底子比较好,也跟那个时候的情况有关,他们要考公费留学生,往往是要考中文的,不光是考英文。而且那时候离中国底蕴的传统学问也不远,1905年才废科举,哪怕是到一九二几年,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受传统教育出来的人,所以他们底子比较好。他们去外国的目标就是改良中国。所以他们去了外国以后,就用他们认为比较有新思想、新空气的那一套回头来看中国的东西,看怎么处理它。
日,第一批勤工俭学生赴法前在上海合影
我们的大学是有优势的,是社会上不好的东西在影响我们的学校
界面文化:在《大留学潮》这本书的最后写着,&哪一天中国人不必以留学为梦,中国的现代化康庄大道才算完成&,这是研究近现代留学史得出的教训吗?
张倩仪:对,这本书的最后结论,我们留学是为了不留学。当年出去留学的精英,那些愿意回国的人,他们的愿望就是不留学。当时他们坐船从内地到上海到香港坐船,去欧洲要一个多月时间,在印度洋上吐得要死,有些人一个礼拜饭都吃不下,为了去读书,你说辛苦不辛苦。他们当然想,我的下一代能不能不受这种苦,他们去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大家不要去留学啊。
界面文化:现在国内的教育怎样才能把学生留下呢?难道国内的大学就没有优势吗?
张倩仪:国内大学事实上有很多优势,国内大学也有很好的科目。中国从前很多人出去是念理科的,因为要科学救国,现在中国的科学不错,比如实用科目,机械工程。那天我还跟香港大学一位副校长聊,他是中国很多工程的顾问,原来在加拿大,他说美国已经很多年没有做基础工程的建设了,所以他们基础工程建设的技术根本就比不上中国。所以一些纯理科的东西,某一些学科,根本就不需要到外国学习了。所以你说中国的教育没有优势吗?不是,我们的教育在改进。很可能是反过来,社会上很多不好的东西在影响我们的学校。学术腐败,很多官员拿学位变成敲门砖,变成假身份,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官本位主义对学校的影响。
而且还有一点,我们都说清华留美,把清华捧到那种程度,清华那个时候的学堂教育,就是死读书的教育,拼命背书,并不是什么快乐学习,但不可否认是打了一个很好的底子。最初出去的那批清华学生,美国人不知道你是什么学校,什么水平,哪怕那是留美预备学校,去了以后都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读的。然后经过一两届,美国人发现这些人的水平非常好,不需要从一年级开始读,直接就进三年级。但是这种能直接进美国三年级的学生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是死背书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说死背书是不好的,我也反对,我也是受害人,但是也不能说死背书出来的教育水平就是低水平。
界面文化:就是说中国学生比国外学生基础要踏实吗?
张倩仪:比香港都要踏实很多很多倍。我这句话在香港说,永远都是被人骂的,但是这是我的真实感受,香港的基础教育说实在话比起内地来并不好,连大学教育都不一定比内地好,要看什么科目。所以留学不是纯粹去一个外国地方,读一个有名大学,还要看大学里边哪些学科是好的,是不是真的有人才。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你是不是认真追求学问的问题。
清华学堂,起初是清政府选派游美学生的&游美肄业馆&
中国的科举已经废掉111年了,我们还是认为只有学位是唯一出路
界面文化:你觉得怎样的一个留学模式才是健康的,良性的?
张倩仪:其实到了1930年代,中国的留学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良性的状况。那个时候,他们已经达到一种公费留学生只出去念研究生,本科全部在中国受教育的状况。中国本科的水平提拔上去了,所以他们只需要出去念研究生。但是接着中国又打仗了,还留什么学啊。就是中国努力花了二三十年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虽然整个基础教育还是有问题,因为贪污腐败还是很严重的,但是至少某一批精英教育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但这个时候不长,后面就已经被毁掉了。
界面文化:为什么1930年代能够达到这种水平呢?
张倩仪:因为很多留学生回来努力建设中国教育。中国留学教育政策当然受官员影响,但官员他们也聘很多留学生去做官员,然后那些留学生也会制定政策来保护自己。后来清华为什么能变成大学,也是中国人的一个运动。中国人认为我们不能永远拿钱去培养中学生程度和大专程度、大一大二程度的学生来去美国留学,我们应该把那些钱用在研究上,我们自己把清华变成大学,我们有能力也有水平。然后才在1925年那一届开始,1928年停派学生去美国留学的。美国人当然不喜欢,那是中国人争取回来的。
界面文化:就是说我们建立了一个比较良性的状态又被战争打破,然后现在又重头再来,所以现在只是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以后会越来越好的吗?
张倩仪:那要看有多少有学问的人回来建设了,如果我们还是盲目崇拜学位,那我看不到绝对的出路。那个时候其实也是,他们为什么要去法国勤工俭学留学呢,为什么还有很多私费留学生想去法国留学呢?因为法国的博士容易拿。因为国内只看学位,他们也就努力获得学位。这就是国策,或者说社会的政策。假如中国的政策说,我看的是能力,不是学位,如果有这个胆量,大家就不去争取学位了,对不对?陈寅恪是江西省费留学生,他出去留学十六年,没有一个学位。他的朋友吴宓是当时清华文学系主任,他推荐陈寅恪,因为他在美国就已经认识陈寅恪而且非常欣赏,然后校长就问,陈寅恪先生有博士学位吗?没有。那他有著作吗?也没有。那我们怎么能让他回来,教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呢?吴宓就说,可是很多人都认为他很有学问。校长不是学位主义,他去问梁启超,因为梁启超也是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已经是文学界的名人了。他问梁启超,你怎么看陈寅恪,他既没有博士学位又没有著作。梁启超说我的著作有这么多,可是比不上陈寅恪。就凭这句话,校长说,那行,那就聘陈寅恪吧。今天,我们敢吗?
今天我们用统计用数据来管理自己,统计管理是好的,数字管理是重要的,但不能是唯一的。我的大学老师里面,我最喜欢最崇拜的老师都没有博士学位,那重要吗?他有学问啊。但是这也是我们国策一个失败的地方,其实清朝就有官员提出来,包括当时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我们应该重视本国学位的学生。如果我们重视本国学位的学生,我们全国就会努力建设本国的教育,可是没有实行。日本留学生去外国,那时候全都像陈寅恪那样,就是读书不要学位,然后他们回到日本,日本学位更重要,外国学位不重要。如果是外国学位回来,你是不受重用的。德国也是这样,当时在德国,如果是外国的博士不能叫博士,德国的博士才能叫博士。全世界都保护自己的学位,只有中国保护人家的学位。
陈寅恪与妻子女儿
界面文化:但是中国教育的竞争太激烈了,很多人送孩子出去留学也是为了逃避高考制度的压力?
张倩仪:都是中国人的思想,望子成才,担心下一代的前途,所以想要规划下一代的前途。结果他们太焦虑了,以为去了外国就可以改变。我不否定,如果你能掌握我刚才说的美国的教育的话,是有机会的,如果你不掌握,到了那边还是死读书,那不也一样完蛋吗。所以,教育确实是全世界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中国并没有特别的坏,但是中国确实是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另外加上品质上的某些官僚主义,让我们感到更拘束。
界面文化:这个怎么体现在教育方面?
张倩仪:不敢提问。在香港你会发现一种情况,在讲座里面凡是敢提问的都是内地来的,香港人不敢提问,但是在制度上面,在提出严肃的疑问上面,在学习的方法上面,大陆学生敢于开放自己的心态比较弱。这也是很多学生去香港的原因,有学生告诉我,他读完硕士以后,觉得大陆的老师功底实在是很强,学问是很好,但是他喜欢香港教育里面老师并不给他答案,所以他们自己去寻找的那种自由气氛。但是现在这个自己努力去寻找答案,就是全部教育改革的目标啊,大陆是这样,台湾是这样,香港也是这样。
而且现在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包括香港大学,他们跟我们从前还不一样。他们是,&老师你干嘛不给我一个A,你给我一个B+,拉低我的总分数目,你赶快告诉我我怎么样才能拿A& 。这不是学习,你不应该来讨好我,问我怎么才能拿A。他们习惯了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边,反而没有一个自己奋斗自己寻找,在迷惘里找出路的感觉,而是让你告诉我那条路应该怎么走。我们现在的教育都不是为当下教育,现在佛教有一句话不是叫活在当下吗?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教在当下?我们的本科教育应该就是为了本科教育的,本科教育不是为了考研的。而且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为了寻求学习方法的教育,原来哪一个国家都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变成不是这样,变成中小学教育的延续?
界面文化: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张倩仪:当然我们生存的现实也非常残酷,因为中国人多,而且中国人的科举制度哪怕已经废掉111年了,我们还是认为只有学位、读书是唯一出路。美国不一定是这样,你就看美国节目《小厨神》,小孩子做菜,看得我们都傻了。十岁的小孩子能在限定的时间里面做出顶级的餐厅的菜,那些小孩子不一定是穷人家的,有的是很好的家庭的,他就喜欢做菜,拼命钻研,然后他们以后的梦想是希望开一家自己的餐厅。如果在中国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梦想,很快就被父母说,你别想这个哦,你赶快去读书。但老实说,读完大学,我们快乐吗?我能找到工作嘛?但如果我不是大学生,我是一个做饭非常好的厨师,你说我能不能找到工作,我是不是有非常多的朋友,我的人生是不是也会很快乐?那我们到底干嘛呢,怎么以为这是唯一一条出路呢?其实我们相当歧视职业教育,然后大学生出来都不会做事,没有实习经验,没有动手能力,跟从前中国的大少爷有什么分别,我们男男女女全变成中国新一代大少爷。美国欧洲并不是这样,他们有很多路都可以通向一个职业的快乐的成就的地步,这才是我们最需要打破的一点。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为什么很多都说出国留学比在国内读书更有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为什么很多都说出国留学比在国内读书更有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是确信无疑的。在留学目的地国家中,声誉最好的是美国,也是申请条件最为严格的国家;下来就应该属于英加澳德等欧美国家;韩国因为世界一流大学数量少,韩语适用范围小,经济并不是最发达的国家,在留学国家的选择中,并不是最佳的留学目的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为什么很多都说出国留学比在国内读书更有前途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体制比较优异的国家接受更好的教育,让自己拥有含金量更高的文凭、国际化的视野、多元文化的思维能力,最终握有更大的竞争力,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2、出国留学弊端也是有的,比如金钱上的付出会比较多,有一定风险,如果专业不好可能回来也会成为“海带"……总之,这些利弊也是因人而异的。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明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认为能够出国留学是一件利...
1、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选择去相关信息体制比较优异的国家接受更好的教育,让自己拥有含金量更高的文凭、国际化的视野、多元文化的思维能力,最终握有更大的竞争力,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2、出国留学弊端也是有的,比如金钱上的付出会比较多,有一定风险,如果专业不好可能回来也会成为“海带"……总之,这些利弊也是因人而异的。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明确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认为能够出国留学是一件利大于弊的好事。
也不一定肯定出问题吧。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留学生的留学后劲不足造成的。新东方国际高中就做的非常好,为了提升学生的留学后劲,他们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以...
国内高考,考研竞争太激烈,去国外既可以学到新思维,不同文化,开拓眼界,还可以增强回国的就业竞争力,年轻人应该出去闯一闯!challenge yourself!
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富裕,那么在出国的问题上一定慎重!!!!
除非你学习成绩很好,换句话说,你在中国能考上国本A段的,去欧洲没有问题,进入免学费的课程也是完全有可...
200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13万余人,其中自费出国留学12万余人。官方没有出国留学总人数与中国学生总人数得比例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结果如下: ?
  2005年...
答: 买本本先不要考虑性价比,而应该考虑到底要用本做什么?
在美国一般都是在网上买。dealsea 等上会帮你找到最值的东西。
注意牌子,在美国许多人认为HP不能...
答: 1、单纯的“留学服务机构”应属于商务服务行业。
2、在你描述的经营范围当中,如果属于盈利性的、业务培训或为出国留学服务”的话,应到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审批或备案,才...
答: 泰国属于宗教国家(佛教)
只是旅游事业很发达
但是社会不是很稳定
科学方面也不怎么好
留学生去泰国通常是学习酒店管理之类的课程
答: 到所在地的教育部门找自考办公室询,审核加盖公章即可。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中国的家长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中国的家长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在中国,出国留学是孩子的梦想,更是家长的期待。有的从小学开始,有的从中学开始,有的从大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那么中国家长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认为,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投资,以自己的事业、前程,甚至是家庭幸福为抵押的一种高风险投资。这就必须考虑回报,留学前就必须要考虑这个投资是否会有好的回报。在中国,出国留学是孩子的梦想,更是家长的期待。有的从小学开始,有的从中学开始,有的从大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将孩子送到国外学习。那么中国家长为什么要送孩子出国留学? 一、学习英语 培养独立能力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黄女士几年前就把17岁的女儿送到纽西兰读书。当时她女儿的理科成绩不好,英语和语文学得还挺好,加上女儿从小胆子小、独立能力差,黄女士希望女儿出国好好学英语,也锻炼锻炼。女儿出国时毕竟年龄小,缺乏自控意识,在国外受其他同学影响经常出去玩,耽误了学习。黄女士特地飞到纽西兰与女儿长谈了一次,女儿后来终于完成了学业。现在,她女儿已回国作了一名翻译,因为英语好,又能吃苦,单位领导对其很满意。小结:总的来看,出国留学利大于弊,但考虑到孩子的自控能力,最好在中国国内读完本科后再出国留学。 二、开阔视野,希望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
李华先生的女儿尽管才上高二,但他已决定不让女儿参加明年的高考,今年就送女儿到国外留学。他说女儿明年如果参加高考也能考上一般的高校,在他看来,中国国内除了北大、清华等少数一流高校外,其他高校的教学品质和教育水准在国际上排名一般都不是很好。女儿如果上不了国内一流大学,还不如送她到国外就读。李先生认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他女儿这一代人的成长目标。小结:孩子出国留学后能把外语学好,在国外接触到的多元文化确实可以使他们视野更开阔,当然这也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也是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做好准备。 三、家长攀比,别人送我也送
“我一个亲戚的女儿才上小学二年级,就送去英国读书了。”市民张静说,“我打算送儿子到英国读高中,享受英式教育。”她介绍,目前,儿子就读的私立学校,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时就开始张罗留学的事。张静说:“娃儿的同学差不多都要出国读书,娃儿不去,好像心里很过不去。”小结:留学有一定风险,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有专家就建议,留学作为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到哪个国家、学什么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等,一定要做好计划,不要盲目跟风。应该根据家庭经济状况量体裁衣,设计一套适合孩子的留学方案。
四、怕孩子变坏
刘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三,成绩在班里处于中游,属于“重点高中无望、普通高中又无忧”的那一类,所以与班里大部分埋头苦读的同学相比,他倒是很轻松,每天放学回家不是听音乐就是打电玩,再这样下去实在是没什么前途。她认为这个年龄的小孩子人生观还没有最终形成,是最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万一真走了歪道,再想扳回来就麻烦了。于是刘女士和老公就动起了把他送到国外去读书的念头,觉得反正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在澳大利亚又有一位远房亲戚可以照顾他,不如索性到那儿去念高中,将来升大学也容易点。儿子对此也没有异议。小结:虽然有不少孩子是通过出国读书变得懂事起来的,但是孩子年龄小,到哪年龄也不会大一岁,自理能力不够,到国外难道就不怕学坏了吗?
五、出国留学是为了深造
张先生的儿子很聪明,成绩也特别好,奥林匹克竞赛次次拿奖,学校里奖状也不知道拿了多少。本来家长也没想到要让孩子出国留学,有一次开家长会,孩子的班主任特地跟张先生谈了一次,说孩子理科那么好,如果有机会的话应该让他出国念书,国外理科方面的教育在实验条件和理论研究上都比国内好,在国外深造过之后,将来会更有出息。而且要出国,就要中学的时候办,等到大学读了一半了,一个是签证难了,另一个也浪费了读书的时间。张先生和儿子交流后,发现他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和打算,最终为了孩子能成才,决定送他出国去试试看。小结:像张先生孩子这样在中学成绩特别好的学生申请出国读大学的也挺多,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的只有考不上大学的人才会想出国混张文凭。这样的孩子到名牌大学里深造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六、孩子成绩太差了
马先生说,让孩子出国是万不得已的方案,要不是儿子的成绩不好,没希望考上好的大学,他才不会想到把那么小的孩子送出国。他儿子在一所普通中学读书,成绩中等,想和重点高中的学生竞争那几所重点大学,困难很大。而且马先生认为在国内一般大学读书的学生因为就业会有些问题,纷纷申请出国。他说如果辛辛苦苦参加了高考,考中一所并不理想的学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过了两年再出国,那不是耽搁时间吗?所以,他觉得让孩子早点出国是良策,不管他在那里考上什么大学,在现在人的眼里,出国总是能够镀一层金回来的。小结:我们只能希望马先生的儿子到时能有比较好的发展吧。但是镀金主要还是体现在孩子学习能力上,出国留学的高昂学费不可小觑,并不是每一个成绩差的孩子都有马先生儿子这样的爹。 七、学习国外的新理念
读高一的冷同学说,“我想出国,并不是看重那张‘洋文凭’,主要是想多学一些先进技术和理念。记得上初中时,我们学校和澳大利亚的一所中学长期交流学生的活动。有一次,我们一起做一道奥林匹克竞赛题目:一天中分针、时针共有几次处在平行位置。中国的学生马上就准备了草稿纸,列好方程式开始运算,可外国的学生却直接拨动手表的时针、分针。我很希望接受这样的教育。”小结:中国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国外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国外一些新的学习理念和灵活的教育模式,更适合那些语言基础不错,性格开朗,且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都较强的学生。 八、家长个人意愿
为了让女儿逃避严峻的高考,周爸爸就动起了让女儿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念头,他有个生意上的好朋友在那里定居,可以担当女儿的监护人。而且他觉得自己年轻时没机会出国留学,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送女儿去留学。周爸爸认为把女儿送到国外读书,即使什么也没有学到,在那个环境里英语水平肯定会不同一般,况且还有人照顾。然而,女儿却觉得爸爸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他不太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从而决定让自己出国,这是逃避高考的一条迂回之路。而且女儿觉得出国要花很多钱,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小结:对于这样比较有信心考上国内大学的同学,原本在国内可能可以考所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的,前途也能够看得见的。但是突然将孩子送出国外,失去在国内挤独木桥的勇气和信心,反倒会让他们不知道以后是怎样了。
九、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
41岁的陈某是一国有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从儿子出生,便在银行开了一个账户,为儿子将来出国留学攒钱。儿子成绩也不错,2008年,刚考入一重点高中,班主任也说上重点大学应该没问题。一次在一留学中介机构听到消息,说当下金融危机,中国学生申请出国留学更容易。于是陈某动摇了原先的计划,将儿子送到了澳洲,然而正是金融危机,一年后该学校倒闭了,陈某的儿子也失学了。小结:留学,这条看似繁花似锦的路上不乏陷阱。一些“黑中介”看准不少家长让孩子留学的迫切心理,早就挖好了坑。为了争生源拿回扣,不把孩子前途放眼里,而一些中国学生和家长对国外教育都不太了解,也不知道哪个国家、哪所学校学习更合适。 十、国外的教育方式“我妈妈觉得中国的教育不太适合我,希望我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15岁的徐小白言语中透着与年龄不太相称的成熟稳重。为了实现出国梦想,她从安徽的小城镇来到北京,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的高一新生。“高考实在太累,干脆送孩子读国际高中,以后直接申请国外的大学。”重庆余女士也这么说,孩子不用应付高考,能扎扎实实地学知识。“留学接受新的教育方式,回国后也许发展潜力更大。”小结:关于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看法各有不同。中国教育态度与国外教育态度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所以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是缺点。国外可能更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格特质的培养,加上外国大学是“宽进严出”。通过留学途径移民家住深圳南山区的某位投资公司高管尤先生说,教育也是一种投资,我周围不少人都准备通过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方式移民。所以尤先生儿子从中学开始便到了加拿大。尤先生还说,他准备让孩子在国外念完书,就直接在那边找工作,然后会在那边买房置地。等自己退休后也到那边养老。小结:许多家庭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主要是考虑到当地的教育、医疗和退休生活,为将来移民做准备。有的是先让孩子出国读书,等时机成熟再争取孩子先移民进而举家移民的战略。拥有当地高等教育学历和正式工作者更容易拿到绿卡。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校再走向社会,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留学无疑充当了移民的敲门砖或者跳板。但随着各国移民政策的变化,这条途径未必会一直有效
采纳率:65%
学会独立生存和在异地生活的能力,这种经历是会让人,受益匪浅的,在多元化的陌生环境中成长对个性塑造和个人能力发展上作用是极大的,推荐你尚友零中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出国留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国留学英语怎么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