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下滑解三个数字营销传播形式是几

四元数姿态的梯度下降法推导和解读 - 推酷
四元数姿态的梯度下降法推导和解读
笔者前面几篇文章讨论的是基于四元数的互补滤波算法,并单独对地磁计融合部分做了详细的讨论和解释。而本文讨论的姿态融合算法叫做梯度下降法,这部分代码可以参见Sebastian O.H. Madgwick在2010年4月发表的一篇论文(An efficient orientation filter for inertial andinertial/magneticsensor arrays),这篇论文利用四元数微分方程求解当前姿态,然后分别利用加速度计和地磁计进行补偿,推导出两种姿态融合算法。两种算法均为梯度下降法,而其中地磁计的处理方式笔者已经在《四元数姿态解算中的地磁计融合解读》一文中详细讨论了,这里笔者将对Madgwick对于加速度计和地磁计的梯度下降法做出详细的解释,期间一定有个人不足的地方,仅供参考,希望和各位网友一起学习!
首先来谈谈什么是梯度。维基百科中解释的是“标量场中某一点上的梯度指向标量场增长最快的方向,梯度的长度是这个最大的变化率。”很显然,梯度和变化率有关。现在我们引入标量函数f(x),对标量函数f(x)求导,不难得到f’(x)就是梯度,就是曲线在某一点的斜率。梯度下降法就是我们顺着这个在某一点下降速度最快的反方向一直走,走到一个极值点,这个点就是最优解(稳定解)。
那么这个梯度的概念和我们的姿态解算有什么关系?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说明:
我们求解姿态就是求解的转换矩阵(矩阵元素就是四元数)
。这个转换矩阵是有误差的,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采用某种算法,消除误差,最后得到的解就是我们的近似精确解,也就是姿态四元数了。消除误差四个字,在实际的实现过程中,是通过误差函数来实现的。定义误差函数ef(x),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是令ef(x)=0,求解上述方程得到x的值。我们在求解高阶方程的时候,一般的方法就是求导,求极值点,根据这些值来判断精确值个数和位置。这是我们高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在这里是一样的。只不过,
这里的误差函数 ef(x) 不再是之前讨论的简单的标量函数了
,他的自变量x变成了向量[q0 q1 q2 q3]。这也就是说,
原先的标量函数 ef(q) 变成了如今的标量函数 ef([q0 q1 q2 q3])
,他仍然是标量函数,但是自变量是向量[q0 q1 q2 q3]。
对上述自变量是向量的标量函数,我们要用梯度法求解,就必须求导。标量函数对向量求导很简单,只需要分别对向量中的各个变量求偏导即可:
但是,我们的姿态解算是三维姿态,不是一维姿态,所以,这里的ef(q)并不是一个标量函数,实质上是一个向量函数 ef ( q ),这个向量函数里面有三个元素,分别对应xyz轴的三个分量,每个分量又由一个四元数向量 q 构成。那么现在就引入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误差函数 ef ( q ),该误差函数不光自变量是一个向量,并且因变量也是一个向量,这种函数叫做
多元向量函数
。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就转化为
求多元向量函数的极值问题
针对上述极值问题,在计算机中,多采用数值解法,如最速下降法、牛顿法、共轭梯度法。我们这里讨论就是第一种算法,又叫做梯度下降法。PS:梯度下降法为一阶线性收敛,牛顿法为二阶线性收敛,所以从收敛速度和精度来讲牛顿法要好,但是需要计算Hessian矩阵,计算量大,笔者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或许今后笔者会尝试牛顿法求解姿态)
在梯度下降法中,需要对多元向量函数求导,当然,前人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了,美其名曰 雅可比矩阵(Jacobian) 。不要被他吓到,雅可比矩阵就是按照规矩来一个个求导的过程。上述讨论了标量函数对向量的导数的情况,当标量函数变为向量时,只需要继续对每一个向量再求偏导即可。对于上式(假设四元数向量定义为行向量),再对每一个因变量求偏导:
上式就是多元向量函数的导数(也称为雅可比矩阵)。在这里,我定义的是行向量的四元数 q 和列向量因变量[efx efy efz]’,你同样可以定义列向量四元数 q 和行向量因变量[efx efy efz]。但是注意在求导的时候,注意一下矩阵的行列对应,记住:
行向量不能对行向量求导,列向量不能对列向量求导,只能交错进行,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因为后面在用梯度计算姿态的时候为了满足矩阵乘法法则需要转置雅可比矩阵
这里,我们由引例考虑实际情况。现在考虑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梯度下降法姿态融合算法。
先给出梯度下降法计算公式:
从上述公式也可以看出梯度下降法属于一阶收敛,牛顿法在迭代公式中应用到了f(x)的导数,所以属于二阶收敛。对于上述公式的理解,
处的梯度(导数),前面的负号表示梯度的反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当前最快的下降收敛速度,我们按照这个方向走步长
。在这里,我们取函数
的方向,即
。根据前述讨论,这里的函数就是误差函数,并且是多元向量函数,自变量是四元数向量,因变量是三维坐标。由于是利用加速度计表征的四元数矩阵误差,所以该多元向量误差函数记作
上述公式的得来其实很简单,就是重力加速度g在地理坐标系中的值通过四元数法旋转到载体坐标系中的值,也就是旋转矩阵的第三列,然后减去当前加速度计测得的值作差,就是通过加速度计表征的旋转矩阵的误差。很显然,这个误差函数就是典型的多元向量函数,当这个函数等于0时,我们就认为得到了旋转矩阵没有误差,也就是姿态四元数是精确的,从而得到了飞行器的精确姿态。
为了求解上述方程,我们对其求导,根据前述阐述,上述函数的导数就是其对应的雅可比矩阵:
上式中的自变量四元数为行向量,因变量三维向量是列向量
。进行到这里,还没有应用到梯度下降算法,只是做好了前提准备。为了更好的理解梯度算法的原理,这里从标量函数梯度开始看起。设标量函数f(x),导数有f’(x),对于x上的一个增量dx,有dy=f’(x)dx。当dy-&0时,我们认为已经到达稳定解,梯度法计算完成。同理,x变为向量四元数
,y变为三维向量,那么f’(x)变为雅可比矩阵
,有梯度计算公式: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
雅可比矩阵转置符号 T
。前面红色部分说过对于多元向量函数求导涉及到分子和分母的行列向量问题,在这里,为了满足矩阵乘法的要求,如果我们不对雅可比矩阵进行转置,那么等式右边就是(3x4)X(3x1),显然不满足矩阵乘法要求,所以,在这里对之前求出来的雅可比矩阵转置。得到一个(4x3)X(3x1)=4X1的列向量:
根据梯度下降法的计算公式,假设我们经过梯度下降法计算的目标姿态为
,那么有:
上述公式就是根据梯度下降算法求得的一组四元数,对梯度归一化是为了得到梯度的方向,其梯度大小由步长ut决定。这样的一个迭代公式显然属于一阶线性收敛,通过计算机的迭代运算可以从初始时刻的姿态每一步经由梯度的相反方向走到多元向量误差函数的一个局部极值点,这个点就是我们消除了旋转矩阵误差的点,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姿态四元数。
PS一句,这里的步长ut和实际物体运动的角速度
相关,和采样时间相关,具体关系为:
上述关系是Madgwick给出的,我只能理解
物体运动角速度越快,采样时间越长,那么收敛的步长就必须越长
,我觉得是显然的,至于为什么,我无法给出证明。Madgwick也只是一带而过,有想法的网友可以一起交流。
利用梯度下降法可以求得一组姿态四元数,这组姿态四元数是基于加速度计表征出来的四元数,由于加速度计的动态性能不佳,所以这种方法在高速运动之下会有较大的延迟。而在惯性导航中,主要的器件是陀螺仪,这个器件是专门处理高速运动下的较为理想器件。之前笔者研究的互补滤波姿态融合算法和目前绝大多数网友采用的姿态解算算法均是根据四元数微分方程得来。关于这个方程的解释不在本篇文章讨论范围之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这个微分方程求解得出的姿态和梯度下降法求解的姿态都是用于描述一个坐标系相对于另一个坐标系的空间位置。所以,为了充分两者的算法特点,需要对其进行融合。
假设由微分方程求解的姿态四元数为
上面这个式子很和谐,因为我们所要求的最终姿态在等式左边,等式右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基于陀螺仪的四元数微分方程求解的姿态,另一个是用梯度下降法求解的姿态四元数,两者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前者用于高速运动,后者用于低速运动。
在这里就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即
系数 alpha 如何取
很明显,高速运动下alpha要小一些,低速运动下alpha要大一些。也就是说
理论上将这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值
。至于这个动态值应该怎么取舍就交给那些大牛们去研究吧,我这里就采用常量简单处理了。在常量值处理的前提下,上述公式取得最优值的alpha应该是
的收敛速度等于
的收敛速度(Madgwick如是说,有网友知道为什么可以和我讨论),所以就有如下公式:
式中的beta就是四元数微分方程求解的姿态算法的收敛速度,这个值就是陀螺仪的测量误差,通过查询IMU器件的PDF手册就可以知道,一般是一个很小的值。等式右边
就是梯度下降算法的收敛速度,进而有:
在分析上述公式之前,在这里先明确一点,就是梯度下降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
只有当算法的收敛速度快于物体运动速度,该算法才可以实时跟踪到姿态
,如果物体运动太快,那么该算法会失效。(说到这里,真心有必要采用动态的步长算法啊!)所以在这里,我们让alpha尽可能大,用于跟踪物体高速运动(不能太大,太大了会导致静态性能差)。那么此时
就比较大,由于beta比较小,所以上式就近似为:
Beta本来就小,采样时间又非常小(就是控制周期,大伙一般为2~4ms)。所以近乎为0。
由于alpha假设为比较大的值,那么对于梯度下降法而言:
该公式右边的
就占有绝大比分比例,以至于上次姿态的
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直接由反梯度方向的迭代值就直接可以达到目标姿态(至于为什么,笔者在这里也不是清楚,只能这么解释,关于这点,Madgwick在论文中该部分我看的不是很明白,希望有人可以指导一下)。基于这个假设,有:
现在,将这些公式全部代入到,其中四元数微分方程未给出:
可以得到最终的梯度下降法的姿态融合算法公式:
上述公式的实现流程图:
写到这里,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的梯度下降法姿态融合算法就解说完毕。
接下来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解释融合地磁计的梯度下降算法。其实地磁计的融合算法与先前讨论的加速度计融合算法如出一辙。
如果单独用地磁计进行梯度下降融合算法,那么和加速度计是一模一样的
。现在是两者的融合,所以原先代表加速度计的3X1的
变成了现在的6X1的
上式公式中的后3列地磁计部分的由来我就不做详细推导了,这部分内容详见笔者的另一篇文章《四元数姿态解算中的地磁计融合解读》。那么同加速度计处理一样,对上式中的地磁计部分单独求导,得到雅可比矩阵
下面的工作就是得到有地磁融合的梯度计算式:
很明显,公式左边必须满足4X1的矩阵,表示四元数的梯度修正增量。我们现在来看等式右边。根据矩阵乘法的运算法则,首先要满足的条件便是(4X?)x(?X1)=4X1。中间的问号就是我们确定的值。在这里,等式最右边很明显是6X1,这也就是说
必须是一个4X6的矩阵。很明显,
是一个融合了加速度计和地磁计的雅可比矩阵:
笔者这里就不展开了,自行代入前述公式不难发现这是一个6X4的矩阵,所以,转置一下就可以代入地磁融合的梯度计算公式中。最后可以计算出
,这是一个非常长的公式,笔者在A4草稿纸上硬是写不下啊!具体代码稍后给出。地磁计融合的梯度下降算法框图:
最后PS:这里地磁计的XOY平面处理方式我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做了讨论,不明白的可以参考《四元数姿态解算中的地磁计融合解读》。
写到这里,整个梯度下降法的推导和解说就结束了。这些算法都是基于Madgwick的《An efficientorientation filter for inertial and inertial/magneticsensor arrays》这是未发表的详细版,而正式发表则是《Estimation of IMU and MARG orientation usinga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在IEEE 国际会议的Rehabilitation Robotics上发表的论文,这篇论文去除了之前对于陀螺仪的积分补偿,这部分笔者没做研究,不讨论。
最后说一下这个算法的优缺点。
1、& 当步长较小时(0.03左右)三个姿态静态值非常稳定,慢速运动下可以达到较高精度的要求;
2、& 步长较大时,可以快速的跟随高速运动下的姿态变化;
3、& 巧妙避免了地磁计补偿需要知道当地磁场的角度。
1、& 步长非动态,系统可相应频带有点窄;
2、& 地磁计在使用之前必须经过较为精准的Hard补偿和Soft补偿。参见《COMPENSATING FOR TILT, HARD IRONAND SOFT IRON EFFECTS》,否则这个误差会对Pitch和Roll产生干扰,导致姿态精度降低。
3、& 高速运动时,偏航角响应有严重延迟,导致全姿态错误,必须增加步长来解决,但是静态性能就会降低。
附上x-IMU应用Madgwick的代码:
下面是用梯度下降法融合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
void MadgwickAHRSupdateIMU(float gx, float gy, float gz, float ax, float ay, float az) {
float recipN
float s0, s1, s2, s3;
float qDot1, qDot2, qDot3, qDot4;
float _2q0, _2q1, _2q2, _2q3, _4q0, _4q1, _4q2 ,_8q1, _8q2, q0q0, q1q1, q2q2, q3q3;
// Rate of change of quaternion from gyroscope
qDot1 = 0.5f * (-q1 * gx - q2 * gy - q3 * gz);
qDot2 = 0.5f * (q0 * gx + q2 * gz - q3 * gy);
qDot3 = 0.5f * (q0 * gy - q1 * gz + q3 * gx);
qDot4 = 0.5f * (q0 * gz + q1 * gy - q2 * gx);
// Compute feedback only if accelerometer measurement valid (avoids NaN in accelerometer normalisation)
if(!((ax == 0.0f) && (ay == 0.0f) && (az == 0.0f))) {
// Normalise accelerometer measurement
recipNorm = invSqrt(ax * ax + ay * ay + az * az);
ax *= recipN
ay *= recipN
az *= recipN
// Auxiliary variables to avoid repeated arithmetic
_2q0 = 2.0f * q0;
_2q1 = 2.0f * q1;
_2q2 = 2.0f * q2;
_2q3 = 2.0f * q3;
_4q0 = 4.0f * q0;
_4q1 = 4.0f * q1;
_4q2 = 4.0f * q2;
_8q1 = 8.0f * q1;
_8q2 = 8.0f * q2;
q0q0 = q0 * q0;
q1q1 = q1 * q1;
q2q2 = q2 * q2;
q3q3 = q3 * q3;
// Gradient decent algorithm corrective step
s0 = _4q0 * q2q2 + _2q2 * ax + _4q0 * q1q1 - _2q1 *
s1 = _4q1 * q3q3 - _2q3 * ax + 4.0f * q0q0 * q1 - _2q0 * ay - _4q1 + _8q1 * q1q1 + _8q1 * q2q2 + _4q1 *
s2 = 4.0f * q0q0 * q2 + _2q0 * ax + _4q2 * q3q3 - _2q3 * ay - _4q2 + _8q2 * q1q1 + _8q2 * q2q2 + _4q2 *
s3 = 4.0f * q1q1 * q3 - _2q1 * ax + 4.0f * q2q2 * q3 - _2q2 *
recipNorm = invSqrt(s0 * s0 + s1 * s1 + s2 * s2 + s3 * s3); // normalise step magnitude
s0 *= recipN
s1 *= recipN
s2 *= recipN
s3 *= recipN
// Apply feedback step
qDot1 -= beta * s0;
qDot2 -= beta * s1;
qDot3 -= beta * s2;
qDot4 -= beta * s3;
// Integrate rate of change of quaternion to yield quaternion
q0 += qDot1 * (1.0f / sampleFreq);
q1 += qDot2 * (1.0f / sampleFreq);
q2 += qDot3 * (1.0f / sampleFreq);
q3 += qDot4 * (1.0f / sampleFreq);
// Normalise quaternion
recipNorm = invSqrt(q0 * q0 + q1 * q1 + q2 * q2 + q3 * q3);
q0 *= recipN
q1 *= recipN
q2 *= recipN
q3 *= recipN
} 下面是用梯度下降法融合的加速度计和地磁计:
void MadgwickAHRSupdate(float gx, float gy, float gz, float ax, float ay, float az, float mx, float my, float mz) {
float recipN
float s0, s1, s2, s3;
float qDot1, qDot2, qDot3, qDot4;
float _2q0mx, _2q0my, _2q0mz, _2q1mx, _2bx, _2bz, _4bx, _4bz, _2q0, _2q1, _2q2, _2q3, _2q0q2, _2q2q3, q0q0, q0q1, q0q2, q0q3, q1q1, q1q2, q1q3, q2q2, q2q3, q3q3;
// Use IMU algorithm if magnetometer measurement invalid (avoids NaN in magnetometer normalisation)
if((mx == 0.0f) && (my == 0.0f) && (mz == 0.0f)) {
MadgwickAHRSupdateIMU(gx, gy, gz, ax, ay, az);
// Rate of change of quaternion from gyroscope
qDot1 = 0.5f * (-q1 * gx - q2 * gy - q3 * gz);
qDot2 = 0.5f * (q0 * gx + q2 * gz - q3 * gy);
qDot3 = 0.5f * (q0 * gy - q1 * gz + q3 * gx);
qDot4 = 0.5f * (q0 * gz + q1 * gy - q2 * gx);
// Compute feedback only if accelerometer measurement valid (avoids NaN in accelerometer normalisation)
if(!((ax == 0.0f) && (ay == 0.0f) && (az == 0.0f))) {
// Normalise accelerometer measurement
recipNorm = invSqrt(ax * ax + ay * ay + az * az);
ax *= recipN
ay *= recipN
az *= recipN
// Normalise magnetometer measurement
recipNorm = invSqrt(mx * mx + my * my + mz * mz);
mx *= recipN
my *= recipN
mz *= recipN
// Auxiliary variables to avoid repeated arithmetic
_2q0mx = 2.0f * q0 *
_2q0my = 2.0f * q0 *
_2q0mz = 2.0f * q0 *
_2q1mx = 2.0f * q1 *
_2q0 = 2.0f * q0;
_2q1 = 2.0f * q1;
_2q2 = 2.0f * q2;
_2q3 = 2.0f * q3;
_2q0q2 = 2.0f * q0 * q2;
_2q2q3 = 2.0f * q2 * q3;
q0q0 = q0 * q0;
q0q1 = q0 * q1;
q0q2 = q0 * q2;
q0q3 = q0 * q3;
q1q1 = q1 * q1;
q1q2 = q1 * q2;
q1q3 = q1 * q3;
q2q2 = q2 * q2;
q2q3 = q2 * q3;
q3q3 = q3 * q3;
// Reference direction of Earth's magnetic field
hx = mx * q0q0 - _2q0my * q3 + _2q0mz * q2 + mx * q1q1 + _2q1 * my * q2 + _2q1 * mz * q3 - mx * q2q2 - mx * q3q3;
hy = _2q0mx * q3 + my * q0q0 - _2q0mz * q1 + _2q1mx * q2 - my * q1q1 + my * q2q2 + _2q2 * mz * q3 - my * q3q3;
_2bx = sqrt(hx * hx + hy * hy);
_2bz = -_2q0mx * q2 + _2q0my * q1 + mz * q0q0 + _2q1mx * q3 - mz * q1q1 + _2q2 * my * q3 - mz * q2q2 + mz * q3q3;
_4bx = 2.0f * _2
_4bz = 2.0f * _2
// Gradient decent algorithm corrective step
s0 = -_2q2 * (2.0f * q1q3 - _2q0q2 - ax) + _2q1 * (2.0f * q0q1 + _2q2q3 - ay) - _2bz * q2 * (_2bx * (0.5f - q2q2 - q3q3) + _2bz * (q1q3 - q0q2) - mx) + (-_2bx * q3 + _2bz * q1) * (_2bx * (q1q2 - q0q3) + _2bz * (q0q1 + q2q3) - my) + _2bx * q2 * (_2bx * (q0q2 + q1q3) + _2bz * (0.5f - q1q1 - q2q2) - mz);
s1 = _2q3 * (2.0f * q1q3 - _2q0q2 - ax) + _2q0 * (2.0f * q0q1 + _2q2q3 - ay) - 4.0f * q1 * (1 - 2.0f * q1q1 - 2.0f * q2q2 - az) + _2bz * q3 * (_2bx * (0.5f - q2q2 - q3q3) + _2bz * (q1q3 - q0q2) - mx) + (_2bx * q2 + _2bz * q0) * (_2bx * (q1q2 - q0q3) + _2bz * (q0q1 + q2q3) - my) + (_2bx * q3 - _4bz * q1) * (_2bx * (q0q2 + q1q3) + _2bz * (0.5f - q1q1 - q2q2) - mz);
s2 = -_2q0 * (2.0f * q1q3 - _2q0q2 - ax) + _2q3 * (2.0f * q0q1 + _2q2q3 - ay) - 4.0f * q2 * (1 - 2.0f * q1q1 - 2.0f * q2q2 - az) + (-_4bx * q2 - _2bz * q0) * (_2bx * (0.5f - q2q2 - q3q3) + _2bz * (q1q3 - q0q2) - mx) + (_2bx * q1 + _2bz * q3) * (_2bx * (q1q2 - q0q3) + _2bz * (q0q1 + q2q3) - my) + (_2bx * q0 - _4bz * q2) * (_2bx * (q0q2 + q1q3) + _2bz * (0.5f - q1q1 - q2q2) - mz);
s3 = _2q1 * (2.0f * q1q3 - _2q0q2 - ax) + _2q2 * (2.0f * q0q1 + _2q2q3 - ay) + (-_4bx * q3 + _2bz * q1) * (_2bx * (0.5f - q2q2 - q3q3) + _2bz * (q1q3 - q0q2) - mx) + (-_2bx * q0 + _2bz * q2) * (_2bx * (q1q2 - q0q3) + _2bz * (q0q1 + q2q3) - my) + _2bx * q1 * (_2bx * (q0q2 + q1q3) + _2bz * (0.5f - q1q1 - q2q2) - mz);
recipNorm = invSqrt(s0 * s0 + s1 * s1 + s2 * s2 + s3 * s3); // normalise step magnitude
s0 *= recipN
s1 *= recipN
s2 *= recipN
s3 *= recipN
// Apply feedback step
qDot1 -= beta * s0;
qDot2 -= beta * s1;
qDot3 -= beta * s2;
qDot4 -= beta * s3;
// Integrate rate of change of quaternion to yield quaternion
q0 += qDot1 * (1.0f / sampleFreq);
q1 += qDot2 * (1.0f / sampleFreq);
q2 += qDot3 * (1.0f / sampleFreq);
q3 += qDot4 * (1.0f / sampleFreq);
// Normalise quaternion
recipNorm = invSqrt(q0 * q0 + q1 * q1 + q2 * q2 + q3 * q3);
q0 *= recipN
q1 *= recipN
q2 *= recipN
q3 *= recipN
已发表评论数()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标题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主题不准确
没有分页内容
图片无法显示
视频无法显示
与原文不一致> 新闻详情
【火电电量之忧】利用小时数、上网电量、负荷下滑趋势难解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22960
来源:网络转载
&  近日,中电联发布了《月份运行简况》,数据显示,受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低速增长影响,火电发电量连续四个月同比下降,其中10月份共有20个省份出现负增长。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3867小时,同比下降235小时,与上年同期相比,共有21个省份火电利用小时同比下降。
  负荷低、设备利用小时少、发电量下降,再加上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和越来越高的环保投入,使火电经营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区,好在自2011年以来动力煤价格持续走低,给火电企业带来了相对充裕的赢利区间,没有出现前些年的普遍亏损,但是火电面临的形势和趋势却难以让行业乐观。
  10月份,本报记者在上海、浙江两地采访时发现,上海某火电基地8台机组,只有1台在运行,其他全部停机,浙江嘉兴某电厂8台机组也只有2台在运行,两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均对记者表示,机组停运的主要原因是西南水电送华东电量猛增以及当地用电量增速下滑。
  而就是这两家大型火电企业,在今年10月份,一家被评为&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基地&和&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电站&,都属于高效节能环保机组,在上网调度上享有优先权力,由此,当地其他小型火组发电量形势可见一斑。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产业发展一部火电处处长伍丁萍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出现的火电设备利用率和发电量低迷现象,后期表现仍会难言乐观,会有继续加剧的风险。
  走下坡路已是必然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34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1%,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6.8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火电发电量320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8%,已经连续4个月负增长。
  分省来看,10月火电发电量增速超过10%的省份仅有云南(12.42%)和新疆(11.68%);全国共有20个省份火电发电量出现负增长,与上月相比增加2个,华东、华中分别仅有江西、浙江实现小幅增长,同比下降超过20%的省份有上海(-38.7%)、湖北(26.1%)、广西(-25.4%)、贵州(27.6%)和西藏(-33.8%)。
  中电联认为,火电发电量快速下降的原因是电力消费需求放缓且非化石能源发电高速增长影响,特别是云南、湖南、吉林和四川等省份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低,主要是由于电力消费需求放缓的同时,省内发电装机富余且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大,导致火电停机备用、调峰时间较长。而截至10月底,全国火电发电量连续4个月负增长的同时,全国水电发电量却连续四个月高速增长。
  国内主要发电企业华能国际曾发布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境内各运行电厂按合并报表口径累计完成发电量 2230.42 亿千瓦时,同比降低 4.66%。发电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全国多条自西向东送电的特高压线路投产,挤占了东部沿海地区火电机组的发电空间,而该公司在东部地区火电机组占比较高,受影响程度较大;同时云南水电机组大量投产,并外送广东负荷中心,辽宁、福建大型机组陆续投产,冲击了云南、广东、辽宁、福建等地区火电机组的发电量。
  今年2月,中电联曾发布预测报告,预计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小时,其中煤电设备利用小时超过5100小时。11月初,中电联再次发布预测报告,将预期下调,预计全年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4300小时左右,其中火电设备利用小时4800小时左右,同比回落幅度较大。
  近三年来,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一直难言乐观:2012年,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4965小时,同比降低340小时;2013年,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5012小时,同比仅增加30小时;今年1~10月,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3867小时,同比下降235小时。
  &预计火电发电量下滑的趋势至少在明年不会有所缓解。&中电投火电部副主任赵风云对记者表示。
  结构调整亟待推进
  今年10月9日召开的&全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动员会议&指出,为推动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国家能源局将科学制定电力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年度火电建设规模,并指导地方优化火电项目布局,对火电利用小时数过低(4500小时以下)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其年度火电建设规模。
  控制规模是为了优化布局,防止火电无序发展、盲目扩张,特别是东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富余较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东北电网水电、纯凝机组等可调峰稀缺,调峰困难已经成为电网运行最突出问题。
  东北电网目前的电源结构中,火电占总装机的70%,风电占总装机的20%,核电正在陆续投运。在冬季供热期,供热机组运行容量占火电运行总容量的70%,造成电网调峰能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导致了东北电网调峰困难的三个严重后果:一是电网低谷电力平衡异常困难,调度压力巨大,增加了电网安全运行风险;二是电网消纳风电、核电等新能源的能力严重不足,弃风问题十分突出,不利于地区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升级;三是电网调峰与火电机组供热之间矛盾突出,影响到居民冬季供暖安全,存在引发民生问题的风险。
  对此,中电联曾建议,针对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热电联产企业供热连年大面积亏损的实际困难,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热电联产企业亏损原因,出台支持热电联产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政策出台前,对热价倒挂严重、亏损严重的供热电厂予以财政补贴。
  除区域火电结构需要调整之外,在火电形式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机组结构调整亦将加快。最近发布的《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年)》就提出,合理确定燃煤发电机组调峰顺序和深度,积极推行轮停调峰,探索应用启停调峰方式,提高高效环保燃煤发电机组负荷率。
  同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的燃煤发电机组,可在一定期限内增加其发电利用小时数。对按要求应实施节能环保改造但未按期完成的,可适当降低其发电利用小时数。
  可见,大容量、高参数、环保性能好的火电机组是未来发展方向,在竞争发电量和利用小时数上将越来越具有优势,这也是未来火电机组结构调整的方向。通过区域电源结构调整和火电机组结构,火电尚有突破困局的机会。
深圳市宏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交通运输部的要求,...
新闻排行榜
版权所有∶中自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攀岩下滑绳结打法图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