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是冰川是怎么形成的的什么作用形成的一般只说冰川是怎么形成的作用,到

发现信息价值
小冰河期来临?小冰河期结束?
22:52 灌水发表在
关于“小冰期”:全球变暖已经停止? 精选
先说一下基本概念,气候系统一直是存在状态变动的,变动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突变,第二是波动。气候波动存在周期性或者准周期性。当波动到低于平均气温的半个周期时,这时候气候被认为进入“冰期”或者“寒冷期”。当这个波动幅度小,持续时间短,相对寒冷的时期被称为小冰期。 本图数据来自IPCC公布的网站,如果对数据有质疑,可向Nature投稿,但是请一定要搞懂后发言,不要仅仅知道的物探知识就混乱评价地球系统的科学数据。我也看不起放暗箭的,还有北京大学的假博士,请自重。 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全球寒冷事件的增加,涌起了全球变暖已经停止。其中一个报道是这样的(科学网优先笔法) MSN:专家称全球气候变暖已停止 或开始20年小冰河期 () 凤凰网:外媒:今年寒冬显示小冰河期来临 () “冰期”,人们想着到处是冰原,全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唯余北极熊,大河上下,顿失翩翩女。好可怕呀! 且慢,两个报道还是有差别的。 MSN的报道说: 科学家的这项预测也推翻了气候变迁电脑运算模式,这些模式认定自1900年以来的地球变暖完全是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而且只要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就会继续变暖。科学家说,他们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的气候变暖是因为过去海洋周期处于“温暖期”,而目前正处于“寒冷期”。 它没有讲“科学家”是谁。凤凰网比较严谨,它在上述陈述上补充了下面的话: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北半球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遭遇寒冬,并非是全球变冷,而是因为北半球出现了气象颠倒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北极震荡造成的。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力……。今年冬季,北极震荡指数出现负值,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寒带喷射气流都被挤压到比以往更远的南部地区,造成美国、欧洲和中国出现寒冬。 第一个观察及描述这种现象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教授华莱士说:“我倾向于把它看作一种随机现象。我不认为我们掌握了它今年这个样子,下一年却完全另一个样子的原因。” 这段话引用的不像讲“随机现象”。估计翻译有问题。 正文没有说,但是标题都陈述将开始一个“小冰期”,夺人眼目的。实际上是一个认为世界将进入相对寒冷的阶段。 其实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寒冷期,我们中国科学家2010年就提出这样的观点,2011年初王铮,吴静文章在中国的《第四纪研究》发表,论文的题目是《1880年以来的全球升温趋势探究》(王铮,吴静)。文章的摘要是: 由于导致全球温度异常的因素的多样性,使得至21世纪末全球温度是否将持续上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新兴的非数值算法的遗传算法,对年全球温度异常数据,做了驱动因子挖掘,将全球温度异常分解为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造成的温度波动和全球气候系统自然振动的温度波动两部分。研究发现,当前全球气候系统存在持续变暖的趋势,至210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约1.84~2.11℃。然而这个趋势叠加了由于全球气候系统周期性振动造成的周期性冷相位,表现为全球温度的平稳或下降,分别发生于和年前后,冷相位的持续时间呈缩短趋势。 全球没暖的趋势没有像报道所述的“被推翻”,而且全球变暖的结论并不是电脑运算模式的结果,而是大量观察的认识。全球变暖,也不是从1900年才开始的,而是从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时。这个报道有为西方国家推脱责任之嫌。 我们的文章,这是目前可以查到的文献中第一个提出将出现相对寒冷期的文献(估计有人又要写匿名文章了),比外国人早。不过中科院丁仲礼院士2010年末也在一次会议上提到2001年来全球变暖可能已经停止的猜想,比我们的文章早。他比我们看问题敏锐。中国人的这种科学认识,已经过于一年多了,连《中国科学报》都没有报道。外国人迟到的发现,中国报纸纷纷转载,可见中国科学记者的素质要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全球变暖趋势还在持续,但是由于叠加了寒冷半周期的干扰,全球变暖趋缓,局部时段甚至变冷。但是在叠加温暖周期时,,变暖程度可能更严重,现在仍然需要全球行动应对全球变暖,不过国际上那些认为中国2020年就需要总量减排的要求是操之过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实际上做了风险分析。文章的题目是《不确定性下的中国减排方案寻优研究》(王铮,朱潜挺,吴静,见《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文章的结论是: 至2100年全球温度仍然存在上升到2°C以上的风险,只要上升的可能性大于54%,减排对全人类是有益的。为此,要实现把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气候控制目标。在发达国家履行至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前苏联地区减少50%的前提下,要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中国与其他地区必须在2025年之前参与总量减排。 我与张帅、吴静、朱潜挺提出一个更细致的减排方案,我们称之为有效增长方案,有效在于保障它增长平衡,不刺激经济危机。 有效增长方案设定各个国家按照两阶段的方式参与总量减排。设定具体方案为:中国至2050年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总量减少15%,并且至2100年总量减少25%。美国至2050的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80%,至2100年仍保持这个总量水平。欧盟和其它发达国家2050年的碳排放总量比1990年减少80%,至2100年保持比1990年均减少80%。日本至2050的碳排放量为1990年的70%,2100年也保持2050年的总量水平。高发展水平国家至2050的碳排放量为1990年的50%,2100年保持2050年的总量水平。中发展水平国家按照强度减排在2020年达到总量高峰值1.387GtC后,至2100年仍保持这个碳排放总量。低发展水平国家既不参加强度减排也不参与总量减排。这里日本的减排率指标减少,是考虑了日本不适合再大规模扩大核电规模。该方案下,模拟得到至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为409.306ppm,折合449ppm当量。至2100年全球升温为1.94℃。各国(地区)人均二氧化碳方差为0.0281,趋于平等。 肯定有人说,我在这里做广告。你说对了,我的确有点做广告,毕业生朱潜挺、张帅由于全心全意投入科研,没有到任何单位“实习”,现在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有识货的吗?企业这种“实习制”是破坏中国教育的。 另外一个广告是,欢迎别人也拿出第一个发现所谓“小冰期”的论文。 2010年有个孩子告诉我:“我去某文化宫面试了,面试的三人,我是硕士,她们是学士;我导师是胡琴名家,她们没有经过专业培养;还有,嘿嘿,我比她们都漂亮。”我问:“你托人没有?”她说,我是山东人,没有路子。她到底没有找到工作。 现在研究生就业,要“实习”除非他们是“世袭”,这是一个真正的“小冰期”。 附:关于全球变暖减缓的论文,PDF文件是当年的校改稿,所以有校改痕迹。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1943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冰川作用.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下列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由冰川作用形成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世界最低 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无长河 C.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D.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曲折的峡湾海岸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下列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由冰川作用形成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世界最低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无长河C.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D.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曲折的峡湾海岸&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欧洲的平原上多湖泊,是冰川作用形成的。但平原地形不是冰川作用形成的。所以A选项错误。B选项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无长河,C选项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与冰川作用关系不大。D选项斯卡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为冰川侵蚀形成的典型地貌。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欧洲的主要地形;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点评:本题属基础知识题目,学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即可轻松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地理
题型:阅读理解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电中国北极考察站首批队员20日从北京启程,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原名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开展科学考察中国北极考察站―黄河站(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签署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为中国在群岛建站创造了可能,这一条约规定,各个签约国均有权在群岛上进行考察和开发活动,目前有18个国家在此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材料二& 日,英因、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经过繁忙的穿梭外交,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德条约”。1925年,中国,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协约国。材料三& 岛上多崎岖山脉,最高点为海拔1713米的牛顿峰。煤、磷灰石等储量丰富。植被主要是岩高兰和云莓。岛上建有3个国家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15个鸟禁猎区,3个植物保护区。目前岛上居民约为2400人,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3.55%。(1)当“雪龙号”科考船到达斯瓦巴群岛的海港时,五星红旗飘向&&&&&&& 方向。(2)图中的比例尺约为&&&&&&&&&&&&& (数字式),海域①的名称是&&&&&&&&&&&&&& ,“黄河站”离北极点的最短距离约为&&& 千米,考察站的气候类型是&&&&& 。(3)斯瓦尔巴群岛的对外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 和&&&&&&&&&&& 从材料三中看,斯瓦尔巴群岛上的经济以是&&&&&& 业和&&&&&&& 业为主,该群岛的西部比东部的年平均气温高的原因是&&&&&&&&&&&&&&&&&&&&&&&&&&&&&&&&&&&&&&&&&&& 。岛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型。(4)中国科考队员在斯瓦尔群岛海域发现了不少通常生活在法国和美国东海岸的温暖海域的海洋生物―“蓝贻贝”,和居住在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人首次看到了知更鸟;猎人行走在海面的冰层上,会发生因冰太薄而掉下去的事件一样,这个/发现反映出了什么环境问题?&&&&&&&&&&&&& 。也说明生物对地理环境有明显的&&&&& 作用。(5)斯瓦尔巴群岛上煤的蕴藏量并不丰厚,将煤运到欧洲大陆的距离又很远,在这里采煤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可是煤炭的开采并未停止,原因是A.极地附近的煤炭有很大的科研价值B.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行使对群岛的主权C.虽然利润不大,但不开采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D.挪威本土气候寒冷,对煤炭的需求量很大(6)材料一中的考察队员到达斯瓦尔群岛上时,以下叙述最不可信的是A.考察队员看到直升机正在轰走朗伊尔城附近的北极熊等凶猛动物,以防它们伤害居民B.当天夜晚考察队员看到绚丽多姿的北极光C.岛上的生活垃圾都要运往挪威本土,以保护斯瓦尔群岛的生态环境D.“黄河站”的正午太阳高度正在不断减小(7)中国北极科考队的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是“北极斯瓦尔巴德地区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系统对比研究”(如“较大面积的冰雪表面,众多的内陆湖泊,高海拔、高纬度的植物分布,等等”)。斯瓦尔马德群岛有“北极地区中的绿洲”之称,而雅鲁藏江大峡谷的热带风光一直延伸到北纬30°的大拐弯处,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8)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的海洋与海冰系统、气候系统的变化对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冷空气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北极地区的空间环境扰动会影响到空间天气,并直接影响到我国航天器的应用,北极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极端生物研发的理想场所。中国北极考察站―黄河站的建立正是为了研究北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但考察站却不建立在研究效果更好的北极点附近,却建立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为什么?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第一节冰川作用.doc 1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第一节冰川作用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冰川与冻土地貌
PAGE
冰川与冻土地貌
第一节
冰川作用
冷型成冰作用:重结晶冰型的冰川冰:两极地区
成冰作用:新雪
粒雪
暖型成冰作用:渗浸-冻结型的冰川冰:中纬度高山地区
刚从空气中降下的雪称为新雪,具棱角状。新雪降到地面以后在自动圆化作用下,由棱角状转变为圆球状,这种圆球状的雪我们称为粒雪。粒雪形成以后,由于雪越积越厚,粒雪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空气被排走,粒雪发生重结晶作用,聚集变大,便形成了重结晶冰型的冰川冰。这种作用一般发生在两极地区,所以称为冷型成冰作用。在较为暖的中纬地区,当温度很高时,表层雪冰融水活跃,融水沿孔隙下渗,这时雪层内部的低温使下渗水以粒雪为核心冻结成冰,形成渗浸-冻结型冰川的冰川冰。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中纬度高山地区,故又称暖型成冰作用。
冰川运动的原因:①重力作用,在冰层较薄,坡度较小时,重力起主要作用。②冰川本身的压力作用,在冰层很厚,坡度较大时,冰川本身的压力起主要作用。
冰川的运动是这两种力量的综合,任何冰川的运动这两种力量都发生作用,只是相对作用大小不同。
冰川分类: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型冰川和大陆型冰川两种。
海洋型冰川称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雪线在年降水量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冻融再结晶成冰过程为主。海洋型冰川运动速度快,一般为100m/a,最大达500m/a。侵蚀力强,形成典型的冰川地貌。
大陆型冰川称冷冰川,发育在降水少的大陆型气候区,雪线在年降水量1000mm以下的区域。冰川的形成以冷渗透再结晶成冰过程为主。大陆型冰川运动速度缓慢,约为30~50m/a,冰川作用较弱,冰川地貌发育不及海洋型冰川典型。
一、雪线
常年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339.htm& \t &_blank& 积雪区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在雪线上雪的积累量与消耗量相等,所以有人有成雪线为零物质平衡线。只有在雪线以上,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耗量,雪才能积累形成冰川,因此雪线是冰川的生命线。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降水和地形。
1.温度
多年积雪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0℃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度越低雪线越低。如赤道非洲雪线高度(乞力马扎罗山)为m,阿尔卑斯山为m,北极地区只有100~300m。
2.降水量
一般固态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固态降水越少,雪线越高。因而全球高度最高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雪线高度达6400m,为世界最高雪线。冰雪的积累最有利的气候条件是海洋性气候。因为它有丰富的降水量,可以获得足够的补给,具有凉爽的夏季,不利于冰雪的融化。由于南半球气候的海洋性比北半球强,所以雪线高度比北半球相应纬度的低。在青藏高原相同纬度上,海洋性冰川雪线也比大陆性冰川雪线低1000米左右。
3.地形
地形地貌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陡峻的山地,不利于冰雪的积累与保存,雪线位置相对较高;阴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地势,有利于冰雪的积累,雪线位置较低。北半球南坡雪线位置比北坡高,如天山北坡雪线高度米,而南坡米。但也有因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而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可以出现南坡雪线高度低于北坡的情况,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米,北坡为米。
二、冰川作用
1. 冰川的侵蚀作用
(1)磨蚀(刨蚀)作用
——是指冰川底部冻结突出的石块在冰川运动时对冰川床的锉磨作用。
冰川底部往往冻结有地表的石块,有些石块的棱角突出冰川,在冰川滑动时,这些石块就象铁犁和锉刀一样,对冰川床不断地进行锉磨或刨蚀。使大的砾石变为细小的物质。(如图)
(2)拔蚀(掘蚀)作用
——冰川运动时,冻结虏掠冰川床石块的作用。冰床上如果因节理而已松动的岩块,其突出的部分能与冰冻在一起,在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一作用就称为拔蚀(或掘蚀)作用。
如上图,冰川向下运动后,冰川与基岩之间就产生裂隙,基岩上松动的石块被拔出。当再次降雨后,孔隙被堵寒,再次将基岩上松动的石块冻结,冰川运动时可再次发生拔蚀作用。如此反复进行,基岩不断地被侵蚀后退。
2. 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通过磨蚀和拔蚀作用可从冰川床上获汇大量冰石碛物,除此之外,冰川两侧山坡滚落下来的大量碎屑物质,随冰川运动一起发生迁移,这个过程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
随冰川运动而移动的碎屑物质称为冰碛物。根据运动冰碛物的分布部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还算是爱看《南方周末》的,从9O年代起至今看见了总会买。虽然对它的文章观点并非都赞同,有的还十分反感,但并未影响对它的喜爱。但是对于14年3月13日那期副刊上所登的《李四光“庐山论冰”真相》一文,实在难以认同,所以特来吐吐槽。   不过我作为一个地道的门外汉,并不能从理论上对此做出什么有力的见解,来为去世多年的李四光挡挡枪,这些事应该是李四光的徒子徒孙们的责任吧?我只能用我的一些地质现象的发现,为有意维护李四光的砖家们提供一些帮助。  关于李四光,5O前6O前应是如雷贯耳,7O后8O后可能是略有所闻,9O后0O后闻所未闻。我作为一个5O前,对于地质学者只知道李四光先生一人,知道他在外国专家认为不可能有石油的地层上找到了石油,仅此而已。现在看到《南方周末》的这篇文章,又知道外国人认为认为庐山没有第四纪冰川遗迹,而李四光认为有。这篇文章认为外国人说没有,李四光就不该说有。李四光关于第四纪冰川的证据是错的。李四光把学术问题政治化等。  作为一个不知门在那里的门外汉,远远地看热闹就好了,看砖家们狗咬狗两嘴毛,也挺有喜感的。可是李四光这边的没见出洞呀?我来提供一些证据,看能否引他们出来,为李四光先生做一些辨解。  在广东韶关这里,海拨两百米以下的山上,我发现有冰穴,有石头上的冰川擦痕。韶关这里比庐山更南吧,海拨也应该比庐山低得多,如果这里都有冰川遗迹,庐山更不在话下,对不对呀?门外汉笑了!  说起这里的冰川遗迹,就不得从陨石遗迹说起。这是大有关联的,因为这里是石灰岩地区,可以留下冰穴,但冰川擦痕雨水一冲就没了。陨石以它的抗风化能力,几十万年后还能保持一些痕迹。这些陨石是一种淡黄色的石质,新鲜断面在阳光下有星星点点的反光,比石灰岩硬,脆,易碎,高温溶化后成猪肝色,量大,主要分布在一座小山上。  如能发表我看能不能发些照片。
楼主发言:46次 发图: | 更多
  我是说刘君和凌小丽  
  因为一切都是以前就是因为你要当皇帝搞宫廷斗争,让这些女人斗……造成的  
  这是陨石撞击地面后碎了后的样子。高温下变得有些黑红色。  
  这个是一个小的。上面那张直径起码有1O多米,这个只有2、3拾公分。
  围观一下 打脸 南方系  
  楼主标的图太不清晰了,是这一大堆石头都是陨石,还是只有黑红的中间那一块是?  还是说这一大片都是完整的一颗陨石,后来被地球环境给风化成一层一层的了?
  照片怎么没发上?重来!    
  晕,我是老白对不起,一下发不出,一下发二张。见谅。  那就发几张有黑釉的陨石试试。      
  楼主说的具体地点在哪里  
      下图就是上图左边那块小的特写。
  沙发  
  这是地层的情况。上面那层是纯净的粘土,下面那层杂着碎石,陨石就发生在那个地层里。  
  怪!才发现我发了这么多都不是楼主?怎么回事?
  火钳留名,打脸南方系,人人有责  
00后也应该知道李四光把,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中国地质学的代表人物,中国地质大学第一任校长。同盟会最小会员,中共党员。这样的人那帮精英公知不去黑他不合理呀!  
  回铁皮鼓,我自己分析,这个陨石在空中就解体了,下雨一样落下来,最大的那块撞在山梁上,把山梁撞了个缺口,有5O米宽,自己也碎了。撞击的角度很小,几近平行。所以有的陨石有高温迹象,大部分没有。发一张没高温的。      下面那张是上面那张的局部特写。
  再发两个小的撞在地面上的样子。      中间黑红颜色的就是。周围一圈黄土烧成灰白色。手机象素不好,现场看就较为清楚。
  再回铁皮鼔,不是风化,是撞击力大碎了。现水土流失露出地面了。好像是撞击把地层撞松了,撞击点的水土特别容易流失。几十万年了,加上有冰川的挤压搬运作用,水土流失,人为搅动,日夜温差,雨雪侵蚀,所以有点乱糟糟的。至于上面有人说到打脸,门外汉不行,我是想把砖家引出来打,引虎出洞吗!呵呵
        陨石的真实面貌,在阳光下有星星点点的反光,技术不好拍摄不出来。第二张好像有几点,实地看可是很闪的,也很密,每平方厘米有3、4点吧。第三张高温后变色了,不过一样有闪的。
    这张跟第一张不是同一个地方的,温度不高,所以没怎么变色。跟第一张对比颜色差距挻大吧。
      这个是没撞碎的,第二张是近景。  面积大啊,有1OO多个平方米,还能看见一层层的。
      像是挨了棵炸弹,其实是风化作用。上面那张左边很光滑的就是冰川擦痕。下面这张是近景,那个平面好像也是擦痕,不确定。
  不知有没有行家能对这些陨石的品种做出初步的判断?期待中。
    这也是一张地层照片,可以见到深色的陨石碎片。
      那块小的破皮处可见石头在高温下变黑了,大的那块皮少了一半,中间石头还是淡黄色。
      这两张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方向拍的。这是一块陨石正好摔在山沟中,它的皮还是较坚韧的,中间的石头摔碎了被水冲走,只剩下空壳了。
  冰川和陨石有关系?
    正题来了。大家看这块陨石上的冰川擦痕象不象拿刀切一块半干的面团,而面团又有点粘刀的效果?
  高手在民间
        这些都是冰川擦痕。
  此贴必火。火钳刘明!
    &南方周末&的那篇文章说李四光的冰川证据条痕石是泥石流所形成的。但我感觉如果是泥石流形成的应分布在山脚或山沟中,这里虽然有的擦痕是在山沟里,可也有大量分布在山坡接近山顶处,在山的各个方位都有分布,不可能有这样的泥石流吧?
      这是同一块石头的不同角度。想象不出那些刻痕是如何刻上去的。应该和冰川活动有关?
  楼主,你所谓“陨石”完全是瞎掰……这种“陨石”大陆广泛存在……百度一下陨石的鉴定特征,就明白了……  …………………………………………  中国所谓第四纪冰期就是个笑话……大陆版米丘林……
  顶楼主,有理说理,没理瞎掰掰的,滚粗、
  顶楼主,有理说理,没理瞎掰掰的,滚粗、
22:55:37  楼主,你所谓“陨石”完全是瞎掰……这种“陨石”大陆广泛存在……百度一下陨石的鉴定特征,就明白了……  …………………………………………  中国所谓第四纪冰期就是个笑话……大陆版米丘林……  -----------------------------  这位朋友不知有没有比较专业的具体的看法?欢迎提出来探讨下。   这些陨石,主要散布在在一个海拨不超过两百米,宽大慨5OO米,长约不到2公里的石灰岩岩基的山梁间,几年前曾有高速公司钻探过,附近几个山头连同此山我见过7、8个钻孔,除了上面几米是黄泥,下面几十米一律都是石灰岩。这个山有不少石灰岩露头,旁边一个小山整个都是石灰岩,不可能是火山地貌,也没听说附近百公里内有火山活动遗址,前面很多照片里的状况应该是高温造成的吧,大自然除了火山还有什么有这么高的温度能溶解石头呢!你看了前面拿手上那三块石头能不能估下是什么岩?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恐怕百度也不能包含一切。  至于说到第四纪冰川,否定的原因之一是李四光找不到条痕石,这里有呀,还不少。只待专家鉴定。对面山顶上还有些冰穴,是在石灰岩上的,口小肚大,过几天拍来传上。      发两张杂有石灰岩的。
              看这些石头,没有火山,是什么东西有如此高温把你烧成这样?
  那两张杂有石灰岩的第一张,石灰岩是镶在岩石里的,脱落了才露头,右上角还有一块没掉还压在上面。特说明下。
  @红之蝶 27楼
20:47:10  冰川和陨石有关系?  -----------------------------  唉,前面说了,如果擦痕是在石灰岩上的恐怕雨水就冲没了,陨石较坚硬,几十万年后还能留下痕迹。但如果有行家愿意探讨下陨石也好。
  楼主这个是玄武岩,冰川的证据有地貌,流动痕迹,堆积物特征等
  看来你这个50前,比我这个90后了解的多不了多少  
  @天边的一朵靓仔
08:01:00      陨石的真实面貌,在阳光下有星星点点的反光,技术不好拍摄不出来。第二张好像有几点,实地看可是很闪的,也很密,每平方厘米有3、4点吧。第三张高温后变色了,不过一样有闪的。  —————————————————  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要口口声声的陨石,小心打脸啊  
  @万能播放器 43楼
02:31:12  看来你这个50前,比我这个90后了解的多不了多少  -----------------------------  有事儿说事儿 没事儿别说些让人难受的话好吗 请体谅别人 卤煮一直在提出探讨 期待有专家一起讨论 请换位思考 请体谅照顾他人感受。
  看上去有些道理哦,我对这玩意完全不懂,但是很好奇,希望能有人深入研究一下。
  @高原雄鹰QHS 42楼
02:26:13  楼主这个是玄武岩,冰川的证据有地貌,流动痕迹,堆积物特征等  -----------------------------  不知鹰兄有没有看前面的,玄武岩是火山岩吧?这里是石灰岩,沉积岩?地貌这经几十万年,加上山体小,可能不容易看出,需行家判断。前面那些擦痕算是流动痕迹吧?前面有两张地层照片,下面那层黄土夹杂碎石,可算是堆积物?只不过规模不大,没那么典型,可能冰川规模不大,存在时间不长,可这里比庐山向南了有上千公里吧,还隔了南岭山脉,如果这里都有冰川,那庐山那儿……
          这些都是冰川擦痕。像片上看效果较差,现场很清楚的。技术较差,多包涵。
  @万能播放器 44楼
02:35:00  @天边的一朵靓仔
08:01:00      陨石的真实面貌,在阳光下有星星点点的反光,技术不好拍摄不出来。第二张好像有几点,实地看可是很闪的,也很密,每平方厘米有3、4点吧。第三张高温后变色了,不过一样有闪的。  —————————————————  不是专业人员就不要口口声声的陨石,小......  -----------------------------    请看这张,这是在山沟里的。猪肝色的皮包裹着淡黄色的内核,什么品种的岩石是这个样子。    这块小,水土流失后露头的,一样猪肝色的皮,只不过里面的石头在高温下变黑了。跟上面那块只是大小不同,都是一样的东西。      这两张原是在地里的,挖路挖掉一半。仔细观察可见烧得黑红的石头周围有一圈高温下变了色的泥土。如能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很愿意伸脸过去。欢迎探讨。
  回复第41楼(作者:@天边的一朵靓仔 于
02:20)∞‘  @红之蝶 27楼
20:47:10  冰川和陨石有关系?  -----……  ==========  李四光确有根据,內蒙古乌拉山留下的冰川擦痕非常明显,证明内蒙古河套地区是被数百米或上千米的冰层覆盖,冰川流动造就了河套平原。  
  回复第47楼(作者:@天边的一朵靓仔 于
10:30)   @高原雄鹰QHS 42楼
02:26:13   楼主这个是玄武岩,冰川的证…… ==========  我估计就是风化蚀变后的安山玄武岩,含较多的氧化铁质(紫红色)。是一种喷出岩,周围粘土岩有高温蚀变。  
  楼主,建议你去淘宝看看那些卖陨石的网页,那里对各类陨石的特征说得比较清楚,那玩意人家要卖钱的……  你所谓的陨石,我作为学过点地质学基础的,看着就是燧石……  至于石头上的闪光,两种可能,岩石里面有云母类闪光矿物,或者矿物自身解理……  ………………………………………………………………  楼主那个洞是冰川遗迹,我觉得可以说是冰或者水作用形成的,但是不是第四纪冰川也要证据链……  …………………………  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俺狠佩服……  但其学术成就确实没有政治声誉高……
  @高原雄鹰QHS 51楼
14:28:57  回复第47楼(作者:
@天边的一朵靓仔
@高原雄鹰QHS
02:26:13   楼主这个是玄武岩,冰川的证…… ==========  我估计就是风化蚀变后的安山玄武岩,含较多的氧化铁质(紫红色)。是一种喷出岩,周围粘土岩有高温蚀变。  -----------------------------  这里是石灰岩地带,周围也从未听说过有火山遗址,况且这些陨石主要分布在一个小山的一段,面积还不到两平方公里,如是火山产物应比这有更大的散布吧。不过你认同有高温的存在,这就是讨论的基础。    外皮和里面的石头都没有磁性。用磁铁。
19:43:59  楼主,建议你去淘宝看看那些卖陨石的网页,那里对各类陨石的特征说得比较清楚,那玩意人家要卖钱的……  你所谓的陨石,我作为学过点地质学基础的,看着就是燧石……  至于石头上的闪光,两种可能,岩石里面有云母类闪光矿物,或者矿物自身解理……  ………………………………………………………………  楼主那个洞是冰川遗迹,我觉得可以说是冰或者水作用形成的,但是不是第四纪冰川也要证据链……  ………......  -----------------------------  就是因为陨石特征不明显,所以才费这许多口水,隧石是火成岩吧,这里是石灰岩,沉积岩?
        这是有陨石的山对面山顶上拍的,冰臼,口小肚大,从上向下拍的。脏,都当成垃圾箱了。这两个山海拨一样高。    这是有冰臼的山顶,跟有陨石的山是相邻的。
    这是最大的冰穴,直径一米多,也是口小肚大,里面长有一棵藤,手指粗细,出不了洞口,在里面一圈圈的有十几二十圈。   这里是山顶,这些臼决无可能是河水冲刷而成,只能是冰川作用。这些冰臼有垂直向下的,也有打横的。下面这张是打横的。  
  @霜月飞云 50楼
13:56:25  回复第41楼(作者:
@天边的一朵靓仔
02:20)∞‘  @红之蝶
20:47:10  冰川和陨石有关系?  -----……  ==========  李四光确有根据,內蒙古乌拉山留下的冰川擦痕非常明显,证明内蒙古河套地区是被数百米或上千米的冰层覆盖,冰川流动造就了河套平原。  -----------------------------  这里的冰川规模没这么大,不过也应该整个山都布满冰川吧。
19:43:59  楼主,建议你去淘宝看看那些卖陨石的网页,那里对各类陨石的特征说得比较清楚,那玩意人家要卖钱的……  你所谓的陨石,我作为学过点地质学基础的,看着就是燧石……  至于石头上的闪光,两种可能,岩石里面有云母类闪光矿物,或者矿物自身解理……  ………………………………………………………………  楼主那个洞是冰川遗迹,我觉得可以说是冰或者水作用形成的,但是不是第四纪冰川也要证据链……  ………......  -----------------------------    你好,你说的云母类好像有点道理,这张照片就是过烧后那些点成了灰白色,阳光下也不反光了。燧石好像黑色玻璃样的石头,跟这些差太远了。这些陨石是淡黄色的,高温下按次序灰白、淡红、猪肝红、黑红、全黑变色,从灰白开始原来较脆的淡黄石头就较有韧性了,感觉有油的样子,没那么干、脆。  至于说证据链,你看那些冰臼擦痕,排除了别的可能也可以做为证据吧。
19:43:59  楼主,建议你去淘宝看看那些卖陨石的网页,那里对各类陨石的特征说得比较清楚,那玩意人家要卖钱的……  你所谓的陨石,我作为学过点地质学基础的,看着就是燧石……  至于石头上的闪光,两种可能,岩石里面有云母类闪光矿物,或者矿物自身解理……  ………………………………………………………………  楼主那个洞是冰川遗迹,我觉得可以说是冰或者水作用形成的,但是不是第四纪冰川也要证据链……  ………......  -----------------------------  @天边的一朵靓仔 54楼
22:16:21  就是因为陨石特征不明显,所以才费这许多口水,隧石是火成岩吧,这里是石灰岩,沉积岩?  -----------------------------  我百度了一下:维基百科里面的:  “燧石(石英变种) Quartz var. Chert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两种类型:[1]  1.层状燧石:多与含磷和含锰的黏土层共生,分层存在,单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可达几百米,有块状和鲕状的区别。  2.结核状燧石:多产于石灰岩中,有球状、卵状、棒状、盘状、葫芦状、不规则状等结核体,一般只有5-15厘米,大的可达1-2米。  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是最早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也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中国古代常用一小块燧石和一把钢制的“火镰”击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作火石,燧石枪也是利用扳机击打火石引发火药的。现代利用燧石的坚硬性质,将燧石作为研磨的原料。[1]”
              这些都是冰穴,跟前面那些都是同一个山顶的,算是冰川的铁证吧。除了冰川还有什么自然界的力量能在山顶上制造出这样的洞穴?
19:43:59  楼主,建议你去淘宝看看那些卖陨石的网页,那里对各类陨石的特征说得比较清楚,那玩意人家要卖钱的……  你所谓的陨石,我作为学过点地质学基础的,看着就是燧石……  至于石头上的闪光,两种可能,岩石里面有云母类闪光矿物,或者矿物自身解理……  ………………………………………………………………  楼主那个洞是冰川遗迹,我觉得可以说是冰或者水作用形成的,但是不是第四纪冰川也要证据链……  ………......  -----------------------------  @天边的一朵靓仔
22:16:21  就是因为陨石特征不明显,所以才费这许多口水,隧石是火成岩吧,这里是石灰岩,沉积岩?  -----------------------------  @zb楼
21:53:18  我百度了一下:维基百科里面的:  “燧石(石英变种) Quartz var. Chert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两种类型:[1]  1.层状燧石:多与含磷和含锰的黏土层共生,分层存在,单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可达几百米,有块状和鲕状的区别。  2.结核状燧石:多产于石灰岩中,有球状、卵状、棒状、盘状、葫芦状、不规则状等结核体,一般只有5-15厘米,大的可达1-2米。  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是最早为石器时......  -----------------------------  你所查的资料和这里对不上号呀,第一条这里石灰岩以上就几米厚的粘土层,陨石就散布在这里,第二条这些陨石并不是夹杂在石灰岩中,而是在它之上的土层里,而且体积有的很大,十多米的都有,第三这石虽也较硬,但也很脆,一砸就碎了,做不了石器和火石的用途的。看这张照片,只是块碎片都有3米多了。      第一张照片能看出有弧度吧,象不象一个圆形上的一部分?第二张是它的局部特写,能看到猪肝色的皮壳和一个个指坑,陨石的三要素都有了,只是皮不是黑色的,但有没有可能原也是黑色的经长时间后氧化了变红了?望指教。
  就算楼主说得对,可是怎么用韶关有冰川就推出庐山有冰川?就因为位置和高度?那岂不是可以推出中国几乎所有的高山都是冰川遗迹了?
19:43:59  楼主,建议你去淘宝看看那些卖陨石的网页,那里对各类陨石的特征说得比较清楚,那玩意人家要卖钱的……  你所谓的陨石,我作为学过点地质学基础的,看着就是燧石……  至于石头上的闪光,两种可能,岩石里面有云母类闪光矿物,或者矿物自身解理……  ………………………………………………………………  楼主那个洞是冰川遗迹,我觉得可以说是冰或者水作用形成的,但是不是第四纪冰川也要证据链……  ………......  -----------------------------  @天边的一朵靓仔
22:16:21  就是因为陨石特征不明显,所以才费这许多口水,隧石是火成岩吧,这里是石灰岩,沉积岩?  -----------------------------  @zb
21:53:18  我百度了一下:维基百科里面的:  “燧石(石英变种) Quartz var. Chert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两种类型:[1]  1.层状燧石:多与含磷和含锰的黏土层共生,分层存在,单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可达几百米,有块状和鲕状的区别。  2.结核状燧石:多产于石灰岩中,有球状、卵状、棒状、盘状、葫芦状、不规则状等结核体,一般只有5-15厘米,大的可达1-2米。  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是最早为石器时......  -----------------------------  @天边的一朵靓仔 61楼
23:50:09  你所查的资料和这里对不上号呀,第一条这里石灰岩以上就几米厚的粘土层,陨石就散布在这里,第二条这些陨石并不是夹杂在石灰岩中,而是在它之上的土层里,而且体积有的很大,十多米的都有,第三这石虽也较硬,但也很脆,一砸就碎了,做不了石器和火石的用途的。看这张照片,只是块碎片都有3米多了。      第一张照片能......  -----------------------------  难怪李四光那么卓越的……
  @天王星299 62楼
07:22:02  就算楼主说得对,可是怎么用韶关有冰川就推出庐山有冰川?就因为位置和高度?那岂不是可以推出中国几乎所有的高山都是冰川遗迹了?  -----------------------------  这个……难道不是越北就越冷,海拨越高温度就越低吗?常理来说应该是这样吧?
19:43:59  楼主,建议你去淘宝看看那些卖陨石的网页,那里对各类陨石的特征说得比较清楚,那玩意人家要卖钱的……  你所谓的陨石,我作为学过点地质学基础的,看着就是燧石……  至于石头上的闪光,两种可能,岩石里面有云母类闪光矿物,或者矿物自身解理……  ………………………………………………………………  楼主那个洞是冰川遗迹,我觉得可以说是冰或者水作用形成的,但是不是第四纪冰川也要证据链……  ………......  -----------------------------  @天边的一朵靓仔
22:16:21  就是因为陨石特征不明显,所以才费这许多口水,隧石是火成岩吧,这里是石灰岩,沉积岩?  -----------------------------  @zb
21:53:18  我百度了一下:维基百科里面的:  “燧石(石英变种) Quartz var. Chert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两种类型:[1]  1.层状燧石:多与含磷和含锰的黏土层共生,分层存在,单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可达几百米,有块状和鲕状的区别。  2.结核状燧石:多产于石灰岩中,有球状、卵状、棒状、盘状、葫芦状、不规则状等结核体,一般只有5-15厘米,大的可达1-2米。  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是最早为石器时......  -----------------------------  @天边的一朵靓仔
23:50:09  你所查的资料和这里对不上号呀,第一条这里石灰岩以上就几米厚的粘土层,陨石就散布在这里,第二条这些陨石并不是夹杂在石灰岩中,而是在它之上的土层里,而且体积有的很大,十多米的都有,第三这石虽也较硬,但也很脆,一砸就碎了,做不了石器和火石的用途的。看这张照片,只是块碎片都有3米多了。      第一张照片能......  -----------------------------  @zb楼
10:59:47  难怪李四光那么卓越的……  -----------------------------  不是说几张照片就说明了一切,是做为一个外行发现了一点线索想抛砖引玉,难道没一位内行对李四光的理论有所认同吗?
  回复第64楼(作者:@天边的一朵靓仔 于
09:25)  @天王星299 62楼
07:22:02  就算楼主说得对,可是怎么用韶……  ==========  我也不知道庐山是不是冰川,只是楼主的逻辑不对,不能说在韶关找到冰川遗迹就直接推出庐山也有,庐山冰川遗迹需要在庐山本地找到才行,不然也可能是岩石断层,或者风化什么作用形成的。  
  @天王星299 66楼
23:08:42  回复第64楼(作者:
@天边的一朵靓仔
09:25)  @天王星299
07:22:02  就算楼主说得对,可是怎么用韶……  ==========  我也不知道庐山是不是冰川,只是楼主的逻辑不对,不能说在韶关找到冰川遗迹就直接推出庐山也有,庐山冰川遗迹需要在庐山本地找到才行,不然也可能是岩石断层,或者风化什么作用形成的。  -----------------------------  这个可不可这样想象,韶关这里都冰天雪地了,往北更是一片雪白?逻辑推理也应是这样吧?遗迹李四光本人是找了,但现在有专家说不对,说是泥石流所形成的。不知有没有较真的专家到现场考证?不过几十万年了,痕迹难寻,象这里一般也看不到冰川擦痕的,只不过因为陨石的存在,在一个小范围里保留了一些证据。现在的社会风气,没有经济利益,有几个人愿意为了虚名而且是别人的虚名而费时费力的。  很欢迎你来探讨,不知你看了上面的像片认不认同有冰川活动的迹象?
  @天边的一朵靓仔 55楼
22:57:58        这是有陨石的山对面山顶上拍的,冰臼,口小肚大,从上向下拍的。脏,都当成垃圾箱了。这两个山海拨一样高。    这是有冰臼的山顶,跟有陨石的山是相邻的。  -----------------------------  这个不是冰臼,这个是壶穴。  南方大量的“冰臼”实际上都是壶穴。
  判断是否是冰川遗迹必须依赖于古气候条件。要想形成冰川,雪线在夏季不能高过山顶,也就是说山顶的夏季气温得达到0度。比如丹霞山年均温19.7,七月平均问一般都在30度上下,也就是说丹霞山得在冰期气温降低近30度才有可能形成冰川。但是从岭南地区发现的孢粉记录来看,末次冰期的时候暖温带物种大量分布,还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虎动物群化石,根本不具备形成冰川的条件。  如果真像韩同林所认为的那样,连海南岛都有冰川,那当时东亚大陆整个就被冰盖所覆盖了,神农架、天童山之类的避难所就完全成为空谈了,怎么还可能会保有那么多的特有种。
  @munichounia 69楼
16:56:27  判断是否是冰川遗迹必须依赖于古气候条件。要想形成冰川,雪线在夏季不能高过山顶,也就是说山顶的夏季气温得达到0度。比如丹霞山年均温19.7,七月平均问一般都在30度上下,也就是说丹霞山得在冰期气温降低近30度才有可能形成冰川。但是从岭南地区发现的孢粉记录来看,末次冰期的时候暖温带物种大量分布,还发现有大熊猫剑齿虎动物群化石,根本不具备形成冰川的条件。  如果真像韩同林所认为的那样,连海南岛都有冰川,那......  -----------------------------  你好,很久没来了,没想到有人关注,没及时回,抱歉。  至于你所说的壶穴,应该在河道或山沟里吧,有水流冲刷才能形成吧,上面那些冰臼都是在山顶上的,只是雨水是不可能冲刷出的,加上那些陨石上的擦痕,应该只有冰川才能造成的。理论上的东东,不大懂,只是罗列事实,为专家们提供点弹药,不过好像没什么专家有兴趣。
  冰川没兴趣,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应该有兴趣吧,上面所说的陨石,如果能确认,目前我所见的最大一块至少有2OO多立方米,按混凝土比重每立方米2·4吨,得有4、5百吨呢,吉林陨石说世界最大,还不到2吨。
  @天边的一朵靓仔       水土流失而露出的陨石碎片。
  不管结论如何,赞赏楼主的钻研精神!
  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覆盖面的确非常大,庐山以前曾可看到明显的冰川擦痕,现在难看到了。从孓遗植物来看,也是这么回事。
  @jx36233 73楼
18:17:21  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覆盖面的确非常大,庐山以前曾可看到明显的冰川擦痕,现在难看到了。从孓遗植物来看,也是这么回事。  -----------------------------  孓遗植物一说,是许多砖家用来攻击李四光冰川理论的论据,但我认为在冰川存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植物的种子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保存下来的,一但冰期过去也就遍地开花了。记得有说上千年的莲花种子都还能发芽开花,十几年时间在地质年龄也就一瞬间,在花粉化石上也应该看不出有间断的。
  @天边的一朵靓仔
02:06:33  再发两个小的撞在地面上的样子。      中间黑红颜色的就是。周围一圈黄土烧成灰白色。手机象素不好,现场看就较为清楚。  -----------------------------  这个是我说错了,去年因雨水冲刷露出表面,是一层褚红色的表皮。根据这几年的观察,发现这个陨石的成份有点古怪,在熔点低的物质挥发后表面上剩下的化合物陨石所产生高温不能将其熔化。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川是怎么形成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