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图和德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谈起
来源:  8:08:00 【】 
&&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一直以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是目前集中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笔者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马恩经典原着中的话语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本质,阐释了把握这一解释原则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提法完全违背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整块钢铁”的旨意,列宁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看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可能的。[ 《列宁选集》第2卷,第330页]”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统一性,并不能由此判定还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存的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这一定位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二是两者相提并论,平行并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个组成部分共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承认了一个现实,就是关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看法与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和看法是完全割裂的,分门别类地把它们装入两个不同的框架中,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和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这势必造成人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断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截然分开,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本身就生存在统一成体系的世界中,而对于自然界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看法并不是与存在于历史中的主体无关的消极对象,其中必有人的历史活动参与在内。因此,这一提法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对象性活动,会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自然地割裂开来,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定位在逻辑上隐含的问题是科学与哲学的混淆,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科学是对世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的是存在者,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对自然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思维规律的总结,就是对存在者的表述,这种表述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定为科学的表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在哲学的意义上,世界观并不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而是对存在的把握,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否定性统一关系,是人生活于世界其中的批判性反思,是对科学思维的超越,这一过程不是规范地表述,而是能动地表征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称之为带有新世界观意义的哲学。因此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厘清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中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这一提法在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生的着述中从未有过单独或专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篇章和着述,他们从年轻时就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并且终生致力于通过与社会现实接触的途径来把握人类的生存境遇,揭示了人们现实生存境遇的经济根源,表现了其哲学体系的批判性与革命性。恩格斯着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在总结和揭示自然科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分门别类到综合体系直至到辩证科学思维方式的过程,这依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晚年着的《资本论》就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证,依此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站不住脚。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隐性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实践唯物主义”的定位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结果,改变了以上提法的直观性和片面性,且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样系的多样性,展示了以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为基础的全部理论内容。但其中隐含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混淆了实践本体论与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哲学理论体系,而实践本体论是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究,如果弄不清两者有区别,必然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在这里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没有找到世界的真正本体,而只是把本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进行理解,或者可以说是忽视了人对世界的能动性把握,唯心主义恰恰夸大了这一环节,又缺少了现实社会中的感性确定性。马克思是从感性活动和实践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把事物和现实世界看做历史活动中的生成和发展,才真正把握了世界的本原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马克思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在长期的哲学研究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思考中形成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针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劳动概念进行了黑格尔辩证法和历史空场的批判,这一批判在哲学上重新进行存在论奠基的“对象性活动”,亦即“与思维有差别的感性行动、实践以及现实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78页]。他表述到:“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4页]这是对实践较早期的理解和表述,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等“实践”纲领便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纲领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由实践开始展开对全部旧哲学的批判的,实践就是这一新世界观的拱心石。马克思就是把实践活动看做是世界本体化的展开过程,从而探究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因此,如果混淆了实践本体论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区别,就会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结论。   &二是没有区分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建立的哲学理论体系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显然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性实践性认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这无非是没有真正搞清以实践为内在思维方式的新世界观的真实内涵,也不能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历史性变革,掩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意义。马克思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两千年的哲学变革,无可厚非地是使本体论的思维方式转向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使西方哲学理论从理性霸权、概念宰制逻各斯统治的独断世界即传统哲学建构的“本体论世界”回归到现实的人和人的真实世界,马克思否定追求永恒原则、绝对真理的哲学妄想,否定与现实相脱离、由概念建构起来并加以实体化的所谓独立的本体世界,否定了绝对化的哲学传统,使哲学找回了属于人自己的哲学。早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就一再强调哲学的世界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哲学的现实化。马克思在对传统哲学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中,揭示了脑力劳动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思维的抽象作用理解事物、现实和感性,随着思维抽象能力的发展,现实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抽象为纯粹逻辑的规定,现实的一切运动都可以抽象为纯粹逻辑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5―106页],在纯粹理性完全脱离了现实或感性确定性之后,逻辑、意识的确定性只能在纯粹理性自身之内建立终极基础,“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反倒成了一切现实存在的基础,马克思在本质上揭示了西方传统哲学脱离现实而又统治现实的颠倒的世界观,其任务就是把这种颠倒的世界观再颠倒过来,以使人们正视真实的现实世界。[ 孙利天,《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9页]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0页]随后,又说,“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面对自己本身,而会面向只有用一个办法即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7页]这一系列的表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向,把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变革为人自身生存视域内的实践思维方式,以此来探究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向,这种新世界观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哲学的问题和领域,而是开辟了哲学的新视域。依此看来,可以这样说,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探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在这里实践的意义是广泛的、无限定的,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中介,以此为基础,进而从物质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历史性来理解人,揭示人的本质。因此,如果对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唯物主义不能很好区分的话,就会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论证   &1、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对于这一问题的厘清,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的关键。如果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还不能把握,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或“理论硬核”的唯物主义,而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或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 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载自《哲学研究》,2007.03]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变革就在于改变了以往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直观性和机械性,不能呈现出现象背后隐藏的真正本质;对于唯心主义来说改变了其脱离现实、脱离社会历史的思辨思维方式,而真正能够从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性的物质生产活动入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根源,分析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类的本体论追求。这不能不说是以历史的原则或解释方式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如果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是以“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那也就必然承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领域之外还存在一个不同于人类历史的自然界,而这个自然界又与人类社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呢?1&&&
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9:03:00)?&&( 9:01:00)?&&( 8:56:00)?&&( 8:51:00)?&&( 8:47:00)?&&( 8:46: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答案】B;【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教材6页。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其他范畴构成的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教材56页。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教材78-79页。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教材89页。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解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直接经验是认识中“源”,间接经验认识中的“流”。教材95页。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认识。教材118页。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解析】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生存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教材134页。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解析】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教材137页。
1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解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①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教材158页。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解析】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们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教材174页。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解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教材190页。
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解析】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教材191页。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教材199页。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政党制度
B.三权分立制度
C.国家制度
D.选举制度
【解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教材209页。
19.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解析】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①购买阶段,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②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③销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教材225页。
2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v+m)&IIc
B.I(v+m)=IIc
C.I(c+v+m)=Ic+IIc
D.II(c+v+m)=I(v+m)+II(v+m)
【解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 + m)= Ⅱc,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CD两项是简单再生产的引申实现条件。教材233页。
2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可变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全部所费资本的产物
【解析】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教材238页。
22.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
A.平均利润
B.超额利润
C.垄断利润
D.企业利润
【解析】商业利润在量上等于平均利润。教材249页。
23.资本主义地租是(
A.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B.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
C.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D.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解析】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由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即超额利润。教材256页。
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
C.大土地所有者
D.金融寡头
【解析】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成为金融寡头。他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教材270页。
25.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解析】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教材284页。
26.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
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巨大的社会财富
D.社会化的生产力
【解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同时,资本主义还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教材299页。
27.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
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反杜林论》
【解析】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教材305页。
28.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3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等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这是两个不同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 恩格斯抛...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_答案解析_2016年_...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单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 A.培根、洛克B.圣西门、欧文C.黑格尔、费尔巴哈D.斯密、李嘉图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 A.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  单选: 单选: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 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 ( ) A.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B.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D.黑格尔辩证的...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有( ) A.李嘉图B.黑格尔C.费尔巴哈D.圣西门_答案解析_2016年_一模/二模/三模/联考_图文_百度高考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0页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教材6页。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39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35页。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教材48页。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教材51页。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第1页/共10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