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光(陈季扩)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题库》法汉

人在赣州想去学牌具请问哪里可以学?_珍藏百科
人在赣州想去学牌具请问哪里可以学?
编辑: &&&来源:用户发布&&&发布时间:&&&查看次数:23
求解,人在赣州想去学牌具请问哪里可以学?感激!
该问题暂无回答。
其它百科相关
本文相关文章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有任何侵权、造谣信息请将网页地址和有法律效力的侵权造谣证明或判决书发往QQ:小时内删除。
苏ICP备号-1&Dynastie des Tr?n postérieurs
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div id="correct" title="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有奖纠错
后陈朝(:Nhà H?u Tr?n/家后陈)是由后裔创建的抗明政权,被越南历史学家认为是一个朝代(1407年-1413年)。
1407年,,吞并。的次子在谟渡(在今安谟县安谟村)与陈肇基起兵,自称「简定帝」,建元,创建后陈朝。陈頠的军队活跃于今一带与明军对抗。不久被明军击败,陈頠逃往。次年,原陈朝重要将领、曾经投降明朝的前来投军。因邓悉在越南人中颇有威望,的势力越来越壮大。
随着实力的壮大,陈頠试着向北发动进攻,并于1409年逋姑一战中击败明军,明将阵亡。陈頠计划将战线推进到。但坚决反对这么做,认为此时**势力依然比明军弱小,不适合打消耗战。另一名重要将领也力谏不应该与仍然控制大部分领土的明朝对立。陈頠拒绝接受他们的意见,并将他们逮捕处决。这导致了军队的军心涣散。邓悉之子更是到达清化,找到之孙,与一起在(在今越南)尊立为帝,年号,与陈頠抗衡。陈季扩趁陈頠进攻明朝之机击败并俘虏了他,尊之为。
1409年,明朝见**出现内乱,遣等人前往镇压。兵败出奔,于被俘虏,解送,次年被。见明军强大,遣使向明朝求和,并请求。张辅将使者斩首。明军由黄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转入神投海口,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多次击败**。1413年,明军攻破清化,与相国陈季揝、将军、等相继被擒。陈季扩在解送途中投海自尽。
后陈朝君主
简定帝Gi?n ??nh ??
兴庆H?ng Khánh
1407年-1409年
重光帝Trùng Quang ??
Tr?n Qu? Khoáng
重光Trùng Quang
1409年-1413年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手机客户端
赞助商链接
在法语课堂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法语学习课程/course
欧洲最具活力的中文社区.最大的关于法国的中文网络平台
法语爱好者的家园 留学与考试的助手 提供各种法语相关的信息与服务
提供大量法语阅读听力资源的免费法语学习站点Dynastie Tran
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
添加笔记:
<div id="correct" title="在法汉-汉法词典中发现10个解释错误,并通过审核,将获赠《法语助手》授权一个">有奖纠错
陈朝(:Nhà Tr?n),上的一个朝代。1225年底(或1226年初),末代君主禅位给,创建了陈朝,至1400年终结,国号「」,首都位于(今)。因该朝君主姓「陈」,故历史上称为「陈朝」。
陈朝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被史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国至1293年、第二阶段为1293年至1341年、第三阶段为1341年至1400年。第一阶段里在、、、等统治者的经营下,内政得以巩固及调整,采取太上皇主政的方式,以及近亲通婚,以妨大权落入外戚之手;学术文教亦得以发展,如的沿用、越南首部官方史籍《》的编撰等等。对外方面,()于13世纪曾(分别为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1287年至1288年),但在陈朝君主及名将等人的奋力抵抗下,成功撃退蒙古军,陈朝与元朝保持关系,元封越南君主为安南国王。第二阶段里,、、等保持祖业,但亦未能化解国内的社会分歧,时治时乱。在第三阶段,纵情享乐,朝纲紊乱,其后出现被立及被废内乱局面。、、时长期受国王的侵寇,国家元气衰弱。陈朝晚期适值中国创建,明廷继续册封陈朝君主为安南国王。、时,权臣把持朝政。最后,在1400年,黎季牦废少帝,自立为新君主,创建,陈朝遂亡。
陈朝的创建
陈氏兴起及成为外戚
位于的陈氏宗庙
(1175年至1210年在位)时期,国家政局呈现衰弱的迹象。1209年(李朝治平龙应五年),屡生叛乱,原为地方豪强的陈氏家族便在此一背景下崛起及夺权。据史籍所载,陈氏王室的先祖来自,原籍可能为闽()人或人,迁入越南后定居于即墨乡(后改名天长府,即今春长府美禄县),族人(的四世祖)从事渔业起家。传至时,已凭其经济实力成为一方豪族,史称「傍人归之,因有众」。
1209年(李朝治平龙应五年),李朝将领在国都()发动叛乱,攻入皇宫,与太子出逃。李旵逃到陈氏势力范围内的海邑时,娶陈李之女,陈氏族人遂召集乡兵,协助太子平乱,让高宗及太子得以安然返京。不久,李高宗去世,李旵登位,是为李惠宗(1210年至1224年在位)。1211年(李朝建嘉元年),惠宗立陈氏容为「元妃」,其兄,舅均获封官爵,陈家遂成李朝外戚,开始参与朝政。
在位初期,国政由主理,但以蒙「不学无术,柔懦不断」,以致「政事日堕」,政府的统治水平不断下滑。由于「朝无善政」,越南境内「饥馑荐臻,人民困穷」,民众生活未见改善,地区豪强亦乘时而起,擅作威福,作为外戚家族的陈家,与洪州(一作烘州)人等,便是当中的重要势力,并演成交互干戈、争夺政权的局面。1211年(李朝建嘉元年),因见段尚进谗指控自己谋叛,加上听闻妹妹遭惠宗生母谭太后虐待,乃决意起兵,与李氏朝廷对敌,惠宗与谭太后、元妃陈氏容逃离国都,陈李双方交战连年。到1216年(李朝建嘉六年),李惠宗得悉谭太后要杀爱妃陈氏容,适值有杲人作乱,而惠宗又见嗣庆归还「金椅」给惠宗示好,惠宗乃亲自到陈氏军中,请求嗣庆协助**杲人,陈李双方才平息分歧。其后,惠宗命嗣庆为太尉辅政,有「造战器,习武艺」之权,陈家势力得以在朝中坐大。不久,李惠宗患病,无法亲理朝政,大权遂由陈氏家族所主宰。
死后,其兄任辅国太尉,族弟为「领殿前诸军扈衞禁庭」,继续掌握朝政。1224年(李朝建嘉十四年、天彰有道元年),传位给年仅七岁的次女,自己担任上皇。1225年(天彰有道二年)农历十月,陈守度安排之子、年仅八岁的与昭皇结成夫妇。十二月,上皇表明有意传位给昭皇之夫陈煚,陈煚之父陈承曾有所犹疑,但陈守度力指「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认为夺取帝位的条件已成熟,乃把握机会,安排李昭皇禅让给陈煚,创建陈朝,时为1225年底或1226年初。
陈朝政局发展
第一阶段(从开国至1293年)
陈氏王朝的第一阶段,被后世史家称之为该朝立国、建制、创立基业并步入强盛的时代。
陈朝开国后,(年至1258年在位)父任上皇,从叔任「国尚父」、「太师统国,行军务征讨事」,掌握朝政大权。对于李朝王族,陈氏朝廷设法对付,被陈太宗册立为皇后,而李上皇()则被废为僧,居于真教禅寺,号「惠光太师」,不久又被陈守度迫令自尽,时为1226年(建中二年)农历八月十日。1232年(建中八年),陈朝以避先祖的为由,改「李」为「阮」,用意是「绝民之望李氏」。陈守度又见李氏宗室对惠宗之死有所不满,便设计坑杀李氏族人。
陈朝初立时,越南境内仍有多股地方势力,与朝廷为敌。据《》所载,当时有阮嫰割据,割据洪州(又作烘州),以及伞圆山、广威山诸蛮的割据,相互混战。陈朝于1226年(建中二年),派陈守度击破伞圆山及广威山诸蛮,阮嫰亦于1228年(建中四年)农历十二月消灭段尚势力。次年(1229年,建中五年),阮嫩病死,其割据势力瓦解,从此「天下归于一」。除地方乱事外,王室内部曾发生太宗之兄的叛变,事缘太宗之后无子,陈守度改立陈柳之妻顺天公主(李佛金之姊)为太宗皇后,引起陈柳不满,乃于1236年(天应政平六年)在大江起兵,但旋即被陈守度所平。陈太宗提出和解,安抚陈柳,并处死参予事件的大江乱兵,事件遂告平息。
太宗时期除解决内部纷争,又着手整顿政务。1228年(建中四年),派官员到,重修帐籍。1232年(天应政平元年),开太学生科试(考进士),1247年(天应政平十六年)又设、、三魁。1242年(天应政平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二路,设置正副以统辖。1244年(天应政平十三年),下令各地官员修筑江河两岸的堤坝,以防洪水。同年,重定刑律。1253年立国学院(或为国子院),及设讲武堂。此外,还整顿税制、官制、兵制等等。到1258年(元丰八年、绍隆元年)农历二月,太宗将帝位传给儿子(即圣宗,1258年至1278年在位),自称上皇,继续管理政务,开展了「事皆取决于上皇」的政治格局。
重要将领像
陈朝第一阶段适值北部的崛起。蒙古先后于1253年(元丰三年)及1279年(绍宝元年)吞并及,成为越南邻国。1257年(元丰七年),蒙古派军从(原大理国境)入侵大越,但遭陈守度、陈太宗顽强抵抗,且蒙古军不适应当地水土而撤回。1278年(宝符六年),圣宗传位给太子(即仁宗,1278年至1293年在位),自任上皇。1284年(绍宝六年),派军南下,但又被陈朝主将击退。1287年(重兴三年),元再出兵攻越,双方经过等战事后,越军得胜,元朝撤兵。蒙元三次征越失败后,改为与陈朝创建友好的,不再出兵南下。
第二阶段(1293年至1341年)
在第二阶段中,、、诸帝虽能继承祖业,但统治阶级生活荒淫,甚至出现内部争权,政局时治时乱。
1293年(重兴九年,三月改元兴隆),传位给太子(即英宗,1293年至1314年在位),自任上皇继续掌权。在此期间,陈氏朝廷人才众多,文治方面有,军事方面有,都属才智之士。又因教育的发展,使才学之士、等透过入朝为官。后世史家称此一时期政局修明,「君贤臣忠,法律严正,赏罚分明,政治无一不上轨道」。在外交方面亦相当活跃,英宗时期,上皇陈昑(即仁宗)、大将范五老多次出征。对南方的,陈朝以嫁给占城国王为条件,换取该国的乌州、里州之地,后分别改名为顺州和化州。
1314年(兴隆二十二年,三月改元大庆),英宗传位给太子(即明宗,1314年至1329年在位),自任上皇。明宗在位时陈朝对制度政策有所调整。1315年(大庆二年),立法禁止一家人之间互相告讦。1316年(大庆三年),检定文武官阶。1323年(大庆十一年),开太学生科试;下令军士从此不得文身。在对外方面,陈朝以占城国侵扰南方边境为由,于1318年(大庆五年)派、范五老出征占城。
在明宗时期,曾有民众起为强盗,以及朝中派系相争。1317年(大庆四年),越南境内出现强盗,当中较著名的有「盗魁」文庆,但终被陈朝平定。另外,朝廷里因皇后未有皇子,太子之位未定,朝臣分为两派,一派为、文宪侯等人,主张立明宗庶子为太子;另一派为皇后之父陈国瑱,主张待皇后诞下嫡子,才立太子。1328年(开泰五年)三月,文宪侯贿赂国瑱家臣陈缶,以诬告国瑱谋反。明宗信以为真,囚禁国瑱于资福寺,陈克终又向明宗说「捉虎易,放虎难」,提示必须铲除国瑱。明宗不给国瑱饮食,国瑱饥渴过甚,死于寺中,而受该案牵连被捕者达百余人。数年后,陈缶的妻、妾之间不睦,竟把陈缶受贿一事揭发,事件才水落石出,文宪侯被降为庶人,陈缶被国瑱家奴生啖其肉而死。
1329年(开泰六年,二月改元开祐),明宗传位给太子陈旺(即宪宗,1329年至1341年在位),自任上皇。宪宗时期,上皇发动对外战事,于1334年(开祐六年)及1335年(开祐七年)亲征哀牢,又于1337年(开祐九年)派军攻破沱江地区的牛吼蛮。
第三阶段(1341年至1400年)
在第三阶段,出现奸雄弄权,豪族割据,民众起事频繁的局面,陈氏王朝遂步入衰微不振及灭亡。
1341年(开祐十三年),崩,上皇(即明宗)立儿子为帝(即裕宗,1341年至1369年在位)。上皇在1358年(大治元年)去世,在此之前陈朝政权由他执掌,并有、等一批富治国经验的旧臣,管理朝政尚算有条不紊,虽数遇天灾和饥馑仍能妥善处理。到上皇及张汉超、阮忠彦等去世后,朝政日渐散涣,朝中名儒上疏要求诛佞臣七人,但裕宗不许,文安遂辞官归隐。裕宗本人耽于逸乐,纵情酒宴,营造宫室,凿池堆山,命富者入皇宫赌博,生活奢华。民间则变乱四起,各地出现盗贼起事,较有名者为安阜山的吴陛。在外交上,裕宗时期适逢于1368年(大治十一年)创立,陈朝遣使朝贡。而南方的则在国王的统治下提升军事实力,意欲攻打陈朝,以报历来越南入侵占城之仇,后来更「使陈朝君臣几番惊骇」。
1369年(大治十二年,六月改元大定)五月,陈裕宗死后,陈氏朝廷因继任人问题发生内哄。因裕宗没有子嗣,朝臣拟立裕宗之兄恭定王为帝,但宪慈皇太后(裕宗生母)坚持立裕宗长兄恭肃王陈元昱的养子为帝(1369年至1370年在位)。杨日礼即位后,企图断绝陈氏家族继承皇位,于该年十二月杀宪慈皇太后,并于次年(1370年,大定二年,十月改元绍庆)九月,铲除反抗自己的恭靖王陈元晫(陈明宗次子、裕宗兄)父子。十月,陈暊怕大祸将至,就离开国都到沱江镇避难,约定其弟恭宣王陈曔章、肃国上侯陈元旦、天宁公主、清化府官员起兵夺权。十一月,陈暊夺回国都,铲除杨日礼,即皇帝位,是为(1370年至1372年)。
陈艺宗就任皇帝期间,内政外交开始出现变化。在内政上,陈艺宗重用外戚(祖先本姓胡)。黎季牦的两位姑姑都嫁给,艺宗于1371年(绍庆二年)任季牦为枢密院大使,封忠宣国上侯,曾派往,专门负责「绥辑人民,抚安边境」。&/ref&黎季牦遂成陈末权臣。在外交方面,陈朝因长期以来「边城无备」,惹来外敌来犯,占城国王在1371年(绍庆二年)闰三月出兵入侵大越,而陈氏朝廷竟「无兵可御」,占城军遂攻破国都升龙,劫掠而回。制蓬峨从此成为陈朝劲敌,「国家自此多事矣」。
1372年(绍庆三年),陈艺宗传位给其弟(即睿宗,1372年至1377年在位),自任上皇。睿宗时期,陈朝有感占城实力强大,乃加强军备,但陈朝军队仍然难敌占城军。1377年(隆庆五年)初,陈睿宗率兵亲征,到达占城国都阇槃城时兵败战死,占王制蓬峩旋即策动反攻,再次攻破升龙而回。上皇改立睿宗之子为帝(即废帝,1377年至1388年在位)。1378年(昌符二年)五月,占城军队再一次攻破升龙,劫掠而回。在占军数次攻进升龙时,陈氏朝廷未能积极抵抗,史家陈重金(即陈仲金)批评「当时占城之军出入我南国,如入无人之境,因此在几年之内三次破京城,上皇与三次弃城而逃」。其后多年,两国仍互有交战。而经过长期的战事后,陈朝政府的库藏一空,乃加重军役和赋税,如1378年(昌符二年)始设。1379年(昌符三年),因时值大旱,饥荒遍地,更爆发民众起事,史载当年八月“人阮补称为唐郎紫衣,以法术僭号称王,作乱。”阮补建元,并铸熙元通宝、宋元通宝、景元通宝等钱。最终阮补被陈朝镇压而「伏诛」。
与此同时,因黎季牦深得上皇陈暊的信任,陈朝再爆发内部斗争。1388年(昌符十二年,十一月改元光泰),陈废帝见上皇宠信季牦,便图谋将之铲除。黎季牦早先一步,向上皇提出「未有卖子而养姪,惟见卖姪而养子」,以挑拨上皇与废帝之间的关系。上皇果然以为废帝有意,谮诬功臣,乃贬黜其帝位,改立自己之子昭定王为帝(即顺宗,1388年至1398年在位)。在黎季牦专权的同时,国内盗贼群起,在,有阮清自称「灵德王」,活跃于梁江地区;阮忌自称「鲁王」,活跃于农贡地区;在国威州,有僧人范师温起事,更曾一度于1389年(光泰二年)攻进国都升龙,上皇与顺宗出逃避难,最终,范师温被黄江守将黄奉世讨平。
1390年(光泰三年),占城国王在攻打陈朝期间战死,两国之间的战事遂告一段落。然而黎季牦的弄权,已成尾大不掉之局,对于不顺从者,季牦怂恿上皇陈暊杀之。1394年,上皇为控制黎季牦,命画工绘辅、辅、辅、辅等图像,名为「四辅图」,赐予季牦,用意是要他「辅官家(指陈顺宗)当如是也」。又故意向季牦说:「平章亲族,国家事务,一以委之,今国势衰弱,朕方老耄,即世之后,官家可辅则辅之,庸暗则自取之」,黎季牦立刻仓惶答道:「臣不能尽忠戮力辅官家,传之后裔,天其厌之!」史家陈重金(即陈仲金)认为上皇对季牦的一番说话,是效法古代对诸葛亮所说的话,以此收买季牦的心。同年十二月,上皇去世,黎季牦继续把持国政。
上皇艺宗死后,黎季牦在成为辅政太师。史家陈重金(即陈仲金)指这时的黎季牦意在「大肆更张,用以收买党羽」,进行一连串改革。在财政上,季牦收回铜币,改行纸币;在土地政策上,规定除贵族阶层的大王、公主外,庶民占田不得超过十;在文化教育上,制定的文体考试,又在地方上授予学官田地;在政治架构方面,季牦改定文武官员服装,改地方上的诸路为镇,并增设一些官职,以分封给党羽。季牦又把国都迁至,称为「西都」,以便夺位。与此同时,黎季牦废立君主,于1398年(光泰十一年,三月改元建新)迫顺宗退位,立太子陈为帝(即少帝,1398年至1400年在位)。1399年(建新二年),太保陈元沆、上将军等合谋杀季牦,但被季牦先知,季牦便大肆镇压,受牵连而被诛杀者达三百七十余人。其后,黎季牦自称「国祖章皇」,出入使用天子仪卫。1400年(建新三年,三月以后胡朝改元圣元)二月,黎季牦废少帝自立,恢复其祖先的,改国号「大虞」,创建,陈朝遂告终结。
其后,中国明朝于1406年(胡朝开大四年)以「吊伐」的名义,并于1407年(胡朝开大五年,后陈朝兴庆元年)消灭胡朝,。1407年至1413年(后陈朝重光四年)期间,陈氏宗室、等为恢复陈朝统治,在、化州等地反抗明人,史称,最终被明朝讨平。
制度及措施
陈朝政府的官僚架构,上承、参考制度,并加上陈朝本身的创设而成。
陈朝官员编制,重要官员有三公、三少、太尉、司马、司徒、司空。拥有「左相国平章事」或「右相国平章事」等称衔者,其地位等同「宰相」,拥有「参知政事」、「入内行遣」、「左辅右弼参与朝政」等称衔者,其地位等同「次相」。
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的各种官职,都分成文武两班。在中央,文班官职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中书、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行遣、左右司郎中、左右正言参议、御史台侍御史、御史中赞、御史中相、御史大夫、侍经筵大学士、天章学士、入侍学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储宫教授、太史令、太宗正、延尉寺卿、少卿、京师大尹。武班官职有:有骠骑上将军、锦衞上将军、金吾大将军、武衞大将军、副都将军殿帅、都押衙管军节度使、都统制。而在地方上,文班官职有:、、通判、佥判、漕运令尉、主簿、司社、并诸路河堤、屯田正、副使。武班官职有:经略使、防御使、守御使、观察使等,以及各府的都护、都统、总管等。陈氏朝廷架构,被后世史家批评为「机构臃肿或有其位无其职,或有其职无其权,形同虚设」。
为使朝廷上下保持凝聚力,陈朝沿袭李朝制度,每年四月四日均会举行皇帝与百官的「宣盟誓条」之礼。
陈朝对官僚系统设有升迁制度。1247年(天应政平十五年)农历三月,朝廷检阅中央、地方的文武官员。后来定下升迁规则:每十五年检阅一次,每十年加爵一级,每十五年加职一等。如有官职空缺,则以正兼副,如正副俱缺,则考辖其他官员,待合资格后便授任该职。在馆、阁任职者,任满十年可升职或转职,在省、局任职者,任满十五年可升职或转织。而「宰相」之位,由陈氏宗室中具备贤能、通晓诗书者出任。&
除官职架构外,陈朝政府又设掌权的制度,当皇帝传位给新皇帝后,就自任上皇,继续参予朝政。《》记载它的运作模式:
自传子之后,父崩子继,兄殁弟承,永为常法。家法,乃异于是,子既长,即使承正位,而父退居圣慈官,以称,同听政,其实但传大器,以定后事,备仓卒尔,事皆取决于上皇,嗣主无异于皇太子也。
据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的分析,此一制度用意是「杜绝内部倾轧、宫中政变、兵权旁落,来巩固陈氏统治地位」。
陈朝初年,在全国设立十二个。而《》、初官修的《》等史籍,记录了陈朝时的路有十五个。除路以外,还设有、等单位。管理各路府州的重要官员,则是在各路设置「安抚使」(武官),另外又在各地设文班官员,于府设「知府」,路设「通判」,州设「漕运使」等等。学者马思伯乐又指出,陈朝不限于固有的地理区划,「应有新设之路」,会变更或增加建置。
在路以下,还有若干基层行政机关。在陈朝纪录里,有「洪路麻浪桥绮兰社」、「烘路广寒桥麻巷」等语句。学者据此推断,在路以下,有「桥」,「桥」以下有「社」、「巷」等单位。
陈朝在各地的建置情况,列于下表。
路/府/州后世位置备注
马思伯乐:今及右岸。
《》载:时,郡人于此建国。陈继,以其属邑,增置龙兴、天长、长安。
马思伯乐:今河内对面、红河北岸,北江两岸。
《安南志略》载:在东岸。
马思伯乐:今广安、建安、东朝。
《安南志略》作「南栅江路」。
马思伯乐:今。
烘路(烘又作洪)
马思伯乐:今。
马思伯乐:等地。
马思伯乐:今兴化。(即)
《安南志略》作「陀江路」,又载:接金齿界。《越南历代疆域》指出,黎季牦于1397年(光泰十年),改沱江为天兴镇。
马思伯乐:黑河流域。
《安南志略》:接界。
马思伯乐:保乐、北?。
《安南志略》:接特磨道。
谅州路/谅州江路
马思伯乐:今。
《安南志略》:接两江界。《越南历代疆域》指出,黎季牦于1397年(光泰十年),改谅山府(前为谅州)为谅山镇。
大黄路/大黄江路
马思伯乐:今,或者兼有。
马思伯乐:今。
《》载:其属邑更号曰江、曰场、曰甲、曰社。《元史》又载清化府路管辖地区包括:梁江、波龙江、古农江、宋舍江、茶江、安暹江、分场、古藤甲、攴明甲、古弘甲、古战甲、缘甲。《越南历代疆域》指出,黎季牦于1397年(光泰十年),改清化为清都镇。
马思伯乐:今演州府。
《元史》载演州路管辖地区包括:孝江、多壁场、巨赖社、他袁社。《越南历代疆域》指出,黎季牦于1397年(光泰十年),改演州为望江镇。
马思伯乐:今、。
《元史》载乂安府路辖地包括:倍江、恶江、偈江、尚路社、唐舍社、张舍社。《越南历代疆域》指出,黎季牦于1397年(光泰十年),改乂安为临安镇。
马思伯乐:今。
《元史》载:今布政乃故地。《越南历代疆域》指出,黎季牦于1397年(光泰十年),改新平府(前为布政州)为西平镇。
《安南志略》载:旧名多冈乡,陈祖微时,夜过溪桥,既渡,四顾,桥不见矣。未几,陈氏有国,人号其水曰龙溪,改多冈为龙兴。
《安南志略》载:旧多墨乡,陈祖所生地。及其有国,建行宫于此,岁一至,示不忘本,更名曰天长府。《越南历代疆域》指出,年间(1232年─1251年),天长路又分建昌、安暹二路,复改潢江、山南、龙兴、快州等路。
《安南志略》载:本华闾峒,所生地。末,立国于此。《越南历代疆域》指出,黎季牦于1397年(光泰十年),改长安为天关镇。
《元史》载:在罗城南。《越南历代疆域》指出,黎季牦于1397年(光泰十年),改国威为广威镇。
《元史》载:在北江。
《元史》载:古龙编。
《元史》载:一云杨舍。
《元史》载:一云明媚。
《元史》载:一云明黄。
《元史》载:一云门州。
《元史》载:一云黄源。
《元史》载:一云来神。
《元史》载:一云梁个。
《元史》载:一云明苏。
《元史》载:一云乙舍。
《元史》载:即平林场。
《越南历代疆域》:肇丰县
《越南历代疆域》指出:相当于割让给陈朝的乌州之地。
《越南历代疆域》:广田县
《越南历代疆域》指出:相当于占城割让给陈朝的哩州之地。
式的,为陈朝政府所参用
陈朝实行制度,以选拔士人到政府任职。在时就对科举制的模式作出多番调整,1232年(建中八年,七月改元天应政平),开设太学科试(考进士),仿照,录取,按成绩高低分为三甲。1246年(天应政平十五年),定「大比进士」,以七年为准。1247年(天应政平十六年),科举设立三魁,分别为、、,并开设、、三教科试,优者中甲科,次之中乙科。1256年(元丰三年)起,在京都,及、义安两寨分开考试,高中者,分别被称为「京状元」和「寨状元」。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则是着重经义,不重词章。
陈朝时期,政府致力推广思想。陈朝政府允许士大夫在国都设立私学,讲授、孟之道。在官立学术机构方面,陈朝政府亦相当重视。1253年(元丰三年),陈朝设立国子院,召集国内学者到此,讲习《》等儒家经典,并在国子院装设、及七十二贤像,定期祭祀。
由于陈朝政府透过吸纳儒生入仕,儒者便得以在政界活跃。例如儒生出身的学者,获起用,历任侍读、翰林院学士、尚书,并成为重要史官。
陈氏朝廷着重修史的工作。1272年(绍隆十五年),由时任翰林院学士的黎文休,编成《》一书。该书的意义,史家(即陈仲金)指出是「我南国有国史,自此始」。
陈朝刑法的内容已多失传,大致而言是参照法制而成,正如时期学者所指出:「陈刑法,其条贯纤悉,不可复详,当初校定律格,想亦遵用唐宋之制。」
按《》、《》等越南史籍的记载,陈朝时颁行的法律条文,有《国朝刑律》(又入作《刑律》,1230年,建中六年颁行)、《徒罪法》(1230年,建中六年颁行)、《勾讼例》(1230年,建中六年颁行)、《刑律诸格》(1244年,天应政平十三年颁行)、《公文格式》(1299年,兴隆七年)、《名例》(1309年,兴隆十七年颁行)、《皇朝大典》(1341年,绍丰元年,绍丰又作绍兴)、《刑书》(1341年,绍丰元年,绍丰又作绍兴)等等。此外,陈朝刑罚的部分内容,亦可见于《》当中。
对陈朝法律的评价,潘辉注称它「刑治最酷,盗及逃亡斮其足指,付其人甘心,或付象蹴杀之,岂是于常律之外,用此严刑,以为止盗之禁者欤?」
陈朝兵制,据所说,是「军无定籍,选民丁壮者为之」,而各亦有权募集军队。中央数量较多,但多不能作战,造成后来地方上拥有重兵的局面。&但亦因陈朝的兵额庞大,故此在()入侵时,陈氏王朝能调动作战的军队,达二十余万之多。
陈朝时期的军队,曾实行纹身的风俗。陈朝初年,军士在腹部、背部及两髀刺上龙形图案及文本,称为「采龙」。1285年(绍宝七年,九月改元重兴),期间,陈朝军人在手臂上纹上「杀鞑」二字。至1323年(大庆十年),陈朝政府下令拣选军人时,以身型肥,肤色白为上选,故此军士不再行纹身习惯。
陈朝按照旧制,规定每年初春之际,全国各村中的社官,须要将村中有多少名文官、武官、书吏、军士、黄男(丁男)、癃老和残废人士,以及移民和流落至该村的人,都开列登记入册,称之为「帐籍」。有官爵者,子孙可透过「承荫」的方式入仕为官;富有而无官爵之人,世代为兵。陈朝早在时开始,便遵行此制,委派官员重修李朝时期的旧帐籍。
陈朝税制,分成多个种类,按照百姓及土地拥有者的等级、田地数量、资产开征。丁税按田亩拥有数量征收,有田一至二者,每年缴钱一贯;有田三至四亩者,缴钱二贯;有五亩或以上者,缴钱三贯;无田者全免丁税。土地税缴纳实物,以粟、谷为主,有田一亩者,田主每年缴纳一百升。对于民间的池塘,每亩征谷三升;盐田则征钱。其他种类还有:槟榔税、安息香税,以及鱼、虾、蔬菜、水果等均开征税项。
陈朝又对「公田」征收农作物。公田分为两类,一类为国库田,分为三等征收谷物,上等田每亩征谷六石八十升,中等田每亩征谷四石,下等田每亩征谷三石。另一类为拓刀田(又称斫刀田,为朝廷赐给有功官员的田),亦分为三等征收谷物,上等田每亩征谷一石,中等田每三亩征谷一石,下等田每三亩征谷一石。
陈朝自立国之初,便注重货币的使用规范。1226年(建中二年),陈朝政府规定:民间使用铜钱,以六十九文为一陌;上缴官府的货币,以七十文为一陌;以十陌为一贯。同时,陈朝又规定货币铸成一定的重量才能流通,以方便流通。其后,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发行货币比时多,钱币的铸造工艺、形制亦有所进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重量渐轻,钱径渐小,与时通行的「开元通宝」和时铸造的「洪德通宝」都有相似之处,这反映陈朝货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陈朝发行货币的基本状况,是按当时的社会条件而定,并非每位君主都有铸钱,有的铸了钱,甚至多次铸造,版式很多,有的铸钱很少,甚至没铸,这是陈朝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尚不稳定所致。到陈朝末期,由(即胡季牦)执掌大权,下令回收全国铜钱,推出,对越南的货币制度进行大改革。
有关陈朝的铸币概况,有如下表。
年间(1225年─1232年)
仅一个版式,承袭了的一些特点,钱文「建中通宝」采用真书,对读,「建」、「通」、「宝」三字稍大,「中」字稍小。
铸造不多,传世极少。
皇帝亦铸有「建中通宝」,但风格与陈朝「建中通宝」截然不同。
1233年(二年)
该货币为阔缘,钱文小,采用真书,旋读。
铸量很少,传世无几。
年间(1251年─1258年)
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阔缘,钱文「元丰通宝」采用。另一种钱文稍小,采用真书,旋读。
发现的数量很多,采用真书的「元丰通宝」大量出土。
中国亦铸有「元丰通宝」,在越南亦有发现。宋神宗「元丰通宝」书法极好,制作工整,形状比陈朝「元丰通宝」稍大。另外还有许多铸地和铸造者不详的私铸「元丰通宝」。又有一款所谓「虎尾元丰」,「通」字下面的一捺向上翘,其铸造时间及用意未详。
年间(1258年─1272年)
钱文「绍隆通宝」采用真书,旋读,有两款版式,一款为文本稍细小,另一款文本略粗大,钱径都在24毫米左右,造工不精。
铸造不多。
铸造不多的原因是陈初数十年间铜料不足。加上后来废弃及回收铜钱,使之残留无几。
没有陈仁宗皇帝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因陈朝政府须应付,铜料也用于战事,遂缺乏铸钱的主观、客观条件,因此基本上没有铸币。
没有陈英宗皇帝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因经历了对元战争,铜料用于战事,缺乏铸钱条件,因此基本上仍没有铸币。
1323年(大庆十年)
铸量很少,没有实物发现。
发行该币的原因是对元战争结束后,社会秩序和商业交易正恢复,必须铸发新币,但因战争耗尽铜源,便改铸铅钱,然而数量很少,而且只发行一年便被废禁,难于流传。
年间(1324年─1329年)铸行。最早应在1325年(开泰二年)
主要有两款版式,一款是背面有「陈」字,阔缘,钱文「开泰元宝」字小,对读,采用真书。另一款是光背(即背面无字),钱文亦对读及采用真书。这款版式又可分为大字版、小字版等多款。
该货币是陈朝铸造较多的货币,但至今仍不多见,原因是后来战乱频繁及黎季牦回收铜钱。
没有陈宪宗皇帝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
1341年(绍丰元年)
版式很多,可分为四款。第一款的钱文「绍丰元宝」对读,小字,采用楷书,宽缘。背面的上部和下部铸有「十五」二字,可能是铸造时间。第二款钱文对读,字稍大,采用真书,光背。第三款的钱文对读,布局匀称,采用,钱缘稍宽,光背,造工精美。第四款的钱文对读,「绍丰」二字为楷书,「元」字为篆书,「宝」字为,此款又被称「杂书绍丰钱」。
版式虽多,但铸量很少,传世亦极少。
陈裕宗绍丰年间,陈朝仍是繁荣景象,农业、手工业、水陆交通及商业均有所发展,陈朝政府便因应环境而造币。
1342年(绍丰二年)至1357年(绍丰十七年)
已发现的版式有接近二十种。大体而言,「绍丰通宝」风格与「绍丰元宝」相似,钱文对读,字体或粗或细、或大或小,可分为狭缘大字、狭缘小字、阔缘小字、阔缘大字等版式,绝大部份都采用真书。但与「绍丰元宝」相比,「绍丰通宝」制作较粗糙,钱面布局不匀称,显得呆板。还有一些版式,如一款的钱文采用行书,造工草率,另有一款背面的穿孔上方有一「陈」字,以记王朝姓氏。
在1342年至1357年多次铸造,版式亦多。
陈裕宗的「绍丰元宝」与「绍丰通宝」版式之多,开越南货币发展的先河。另外,此两款货币并存,亦是越南货币史的新特点。
1358年至1359年(大治元年至二年)
版式有多款,相当繁杂,根据钱文「大治元宝」的书法大致有采用真书、行书、草书、篆书、杂书等。钱文排列有对读和旋读。钱缘亦有多款,有为狭缘小字、狭缘大字、阔缘大字等等。各个版式有一共通点,就是均为光背。
铸造时间较短。
与「大治通宝」并存。
1360年(大治三年)开始铸造
版式有多款,大多数是钱文「大治通宝」对读,少数为旋读。风格与「大治元宝」几乎相同,并且有与之对应的版式,有真书、草书、行书、篆书、杂书等。钱背也是光背。
铸造时间较长。
裕宗时期的大量铸钱,钱币研究者认为除商业发展需要外,还有其他因素:一时长期对外战争,需要铸钱支付军费;二是陈朝自裕宗起公开卖官鬻爵,需要钱币支付;三是赌钱成风,赌场上需要大量钱币;四是统治贵族为敛财,而聚集钱币。
年间(1369年六月至1370年十一月)
钱文「大定通宝」对读,采用杂书,「定」字最后一捺出头,「宝」字篆书。钱缘稍宽,厚薄适中,光背。
该货币有一款既小又薄,为后人仿铸,被称为「水上漂」钱。
没有陈艺宗皇帝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
没有陈睿宗皇帝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
没有陈废帝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
1396年(光泰九年)
没有发现实物,对其形状、尺寸、纸质、印制技术已无法考证。可以知道它有七种面额:十文、三十文、一陌、二陌、三陌、五陌、一?。各种面额上有不同图案,十文券上绘有水藻植物;三十文券上绘有水纹波浪;一陌券上绘有云彩;二陌券上绘有神龟;三陌卷上绘有麒麟;五陌券上绘有凤凰;一?券上绘有飞龙。这是参考、的纸钞制成。
「通宝会钞」是陈末掌权者主持改革时所发行,因陈末统治岌岌可危,铜料不足,黎季牦便效法中国元、明等王朝的纸钞制度,使用「通宝会钞」。该钞币因年代久远、经历战乱,初年又大规模加以清徐,现在尚无实物发现。
没有陈少帝铸钱的文献记载及实物发现。
社会经济文化
经历的大**后,陈朝立国之初,生产力得到迅速恢复,私人和政府都进行垦荒工作,扩大农田面积。陈朝政府推出措施,务求刺激农业,如设置官员以督促垦荒及管理庄园、让贵族人员召集奴婢到沿海地区开垦,使一带创建起辽阔的田庄。陈朝又致力筑堤防洪,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陈朝在农业技术已相当发达,深耕和增加复种指数的能力已达高水平。当时的平原地区,每年稻米收成可达四次之多。除种稻外,陈朝农产品数量增多,有各种杂粮、种桑养蚕,以及不少家庭都有果园,种植各种热带水果。
工商业在陈朝时期有所进步。在农村当中,出现了专门生产特定产品的手工业村,如麻雷村专门生产斗笠,被称为「麻雷笠」。国都因发展需求而扩大,皇城外的人民居住区分成六十一个「坊」,在这里有集市、手工业作坊和进行贸易的街道。水陆交通得到整治和扩大,运输工具以船舶为主,航行于河流和海洋,船只有30人至100人摇橹,航运速度高。在金融方面,货币单位由政府划一规定,现金的用途亦被增强,如人头税、桑田税、盐田税等税项,都开始用现金缴纳。
经济剥削的加剧
陈朝在后,朝廷因要巩固其统治地位,故此把大片土地封给有功之臣及王侯,使扩大发展,据越共学者指出这是「把人民的斗争和建设的成果据为己有」。如受封为侯的阮蒯,其封地为快路,相当于一个。担任戎务参赞的范悟也被封赐土地八十。而贵族从农民夺得的土地,有时比获封的土地更多,因此一些王侯赠与寺院的土地,可达千亩之多。而人民则常被贵族夺占土地,而且必须缴纳重税,服劳役及兵役。
高利贷亦于陈朝时期发展。当时法律,允许债主拘禁欠债者,或强迫欠债者以卖身抵债。**贪污贿赂和搜刮民财的风气盛行,越共学者猛烈抨击那已被「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合法行为」。陈朝的经济剥削与压迫,最终使到经济停滞和社会矛盾变得尖锐,陈朝政局亦于14世纪初开始逐渐没落。
佛、老、儒三教发展
陈朝时,仍受到推崇,政府曾多次开法法事道场,在印行佛教典籍及佛像绘画,以使佛教教义流传给国内民众。
陈朝诸帝及贵族当中,有不少曾参与佛教事业曾从来自的天封禅师参学,后来其学说辗转传至贵族出身的,在其封邑(在今)修禅授徒,便是其中之一。陈仁宗于1293年(重兴九年,三月改元兴隆)禅位给后,担任上皇,并出家为僧,后世记载他「出家修行,刻苦精进,慧解超脱,为一方祖师」,称号有「调御觉皇」、「香云大头陀」及「竹林上士」等,门下弟子众多,遂开创竹林禅派,尊为祖,主张佛法即是的「道」,亦为所说的「中庸」,并提倡「合一」。竹林禅派亦成为陈朝的官方佛教。陈英宗也奉行佛教,并率先受,朝廷上下遂多效法。1314年(兴隆二十二年,三月改元大庆),英宗禅位给后,担任上皇,跟随著名僧人法螺大师铸造佛像和印经。陈明宗亦从事佛教活动,愿做佛寺大师,但因忙于政务,须要时常出任朝廷。从父亲陈明宗学习佛经,常游览国内名寺,批准刊刻佛经,他本人常到寺院念经拜佛,参予佛事。于1396年(光泰九年)被强迫退住后,亦前往保清官(在)出家为僧。到陈朝末年,朝廷着重,才限制了佛教势力发展,沙汰僧徒。
陈朝时期家像
陈朝时期由于政府推动,使之得到长足发展。当时儒士阶层人数渐多,他们在越南的政治及文化思想方面,渐渐取代僧侣的地位,获任朝廷要职及承担文学创作。陈朝时期较重要的思想家,如、、阮诠等人亦属儒士阶层,使儒学大力发展。因儒学和佛教开始发生冲突,儒家学者黎文休、黎括、等,对佛教进行严厉批判排斥,使佛教的优势逐渐减弱,其重要地位遂让给儒家。
陈朝时期的文学,特别是文学达到兴盛阶段,学者庞希云指出其原因有四点,一是陈朝政府实行汉文化教育,如设国学院、设立等措施;二是皇帝及统治阶级人士,如、、、等,都喜好汉文文学,并加以推动;三是外来文化的补给,如文化的输入,以及对外战争使创作技巧更为丰富;四是有诗人群体、诗会的出现,创作范例得以集成,对汉文学亦产生影响。
陈朝的诗学,因自太宗受的影响后,使以来的禅诗得到延续及发展。学者王晓平指出当时陈朝「各代国君,崇信禅宗,又特好题咏,于是佛徒赋诗,诗带禅语」。太宗本人着有禅诗《寄清风庵僧德山》及佛学典籍《课虚录》等作品。陈仁宗(竹林禅派开创者)撰有《大香海印诗集》,为收录佛教文学的诗集。到倡盛后,禅诗亦有所改变。僧人玄光(约1284年─13**年,竹林禅派第三代)自少学,十九岁出家为僧,他的诗着如《泛舟》里写道「水艇乘风泛渺茫,山青水绿又秋光,数声渔笛芦花外,月落波心江满霜」,诗中的禅趣含而不露,在当时禅语充斥的僧侣诗中别有一番诗趣。陈朝宗室爱山的创作,也不道禅语,但营造了禅儒幽居、焚香浇茶、吟诗诵经的氛围。陈朝不少将领、士大夫也投入诗作,使陈朝汉诗文学题材更广泛。外交家兼军事家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诗作有《关北》、《上嶅》、《桄榔道中》等,因他运用了亲身经历为素材,突显了边塞诗的豪迈之风。的孙子(约1285年/1287年─1325年)为「碧洞诗社」的代表人物,诗作有《舟中独酌》,意境清幽静寂,反映了格调高雅,萧索中透出精致的风格。儒学重要人物(1292年─1370年),其创作用词精当、语意含蓄、风格隽永,他留传下来的汉诗有十二首。此外还有(1289年─1370年)、(1355年─1428年)等诗人,他们的诗被后世的《全越诗录》所收录。
陈朝的散文,较重要的人物有、、等。张汉超(?─1354年)曾参与,《白藤江赋》为其代表作品,文中展现了上的几次著名战役,歌颂越南的民族英雄,后世学者认为它对仗工整,用典用事妥贴,借古言今,为讽时事,以明大道,在波澜壮阔的行文中,或抒情,或议论,慷慨陈词,气吞如虎,为赋中的精品。莫挺之(约1272年─约1346年)的《玉井莲赋》,被称为可与宋人的《爱莲说》相媲美。此外,陈朝还有军事作品的出现,如陈国峻的《檄将士文》、《兵书要略》、《万劫宗秘传书》等,当中的《檄将士文》生动地体现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故亦被越南后世视为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
神话传说类的汉文作品,亦于陈朝出现,如《》(现存最古的版本称为《粤甸幽灵集录》)。据它的《序》所记录,作者是官员李济川,著于「皇陈开祐元年」(1329年),其编撰原因是当时越南的神灵信仰甚多,但有关事迹甚少纪录,而诸神在人们心中的品级、种类也有不同,为免将来遭到混淆,便搜集有关数据,编集成书。后世学者指出它具有相当重要性,与另一部汉文作品《》同属神话传说的名著,其编写的时代早,流传也广泛,常为其他书籍所引用。
除汉文文学外,喃文(以写成的文章)亦得到发展(详情见)。
字喃的使用
在陈朝时期,已成为一种基本上具备一定社会交际功能的文本而受到应用。据史籍记载,较早的一次使用是在1282年(绍宝四年),泸江地区因有鳄鱼为患,朝廷命刑部尚书阮诠(因获赐姓韩,又作韩诠)撰写文章(后世称为《祭鳄鱼文》),投入江中,鳄鱼便即离去,于是的「赋诗多用实自此始」。字喃及喃文(以字喃写成的文章)在陈朝的发展,具有历史作用,越共学者指出是「体现了我国(指越南)人民为指高的地位和发展民族文化所作的努力。这是一个在文化领域中的民族精神和独立意识的新的表现」。
陈朝时期史籍《》
的史学受所影响,于陈朝时,成立了「国史馆」,又命史官写成《》(三十卷,原书已佚),该书仿照编写《》的方式,在敍述事件后加入「黎文休曰」的评论语。到14世纪后期,史官写成《》(三卷,原题《大越史略》,作者不详),该书为现存越南最古老的编年史之一。而在时投降军的越南人,在1330年代于写成《》(原书二十卷,现存十九卷),该书较有系统地,阐述了越南从远古至陈朝的历史,以及地理、物产、风俗、制度、中越关系等方面的数据。
陈朝时的科技,在军事技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取得相当的成就。在军事技术上,陈朝晚期的军队使用火药及火炮,如在1390年(光泰三年)对之战中,越军以击毙占王。在天文方面,山明县人邓路制造「摇摆仪」,用以测定气象。在历法方面,研究了14世纪(陈朝中期)以前的历法,编撰《百世通考》一书,记载、、时令以及的位置。在医学方面,13世纪的中,陈朝政府为治疗军民的伤病,设立了,名将在万劫拨地,专门种植草药,后世称之为「药山」。14世纪时,锦旸县(海兴)人阮伯静致力研究草药学,为人治病,并撰有《南药神效》一书,书中提到了580款南药,和以用治疗184种疾病的3873条药方。此外,陈朝因与的频繁交往,中国的历法及医学亦传入越南,产生影响(见下文)。
艺术在陈朝时取得发展。在工艺品方面,著名的有冬朝县发现的莲花型金盒。据越南专家鉴定,该文物制造于14世纪上半期,以黄金制成,形状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具有艺术价值,被视为能「体现越南宫廷用品的特征」。。在建筑艺术方面,陈朝建筑物具特色的雕刻技巧。这些雕刻艺术继承自,但表现得更为豪放、健康和写实。在普明寺(位于)木门上雕刻的图案,躯体茁实,四周的装饰则与现实世界相似。陵墓(位于兴河)中,有一头石虎装饰,该石虎造型是躺着休息,全身肌肉凸起,足部与尾部都为壮实的立体形象。位于的普明塔和平山塔,都是陈朝较有价值的建筑物,平山塔高十一层,用砖头和红土建成,布局严密对称,以浮雕的方式作装饰。泰乐寺(在)的木刻,以仙女和演奏者为主题,笔划精炼而生动。
源自的亦为陈朝流行的运动之一
陈朝时的体育呈多样化,据《》记载,当时有「抛接绣团毬」、「众鬬」、「勇夫与儿孺搏」、「」、「」、「角鬬」等各项运动。越共学者指出,尚武性质的运动如摔跤、斗棍、打秋千、抽陀螺等,在陈朝得以普及,那是由于陈朝遇上外来侵略,民众为了抵抗而需要锻炼身体。具专业性质的体育队,亦于陈朝出现于国都。
自然史及灾害
陈朝的领土范围为北、中部地区,特别是北部的,时有洪水发生。为此陈朝政府相当重视防治洪水。据越南学者阮志坚指出,陈朝动员百姓修堤筑坝,比以往更有组织性,规模更大,如地区修筑的堤,就长21公里。但同时有另一负面影响,就是会发生决堤。据《》,陈朝有多次洪水,当中不少更与决堤有关,发水洪水的年份有:1236年、1238年、1241年、1243年、1245年、1255年、1265年、1268年、1270年、1274年、1277年、1285年、1290年、1307年、1310年、1319年、1320年、1333年、1336年、1338年、1348年、1351年、1352年、1360年、1378年、1382年和1393年。
风暴在陈朝时多次吹袭越南,有时夹袭大雨。出现暴风的年份有:1232年、1245年、1258年、1262年、1263年、1298年、1311年、1338年、1369年、1390年和1393年。但陈朝时期亦多次发生旱情,这些年份有1241年、1242年、1268年、1269年、1289年、1301年、1315年、1324年、1326年、1343年、1345年、1348年、1355年、1358年、1362年、1374年、1379年、1392年和1393年。此外,自然灾害还有地震,出现在1240年、1247年、1263年、1269年、1271年、1277年、1278年、1300年、1335年、1355年和1393年。陈朝饥荒次数亦有多起,发生于1268年、1290年、1291年、1301年、1320年、1333年、1343年、1344年、1354年、1362年和1379年。
因应多次灾害,陈朝政府采取赈济或安抚民众的措施,当中包括录囚、大赦、宽减租税、发赠粟物粮食等等。据《大越史记全书》,时期的应灾抚民措施有录囚并大赦一次(1242年);时期有大赥一次(1265年)、录囚一次(1269年);时期有发粟赈民及免人丁税一次(1290年);时期有录囚一次(1301年);时期有录囚两次(1345年、1362年)、宽减租税两次(1343年、1354年)、发赠粮食两次(1358年、1362年)。
关于陈朝时期的自然史及灾害情况,列于下表。
朝野反应及对策
1232年建中八年
气候、疫病
八月,暴风,民间疫疠,多有死者。
1236年建中五年
六月,大水,决丽天宫,朝中贵族须乘船入朝。
1235年天应政平四年
正月,雷震城内三十处。
1238年天应政平七年
秋七月,大水决赏春宫。
1240年天应政平九年
秋七月,暴风大雨水。
1241年天应政平十年
夏四月,旱灾。
各处山崩,椰市地裂。
秋八月,大水。
1242年天应政平十一年
六月,旱。
朝廷录囚,大赦。秋七月,雨,免田租之半。
1243年天应政平十二年
八月,大水,(国都升龙)决堤。
1245年天应政平十四年
八月,大水,清潭堤决堤。
气候、水文
十二月,暴风大雨三日,江水涨溢,蛇鱼多死。
1247年天应政平十六年
四月,地震。
1249年天应政平十八年
七月,大雨雹。
1255年元丰五年
八月,大水。
1256年元丰六年
五月,雷震天安殿,又震太清宫,天尊像仆地,折一指。
1258年绍隆元年
八月,暴风,报天塔顶崩落。
1262年绍隆五年
十二月,大风雨。
1263年绍隆六年
二月,雨雹。
三月,大震天安殿。
九月,疫作。
十二月,暴风大雨。
1265年绍隆八年
七月,大水决机舍坊。人畜多溺死。
朝廷大赦。
1268年绍隆十一年
六月,大旱。
七月,大水。
1269年绍隆十二年
五月,地裂。
气候、食粮供应
六月,旱灾。
朝廷录囚。雨。七月,民众始得耕种。
八月,大水。
十月,农作物少熟。
1270年绍隆十三年
七月,大水。京师街巷多以舟筏行。
1271年绍隆十四年
二月,朔,地震。
1273年宝符元年
三月十九日,雷震大兴门外七处。
1274年宝符二年
七月,大水。
1277年宝符五年
五月,大水。
地质、食粮供应
地裂七丈(地点不详),畜产鱼虫多死。
1278年宝符六年
夏,田禾不熟。
六月,有大星南流陨海中,小星千余遀之,声如雷,数刻乃已。
八月,地震三度,牛畜死。
1280年绍宝二年
十月,农作物大熟。快路、茶桥田禾两穗。
1283年绍宝五年
1284年绍宝六年
二月,社坛地裂,长七尺,广四寸,深不可测。
1285年绍宝七年
六月六日,大水。
九月,报天寺碑折为二杲,山崩。
1289年重兴七年
六月至冬十月,旱。
1290年重兴六年
四月,苏历江逆流。其江有大雨,水则退涨而逆流。
大饥。米 三升 直钱一镪,民多卖田土及卖男女为人奴婢,每人直钱一镪。。
政府发官粟赈给贫民,免人丁税。
1291年重兴七年
大饥,途多饿死。
1296年兴隆四年
农作物大熟。
1298年兴隆六年
九月,暴风大雨。
1300年兴隆八年
春正月二十七日,地震者三,自申至子止。
1301年兴隆九年
四月,旱灾。
录囚。雨。
1307年兴隆十五年
九月,大水,决耽耽堤。
是岁农作物大熟,禾三十结,直七十钱。
1310年兴隆十八年
水文、食粮供应
是岁大水,饥。
1315年大庆二年
六月,旱。
九月及十月,蝗灾。
1319年大庆六年
四月,冻林东天王津崩十丈。
1320年大庆七年
六月,大水。
八月,暴风。
十二月,饥。
1321年大庆八年
二月,米小升直钱一镪。
夏,田禾大熟。
1324年开泰元年
气候、虫害
此年旱、蝗二灾,牛畜多死。
1326年开泰三年
二月至六月,不雨。
1327年开泰四年
五月,雷震陵寝。
1331年开祐三年
1333年开祐五年
七月,大水。
1335年开祐七年
十二月,地震。
1336年开祐八年
秋七月,大水。
1337年开祐九年
六月五日,雷震瑞章殿遏云亭。
1338年开祐十年
八月,大水。
十月,大风,房屋木树多倒压者。
1343年绍丰三年
五月、六月,旱灾。
朝廷减免此年一半人丁税。
是岁凶荒(饥荒)。
民多为盗,王侯家奴尤甚。
1344年绍丰四年
是岁凶荒(饥荒)。
人民多为出家为僧,及为贵族世家奴婢。
1345年绍丰五年
四月、五月,旱。
朝廷录囚、减杂犯罪。
1348年绍丰八年
五月,旱灾。
七月,大水。
1351年绍丰十一年
七月,大水。
1352年绍丰十二年
水文、食粮供应
七月,大水泛溢,钵块堤决堤,快州、洪州、顺安等处禾谷被淹浸。
1354年绍丰十四年
此年饥荒。
民间有盗贼自称外孙,勾结逃亡奴隶劫掠谅江、南策等地。
九月,蝗灾。
朝廷减免一半田租。
1355年绍丰十五年
二月,茶乡圣主山崩。地震。
三月至六月,旱。
七月,大雨水。
九月,雷震朝元门及左右掖门。
年绍丰十五至十七年
米一升直钱一陌,持续两年。
1358年大治元年
气候、食粮供应
三月至七月,旱灾,虫鱼多死。
八月,朝廷劝谕各地富家捐粟赈济贫民,地方官员按其所捐多少给钱补贴。在民间,吴陛以「赈救贫民」的名义在安阜山起事,攻占天寥、至灵等地。
1359年大治二年
气候、食粮供应
八月二十七日至 九月三日 ,大雨,水漂民居舍,禾谷淹浸。
1360年大治三年
七月,大水。
1362年大治五年
五月,雷震天安殿。
五月至七月,旱。
录囚。其后降大雨。下令免除此年全国一半税项。
八月,大饥。
朝廷下令富家捐粟以赈贫民,可获赐各种爵衔。
九月,民有疾疫。
朝廷赐与各种药品及钱米。
十月,天健山崩。
1369年大治十二年六月改元大定
六月十日,大雨暴风。
1374年隆庆二年
五月、六月,旱灾。
1378年昌符二年
七月,大水。
1379年昌符三年
气候、食粮供应
夏,旱,大饥。
1382年昌符六年
七月,大水。
1390年光泰三年
六月二十五日,暴风,大雨水。
1392年光泰五年
四月,旱灾。
1393年光泰六年
六月,旱。
七月,暴风,大雨。
地质、水文
八月,地震,大水。
九月,蝗灾。
与南宋关系
是陈朝的北邻,自陈朝立国后,便成为南宋的。从《》、《》、《》等中越典籍可知,陈朝立国之初便与南宋有多次使节往来。1229年(建中五年),陈朝遣使到宋入贡,宋廷封(又称作陈日煚)为「安南国王」。1258年(元丰八年,三月改元绍隆),亦即之后不久,南宋派使到陈朝,提醒要「申饬边备」,做好国防措施。1261年(绍隆四年),陈朝向宋进贡大象。1262年(绍隆五年),陈朝遣使入宋,宋廷封陈太宗为「安南国大王」、加食邑,封(又称作陈威晃)为「安南国王」,又赏赐金带、器币、鞍马等物品。1269年(绍隆十二年),宋廷赐陈太宗、圣宗加食邑。1272年(绍隆十五年),宋廷赐陈太宗、圣宗加食邑和鞍马等物。南宋与陈朝之所以关系友好,据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是由于13世纪时()崛起,并于1253年(元丰三年)吞并中国西南的,成为越宋两国的强大威胁,因此互为协助,「陈朝和南宋必须通好,双方使节交接频繁。」
由于朝贡关系,陈朝每次遣使入宋朝贡,都会获得宋廷的赏赐,其中包括金、银和钱币。从现今的出土文物可知,钱币是南宋流入陈朝境内的重要物品之一,分布很广,各种年号钱均能在越南各地找到。
南宋于1279年(绍宝元年)被元朝所攻灭,在此前后,不少宋人为逃避战乱和不愿屈服元朝而流亡到大越。1274年(宝符二年),有一批宋人「以海船三十艘装载财物及妻子,浮海来」,投奔大越,陈朝政府乃在国都的街 坊(又作街姰坊)专门安置这批人士。南宋亡后,更有遗民到越,为陈朝效力,对抗元朝入侵,例如宋人赵忠,于1285年(绍宝七年,九月改元重兴)的中协助立功。
与蒙古及元朝关系
攻取后,成为陈朝邻国,并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威胁陈朝国防,正如后世越南史家(即陈仲金)所分析:「蒙古人凶狠好战战,个个善于骑射。军队常是骑兵,组织严密,队伍秩序井然,人人善战。」在13世纪的中晚期,蒙古(元朝)对陈朝进行。
第一次爆发于1257年(元丰七年),蒙古派使团到越,要求陈朝臣服,但被所拒,还拘留蒙古来使。该年十二月,元军将领兀良合?(又作兀良合台)攻入越境,向国都进发,亲自率兵抵抗。在双方初交锋时,蒙古军占较大优势,《》记载:「国主陈王(指陈太宗),遣士卒乘象迎敌。时大帅(即兀良合?)子阿术,年十八,率善射者射其象;象惊奔,反蹂,其众大溃。」陈朝君臣退至天幕江(在今东岸县),而蒙古军攻入升龙后,找到之前派出的使团人员,其中一人死亡,蒙古军便悍然屠城。但逗留九日后,蒙古军因不适应越南的「气候郁热」而北返。陈太宗乘机在东步头击退蒙古军,蒙古军回程时又被归化寨人袭击。1258年,(元丰八年)正月,陈朝遗使到蒙古,共定陈朝向蒙古三年一贡的规例,越南遂成为蒙古的。
在此以后,直至1284年(绍宝六年)蒙元第二次征越以前,陈朝遣使入贡的次数相当频密,甚至不限于三年一贡的规定。《安南志略》记载陈朝入贡的年份有:1261年(绍隆四年)、1263年(绍隆六年)、1266年(绍隆九年)、1268年(绍隆十一年)、1270年(绍隆十三年)、1271年(绍隆十四年)、1272年(绍隆十五年)、1275年(宝符三年)、1277年(宝符五年)、1278(宝符六年)、1280年(绍宝二年)、1282年(绍宝四年)、1283年(绍宝五年)。但与此同时,越元关系亦时有磨擦。1262年(绍隆五年),蒙古君主遣使到越,要求陈朝入贡时,选送儒士、医师、通阴阳卜筮、诸色人匠各三,以及各种产物如犀角、象牙、玳瑁、珍珠等。蒙古又设,往来越南国境 ,以作监治。1266年(绍隆九年),蒙古遣使到越,准许陈朝的请求取消选送儒士、卜筮、诸色人等规定,但却提出陈朝必须为蒙古履行六项事务:国君亲自入朝、国君子弟入贡、交出编户齐民数目、协助军役、缴纳赋税、继续设达鲁花赤以作管治。但陈朝不愿履行,从而引起蒙古朝廷的不满。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这是日后蒙元再度出兵征越的主因。1278年(宝符六年)陈圣宗传位给后,元廷向陈朝施加压力,双方关系渐渐紧张。元廷遣使到陈朝,要求陈仁宗亲自入朝,但仁宗自称「生长深宫,不谙风土」而婉拒。1282年(绍宝四年),元朝再次派使到越,要求仁宗入朝,仁宗只派皇叔陈遗爱代表自己入朝。忽必烈便立陈遗爱国安南国王,并派一千军队护送回国。元军进入越南国境后,遭陈朝军队截击,陈遗爱被**所擒,负责护送陈遗爱的元朝官员柴椿也被击伤而回。忽必烈对此大怒,乃命皇子(又作脱懽、脱驩)为统帅,与、等率军,向陈朝提出借道攻,以入侵大越,从而爆发。
1284年(绍宝六年)农历十二月,脱欢率军征越,陈朝政府令宗室将领统率全**队对抗。在战事之初,元军占较大优势,接连攻破可离隘(又作可利隘)、禄州隘(属)、等地。陈国峻退守万劫(在今),为警惕越军全力作战发表了《檄将士文》,提到假如越南被元朝征服,将会剥夺本地民众的土地财产、妻子儿女、先祖坟墓等一切,乃至破坏越人原有的生活秩序。此时元军步步进迫,镇南王脱欢攻陷国都升龙,元将唆都由海道进入,与脱欢会合,陈朝朝廷撤退至,宗室等人投降元军。战事持续到1285年(绍宝七年,九月改元重兴)年中,越将与宋人赵忠的部队,在咸子关(在)击败元将唆都,战情开始逆转。元军有感越军的顽强,加以自身实力日渐虚耗,死伤众多,蒙古骑兵又未能全面发挥战斗力,便弃守升龙。陈朝军队乘机收复升龙,并在各地进袭元军。在西结之役,越军击毙元将唆都。脱欢则在万劫之役中被陈国峻的军队打败。最终,因时值炎热酷暑,元军难以适应,脱欢领兵撤回。
元朝于1287年(重兴三年)。忽必烈册封降元的陈益稷为「安南国王」,于1287年发、、湖广、等地的蒙古军、汉军、峒兵、兵,由镇南王脱欢统率南下。越南学者陈重金(即陈仲金)指出忽必烈又一次对越南用兵,目的是要为之前的战败复仇。陈朝得悉元军即将来攻,亦部署境内的防御工作。该年年底,元军攻破普赖山、至灵山等地,准备直下,越军主将陈国峻安排上皇、仁宗撤出升龙。在农历十二月的云屯之役(云屯位于在锦普),越方海军将领击破元将的运粮船,使元军粮食补给困难。脱欢看到「地热水湿,粮匮兵疲」 ,便决意撤退回国。1288年(重兴四年)三月,脱欢命水军先回,但经过内傍关、等地时被越军击破,脱欢大军行至内傍关时又遭越军截击,双方激战,最后元军奋力撤出越南。战后,陈朝遗使到元朝通好,要求按照前例朝贡,忽必烈亦允许和好。1293年(重兴九年,三月改元兴隆),元朝要求越南君主入朝,但被拒,忽必烈又再计划出兵越南,设置「湖广安南行省」,集合兵马、军粮,准备水陆并进南征,然而在1294年(兴隆二年),忽必烈死,新继位的下令罢征,两国遂不再开战。
陈朝中期,偶尔有越南民众侵扰元朝边境的事件。1313年(兴隆二十一年)正月,有「交趾军约三万余众、马军二千余骑」入侵镇安州云洞、禄洞、知洞、等地,同年四月又有「交趾世子」领兵入侵,焚烧官舍民居,杀害二千余人,派员到陈朝交涉,陈朝政府反驳这只是边境盗贼所为,元廷加以警告,陈朝不予理会。1320年(大庆七年)十一月,有「交趾蛮侬志德」入寇元朝边境上的脱零那乞等六洞,元廷命守将击退。1326年(开泰三年)正月,有「安南国阮叩」入寇元朝,元廷命湖广行省调兵防备。1330年(开祐二年),有「广源贼弗道闭」入寇元朝龙州罗回洞,龙州政府向陈朝交涉,陈朝不承认责任,认为事件只属「边吏生衅」,元朝湖广行省只好加强龙州边防。但大体而言,从结束到1368年(大治十一年)元朝覆亡,两国政府尚能保持友好关系,陈朝多次遣使向元入贡通好。郭振铎、张笑海归纳当时情况:「从1257年蒙古遣使如陈,与安南陈朝开始结交至1368年元朝亡国的一百一十一年中,元、陈兴兵见戈的仅是1257年和1284年至1287年中的五年,双方和平友好交往,则长达一百零六年之久。」
在商贸活动方面,因蒙元对越的侵略行为,使陈朝的对华贸易政策有所顾忌。据元人汪大渊的《》记载:「舶人不贩其地。惟偷贩之舟,止于断山上下,不得至其**,恐中国人窥见其国之虚实也。」不过两国间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经济文化交流,正如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易,是安南本国各阶层的共同要求,尽管陈朝百般阻难,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不断,特别是在元代后期,更频繁往来。」越南民众以沙金、白银、象牙、肉桂、槟榔等与中国人贸易诸色绫罗、匹帛、青布、铜钱等。在越北的云屯地区(在锦普),因当地民众与元朝商人往来渐多,故亦「服用习北俗」,即仿照元人的生活风俗。元朝的歌舞艺术、、表演艺术、佛教流派等,在元代亦有传入越南。越元两国在交往和交战中,使历法、医学等方面知识从中国输入越南。1334年(开祐六年),元朝派贴住、礼部郎中智熙善出使陈朝,将《》(编)赐给陈廷,对于越南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此外,蒙元攻越时,元军军医邹孙随军到越行医,战后邹孙仍留在越南,为陈朝官兵、百姓看病,被越南民众誉为「神医」,其子邹庚更于时成为太医使,以技术闻名,在越南作出贡献。而越南出产的苏合油、、等也传入中国。中国的及其制造技术也得到越南人士垂青,自陈朝开始,便多次派人到学习生产。双方的宗藩关系还带动了陈朝的金融发展。1284年(绍宝六年),忽必烈向陈朝使臣赠送大量的钱、帛。1286年(重兴二年),忽必烈向陈朝使臣赐钞百锭。从1257年(元丰七年)蒙古遣使到陈朝,到1368年(大治十一年)的百余年间,蒙元与陈朝除了数年的军事冲突外,大部份时间均和平相处和互往通商。元朝流入越南的货币主要为纸币,当中以「中统钞」较多,越南人士还将之与本土铜钱厘定兑换价格,民用以六十七钱折中统钞一两,官用则以七十为率。到陈朝末年,(即胡季牦)改用纸币,亦与元朝纸钞有关。
与明朝关系
14世纪中期,境内群雄并起。据越南史籍《》所载,元末群雄之一的,于1354年(绍丰十四年)二月,自称是「子」,向越南陈朝遣使要求和亲。1359年(大治二年)正月,(即明太祖)亦遣使到陈朝通好,陈朝鉴于朱元璋与陈友谅相互敌对,便派黎敬夫到中国视察局势。到次年(1360年,大治三年),越南北边守将报称陈友谅与朱元璋开战,在龙州地区亦有交锋,越方边境收容了三百余人。到1361年(大治四年)二月,陈友谅形势不利,遣使到越求援,但陈朝加以拒绝。
1368年(大治十一年),陈氏朝廷得悉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就打算遣使通好,但因地区有宗室相邻,故未遣使。同年朱元璋颠覆元朝中央朝廷,创建。明太祖相当重视与的外交关系,就在开国之际,便派使到越,宣布自己已推翻,希望能与越南等邻近国家「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即陈日煃)旋即作出回应,于次年(1369年,六月改元大定)派使入明朝贡方物,明廷封裕宗为安南国王,并赐以《》及各种物品作为回礼,陈朝遂成为明朝的。
在(即陈叔明,后来成为上皇)当政时期,明朝对陈暊颇采不信任的态度。在1370年(大定二年,十一月改元绍庆)四月,越南君主(即陈日熞)遣使入明朝贡,明廷亦封之为安南国王。在该年年底杨日礼被废,艺宗即皇帝位后,仍用「陈日熞」的名义遣使入明,直至1372年(绍庆三年),才改用「陈叔明」的名义遣使赴明入贡,明廷质疑艺宗逼死杨日礼,因而「却其贡不受」,不信任其国君地位。到1373年 ,明廷了解到艺宗(时为上皇)在杨日礼被废事件中「逊避于外,为国人所立」,才让艺宗「且以前王印视事」。1381年(昌符五年),明朝与陈朝政府又互相指控,思明府向明廷报告「安南脱、峒二县攻其永平等寨」,陈朝亦向明廷宣称是思明府「攻其脱峒、陆峙诸处」,明太祖不信陈朝的说法,责备(即陈炜)「作奸肆侮,生隙构患,欺诳中国」。1394年(光泰七年)上皇艺宗死后,陈朝于1396年(光泰九年)遣使入明告知死讯,明太祖始终认为艺宗「怀奸挟诈,残灭其王(指杨日礼)」,不愿遣使吊问。
明太祖在位期间,适值陈朝与国王之间常有交战,明太祖亦十分关注战情发展,提出越占两国应停止战事。如1379年(昌符三年),明廷遣使到越南,向陈朝政府劝谕:「安南与占城忿争,构兵将十年矣,是非彼此,朕所不知。其怨未消,将如之何?尔如听朕命,息兵养民,天鉴在上,后必有无穷之福。若否朕命而必为之,又恐如之国自取灭亡也!」然而越占之间仍常有争战。
所编的《皇明祖训》,当中将列入「」
明廷虽曾对陈朝政府采不信任态度,但越明双方仍处和好状态。明太祖编定的《皇明祖训》,就将列入「」,让她作为三年一贡的朝贡国,并告戒后世子孙不可「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两国又透过宗藩体制进行物质交流,如1386年(昌符十年),明廷因听闻越南地区花木品种优良,遣使到越求取槟榔、荔枝、波罗密、龙眼等植物,陈朝亦派员运送,只因植物不耐寒而途中枯死,未能运至明廷。
与占城国关系
(即占婆国)位于现时中南部,陈朝为其北邻。陈朝前期,占城处于第十二王朝时期,该国一度被(时为,今)所吞并(1203年─1220年),由占城国王复国。陈朝立国之初,越占双方便创建外交关系,据《》记载,陈太宗即位时对占城「怀之以德,遣使往谕」。&/ref&,占城亦于在位年间的1228年(建中四年)及1242年(天应政平十一年)遣使到越入贡。但与此同时,占王阇耶波罗密首罗跋摩二世因见越南自末年国力衰弱,常派轻舟侵扰越方沿海,又要求陈朝交还以往李朝所夺的占城旧地。陈太宗大为不悦,乃于1252年(元丰二年)亲征占城,俘获占王之妻及臣民而回。
陈太宗亲征占城后,到陈朝中期,越占两国关系出现和好局面。《大越史记全书》载,占城政府于1262年、1265年、1266年、1267年、1269年、1270年、1279年、1282年、1293年、1301年、1305年、1307年及1346年,遣使到陈朝致送礼品。在崛起后,占城亦受其入侵,忽必烈于1283年(绍宝五年)要求越南陈朝协助元军攻占城,但被陈朝拒绝,并引起。1301年(兴隆九年)三月,上皇出访占城。1306年(兴隆十四年)六月,陈朝以上皇仁宗之女嫁与占城国王(又作阿朵纪特、补的、补底、制旻),占国政府则以乌州、里州(后改名顺州、化州)割让给陈朝。到1307年,占王去世,按照占城国习俗,国王去世后王后须入火坛殉葬,担心其妹玄珍公主因此丧命,便派等到占城,迎回玄珍及占城世子制多耶。
此后,越占双方关系转坏。1311年(兴隆十九年)十二月,陈英宗以占城国王(又作制至、制鸷)对越态度「反侧」,便亲自统军入侵占城,兵分三路,从海路、山路、平原深入占境。越军进至俱占寨时,招降当地寨主,并令寨主协助劝谕占王投降。占王偕同家人向英宗投降,但仍有占城军众不愿屈服,以象兵对抗越军,但最终越军得胜,掳占城国王而回,并立占王之弟制陀阿婆粘(即)为「亚侯」,成为新国主,阇耶僧伽跋摩四世则于1313年(兴隆二十一年)在陈朝境内去世。此时的占城国已处于下风,正如学者指出,「事实上无异越国(指陈朝)一省」。 1313年年底,入侵占城,陈朝派军协助占人击退暹军。制能对陈朝政府仍有不服,双方于1318年(大庆五年)发生战事,占军击毙陈朝将领李必见,但后来率军击破占军,制能不敌,出国逃至。占城第十二王朝亦告终结。陈朝击破制能后,转而支持占国贵族为新王,称之为「效诚亚王」,占城遂展开第十三王朝。
制阿难登基后,为了制衡越南势力,便与结好,元廷乃于1324年(开泰元年)遣使到越,呼吁陈朝「勿侵占城地」。1326年(开泰三年),陈朝出兵占城,但被占军所败。占城政府从此断绝派便到陈朝入贡通好。到1346年(绍丰六年),陈朝遣使到占城,谴责占城政府多年来「朝贡缺礼」,即没有做到朝贡通好的责任。占城国王便于同年遣使到越入贡,然而「礼物甚薄」。1352年(绍丰十二年),占城前任国王制阿难的儿子制某,因被茶和布底夺位而投奔越南,要求陈朝政府出征占城,助其复位。1353年(绍丰十三年)六月,陈朝大举出兵攻打占城,但无功而回。同年九月,占城出军反攻越南化州,被陈朝军队击败,然而越方亦在战事中「颇失利」。
陈朝在时期,治国水准渐趋没落,国防变得虚弱,给与占城国可乘之机。据越南史籍《》分析,当时越南「承平日久,边城无备」,陈氏朝廷的气氛处于「人情安肆,法度废弛」的状态。而占城国在(又作制蓬峨、制蓬莪、阿答阿者、阿荅阿者)治下则与陈朝形成强烈对比,「蓬莪、(占城重要将领),生聚教训,渐革旧俗,勇悍耐苦,故常入寇,为我国患。」在1360年代,占城开始多次进攻陈朝边境的化州、临平等地。陈朝曾于1368年(大治十一年),陈朝以占城数次入侵为由,出兵占城,但大败而回。1370年代以后,占城与陈朝之间的战事日益激烈。陈朝皇帝被废后,其母逃到占城,要求出兵相助,占城乃于1371年(绍庆二年)闰三月进攻陈朝,占军攻入国都,抢掠女子玉帛等物品后,才撤出升龙而回。在位时,锐意南征占城,以报仇雪恨。1376年(隆庆四年)五月,占城入寇化州,睿宗便决意亲征,调动军队十二万准备出发。占王制蓬峩闻讯后献金十盘给陈朝朝廷,要求和解,但交到化州时被当地守将杜子平吞没。睿宗与等多名将领统率大军,于1377年(隆庆五年,五月改元昌符)正月南下占城,至(今)时,睿宗误听占人所说制蓬峩已逃离国都阇盘城(即佛逝城),以为该城防守空虚,下令越军以一字体直排,鱼贯而入,却被制蓬峩设下的伏兵击溃,陈睿宗及多名将领阵亡,越将御沟王陈勗投降,黎季牦弃军而逃。制蓬峩随即发动反攻,占军经神符海门(在),第二度攻入越都升龙,大掠而去。上皇于仓惶之际立睿宗之子为帝,是为陈废帝。1378年(昌符二年),制蓬峨命陈勗管治乂安,又领军入侵越境,第三度进入升龙,掳掠而回。1380年(昌符四年)制蓬峩再次出兵,企图攻入升龙,但到虞江时被黎季牦的水军部队所击退。越占双方战况至此,据马司培罗的分析,占方「事实上犹保有、新平、乂安、清华(清化)诸地」,而陈朝则「国势愈弱」,须于1381年(昌符五年)增加赋税,又征召「天下僧」及「山林无度僧」等为兵。其后双方互有攻守,1382年(昌符六年),占军在龙岱山(在清化东山县境)被越军击败,越军乘胜派水军追击,但至次年(1383年,昌符七年),因遇风暴而回。同年六月,占王制蓬峩、首将罗皑从陆路进入广威镇(在升龙以北),陈朝政府大震,上皇艺宗惶恐出奔,只令兵将留守升龙,占军不久亦撤退回国。
陈朝与占城连年交战,严重破坏地区上的安宁,中国作为越占两国的,有感于此,从(1368年至1398年)初年起便派使到两国,提出罢兵停战的要求。但越占两国没有因明廷的劝言而停战。
1389年(光泰二年),陈朝内部出现动荡局面,上皇艺宗听从权臣黎季牦建议,罢黜,立上皇儿子为帝,是为陈顺宗,清华、虞江等地都发生叛乱,黎季牦忙于率兵**。制蓬峩亦领兵攻打陈朝,在古无(在清化)以水淹战术击破越军,并进军至黄江。陈朝上皇艺宗命将领率军抵御。1390年(光泰三年)正月,制蓬峩坐战船到海潮江(在与)时,因有下属投奔陈渴真,泄露占王船只地点,陈渴真便即下令用火炮攻击占王战船,杀死制蓬峩,割取头颅而回,占将罗皑取回尸身后将之火化,率余兵且战且退而回,占城第十三王朝亦告终。
罗皑回国后随即夺取王位(为第十四王朝首位君主),制蓬峩儿子制麻奴?难、制山拏两人投奔越南陈朝。越占交战连年,令越南人士渴求和平,如曾忠告上皇艺宗:「愿陛下敬如父,爱占城如子,则国家无事,臣虽死且不朽。」然而两国边境仍处混乱状态,陈朝政府一时亦难以收复失地,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是时,乂安人怀贰,新平、顺化多叛从占,故土哩之人四散游击,莫之能御,朝廷虽以黎可铸为两路安抚使,但在遥镇,未尝到郡,惟土豪潘猛、范矜率众归顺。」1391年(光泰四年)二月,黎季牦到化州,阅定军伍,修造城池,以恢复当地的统治秩序。三月,黎季牦命将军黄奉世伺察占城国境,但遭占城伏兵击溃。
陈朝对占战事连年,全国大乱,盗贼横行,因而吸收教训,设法改善国土安全及国防。1392年(光泰五年)十月,陈朝政府在各地的要冲地区,设置江关、巡守等机构,以监捕盗寇。后世史官潘孚先说这个政策是「陈自裕宗荒纵之后,加以占城侵扰,寇贼繁多,白日掠人,法不能禁,季牦执政,始设法巡捕,少抑之矣」。
与哀牢、牛吼关系
、牛吼位于陈朝的西部。据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它们在10世纪至11世纪期间,原是一些独立的部落联盟。到陈朝时期,对它们作出多次征战。在经历后不久,于1290年(重兴六年)农历二月,计划亲征哀牢,一众廷臣以蒙元入侵后国家元气大伤为由,想劝阻仁宗,但仁宗独排众议,认为蒙古人虽已撤走,但其他外族会以为陈朝军队折损严重,因而入侵越南。众臣听后便一致支持仁宗出征。1294年(兴隆二年)八月,时任上皇的仁宗再次亲征哀牢,该次战事中,哀牢人奋力抵抗,越军前锋忠诚王被哀牢围攻,越将率军赶到解围,大破哀牢,陈朝得胜后大肆抢掠,「生擒人畜,不可胜数」。
哀牢受到陈朝入侵后,亦试图作出反击,双方互有攻守。1297年(兴隆五年),哀牢攻取撞龙江,越将范五老击破哀牢人,重夺该地。1298年(兴隆六年)十月,陈朝派军伐哀牢,越将张显(原为元朝降将)战死。1301年(兴隆九年)哀牢攻沱江,陈朝派范五老率兵抵御,双方在芒枚交战,越军得胜,擒获甚众。
1329年(开泰六年,二月改元开祐)冬,因牛吼人攻沱江,时任上皇的决定亲征。廷臣反对出兵沱江,原因是沱江为「瘴地」,地理环境恶劣,行军困难,不如转而进攻南方的。上皇明宗认为沱江战情危急,「当急救之」,于是落实攻打牛吼。在该战事中,牛吼所属的占昭寨向越军投降,明宗亦与之共定降约,但越将昭义侯为了邀功,竟擅自攻占昭寨,却被占昭寨击败。幸好上皇明宗的大军「号令严明,威声远震」,使敌军「闻之奔溃」。到1337年(开祐九年),陈朝派兵攻打牛吼,越将兴孝王攻入郑旗寨,酋长车焚被斩,牛吼遂被讨平。
1334年(开祐六年),上皇明宗亲征哀牢。据《》记载,上皇命发运使先运军粮前进,上皇抵达黔州(在)时,军势浩大,哀牢人不愿交锋而退,双方没有交战而作罢。次年(1335年,开祐七年)九月,上皇明宗患有眼疾,但仍决意再次亲征哀牢,原因是「去年亲征不果,今年又以疾缓师,天下将谓予怯」。《大越史记全书》提到,上皇命为督将,率兵先行。适逢哀牢攻取南戎(乂安属邑),汝谐认为哀牢军队身处南戎,「其众单弱,击之必克」,便带兵沿屑逻江(又作屑逻大江,在南戎)而下。汝谐经过等国时,呼吁各国派子弟入朝,耀武扬威。但越军与哀牢人交战时,遇上浓雾,而哀牢人「先伏象马夹攻」,于是越军大败,段汝谐与不少士兵堕水溺死。1336年(开祐八年)二月,上皇明宗从哀牢返回国都。在这两年的征哀牢行动期间,上皇明宗命阮忠彦刻写以纪念这次出征(刻写时间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是1334年,碑文本身说是在1335年)。该文刻于,被称为《》,所载战况与《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回异,内容是陈朝军队声势浩大,令占城国世子、真腊国、暹罗国都进贡方物,哀牢酋长俸作出反抗,上皇便率诸将及蛮夷之兵「入于其国」,到哀牢人望风而奔后才班师回朝。
由这段碑文的内容值得怀疑,越南史家(即陈仲金)认为「可以设想系碑文撰写者对此事表示郑重罢了,未必符合历史事实」。
1346年(绍丰六年)五月,陈朝与哀牢再爆发战事,因哀牢攻陈朝冦边,陈朝命保威王陈?领兵击破,俘获人畜甚众。
与暹罗国关系
(泰国)的蛴蝤银
(又称暹啰国、暹国,即泰国)位于印支半岛,与越南陈朝邻近。两国曾于1313年(兴隆二十一年)爆发军事冲突,该年暹罗出兵入侵,而占城为陈朝南邻,陈朝命杜天觑在、临平调兵援助占城,击退暹军。
暹罗人曾向陈朝致送礼品以示友好。在1334年至1336年(开祐六年至八年)期间,陈朝出兵,在有关该战事的碑铭记载中,提到暹国等国家「各奉方物,争先迎见」。在贸易方面,越暹两国亦有所发展,据越南货币学者指出,陈朝时期暹罗处于(1238年─1351年)及(1351年─1767年)初期。素可泰王朝的贸易属开放型,十分活跃,其使用的货币「蛴蝤银」(又称蛴蝤币),因越暹双方的贸易往来而流入越南。阿瑜陀耶王朝时,仍有越南商人到暹罗经商。两国贸易的地点主要在越南的云屯(在锦普),据越南史籍记载,1360年(大治三年),暹罗等国商船到云屯,贩卖货品及致送各类异物。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陈朝除与、、、等国有密切交往外,仍有不少国家的人士与陈朝政府通好。例如在皇帝在位时,有册马锡国遣使到陈朝致送礼品,朝中几乎无人通晓其语言,只有宗室能与之对答。1305年(兴隆十三年)三月,罗回国使节向陈朝致送辇罗布等物品。1334年至1336年(开祐六年至八年),陈朝出兵,军队在途中耀武扬威,并招俫(今)等国人士遣使访问陈朝。1349年(绍丰九年)五月,大哇国(又作瓜哇国,学者认为「瓜」是「爪」的误字)遣使到陈朝致送「能言赤鹦鹉」等礼品。
在时期开辟成商端口的云屯(在锦普),到陈朝时,政府仍重视其贸易发展。1348年(绍丰八年)十月,阇蒲国商人乘船到云屯购买?,但因有当地民众掺入素质较低的汆珠售卖,事后陈朝政府加以调查,将参与者判罪惩办。1349年(绍丰九年),陈朝在云屯设立镇官、路官、察海使等官员,又成立「平海军」以镇守该地。1360年(大治三年)十月,路鹤、茶哇等国商船到云屯,作商业贩卖及致送异物。
14世纪时,侵扰沿海,陈朝政府亦有作防备。据逃至的陈朝遗臣裴怕耆的自述,他曾于「三十二年」(1399年,建新二年),领兵「出东海御倭」。
陈朝的历史意义
陈朝在的历史发展里,被视为有相当的重要性。越南近现代学者(即陈仲金)评论认为:「陈氏为我南国之帝,计自至,历12帝,凡175年,国内功业颇多建树,政治、律令皆重加整饬,教育则更加发展。又保住了社稷江山,取之地,开拓了疆域,实是有功于南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陈朝治下的越南封建社会发展,有数个特点:一是陈氏朝廷从政治上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二是透过中国式的科举制度完善了中央及地方官制,并得以控制文人;三是陈朝时国有土地渐少,私人土地庞大,并迅速发展;四是陈朝成功击退蒙元入侵,乃越南史上的重大事件。
陈朝皇帝(1225年或1226年-1400年)
太宗Thái T?ng
统天御极隆功茂德显和佑顺神文圣武元孝皇帝Th?ng Thiên Ng? C?c Long C?ng M?u ??c Hi?n Hòa H?u Thu?n Th?n V?n Thánh V? Nguyên Hi?u Hoàng ??
:-1232::
圣宗Thánh T?ng
玄功盛德仁明文武宣孝皇帝Huy?n C?ng Th?nh ??c Nh?n Minh V?n V? Tuyên Hi?u Hoàng ??
Tr?n Ho?ng
仁宗Nh?n T?ng
法天崇道应世化民隆慈显惠圣文神武元明睿孝皇帝Pháp Thiên Sùng ??o ?ng Th? Hoa D?n Long T? Hi?n Hu? Thánh V?n Th?n V? Nguyên Minh Du? Hi?u Hoàng ??
英宗Anh T?ng
显文睿武钦明仁孝皇帝Hi?n V?n Du? V? Kh?m Minh Nh?n Hi?u Hoàng ??
Tr?n Thuyên
明宗Minh T?ng
章尧文哲皇帝Ch??ng Nghêu V?n Tri?t Hoàng ??
宪宗Hi?n T?ng
Tr?n V??ng
裕宗D? T?ng
昏德公H?n ??c C?ng
D??ng Nh?t L?
艺宗Ngh? T?ng
光尧英哲皇帝Quang Nghiêu Anh Tri?t Hoàng ??
睿宗Du? T?ng
Tr?n Kính
废帝Ph? ??废为灵德王(Linh ??c V??ng)
顺宗Thu?n T?ng
Tr?n Ngung
Thi?u ??废为保宁大王(B?o Ninh ??i V??ng)
&&&&&&&&&穆祖&&&&&&&&&
&&&&&&&&&&&&&&&&&&&&&&
&&&&&&&&&宁祖&&&&&&&&&
&&&&&&&&&&&&&&&&&&&&&&
&&&&&&&&&元祖&&&&&&&&&
&&&&&&&&&&&&&&&&&&&&&&&&&&&&
&&&&&&&&&太祖&建国大王&&&&&
&&&&&&&&&&&&&&&&&&&&&&&&&&&&&
&&&&&安生王&太宗&&&&&&&&&
&&&&&&&&&&&&&&&&&&&&&&&
&&&&&兴道大王&圣宗&&&&&&&&&
&&&&&&&&&&&&&&&&&&&&&&
&&&&&&&&&仁宗&&&&&&&&&
&&&&&&&&&&&&&&&&&&&&&&
&&&&&&&&&英宗&&&&&&&&&
&&&&&&&&&&&&&&&&&&&&&&
&&&&&&&&&明宗&&&&&&&&&
&&&&&&&&&&&&&&&&&&&&&&&&&&&&&&&&&&&&&&&&&&&&&
&恭肃王&宪宗&艺宗&裕宗&睿宗&
&&&&&&&&&&&&&&&&&&&&&&&&&&&&&&&&&&&&&
&昏德公&庄定王陈?&顺宗&简定帝&废帝&
&&&&&&&&&&&&&&&&&&&&&&&
&&&&&重光帝&陈&&&&&&&&&
关注我们的微信
下载手机客户端
赞助商链接
在法语课堂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法语学习课程/course
欧洲最具活力的中文社区.最大的关于法国的中文网络平台
法语爱好者的家园 留学与考试的助手 提供各种法语相关的信息与服务
提供大量法语阅读听力资源的免费法语学习站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语助手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