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逻辑与英文写作逻辑的关系

幸福驿站——铜鼓余日山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
写作与逻辑关系的几点思考
上传: 文雪梅 &&&&更新时间: 10:38:55
逻辑与写作关系的几点思考 世事万物,运行皆有规律。大到自然法则,小至作文章法。这个&法&,体现的就是事物内在的逻辑性。学生作文,概莫能外。 我们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特别容易碰到这样一类作文:语句不通,层次不明,从章法结构到遣词造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乱。换言之,就是文章缺乏逻辑性。语言的混乱源于思维的混乱。面对这一状况,理顺学生思维,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略谈一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章法结构上的逻辑 作文有法,但无定法。任何一篇文章,从结构上讲,都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架构的,所谓谋篇布局的工功,就体现在这。结构是作者逻辑思维的形象展示。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是行文流畅与否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文章有无逻辑的前提条件。结构上的逻辑多与文章的体裁有关。 叙事类的文章,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布局,比如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具体到叙事手法,或顺叙,或倒叙,或插叙。叙事类的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语言表达上的功夫,结构上的合理安排也起用十分重要的作用。 议论性质的文章,结构上的逻辑特征尤为明显,大体上分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俗称&三段式&。序论部分提出问题,明确观点;本论部分分析问题,论证观点,论证可以是并列式,可以是层递式,也可以是对比式等;结论部分解决问题,是全文的概括与总结。写作议论体裁的文章,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反过来,逻辑能力强的同学更具备写作议论文的优势,这是相辅相成的。 写作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物质向读者进行介绍,说明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或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介绍;或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介绍;或按事理顺序来进行介绍。无论采用哪种顺序介绍,其结构上的逻辑特性是显见的。 散文随笔,看似松散,实则&形散神聚&,这既是散文的特点,也是散文逻辑特征的体现。写作此类文章,最为重要的是确立文章主旨。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所要表达的是浓浓的父子亲情,而这份情就体现在父亲的背影中。文章开篇点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后&忆背影&,&描背影&,&哭背影&,&思背影&,通篇以&背影&贯之,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与开头遥相响应,首尾圆合。从逻辑的角度看,以&背影&结构全文,堪称范本。
语言表达上的逻辑 新课标对学生作文有一个总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换言之,就是语言要通畅,表达要合情合理,合乎逻辑。这个逻辑,既有语法上的逻辑,也有语言内容上的逻辑。 语法上的逻辑,指语言要合乎语法规范,这是逻辑性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一个句子,有一个句子的语法顺序,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要分清楚;一个句群,有一个句群的语法顺序,或并列,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层层关系要辨分明。如果顺序不明,表达不清,读来便云遮雾罩,不知所云了。 至于语言内容上的逻辑,北京教育学院的苏立康教授有一个很好的主张:遵循语言自身的逻辑进行语言训练。作文语言,要服从表达内容的需要,因为语言本身,有一种&约定性质&。从表达方式上看,不同体裁的文章,选用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记叙文多用叙述,说明文多用说明,议论文多有议论。如果要说明一样东西的性质、功用,却采用了议论的表达,试想,效果如何?肯定是驴唇配马嘴,不合啊。从表达内容上看,一个词也好,一句话也罢,位置要安好,使用要恰当,既要合情,又要合理。试看下面这段描写:&秋雨绵绵,有时细如牛毛,有时轻如尘烟。门前像挂了一道纱帘,远山像健壮的男子汉,他们的骨骼隔着雨织的帘子也能看见。&初看感觉词句很优美,实际上,这段描写存在逻辑上的错误:下雨天,远山的轮廓应该模糊才对,怎么可能&他们的骨骼隔着雨织的帘子也能看见&?显然这话是有悖情理的。 所以,逻辑与写作密切相关。郭沫若同志曾说过:&要使文章写得好,恐怕总得懂一点逻辑、文法和修辞&&因为不合逻辑就不通&&如果思路不通,也断断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我们在作文指导中,处理好逻辑与写作的关系,于写好文章是有百益的。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2015MBA联考逻辑与写作关系解析(跨考版)_新浪教育_新浪网
2015MBA联考逻辑与写作关系解析(跨考版)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测试中,逻辑与中文写作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二者在学习上,具有极强的相互促进作用。
  首先,中文写作中的论证有效性分析本身即是对逻辑缺陷的识别与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原文推理过程及论证方法的阅读是重中之中。一些典型推理特征,有助于考生快速进行缺陷定位。比如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等。同时,对于一些在表达特征上易混的推理,要借助逻辑中的学习加以强化。比如“不当对比”和“不当类比”。
  而对所找到的缺陷的精练分析,更是须要依赖对推理的基本规则及原则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字数要求范围内,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比如上文提到的“以偏概全”。其原理是:仅以对部分的断定,来推断整体的性质,可能会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该部分可能在性质上不具有代表性,其结论相对于整体来说会出现较大偏差;其二是该部分在量上不够充分,没有涵养到可能存在的差异。由些,我们可以形成对“以偏概全”这一缺陷的写作范式:“即使部分A的规律成立 ,也一定推出整体B成立。因为A只是B的一部分,不能完成代表后者。事实上,B中可能存在与A的规律不一致的情况。所以,该论述的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
  可见,写论证有效性分析切忌“任性”,切忌“随笔”。由于写作篇幅有限(总体字数要求600字左右,写4个主要缺陷,因此平均每个缺陷的写作字数控制在120字左右),再加上阅卷的时间有限(平均25秒一篇文章),所以考生作答时应尽量突出写作的重点,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要做到这样,考生要有一定的逻辑功底。
  其次,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学习,对逻辑中的非演绎类的题型有强化作用,尤其是体现在阅读理解和推理的有效性分析方面。从题型来看,重点对近年题量较大的论证类题目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论证中的前提假设、削弱质疑和加强支持三类题型。通过对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强化学习,考生可以迅速提高阅读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在解非演绎推理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负责任的说,在考生复习进行到第三阶段后期(即10月下旬时),阅读的重要将迅速体现出来。阅读能力强,则解题的准确率和速度都可以保证,反之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
  讲清楚了逻辑与写作的关系,下面我们给出2016考生的整体学习规划。
  学习的第一阶段(~2015-6),以逻辑为主,写作为辅。这一阶段,逻辑的主要任务是细致地学习相关推理知识与技巧,而写作则是强化阅读为主要学习方向。
  学习的第二阶段(),逻辑与写作同步强化。以逻辑中的知识来指导论证有效分析的专项强化学习,以论证有效分析的方法来加强逻辑中非演绎推理的提升。
  学习的第三阶段(),中文写作进入系统写作阶段,并对逻辑中非演绎推理的学习进行反向强化。
  了解逻辑与中文写作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将使考的备生轻松而高效。
  文:跨考教育逻辑写作教研室王晓东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小华老师:谈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曾有同学问我,赵老师,我很喜欢看书,我有一个书架的书,可是我的语文成绩还是不太理想,这是为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阐释: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它教我们从小打下语言文字的功底。语文考试考察的是大家很多能力:听、说、读、写都在其中,这当中阅读理解和写作是占比最多的考察项目。提高语文成绩,首先认真上好语文课,从字的音形意开始,再到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然后是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有逻辑有的组织的表达,都要牢牢掌握好,这是长期的日积月累学习和训练才能做好的。然后要跟大家说明的是,阅读不会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写作中,阅读理解和写作是两个训练系统,他们之间是间接产生关系的。阅读是积累语感和大量优美的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和观点,还看到了他是如何来把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说清楚的,我们在自己写作文时也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去表述。在写作文之前,想着那个阅读自己文章的人,是否能读明白你要表达的想法,你用什么事例来表述能让读者看明白?这样的反过来再倒过去的阅读和写作,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语文成绩才会慢慢提升。当然,前提是你的阅读是有效阅读,否则,即便你拥有一个图书馆的书,你的阅读只是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看一遍,没有让那本书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书,成为你血肉,那你其实一本书都没读过,更不用说对语文成绩提高有帮助了。那么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呢? 除了在语文课上牢牢掌握字、词、句、段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写作能力还要抓住以下三点:敢于写,坚持写,敢分享。敢于写就是要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心里想到的一定要用笔记下来。哪怕写下来的不完整,哪怕只写了几句话,但是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口中说的话,心里想的话变成文字,记录在纸上,一旦落笔成文,你就跨出了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可喜的一步。接下来要坚持写,写作是要操练的。坚持经常写,就会不惧怕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从而形成习惯。最后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的策略就是敢分享,把你写下来的话读给别人听,让别人阅读,如果别人听明白看明白你写的是什么了,那么你就成功了。还可以经常以书信的方式跟父母、老师、亲人、朋友,甚至小猫小狗花草树木谈点什么,你的写作能力就会慢慢提高。当你把写作能力训练好了,阅读与写作就真正相遇了。阅读其实就是一种思考,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候,语言文字成为了记录和传递思想的工具。 今天在这里,我介绍一下美国的人文教育,是阅读与写作结合最紧密的课程: 美国的人文教育一共六门课程,其中包括四门阅读课程和两门写作课程。人文教育的三个特点:一、它强调的是以思考、理智、判断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智识,不是某种领域知识;二 、它要求学生以常识和普通知识为本,以亲近智慧为目标的知识活动。三 、它的知识产生于“对话”,而不是“传授”,重在求知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真理。 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长。人文教育的核心训练:言之有据。言之有据又与写作紧密相连。我们看一下,跟随我阅读课程学习的一位四年级的孩子是如何将两者结合的。他跟着我的阅读课程学习了《比波王子》这本书,这本书是法国新童话的代,讲述一位王子的历险故事。但是在这个表层的王子历险故事下面是一个个的人生隐喻。隐喻一个人的成长所要历经的种种身心变化。我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章节谈谈你所理解的故事之下的人生隐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精彩文章:读了>,我从中体会到了三个人生隐喻:其一:比波王子越过重重障碍,千里迢迢来到大图书馆找到了那本关于他一生的书,本想了解一些关于自己未来的事情,可是却发现那本书上面只有之前和现在发生的事,并没有关于未来的事.这其中的隐喻是当我们历经千辛万苦追求一个人生目标,可是到头来常常会发现结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没关系,因为重要的在于追求目标的过程.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我现在吧,正在努力为考初中做准备,只要我现在认真学习,即使我不能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初中也不要紧,因为我努力过,拼搏过,就没有遗憾!其二:每个人的未来都不是早就定格好的,而是靠我们去奋斗去创造,我们只有从现在开始去努力拼搏,踏实走好每一步,才可能拥有美好的未来。其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像一本书,我们在小时候就必须努力奋斗和拼搏,那么这本书就是精彩的,;反之,如果在小时候不努力,那么这本书就是空洞无聊的.为了使我的人生这本书更精彩更丰富,我将把握现在,努力写好人生的这本书。以上是这位同学的精彩作业 ,他叙述得有理有据,而且很有层次,从不同角度深挖作品主题,当思维经过整理,组织成有逻辑的一段文字表述出来,阅读和写作就合体了。更多精彩群讲座,请加入
最后编辑于: 14:51
本帖来源社刊
欢迎加入大语文学习社QQ群,参与赵老师阅读分享~(备注:阅读)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需要先加入社团哦
复制到我的社团热门推荐:
  之前我们曾探讨过逻辑推理与中文写作的一致性,在这篇文章中,跨考教育逻辑教研室王晓东老师将和大家继续探讨如下问题:
  1. 中文写作与逻辑推理在哪些具体的题型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2. 联系最紧密的题型有哪些?
  3. 哪些逻辑题型的学习对论证有效性分析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首先,还是先来看分析一下逻辑推理与中文写作的大纲: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判断和综合,以及相应的推理、论证、比较、评价等逻辑思维能力,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试题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但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试题涉及的内容包括:
  (一)概念
  1.概念的各类 2.概念之间的关系 3.定义 4.划分
  (二)判断
  1.判断的种类 2.判断之间的关系
  (三)推理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3.类比推理 4.综合推理
  (四)论证
  1.论证方式分析
  2.论证评价
  1) 加强 2)削弱 3)解释 4)其它
  3.谬误识别
  1) 混淆概念 2)转移论题 3)自相矛盾 4)模棱两可
  5) 不当类比 6)以偏概全 7)其它谬误
  【论证有效性分析大纲】论证有效性分析试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选择若干要点,评论该论证的有效性。本类试题的分析要点是:论证中的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
  首先,二者相交于“论证”。论证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原则,又有哪些论证的方法?论证有效性分析要回答的是“论证的有效性”,而逻辑推理直接要求我们针对一段论证进行加强、削弱,或者进行评价。前者要求我们以语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后者则要求我们从5个选项中先一个就得了。
  其次,“论证有效性分析的要点”提示告诉我们,二者又相交于逻辑的各个知识点:概念是否明确,判断是否准确,推理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等。什么是概念,如何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判断,评判一个判断是否准确的标准是什么?有哪些推理,如何评判一个推理的严密性……
  再次,二者在知识点的考查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在逻辑推理中不便于考查的知识,在论证有效性分析可以很好地考查到。比如归纳推理,这类推理在逻辑中考查的数量较少,同时由于其推理本身的不严密性,相对来说也比较难考查完全。而在中文写作中,我们所看到的推理,大部分是属于归纳的类型。再比如谬误识别部分,近几年在逻辑中基本属于不考查的题型,但这个逻辑谬误在中文写作中考查的频率却很高。
  最后,有些题型与论证有效性分析的结合的异常紧密,比如论证评价部分的削弱、解释题型。其中,削弱部分可以看成是找逻辑缺陷的练习,而原因解释题型,可以当作是缺陷分析的表达练习。
  至此,我们从大的题型方面,对逻辑推理与中文写作的关系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也希望各位考生能对二者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也把握,以便更好的安排复习备考。
  文章来源:跨考教育王晓东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跨考教育,一所专注于为大学生提供高端学历与职业提升整体 解...
1621文章数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逻辑与写作是什么
逻辑与写作是什么
10-03-18 &匿名提问
逻辑与写作有紧密的联系,写作中有紧密的逻辑思维,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条理,有逻辑性。逻辑性强的文章才会吸引人阅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逻辑成为一门科学,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这恐怕怀疑的人很少。我们知道亚氏并没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逻辑”,但他明确指出他的研究对象是“三段论”,而这是关于从一个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结论的科学。他的三段论有两种,一是蕴涵三段论,二是归纳三段论。前者我们不必说,后者实际上是一种完全归纳,因而也是演绎性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逻辑”,就是关于“必然推理规则”,或“必然证明或论证规则”的科学。他尽管提到过简单枚举归纳,但并不是从“逻辑”意义上来说的,只是为了和“逻辑”进行对比而从论辩的意义上而言的。  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因此,“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逻辑学和其它学科分科的意义,实际上就在这里。如同当今中国许多人指责经济学没有研究“生产力”一样,硬要逻辑学去研究它的内容是否为真,本来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逻辑学什么都可以研究,就应该叫“知识学”。[编辑本段]什么是归纳逻辑?  培根提出科学的“归纳法”的时候,并没有说这就是逻辑;而是到了穆勒才把“归纳法”写进了他的《逻辑体系》中。但是,他不是在“必然推理”的角度来使用“逻辑”概念的,他的逻辑是指建立在一套“程序化规则”的“推理”,至于使用这个规则是否得出必然的结论,那是无关紧要的。他认为,凡是推理都有权叫逻辑。可见,就是穆勒自己也认为,根据本来的逻辑定义,研究归纳其实不能算逻辑学。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现代归纳逻辑的大家,如卡尔纳普等根本不认为培根、穆勒的“归纳法”是什么“逻辑”而只认为它是一种“方法”,也不认为现代归纳逻辑起源于他们两个,而是起源于概率论;而最先研究的概率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反对什么“唯理主义”,而是为了解决赌博的问题。概率论创始人帕斯卡本人就是唯理主义者。  但是,现代归纳逻辑之所以叫逻辑,也不是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一门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而是因为它本身已经“演绎化”。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归纳逻辑是关于“盖然性”的学科。它和“逻辑”学要研究的领域根本不同。一个“演绎化”的体系能否就是“逻辑学”?现代的一些科学,如博弈论内部也是演绎化的,能够因此就叫做“逻辑学”吗?[编辑本段]什么是辩证逻辑?  我们说,现代逻辑一般是把“归纳法”和“归纳逻辑”严格区分。同样,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也不一样。在黑格尔之前的应该叫辩证方法(而不是姚大志说的是什么逻辑),而在黑格尔这里的确是要用“辩证法这种思维方式”,来建立“新的逻辑学”。因此,他所谓的辩证法就是指辩证逻辑。他的思路主要有两个:一、解决逻辑学的基础问题,即是用逻辑学来自己证明自己的前提为真(注意,绝不是从外面引一个什么“归纳法”来证明自己的前提为真),这就是一个圆圈式思维方式,而以前的逻辑则是直线性思维方式,所以无法具有反身性。二、使得逻辑学不是建立在同一律,而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律上。我们知道,在黑格尔时代,所谓“形式逻辑”的同一律这个根本前提本身是没有经过证明的规律,所以形式逻辑作为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本身就是不必然的。如果把逻辑学建立在对立统一律上,就可以说明同一律的根据,从而使逻辑学的各规则之间的相互推演真正具有“完全性”和“必然性”。就黑格尔说的这点而言,他试图创立的辩证逻辑的确可以说是比传统形式逻辑更高级。  至于黑格尔这种思路是否就真能建立起了他的辩证逻辑,这个可以怀疑、探讨和研究。但是可以肯定,这里的逻辑含义也是从必然性来说的。黑格尔说:“辩证法...是在科学内容里由以达到内在联系和必然性的唯一原则。”他就是要阐述这一“达到内在联系和必然性的唯一原则”。  因此,这里提醒一下其他参与讨论的朋友,就是“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区别不是在所谓“内容”和“形式”的区别。而是我们上面说的内容。所谓“形式逻辑”指的指逻辑学只研究逻辑常项,这点辩证逻辑也一样。作为一门科学不可能去研究那些变动无常、不可把握的东西。黑格尔说:“内容不如说是在自身那里就有着形式,甚至可以说惟有通过形式,它才有生气和实质;而且,那仅仅转化为一个内容显现的,就是形式本身。”因此,辩证逻辑也只研究“辩证逻辑常项”,即逻辑的形式。  说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是要研究具体内容的,那是从罗素开始的无稽之谈。[编辑本段]辩证逻辑和归纳的关系  辩证逻辑也是关于必然性规则的科学,因而和培根、穆勒的所谓归纳法没有什么关系。归纳和演绎(逻辑)各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主要用于搜索发现,逻辑用于证成;归纳研究在不充分条件下的可能过程,逻辑研究充分条件下的必然过程。因此,辩证逻辑恐怕很难建立在“归纳1...演绎1...归纳2...演绎2...”的基础上。硬要找一个公式,不如说是:分析...综合....。这里的分析和综合都是逻辑学意义上(如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三段论就叫作分析),而不是方法意义上的。方法意义上的这个公式其实在柏拉图的辩证法里面就已经有了。[编辑本段]制约逻辑  ——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有机结合(当代逻辑的新领域:制约逻辑)   二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és 前384 — 前 322年)以《工具论》创立了传统形式逻辑,为逻辑发展史树起了第一座丰碑。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过英国数学家布尔、德国数学家弗雷格、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等人接连不断的努力,吸收莱布尼兹的成果,建立了后来作为电子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正统数理逻辑”的现代公理系统,这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1968年,中国形式逻辑研究会理事、北京开关厂工程师林邦谨创立了一门新的逻辑学说 —— 制约逻辑,向前两座丰碑提出了挑战。1978年,在我国逻辑学界元老沈有鼎教授的举荐下,经华裔美籍逻辑学家王浩教授推荐,林邦谨在美国数学会刊物《文摘》上发表论文《制约逻辑简介》。1985年12月,林邦谨的专著《制约逻辑》在国内正式出版。制约逻辑独树一帜,震动了逻辑学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制约逻辑是传统的形式逻辑与正统数理逻辑(现代逻辑)有机结合的产物,它运用现代逻辑提供的严格精密的数学方法,去构造一个能确切地体现传统形式逻辑的深刻正确的主导思想的非正统的逻辑制约系统。林邦谨认为,传统形式逻辑密切结合人类普通思维和自然语言实际,把从已知进入未知的推理格式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坚持贯彻不许循环论证,这是它的深刻而正确的主导思想。但它对一些极简单的推理却不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演算技术也十分简陋、陈旧,远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正统数理逻辑系统地采用了现代数学方法,论证严谨,演算精密,但它却舍弃了推理格式中起决定作用的非数学的逻辑含义这一精髓,将其处理成真值函数、个体 — 真值函数关系,因而远离了传统形式逻辑的主导思想。林邦谨大胆地综合融汇了上述两种逻辑的优点而摈弃二者之缺陷,创造出自外于传统两家的新逻辑体系 ——制约逻辑学说,即继承形式逻辑的正确主导思想和有效的推理格式,并采用数理逻辑所提供的数学方法来处理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逻辑问题。它是久盛不衰的传统形式逻辑的现代发展。   制约逻辑学说指出,制约关系就是刻划清楚后的充分条件关系。制约关系事实上构成了传统形式逻辑中可据以进行不循环论证的推理格式的理论核心:推理式的前后件之间必定满足普遍有效的制约关系,而在前件或后件中也必定出现制约关系。制约逻辑体系由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三者组成。制约逻辑语义学研究客观世界的逻辑结构和逻辑规律,而以其中的客观的制约关系和有关制约关系的客观的逻辑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制约逻辑语构学研究刻划客观的逻辑结构和规律的表意的人工符号的机械的排列结构和变形规则。制约逻辑语用学研究在指谓同一的原则下符号语言与自然语言的互相翻译。总的说来,制约逻辑所研究的领域是:观实世界对象域上的个体、集、一元或多元函数、一元:或多元关系、关系间的直值函数关系、关系间的充分条件 ( 即制约 ) 关系,和上述种种关系的客观规律,以及它们在意识中的反映 —— 概念 ( 词 ) 、命题和推理。其中,制约 ( 充分条件 ) 关系为研究核心。   林邦谨在深入分析人类普通的逻辑思维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数理逻辑的演算技巧,提出了命题演算 Cm 系统和名词演算 Cn 系统。 Cm 中的“制约”命题夕 p → q 跟 p 和 q 的真假共有七种, p → q 也获得三真四假的纪录。这,点与莱维斯 (Lewis) 的严格蕴涵一致。但 Cm 跟莱维斯的模态系统是有区别的。 Cm 系统有以下主要特征: (1) 在 Cm 中,所谓“必然”,并非某二命题的性质,而只能是两个命题间的联系。 p → q 表示 p 和 q 之间有某种 & 必然 &联系。 (2) 除了为一般模态系统所避免的象 p → (q → p) 等著各的蕴涵怪论以外, Cm 还避免了象 T p → q 这一类最难避免因而为一般模态系统所容纳的蕴涵怪论。 (3) 跟一般模态系统不同, Cn有象 [p → (q → r)] → [q → (p → r)] 这一类公式。 (4) 相当于在一般形式逻辑书中列出的传统命题逻辑推理式的定理它都具有。 (5) 没有象 T (pVq)—&q 这一类公式。 (6) 凡是在传统形式逻辑中看起来好像是用了相当于被 Cm排除了的二值系统中的定理的地方, Cm 都有很好的处理方法。 在Cm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的 Cn系统,只是扩充形式语言(引八个体变元、函数词和谓词),而不用量词。这样不仅在技巧上可避免拿有量词的形式系统所不可避免的许多麻烦,使演算的进程原则上是命题演算,而且更接近于普通逻辑思维实际。同时, Cn系统将对解决判定问题提供明朗的前景。   林邦谨在演绎推理问题上提出了两个独立性,具有逻辑性质“ 可独立于前后件的真假确定不会是前真而后假”的制约式定理称为第一独立性。具有逻辑性质“可在无需确定后件为真的情况下确定前件为真”的推理式定理称为第二独立性。“两个独立性”是为在论证中出现的推理式所必具的确保论证不循环的逻辑精髓。这是深刻的逻辑理论观点。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制约逻辑在学术和科学实践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 (1) 它可以分析、处理一系列逻辑史上迄今争论不休、久悬末决的难题。对命题的真假对错、主词存在、宾词周延和演绎推理能否推出新知,已证明的结论是否已证实,以及在数学史上引起第三次数学危机的悖论等问题,都可能给出确定的解决。 (2) 以它为逻辑基础建立的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 N ,当 Cn 。的判定问题一经解决,就可能为最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提供新的思路。这种数论系统还可能满足相容性和完全性 ( 与哥德尔不完全定理正好相反 ) . (3) 制约逻辑形式化公理系统,为计算机语言创造了符号语言体系。以它作为计算机科学的逻辑理论基础,可为研究、设计新兰代的内涵智能机;软件可靠性确认、程序正确性证明等方面提供新的途径。 (4) 以它来分析科学理论和科学创造中的逻辑机制,可使科学工作者掌握有效而实用的科学方法。   国际逻辑学界和计算机学界对制约逻辑理论非常敏感。当林邦谨的简短论文《制约逻辑简介》在美国刚发表不久,联邦德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就积极组织专家研究班进行翻译和讨论,他们认为林邦谨“构造的这种逻辑体系是重要的,因为这种逻辑与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判定程序&#39;关系密切”。美国数学会秘书长利弗库博士推荐《制约逻辑》英文摘要给下届国。际逻辑讨论会。第八届。国际逻辑讨论会第一副主席、奥地利兰兹堡大学教授瓦因加特纳博士正式邀请林邦谨参加 1987 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逻辑学术会议,并将作专题发言。在国内,林邦谨的制约逻辑现已引起学术界注意,国家科委于 1986 年在清华大学组织了高层次研讨班对制约逻辑进行剖析、探讨。   对《制约逻辑》的批评也是较尖锐、激烈的(郭世铭、董亦农:评《制约逻辑》中的几个形式系统,《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7, No.3)。他们认为制约逻辑的 Cm 系统与二十几年前国外发表的相干逻辑的命题演算 R 系统形式等价,而 R 是不可判定的,那么 Cn 系统亦就是不可判定的 ( 林邦谨认为Cm 和 Cn 是可判定的)。即使假若 Cn可判定, Cn 的判定方法用到数论系统Ⅳ上去也无济于事, 因为一阶数论是不能有穷公理化的,因此要想在 Cn 基础上构造一个满足完全性的初等数论的形式系统N来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等问题,是完全不可能的。 Cm 没有语义学,更无语义可靠性和完全性。 Cn 无法定义“必然”、“可能”这类概念。 Cn 没有实用价值,不可能证明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必然命题和可能命题。N系统既不一致,也无足够的表达能力,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而且没有可判的公理集。N系统无法定义“整数”、“素数”、“减”之类的基本数论概念,无法表示象歌德巴赫猜想这类的命题。因此,N系统是一个罕见的百病缠身的系统。   那么,制约逻辑何处为真理,何处是谬误;对它的学术性地位将怎样做成历史性的评价;究竟会有多大作为;是不是逻辑学上的一次革命;它能否经受得住社会实践的考验;相信时间终将会给予我们确切的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英语写作逻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