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唯识金属材料常识普及读本专题之一"什么叫遍计所执

【图文】唯识宗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答云中君先生请问:怎么样系统学习唯识学?
日 15:37来源:重庆华岩寺
作者:道坚法师
道坚法师(图片来源:重庆华岩寺)
答如何学习唯识学:提纲挈领,先学概述
云中君请教道坚法师:
我是一名在校学生,对于佛学,有点皮毛基础,但是很乱。很想系统的学习一下佛教理论,尤其是唯识宗的理论。但是实在不知道怎样系统的学习.请师傅慈悲解惑! 
道坚法师的开示:
提纲挈领,先学概述
云中君提问有水平,一下子就整如是深的问题。唯识学最不容易学习,这涉及到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根本问题,是解决禅修思想观念的见地大问题。学习唯识,窃以为先学概要,抓住其根本性问题,次学本宗历史,以明了教理演变历程,避免盲目性。
唯识学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即所谓&一本十支&是唯识学的经典总说。理论上成立八识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性学,遣虚存实识等五重观法,融汇因明学说,形成说理充分,论证严密的学修体系。
学习唯识学,入门比较难,因为需要一定的哲学、心理学、古文等基础,对法相分析细微,甚至有些烦琐,切莫误入经院哲学的路子,学以致用,解行并进,就可以免去皓首穷经而无功的过失。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崔越]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佛教名博: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唯识“四分说”提出的意义及其解释功能
唯识“说”提出的意义及其解释前言“说”是唯识学中的极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古来学唯识者对此理论也都极为重视,如《四分义极略私记》中说,“庶玄鉴来英,欲探唯识蕴,则必详四分”。本文即是试从“四分说”提出的意义及其解释作一简要的梳理与辨析,以便对这一理论有更明确清晰的认识。一.“四分说”的提出及其意义大凡佛学中的理论,多应具备两种功能,一种功能是“引导性”的,即如佛陀随机说法而结集成的经典,多为引导弟子依照此理论去修行证果;还有一种功能则是“解释性”的,如后代祖师为了劝化世人生起对佛法的信心,而顺应世俗的哲理对佛法进行诠释,由此则形成各种注疏论着。现在我们所学的佛法义理,多是于这两种功能有所倾向的,或倾向于“引导性”,或倾向于“解释性”,而此处所谈的“四分说”即是倾向于“解释性”的学说。此处所说的“四分说”,并不是仅指护法一家之说,而是指、难陀、陈那和护法四家之言。那么这四家之说的提出,究竟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呢?我认为,这四说的提出,首先是为了解答凡愚外道的疑问。唯识学的核心义理是“唯识无境”,认为唯有内在的识是实际存在的,我们认为存在的外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别人可能就会问:“如果说没有外境,只有内识,那么内识认识的对象就只能是内识自身了,但是就如‘眼不能自见,刀不能自割’一样,如果没有外境,内识又如何能够认识内识自身呢?”对于这个疑问,如果是善根深厚的大乘弟子,则可以依据圣教量得到解决。如在《解深密经》中,慈氏菩萨就曾请教过佛陀这个问题:“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这段问答出自《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成唯识论》中所引《分别瑜伽论》中的偈颂“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也是这样的意思。但是,《解深密经》是佛在报身国土为地上菩萨宣讲的经典,“分别瑜伽品”讨论的又是定中的境界,实在不是凡夫能够现量体证到的,所以对于凡愚外道而言,仅仅靠《解深密经》中的圣教量,是难以消除他们的疑惑的,但是大乘的精神要普利一切众生,即使外道凡愚也不能舍弃,因此为了劝化他们能够深入唯识义理,后世便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也便是“四分说”形成的原因和目的。二.“四分说”的解释功能按照《成唯识论述记》的说法,论师主张“一分说”,难陀论师主张“二分说”,陈那论师主张“三分说”,护法论师则主张“四分说”,后人简称之为“安难陈护,一二三四”,而多将护法论师的“四分说”作为正义。然如前文所言,这四种说法皆是“解释性”的理论,既不是圣教量,也不是现量可亲证的境界,那么他们各自的解释功能便只能用比量推论一番了。1.安慧论师的“一分说”依据井上玄真的《唯识三十颂讲话》中所说,安慧论师是“一分家”,认为“此师依据华严经中‘三界唯一心’等文成立一分,虽也说有见相二分,但是遍计所执,非有体法,被认为依他的有体法,唯自体一分。”按照井上玄真的这段话来看,安慧论师是认为只有识的“自体”是实有的,是依他起的“有体法”,而见分相分只能看做识体的作用,不是实有的,若按照这样的理解,那么说安慧论师的观点是“一分”,倒不如说他是“无分”,因为他实际上并没有承认见相二分的实有。若强说“一分”,则这“一分”只是识的“自体”而已。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说安慧论师的“一分”是“”,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因为“”这个概念是陈那论师提出的,安慧论师并没有用过这个概念。说安慧论师的“一分”为“自证分”是《述记》中所说,但是欧阳竟无和吕澂在《藏要》的校勘中,曾经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不知《述记》此说的依据何在?”这一点在霍韬晦翻译的《安慧三十唯识释原典译注》的批注中也提出过质疑。如此看来,说安慧论师是“一分说”,是值得质疑的,尤其是认为安慧的“一分”是“自证分”的说法,应该绝非安慧论师本意。若认为安慧论师的“一分”是“识的自体”,在此自体上显现的见相二分皆是遍计所执,非有体法,那么安慧论师的“一分说”的解释功能即是诠释“唯识无义”这一核心理念,并没涉及到几分的说法。2.难陀论师的“二分说”井上玄真的《讲话》中说,难陀论师依据《摄大乘论》的“唯二依他性”的文,立见相二分。并说“故有依他有体的境,而能缘心才生起;这能缘的心体名见分,所缘的境名相分;二分俱是依他法。”若按这样的说法,那么“所缘的境”则是可以离开“能缘的心体”而独立存在的了,这岂不与“唯识无境”的理念相矛盾?后文又说,“但是虽同为依他法,而相分是依于识体为识体所变的现象,是虚假的,不同识体一般的实有。若相分也是实法,则唯识的理就不能成立。故虽二分,俱依他法,而相分和见分同一种子,所谓心实境虚是。”前面说,须先有“所缘的境”,“能缘的心”才能生起,但是这里却又说“所缘的境”是“能缘的心”所变的现象,是虚假的;前文说,“二分俱是依他法”,此处又说“心实境虚”。如果难陀论师的本意是这样,那么这样的解释实在难以服人。《成唯识论》中引《厚严经》中偈颂“一切唯有觉,所觉义皆无,能觉所觉分,各自然而转”来证明“必有二相”,但是此颂中“觉”的含义如果等同于“识体”的话,那么这个颂子更能够证明前面安慧论师的观点。其实比较而言,“二分说”的经论依据和解释性能都是相对要强一些的,但未必是《讲话》中所说的难陀论师的意思。如《摄大乘论》中所说,“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这里所提到的“一由唯识,无有义故”,极其符合前面安慧论师的观点,“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则可以看做“见相二分”的理论来源,虽然在这里没有明确用“见分”、“相分”这两个概念,但相比前面所引的“能觉所觉分”而言,却无疑更接近“见相二分”的涵义。至于《摄大乘论》中对“有相有见”的诠释,此不赘言。3.陈那论师的“三分说”陈那论师的“三分说”,从随顺世俗逻辑来说无疑是一个创见,陈那论师自己造了这样一个颂子,“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即能量及果,此三体无别。”在这里,陈那论师随顺世间哲理,认为有能量有所量,则应该有“量果”,这个“量果”即是自证分。陈那论师在因明方面的成就是众所瞩目的,他这样的安立从随顺逻辑上看,的确是一个创见,但是,“自证分”这个概念的界定也很让人费解,如果说“自证分”是能量与所量的“量果”,那么他直接就等于熏成的种子就是了,何必特意名为“自证分”呢?而且,“量果”如何又有能量的功能,再去量“能量”的见分呢?如果“自证分”也有能见的功能,那他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见分”的一分啊,为什么“自证分”既是见分又是见分和相分的“量果”呢?因此可以说,陈那论师的“三分说”是一个创见性的说法,但是其解释功能并没有比“二分说”有太大的完善。4.护法论师的“四分说”虽然护法论师的“四分说”自唐之后一直被推为正义,但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只是对陈那论师“三分说”的补充和完善而已,反而显得不如“三分说”有创见性。“证自证分”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世人的疑问,“既然见分需要由自证分来证明,那么自证分又如何来证明呢?”护法论师由此提出“证自证分”的概念,但是为了防止他人继续追问“证自证分如何证明”而无休止的延续下去,所以又安立“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以互证”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也无非都是“见分”的一种了,那么如果不安立“证自证分”,而假定“见分”和“自证分”可以互证的话,同理也是同样可行的啊。在有无实体的问题上,陈那论师和护法论师认为“三分”和“四分”都是有实体的,那么这里的三分或者四分,就不仅仅是识体的作用,而等同于识体本身的一部分了,或者说是将种子分成了三类或者四类,这与前面的“一分”或“二分”说,便有了很大的不同。安慧和难陀都是不能承认有两个实体的,因为若有两个实体同时存在,那么便与唯识的理论相违,试想,如果存在两个实体,那么怎么还能说“唯识无境”呢?所以,难陀名义上主张“二分”,实则只承认见分有体,而相分是虚假的,安慧论师则干脆认为见相二分都无实体,有实体的唯有识的自体。但是到了陈那论师和护法论师,他们虽然提出了三分或者四分,但是都是识的自体的一部分而已,这便也没有违背“唯有识”的宗旨了。三.小结综上所述,“四分说”提出的意义,在于解释唯识学中“唯有识”的理念,以及解答“若唯有识,如何内识能自见内识?”这样的疑问,这是四大论师提出各自主张的原因和目的。从其各自的解释性能上讲,皆有其值得肯定的功能和意义,但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却未必真正符合他们的原意,比如认为安慧论师主张一分是自证分的说法,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理解这些说法的时候,还是应该仔细谨慎的剖析,尽量能从经论原典中去寻找依据。唯识宗到底在探讨什么?它的意义深度在哪?佛教的证果又是如何开展的?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74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分享邀请回答2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遍计所执性 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编辑:佛教用品网
佛学大词典 对“遍计所执性”解释如下:
【遍计所执性】 梵语parikalpita-svabha^va。乃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成唯识论卷八](参阅‘三性’56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遍计所执性”解释如下:
【遍计所执性】 (术语)三性之一。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名为遍计。以此遍计之妄情计无我为我,执无法为法,恰如暗中谬绳为蛇。是名为遍计所执性。此所执性为当情现之妄相。体性都无也。唯识论曰:‘由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见三性条。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遍计所执性”解释如下:
【遍计所执性】(梵parikalpita-svabha^va,藏kun-brtags-pah!I ran%-bshin)法相宗所立的三性之一。又译遍计所执相、分别相、分别性、妄分别性、妄相自性、妄计自性、虚妄分别相、虚妄分别名字相。略作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即由虚妄分别所执取的实我实法之相。按,诸法本由因缘所生,众因缘和合而成。非有实体,仅为假有之法。然凡夫等由虚妄分别、遍计依他起性之法,妄执有实我实法。其所执之实我实法之自性与差别,总名为遍计所执性。如《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相品〉云(大正16·693a)︰‘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成唯识论》卷八释‘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之颂,云(大正31·45c)︰‘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又,《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曾列举遍计所执的五种业(大正30·705c)︰‘&#40;一&#41;能生依他起自性,&#40;二&#41;即于彼性能起言说,&#40;三&#41;能生补特伽罗执,&#40;四&#41;能生法执,&#40;五&#41;能摄受彼二种执习气粗重。’此谓遍计所执能生依他起性,且缘之能起言说,能生实我、实法之妄执,又能摄受此二执之习气粗重。此外,《显扬圣教论》卷十六〈成无性品〉亦阐明六种遍计之差别及五种遍计所执之自性。[参考资料] 《摄大乘论本》卷中;《大乘密严经疏》卷二;《释摩诃衍论》卷四;《大乘入楞伽经》卷二。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对“遍计所执性”解释如下:
【遍计所执性】 三性之一。见三性条。
编辑:佛教用品网
市场价:¥95.00
本店价:¥59.00
市场价:¥78.00
本店价:¥58.00
市场价:¥765.00
本店价:¥510.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22.50
本店价:¥15.00
市场价:¥102.00
本店价:¥68.00
市场价:¥162.00
本店价:¥108.00
市场价:¥90.00
本店价:¥60.00
市场价:¥69.00
本店价:¥46.00
市场价:¥399.00
本店价:¥285.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常识普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