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 光绪给光绪题字少了一点是哪个字

光绪与慈禧关系
我的图书馆
光绪与慈禧关系
&&&&&&& 光绪帝命运多舛,病入膏肓,以三十八岁的英年走完了坎坷、屈辱的一生。百年来,围绕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毒杀说能否成为定论和共识呢?  饱经忧患的光绪帝早已成了古人,该怎样认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该怎样评价这位一生为傀儡、为囚徒的皇帝呢?  仍为傀儡,苦闷生活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午后,慈禧带着光绪帝回到了阔别将近一年半的紫禁城。慈禧看到宫中未受大的破坏,留守的宫眷们也都平安,十分高兴。她一面跟前来请安的同治遗孀们夸夸其谈,一面命令立即把皇帝安排到瀛台居住。  回京后的几天里,光绪帝和慈禧都十分忙碌,尤其是光绪帝,要到各庙宇拈香行礼,答谢祖宗神灵的保佑;要接见外国公使,为慈禧当初攻打使馆的行为致歉。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面逐渐走上正轨之后,光绪帝就清闲起来了,虽然他脱离了被废黜的险恶境遇,但傀儡的命运并未改变。  每天清晨,慈禧派人来瀛台接光绪帝前往紫禁城,让光绪陪她召见大臣,然后再把光绪送回去。在召见的过程中,光绪基本是摆个样子,虽然有时慈禧也让光绪问话,或者象征性地征询他的意见,但光绪话不多,并揣摩慈禧的意思,尽量迎合。慈禧心安理得地把持国家大权不放,根本不提归政的事儿。据说光绪“容颜憔悴,若有重忧,从来未见片刻开朗或偶一强作欢笑;谨言慎行,唯恐大祸随时及身”。他除了陪伴慈禧临朝理政之外,并未见有任何作为的记载,其实,他的政治生命早在戊戌政变之后就结束了。  光绪帝不忘这次逃难蒙受的耻辱。据《德宗遗事》记载,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正阳门城楼毁于炮火,回銮不久,慈禧跟大臣们研究修复事宜,光绪曾建议“留此残败之迹,为我上下儆惕之资”,被慈禧拒绝。他在瀛台的卧室里挂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小褂,太监要拿去清洗,光绪阻止说:“此乃自陕至京,数月不换之小褂,与我患难相依,故留为纪念。”  光绪帝陪慈禧临朝听政之外,在瀛台有打发不尽的时光。他向掌管宫廷演出活动的升平署要去了锣鼓,在瀛台敲打,以此打发时光并发泄心中的郁闷。据丁汝芹的《清代内廷演戏史话》中的相关内容可知,清宫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以后皇上如若要响器家伙等,先请旨后传”,“万岁爷那不准言语”,可见慈禧控制之严。光绪还让内务府买了很多新书,认真阅读,后来身体不好,又研究起了医学。对于光绪读书,慈禧并不干预。  苏北阜宁县知县周景涛精通医学,曾进宫为光绪帝诊治,看到皇帝的室内放了一些书,有《四库全书提要》、《贞观政要》、《太平御览》、《大学衍义》、《理财学》等。光绪帝每天看书,写字,记日记,还学起了英语。慈禧通过耳目掌握着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她得知光绪帝学习英语之后,心血来潮,也要学习,但字母尚未掌握就知难而退了。  光绪帝十分聪明,他小时候就喜欢拆卸钟表,对机械原理很感兴趣。一次光绪捡到一个已经坏了的八音盒,就打开八音盒,在大滚轮的边缘用笔画上钉眼,让工匠拆去旧钉,按新画的钉眼打眼上钉。工匠修好之后一试,八音盒居然演奏出了中国的乐曲,工匠为之赞叹不已。  光绪帝跟皇后分居,生活无人过问,十分清苦。据给光绪看病的周景涛回忆,皇帝的书房十分简陋,椅子上的坐垫已经磨破了也不换新的,跟他见过的江苏巡抚端方的书房相比,简直有天上地下之别。一次前往天坛祭天,光绪穿着不合脚的破鞋,走起路来“扭扭捏捏”,跟不上侍卫的步伐,为此不得不请求侍卫放慢脚步。  光绪名为皇帝,但下人们大多不太把他当回事儿。当时,慈禧喜欢看戏,按例,开演的时候先让光绪身穿戏装上台,像演员那样出场环步一周,这是模仿“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向慈禧表达孝心。光绪拉不下脸不愿上场,在台下嘟囔说:“这是何等时光,还唱得什么戏?”小太监在一旁质问:“你说什么!”光绪急忙解释:“我胡说,你千万莫声张了。”  光绪帝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地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他在瀛台读书,记日记,写大字,在岸边散步。太监贼眉鼠眼地跟着他,谁也不说话。逢年过节,瀛台鬼冷冰清,光绪自己动手打扫房间,手拿竹竿挑落大殿里的蜘蛛网,然后提笔写几副春联,领着太监贴在门上。自我欣赏一番之后,就傻呆呆地看着落霞满天,听着民间市井的爆竹声,一言不发。  太后年迈,国事如麻  光绪帝在瀛台一筹莫展,慈禧的日子也不好过,毕竟年近七旬,来日无多,心情不佳。而且,继李鸿章去世之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她的“宠臣”荣禄也去世了。慈禧痛哭流涕,并把弟弟桂祥骂得狗血喷头,因为荣禄临终之际一直由桂祥推荐的医生负责抢救,慈禧认为医生不称职,迁怒桂祥。荣禄死后,慈禧伤感了很久,也苍老了很多。  转眼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又蒙受了一场刺激。原来,她的七十大寿到了,本打算热热闹闹地祝贺一次,补上六十大寿未能大办的缺憾,谁想到在东北发生了日俄战争。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俄国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派军队侵入东北,《辛丑条约》签订后依然拒不撤军,想就此霸占。这侵害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于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赤膊上阵,向中国东北的俄军打响了第一枪。最令中国人痛心疾首的是这场战争发生在东北,目标也是争夺东北,但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真是丢人到家的一件事儿了。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自然无心做寿,想到自己每逢十年整寿就赶上外敌入侵,以致被革命党讥讽为“万寿疆无”,因此十分伤心。  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两国瓜分了东北,以长春为界:长春以南叫“南满洲”,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以北叫“北满洲”,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当然,东北的主权名义上属于中国。日俄战争虽然不是以中国为直接的打击对象,但对中国的刺激极大,全国人民急于救国图强,政治风潮一浪高过一浪,宫廷中也酝酿着一轮新的波澜。  当时,慈禧已届七旬,在人均寿命不长的清朝就算是风烛残年了,朝中实力派自然暗中打算,光绪帝的价值开始被重估;另外,一帮年轻的亲贵成长起来了,比如醇亲王载沣、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等,由于年龄相近的缘故,他们跟光绪帝的关系较为亲近。慈禧对此也有警觉。一次,光绪帝的同父异母弟弟载涛派太监进宫,给太后送些食品,同时嘱咐太监顺路去看看皇上。慈禧得知此事,较为紧张,她怕光绪捎出什么话,所以,立即派人前往载涛的府中捉拿那位进宫的太监。  内务府官员上门拿人,不料载涛表示没有皇帝的旨意,不能到他府中拿人,还破口大骂,说了不少威胁恐吓的话,甚至要动手跟内务府的人拼命。最后载涛被侍卫死死拦住,太监也被拿交内务府慎刑司拷问。由于不承认替光绪捎出什么话去,太监竟被活活打死。此时的载涛还不到二十岁,是个孩子,慈禧不担心他有什么出格的打算,但载涛之所以敢气势汹汹,无疑是自认为有皇帝做靠山,这让慈禧感到忧心。  其实,慈禧不知道,肃亲王善耆有一个惊天的计划——一旦慈禧寿终正寝,立即拥戴光绪帝复辟,重掌大权。为此,他借举行新政的机会,成立了一支消防队,练习爬墙上房,而且按军队的模式,每天按时出操,装备新式洋枪。善耆跟亲信说万一有事,立即以救火为名前往瀛台,救出皇帝。当然,有人提醒他,等到老佛爷咽气再动手恐怕已经晚了。善耆既不敢轻举妄动,又不肯善罢甘休,为此很是苦恼。  然而,就在各方面暗中策划之际,光绪皇帝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命运逆转,光绪之死  光绪帝自幼多病,脾胃虚弱,成年之后又添了遗精的毛病,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调理,病情越来越重。他年轻的时候尚能坚持,但此后则日见恶化,出现病入五脏、气血双亏的问题。此时他百病缠身,心悸、失眠、咳嗽、关节痛等不一而足。有研究者指出:光绪帝可能患有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等病症,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范畴。光绪名为皇帝,但并不能享受很好的医疗条件。当时,给皇帝治病的医生不少,众所周知,中医跟西医不同,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治疗方案,有的强调“补”,有的强调“泄”,有的使用寒性药材,有的使用温性药材,医生几天一换,治疗也时断时续,不成系统。再加上光绪帝警惕性很高,往往不吃太监端来的汤药,这样一来,自然收不到什么效果。  提起光绪帝的病情,还必须考虑到精神因素。他一生感情失落,政治失意,心情压抑。尤其是戊戌政变以来,他处于被软禁状态,备受凌辱和虐待,孤立无助,坐以待毙,担惊受怕,珍妃之死的消息也足以令他精神崩溃,这样一来,就没有康复的希望了。  据清宫脉案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夏起,光绪帝病情迅速恶化,御医和全国各地应召前来的名医均感束手无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敷衍着。这年的九月中旬,达赖喇嘛从西藏来到北京,光绪帝拖着病弱的身体,连续接见、宴请,为此劳累过度。这时候慈禧也病倒了,她患的是腹泻,已经治疗了一段时间,未见明显起色,但一开始御医并未过于悲观。  挨过了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绪帝身体机能迅速衰竭,病入膏肓。他自述有便秘、咳喘、腿酸、失眠、发热、身痛等症状。十六日,光绪帝跟慈禧太后最后一次召见大臣,他有气无力地斜倚在宝座上,身后垫满了枕头。据大臣回忆,光绪帝说话声音极小,只有简短的几句,慈禧也是一脸病态。从此,光绪帝再没有离开病榻,十九日起,已经不进食了,很快陷入昏迷。据清政府官方宣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日)傍晚,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逝世,终年三十八岁。  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在光绪帝逝世的前一天,慈禧授予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的职位,将他的长子溥仪接到宫中教养。光绪帝咽气后,慈禧立即宣布:溥仪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为清朝新一代君主。又规定:“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这表明溥仪为帝,载沣摄政。实际上他们全是慈禧的傀儡,清朝的命脉还是掌握在慈禧手中。可见,直到此时慈禧不仅对自己的生命力依然乐观,权力欲也没有丝毫的衰减。  然而,在慈禧做出这一系列决定的第二天,她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后,慈禧太后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噩耗公布,天下震动。为什么年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慈禧之前?而且,母子二人相差不过二十个小时相继去世,世界上有这么蹊跷的事儿吗?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清史疑案,死因为何  近百年来,光绪皇帝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谋杀说;二是正常死亡说。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意见倾向光绪帝死于谋杀。人们普遍怀疑慈禧及其帮凶害怕光绪帝在慈禧死后掌握政权,重翻前案,为此痛下杀手。百年间这类猜测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谋杀的嫌疑人有慈禧太后、袁世凯、李莲英、崔玉贵等。  清朝在皇帝的饮食安全、医疗保健方面有一套极为严格的制度,袁世凯身为大臣,无法接近皇帝,没有下手的机会,他若起意谋杀,只能买通太监下手。李莲英和崔玉贵身为太监,但如果不奉旨意,也难以接近皇帝;更何况李莲英缺乏谋杀的动机,他平素对光绪帝多有关照,光绪帝曾说过“若无李俺答,我活不到今日”这样的话,可见,即使光绪帝上台执政重翻旧案也跟李莲英无关,所以,他作案的可能性不大。  其实,光绪帝若死于谋杀,主谋元凶基本可以断定是慈禧太后,因为按常情推断,若没有她的指使,一般人不仅没有条件,也没有胆量下这种毒手。执行者很可能是崔玉贵等一帮太监,因为在庚子年间崔玉贵就奉旨杀了珍妃,以此类推,他无疑嫌疑最大。但应该强调,谋杀说属于推断,并无过硬的证据做支撑,是一种基于情理和既往事实做出的自圆其说的猜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谋杀说”被推翻,光绪帝的死因被学者们定论为“正常死亡”。原来,在清宫档案中,光绪帝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史学家会同中医专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这些脉案,认为符合病情演进的规律,未见特殊异常症状出现,应为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死亡,并无中毒和其他伤害的征象。这一说法较为广泛地被史学界认同。  然而,近年来这一问题的研究又取得了进展,“正常死亡”说似乎被颠覆,“谋杀”说获得了实质性的支持。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等四家单位的专家历时数年,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光绪帝遗骨、头发、下葬的衣物做了检测,发现其中附着有高含量的三氧化二砷(砒霜),由此认定光绪死于急性砷中毒,应为他杀。2008年初冬,在北京发布了这一研究成果。此时恰逢光绪皇帝逝世一百周年,所以,别有一番特殊的意义。虽然凶手是谁不能通过检测证明,但专家们一致认同慈禧太后的嫌疑最大。  那么,光绪帝的死因就此获得广泛认同了吗?事情也不是这样简单。对光绪帝之死依然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尽管史学家对“检测报告”难以置喙,但这一说法与脉案不合。光绪从病重到逝世,每天医生几次前来诊治,脉案中不仅没有呕吐、腹泻之类的砷中毒症状,反而有八九日不解大便的相反记载。  人们固然可以怀疑脉案被伪造或篡改,因为太医院要看慈禧的脸色,并且在戊戌政变后,也曾奉命伪造过光绪帝病重的脉案。但跟凭空捏造不同,此时光绪帝确实病情严重,治疗正在展开,给皇帝看病,责任极大,按宫廷制度规定,往往几位医生和内务府官员、王公大臣同时在场,反复斟酌,集思广益,方才落笔,写好脉案之后,皇帝也可能过目。当时,负责治疗的医生人数不少,轮班诊治,既有中医,也有西医,既有太医院的御医,也有各省举荐的临时效力的医生,想操纵这些人篡改脉案,谈何容易?更何况光绪死后的次日慈禧就病故,四年后清朝亡国,改朝换代之后,这些医生依然在世,留有日记或回忆录,其中若有篡改、伪造脉案的黑幕,很难被继续隐瞒,至少也会透出些蛛丝马迹。  再者,毒杀说也跟情理不合。戊戌政变后,光绪帝处于慈禧的幽禁之中达十年之久,按说慈禧随时可以将他置于死地,既然光绪帝此时已病入膏肓,不过拖时间而已,慈禧还有必要做这种良心泯灭、天理难容的勾当吗?至于慈禧怕自己死后光绪帝翻案的判断也难令人信服,新统治者上台后重翻前朝旧案本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常规,并不足怪。对年迈的统治者来说,可怕的是死,而不是死后被翻案,既然两眼一闭,撒手西归,还管谁如何翻案?况且慈禧立溥仪为帝、命载沣摄政的时候,特意强调“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可见慈禧尚未想到自己的生命也临近终点,就更没必要将光绪置于死地了。  有学者对“检测报告”提出了商榷。无疑,光绪遗体早已腐化,科学家提供的是现在附着在遗骨、遗物上的砷含量,能多大程度上说明当时光绪身体里的砷含量呢?光绪帝的陵寝曾被盗掘,地宫环境和遗体惨遭破坏,又经文物部门的清理,几十年之后,还具备检测的条件吗?  笔者并非断定光绪帝肯定是正常死亡,也不抹杀学者们研究成果的价值,而是认为光绪之死的一些环节尚未得到完全的揭示,其死亡的真相可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最终的证实,也可能永远是一个谜团。史学家没有能力,也不奢望揭示出所有的历史真相,这或许也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吧。  据太监回忆,慈禧得知光绪帝病危,曾哭着说:“他的后事多未准备,他还没有地呢!”这指的是光绪生前未营建陵寝。其实,慈禧流下的是鳄鱼的眼泪,不论光绪到底死于什么原因,都是慈禧迫害的结果。他一生三十八岁,在位三十四年,自打记事起就君临天下,但始终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不仅没有体验过君主的威严和权势,也没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备受控制、摧残和折磨。尤其是戊戌政变后被长期幽禁,生死难料,命运莫测,正值奋发有为的壮年就撒手人寰,令人扼腕叹息。光绪无子无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连家室都没有,命运的悲惨超乎常人想象。  坎坷命运,盖棺史评  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光绪皇帝无疑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源自慈禧太后的迫害,但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他没有处理好跟慈禧太后的关系。其实,他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和叔叔恭亲王奕?对他都有告诫。奕?临终上遗折指出:“伏愿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养慈闱,以隆圣治。”光绪帝若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对王朝命运和自己的境遇来说,都可以避免很多悲剧。  针对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在晚清担任过御史的胡思敬说过这样一句沉痛的话:“自古国家之败多起于伦理,家齐而后国治。”这道出了母子矛盾对王朝命运的深远影响。由于矛盾的一方是掌握中国命运的慈禧皇太后,另一方是万乘之尊的光绪皇帝,这二人的矛盾绝非家务之争那样简单,说到底还是权力分配的问题。换句话说,他们之间的一切矛盾都可以归结到这一点——光绪要权,而慈禧不放权。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女子没有政治权利,慈禧太后把持国家政权缺乏合法依据。此前慈禧垂帘听政,前提是皇帝幼小,她以儿子监护人的身份代行皇权,是一种临时和权宜的办法。等孩子成了大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行事的时候,就不需要母亲的监护了,垂帘听政自然就要结束,慈禧并不否认这一点。  所以,当光绪帝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慈禧就兑现诺言,归政退休。然而,她不甘心彻底放弃权力,依然用各种办法暗中操纵政权,这样一来,慈禧就显得言而无信、贪得无厌了。不仅光绪帝对她心怀不满,朝野舆论也愤愤不平。长期以来,史学家提起慈禧永不满足的权力欲,都一概持否定的立场。  但问题不是义愤填膺地谴责那样简单,权力这玩意儿跟毒品类似——碰不得,否则就会上瘾,一旦拥有了权力,恐怕终生都离不开它。在专制体制之下,基本没有统治者自动放权的先例,相反,大祸临头,宁死也不交权的例子却比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慈禧活一天,她就不会把权力交给光绪帝,也就是说,光绪帝注定了当慈禧傀儡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光绪帝的太爷爷嘉庆皇帝已经做出了“榜样”。当年嘉庆皇帝登基的时候,乾隆太上皇嘴上说交权但实际上握权不放,嘉庆皇帝逆来顺受,熬到四年后太上皇寿终正寝,才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其苦衷可想而知。  当然,若要光绪帝效仿嘉庆帝未免有点难为他,因为嘉庆登基的时候,乾隆太上皇已经八十五岁了,还能活几天?装孙子也有个盼头。而在光绪帝结婚亲政的1889年,慈禧才五十五岁,身子骨很是硬朗,寿终正寝的那一天遥遥无期,再活二十年、三十年也不是没有可能。装几年孙子不难,难的是装几十年孙子,试想谁甘心一直被人操纵呢?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即使慈禧活到一百岁,光绪帝也必须心甘情愿做一个傀儡,光绪帝一生悲剧结局的根源就在于他要抗争这一命运。  今天看来,光绪帝要权,办法也有很多,不能直接达到目的,还有迂回、曲折的办法;不能强硬,还有温和、退让的办法。退一步说,只要慈禧高兴,光绪帝不妨韬光养晦,任其大权独揽,这是“舍得”之道,是政治智慧。光绪毕竟年轻,来日方长,清朝的政权最终无疑属于光绪。其实,慈禧寿终正寝的时候,光绪才三十八岁,跟嘉庆执政时的四十岁相比已属年轻,作为一个大国的元首,正是体力、精力、智慧成熟的壮年,大可不必急于夺权。  光绪帝自小长在深宫,并不熟知人情世故,本人又个性张扬,十多年教育和宫廷环境的熏陶使他具备了帝王的派头,他不甘心被愚弄、被操纵,也属人之常情。而且,光绪不可能做嘉庆,还在于慈禧跟乾隆不同。乾隆在位六十年,满朝大臣自打记事起就使用乾隆年号,无人会质疑乾隆控制政权的合法性;更何况乾隆是嘉庆的父亲,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只要父亲一息尚存,儿子就得听爸爸的。相反,慈禧是一位女性,她本来就没有执政的合法性,她跟光绪名为母子,但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当时朝野不满慈禧专制的人不少,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往往被寄予厚望,所以,光绪“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了一股势力、一股情绪,光绪因此会得到维护正义的使命感和替天行道的责任感。当然,这样一来,光绪帝注定被推到了慈禧独裁的对立面上,他的命运就危险了。  光绪帝命运的悲剧还源于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变法是一次注定不能成功的改革运动,因为当时中国的问题十分复杂,不光是“法”有弊端,也有文化、国民素养落后等诸多因素,更不是短期的努力就能奏效。光绪帝手中无权又急于求成,结果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被顽固派扼杀,光绪帝也因此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光绪皇帝在明知没有必胜把握的情况下毅然迈出了变法维新的第一步,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因为这体现着一种献身精神、一种奋斗品格和一种为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此,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开始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国百年变革的号角吹响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了,封建的基础被动摇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光绪远远超越了一个王朝皇帝的局限,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先驱者和独立富强大业的献身者。  光绪是一个失败的皇帝,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他是黑暗时代的一抹亮色,是值得人们敬仰的一位帝王。
TA的最新馆藏光绪、慈禧还是是书法家严寅亮?“颐和园”匾额到底是谁题写的?
&&&&来源:&&&&
&&&&&&字号
原标题:“颐和园”匾额到底是谁题写的
  如果是慈禧太后亲题金匾
  为何没盖“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钤印
  颐和园修缮竣工之时,尽管按照清廷规制,东宫门上的匾额应由光绪皇帝题写。可当时是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光绪只是个傀儡,于是慈禧太后亲笔题写了“颐和园”三个大字。据说她原本想盖上“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但此时光绪皇帝已大婚,她再次撤帘归政于皇上。如果盖上“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朝野上下必有微词,且京西其他皇家园林正门的匾额均为在位帝王所题。由于怕自己百年之后招致骂名,所以在匾额上方盖上 “三方佛爷宝”,即正上方的“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左侧的“数点梅花天地心”;右侧的“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然后又假借光绪之名,在匾额左侧上方加盖了“光绪御笔之宝”,以显示此匾为光绪所题,另在其下方盖上了“爱日春长”的闲章,即祝慈母长寿之意,由此掩人耳目。
  但此说应系讹传,无任何史籍记载。有研究者将匾额上的“颐和园”三个字,与慈禧在其他匾额上的题字相比较,无论是间架结构还是笔锋力度均相差甚远,由此推断 “颐和园”非慈禧所题。近年来还有笔迹研究者用电脑进行扫描、对比、鉴定,也认为这三个字与慈禧给其他景观题字的笔迹很不相符。
  另有传闻,说“颐和园”三个字是慈禧太后代笔人缪嘉蕙所题。缪嘉蕙字素筠,云南昆明人,以绘画见长。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学绘花卉,又作擘窠大字,常书福寿等字以赐大臣,但其画技不佳,故召缪嘉蕙进宫,代其作画。”慈禧对缪嘉蕙钟爱有加,令其居储秀宫,除被封为女官、年俸白银两千八百两外,还免其跪拜大礼。故宫里悬挂的不少盖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章的书画作品,其实绝大多数都是缪嘉蕙代笔之作。
  有学者考证,缪嘉蕙以花鸟工笔画为佳,以小楷见长,其运笔圆润、娟秀、纤细、挺拔,未见其厚重、苍劲、庞然、大气之作,而“颐和园”三个字遒劲、浑厚、洒脱,与缪氏的书法艺术迥然不同,由此推断“颐和园”之匾额也非缪嘉蕙代笔所题。
(责编:郭宇、马玲玲)
聊时局微信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点推荐|图说天下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日:慈禧已死?光绪万岁!_历史频道_新浪网
日:慈禧已死?光绪万岁!
法国小画报(Le Petit Journal)上关于慈禧驾崩的报道
  (作者:李夏恩)
  恽毓鼎捏着笔的手也许并不如以前一样轻松,尽管他写在纸上的字只有一行半而已,但即使是官场上最愚钝的人也能从这一行半的文字中读出一种异样的气氛。
  因为它并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记录当朝皇帝起居行止的《起居注》。若在以往,《起居注》会详载当朝皇帝行止、颁布谕旨的全文,甚至是引见臣工的奏对等等。尽管《起居注》看来冗长繁琐,但却可以从其长短看出帝国枢轴是否在正常运转。而日这一天,恽毓鼎记下的《起居注》只有一句话:
  “上诣仪鸾殿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前请安。”
慈禧去世之清光绪起居注册记载(修改版)
  没有朝会,没有奏对,没有谕旨,除了皇上去了趟仪鸾殿,向他名义上的母亲慈禧太后问了声好外,天下无事。但例行公事般的文字背后却透露出不祥的信息:皇帝自从1898年那场失败的政变后就已经被褫夺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即使颁布诏旨,也都是仰承太后之意,所以他无话可说相当正常。但慈禧太后,这位在长达半个世纪中将权力死死握在手中的女人,居然在这一天没有向她的臣民下达任何命令,这真是太出人意料了。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松开了慈禧紧握着权力的双手。
  那双手确实无力再握住权力了。就连朝中传出的小道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恽毓鼎在两天前的日记中透露出更多细节:先是慈禧太后因“不豫”停止早朝。“不豫”是仅次于“大渐”表示病势沉重的词,而“大渐”的后面跟着的就是“驾崩”了。接着,皇室中辈分最高的庆亲王奕帘淮褥ザ勒偌顺龊螅慵娉谈贤型佑褥约盒藿ǖ牧昴埂忠桓霾幌榈匮逗拧W钪档米⒁獾氖浅惺喑伎继致鄣拦飧(1850年)和咸丰辛酉(1861年)年间的旧事,知晓前史的人心里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这两年正是皇帝驾崩,权力转移的时刻,而辛酉年更是凶险万分,这一年发生的政变彻底改变了帝国政治的走向,咸丰帝临终前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被斩首流放,而当今至高无上的慈禧太后,也正是在那时尝到权力的真味的。47年,是否会是一个“轮回”。
  6天后,11月15日,答案揭晓。这一天阴风凄惨,刚过五点,天色就已全黑。夜半12点,熟睡中的恽毓鼎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仆人送来邸钞刊登了一个惊天消息――慈禧太后驾崩了。
  “旁皇不复成寐”,恽毓鼎在这一天日记的最后写道。
  那一晚,没有多少人可以睡着。
  第二天,他们要面对一个全新的旧面孔――光绪皇帝复出了。
  慈禧遗旨:改变的开始
  好吧,最后一句是我编的。但在无限可能的时空中的某一个时空,这个事件可能已经发生。光绪三十四年之前,大清帝国的臣民已经习惯在一个强权女性的统治下安稳度日,官员不必将牵线木偶一样的皇帝记挂于心,只需讨好那个帘子后面的女主人就可以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空中,日慈禧太后的去世不仅带走了一个时代,更带走了那位当了34年的傀儡皇帝――光绪死在11月14日,只比他的干妈早死不到一天。这位倒运的皇帝除却在1898年那场乍张即灭的政改中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外,剩下的时光基本是充当一个忧郁且病歪歪的花架子,等着有天莫名其妙地龙驭宾天(2008年对光绪遗骨和发辫的检测,证实这位皇帝确实死于砒霜中毒,只是不知凶手是谁)。
  政治和感情(当然是与珍妃的悲剧恋情)上的双重不幸,再加上死亡时间的(人为)巧合,使人们很愿意将对光绪的同情转化为一种想象,想象这位皇帝同样巧合地躲过了暗杀,耗过了他那位长命又专横的干妈,重登大宝,一扫阴霾,将胸中积压的雄才大略喷涌而出,使帝国重光……也许再顺带生个继承人,以保证国祚绵延。
  当然,一切的改变要从11月16日开始,但就像所有的宫廷政治一样,汹涌暗流一定是藏在波澜不惊之下。出现在臣僚面前的光绪皇帝自然应当是全身缟素,并且脸上写满了“呼抢哀号,曷其有极”的表情,在群臣的扈从下前往皇极殿向慈禧梓宫恭行奠礼,隆重悼念。同时颁布大行皇太后遗旨让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的臣僚认真领会学习。
  尽管光绪受到慈禧压制多年,1898年更遭到软禁,形同囚徒一事,早已是朝野皆知。但若藉此挟机报复一个死人,却实在是不智之举。本朝以孝治天下。君者,子也,太后,母也。刚刚复出,就要变天翻帐,实在是有违孝道,显得自己气量偏狭。
  更重要的一点是,皇帝幽囚多年,跪在下面的一干臣僚,泰半是太后生前扶植的私人,就像恽毓鼎在日记中所写的“大行皇太后待臣最有恩,屡向左右称其忠爱”。一个政治边缘的小臣尚且如此,更何况跪在前排的股肱重臣。即使这些久经官场的臣僚早已笃信政治实用主义,对其旧主的全盘否定也会使这群老臣倍加寒心,甚至会让这群人抱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态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扶一个傀儡幼主上位――皇上不是也龙体有恙,三天前还下旨各地督抚进献医生了吗?正好借此以皇帝“本已宵旰忧劳,渐至违和,又逢大行皇太后升遐,哀戚过甚,病势陡重”,逼他禅位。至于新君人选,载沣家的小子溥仪很有福相。既然醇王府已经飞出了一条龙,为何不能再飞出一条呢?
  御座不稳。只要光绪不是智力有限,对这一点就心知肚明。老太后雌威犹在,不可等闲视之。但死人不会对活人下命令,活人却能操控死人。翻看历代帝王的政治遗嘱,字斟句酌,条理明晰,自然不会出自一个快断气的人手中。不是生前拟好,就是死后大臣代书。对仍跪伏在太后阴影下的臣僚来说,借死人立威,没有比拟定一份符合自己心意的遗旨更好的了。于是,我们就在慈禧的遗旨中读到了这样的话:
  “今上以冲龄践祚,时事艰困,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不得不再行训政,以母子齐心,君臣一体,屡平大难,转危为安。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今举行新政,渐有端倪……至于垂帘抚训,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前乃不得已为之,后当惩明末殷鉴,尤须严防。今皇帝天资明圣,富于春秋,尤宜勉节哀思,勤求治道,内外诸臣,当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他日光大前谟,有厚望焉。”
  文雅庄重的辞藻抽打着这些“旧臣”的敏感的神经,言下之意,慈禧的死亡已经将她所做的一切带进了坟墓,眼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尽快向新君表示忠诚,不然“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千年古训,就会毫不留情地落在这群老臣的身上。
  奕粒合磁频奈
  但慈禧的葬礼仅仅是一个开始,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时期,复出的光绪必须依靠强力立威。跪在梓宫前排的庆亲王奕辆妥匀怀闪斯庑髯钕茸攀中蘩淼亩韵蟆
  作为皇室仅存辈分最高资格也最老的亲王,奕链耸币迅呔峋赘ūψ湔腥炕叩睦墙迳簿尤撼贾凇>」苻廖似沸匀绱说土樱丛诨潞8〕林新南杖羝剑獾廊词贾瘴揄Γ沾褥皇溃负醭晌车牟坏刮獭Nㄒ坏脑蚴寝了渚痈呶唬疵飨匀狈σ桓稣渭矣τ械呐卸狭凸讨矗匾氖牵救艘沧愿势接梗阅砂阉伎颊碌耐纺杂美淳约号哟蟮募乙怠U庋桓鲎释跎钊从钟共盘袄返某甲樱匀徊换岫源褥娜ㄎ挥腥魏瓮病5庑魅淌苷馕皇迨宓陌职乓丫嗄辏缃袼娜棠托枰⑿钩隼础S屑谙惹懊恳淮味赞撂安频闹缚兀钪斩疾涣肆酥9庑鞑坏貌涣硌八健
  于是,就在慈禧死后的第八天,在一次所有军机大臣都在场的御前会议上,光绪先“温语”对奕恋摹盎赈汀薄翱钗恐保幼乓郧焱跄昀希约按褥氨闳棉量辈炝昵尬桑蚍⑺ノ褥亓辍耙早cе摇薄S捎谑孪让挥姓髡祝庖煌蝗坏陌才湃盟谐剂鸥械骄攀Т搿5钊谜庑┤烁械匠跃氖牵缂臧闵湎蚬庑鞯耐炝羟焱醯淖嗾郏坪跻渤闪斯庑骷苹械囊徊糠帧俺銮彀浮背闪斯庑骷煅槌剂胖页隙鹊囊话驯瓿撸彩窃谧嗾壑屑ξ焱跛登榈墓僭保詈蠖急还庑髡伊烁鼋杩诨虮峄蚍拧
  处理庆王的生意伙伴那桐的手段,最能看出光绪性格中黑色幽默的施虐癖好――他先是借直隶总督杨士骧去世,让那桐去署理这个帝国位置最重要的疆臣职位,不到半年,就让他进入军机处学习,一系列眩目的升迁使那桐误以为自己圣眷在握,甚至觉得老朋友被贬是为自己在军机处腾地儿。但没过一个月,光绪便以那桐在奏折的小错对其大加申饬,这自然是一个信号,早已得到消息的御史言官纷纷上书弹劾那桐贪污纳贿。但给那桐最重一击的,是他直隶总督的继任端方,后者明显是在光绪的授意下对那桐在直督任上的经济账大加彻查,最后发现那桐仅署理直督三个月,贪污亏空就高达数十万两。日的朝会是那桐参加的最后一次,光绪带着一贯阴郁的表情怒斥那桐“先负慈恩,后负朕望”,最终将其削职为民,永不叙用。
  在一年的时间里,慈禧的旧臣就见到了这位皇帝报复性的铁腕辣手,在解决这一个个前任绊脚石的过程中,光绪也在有意培植自己的亲信。老谋深算的张之洞早已是国之重臣,而且年事已高,自然不必动他;另一位重臣世续则一向对自己忠心耿耿(他对任何一个上位者都忠心耿耿),即使故作摆设,也是一个极好的花瓶。但年轻的新血需要补充进来,这些人受慈禧恩德未深,有的甚至倍受前朝官僚体制的压制,藉此正可以一一拔擢,以显示光绪深仁厚泽。后来声望卓著的陈夔龙、何肖雅、增子固这些人都是光绪亲自市恩的对象。
  袁世凯与那桐:政治新血
  但是对另外一个烫手的山芋,光绪却不得不悉心考虑。这个人就是袁世凯,一个典型的投机分子,被时人称为“不学有术”。1898年导致光绪被囚的戊戌政变普遍认为是袁世凯向慈禧告密,从而受到慈禧青睐,乃是典型的太后党羽,庚子国变后,更是一味与庆王交好,也是其重要的生意伙伴。1908年,就在慈禧去世前夕,朝中纷纷传言袁世凯因为害怕“太后崩日即袁之终日”已经秘密收买了宫中太监,打算毒杀光绪――无论这些传言是不是成立,袁世凯看来都是一个必死的角色。甚至光绪那个头脑憨直的弟弟,醇亲王载沣,也在不断劝说光绪对袁世凯不可手软。
  日,庆王的倒台成为了决断袁世凯命运的一刻,而袁世凯的机敏也最终拯救了他的生命和他今后的仕途。当光绪发出将奕粮先ナ亓甑内椭际保诔〈蠖嗍僭倍脊蛟诘厣锨牖实凼栈爻擅ㄓ泄蛟谇傲械脑揽徊挥铩5惫庑魑实顾饧保揽皇腔卮稹疤煲舛蓝希噬鲜ッ鳌!闭馐且桓雎獾拇鸢福凑蘸季吹募窃亍吧闲Χ薄6天后,皇帝的反馈回来,袁世凯调任两江总督。
  后来袁世凯才知道,他担任两江总督的7个月几乎可以说决定了他日后全部命运。这7个月对他来说战战兢兢、生怕有所差池,但这一切并非徒劳无功,等到1909年7月袁世凯应诏回京面圣时,他才知道自己处于多么凶险的境地――7月22日当袁世凯单独面见光绪时,光绪将一叠弹劾袁世凯与庆王勾结的奏折掷到他的脚下,让他自行翻看,接着,又把他出京赴任那天拟好的一道谕旨拿给他看,这张谕旨上大书袁世凯十大罪状,不臣之心昭然,应当明正典刑,以儆后来。言下之意,只要袁世凯在江督任上有任何差池,这道谕旨就会立即发挥它的效力。
  整部戏剧性的表演最后以袁世凯捣蒜般的叩头和皇帝的温语解慰告终。这场大戏甚至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光绪故作漫不经心地告诉他他手下的北洋新军,目前已由段祺瑞全权掌管,这句看似无关痛痒的话,导致袁、段之间的长期不和,这也是光绪所希望看到的结果。第二天,袁世凯升任民政部尚书兼北洋大臣,入职军机。
  端方的跃升完全是为了制衡袁世凯可能的野心。与袁世凯相对,这位满洲才子被称为“有学有术”,他对新政和改革的翊赞也深获君心。1909年直督任上参劾那桐更是为他的仕途加分,从那一刻起,端方就成为了光绪的心腹和制约朝中抗力的政治打手。端方的开明和幽默也颇能赢得到西方世界的好感。“他聪明伶俐,讨人喜欢,能力出众,忠心耿耿,在涉外事务上有着非比寻常的技巧。”莫理循在《泰晤士报》上如此介绍这位新任的外务部尚书,甚至还提到端方对摄影照相的喜爱(“一个照相术的狂热爱好者,他并不介意摄影师出入他的私邸,只是在拍照前必须要事先告知他,以便他能够摆好姿势”),这些报道影响西方人对这位官员甚至是这个帝国的看法,端方俨然成为帝国对外的形象代言人。就像莫理循在报道最后提到的那样“他是一个令人深深迷恋的中国绅士。”(莫理循确实很迷恋端方,尤其是端方为这篇报道支付一万银元的时候,这种迷恋就更深了)。
  端方后来的仕途几乎一帆风顺,到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时,端方的排位在载沣的后面,而所有人都知道,载沣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只是一个听话的、起到调剂作用的摆设,就像他后来的继任者徐世昌一样,权力总是需要一块好看的帷幕,才能搭台上演大戏。
  端方的唯一一次“危机”出现在日,这正是慈禧去世刚满一年的时候,也是端方履任外务部尚书的第10天,也许是出于对照相术的真心迷恋,端方竟然在慈禧的奉安大典上派人沿途照相摄影,当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将弹劾端方“贪横”的奏折呈递到光绪手中时,他所等到的只是静默和嗤笑,根据恽毓鼎在这天日记中的记载:
  “上览折微哂,至‘论者犹为端方袒护,以为拍照之事,外国之所不禁,不知陵寝何地,端方何人,当梓宫奉安之时,为臣子者,抢地呼天,攀号莫及,而乃沿途拍照,毫无忌惮,岂惟不敬,实系全无心肝’笑不止,乃顾世相(世续)前,指其句云:‘朕发笑系全无心肝乎?国杰此折教朕发笑,大不敬甚矣!’遂掷还原折。”
  无论对谁来说,当墓门封闭的那一刻,慈禧和她的幽魂就已经被永远地封在了里面。
  在无限可能的时空中的一个时空,结局是这样的:
  慈禧已死,光绪万岁。
(责编:zhoushaogang)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每个领导心中都有个阅兵梦。一朝权在手,便把兵来阅。其实,山寨阅兵式的参与者多数也并...
彭晓辉认为,假设人只能学一门学科,那唯一要学的就是性学。身为国内唯一的人类性学研究...
中国不忘历史,主动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挑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绪为什么不杀了慈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