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师范类省重点二本,家里是湖北的,专业厦大工科是二本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

湖北省二本大学_职场百科
湖北省二本大学
编辑:黄凡雪
湖北省二本大学主要有: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工业大学、黄石理工学院、湖北警官学院、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江汉大学、三峡大学、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长江大学长江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荆州的长江大学,秉承了悠久的荆楚文化和长江文化,底蕴深厚,充满活力。长江大学是中央与湖北省共建、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2007年学校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长江大学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历史最早上溯到1936年的湖北第四师范。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求实、进娶创业、报国”的大学精神。长江大学是一所园林式的大学。校园占地面积3300多亩,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现有全日制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外国留学生35000余人。长江大学是一所学科发展迅猛的大学。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培育)一级学科,2个湖北省特色学科,13个重点学科设有“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有20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中心;有2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学科曾在全国同类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位列前10名。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特色鲜明,成绩卓著。长江大学是一所科研实力强劲的大学。7年来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0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3项,国家“863”、“973”计划16项,国际合作项目25项;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0余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1项;出版学术专著60多部,发表论文14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791篇。长江大学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大学。现有专任教师2142人,教授234人,副教授50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39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4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7人,湖北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32人;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58人,“双聘院士”2人,“楚天学者”13人。长江大学是一所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完备的大学。现设有81个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10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大学科门类。学校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体,兼顾成人教育和专科教育,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长江大学是一所关怀学生、资助体系完善的大学。除国家和湖北省政府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湖北省政府助学金等奖助学金外,学校还设有长江大学奖学金、各类集体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以及社会企业和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石油之光”奖学金、校友奖学金、袁尚贤奖学金、正大奖学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助学基金等40余种奖助学金,并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长江大学是一所人才培养质量优秀的大学。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实施高校;机电集成技术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是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学校实施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培养制度。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名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及神州、驰骋海外,迅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社会的精英。近年来,毕业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5%以上。学校还是一所英雄的大学。近年来,涌现出享誉全国的“全国道德模范”赵传宇、残奥冠军江福英和“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长江大学显著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学校成为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和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俄罗斯、伊朗、阿塞拜疆等国家26所院校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39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交流和专家学者互访;向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选派留学生,同时招收来华留学生。求学在长大,成长在长大。长江大学教学实施齐全,现有各类实验室、实验中心82个,校内外实习基地33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255万册,电子图书170万册,订购中外文期刊3060种,各类中外文全文文摘和全文数据库50个。建有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和足球、网球等场地,各类体育运动场馆。长江大学是莘莘学子走向成功的良好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长江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努力践行“长大长新”校训,积极营造“求实进取创业报国”优良校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将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是2004年4月,经湖北省教育厅同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由长江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长江大学是中央与湖北省共建,省属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拥有理、工、农、医、文、管、经、法、教、史10大学科门类,拥有3个博士点,46个硕士点。长江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验设备、齐全的学科门类以及综合性大学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都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办学提供了最优的教育资源。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位于长江大学古朴、典雅的城中校区(原荆州师范学院),交通便利,设施齐备,条件优越,自成体系。这里曾是东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马融“设帐讲学”之地,也曾是明朝一代名相张居正求学之所。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有古典建筑风格的综合楼,雄伟瑰丽的图书馆,宽敞明亮的学生公寓,碧绿的泮池水,幽静的林荫道,还有历史文化长期积淀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人文气氛。古往今来,这里一直是治教求学,孕育人才的理想之所。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学院现设有经济与贸易系、人文与传媒系、外国语系、机电与信息工程系、医药与护理系、工商管理系、建筑与设计系及基础课部等8个教学单位,共开办27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涉及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8个学科门类。这8个学科中,大部分学科都是传统的基础学科,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且符合高等教育由应用性学科转向基础性学科的发展趋向。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有一支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他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积极进取,大胆探索,遵循规律,严格管理,力求用新机制、新模式为独立学院的发展趟出一条新路子。学院以“以人为本、学生至上”为办学理念,以“创特色,创品牌,求质量,求发展”为发展战略,以“4+X”(4代表毕业证、学位证、计算机证和英语等级证,X代表某种或几种职业资格证)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实施“两分三强化”(即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强化英语、计算机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改方案;在育人过程中,坚持“两严三着眼”(即严格、严密管理,着眼学生个性发展、综合能力培养和良好习惯养成)的管理方式;在人才培养上,以“两用三适应”(即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竞争、适应发展的实用性、应用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学生完成学业,成绩合格者由学院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专科生可升本学习。本科生在毕业时一般要求拿到“4+X”证,“4”代表毕业证、学位证、英语四级证和计算机二级证,“X”代表学生在大四分流培养时所考取的职业资格证,如教师资格证、律师资格证、会计师证等。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必将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良好的社会声誉,严格的管理模式,优质的人才培养而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株奇葩。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求学!湖北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是湖北省属重点高等师范院校,位于国家“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市,已有36年本科办学历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校园环境学校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占地2002亩,由中和苑、凤凰苑、青山苑、丹青苑四大区域构成。四大校区自然相连,主次干道纵横交错,校内交通十分便捷,校园功能分区合理,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校舍总面积53.44万平方米。学校襟江带湖,含山蓄水,校内绿茵广尝花坛公园、形象雕塑、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映成辉,风光宜人,环境优美,多次被评为“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是读书治学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学科专业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系和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及文理学院(独立学院),26个硕士点,42个本科专业,18个高职(专科)专业,各类在校生近20000人。建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7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优质课程和200余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师资力量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专任教师796人,其中教授106人,副教授297人,博士168人、硕士318人。教师中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磁湖学者”特聘教授3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湖北名师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2人,省政府津贴10人,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的7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7人。教学条件图书馆面积25000多平方米,藏书161万册,电子图书90万册,馆藏中、外文期刊3700种。图书馆实现了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学校开通了校园网,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是省级“校园网信息建设先进单位”。建有6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另有50多个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塑胶运动尝综合体育训练馆和网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场馆,设施先进、齐全,其中音乐学院教学大楼和实践基地──“湖师大剧院”被誉为“水上莲花”,是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黄石地区的主场馆,其教学设施和功能在全国高校处于一流水平。学校有现代化的学生公寓、食堂和超市,学生生活区分布有银行、邮政储蓄和通讯网点,各类设施配套完整,为学生提供了舒适、宁静的学习、生活空间。科学研究学校近年主持国家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和各类教研、科研项目100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编著近200部,发表高级别科研论文7467篇,其中被SCI、EI、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收录、转载600多篇。目前,学校与鄂东南地区的企业在环境治理、生物技术、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化的决策和支持等领域开展技术协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黄石市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对外合作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一方面增加与国内知名高校、企业的合作交流,一方面广泛寻求国际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与合作项目,努力引进国际智力资源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长期坚持聘请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海外留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派遣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毕业生就业学校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就业。毕业生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方法就业。学校为学生举办各类专题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为毕业生联系、推荐就业单位。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稳居湖北省高校前列,学校被评为“2007年度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2008年度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学校”。建校36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余人,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扎根在湖北省基础教育第一线。学校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培养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在新时期新阶段,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按照“三步走,创一流”的总体思路,努力把学校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科性、实力强,在全国同层次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省属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地处大别山南麓人文重镇――黄冈市,北依东坡赤壁、南临浩瀚长江,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幽雅,是一所师范教育特色显著、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均衡发展的多科性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隶属湖北省管辖,是拥有730万人口的黄冈市的第一高等学府。学校所在的黄冈市位于我国中部长江沿岸城市带、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京九、大广、沪蓉等交通大动脉贯穿全境。在2007年中国“宜居城市”评估中,黄冈市在全国287个地级市中居第五位。黄冈素有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人文底蕴丰厚,英才辈出。这里有全国知名的“将军县”(红安)、“教授县”(蕲春)、“梅戏之乡”(黄梅)、“东坡赤壁”、“四祖、五祖佛教祖庭”;这里诞生了毕升、李时珍、李四光、闻一多、汤用彤、黄侃、熊十力、胡风等历史文化名人;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林育英、林育南、李先念、刘华清等一大批革命家和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等一大批军事家。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1937年,学校更名为“省立黄冈乡村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湖北省立黄冈师范学校”;1960年更名为“湖北省黄冈师范专科学校”,1977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黄冈分院”;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黄冈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黄冈教院并入;199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黄冈师范学院”。学校由珠明山、银盘山、南湖三个校区组成,现有校园面积1287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馆藏资源和完善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园网络服务系统。历经百年耕耘,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涉及文、理、工、法、经、管、教、农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化工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教职教学院等15个教学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英语、日语,美术学、动画、艺术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科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技术、科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个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学前教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旅游管理、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艺)、翻译等43个本科专业;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艺术教育、应用日语、贸易经济、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应用、会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11个专科专业;有继教职教本专科专业60个。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与行政学、音乐学、艺术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广播电视新闻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9个本科专业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艺术教育专业是教育部定点教改试点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入选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是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是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植物学》、《动物学》、《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学》、《器乐》、《素描》、《无机化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开发》、《数学建模与实验》、《遗传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11门课程是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建有经济林木种质改良与资源综合利用湖北省重点试验实验室;农业资源利用为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2个学科是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同时是湖北拾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生物、化学、媒体传播、电子电工、艺术与设计、数学应用与信息处理综合训练、英语语言学习中心等7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湖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等3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生物资源研究所、不确定系统研究所、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等20个研究机构,设有“十大基金”资助各类研究活动。近五年来,学校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项,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2项,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文化部、新闻出版署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等省级项目37项。出版专著、教材174部,发表科研论文554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556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摘录或转载的论文1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343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18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1项。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联合培养),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生2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176人,其中专任教师865人,教授108人、副教授312人,博士180人,兼职博导硕导72人,博导3人。现有各类荣誉专家28人次,其中,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人选2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11人,黄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学校还聘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的100余名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常年聘有外籍教师20余人。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学源、年龄结构得到整体优化,师资力量日益雄厚。学校国际交流广泛,已与美国拉马坡学院、印第安那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加拿大新加里东学院、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摩尔多瓦国立艺术学院、韩国中央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商学院、日本亚细亚大学等10多家国外高校与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聘请了1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来院任教、讲学,先后派遣100多位教师赴国外进修、访问和讲学。2002年起,学校开始招收留学生。自2007年起,实施“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项目”10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得社会认同,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10年荣获国家奖,其中连续8年荣获国家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CCTV杯”外语竞赛、大学生“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展”等重要赛事中都取得优异成绩。学校毕业生基础扎实、特长突出、富有务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形势下,我校毕业生始终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0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湖北高校中居第一位,2006年以来,就业率连续5年在90%以上;近年来,学校部分院系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50%。在学校培养的3万余名历届毕业生中,许多人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知名专家学者,一大批人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全国闻名、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获得18枚奖牌的黄冈中学的迄今三任校长、绝大部分国际奥赛主教练、黄冈七县两市一区70%以上的中学校长、副校长都是我校的毕业生,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感慨地说:“黄冈中学和黄冈的基础教育是个谜,谜底在黄冈师范学院”。近五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宋舰张思卿、陈至立等先后莅临我校视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湖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领导多次亲临我校指导工作。目前,全校教职员工正深入贯彻学校首届党代会精神,开始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和深化“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的二十字办学理念和“攀层次、上水平、创特色”九字发展观,践行“厚德博学力行致远”八字校训,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省内有重要地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省属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综合性、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也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部分专业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实验班,毕业证书由两校共同签发。●学校概况校园面积15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图书资料100万册,资产总额达1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5亿元。具有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23000多人(含科技学院)。2011年面向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校园环境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湖北西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世界硒都”的美誉。交通便利,沪蓉高速(上海至成都)、宜万铁路(宜昌至万州、重庆)横贯境内,恩施许家坪机场与学校毗邻。校园依山傍水,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省级平安校园。●学科专业现有汉语言文学等5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有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化学、民族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中医基础理论6个硕士点,宪政与法治、林学和中医学3个专业与华中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湖北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9个,19个省级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和2个湖北拾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学校现设有14个二级学院及一所按民营机制组建的独立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另设三级甲等教学医院和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授近百人、博士80余人的共800余人的专任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硕士生导师90余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癣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25人;聘有“楚天学者”2人,国内外知名大学兼职教授6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籍教师9人)。●人才培养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余人,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中有的在中央国家机关任职,有的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任职,有的在世界著名高校和跨国公司任教任职,有的长期扎根于鄂渝湘等省市的民族山区,许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骨干,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应届毕业生考取全国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均居同类高校的前列。在校生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过级率均高于省属院校的平均水平。在国家、省举办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成绩优异,如“土苗兄妹组合”在2008年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还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由以我校21名学生为主参加演出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受到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同时,学校还涌现出了立志扎根基层的好医生平慧强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肖忠友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给予了广泛报道。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始建于1972年,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由原中科院学部委员孟少农任首任院长。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是全国唯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定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汽车城――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汉水之滨、旅游胜地武当山的北麓,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占地面积784亩,建筑面积24万m2,各类全日制在校生9600余人。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823人,其中专职教师47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48%,教授、副教授比例为36%。图书馆藏书55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500余种,电子期刊近3万种;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设备精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0.83亿元;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校以工为主,工、管、经、文、理、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现设有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外语系、理学系、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商管理等25个本科专业;另设数控技术与应用、焊接技术与工程、汽车技术、商务英语等21个专科专业。学校拥有车辆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个国家管理的专业点,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4个省级品牌专业。学校现为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有机械工程等2个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学校科研实力强,比较优势突出,特别是在汽车、机械、材料、电子等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现有车辆工程和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2个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机械工程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汽车动力传动与电子控制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建有汽车产业实验实训教学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冲压成形及模具装备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拥有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44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其中,《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学校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学校重视立足行业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长期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工程背景这一优势,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蜚声中外的东风汽车公司为学校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越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现已建立67个产学研合作基地。近年来,学校又先后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学校坚持教育创新,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近五年来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488项,尤其是在第三、第四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总决赛中分别获得2个一等奖和3个一等奖的好成绩。毕业生以其大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显著深受社会欢迎,连续多年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汽车行业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输送了2万多名优秀人才,他们已成为国家各相关行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骨干和栋梁,学校被誉为“汽车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十分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与德国乌尔姆科技大学、中日本自动车短期大学、中日本航空专门学校等国外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办学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专家、教师来校讲学和任教。建校以来,王震、姚依林、何东昌等国家领导人曾先后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视察。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学校并题词:“希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越办越好,为我国汽车工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2002年12月,在建校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兆国为学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学校题写了校训:“求是创新”,给全校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鼓舞。目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品牌的工程技术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湖北经济学院学校概况: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2200亩,校舍建筑面积61.92万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为湖北省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办学规模: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6万人。办学思想: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改革活校战略,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教学型大学。学科专业:现设经济学系、国际贸易学院、金融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法学系、社会科学系、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外国语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系、计算机学院、电子工程系、体育系等17个本科教学单位,开办38个本科专业;设有湖北学位与学科建设研究中心、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教育经济研究所、湖北典当研究所、鄂菜烹饪研究所、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湖北县域经济研究院等20多个教研、科研机构;学校还成立了湖北经济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高职高专教育,开办26个专科专业。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9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0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85人,在读博士、硕士137人,享受国家和省部级各项津贴专家6人;柔性引进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海外高校8名知名学者担任院系行政主要负责人,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崭露头角,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事业心强、充满活力、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学实践:以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践、实用、实干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通过举办实验班、特色班,探索大众化教育格局下精英化教学模式,通过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探索专业与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储体育等基础课程实行分级分项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3个,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建有金融投资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各类专业实验室44个,教学实践和实习就业基地130个。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科学研究:近5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5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5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1项,科研成果转让40项,获得发明专利4项。交流合作:与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合建孔子学院,开办有中法校际交流班,2010年招生专业为工商企业管理;与法国波尔多酒店餐饮管理学校、日本拓殖大学开展有师生对等交流项目;与美国俄亥俄大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丹麦科灵商学院常年开展师资培训、师生交流及科研合作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经济、管理、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始于1931年创立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2006年,经国家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评审、教育部审批,学校改制更名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校校园面积2239亩,主校区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地带――武汉中国光谷园区内。学校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15个院(系),开设有36个普通本科专业和53个普通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37.6%,具有博、硕士学位教师占60.6%。学校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以及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的各类专家教授达26人。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办学实力稳步提升。学校教育学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高级英语》、《基础英语》、《新闻学概论》、《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英语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教师素质训练中心、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先后有31名教授被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聘为博、硕士生导师。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学校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和教学研究指导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职后教育资源和培训经验。同时,湖北省教学研究室、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湖北省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等省级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管理和研究机构设在学校,并与学校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融为一体、互相贯通,使学校初步形成了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学校科研实力逐步增强。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248项,出版专著、教材424部,发表科研论文268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73篇,被SCI、EI、ISTP、SSCI等收录39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9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5项。2011年,学校获批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现已开始招收留学生。学校在省内外100多所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同时依托省内各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建立了30多个远程教育站点和20多个函授教学站点,构建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培训网络。学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建有“新闻实训基地”等6个大学生创新基地。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软件设计与开发大赛、“华阳杯”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等各级各类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建校80年来,学校秉承“学高、身正、诚毅、笃行”的校训,为湖北培养培训了近30万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和教研员,他们绝大多数扎根在教学第一线,成为我省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2003年以来,学校连续4次被授予“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遵循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努力把学校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50余年历史的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湖北工学院系由湖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建校)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1958年建校)于1984年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经历了“七五”打基础,“八五”扩规模,“九五”强实力,“十五”上水平,“十一五”攻质量的发展阶段,已经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的省属重点多科性大学。学校坐落在武昌南湖,校园占地面积1675亩,校舍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其它教育,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6088人,研究生1342人。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100人,正高职称教师148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47人。教师中有30余人分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北拾111”人才工程、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省教学名师等,近30人分别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聘有“楚天学者计划”讲座教授、特聘教授14人。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按照“发挥轻工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人才,办出鲜明特色”的办学方针,把握发展机遇,注重内涵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3年开始参与了武汉大学、东北大学等重点高校若干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2001年通过了增列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整体条件省级评估,获准在5个学科立项建设博士点;2006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现有49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生物工程4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艺术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生物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市场营销、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5个;拥有12个学科领域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5个学科领域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信息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湖北省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太阳能技术与工程方向)和环境工程(轻工清洁生产方向)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开放式大跨度轻工清洁生产研究生创新中心”是全国地方高校中唯一被教育部授予的“研究生创新中心”。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努力建设成为湖北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开发基地。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发酵工程2个湖北省优势学科,设计艺术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结构工程3个湖北省特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等1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10个湖北拾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拥有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现代制造质量工程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建筑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0个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和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湖北省(武汉市)工程研究中心。学校坚持“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十余年保持在90%以上;2001年以来,本科生录取分数线一直位居省内同批次录取高校榜首。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先后被授予“湖北省美誉高校”、“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诸多荣誉称号。湖北理工学院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青铜文化发祥地的黄石市。湖北理工学院自1975年建校,至今已有38年的办学历史。其历史沿革为:1978年成立湖北省高等院校黄石高工班;1981年成立武汉工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黄石分院;1991年武汉工学院黄石分院和黄石职业大学合并组建为黄石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黄石高等专科学校与黄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黄石理工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湖北理工学院下设17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0余人,函授生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2189亩,校舍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760万元,馆藏图书106万册,电子图书数据库18个,共享电子图书70万册,实验室50个。校园布局逐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师资总数956人,正高职称79人(其中教授有71人),副高职称317人,博士110人,硕士431人。教师中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为楚天学者,6人为东楚学者,5人获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5人,黄石市突出贡献专家 5人,34人为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外聘知名学者10人。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和支撑,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交叉渗透、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44个本科专业,49个专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艺术学理论和药学4个学科为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4个专业是省级本科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3个专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有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研究所,与企业共建18个研发中心(基地、实验室)。201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湖北理工学院长期以来坚持在服务地方中寻求新的支持,在贡献地方中寻求新的发展,把“服务地方、贡献地方”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立足点,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不但在校企合作形式上得到了拓展,而且合作规模也不断扩大,多项项目不仅辐射到了黄石所有的县、市、区,而且延伸到了省内外其他地区。湖北理工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人才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三个面向”,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38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近几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省级以上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多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获得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多种荣誉;研究生考取率超过1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校是湖北省精神文明单位,湖北省基层党建先进高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生资助先进集体、消防先进单位,多次获得先进党委中心组、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湖北理工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声誉美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遵循“开放办学,依规治校,育人为本,特色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方针,不断强化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体师生员工秉承“明德、格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理工精神,为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而奋斗。湖北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是湖北省唯一的一所省属公安政法类本科院校,也是全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之一。学院历经了在职民警培训、中专、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等发展阶段。其前身可追溯至1949年7月成立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干部训练班”。1955年初,被公安部确定为“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武汉分院”,承担全国部分公安干警的培训工作。1956年9月,更名为湖北省公安学校,担负全省政法干部短期培训任务。1976年6月,学校率先招收优秀知识青年进行中专学历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后,正式招收高中毕业生。1980年,成立湖北省人民警察学校。1984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建立湖北警官学院,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2005年4月,学院在全国省属公安本科院校中率先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9月,被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和省教育厅批准为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建校60年来,学院为公安政法战线培养、培训了各类专门人才5万余人,为维护湖北政治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现有占地面积992亩,包括学院本部472亩(南院160亩、北院312亩),南湖驾驶培训中心112亩,(随州)实战训练基地408亩;校园建筑面积33.8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4325.24万元;图书馆藏书90万余册(其中纸质藏书54万余册,电子图书34万册),公安类藏书达到了国家研究级水平;学院建有校园网和公安专网,分别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全国公安计算机专网联通。经过多年的发展,学院形成了以法学(公安学)为主体,理、工、管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科体系。现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侦查系、治安管理系、信息技术系、警察临战学系、法律系、公共基础课教学部、警体部、国际警务教学部(筹)、刑事技术系(筹)等10个教学系部。开设了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消防工程、治安学(警察临战方向)、信息安全(网络侦查方向)等10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另外开设有刑事侦查、经济犯罪侦查、侦查技术、预审、安全保卫、治安管理、警察管理、交通管理、出入境管理、法律、计算机与信息管理、警察技能与战术等12个普通专科专业。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诉讼法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诉讼法学”和“行政管理”被列为省立项建设的硕士学位点;“侦查学”、“治安学”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侦查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预审学》、《网络安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又创建了《警察临战学》、《网络侦查》、《国际警务》、《警察廉政》、《警察史》等一批新型警察专业和课程。学院坚持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培训并重,是公安部指定的“全国县(市)公安局长、政委岗位培训基地”和“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理干部英语培训基地”;学院还是湖北省政法委确定的“湖北省政法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湖北省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湖北省派出所长培训基地”和“湖北公安民警培训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541人,其中正、副教授120名,博士6名,硕士138名。1名教师被评为湖北省中青年法学家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教师享受省政府津贴。学院“升本”以来,先后聘请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前美国康州警察厅厅长李昌钰博士,国际刑警总部终身名誉副主席、公安部原部长助理、现中国警察协会常务副会长朱恩涛等知名专家学者30多人为兼职教授,从公安机关聘请了50余名高、中级警官为实战教官。学院重视学生实习、实验和实训活动。学院实验中心实验室总面积147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2354万元。实验中心建有法庭科学、电子取证、交通管理工程等重点实验室,其中法庭科学、电子取证实验室正在分别申报湖北省和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学院和有关业务部门合作,建成了12个校外实习基地和29个院内仿真警务实战训练点;建立了“李昌钰工作室”;成立了“三真司法鉴定所”,已有32人取得国内外司法鉴定资格;刑事科学技术实训中心被评为省级试验示范中心;一批教师参与了“熊猫烧香”案、湖北鄂州亿元诈骗案等有影响的案件的鉴定和侦破工作,受到基层公安机关的好评。学院重视警学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湖北警官学院学报》(双月刊)系学院主办的公安理论刊物,2004年被评为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期刊,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学报”,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由学院警察史研究所主办的季刊《警史钩沉》,以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受到了警学界的重视和欢迎。2002年以来,教师承担院级以上科研项目17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94项,发表学术论文2090篇,其中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10余篇,在国际刊物发表9篇。出版专著、教材171部。有22项科研成果获奖。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注重与国际警学界的交流和合作,先后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聘请了15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任教;有一批教师赴国外学习、工作和讲学;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多所警察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是198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准建立,省教育厅直属,从事本、专科学历教育的正规化、多学科、综合性高等院校。学院占地560亩,主校区位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校舍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汤逊湖畔,校舍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是湖北省首批开展普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之一。集二十余年本专科教育丰富经验,重点办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成教专本科教育。学院现有各类教师(包括“双师型”教师)688名,其中正副教授、研究员187人,讲师501人,特聘有外籍教师,外聘教授和专家学者。学院建有校园宽带网;有多个模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拥有教学计算机、实验设备、仪器千余台套;藏书20余万册,并配有计算机检索服务系统;配套建设有礼堂、学术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餐厅等齐全的生活保障设施。教学宗旨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秉承“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人才创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环境美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与改革开放携手同行,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努力培养有“胆识、见识、学识,悟性、理性、韧性”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专业、学会学习”的企事业管理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在素质 拓展教育中融入科学和人文精神,重视大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支持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开展社会实践和服务,广泛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度发展,使师生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教育。 学院教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实习、实训课程和自编自选教材改革的力度,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注重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法用法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业与择业水平。近年来培养的大批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良好口碑,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2005年经省教育厅核准,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1%,高出同类院校8个百分点。校园文化由江夏区委、区政府举办“爱我家园”全区首届群众歌咏大赛暨第五届青年歌舞大赛活动以来,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各部门积极组织,认真排练,丰富了广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凝聚力,形成了“我参与,我快乐”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学院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新步伐,为学院科学发展和谐构建校园,增添了新的动力。在江夏区职业技术学校礼堂里,歌伴舞《芦花》以轻歌慢舞节奏出场,在决赛中,宋佳老师以美妙动听的歌曲和学生们婀娜多姿的伴舞。经过大赛组委会审定,歌伴舞《芦花》被评选为江夏区第五届青年歌舞大赛一等奖。继续教育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院1998年学院被省人事厅定点为全省公务员培训基地,2002年3月经国家经贸委授牌,成立国家经贸委武汉经理学院,专门从事培养中高层企业管理人才。学院多次被省教育厅等部门评为先进院校和优秀培训中心。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从政策上提供了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的合法性依据。2004年8月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暨武汉经理学院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一批认证培训机构,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工作。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叶远胜教授被推选为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指导委员会执行委员;学院副院长樊为教授被推选为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考试专家委员会主任。学院作为第一批认证培训机构,2004年启动认证培训,并在中企联和湖北省企联指导下,实施培训、考试及认证试点工作。学院作为湖北省首批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院校,集二十年本专科教育丰富经验,重点办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以及成教本科教育。在2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培养的4万余名各类经济管理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被誉为“企业家摇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创办于2003年,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面向省内外招生,学生来自于全国25个省份,目前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共计四千五百余名。学院与德国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合作开办有高等双元制试点班,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进而与在华德资企业建立联系,安排学生实习,为学生拓宽就业空间。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理论功底够用、实践能力较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坚持独有的办学特色,采取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面向生产、经营和技术开发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院通过与德国大学试办双元制试点班,借鉴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平台进行了有效的调整,实施因材施教,努力探索和实践新型办学模式,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本部和东风汽车公司及其配套企业的优质资源,构建了独特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具有汽车学科特色的短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是学院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江汉大学江汉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本部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另在汉口和武昌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占地总面积2114亩,校舍建筑面积54万余平方米。学校设有商学院、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现代艺术学院、高尔夫学院、卫生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文理学院。现开设有55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经、法、教、理、工、农、医、管等10个学科门类。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76人,其中正、副教授470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备硕士、博士学历、学位达87%。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008人,各类在校学生4万余人。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6亿元。有实验室(实验中心)29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图书馆藏书189万册,电子文献资源达到65万种(件)。校设有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40余个科研机构,承担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不少项目(课题)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省部级奖励。《江汉大学学报》荣获全国人文社科学报三十佳学报称号。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英、法、德、日、荷、奥、加、韩等国的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坚持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峡大学历史沿革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日合并成立,是湖北拾十五”、“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直属水利电力部,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8年11月通过教育部立项审查,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46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同时于1998年挂靠武汉大学等兄弟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面向31个盛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是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自主招生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留学生及港澳学生招生资格,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和工程硕士培养资格。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2009年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定协议,部省共建三峡大学。目前,学校已成为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学校现有26个学院,57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现有2个国家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译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点),有4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5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4个湖北省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19575人,硕士研究生1463人,留学生645人,高职高专学生2197人,成人教育学生17542人,本科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1978人。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62人,其中教授292人,副教授64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1人;有“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18个,已聘请“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湖北名师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有14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有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495人;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16位院士在内的273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基础设施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32.3万平方米。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建有5个学生公寓小区,5个标准化食堂,有各类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58个,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万台(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18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34万册,各类数字资源8000GB;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校园网连通全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网络设施先进、性能稳定,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2008年被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三峡地区节点单位”。科学研究学校建有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电站仿真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建设项目),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等4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2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2个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湖北省土家族研究中心先后在我校挂牌成立。建有水电科学研究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长江三峡发展研究中心、三峡文化研究中心、武陵民族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中心、ALAN再生能源研究所、智能视觉与图像信息研究所、应急安全管理研究所、新型能源材料实验室等6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监理、勘测甲级资质,水利工程设计、电力工程设计乙级资质,是国家电力公司授予的水电工程建设甲级监理单位,是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认的电气设备检测中心、土木水电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学校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79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重点科研项目200余项,累计项目经费达5亿多元;有10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6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一等奖3项,获中国爆破工程学会特等奖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2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25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累计12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每年500余篇;有6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电工程建设、灾害防治、大坝监测、边坡绿化、工程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化工、医药卫生、旅游规划等行业领域。近3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题245项,其中省部级项目56项;在近两届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5项。学校主办有《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三峡论坛》、《实用医学进修杂志》、《水电工程进展》、《灾害与防治工程杂志》等学术期刊。人才培养学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语四级通过率稳步上升;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2%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0年,我校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27项;获得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9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湖北省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成绩斐然。开放办学学校贯彻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设有HSK考点;开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我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挂牌成立。学校与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签定了“支持与合作协议”,与中国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宜昌市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了广泛的教学、科研合作与交流。近5年,学校主办或承办了欧亚高校联盟第五次年会、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第21次年会、联合国大学文化与环境研究网第一次工作会议、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论坛、第三届中韩水技术研讨会、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全国第九届岩石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环境化学中青年学者研讨会、中国计算力学2008大会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第三届全国电力人才网络联盟论坛、第四届全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管理研讨会、三峡物流中心论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峡高层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0余次。学校成立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香港方树福堂基金会、湖北宜化集团、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等120多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合作与发展理事会;学校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地区以及美国成立有校友分会,参会校友达6万余人。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和谐”为特色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健全了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筑起团结、和谐、创新的育人生态环境。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由三峡大学与宜昌教育实业开发总公司合作举办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地位的高校独立学院。其前身是2000年9月成立的三峡大学宜昌分校;2002年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2004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重新确认为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高校独立学院。学院于2010年通过了湖北省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教学水平评估,2012年通过了湖北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及专业审核评估,具有自主颁发学士学位资格。学院位于三峡工程所在地、世界水电之都、中国旅游名城――湖北省宜昌市,与三峡大学毗邻,共享三峡大学良好的氛围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学院校园占地面积825亩,开设有34个本科专业和24个专科专业,学科覆盖工、文、管、经、法、医、艺等7个学科门类,并具备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办学资格。截止2015年底学院共有在校生12000余人,其中预科班在校生212人。学院现有教职工711人,其中专任教师525人,聘请校外教师35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为65%;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比例为35.2%。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以“崇德、尚能、修身、明智”为校训,始终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实现学院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并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于水利电力行业、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三个课堂为载体,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路,学院教育质量及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考研上线率始终保持在10%以上,学院学生每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0项以上。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关于行业\企业\职位的百科全书
已存1383390词条
热门求职动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大工科是二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