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译读 都有几版 分别什么时候出的

读《道德经》的几个解读版本 - 中国三门峡网 - 爱上三门峡,发现三门峡之美 - 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三门峡日报社主办 - 三门峡外宣网
读《道德经》的几个解读版本
来源:三门峡日报
发布日期:
&&据说《道德经》是目前世界上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大的著作。我接触《道德经》的启蒙读本,应该是三门峡老子研究会会长宋育文老师的《〈道德经〉译注》,以及他后来撰写的《东方智慧》《紫气东来》等普及读物。后来读了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的《老子译读》,对《道德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当我读了方尔加在《〈道德经〉意释致用》一书后,似乎认知更多了一些。&&《道德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典籍,在现代阅读中产生歧义的地方自然很多,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等,都有不同的释义。但最难把握其实质的还是对“道”的释解与领悟。“道”是什么?&&任继愈这样解释:“事物的规律。人、物、自然、社会都离不开道。”再查查河上公、王弼等历代注家的悟解,也都大同小异。&&而在《〈道德经〉意释致用》一书中,方尔加给出了颠覆性的新解读:“许多人把‘道’解读为规律、法则,这大错特错。‘道’就是生命力,是最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道”是内在的最原始的驱动力,“道”不凝固僵化,“道”借用无穷的力量,“道”有最大的包容……&&按照他的指引,可以大胆想象:天体运行,吸引排斥,毁灭重生,不就是宇宙内在强大无比的生命力吗?大海的自我净化、森林的自然恢复、风雷潮汐的昼夜激荡等,不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起作用吗?&&四季更替、生态平衡、新陈代谢、阴阳尊卑、荣辱得失、盛极自衰、生老病死等万事万物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状态,不都是无所不在的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吗?这些不正与“道”相符吗?&&任继愈在《老子译读》前言说:“死守此新见解不变,往往妨碍更新见解的出现。”方尔加的观点不就是他所期待出现的新见解吗?&&《道德经》作为中国哲学的源头,用高度抽象的思维,提升了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其探究万物起源的“自然说”较之西方蒙昧时代的“神造说”有着质的飞跃,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闪耀着烛照千秋的东方智慧之光。&&这一切,都浓缩在五千言的《道德经》中,都深藏在先哲所发现的“道”中。&&可以这么说,人类的存在延续多久,人们对“道”的追索与悟求就会进行多久。&&(渑池县扶贫办开发办公室&)
早安三门峡
微信二维码
中共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三门峡日报社主办
三门峡网 版权所有
地址 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17号 电话:(
河南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复制或转载本站新闻 豫ICP备号-1我们看《老子》的译注版本,一般首推是陈鼓应的了。中华书局以前出版过陈鼓应译注的《老子译注和评介》一书,口碑甚好。今年又新出了《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
这个新出的修订版,其实是在 商务印书馆出的《老子今注今译》基础上修订的。  
按理说,新出的总是要比老的版本要好,可没想到这个修订版却出了一些错误。    
在前言《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中----三 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二)“虚”“静”, 这节内容中:“橐籥”出现了两次 老版两个都是橐籥, 新版第一个是橐龠,第二个是橐籥,两字不统一,按正文里是籥,故前一个龠应改为籥。
第十五章 注解9 中:“即二十章所云‘敝则新’”----二十章应为二十二章。
(这个是新老版本都错)  
第十五章 正文中,老版在“混兮气弱浊”之后有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以方括号标注,注解里说明了为什么要加这段话的原因,并在译文中也译出。  
新版在正文中则去掉了这两句,同时,注解译文中也没有了这两句的内容,看来这个是作者做了修订,去掉了。可问题是在新版书的校定文中,却还是有这两句话的出现,同老版一致,看来是正文做了修改,而附录的校定文却还是沿旧未改。  
第七十五章,“夫雖无以生为者” -----雖 应该是 唯 (老版是对的,新版却错了)  
第八十章,“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安其君应该是 安其居
(老版是对的,新版却错了)  
在书后《历代老子注书评介》中王弼《道德真经注》里关于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应改成“静胜躁,寒胜热”。这节内容居然漏印了,三十九章内容后直接是四十七章。老版是三十九章,四十五章,四十七章。看来 确实是新版漏印了四十五章的这段内容。    
除了上述错误外,在前言《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中引用的内容,有的居然跟正文中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句读不同,有的则是文字不同。  
在《二 道的脉络的意义》 章节中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而《三 自然无为、虚静、柔弱》----(二)”虚“”静“, 这节内容中“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盈后一个是逗号,一个是句号,而在正文中是这样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句读不一致了。先不论正文,前言同一文中的两句标点应该是要一致的吧。《二 道的脉络的意义》中 二十三章“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但在正文中是:“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文字跟前言不相同。  
据我猜测可能是因为,前言写的早,而正文的内容,作者多次修订,书出版的时候,又没对前言做修改直接照旧,导致引文不一致,这个是作者的原因。但编辑是不是也应该有所统一呢?  
在《历代老子注书评介》中王弼《道德真经注》里关于第二十九章提出“或挫或隳”应改为”或载或隳”,但正文中却是“或培或堕”  四十五章提出“躁胜寒,静胜热’应该成‘静胜躁,寒胜热”,但正文中却不改。正文五十七章,“而民弥贫”
注释5却说,“民弥畔,简文优于各本”。而正文却不改。这些地方都是挺令人费解的。既然是作为一部由同一位作者完成的书,前前后后的内容最好是能统一了。    
中华书局是老牌子了,出现错字,漏印实属不该,而且有的是老版对的情况下,新版再错就更没道理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因为中华书局的新版是作者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的《老子今注今译》基础上修订的。而我手头上的正是这本商务的这本书(2007年出版的第五次印刷版),所以我看出中华书局的错误其实有些就是沿用了商务那版的错误,而商务印书馆出的《老子今注今译》错误率更高。  
“橐籥”的问题,《老子今注今译》采用的正文用繁体,其余用简体的方式,所以前言是简体 ,都是用橐龠 ,正文用橐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籥是 龠的异体写法,所以商务的这版这样处理应该是对的,但在书后关于帛书老子甲乙本释文,这个是按简体排印的,凡出现橐籥的地方都是籥,参看其他版本的《老子》(简体字版)用籥和用龠都有。这样我倒也不好确定了。但不管怎么说商务的这版应该要做到前后一致,不能前面简体用龠后面简体用籥。  
接下来所有中华书局版出现的错字,商务版也同样出现。《历代老子注书评介》中王弼《道德真经注》里关于第四十五章的内容这个商务版倒没有漏印。  
除了上面的错误,另外商务版还有其他的错字,漏印,下面我指出一些:  
第三章:正文是 “使民心不乱”,但校定文是“使民不乱”,核对中华书局版,是商务版的校定文有误,漏印了心字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道冲”后补一逗号,因书后校定文也是有逗号的,核对中华书局版也有,看来是商务漏印了。  
同章中注释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应加逗号改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后正文是逗号,但书后校定文是用分号的,核对中华书局版也用分号,故应把逗号改为分号,看来是商务印错了。  
第十五章 注解9 中“即二十章所云‘敝则新’”----二十章应为二十二章  
同一章中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一句,正文无,校定文有,根据上面所说应以正文为准,校定文此句应去掉  
第七十五章,“夫雖无以生为者” -----雖 应该是 唯。校定文里倒是对的  
二十三章正文最后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句,而在校定文中无此句,经跟中华书局版比对,是商务版漏印了这一句。  
三十九章, 注释1“四十一章:‘道生一’”当为“四十二章”。这个是商务版印错了 ,中华版对的  
六十三章:“为无事”当为“为无为”。商务又印错了  
八十一章,注释2,多者不善 后漏印一后引号
六十九章正文如下,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然而书后校定文处却是,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臂;扔无敌;执无兵。”(“臂”字前漏印:是谓行无行;攘无。)  
第八十章,“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安其君应该是 安其居  
在书后《历代老子注书评介》中王弼《道德真经注》七十一章: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不病,是以不病。----夫唯不病应该是夫唯病病 (不这个字印错了)    
出现这么多错字,漏印,已经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商务印书馆这个老字号出的书了。而且对于我买的同一系列的 道典诠释书系中的 《庄子今注今译》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我也不放心起来,唯恐也是会有这么多的错误存在。  
  现如今出的书,已经再也不能相信什么老字号,老牌子了。错误频出,真是让我们读者怎么说好呢。最好以后出版社也规定要学汽车销售的那种,实行召回制,有问题的书全部召回,或等出了新版本修正了错误让读者以旧换新。  
大家还有发现这两本书的错误,也请一一指出,我们只能是自己在书上去改正了。
  作者:寻岸心灯 回复日期: 16:48:18 
     现如今出的书,已经再也不能相信什么老字号,老牌子了。错误频出,真是让我们读者怎么说好呢。最好以后出版社也规定要学汽车销售的那种,实行召回制,有问题的书全部召回,或等出了新版本修正了错误让读者以旧换新。  --------------  我这两天也在考虑,是不是书籍也应该实行召回制度,比如定个错误率,纸张的好坏,至少08年人文、中华书局的某些书的纸张,都够召回的标准了,还不如盗版的质量。
  现在责编的责任心啊!真没法想!前些日子买了一本刘小枫《罪与罚》开篇第一页就错,离谱的很弄了一个阿拉伯数字6夹在里边!
  陈先生还直夸呢:“中华书局这次繁体字的重排本,是我最满意的一个修订本。”
  感想  1\楼主厉害,不服不行  2\买中华书局的书,也得小心.
  我记得在书店翻过商务那本,看到里面也有陈先生的话,大意是作为作者,这是最满意的一个版本了,当时为了作者这句话,令我很是犹豫,作者这样说,当然值得买了,可是这本书看着实在不喜,封面十分难看,正文和其它文字一繁一简,也是不伦不类,最终还是没买,真是庆幸.结果现在中华这个又是最满意的修订本了,哈哈,真是没有最满,只有更满.今天差一点在网上下单,还要再考察考察.
  陈先生,的确是每出一个新版本,就在序言里说这个新出的是自己最满意的,《庄子今注今译》也是这样。弄得我都不知道该什么时候买他注译的书才好。  
当然了,每次出新的 有所修正那当然是最好了。《老子》《庄子》新版,只不过是最后加了个索引,书价却贵了很多。而书的品质却没有提高,这个只能是认为经济利益决定一切了。  
象我们普通读者看古籍,一般首推就是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这几个出版社出的书了。很多人不知道选什么版本,别人往往是说选中华书局的没错了。这只要是这几个出版社这么多年累积的口碑所致,令众多读者对这些出版社出的书的品质深信不疑。  
先不说怀疑其出的书有错字,有漏印,就是对于书的内容,也往往认为是同类书的佼佼者,是权威版本。  
可现如今,对于这份信任,我们是不是真的还应该坚持呢?
  理解寻岸心灯君的心情。    顺便开个玩笑,您的ID:既燃心灯,何须寻岸。
  哈哈,那时想ID的时候 还没想这么复杂呢。    
现在的出版物,校对不严是个大问题呀。一般的现当代作品或者是译作,有些字的印错,只要大家认真读,都是能够辨别出来的。(反过来也说明,责编或者校对都没有认真的通读所处的书。  
但古籍就不是太容易发现误漏了。例如《诗经》中《汉广》第二行:“不可休思”,这里的“思”作句末语,一般读者可能还会认为思应为息呢。如果这里印成不可休息,那读者可能就很难发现是有误的。  
倘若“不可休思”是出现在现代语作品中,则一定可以认出是印错了。  
我举例是想说明,由于古籍的特殊性,校对的要求会更严,当然出版社更是要把好关。
  “龠籥”的问题    龠  ◎ 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 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    (“籥”的本字。会意。从品仑。“品”表示乐器的管孔,仑是按顺序排列之义。本义:乐器名)    (2) 古代管乐器像编管之形,似为排箫之前身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说文》。经传皆以籥为之。    (3) 量词:量器名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汉书·律历志》    (4) 管子 。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5) 钥匙 。如:启龠见书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里的解释  樂之竹管。此與竹部籥異義。今經傳多用籥字。非也。三孔。孔同空。按周禮笙師禮記少儀明堂位鄭注、爾雅郭注、應氏風俗通皆云三孔。惟毛傳云六孔。廣雅云七孔。㠯和衆聲也。和衆聲、謂奏樂時也。萬舞時衹用龠以節舞。無他聲。从品侖。惟以和衆聲。故從品。侖、理也。亼部曰。侖、思也。按思猶䚡。䚡理一也。大雅。於論𡔷鍾。毛傳曰。論、思也。鄭曰。論之言倫也。毛鄭意一也。從侖、謂得其倫理也。以灼切。二部。凡龠之屬皆从龠。    籥  ◎ 同“龠”。    ◎ 古代通风鼓火器上的管子。    ◎ 古同“钥”,锁钥。    (1) 假借为“龠”。古管乐器     左手执籥。——《诗·邶风·简兮》    籥舞笙鼓。——《诗·小雅·宾之初筵》    苇籥,伊耆氏之乐也。——《礼记·明堂位》    管籥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迟衡山把籥、翟交与这些孩子。——《儒林外史》    (2) 又如:籥舞(文舞。吹籥而舞,舞时依照籥声为节拍);籥师(古官名)    (3) 鼓风吹火的竹器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老子》。吴澄注:“橐籥,冶铸所用嘘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子内者,籥也。”    (4) 通“钥”。锁钥    启籥见书。——《书·金滕》    诸城门吏,各入请籥,开门已,辄复上籥。——《墨子》    (5) 又如:籥牡(锁闩;锁钥)      由此可见 龠籥 可以互相通用,是在做为乐器解释的时候,而且通常是以籥出现。  而《老子》中“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是知「龠」字本义乃可作「吹火管」解。是这种古乐器的起源。  橐籥和 橐龠,其实都是可以用 的。连上述例句中也是两者都有。难怪不同的版本就不同的处理。而似乎用籥更具有表现力。  
  山翁同学要买嘛就建议选《老子臆解》
  陈鼓应本子很好么?又是炒作而已。  明明很好的一个老子臆解不看,跟着台湾那些忽悠大师瞎吹什么?  陈鼓应这个本子很多地方他自己都没搞明白,他这人也是蛮缺德的,一个译注本居然大段大段的漏译。
  作为文化普及,陈先生的老、庄实在不错了。所列的前贤评注,并非人人可以置齐的。
  我看过台湾人的一些译注本通俗本,比如南怀瑾之类的,大概和于丹之流可以pk。  这个陈鼓应的本子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自己都没搞懂的东西还是不要出来误人子弟的好。  对于国学典籍的译注,只有民国那批大家的可以看,台湾的一些忽悠人士的还是少看为好。
  大家还有发现这两本书的错误,也请一一指出,我们只能是自己在书上去改正了。  ===============================================================  十章 注[四]引管子内业篇:搏气如神
当作“摶气如神”     以前还发现一些错误,惜未记录。大家以後多加留意,藉此作校勘之帖。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
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 投稿:邹幪幫
第8卷第1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VOL.8,NO.12008年3月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r.,2008追寻老子的踪迹—…
基金营销策划方案 随着公司转型战略的建立,基金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为更好的销售好基金,为公司增加利润,完成好基金的销售任务。特制订本营销策划方案:一、基金种类:目前公司上市品种:中海富达;品今月得利1期,品今腾安2号,以及公司即将发行的新晋商大大世贸…
浅谈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现代企业的意义摘要:企业要想取得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由过去仅仅满足和实现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的要求,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成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将企业经营的长期性目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战…
第8卷第1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
VOL.8,NO.1
2008年3月
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Mar.,2008
追寻老子的踪迹
——《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
辛红娟1,高圣兵2
(1.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2.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在汉学研究高潮中,《道德经》成为被翻译得最频繁、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典籍,现在已经有近一百多个不同的英译文本。本文分析了自理雅各以来英语世界的《道德经》接受现状,对《道德经》的英语世界行旅进行分期研究,描绘了《道德经》文本在英语世界的三次翻译高潮,并通过历时描述,揭示了因翻译所造成的翻译文本形象变
关键词:《道德经》;翻译学;文本变迁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08)0l删9—06
根据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记载,老子是春
共有的文化财富。早在唐朝开国之初,道家学者就秋时陈国人,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沟人氏。应关
远涉高丽国讲授《道德经》,贞观二十一年,应东天令尹喜之求,作五千文字,称《道德经》或《老子五竺童子王之请,高僧玄奘受命将《道德经》译为梵千言》。该书分上下两篇,至汉代获经书地位,始文。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早在七世纪中叶的时称《道德经》或《德道经》,共8l章,前37章为卷候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等道家著作的研究,目前上,后44章为卷下(有的版本卷上题为《道经》,卷可见各种版本的日文《道德经》典籍多达399种。下题为《德经》)。全书围绕“道”这一哲学概念,阐明朝末年,大批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欧洲与中述了世界万物的起源、存在方式、运动发展规律、社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接触与交流,《道德会矛盾与解决方法等。
经》才开始了它的西方之旅,被域外广泛翻译与研《道德经》文本篇幅短小,充满意义的迷宫、语
究。目前,翻译文字已达二十八种语言之多,版本言的急流和悖论式的表达法,两千年来一直是读者
达一千一百余部,居外译汉籍之首。河南省社会科索解不尽的智慧宝库。英国汉学家彭马田(Martin学研究院丁巍副研究员及其同事历经14年的普查Palmer)认为,《道德经》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访求、考校修订,搜集整理了二千五百年来中外老义上的书,它是格言及注疏的集合,前后并无明显学典籍文献,在《老学典籍考:二千五百年来世界的逻辑顺序,这81章犹如一串圆润的珍珠项链:象老学文献总目》中,对《道德经》西行版本有具体的珍珠一样,各自独立,集合在一起,其效果则更显美统计:英文(182种)、法文(109种)、德文(240奂绝伦。[1]
种)、俄文(12种)、西班牙文(2种)、意大利文(11种)、捷克文(3种)、丹麦文(1种)、荷兰文(10一、西出国门之《道德经》
种)、芬兰文(1种)、挪威文(1种)、保加利亚文(3种)、瑞典文(4种)、世界语(1种)、奥地利文(1《道德经》是中华古文明的结晶,也是全人类
种)、拉丁文(1种)、葡萄牙文(1种)、冰岛文(1
收稿日期:2007-01-22
作者简介:辛红娟(1972一),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高圣兵(1966一),男,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
种)、匈牙利文(1种)等。
由此看来,《道德经》已走遍全世界。自十九世纪以来,国际汉学在欧洲形成以法、英、德、俄为中心的学术区域。有关历史资料证明凡是汉学发达的国家,其所译汉籍必多。英语世界的汉学研究起步较晚,《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早期的传播较多适当地接受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卫礼贤也是用基督教精神来理解“道”,把“道”当作意识来看待。卫礼贤的译本再版达8次之多,对许多德国学者和作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由于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际遇,德国《道德经》翻译和研究一直占汉学研究之先,被称为是“汉学中的汉学”,《人民日报》的来自从拉丁语、法语、德语等语种的转译,故本文首先从《道德经》在法、德、俄等国的译介与影响人手,描述其在英语世界旅行的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为了成功地在华传教,积极从中国的典籍中寻找《圣经》教义的依据,对中国典籍进行基督教比附。最初的传教士,更多的是关注在中国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经典,采取文化适应的政策。后来,当他们意识到中国的民众大多是儒、道、释三教的信徒,为迎合自下而上的传教路线,才将目光更多地投向道家典籍《道德经》,并视其为东方智慧的源泉。
在中国文化的欧洲行旅中,法国起到辐射的中心作用。早在1817年,朱利安就出版了一个富有影响的法文《道德经》译本。1823年法兰西学院首任汉学教授雷缪萨(AbelR6musat)发表《关于老子的一生及作品的备忘录》,并用法文翻译了《道德经》的第1、25、41、42章。雷氏附会地认为《道德经》第14章的“夷”(i)、“希”(hsi)、“微”(we)三字的合称就是拉丁文“耶和华(Jehovah)”的发音,意即上帝。其弟子儒莲(StanislasJulien)于1842年发表《道德经》全译本,参考数十种中文著述,纠正了雷氏论述中的附会牵强之处,被认为是当时的最佳译本。在法国,研究和翻译《道德经》的汉学风尚从未间断过,到目前为止,法国有各种文字的《道德经》译本140余种。
德国译介道家典籍始自1870年普兰克内尔和保守派作家维克多?冯?斯特劳斯。前者把《道德经》变为读者熟悉的、富有基督教情调的民族语言,把宣讲自然无为的道家哲学变成了灵智主义的有神论。后者则把“道”当作“神”,认为“道”的概念几乎完全符合神的精神,该译本被1923年版的《勃罗克豪斯百科辞典》称为最佳德语译本,到1959年再版达4次;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他的译本简洁含蓄,最富于表现力,并时常带有玄奥哲学味道。新传教士卫礼贤,于1911年
在杜塞尔多夫—科伦出版《道德经》译本。卫礼贤
在中国生活25年,师事于晚清大儒劳乃宣,译文细致而优美,一般认为他的译本最接近原意,为欧洲
(海外版)曾在一篇题为“老子在一个德国人眼中”的文章中说:“在西德几乎大小书店都有老子著作的翻译本。如果有人要找中国书籍,那么他最先接在俄国,1828年教士丹尼尔?西维洛夫就用系统地译介老子学说的是第九届北京传教士团领系,后世老子的继承者脱离了老子思想方式,构建《列?尼?托尔斯泰编选:中国圣人老子语录》,共于圣人老子”的两篇论文。托氏认为老子学说“玄德经》是汉学家杨兴顺翻译并先后出版的全译本和节译本。《道德经》俄译本虽屈指可数,但其在东欧国家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带动了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波兰等国的《道德经》翻译研究事业。
二、英语世界之《道德经》
谭载喜认为西方的翻译活动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发现西方历史上的前三次高潮,均是以拉丁语为归宿语言的翻译活动。拉丁语属印欧触到的便可能是老子的名著《道德经》。”
俄文翻译了《道德经》全文(该文直至1915年才由扎莫塔伊洛以“丹尼尔?西维洛夫档案资料中未公布的《道德经》译文”为题予以发表)。第一个较班俾丘林1842年在《祖国之子》杂志上发表的《老
子及其学说》,该文认为老子与宗教没有任何关
新原理,进而创立了道教。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研究孔子、墨子、老子的著作,发现基督教义中所有的内容在中国圣贤的书中都有更加深刻、更加完善的论证。1878年,托氏从时任彼得堡图书馆馆员的斯特拉霍夫处接触到法国汉学家儒莲的《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立即圈定了拟翻译的章节,译作于1910年经由媒介出版社出版,书名为选人64段语录,外加托尔斯泰写的题为“论老子学说的本质”、伊?戈尔诺夫一波萨多夫写的“关学极妙”,“如果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是不完整的”。【21托尔斯泰以他的名望使《道德经》在俄国得以广泛传播。十月革命后较流行的俄文版《道语系罗马语族,是现代浪漫语言西班牙语和法语等
第1期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
的前身,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传布到欧洲西南部各地。欧洲中世纪时期,拉丁语始终是西欧各国宗教、文化、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书面共同语。直到十八世纪末期,拉丁语仍然是西欧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语言,拉丁文翻译因而在欧洲文化塑形过程中起到过无比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垄断着教育、科技、文化的各个方面。神职人员是受教育普遍的阶层,拉丁文被认为是最接近上帝的语言。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向国内的教会组织汇报中国的情况,主要的工作
语言就是拉丁语。因此,早期的《道德经》英译本
常常依赖拉丁文的输血。
1.英语世界《道德经》概述
黄鸣奋认为“英语世界”现今主要包括以英语为母语、通用语和外国语的三个层面。以英语为母语的文化圈在发生学意义上仅限于英国;以英语为通行语的文化圈导源于英国的殖民活动,其地理范围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前殖民地;以英语为外国语的文化圈是由于各英语国家的对外影响而形成的,目前可以说覆盖了全球(当然不一定是每个角落)。[3
《道德经》英文译本,始于清末来华的新教传教士。但来华伊始,马礼逊及其他传教人员并未马
上关注道家的学说,而是积极投身《圣经》的汉译
工作。为辅助《圣经》文本在华的普遍接受,马氏还着手编纂《英华字典》和《中国文法》。他们像早期其它国家的来华传教士一样,积极研究儒家经典,由于发现儒家学说的封闭性和老子学说的普适性,才开始将目光转向《道德经》。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湛约翰(JohnChalmers)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The
Specula—
tions
Metaphysics,PolityandMoralityof'‘TheOld
Philosopher”,‰一tsze)一书,是为《道德经》英译
对《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而言,“自1886年到1924年,光《道德经》的英译本就有十六种之多,而从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有四十多种英译本。”[41314美籍华人学者、哲学史家陈荣捷①,在其英译文本《老子之道》的序言中说:“《道
德经》已44次被译成英文,特别是过去二十年里
(本文作者注:指1943到1963年)几乎每隔一年都出版的”。又,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出版的美籍
华人哲学家林振述(PaulJ.Lin)的《老子(道德经)及王弼注英译本》中说,《道德经》各种外文译本已有70种至80种之多,而且至少是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就有一种译本。
存世的英译本有的是以书籍形式刊印,有的又见诸于报刊,就为统计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河南社会科学院的丁巍副研究员,认为目前已有英文《道德经》182种。也有说,《道德经》存世英文文本有差不多200个版本。”儿但据笔者结合新墨西哥大学咨摩曼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克拉克-麦林(ClarkMelling)终其一生编辑的《道德经》英译版本目录②和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上输入DaoDe
Jing字段,Tao
Ching字段以及Tao
King字段
联合检索,发现真正的《道德经》英语翻译文本只有一百三十多本。以往学者统计数字中尚包括一些研究《道德经》的著述。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道德经》成为被译介得最多的中国典籍,其发行量和翻译版次大大超过了同为中国典籍的《论语》,在英语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③
2.英语世界《道德经》译介高潮
描写性的翻译研究方法是将翻译结果看作既定事实,追寻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翻译作品在归宿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享有的地位,并对此进行历时性综合描述。本文通过对《道德经》英译历程的分期研究和对各个时期翻译文本所凸显的翻译特点的描述,力图展示《道德经》在英语世界世纪行旅的大致形象和脉络图。
《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行旅中出现过三次大
的翻译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1868--1905),王剑
凡说,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年里(37年),有14个英译本面世,可以说是《道德经》英译的第一个黄金
①国内许多学者根据其英文Wing—TsitChart音译为“詹文锡”,造成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
②该目录提供了自1868年至1992年间英文译本的详细情况,以时间顺序排列,由新墨西哥大学哲学教授ArchieJ.Bahm在其1992年版《道德经》译本后提供,被认为是目前最为详尽准确的统计。
③国内相关论证《道德经》海外流传的学者。多采用雅各布?尼德曼(JacobNeedleman)1989为冯家富和简?英格利斯1972年合译本的再版序中的说法。但据晚于其后的1990版梅维恒帛书版英译本前言和1996年版比尔?鲍特(BillPorter又称RedPine)英译本前言,《道德经》英文版发行量在《圣经》和《薄伽梵歌》之后。《薄伽梵歇》(Bhagavafl—Gita)系印度两大叙事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采用武士阿周那王子和为他驱车的友人黑天对话的形式.宣扬一种包括婆罗门教要素和其他要素的教义.是一种宗教哲学诗,其梵语意即“受惠人的诗歌”(SongoftheBlessedOne)。
20世纪无疑是空前辉煌的世纪。赵毅衡曾统计,有一种新译本出现,其中这些译本的半数是在美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
时期;[6]114—15第二次翻译高潮(1934—1963),陈荣捷说,从1943至1963的20年里,每隔一年都有一种新译本出版,而笔者结合《道德经》英译的具体
情况,将时间推至1934年以亚瑟?韦利出版《道和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为起
点;第三次翻译高潮(1972--2004),1973年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道德经》后,海外随之掀起老子研究热、东方文化研究热,笔者以第一个有女性译者介人的冯家富和简?英格利斯合译《道德经》为起点。
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打开中华天朝的大门之后,为配合其在华传教,掀起了《道德经》英译的第一个高潮:共出版14个英译本,其中6本在伦敦出版,3本在上海出版,1本在香港出版,1本在印度的马德拉斯出版,可以说大都是在当时的英帝国殖民势力范围内刊行。这14个译者除保罗?卡鲁斯(PaulCams)是美国哲学家外,其余均是英国人。赵毅衡说,美国,这个当时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似乎还没有心思顾及中国文学这门僻学。[4埘1王剑凡认为,这些译本中,有8个从基督教立场去诠释《道德经》,运用了大量基督教的概念与术语来翻译。至于其余6个译本,虽然基督教意识形态
倾向不太明显,但有些章节依然会看到基督教思想
的影子o[6]116这一时期,《道德经》翻译的显著特色就是与《圣经》的汉译事业互相呼应,互相阐释,具
有极强的社会政治功能。译者多是在自己理解的
基础上,选取对于襄助基督教的中国传播极为有利的章节迎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较少有译者注意到《道德经》的文学色彩或是其中蕴含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藏。作为在华传教的辅助工具的英
语《道德经》,有半数以上刊行在期刊或作为丛书
之一部分存在,并未在英语世界拥有独立的文学身份,应当说,这一时期的《道德经》是作为英语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宗教的工具而依附性的存在着。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西方机器文明的崩溃。战争的到来使得宗教组织突然瘫痪。劫后余生,许多学者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认真的检讨,对西方文明深感绝望。他们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中,寻找到一种植根于自然本能、追求和谐、遵循宇宙规律的理想样态,认为只有这种向内用力、十分含蓄的理性文化才是解救欧洲危机的“良药”。老子哲学中反对战争、主张和谐的观点,引起了一大批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和
西方文化优越论的文化学者的共鸣,他们认识到老
子思想对于消弥人类的占有冲动、缓和人类社会冲突所具有的时代性意义。这一段大约三十年的时
间内(29年),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率先翻译出版了《道和德<道德经>及其在中国思想中的地位研究》。该书自出版后,几乎每隔五六年就要重印一次,被认为是《道德经》在英语世界行旅中有极大影响的译本。这一时期,共有英文译本25本①,其中13本在美国出版,与陈荣捷先生对1943至1963年间英译版本考订情况吻合。这一时期,
西方关注《道德经》是出于对自身命运的忧虑,将
老子哲学看作拯救西方危机的良药。相对于《道德经》英译的第一个时期,西方译者的翻译、阐释中少了一些有意为之的播越的举动,多了一些理性的因素。这一时期另一显著的特色是,有了中国人自己的《道德经》译本,而且许多浸濡中国传统文化、后移居国外的学者也加入了《道德经》的英译行列,使《道德经》英译走出了由西方垄断的话语独自时代。⑦这一时期的译者大多采取了一种文
化比较的态度,不再是对《道德经》文本的大刀阔
斧地删改,但也不是亦步亦趋地将《道德经》话语奉为经典,而是努力追求一种与原文的效果对等。帛书《道德经》出土后,国内外老学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世纪末期的国际社会是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在西方文明走向穷途末路之际,各行各业的学者都转向对老子学说的研究,力图寻找自己领域的东方智慧的启示。这一时期《道德经》英语译本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问世。在这三十多年间(32年),
据不完全统计(未统计刊行在各类学术期刊或丛
书上的译文)译本总数为78本,其中59本在美国出版(有些译本也同时在英语世界的其它国家刊行),其余19本的发行地分布区域较前两个时期也更为广泛。20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进人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的历史时期。“社会性别”这一核心概念得以彰显,性别研究受到空前关注。1972年,《道德经》西行历史上第一个由女性译者参与合作的文本问世了。在这以后,又出现若干女性译者单独翻译的文本,而且在男性译者的文本中,也出现了对《道德经》翻译中性别
①本文统计的《道德经》英译文本,一律不包括重印本,同一译者的翻译。也许出版的形式、版次不同,但若翻译文本本身没有大的变动,不重复计算。统计中,重复出现的译者,都是在翻译文
本上有重大调整、变化甚至是依据不同底本重译的。如D.c.山
(刘殿爵)1963年企鹅版《道德经》依据世传本,而他1989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经》英语译本则依据帛书本,该版本后来的重印本和修订本则不计算在内。
②中国人的第一个英文本《道德径》是1936年胡子霖(据费小平考证,HUTSELING。当是“胡子霖”,而非音译的“胡泽龄”,虽后一译法多为学界接受。)翻译并在四川成都经由加拿大教会出版社出版的,后有1937年初大告在伦敦出版的译本,吴经熊、林语
堂、陈荣捷、刘殿爵等译本也相继在各地问世。
第1期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
问题的慎重考虑。《道德经》翻译活动中女性译者的加盟和对性别问题的关注,成为这一时期《道德经》英译历程中的一个亮点。在东西方文明交流、融通的世纪末,出现了中外译者、不同学科学者合作翻译的景观。译者的身份构成、国籍构成、性别构成和主体意识具有多元化色彩。随着国际汉学研究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道德经》翻译,紧跟学术动态。1973年以前,大部分英译本都以王弼的注本及其它几个流行版本(如河上公本、傅奕本等)为底本,帛书老子和竹简老子的问世,大大促动了《道德经》英译事业,而有些翻译文本常常就是翻
译者长达几十年孜孜以求汉学研究的结果。这一
时期的英译文本,几乎全部是单行本,而且在语言
文辞层面,也较前两个时期更重文采和韵律,《道德经》的文学性和独特的语言美受到较多关注,译者开始把对原文美的移植放到较高的地位。
3.《道德经》英语世界行旅脉络分析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经》英译本的简单历史分期描述,向我们展现了《道德经》在英译世界旅行的大致面貌。根据上文分析,现以图表描述如下:
译本总数(不含重印本)出版频率(近似数)
性质描述\
《道德经》英译脉络图
第一次高潮(1868--1905)
14本0.4本/年
第二次高潮
第三次高潮(1972--2004)
78本2.4本/年
59个在美国(其中有些文本是在英语文化圈的其它地方同时刊印),19本几乎遍布英语交际圈所有区域
几乎全是单行本(但有些译本发行后会有被摘录进期刊或丛书)译本自足存在
女性译者5人,有明显女性意识的译者7人(包括在西方颇有影响的男性译者2人)
有何可思(EduardErkes)的
版本意识强,不同的版本选择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世传本、帛书本和竹简本成为译者各自的选择
开始出现中外译者合作、不同学科学者合作翻译的情况,体现文化会通,学科融合,译者国籍更趋多元化①
音译法为主(多为联合国认可的汉语国际音标法)
(1934一1963)
25本0.9本/年
13本(半数以上)在美国,其余散布在英语交际圈的一些地区
11个文本在英国或当时的英帝国殖民势力区
7本刊发在期刊或作为丛书的一部分(依附性较大)
5本在期刊上发行,其余均为单行本(主体性渐强)
译者性别及性别意识
全部是男性译者,均采取男性视角
全部是男性译者,均采取男性视角
原文的版本问题
未提及版本问题,多为世传本中的某一本
《河上公本老子》,其余均未提及版本问题(可供选择的只有世传本)
除1人是美国哲学家外,均
译者主体情况
为英国人且大多是传教士或神职人员
1936年开始有中国人自己的英译本,饱濡国学的旅外学者也加入翻译行列,译者国籍多元化
解释性翻译和威妥玛一翟里斯音译法并存
追求与原文的忠实对等,开
书名翻译解释性翻译为主
主流翻译策略本色化/归化法为主始意识到独特的语言形式的美
力图同时传达五千精妙的思想底蕴和语言外壳,异化法趋势明显
①在《道德经》英译的第一时期,理雅各与中国学者王韬的交游是中西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人的翻译合作在19世纪颇引人瞩目,
但据岳峰在其博士论文专著《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187—201页)考证,1873年理氏回国定居,这段旷世的中西
学者合作就结束了,而理氏翻译《道德经>始于1876年,因此说,在前两个时期并没有出现中外学者的翻译合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加达默尔认为,“对一个本文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永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新的错误源泉不断被消除,以致真正的意义从一切混杂的东西被过滤出来,而且也指新的理解源泉不断产生,使得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展现出来。”[71385—386在跨越历史时空
陆的风格,但后起的英语世界在内外因合力作用下,《道德经》翻译事业迅速发展起来,译本迭出,类型各异。
舒乙在给旅法华文女作家郑碧贤根据《红楼梦》的三个法译者为原型写成的传奇小说《(红楼梦>在法兰西的命运》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本身是一座大桥,通过它把两个著名的文明国家连在了一起。而通过对《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一个多世纪的行旅的匆匆巡礼,我们发现,《道德经》这座大桥,紧紧连接了两个文化,两种文明,这在中国典籍的西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在所有非西方典籍对西方的影响中,它的影响之大也是无可比及的。参考文献:
[1]Kwok,Man—Ho
的《道德经》读解中,英语世界的翻译者从自身的
文化传统出发,穿行在历史的时空里,为《道德经》意义的增殖和现代转型作出巨大的贡献。
上述脉络图,大致描绘了《道德经》在英语世
界的旅行,但具体情况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对每
个时期《道德经》翻译的具体情况进行描述并进行深层理论分析,作者将会专文探讨。
洪汉鼎说,人类所有的自我理解,都是在某个
被理解的他物上实现的,并且包含着这个他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o[7]04-05时间距离为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提供了可能,使流传物以更加丰富充实的面貌展现。《道德经》西出国门之后,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起到过无比重要的作用。欧洲社会在接触到中华文明之后,即被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气韵深深吸引。出于自身历史境遇的需要,法、德、俄等西方国家纷纷译介《道德经》并用于指导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哲学、文学、科学、政治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西方非英语国家对《道德经》翻译和研究直接带动、影响了英语世界对《道德经》的接受。早期的英语世界的《道德经》翻译明显带有欧洲大
a1.TaoTe
Ching.Dorset:Element
BooksLimited,1993:10.
[2]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七卷[M].
陈馥,郑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27.[3]黄呜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M].上海:学
林出版社.1997:24.
[4]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Chen,Lee
SunOrg.TaoTe
Ching.SanJose,New
York,
Lincoln,Shanghai:toExcel,2000.
[6]王剑凡.中心与边缘—一初探《道德经》早期英译概况
[J].中外文学,2001(3).
[7]汉斯一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J].洪汉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8]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7.
(责任编辑曲辰)
DiachronicdescriptionofTaoTeChingintheEnglishworld
Hong-juan.GAO
University,Changsha
Sheng-bing
(1.School矿而reignStudies,S0砒Central
ricuhural
410075,China;2.co峥旷,orB劬Studies,NanjingAg-
University,Nanji,,g210095,劬锄)
Abstract:TaoTeChingispretations
classicwhoseappealisasbroad
itsmeaningisdeepandhasdrawnendlessinter-
thepast2000years.NexttotheBibleandtheBhagavadGita,theTaoTeChingisthemost
translated
bookintheworldwithwell
100differentrenditionsintheEnstishworldalone,nottomentionthe
dozensinother
European
languages.Yet,the
translation
fieldshave
givensufficientattentiontothispartieu—
larphenomenon.Hence,thepresentpaperattemptstheEnglishwoddinthepastcenturies.Keywords:TaoTe
graphillustratingtheTaoTeChingtravelinginto
Ching;TranslationStudies;DiaehronieDeseription
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辛红娟, 高圣兵, XIN Hong-juan, GAO Sheng-bing
辛红娟,XIN Hong-juan(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高圣兵,GAO Sheng-bing(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1次
参考文献(14条)
1.国内许多学者根据其英文Wing一Tsit Chan音译为
2.该目录提供了自1868年至1992年间英文译本的详细情况,以时间顺序排列,由新墨西哥大学哲学教授ArchieJ.Bahm在其1992年版《道德经》译本后提供,被认为是目前最为详尽准确的统计
3.国内相关论证《道德经》海外流传的学者.多采用雅各布·尼德曼(Jacob Needleman)1989为冯家富和简·英格利斯1972年合译本的再版序中的说法.但据晚于其后的1990版梅维恒帛书版英译本前言和1996年版比尔·鲍特(BillPorter又称Red Pine)英译本前言,《道德经》英文版发行量在《圣经》和《薄伽梵歌》之后.《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系印度两大叙事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采用武士阿周那王子和为他驱车的友人黑天对话的形式.宣扬一种包括婆罗门教要素和其他要素的教义.是一种宗教哲学诗,其梵语意即
4.本文统计的《道德经》英译文本,一律不包括重印本,同一译者的翻译.也许出版的形式、版次不同,但若翻译文本本身没有大的变动,不重复计算.统计中,重复出现的译者,都是在翻译文本上有重大调整、变化甚至是依据不同底本重译的.如D.C.Lau(刘殿爵)1963年企鹅版《道德经》依据世传本,而他1989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经》英语译本则依据帛书本,该版本后来的重印本和修订本则不计算在内
5.中国人的第一个英文本《道德径》是1936年胡子霖(据费小平考证,HU TSE LING,当是
6.在《道德经》英译的第一时期,理雅各与中国学者王韬的交游是中西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人的翻译合作在19世纪颇引人瞩目,但据岳峰在其博士论文专著《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187-201页)考证,1873年理氏回国定居,这段旷世的中西学者合作就结束了,而理氏翻译《道德经》始于1876年,因此说,在前两个时期并没有出现中外学者的翻译合作7.Kwok,Man-Ho Tao Te Ching 1993
8.列夫 托尔斯泰.陈馥.郑揆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20009.黄鸣奋 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 199710.赵毅衡 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 200311.Chen,Lee Sun Org Tao Te Ching 2000
12.王剑凡 中心与边缘--初探早期英译概况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洪汉鼎 真理与方法 200414.马祖毅.任荣珍 汉籍外译史 1997
相似文献(5条)
湖北社会科学2009,
作为全书的核心,
2.学位论文 熊瑛 十种《道德经》英译本的描述性研究 2005
自1868年第一个《道德经》英译本诞生以来,其英译本数量不断增长,如今已超过百种。由于这些译本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出自不同的译者,所以呈现出纷繁的语言现象,反映出译者各自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主要探讨了其中十个英译本之间的异同。为反映《道德经》翻译的历时特征与中西译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文章选取的译本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涵盖了中西译者,其中西方和中国译者的译文各占一半。运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成果,采取从功能与历时角度分析译文的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描写译本之间的异同点,着重分析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3.学位论文 夏晟 从翻译学角度看道家思想在德国的传播与接受 2007
成书于约2500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经》是道教和体现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典籍。后世不仅有无数的国内学者对其加以评注解释,《道德经》还被翻泽成多国文字广泛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
本文的写作目的,既非研究和探讨道家思想这个概念,也不是单纯的分析各个不同的《道德经》德译本,而是通过本文研究对于中德跨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的“DeutschesChinabild”(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了解中德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和消极的因素,最终目的在于改善中德两国的跨文化交流。
第一部分阐述了文章的研究主体《道德经》:作者介绍,成书年代,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同时简要回顾《道德经》被德语文化区接受的历程,介绍至今为止的《道德经》德译本以及《道德经》在德语文化区中从语言、哲学等方面起到的影响。
第二部分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第三部分文本分析做准备: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列举本文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等值理论。
第三部分为文章的主要部分。介绍选取标准以及对本文选择的三位学者:RichardWilhelm,GüntherDebon和PeterKobbe所翻译的《道德经》中相同的段落进行描述性对比,以期在翻译的异同性中把握中德两种文化融合又分隔的脉络。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由于《道德经》文本本身的特点,所以版本甚多,而不同翻译者对于《道德经》都有着不同的解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加以判定和衡量。只有在阅读和研究之前,充分了解译者在翻译时候的目的和他身处的跨文化因素,才能更好的了解《道德经》不同的德译本。
4.期刊论文 徐冰 冰山模型与《道德经》的英译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依据翻译学中的
5.学位论文 于艳萍 《道德经》两英译本的描述性翻译研究 2008
《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自1868年第一个英译本诞生以来,它在世界上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英美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100多种译本。《道德经》得到大量翻译和出版,成为除《圣经》外翻译版本最多的著作。《道德经》英译本中不乏有得到广泛好评的版本,如亚瑟·韦利的译本,重印过多次。可是,近二十年来,它仍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现新版本,这使得本文作者对此现象深感兴趣,并对此现象予以研究。
上个世纪5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发生了转变,由规范转向描述,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侧重于文本的对照,力图探索语言转换的规律,评判译文的优劣,进而对翻译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而描述性翻译研究则突破了由单纯文本构成的封闭空间,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其着眼点不在于制定规范做出价值判断,而在于客观地描述实际发生的翻译现象。
本篇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阐释学,目的论,主体性三个角度来描述《道德经》两译本的英译,对导致《道德经》英译本不断出现新译本这一现象做出分析,得出《道德经》复译的必然性。
本文由引言、正文(共分四章)和结论组成:
引言部分概述目前翻译界对《道德经》英译的研究现状,指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是老子和《道德经》简介,包括它的影响,英译作品,主题,风格,版本以及历代的评论介绍。
第二章详细分析了老子文本的多义性和解释的多元化。从文本,语义,句法,以及思想解释的多样化来具体分析《道德经》意义的不确定性。
第三章简要介绍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概况,包括什么是描述性翻译研究,以及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两位核心人物霍姆斯的翻译学结构图和图里对描述性翻译学所做出的贡献。
第四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介绍了文中所选译作的两位译者,林语堂和理雅各。接着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目的论角度,以及译者主体性角度分别对两译本进行分析,讨论,指出了两译本的不同,从而由此解释了不断出现《道德经》译本的原因。
第五章总结了研究意义。指出由于不同时期不同译者的理解不同,翻译-目的不同,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性不同,最终导致不同的译本,同时也解释了不同时期出现不同译本的必然性。
引证文献(1条)
1.邓亮 典籍英译中文化离散的初步验证——以《道德经》第一章英译为例[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njnydxxb-shkxb.aspx授权使用:湖南理工学院(hnlgxy),授权号:62c3aa2-aed2-9e
下载时间:日
第8卷第1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VOL.8,NO.12008年3月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r.,2008追寻老子的踪迹—…
第8卷第1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VOL.8,NO.12008年3月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r.,2008追寻老子的踪迹—…
第8卷第1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VOL.8,NO.12008年3月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r.,2008追寻老子的踪迹—…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今注今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