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45:入般涅槃就是输入法没有了怎么办吗

第三方登录:查看: 2689|回复: 17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12 小时威望2409 点注册时间积分2551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5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7449 积分
般涅槃的般是什么意思?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12 小时威望2409 点注册时间积分2551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5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7449 积分
懂巴利文的能帮着查一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7 小时威望3521 点注册时间积分603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0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65 积分
圆满、究竟、完全、彻底的意思。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威望121 点注册时间积分213帖子精华0日志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7 小时威望3521 点注册时间积分603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0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65 积分
老子浮屠末摩尼 发表于
进入,到达,完成的意思。
涅槃是不能被进入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威望121 点注册时间积分213帖子精华0日志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7 小时威望3521 点注册时间积分603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0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65 积分
老子浮屠末摩尼 发表于
能不能进入不是你说了算的。
也不是你说了算的。巴利语的般没有进入的意思,那是你自己发明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威望121 点注册时间积分213帖子精华0日志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7 小时威望3521 点注册时间积分603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0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65 积分
老子浮屠末摩尼 发表于
巴利语没有般字。这个是中国字。
这个字是巴利语的音译,楼主都说了懂巴利语的说一下,那就是指对应的巴利语是什么意思。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威望121 点注册时间积分213帖子精华0日志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7 小时威望3521 点注册时间积分603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0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65 积分
老子浮屠末摩尼 发表于
这个是中国字。
你如果懂巴利语的原文,把它的原字根发上来,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翻译?
如果可以翻译成你 ...
音译是一个名词,不是意译,不然,中国字般里,有进入的意思么?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威望121 点注册时间积分213帖子精华0日志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7 小时威望3521 点注册时间积分603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0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65 积分
老子浮屠末摩尼 发表于
既然可以意译,为什么要音译?故意误导人么?
中国古代翻译佛经有五不翻,具体理由可以去百度。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395 小时威望1169 点注册时间积分1774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17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26 积分
parinibbāna:n. [pari-nibbāna] 般涅槃, 圓寂, 完全涅槃.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12 小时威望2409 点注册时间积分2551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5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7449 积分
燃烧 发表于
parinibbāna:n.&&般涅槃, 圓寂, 完全涅槃.
那么,有余涅槃,是不是局部的涅槃?不完整的涅槃?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512 小时威望2409 点注册时间积分2551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551, 距离下一级还需 7449 积分
那么,有余涅槃,是不是局部的涅槃?不完整的涅槃?
是不是说,除了涅槃,还有五蕴。同时洞见两者?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27 小时威望3521 点注册时间积分603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0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65 积分
研德 发表于
那么,有余涅槃,是不是局部的涅槃?不完整的涅槃?
是不是说,除了涅槃,还有五蕴。同时洞见两者?
有余涅槃指的是五蕴还没有熄灭时所体验的涅槃。
而般涅盘,是不能被体验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435 小时威望2261 点注册时间积分3445帖子精华2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34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555 积分
有余涅槃就是活人。般涅盘就是死人
原创大师勋章
Medal No.4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1. 77 大般涅槃经集解 (71卷)〖梁 宝亮等集〗
2.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序品第一卷上)
3.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序品第一卷之第二)
4.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纯陀品第二卷上)
5.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纯陀品第二卷之第二)
6.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哀叹品卷上)
7.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七(哀叹品第三卷之第二)
8.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八(长寿品第四卷上)
9.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九(长寿品第四卷之第二)
10.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金刚身品第五 名字功德品第六)
11.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一(四相品第七)
12.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二
13.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三
14.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四
15.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五(四依品第八)
16.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六
17.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七(分邪正品第九)
18.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八(四谛品第十 四倒品第十一 如来性品第十二)
19.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十九
20.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
21.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一(文字品第十三 鸟喻品第十四)
22.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二(月喻品第十五 菩萨品第十六)
23.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三
24.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四(大众问品第十七)
25.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五
26.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六(现病品第十八)
27.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七(圣行品第十九)
28.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八
29.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二十九
30.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
31.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一
32.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二
33.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三
34.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四
35.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五
36.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六(梵行品第二十)
37.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七
38.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八
39.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三十九
40.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
41.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一
42.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二
43.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三
44.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四(婴儿行品第二十一)
45.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五(德王品第二十二)
46.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六
47.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七
48.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八
49.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九
50.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
51.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一
52.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二
53.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三
54.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四(师子吼品第廿三)
55.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五
56.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六
57.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七
58.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八
59.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五十九
60.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
61.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一
62.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二
63.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三(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
64.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四
65.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五
66.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六
67.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七
68.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八
69.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九
70.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七十(憍陈如品第廿五)
71.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七十一
大般经集解卷第四十五(德王品第二十二)
广出是有三乘无三乘等事 释闻不闻义。谓三世声并不可闻
德王品第二十二
案。亮曰。已说五门。次说行之所得功德也。僧宗曰。此品广前五行也。功德是行中之胜。未至果。且有功德也。功德之与行。乃义有因果果耳。如苦乐一法。以能生之义为集。从生之义为苦。今行与功德。亦如是也。十功德中。以初功德。及第二功德。同广圣行。第三第四。同广梵行。第五第六。同广天行。第七至第十。无别所广。并通广上三行也。宝亮曰。五行十功德。盖左右为名也。行以从因向果为义。功德以赞叹受名也。又一解五行是因语。功德是果语也。所以者何。金刚心是因中之极。涅槃是果中之极。自一念以上。通一切行。尽是涅槃之因。虽然金刚已还。亦得具有因果之义。但未测起善之久。近要取前一念为因。能资生后念。后念善得生。必由前念善为因。如是前后念相续者。至佛果有即因即果义。若捉后念而望前念是因。捉前念而望后念是果。是则五行据因。十功德据果也。今十功德。还广前五行。何以知之。圣行以戒定慧为体今初功德。还明三慧。终迄漏尽通为体也。第二功德。以五通为体。慧即是智慧。五通是定家之果。故以此二功德。广圣行也。第三功德。以慈悲为体。第四功德。以十事为体。十事即是喜舍。故用此二。广梵行也。第五功德。以五事为体。第六功德。以金刚三昧为体。此二广天行。天行以八禅定为体故也。五事者。一诸根具。故能修定。二不生边地。以非难故能修定。三诸天护念。四世间爱念。宿植德本。故天护人爱。便能修定。五得宿命智。即是定果也。修此五事。便得天行。金刚三昧。即是众定中之极。故知广天行也。第七第八两功德。广婴儿行。第七以四法为体。谓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系念思惟。如说修行。此四本是始行之所行。教婴儿之法。第八以九聚法为体。从断五阴。乃至心善解脱。亦是始教之法。是故得知此二功德。并广婴儿行也。第十功德广病行。而相传用前三种病人。及须陀洹等五种病人。为病行相。今第九功德。还明三种病人也。第十功德。明三十七品。此三十七品。即是彼五种病人。所行之法。是故广病行也。智秀曰。大判一品。凡有二意。初列总叹。第二随辨体。别为十者。盖一涂之法门耳。
尔时告光明遍照(至)无有相貌世间所无。
案。僧亮曰。此好修功德命为语对也。一行得二功德。五行具十德也。僧宗曰。二乘心劣。岂能思量耶。非内者。非二乘也。非外者。非外道所能行。非难者。于菩萨不难也。非易者。二乘不能行也。非相非非相者。中道忘相之解。与理冥符。是出世之法也。宝亮曰。今将欲解十功德。故先一往。且总赞叹。云不与二乘共者。二乘之行。本不近道。云何心得行此理耶。故发轸唱云。不无二乘共也。不可思议者。十地真解。离有无之相。岂是有无之心。可图度耶。闻则惊怪者。理玄深寂。岂是执相者。所能解。故曰惊也。非下过之所知。故称怪也。非内非外者。若为有无之所摄。可属内外。既绝有心之境。安得是内是外耶。非难非易者。若修心得所。必会而非难。于不行道者。而息望故。言非易也。非相非非相者。体绝形名。故言非相也。然非不现相而庄严。故亦言非非相也。非是世法者。神解以法性为本。非因之所生。岂是世法。若据体以辨用。义亦因之也。无有相貌者。体既无有无无。岂有相貌可示耶。世间所无者。真体既绝百非。百是岂为世间所据。此总叹功德体也。
何等为十一者有五(至)能知密藏是为五事。
案。僧宗曰。名虽有五。以性而录。理不出三也。何等初一事明闻慧。中二为思慧。后一为修慧也。宝亮曰。义惟五事。虽复不出三慧。然而不可定以初事是闻慧。以第二事为思慧也。但必知总以三慧为体耳。何故然耶。群生根性万差。解有利钝。发解之时节复异。岂可定耶。智秀曰。五事第一第二第五。此三事。即是闻思修慧也。第三第四。此二事就慧。能有所断功用为体也。下文释第五修慧云。虽知实无有我。此二句明善照于。兼达于有。初是众生空。后是法空。次下诸句。明善照于有。兼知于空。通约假名众生。以显义也。
何等不闻而能得闻(至)是名不闻而能得闻。
案。僧亮曰。第一第二功德。对圣行也。第一说漏尽通。此五事是断漏事。佛性至涅槃有五事。一曰四果。皆说常法。昔所不闻。而今得闻。此辨因也。僧宗曰。向已列数。念明此法。妙绝常伦。事见金刚身品也。宝亮曰。此第一事也。昔日机根未熟。所以未能得闻。今日机缘既发。便感声激。是则昔以无感故不闻。今以因惑而闻也。虽复藉言教而闻。即闻无所闻。故言闻所未闻。理虽如此。自有从不闻得不闻。从闻得不闻者也。第二事语其闻法而致。第三事谈其得解后有所除。第四事明其内解心决。第五事出其所解之境。从此经而知理。然文中释初事。有两重。第一从所谓甚深涅槃微密之义下。正列不闻之法体者。谓大般涅槃。常乐我净也。寻此之旨故。得知功德之名。据于果语。明如此胜果。百非所能尽。是则昔所不闻。而能得闻。第二从复有不闻谓外道经书下。列出不闻。今以邪法所据。明如此等经。悉无如是深密之义。亦因此经而知也。
闻已利益者若能听受(至)是名闻已能为利益。
案。僧亮曰。第二是利益事得果也。僧宗曰。闻经识旨。得二无碍也。宝亮曰。下去四事。义例相从。推可知也。
断疑心者疑有二种(至)是名能断疑惑之心。
案。僧宗曰。生疑亦不必皆由此经。若疑二乘为有为无。法华诸经已能除之。此乃遍引耳。
慧心正直无邪曲者(至)是名菩萨摩诃萨正直之见。
案。僧亮曰。第三第四第五类辨果也。僧宗曰。曲见有二种一谓外道。二谓。今于此经得教下旨。故谓正直解也。
能知如来深密义者(至)是名甚深秘密之义。
案。僧亮曰。因果难知。甚深义也。佛性是因之深者。无我以下。皆说中道也。僧宗曰。此第五辨修慧也。境不异前。但解力转深耳。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至)解佛所说闻不闻义不然。
案。僧亮曰。承上所说不闻闻。佛性五事。皆是常法。若常法可闻。不应是常。假难以辨之也。下构六难也。僧宗曰。此难生于初句也。若初句无滞。则余亦通矣。故先以为难也。将欲显诸法不定。远彰空义。故假设不定之难耳。宝亮曰。德王今作定有定无难者。意在时情也。下复有五难。成此初执。合为六难也。凡夫封着。实为可患。闻有则成性执。闻无便成断见。智秀曰。此下有三翻难两翻问。今第一翻中有七句。第一作定难。第二第六第七同作不闻难。第三第四同作闻难。第五一句防难也。不然者。不然闻不闻之旨也。
何以故法若有者便应定有(至)便应定无不应灭。
案。僧亮曰。意在前关也。闻不闻义。不离此二。若闻作不闻。则有法应灭。若不闻作闻。则无法可生也。此第一难也。僧宗曰。先说两关。令法相是定也。若定有者。可从声教而闻。若定无者。则妙绝于相。永不可闻也。无不应生者。若理绝声教。不可闻声而闻也。有不应灭者。谓声教是可闻之法。不可令不闻也。宝亮曰。夫定有之法。则常可得闻。若必定无。则常不可闻。所以闻所不闻。此义不然。
如其闻者是则为闻(至)云何而言闻所不闻。
案。道生曰。合难闻不闻也。谓闻不闻。似若闻成不闻。理既不然。便应闻自是闻。不闻自是不闻也。僧亮曰。定有定无。已竟结成难也。
世尊若不可闻是为不闻(至)云何而言闻所不闻。
案。道生曰。离难闻不闻也。若果不如向言。便是闻复闻也。夫闻不可重闻。犹不可闻必不可闻也。僧亮曰。重难无法不应可闻。如已闻之法。而不可重闻。况本来定无法。而当可闻。宝亮曰。此下频借四譬。结成前难也。此第一譬。明声是可闻法。涅槃既非音声。云何而言闻所不闻耶。智秀曰。第二难也。谓已谢者。不可闻也。
譬如去者至则不去去则不至。
案。道生曰。譬前合难也。僧亮曰。以此譬前有无各定也。宝亮曰。至则不去。譬闻已不闻法。则不至譬不闻不闻也。
亦如生已不生不生(至)不闻不闻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以此譬后重难也。宝亮曰。生已不生。譬闻已不闻。不生不生。譬不闻不闻也。得已不得。亦如是也。
世尊若不闻者一切众生(至)虽见佛性未得明了。
案。道生曰。若不闻复为闻。一往如似可得教义。而闻更作闻。为踬大矣。僧亮曰。第二难也。僧宗曰。兹决难也。不闻之理。可强得者。菩提亦可强得也。仍取佛意。若亦可强得者。十住菩萨见佛性未明了。何不强明了耶。宝亮曰。借菩提为决。若菩提不可强得者。不闻之理。岂可强闻耶。
世尊若不闻闻者如来往昔(至)于阿含中复言无师。
案。僧亮曰。第三难也。宝亮曰。若不闻之法。要必得闻者。佛应有师。若言无师。云何而说闻所不闻也。
若不闻不闻如来得成(至)不闻是经亦应得见。
案。道生曰。不闻之理。遂不可闻者。踬亦大也。僧亮曰。第四难也。僧宗曰。逆取佛意。若言改以不闻。此不闻得佛者。弥有过也。宝亮曰。若果自然得道不闻不闻者。众生亦应尔。不假闻此不闻。
世尊凡是色者或可见(至)云何而言可得见闻。
案。道生曰。更单难前闻义也。僧亮曰。第五难也。僧宗曰。第五第六难。大意相似而第五难小赊。第六难转切也。今此中犹许现在有闻也。宝亮曰。上四难一向反理。此下两难。傍助佛解。明万法无定。佛正承此而答也。难意谓。可见之法。犹有见不见。况涅槃非色非声。云何可得而闻耶。
世尊过去已灭则不可闻(至)大涅槃经闻所不闻。
案。僧亮曰。第六难也。宝亮曰。亦如第五难意无异。若万法有一定性。则无三世。以无定故。经三世耳。而已过之。声不可闻者。未至亦不闻。现在即生即灭。又不可闻。故论云。诸法取取尘无处。以况涅槃也。
尔时世尊赞光明遍照(至)如十住菩萨之所知见。
案。道生曰。善其难也。僧亮曰。难其解空也。常与无常。皆从缘有已。而常法从缘。见无常法。从缘生也。缘则是空。空则无见无闻也。唯十地所知耳。宝亮曰。印可其后二难。谓万法无性。如幻如炎等也。
时大众中忽然之顷(至)譬如比丘入师子王定。
案。僧亮曰。非青见青等。皆表诸法无定也。所以两佛相证者。明法相不异。诸佛道同。法从缘见见则常也。十号不异。法轮亦同也。从缘所生。无常国土。净秽不同。众生善恶亦异耳。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至)尔时如来默然不说。
案。僧亮曰。光以证佛所说。所以不得答也。宝亮曰。时众之疑未去。佛不答也。众生执心既重。若直以理答。不必为彼心用。所以寄事以感其情也。
迦叶菩萨复问文殊师利(至)虽相咨问然无答者。
案。僧亮曰。文殊应答而不答者。未闻命故也。
尔时世尊问文殊师利(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灯。
案。僧亮曰。彼满月佛。现此光也。从因而现。因即慧也。无因缘者。常法不从生因生故也。亦有因缘者。从了因见也。
佛言文殊师利汝今莫入(至)应以世谛而解脱之。
案。僧亮曰。谓深说为第一义。浅说为世谛也。宝亮曰。命使为说光所由来处也。
文殊师利言世尊于此东方(至)多有众鸟游集其上。
案。僧亮曰。示从缘生法是无常也。
复有无量虎狼师子(至)心常怜愍一切众生。
案。僧亮曰。说众生净心者。即示净土因也。
其佛号曰满月光明(至)菩萨摩诃萨所问等无有异。
案。僧亮曰。从缘法常故一也。十号既同。法不异也。
彼满月光明佛即告琉璃光(至)是名因缘亦非因缘。
案。僧亮曰。具说因缘。即说世谛有来去也。
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四十五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四 入涅 - 无量光明佛教网
当前位置: >
海云继梦法师,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俗姓陈,名鹤山。法名昌一,号继梦。矢志宏扬华严精神,故取“海云”以为自勉。又以杂花庄严为鹄的,故常以「园丁」自许。由于法师积极筹办学术论文发表会,并与学术界交流频繁,其有关华严学、华严密、唐密等言论,已在中国学界产生不小的影响,备受肯定与尊重
发表时间:
十四入涅前面提到「具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三智之一。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跟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一切法是空,这是声闻、缘觉的智慧;声闻、缘觉虽然了解诸法总相,但是对于别相,也就是一切法的种种差别就不太清楚了;「道种智」,就是了知一切诸法别相的智慧,这是的智慧。「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也就是通达总相及别相的智慧,这是佛的智慧。这里我们要顺便提一下佛的。也就是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的性德,三德即是法身德、般若德、德。(另外,三德还有一个讲法,是指佛果位所具足之三种德相,即:智德、断德、恩德。)我们讲的法身是属于法身德的部分。法身要具足就必须有般若德,要般若做什么?就是要解脱,解脱第一生命跟第一世界的束缚,转入第二生命跟第二世界。讲「第二」只是个通称,他后面是一直到N+1。很多人很想「一成一切成」,所以想「那我干脆直接修法门最快」。其实,这样要成就更难,因为圆融法门是指你从次第法门修过来的,也就是前面的次第法门都熟练了,这时来修圆融法门,是一成一切成没错。但假如没有前面次第法门的基础,直接就想要从圆融法门下手,那可能会是劣等,因为你会自己想象。所以现在社会上,因为有人想要一步登天,专找那种简便法门,相对的就会有人假藉名义,教你一个简易快速成就的法门。告诉各位,这种的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错,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要是真有那一种便宜的解脱,大家也都会。你要留意,那种便宜的、简单的、快速的修法,通通是魔所设定的法,佛没有那种简便的修法。他自己都百千万劫劳苦,想想看,怎么可能有那种法呢?大家都想不劳而获,这就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灾难,有几个人会想要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的修?记住!任何人跟你讲他有成就,保证他绝对没成就;或是有人告诉你,有一个简便法门怎么样的,还是他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快速成就,你最好不要听、不要信,还是老老实实跟着那个愿意、且很有耐性教导我们这种笨徒弟的人。不要自以为精明能干,人家一讲我就通,那绝对不通。若是这样讲还听不懂、不愿受教,还是要去找那种「愈便宜愈好」的法门,那就叫冥顽不化,一定上当。前面我们提到每一个次第,其实是分区块修的――我们是假设大家都是在同一个位次上――那不管所现的相是、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大家都一样,平等平等,只是在次第修的时候,他有种类的不同。简言之,急惊风有急惊风的性德,慢郎中有慢郎中的性德。急惊风洗个碗三两下就洗完了,慢郎中性德的人,就一步一步来,一边洗碗一边唱歌,碗放进烘碗机时又唱一首歌,台湾话叫「绣花」,洗个碗跟绣花一样,慢慢摸。就凡夫来说,这两种人不能碰在一起。碰到就是灾难了。若两位都是,那他们彼此就会调适的很好,互补嘛!因为两个是平等平等,他们会互相欣赏。另外一个是微观跟宏观。到达这个次第、具有这种能耐的人,他微观、宏观通常是同时具备。一个人有没有成就,你可以从他的思考来看――微观的时候怎么看?宏观的时候又怎么看?有成就的人,他的思考是细靡遗;他的宏观,不是为个人,或者单一事件,而是基于三宝跟众生的法身慧命。若是凡夫,思考的出发点通常是基于个人的好恶选择,喜欢这样不喜欢那样……讲好听点,把它叫做「微观」,事实上他会障碍整个大道,不只障碍到众生的法身慧命而已,也给自己障道。因为没有宏观,就没有办法走到菩提道上,没有办法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目标来思考问题。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四个人条件,那四个阶段、步骤――第一是认识法身慧命、法界,认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二是清楚你跟法身、法界的关系;第三是明了自己要尽什么责任;第四是我现在要做什么――这是一个总标的,我们讲的宏观就是以这个为主。宏观是在这四个上面,为了三宝、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它一切皆可抛,面子、意见、个人荣辱、毁谤都可以不计,但三宝、法身我一定呵护到底。随时要提起这样的――为法、为众生、为三宝。其它有什么好计较?若计较其它的,那已经离开这个范围了。各位慢慢去思考这个部分。大家既然发心来了,就要以三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身、法界为第一要务,其它都可以放下;若是为了其它的问题,反而将三宝通通放下,那还算是修行人吗?还算是走在菩提道上的人吗?当宏观一展开,所有的龙天会全部立正,向你致敬,这就叫做浩然正气。你要懂得这样培养。会不会赚钱、会不会做事那不打紧,只要会提起这种正念,就是天上最优秀的人。因为当你提起这个正念时,正念会带着你的生命改变――社会阶级、身分地位,只是这个「区块」的示现――不管你是现刹帝利、婆罗门、吠舍,还是首陀罗、贱民的相,都无所谓。既然是示现,就乐于承受;不只乐于承受,你会在自己的脚色、区块上,做淋漓尽致的演出。任何一个想要从事心灵、生命改造的人,或者皈依的人,或者想要修行的人,我可以肯定通通是以「提起这个正念」为标准;所有的也一定是以此为标准。既然想要透过修行改造生命、转凡成圣,只有以三宝、法身、入法界,成为你的第一目标、终极目标,一切考虑都以此为主。若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就不会起退心,也不会无奈、疲累。什么时候会累?为自己的时候。因为用大脑,就会想保护自己、争自己要的东西,那当然会累。当你一提起正念――为三宝、为众生、为法身――那有什么好累的,这时候生命能量就灌入了;每一提起正念时,浩然正气就充满你的身心,你不会累。会累的,也只是物理现象,没油了,当然停车嘛;总是会肚子饿、想睡觉,可是吃饱睡足后,又是生龙活虎一个,因为他充满着生命能量。一般人累的都是心,心疲倦,那就很累了。为什么心会累?因为都是用脑筋在计较,没有宏观的气量。你要是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一定是大脑用太多,这个时候你就提起正念――我做的这些都是为众生――那你就不累了。反省一下,当中是否有夹杂着自私的念头,如果都是为众生,那就不会累。尤其是,你是为了追求法身、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根本就不会累。所以你要经常这样自我勉励,而所有的行者都是以这样的宏观在相互勉励、相互提醒,若能如此,道场还有什么是非?你用这个来做真正的保护膜,是非根本不沾身。别人跟你讲是非时,你不能不听嘛,那你就耳朵听,心就安住「南无」,他讲完,抖一抖,「为众生、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法身」,正念一提,通通流入萨婆若海。曾经跟各位举国一个例子,运动员在跑步时,若将数息法带进去,那个步伐原来一步是七十公分,这下子可以拉到一百公分,速度就会快很多,而且身体耐力会加强许多。同样的,你在生命的赛程里,只要经常提起正念,生命的航程会加快,生命改造的工程会加快,而且生命的耐力也会加强,所以培养浩然正气非常重要。浩然正气怎么培养?就用这四点经常看自己。比如看一部电影,「这对众生有帮助吗?他对法身有帮助吗?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没有关系?」其实你只要带着疑情这样看,每一部电影都会对你有帮助。你会发现,这些电影的情节是「示现」,不是做作;电影当然是导演、演员做作的,但对当下在看的你来说,他就是「示现」。所以不论你做任何事情,要经常这样提醒自己――我的经验、我的这一段人生旅程对众生有帮助吗?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帮助吗――用这个疑情来带,一定会在当下发现,他绝对有益,绝对有帮助。很多人说师父讲经很幽默,好像什么都懂。我不是什么都懂,我是不论看到什么,就会这样联想:「那个对众生有益吗?」「这个东西,在讲经时可以怎样讲?」都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要是看到美女咧,好漂亮!「好漂亮对众生有益吗?」在那种情况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应该「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因为跟我没关系,而是把它转为为众生,这个对众生有益吗?任何境界都这样转――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众生、为三宝――其它的就不会去计较。当你都是为众生时,你只要想怎么样对众生有益、该怎么给、什么时候给,这样就好了。而且给出去就算了,众生有没有得到,已经跟你没有关系。可是你假如是为自己的话,就会有得失,心就不会安了。但如果你是为众生、为阿耨菩提,自己就不会有挂碍了,这是培养浩然正气最直接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透过禅修、透过密法来培养,但我现在说的这个是最方便的,透过法身你可以直接看到。至于微观的部分,那是训练智慧时用的,他就不是直接针对这四个部分,而是当下你要想:「我要怎么把它做好?我要怎样比现在更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可能会比较清楚。我个人曾经有过这种经验,而且在当时觉得很受益。有一次,我负责擦玻璃。其实要把玻璃擦干净,很难。尤其是擦到像新玻璃刚把胶膜撕下来的样子,更难。但是我的确曾经擦到这种程度。现在有橡皮刀可以刮,一刮就很干净;以前没有这样的工具。布擦过去以后,还是不干净;如果用水冲的话,更糟。为了那块玻璃,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擦到没吃午饭。后来,我终于擦干净了,干净到老师走过去,没看到玻璃,咚一声,撞上去了。第二个礼拜又轮到我擦玻璃,我的速度就比第一次快了。为什么?因为各种方法我都试过了,我知道最不沾尘的布是卡其布。后来,我又发现用报纸可以擦得很干净;不是干擦喔,是要弄湿来擦,湿报纸还比抹布擦的干净,这是我自己发现的,不是听来的。而且我还发现是要将报纸直接放在水龙头下,直接沾,直接擦,那是最干净的。而不是脸盆盛水那样沾,这样容易把灰尘再带上去。我擦的真是干净,找不到灰尘就对了。举这个例子是要告诉你,你要自我挑战――我要擦到找不出一粒灰尘――要有这种勇气;这就是微观,真的到达止于至善。所以我常跟各位讲,做事情就是在修行,就看你怎么做。有没有挑战自己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从做事当中,你的人格、修行的格,自然就训练出来了。假如做事没有这种精神,只想可以混过去,那就完了。因为处事都不能深入,修行会深入吗?不可能嘛!做事潦草的人,修行也一定潦草。这种潦草应付过去的人,想要证果,我看只能证奇异果,不会证果,也没有菩萨果位,因为都是用应付的。真的修行有成就的人,做事一定负责任。一些旧有的寺院,人众虽然不多,但基本上有一个特色,就是窗明几净、桌椅也都擦得很干净。一看就知道这个道场修得很好,有没有证阿罗汉不管,至少那些人不背因果。你今天在处理事情,如果只是潦草敷衍过去,因果通通算你的,不会替你背。释迦牟尼你修行,修行怎么修,工作就一定怎么做;做事敷衍了事,修行也一定随随便便;做事的态度和立场,就是你修行的态度和立场,两者是同时的。懂得好好做事的人,待人也一定会尽心尽力。因为会认真做事,就会认真做人、认真,也会认真学习、认真修行,这样的人修行,那我们说你可以「放心」了。这是从微观上面来看你的成就。做事称为「工巧明」,擦桌子需要什么特别技能吗?不用,端看你是否尽心尽力而已。修行从这个地方看,叫做察微知着;从微观的地方看,就知道你后面的成果如何。以上是从宏观、微观面来说明,自己要向自己负责。从法身上来看,一个人在究竟的时候当然没问题,但你现在在因地要修圆融法门,必须从这个地方来看。假如次第不修,一下子要到圆融来,终究得回到最前面基础的地方。人格性健全的人,要来修圆融法门会很快,其它步骤大概只要训练个三、五年的时间,就会全通过了。怎么知道人格性建不健全?第一要不投机取巧,第二不急躁冒进,第三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前进。凡是急躁冒进的人,大抵都是人格不健全者。这跟急惊风不一样,好比走路,走路速度快一点那没问题,但若是一面走一面抱怨,那就有问题。「我已经走这么快了,怎么那么久还没到?」不是不到,其实是功夫未到。你要是能不急躁、不冒进,也不投机取巧,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来,很自然就会到。修行急不得,生命改造不能急。现在一些修特异功能的,就是这一种情况,我们要留意。前面提过修行大概分成三个区块;要入涅,大概这三个区块要通通满分才有可能。第一个区块叫做凡夫阶段,凡夫阶段在生住异灭的「灭」这边,我们叫做变异念;变异念要完全除掉,剩下念;善恶念还要转为羰赌,也就是染识除掉了;羰赌罹偷扔诔豕,要向初果位前进,这是第一个区块,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调整的,没有例外,也没有为什么。第二个区块,是在「住」的范围里,也就是从初果向去证初果――初果位就是入流――然后二果、三果到四果,破无明是舍识用根,破法执无明是转识成智,然一分保衽到十信位,得根本智。这是第二个区块。第三个区块是证阿罗汉以后,如何起作用的区块;从根本智(初住)到后得智是七住位;从后得智转为自受用法乐智,这时是三贤位,破三十分无明;从自受用法乐智,转成他受用法乐智,是从登地到七地这些全部圆满;八地以后,他受用法乐智起作用,这个时候叫无功用修行――不为任何的目标而修行,修行是他的生命质量,天生就要来修行,不是为了什么。我们都不是天生来修行,只能说是天生有很强的愿力要来修行,但还在修,还没到八地,自己要慢慢看清楚。通常到八地以后,八地后面这个区块,他的示现都叫入般涅、入大涅,因为无功用行。不管怎么样,都是在很高的位置上。假如以台北作为终点站,八地以后,就是已经进入到大台北的范围了,可是还没到达终点站。当然大家很喜欢到这里,但到这里并不容易,只要你还在分段,就永远算不到。你必须进入到变异生死以后,才有可能。很多人急着想成就,不要去想,这对你只是有害无益;你现在的成就,顶多是在第二个区块,能够到第二个区块来的人,就已经很不错了。一般凡夫都是在变异念那边,非常的污浊;到善恶念,毒素已经排掉一些;转为羰犊既肓饕院,生命质量已经跟前面很不一样。若能从这个地方再转到第三个区块,那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是凡夫大脑想象不到的,叫做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从法身大士开始,根本智要转为后得智的阶段,此时后得智还不一定成立,但根本智开始作用以后,就已经是不可思议了,根本智未成就前,都是可思议的。各位,你成就不成就?只要是变异念少一些,就算是成就了;变异念完全除掉,剩下善恶念,相对来讲那是个大成就;但若把善恶念里的染识除掉,剩下羰赌,这个成就更了不起,这时候已经属于高等的。你会到羰赌罾,会积极的前进,这辈子一定成就到第三阶段里面去。我们的问题就是,染识跟羰兜敝,你扯不清楚,这也是凡夫在第一个区块里要处理的部分。染识会告诉你,「这些都是人生可以做的……」,那就全错了。要去除染识,有一部分必须靠持守戒律才有办法除掉。不持,贪_痴就去除不掉,十恶业就会一直造。戒律就是用来约束、对治我们身口意所造的十恶――身,杀、盗、淫;意,贪、_、痴;口,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十恶不作,修十善,你要从这边来。刚开始可能你会矫枉过正,但慢慢地,你会调到很圆融,这时大概变异念已经消除掉,留下的是善恶念。当矫枉过正时,善恶念里头还有形态的染识,再把这部分除掉,那五戒十善就会持的很圆融,这时候羰赌罹推鹆;从这里为了到达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时你会对自己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这就不是外相订的那些戒律了。当你从四果向到四果位穿过去的时候,就可以作人天师。所以这三个区块,凡夫阶段到羰赌畛闪⒌氖焙,染识念已经去除了,这是第一个区块。从羰赌钕蛩墓磺敖那,就是住,生住异灭得住是第二个区块,真正修行是在这个部分。那么,从舍识用根,转识成智以后的那个阶段,通通叫做法身阶段,是第三个区块。前面的区块叫做凡夫,转凡成圣就是怎么样从第一个区块的凡夫转到第三个区块的来。修行人都在第二个区块里面,我们真正在做的,就是这个区块的工作。当我们通通转过来到法身大士这个区块以后,尤其是到登地,就开始从自受用法乐智转为他受用法乐智,这个时候已经登地了。登地以后就是这里讲的「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华严的要求更高,它是八地以后才「出缠离障,永舍苦源」,这个时候任何的烦恼都不会上身了,已经永舍苦源了嘛,苦的源头都没有了。苦的源头是什么?就是会黏;「永舍苦源」,就是黏烦恼的DNA没有了,烦恼来了它会自己掉落。卡通里面常常演,佛坐在成道时,魔往菩提树下的佛陀射箭,所有的箭一到达他的光环,就全部变成花朵掉下来。那我们刚好相反,往往人家没射箭,却自己中箭下马;人家丢花给你,到你这边却通通变成箭了,更遑论射箭给你时会怎么样?佛陀是箭来都转成花了,他永舍苦源啊。各位,很美吧!若也想有此成就,那现在就要有因,永舍苦源的因现在不知道,没关系,你要带着疑情参――我要怎么样才不会被烦恼惹上来。尤其当你有一丁点成就的时候,烦恼最喜欢上来,那时就会搞不清出状况。你带着疑情看「这样对吗?」慢慢地你会厘清、会发现,原来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承接过来」。每次人家一讲八卦、聊是非,你就接着问「然后咧?」或是「还有吗?」那就通通承接过来了,烦恼就涌进来了。不然就是说「他怎么可以这样?」接着就掉进去了。拒绝烦恼的DNA你要培养起来,这点很重要。这地方是从果地来讲,从果地觉来修因地,此时最忌讳的,就是开口闭口都谈果地的境界。这点绝对忌讳。我们了解果地的状况,现在我是在因地,那么,该怎么从因地走过来,这才是关键。第二生命一直到N+1个生命,叫做法身;第二世界一直到N+1个世界,叫做法界。我们知地的生命是那么美,第二生命、第二世界是这样,现在既然以这个为目标,那么现在我要做什么?「我」跟「标的」之间的关系,你要先弄清楚;弄清楚后,要把自己的责任确定下来;接着,你要做什么就很简单、很清楚了。生活自然就会单纯化,不会有很多烦恼,因为我要修行。人家跟你讲了一堆有的没的,听完后你打个哈欠说「这个跟了生死有关吗?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关吗?跟证法身、入法界有关吗?」他听完嘴巴自然就闭起来。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任何人跟你讲这个或那个,你就「阿弥陀佛」,其它不要讲,连「谢谢」也不要讲。他讲了几次,每次都接到「阿弥陀佛」,他就不好意思再讲了。是非就脱落了,是非就是烦恼啊,烦恼就会脱落了。不要接受太多的是非,一个是非就是一个烦恼,不要接受才好精进,要记得这样来处理。当你没有烦恼逼迫之时,心的频率就会很稳定,「心安如海,名入涅」入涅是这样入的。不要去想,我要像佛那样,菩提树下入涅,然后常在大定中如如不动,外面的境界只是。你不要去想那个,我们的程度都还没有到。你不要说:「师父,昨天我也在大定中,我们家里发生什么事,我都如如不动。」你在家里能够这样当然很好,最好每天每天日复一日,都能够维持在那种境界里。没有恐惧,没有慌张,那是大涅没错。但你是真的吗?这个要验证喔!「昨天我通通放下不计较,试了一天还不错。不过今天愈想愈不甘心,昨天是忍下来了,不知道今天会不会爆出来。」若是那样就不算。偶尔修一天福报,可以;你忍了,福报很大,但这个不是真修行。真修行的法身是把苦源,把烦恼的DNA全部除掉,那才是法身现前。《金师子章》简单讲到这里,因为我们时间不够,只能这样简单地带过,真要详细讲,大概要花一个学年四个学分,那比较有可能。而且每堂课讲完,这些名相通通要背。你是照文章、照定义背,还是自己有所了解跟体会,那都不一样。比如,「一切智」是一切法的总相,是声闻、缘觉的智慧,那么一切法的总相是什么,你要弄清楚,不能照背;道种智是菩萨所证智,菩萨所证智是什么?一切诸法别相之智是什么,你要了解,这样才是真正的修学,否则我们都只是在名相上打转,那没有用,那叫书虫,不叫菩萨。希望大家真的学到解脱道的诀窍跟要领,若只是听到解脱道的名相而已,那就太可惜了。(讲记圆满)
人物讲经开示
&&&&&&&十四 入涅
&精彩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如侵犯到原作者的相关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工信部ICP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in7输入法没有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