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写"锦官城外松柏森森沐朝晖"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4发现相似题您现在所在位置:&>&&>&
发布时间: 16:33:19&&作者:佚名&&年龄:未知
导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句诗出自于哪儿,是什么意思?该句诗出自杜甫的《蜀相》。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杜审言之孙。36岁前,游历吴、越、齐、赵,其间两次应举不第。天宝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受,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安史乱起,被俘至长安。肃宗至德二载,奔赴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因疏救宰相房瑁,贬华州司功参军。次年弃官,于年底抵成都,建草堂。寓川时,曾受剑南节度使严武聘,为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大历三年始,漂泊江陵、公安、岳阳,大历五年冬,病卒于由长沙至岳阳舟中。杜甫有深厚的忧国忧民意识,其诗博大精深,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被誉为诗史。诗艺精纯,各体俱工。风格以沉郁悲怆为主,律、绝尤具特色。有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等。
【全诗简析】
《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这首七律是杜甫诗婉丽之悲的代表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写专程寻访武侯祠,这是&起&。开篇一问一答,一个&寻&字,迫不及待之情毕现。锦官城外柏森森,而&柏森森&三字,一言祠堂清冷寂寞,一言诸葛亮没世已久。五百多年过去了,诸葛武侯已经托体山阿,到哪里去找这能安邦定国的奇才大贤呢?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杜甫参谒武侯祠,一不写殿宇,二不写塑像,却写什么碧草和黄鹂,虽然一植物一动物,一碧一黄,一静一动,一视觉一听觉,对仗极是工稳,但这未免有些偏题&&捡芝麻漏西瓜了。前四句,以一半的篇幅,写老柏,写碧草,写黄鹂,是何道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一般认为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见人教版《教师用书》)。但笔者认为,杜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顾频烦&,后才能有老臣的&两朝开济&。这种观点的背后,流露出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
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无奈天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但杜甫此刻的泪满襟,却又多了一层含义:大唐多难,贤相何在?纵有贤相,圣主何在?这泪水背后,千言万语,能向谁诉?这泪水,不洒在武侯祠,又能洒落在何处呢?
《蜀相》一诗,锦官城外柏森森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g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作品频道热点
【发布人:fw015 】
热门点击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6724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重锦官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