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外知识积累教学中进行语言积累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多种方法进行语言积累
高建春&Lv.1& &
5928浏览 & &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进行有效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有很多,而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在语文课堂实践中,积累大量的语言后,一辈子受益无穷。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才思如泉水般汩汩流出,徜徉于古典文化殿堂;生活中,与别人交谈中也会处处洋溢着自己的文采。学生心里有了足够的底气,才能为培养一个有才气、有文采的学生打下结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完成教学内容而又无须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的情况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呢?教师面临的任务就是:加强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提高课堂效益,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背诵铭记后化为己有,需要时能灵活运用。一、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低年级的重头戏,还应该是识字写字,而不应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积累上,积累应在中高年级中进行。因此,很多的低年级语文课堂,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或者只注重对课文内容繁琐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注重“理解语言”训练,而忽视了“积累、表达、运用”的训练。如此状况会使我们的学生只会学语文,而不会用语文。二、简要阐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积累的意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对低、中、高年级的阅读,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如低年级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积累总量不少于5万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诞生,已将积累放在凸显的位置来看待。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认为只有读得多,记得多,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三、激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愿望,以我们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语言文字积累训练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这样“硬按牛头喝水”的教学肯定会事倍功半。为什么要读要背?为什么背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笼统地说对语文学习有好处是不够的。我们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语言文字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好之”“乐之”,当然就“爱之”,爱读是多读的必要前提,多读则是爱读的必然结果。重要的不是要让孩子读多少书,重要的是让孩子喜欢上书,跟书交朋友,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大都爱听故事,表现欲强的特点,可以借着给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引导他们自己讲故事。再在每天早读前的五分钟,来交流前一天看书的情况。最后,语言文字兴趣积累要逐渐升华为审美积累。审美积累才是一种恒久的有强大内驱力的语言文字积累。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有效策略。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以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一)、通过激情诵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崔峦老师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问答(一)”一文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最要紧的不是读出感情,而是把字、句读正确。所谓读正确,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仅是生字的字音,还包括轻声、儿化和变调;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以及自然段之间的停顿。上述每一项要求,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语言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语言艺术。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重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教师要亲自“下水”练习,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教师要理解和尊重文本的人文情感,安排好朗读教学的手段、形式,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要素。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速度、轻重音、语调等指标要心中有数。范读是对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字功底和对文本再创造能力的综合检验。教师的每一次范读,都是一次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机会。放弃这个机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冷漠,对自身来说是一种损失。教师要牢牢抓住指导学生朗读的最佳时机,即兴范读。要把所有的朗读要求融于声情并茂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之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的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要培养学生较高的朗读能力,必须经过教师的长期范读和指点。其次, 精心指导学生,教给朗读方法。朗读,就是语感的基本训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特有的情趣和韵味,往往是难以用讲解的方法传给学生的,须通过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反复吟读,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味和领略到。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给朗读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1.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如《看雪》一文,细腻、生动地描就不宜用高昂、响亮的语调去读,而应用略带惊讶、欣喜、节奏感较强、鲜明的语调来读,以表现作者的喜悦及期盼。2.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伤的、难过的、失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在朗读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读不好书,是由于发音时调值不够,高低把握不好。这也是不少孩子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通病。所以,在教低年级的小学生朗读时,我让他们在念好字、词、句的基础上,再把握好语音、语速、语气。如《一株紫丁香》一文中,它是一首诗歌,描绘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深厚的感情。朗读时情绪要饱满些,声音响亮些。通过朗读传递师生情3.掌握语速。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读得要稍快一些;表示悲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读的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如教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段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指导学生想:妈妈为什么笑着说?因为它听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时别人的尾巴都各有各的用处,是不能借给他的,心里疼爱小壁虎,所以笑着说。读时语速要放慢,充满感情地读出关心、疼爱。“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他为什么“高兴地叫起来”?因为他历尽艰辛都没借到尾巴,这时候一转身发现自己又有了尾巴,这时候是多么惊喜啊!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语速稍快,“新尾巴”要读重音,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高兴的语气。这样指导,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段的同时,进行了朗读训练。4.读悟结合。把朗读的技巧教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确尤为重要。但是,仅仅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达内心情感体验的要义,这是不得要领的,不可取的。有时,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较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听起来很不和谐。我是这样解决这类问题的。比如,在教学《我会变》中“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这段话时,我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平稳静谧——悠然舒缓——开阔畅快——热闹奔放”的不同情绪变化,感受孩子般乖顺、可爱和活泼的水的性格。(二&)创设乐读氛围,进行科学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标地帮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给他们创造爱学习、会读书、乐读书的良好氛围。1.在课堂上充分朗读促进积累。一位教学专家在谈到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课堂教学就应该书声朗朗,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特点安排充分的朗读时间。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赛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提高学生朗读质量。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
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叶老曾誉之为“美读”。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如《黄山奇石》一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接着引领学生观看黄山奇石的图片、录像,让有幸游览过黄山奇石的学生谈谈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黄山奇石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来学习每一块石头,通过看图,读文,理解词语,理解石头的“奇”在哪里之后,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可以表演读,配乐读,最后学生会自然地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2、在朗读中理解词语,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 &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画家和牧童》,全文读完之后,问学生:题目是画家和牧童,画家指的是谁?(戴嵩)戴嵩是一个什么样的画家?你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著名)你们知道著名是什么意思吗?(有名出名)。从哪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呢?对一些词语如:“一…就…”‘没有不点头称赞的”“争着”、“花大价钱”“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反映了戴嵩画艺高超的词语,当读到这些词语时,在悟情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了戴嵩华艺精湛之处,然后让学生读大家是怎么夸赞戴嵩的,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去读,以达到以读解词、以读悟情、以词概文的目的。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这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3、通过熟练背诵,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崔峦在谈小学语文教学时指出:让大面积学生尽可能多读,以读代讲。要给够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一般来说,第二课时后,学生应该能正确朗读课文,基本能背诵课文。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代。趁着小学生的记忆好,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点诗文佳作,并为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铺垫,尤其是对于学生“不会表达”的缺憾是一种很好的补偿。熟读和内化典范语言是完成语言积累的一条捷径,所以教学中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朗读、诵读、赏读、熟读、甚至背诵,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滚瓜烂熟”,在读中感悟作品语言内涵,自然而然地把别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要求学生会背的课文,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先会背,与生同背,与之同乐。对规定要背诵的课文和片段,都应不折不扣地进行训练。其中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是有效背诵的好方法。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此外,其他没要求背诵的课文,但精讲的内容,是能激发真情实感的语段教师也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鼓励学生熟读成诵,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语言。4、通过阅读迁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阅读,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低年级补充阅读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升华课文的思想内涵,或抛砖引玉,引发学生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新、描写之实。如:学了《动手做做看》一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伊琳娜听了郎之万的话,可能会说什么?。这是加深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练习。也有对课文句段的迁移来积累语言。再如,教学《画家和牧童》一文后,要求学生用“一…就…”
,“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写话,这是帮助学生迁移积累篇章语言。教师在备课中还要特别留心教材中运用精当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沉淀语言素材,使学生在说中积累,灵活地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读文之后问学生:“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难忘的泼水节是哪一年的泼水节?学生回答出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后,引导学生比较“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和“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出这个泼水节的难忘。接下来进行练习,运动会之后,春游之后,参加演出之后……,你能不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在学习这节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傣族人们为什么高兴?再自己练习用这个句式说一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探寻规律,积累经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三)、通过课外阅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博闻强识,能给大脑皮层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进而形成系统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其实也是在积累语言文字,充实语言仓库。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满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读不可。”因此,我们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比如,学完《爱迪生救妈妈》可课外搜集有关爱迪生的故事或收集爱迪生说的名言警句,积累下来。或者课外阅读有关爱迪生的书籍。在学完李白,杜甫的诗之后,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搜集整理背诵诗仙,诗圣的诗,再进行一次小竞赛,评选出“小诗人”。学完“走进春天”单元,可以鼓励学生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诗句,句子等,通过比赛,选出积累大王。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拓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通过以上这样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会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始终坚持以语言积累为轴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多读、巧记、乐说、善写,让记忆与感悟融合,积累与运用并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定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参与更多话题互动,请下载神州佳教APP
后参与评论
他的其他文章
400-706-7131
周一至周五9:00--18:00
总裁邮箱:CEO@
Copyright(C)2016&&神州佳教(北京)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京公网安备89号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深圳南山区育才二小&& 陈柏青
语文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从语文学科的名称确定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定论,关于“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可见,发展学生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反映语文科本质特点的主要任务。我国先后颁发的六部大纲都把“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学习并共知的。然而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否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呢?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还没有。
在突出政治的年代,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政治思想教育;后来强调加强“双基”,语文知识成了主要任务;然后注重智力能力,研究的重点就转向思维训练,学法指导;目前强调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教师的主要精力又转向课件的制作与运用上;同时,应试始终都笼罩在广大师生头上,课堂教学围绕着试题也难以避免。
&&&&一门学科的主要任务,我以为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主要任务的变化必然导致学科性质的变化。无论语文教学的内涵任何扩大,学科任务如何增加,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
前一段时间,关于“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的讨论,比较广泛而深刻,广大的教师已基本形成共识。然而,近期的网络在教学上的运用,教师们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到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上,同时在考试中的学生成绩,仍然是考察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应试教学并没有消失。因此,是有必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新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的时候了。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他们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对于他们来说,扩大词汇量,熟悉各种句式,是学习语言的首要任务。小学生学习语言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实现的。因此,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课文中的新词汇应该让学生吸收、积累;课文中新出现的句式应该让学生熟悉,内化。这样才能丰富学生词汇,提高语文水平,发展学生的语言。然而,目前的教学仍然大量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往往是里面的思想内容理解了,语文知识也学会一些(尤其是大量的术语),但是课文都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词汇,句子在脑子里印象不深,甚至没有什么印象。如有位教师教学《学画》,用补充课题的方法来进行讲读课文,整个教学过程演绎成“一问一答”的补充课题的过程:怎样的人?谁学画?在什么地方学画?怎样学画?王冕干什么?学画什么?学画的荷花是怎样的?通过这些问题从课文中概括出:穷苦好学的王冕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在湖边勤学苦练地学画美丽的荷花。一堂课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为朗读训练,不为词句训练,不为说话训练,也不为素质教育。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为概括出这篇课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把富有情趣的语言文字学习变成了枯燥的内容梳理,难免空洞,冷漠。学生在这堂课中没有进行任何的语言训练,长此以往,这位教师还根本地改变其教学思维,那他的学生语言能力从何提高?
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作品分析课,文学作品鉴赏课,语文知识传授课。
长期以来,语文课往往注意时代背景的介绍,情节内容的分析,段落结构的划分,主要角色的评定,中心思想的提炼,道德教训的揭示,写作知识的传授,文学特色的欣赏,对语言文字本身却缺乏有效的训练。
2.教学要求盲目拔高,以考试手段来导向、制约教学。
当前,有种错觉,似乎教学任务要求越高,教学质量就越高,而考试是检验质量的唯一手段,于是考试要求日趋提高。以高年纪为例,阅读能力的考察偏重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归纳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强化篇章,淡化词句,不重基础,脱离实际,这个错误导向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迫使课堂教学为应试服务,无暇顾及语言文字训练。
&&&3、重“教”轻“学”的教学观念,“提问”、“分层”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统治地位。
多数教师追求把课文讲透,围绕情节内容的提问分析和讨论谈话,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这些琐碎的提问和多余的分析,取代了语言文字训练,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效。
有必要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再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上午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由此可见,语文课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可,它既不是文学常识课,也不应是政治课。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目的是在训练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在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反映了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在于精心的设计,精心指导,不能认为只要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读和练就行了。
解决了认识问题之后,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
1.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眼”,揭示文章的中心。
从一年级时,我就开始有意识的让学生逐渐认识课文的不同命名方式;如:以主要人物命名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小公鸡和小鸭子》;以主要事件命名的----《小猴子下山》;以地点命名的《日月潭》。到了二年级,学生在导入新课时,都能准确地指出课文的命名方式,这时开始进行审题,解题的训练,让学生抓住“题眼”就是课题的中心词,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如《黄山奇石》中,题眼是“奇”,即独特,与众不同,那么黄山的石“奇”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再往下学习,课文路一目了然。又如《飞夺泸定桥》,以课文描写的主要事件命名,“飞夺”就是课题的“题眼”。“飞”指“抢时间”,“夺”指“攻天险”,这既是课文的难点,也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可以直接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可以长文短教,收事半功倍之效。再如高年级《将相和》一文的题眼是“和”,意思是和好、团结,那么是谁和谁和好了?原来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又讲和了?抓住题眼,设疑,再解疑,便理出了文章的思路,中心思想亦在思想步步解疑中挖出来。
2.让学生品词品句,运用对比法,体会词句的细微差别,学会准确地运用词句。
语言文字训练,相当的一部分要学生学习词语的运用,中文中有大量的词汇。能否正确、流利、优美地使用语言,关键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词汇,词语的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著名的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指导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句?
生:菜子结得多饱满,豆粒长得多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一挺,头微微昂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饱满”一词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颗粒丰满,二表示精神充足。此时如果单纯使用抽象的语言,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运用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神饱满”就是昂首挺胸,双目有神,这样理解就够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造句较易陷入范句模式。其实,有时候学生造不出有新意的句子并不是学生不动脑子,而是头脑中没有适合与表达的客观事物,缺乏造句的基本素材。斯霞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昂首挺胸,双目有神的动作,填补了学生感受上的空白,给学生创设了表达的情境,提供了造句的素材。于是“老师精神很饱满”就脱口而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同步到位。
比如“飘浮””这个词语,让学生弄清了它的含义之后,第一步指导学生知道它的用途,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它可以用在天空中,空气中,水面上,作风上,记忆上等。“几片薄纱似的白云,悠悠地飘浮杂蔚蓝色的天空中。”“他一向怕困难,作风飘浮。”等等;第二步指导学生知道“飘浮”这个词语,即使用在同一方面的句子中,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结构来表现。让学生知道句子的表现形式是千百万化的,同一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现;同样一个词语,可以用来构成不同结构形式的句子,当然其作用也往往各不相同;第三步知道学生知道“飘浮”这个词语的多种用法和把句子中有些词语作些改动,又可以写出好多不同的句子来。
只要我们教师做到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步一步地精心指导,就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词语,熟练的运用词语。
3.让学生换词换句,知道同一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词语间细微的差别。
在地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较多的近义词,而不必通过枯燥的说教。
如在一年级课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中重点的词语有:“非常”一词,“他非常高兴。”
&& 师:“非常”什么意思?
&& 生:就是“特别”的意思。
&&&师:那“他非常高兴。”一句中,“非常”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句子的意思不改变呢?
&& 生:他特别高兴。
&& 生:他很高兴。
&& 生:他可高兴。
&& 师:如果在高兴后面加一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呢?
&& 生:他高兴极了。
这样的发散教学,使学生自然地明白同一意思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近义词的教学,不露痕迹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又如:《白杨》一课中,抓住重点词语:高大挺秀。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含义。指名朗读相关课文,借助上下文体会“高大挺秀“的意思,接着以“高大挺拔”与“高大挺秀”对照,让学生想想能不能用“高大挺拔”换下“高大挺秀”让大家通过读书来体会。有的学生说:“因为这儿是大沙漠,没有山、没有水,很荒凉,在大沙读中看到白杨树,就分外显得秀美了。”有的学生说:“我认为白杨树本身就很秀美。它又高又大,风一吹,树叶哗哗响,在沙漠中看到白杨,给人一个惊喜。”师生一致认为不能用“高大挺拔”换下“高大挺秀”,一个“秀”字传神地写出了白杨的美,教师又问:“秀”仅仅赞扬了白杨的外表美——“外秀”吗?引导学生认识白杨的“内秀”——它们高尚的品格,可贵的精神,再读课文体会。
通过提问换句,可以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并将其落到实处。带出课文的中心。
四、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最终目的是要以说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维——说话,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作文,因此,课堂上的说话训练,显得尤其重要。
在教一年级课《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课文中的一句:“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鸭画枫叶,小狗画梅花”。我先出示小鸡、小马、小鸭、小狗的脚印图,然后分别出示竹叶月乐、枫叶、梅花图,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用“因为……所以……”来说:为什么说小鸡画竹叶?学生很容易地说了出来:“因为小鸡的脚印象竹叶,所以说小鸡画竹叶。说完四种小动物后,我要他们连起来说,最后学生用一大段话“……因为……,所以……”把四种动物的脚印说了出来,轻松地突破了教参的要求,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赢得听课老师的一片赞扬,而在备课时,不少老师反对这样做,认为一年级才入学不久的学生,进行这种训练是拔高。其实只要精心训练,诚缓坡度,就能达到训练目的。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多玩,才能形成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在这上面舍得花时间、精力。
高年级可以进行复述的训练,复述是进行口头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复述可以利用插图进行复述,编写提纲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
&& 五、低年级的抄写和听写句子。
作为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练习,我认为不妨让学生抄写或听写句子,比如二年级学完课文《温暖》之后,让学生所写下面这段话: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国家为人民工作了整整一夜之后,还亲自与清洁工人握手,说声感谢,送去了春天般的温暖。周总理与人民的心连心。在这段话中包含了才学不久的几个生字,9个新词,包含了课文中几个重要句子,还实实在在地渗透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六、让学生练笔,模仿段落进行练习。
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练笔,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特级教师于家正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后,设计了“新型玻璃自述”的练笔,他把全班学生分为五组,每组分别练习一篇新型玻璃的自述。他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现在,别忘了,你就是新型玻璃。要会夸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途写清楚,叫人一看就想买你。”学生跃跃欲试,动起笔来。
这一课的练笔,于老师根据说明文的特点,要求学生以自述的方式,分组练写一种新型玻璃。这种表述不是简单复述,而必须改变人称,又带有童话的趣味性,还有广告特色,激发了学生欲望。设计的这一练习,促使学生吸收课文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还有许多,那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激发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备教材,精备学生,设计安排好每堂课,设计安排好每一堂课,运用生动活泼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施教,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
二、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教材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要按“大纲”要求和教材系统,把握好每一项训练的点,具体地讲,就是要在一篇篇课文中选定几个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因为教材是教学所用的材料,它是以一篇篇完整的课文形式提供给我们的,所以在一堂课内,我们没有必要教学生学习课文中所有的知识,只能根据既定的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怎样选择寻求呢?总的来说,是要根据学年段以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的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三、把握语言文字训练的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年级,每个年级都有阶段性,并确定有各自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要据此来准确掌握语言文字训练的度,使训练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如三年级的教学要求是“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学习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一些方法。”四年级才有初步了解到教材的每一册,各个单元和每篇课文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第六册的训练重点项目是: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怎么说就怎么写;把一段话写清楚。如《爱迪生》一课,是训练学生“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开篇课文,教师应以“导”为主,以课文的三、四自然段为例,训练学生读自然段,给自然段分层,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能力。《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则是处于一、二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向三、四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过渡的地位,应是训练学生学习课文中的自然段是怎样突出“抓特点有顺序”的。总之,第六册教材中的各个训练重点都只能在自然段这个度的范围中进行落实,这样才算把握准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度。
四、训练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就拿句子训练来说,除了常见的造句训练之外,还可进行“仿句训练”、“读句训练”、“改句训练”、“扩句训练”、“缩句训练”等。
要想取得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效果,必须进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三个层次的训练,三者均不可忽视。前二者在前文中已谈得较多,最后,谈谈运用语言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实践。理科教学很注意知识的迁移,讲了新知识以后,一定要设计练习让学生练一练。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字词句篇知识讲的倒不少,但是什么时候迁移呢?我们语文课教的一些语言和知识,不能总停留在教师“讲过”,学生“领会”这一水平上。而是应该抓住重心,精心设计一些练习,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及时地将一部分词句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语汇”。语文课应该多增加运用语言的环节,也就是说,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完以后,要保证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练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
同时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书报。许多老师的经验证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广泛阅读是重要的一环,只读一本语文书,无论如何是不够的。我在班里设了读报课,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看报。廛上读报,要求开始比较低,可以交头接耳,一般只要求把看过的文章题目记下来。这种让学生感到轻松的课,他们乐意上。后来。让学生轮流上讲台,介绍自己在书报上读到的趣闻和知识。既交流、检查了学生读报的内容和效果,也使学生受到了说话和训练。同时还结合课文的教学,推荐学生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阅读兴趣,也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不仅阅读学校里订阅的那几张报纸,也开始读《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等,课外阅读量大幅度增加,同时语言能力也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总体质量,必须加强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达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语文课外知识积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