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多模态话语分析析的创新性体现在哪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教科书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教科书语篇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元读写能力 教育语篇 多模态性分类号: G642.4形 态: 共 67 页 约 43,885 个字 约 2.099 M内容阅 读: 内容摘要教育语篇在教育和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教科书语篇作为教育语篇的一种主要类型,在其形态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不断推进教科书语篇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基于系统功能语法上的新的话语分析方法,致力于探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系统在同一语篇内如何互动生成意义。克里斯和凡?勒文于1996年提出的视觉语法成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里程碑。此后的多模态话语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应用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认识到多种符号系统同时建构语篇意义的事实,不再是以往的单模态话语分析将教科书语篇视为纯文字文本,其他符号系统不参与意义建构。
然而,很少人研究大学教科书与其他语类的关系以及不同学科教科书之间的差别(杨信彰,2007:19)。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来研究纸质版教科书语篇的多模态性,并阐述文字和图像模态之间意义建构的互动机制。本文尝试对八本不同学科的中学和大学纸质版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多模态内容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揭示了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学科教科书的多模态性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对导致差异的原因进行尝试性探索,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认知学习能力。其二在于纸质版教科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而不是专注于和学习者建立人际关系或者建构语篇结构的功能。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教科书开发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全文目录文摘英文文摘Chapter 1
Introduction1.1 Research Background1.2 Rationale for Choosing the Topic1.3 Purpose of the Study1.4 Multimodality, Multisemiotics and Multiliteracies1.5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1.6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1 Introduction2.2 Textbook Discourse: Monomodal Perspectives2.2.1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of Textbooks2.2.2 Textbook Discours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2.2.3 Textbook Discourse: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2.2.4 Studies of Visuals in Textbooks2.2.5 Summary2.3 A Surve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2.3.1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MDA2.3.2 A Key Tenets of SFL for MDA2.3.3 Kress & van Leeuwens Visual Grammar2.3.4 Royces Framework of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2.3.5 Summary2.4 Textbook Discourse: Multimodal Perspective2.5 SummaryChapter 3
Methodologies in the Present Study3.1 Introduction3.2 Methodology 1: Multimodal Content Analysis3.2.1 Introduction3.2.2 The Corpus in Stage3.2.3 Categorization of Content Analysis3.3 Methodology 2: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3.3.1 Introduction3.3.2 RoyceFramework of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3.3.3 The Corpus in Stage3.4 Summary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4.1 Introduction4.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MCA4.2.1 Types of visual4.2.2 Types of Technology Used to Create Visuals4.2.3 Location of Visuals on Page4.2.4 Visual Density and Proportion of Visual Blocks to Text Blocks4.2.5 Analysis of Process in Visual4.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MDA4.3.1 Introduction4.3.2 Results of Ideati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4.3.3 Results of Interpersonal Intersemiotic Complementarity4.4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4.5 SummaryChapter 5
Conclusion5.1 Answers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5.3 Limita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5.4 SummaryAppendixReferencesAcknowledgements相似论文,
92页,G642.4
H319.3,64页,G642.4
H319.36,103页,G642.4
H319.9,68页,G642.421
H319.3,73页,G642.421,90页,G642.421
H319.3,57页,G642.421
H319.3,78页,G642.4 H319.35,76页,G642.4 H319.32,67页,G642.4 H319.3,51页,G642.4 H319.32,51页,G642.4 H319.3,53页,G642.4 H319.3,76页,G642.4 H319.9,66页,G642.4,95页,G642.3
H319,59页,G642,83页,G642.4 H319.3,52页,G642.3
H319.3,64页,G642.4 H319.3中图分类:
> <font color=@2.4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高等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2012 book.多模态话语分析教材设计--《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多模态话语分析教材设计
【摘要】:随着新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新媒体时代的话语呈现出多样化的新形式,越来越多的符号源参与意义构建,形成了多模态话语。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运而生。它主要研究不同模态在意义构建中的相互关系。今天,多模态话语无处不在,理解多模态话语已成为日常交际活动的一项基本技能。
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教科书无疑必须设计如何传授这种基本技能并为此提供必要的素材。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教科书逐渐呈现出多模态的特点,教材编写正朝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判断一部教材是否为传授上述基本技能而编写,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教材本身进行分析与评判则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是目前语言学界应用较广,而且是教学实践中较成功的方法。对教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助于教材编著者了解反馈意见,有助于多模态意识、多元识读能力和话语创新能力的提高。
本文基于克里斯和凡.勒文的视觉语法框架和马丁尼克和萨尔维的图文关系理论,提出分析文本和图像共同构建意义的框架,突破了过去对文本或图像进行孤立研究的局限。通过对《体验英语视听说教程》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本文解析了文本特点和图像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此也验证了笔者的框架理论。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多模态教材中图像的三大元功能是如何体现的?
(2)在教材中文字和图像二者关系如何?如何共同构建意义?
研究的结果显示,这一套视听说教材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充分体现了文本的特点和图像的三大元功能。教材编者运用各种社会符号共同实现教材的意义。在图像与文字的关系上,该教材中的不少图像仅仅只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还没有起到多模态话语中图像应有的主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笔者提出的框架理论在分析多模态语篇是有效地,可以广泛应用。
在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指出了教材编写在多模态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处理图像与文字关系,提出了一些在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教师教学活动和教材编写等三方面的建议。
论文也存在着局限性,主要在于未对听觉资料和动态图像作多模态分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H319.3【目录】:
Acknowledgements5-6摘要6-7ABSTRACT7-10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5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2 1.2 Data Collection and Methodology12-13 1.3. The Objectives of Study13 1.4.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13-14 1.5. The Layout of This Thesis14-15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5-25 2.1. Introduction15 2.2. Previous Studie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15-20 2.3. Previous Studies on Textbook Discourse Analysis20-24 2.4. Summary24-25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5-32 3.1. Visual Grammar25-27 3.2. Martinec and Salway's Image-text Relation Framework27-30 3.3 Proposed Framework30-32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32-64 4.1. Analysis of the Text32-37 4.2. Analysis of the Images37-60 4.3. Analysis of Image-text Relation60-62 4.4. Summary62-64Chapter Five Conclusion64-68 5.1 The Major Findings64-65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65-66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6-68References68-72Appendix72-74学位论文数据集7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周媛;张发祥;;[J];海外英语;2011年10期
喻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6年12期
张冬钦;[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6期
刘慧琴;;[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李战子;[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潘艳艳;;[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朱永生;;[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胥国红;曲航;;[J];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辛志英;;[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游玉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孙素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李晓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田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汪东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王晓农;安广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郭炎武;罗小娟;;[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高蕊;赵滨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王越;;[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刘艳方;;[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党军;;[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赵广州;;[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周美玲;苏新春;;[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义君;;[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左雁;;[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艳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谷志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龙金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华维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涂家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潘鸣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李先锋;[D];西南大学;2011年
佟颖;[D];黑龙江大学;2010年
张征;[D];山东大学;2011年
邱宝林;[D];上海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钱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吴笑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卓文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慧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崔乃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郭恩华;[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徐艳艳;[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晓利;[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吴莎;[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许祖华;[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起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李妙晴;;[J];电影文学;2007年15期
高蓉;;[J];华章;2010年03期
励松青;[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韦琴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胡壮麟;;[J];基础教育课程;2006年05期
文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张洁;;[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1年01期
蔡基刚;唐敏;;[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4期
张三花;[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谢贤春;;[J];电影文学;2009年06期
Ellen F.P徐赳赳;;[J];当代语言学;1993年03期
李洁;[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熊沐清;[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朱毅恒,周亚卉;[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白德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1期
黄振定;[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唐小松;[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赵华敏;[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3期
李战子;[J];外语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英敏;高峰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朱中都;;[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毛浩然;徐赳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君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徐晓叶楠;林丹华;;[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周静敏;;[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易美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侯敏;孙建军;;[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宁;;[A];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脑病诊治新进展高级研讨班专家讲义及论文汇编[C];2010年
周佶;徐薇;;[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甘莅豪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刘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施旭;[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顾曰国;[N];社会科学报;2008年
浙江大学教授
胡晓云 本报记者
孙鲁威;[N];农民日报;2011年
陈汝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刘垠;[N];大众科技报;2009年
郑州市纬五路第一小学校长 陈淑萍;[N];河南日报;2002年
顾曰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彭珍荣;[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任俊英;[D];复旦大学;2006年
王又佳;[D];清华大学;2006年
张伟忠;[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赵英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张征;[D];山东大学;2011年
陈群;[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张玉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于天昱;[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王磊;[D];外交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倩;[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李顺臣;[D];西南大学;2011年
陈向阳;[D];暨南大学;2000年
王娟;[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蒋莉华;[D];四川大学;2003年
唐文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杨钠;[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陈希茹;[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马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董素蓉;[D];山东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摘要]随着现代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交际有了全新的环境。本文对多模态话语的发展以及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多模态 多媒体 大学英语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02   一、什么是多模态分析   虽然传统的话语交际中大部分意义是靠语言因素体现的,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说话人的语音、语调、手势、表情、交际场景的自然环境等非语言因素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人类的交际不再只是通过单一的语言来实现,而是需要依靠多种因素共同完成。对这种交际的分析也不再单纯从话语方面进行,而是需要从多种角度切入。这些因素即被称作符号或模态,对这些模态的分析就是多模态分析,而这种方式产生的话语便是多模态话语。任何意义的表达都是由多种模态符号共同实现的,所有的模态符号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作用,单独研究某种模态并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非常必要。   二、多模态话语的发展   著名法国语言学家Roland Barthes于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是国外对多模态话语最早的分析。R.Barthes在该论文中对图像与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此后,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多模态研究已经进入诸如文化研究、心理治疗等多重领域。虽然国内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语言学大师胡壮麟是国内首位将多模态、多元识读理念与中国教育相结合的学者,他的此项研究为我国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继胡壮麟之后,很多学者也就大学英语教学与多模态形式展开了分析与研究。本文将根据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以及其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多模态话语最大的特点是跨学科性,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研究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许多在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符号,包括动画、图片、颜色、音乐等,已逐渐成为社会交流中的主要手段。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上课过程就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多模态话语设计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以及媒体层面。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从媒体层面进行。   三、多模态话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占据教学的统治地位,其他模态则起着辅助和补充作用。因此,对大学英语课堂中话语的分析单从语言的角度来进行是有缺陷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通常包括导入、词汇讲解、课文分析、练习与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涉及多种模态,其中包括教师口语、教师肢体语言、PPT、师生交流、教室环境等。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中的一堂课为例。这篇文章的话题是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本堂课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PPT幻灯片与教师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模式。PPT幻灯片中包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项目。在导入阶段,幻灯片的第一页显示文章标题和一幅竖起大拇指的图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大家在图片中能看到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给出回答;教师进而为学生讲解这幅图片,它的含义是“very good”(非常好),并引导学生了解图片上的这个动作就是“body language”的一种。因而,这幅图片为教师的讲解提供了支持,与教师的口语共同完成了该部分的语篇功能。当学生了解什么是“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之后,教师进一步与学生互动,示范一些肢体语言的动作,让学生猜测这种肢体语言表达的意义,例如:1.教师做出OK的手势,学生猜出这个手势的意思是“好,可以”。2.教师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敲扶手,抖动双腿,学生猜出这个姿势的意思是“我很紧张、不安”。3.教师做出双眉紧促的表情,向学生示意这个表情的意思是“生气、紧张”。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与口语相结合,学生不但能够有效地理解“body language”的含义,而且能够进一步总结出“body language”包括gesture(手势)、posture(姿势)和expression(表情)等。由此可见,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模态为口语与文字、图像、肢体语言相结合的形式。   二是词汇讲解与课文分析阶段。在单词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PPT播放单词的录音,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单词、短语。在讲解词意时,教师适当搭配词汇的英文解释与图像等,例如单词“badge”,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出一枚徽章的图片,并给出文字“a piece of metal, cloth or plastic that you wear or carry to show that you work for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or that you have achieved something.”这样,学生一看便知道了“badge”对应的汉语意思,并且能够理解该词汇的英文解释。进入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为学生播放课文的录音,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出语篇。分析课文的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口语交流的过程,PPT上所呈现的文字能够对该过程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教师在PPT中给出难以理解的复杂句式的结构分析和汉语翻译,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句意,实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互转换。由此可见,词汇与课文的讲解过程主要是口语、声音、文字、图像等模态相互结合来完成的。
  练习、总结与布置作业环节主要是由师生口语、文字相结合的模态完成。例如,在做英汉短语互译的练习时,教师在PPT上事先准备好习题和答案,这样,在练习过程中,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可以在给出反馈后播放PPT,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答案与所给答案是否有所出入,帮助学生一起改正不妥之处。一堂课即将完成时,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时,教师所依赖的最主要的模态就是口语和文字。教师总结时通常需要进行总括,突出教学重点,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进行如下总结:“Today we have learned three kinds of body languages, that is, posture, gesture, and expression.”(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肢体语言:姿势、手势、表情。)课堂总结是即时的,说完即可结束,教师可以选择用口语,或配合板书来完成。布置作业的过程与课堂总结过程所采用的模态并不完全相同。作业是需要学生记录、保存、并在课后及时完成的,因此,单独的口语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就需要文字模式与口语模式相配合,最佳的方式是教师在PPT上提前写出本堂课作业,为学生布置时播放到此页,一边用口语向学生布置作业,一边让学生随堂记录。PPT中的文字较板书文字而言,可为教师节省课堂时间,与此同时,更为清晰明确。   四、多模态话语对大学英语课堂的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如今,在多模态话语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已发生了巨大地转变。无论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备课过程中,都呈现了多模态的特点。   多模态的英语教学可以弥补单模态英语教学意义表达的不足,例如,教师语言表达不充分时,可以通过添加肢体语言、图像、声音等模态来协助讲解;同时,多种模态的配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某种模态来突出重点部分的意义,教师可在某个重点词汇上加重读音,反复播放其读音,在某个重点句子上加下划线或加粗字体、改变字体颜色等;多模态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纯文本或教师口语往往不能完全说明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难度较大的词汇、语句、情景通过图片、图示、模拟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传递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   多模态的大学英语课堂同时也为学生的多元识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学生在课堂中,不但能够学到英语知识,而且能够多方位的认识知识的构造,并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所体会。与此同时,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教法的改革。要想上好一堂课,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探索使用何种模态、如何搭配模态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多模态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强化教学,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不协调的模态组合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意义的构建具有消极作用,甚至导致意义传递的抵消。例如,教师将每一个单词都放在PPT课件中,并配上相应的释义,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无法突出哪些才是重点词汇。或者,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过多的使用图片、视频等模态,这样久而久之会削弱学生的兴趣,并且使课堂的重心发生偏移。因此,模态的搭配极其重要。   综上所述,虽然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是整个课堂的主要模态,但是,单独使用语言这一种模态是不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一堂有效的课程需要语言模态与其他模态相结合来完成才能充分发挥有效性。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多模态话语的选择最关键之处在于如何使不同的模态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在模态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模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相互促进的搭配方式。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则应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来选择话语模态。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04).   [3]郑树棠总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张丽
欢迎转载:
推荐: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5页
2007年第5期
总第138期????????外语学刊FOREIGNLANGUAGERESEARCH??????????2007,No.5
SerialNo.138
后现代主义等许多人文科学关注的焦点。编者按:话语分析不仅是语言学关注的对象,而且是语言哲学、
目前,话语分析可以区分为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其实,话语分析应该以话语为对象,或者以语言本身为目的,或者以人及人的世界为目的。前者属于语言学,后者属于语言哲学,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朱永生先生的文章为我国话语分析的开展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丁建新、廖益清等先生也从不同角度出发,在话语分析领域进行着细致的耕耘。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提?要:迄今为止的话语分析基本上局限于语言本身,即只注意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诸如图象、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这就使得话语分析带有较大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局限性。本文将论述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4个问题:(1)多模态话语的产生;(2)多模态话语的定义;(3)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性质和理论基础;(4)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7)05-0082-5
TheoryandMethodologyof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
ZhuYong-sheng
(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Thediscourseanalysisthathasbeendonesofarislargelyrestrictedtolanguageitsel,f.i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languagesystemandsemanticstructureandtheirrelationtocultureandcognition,withotherwaysofmeaningmakingsuchasim-ages,sounds,coloursandflashesignored.Thishasmadediscourseanalysisfarfromcomprehensiveandexhaustive.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whichstartedinthe90softhelastcenturyinthewest,cansolvethisproblemtoagreatextent.Thispaperattemptstodiscussfourissuescloselyrelatedto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1)wheremultimod2)howmultimod3)whatisthenatureandtheoreticalbasisofmultimoand4)Whatisthecontent,methodologyandsignificanceof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
Keywords:multimomethodology
自美国语言学家Harris于20世纪50年代初
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这一研究方向
以来,世界各地的话语分析家作出了很大努力,提
出了各种各样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
实例分析,解剖了话语活动内在的规律以及话语
活动与意识形态和认知模式之间的关系。(朱永
生2003)然而,这些理论和方法,基本上都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即只注意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忽视诸如图象、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这就使得话语分析带有较大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局限性。本文将论述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4
第1页/共5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模态语篇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