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教育孩子罗非鱼是不是不可以吃吓唬他

教育孩子不宜吓【时间:
09:01 来源:内江晚报】【字号:
  ■ “你不乖乖睡觉,明天就告诉你的老师。”“你不好好学习,警察叔叔就会把你抓走。”“不认真吃饭的孩子,晚上就会被大灰狼吃掉。”记者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家长都曾这样吓唬孩子。
  ■ 部分家长告诉记者,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或者无理取闹,着实不知如何处理时,吓唬有一定作用。但业内人士介绍,这类话语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恐吓”危害大
  影响孩子性格
  市中区某幼儿园的廖园长介绍,吓唬孩子的话语在成年人眼中,或许微不足道。但家长的眼神和说话时的表情,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
  “肖思雨(化名)小朋友是一名非常内向的孩子,课间休息都会坐在座位上,很少与其他小朋友玩耍。老师与其沟通,她也一句话不说。”廖园长介绍,经过任课老师的观察,发现她的爸爸非常喜欢使用恐吓式的话语,孩子默不作声,也会受到严厉指责。
  廖园长介绍,恐吓式话语会导致孩子惶恐不安,极度缺乏安全感。经常被害怕、担忧的情绪所包围,就会出现噩梦、惊醒、啼哭等问题。
  如果家长总是将恐吓式话语挂在嘴边,在孩子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此外,由于家长在吓唬孩子的话语中安插了各种“角色”,使得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例如家长总是说“如果表现不好,警察叔叔就要来抓你”,于是,孩子内心就会畏惧警察。当其真正遭遇危险时,不敢向警察求助。
  廖园长说,家长若是经常使用“你不乖,妈妈就不陪你玩了”“你不吃饭,妈妈就走了”等话语,孩子可能会为了得到妈妈的陪伴而故意讨好。长此以往,即便遇到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事情,也会因别人的期待而强迫自己去做,逐渐形成讨好型人格,慢慢失去自我。
  关爱孩子
  温柔引导胜过吓唬
  孩子哭闹、躁动不安时,家长应该怎样做呢?廖园长表示,温柔引导胜过吓唬。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想法,可以一起商量,制定规则,共同遵守,将优秀者当作榜样。同时也可以适当惩罚和奖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试着去理解,用足够的自信、耐心和宽容,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不能让孩子生活在“威胁”中,否则会让孩子“满腹忧伤”,形成忧虑、自卑性格。
  成长过程中
  应多些鼓励和支持
  我市某职业学校的心理教师谢林峰介绍,很多家长并未意识到恐吓式教育的严重性,甚至将其演变成主要的教育方式,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谢林峰说,4岁到7岁的孩子逐渐步入“竞争期”,此时,他们在心理上表现为好胜、好强,同时还比较叛逆。家长经常采用恐吓式教育,孩子的情绪就得不到缓解,若是把握不好度,更会让孩子产生过激行为。
  另外,家长经常采用恐吓式教育,还容易让孩子产生怀疑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大人只是吓唬我而已”的心态,从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继而影响正常社交。
  谢林峰建议,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最好走进其内心世界。正面强调和疏导,多鼓励和支持,这对孩子来说,比恐吓式教育更加有效。(全媒体记者 孙慧娟)
编辑:刘书香
【社会热点】
【县区新闻】
【精彩视频】
【相关阅读】
()()()()()超6成家长认为可采用打和吓唬方式教育孩子|教育|成绩|打骂_新浪新闻
&&&&&&正文
超6成家长认为可采用打和吓唬方式教育孩子
商报图形 徐侨唯 制
  商报记者 秦健
  重庆商报讯 孩子成才与否,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很关键。当前我市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何?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昨日,市教科院发布了《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家长只占35.2%,而认为可以采取“打”和“吓唬”方式的家长比例却高达64.1%。
  据悉,这份报告由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根据5081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而成。调查内容涉及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日常教育方法、家庭教育需求等多个方面。
  家长受教育程度如何?
  近半家长有大专以上学历
  中小学生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如何?报告显示,目前我市中小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总体较高,以大专以上学历者居多,且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大体相当。其中,父亲初中以下学历的占26.4%,高中学历占27.7%,大专以上学历占45.9%;母亲初中以下学历的占27.9%,高中学历占26.3%,大专以上学历占45.8%。
  平时在家里,主要由谁来承担教育孩子的工作?从此次调查来看,被调查者中,有2070户家庭表示,平时都是直接由父母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占总数的40.7%,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家里直接由爷爷婆婆即隔代亲人承担孩子教育任务的也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在农村,占11.0%。
  家庭开支在哪些方面?
  教育在家庭开支中居首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愿望。调查显示,持这种愿望的家长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家长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学习上对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辅导,帮助孩子完成作业,甚至是陪读,积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调查显示,目前全市中小学生家庭月经济收入处于1000元以下的占16.8%,元的占38.6%,元的占22.8%,元的占12.6%,7000元以上的只占9.6%。我市大多数中小学生家庭月处于元的中等及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
  然而,在教育上的花费却是家庭开支中最大的一笔。根据调查,从家庭的消费结构上看,家庭开支最多的前三项分别为:教育、医疗、储蓄,比例依次为35.2%、17.9%、12.5%。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
  一半家长经常与孩子谈心
  除了在学校,孩子回家后的教育情况如何?报告显示,有57.8%的家长能够与孩子保持正常沟通交流,能够做到互相理解和相互尊重。有97.4%的家长都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既要保持权威性,又要建立朋友关系,当孩子碰到困难时,93.4%的孩子首先会想到父母。
  83.8%的父母认为孩子爱自己,整个家庭亲子关系比较和睦,而半数以上的家长能通过闲聊和正式谈话等方式做到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调查显示,能够“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谈心”的家长占50.2%。谈心内容最多的话题也是孩子的学习。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惩罚孩子,家长对此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调查显示,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家长只占35.2%,而认为可以采取“打”和“吓唬”方式的家长比例却高达64.1%。
  家长教育技能如何?
  近四成家长不知怎么教育
  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但孩子却嫌唠叨不爱听,这样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出现。为什么孩子不爱听,原来,很多家长缺乏教育技能。
  调查显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最大烦恼”排在第一位的是“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39.7%),其次是“没有时间教育孩子”(27.5%),排在第三位的是“教育孩子的意见经常不一致”(25.1%)。完全有能力教育孩子的家长只占了极少数。
  对此,91.7%的家长愿意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改善和培养教育孩子的能力。目前,近半数家长都是通过看书自学的方式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90.6%的家长都愿意参加系统的“家长课程”学习。
  家长咋了解孩子学习?
  近半数家长只看考试成绩
  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但是他们是从哪些渠道来了解关心的呢?根据调查,近半数家长仍以看孩子考试成绩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满意。
  调查显示,目前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是“看考试成绩”(46.2%)和“听孩子汇报”(39.0%),主动“到学校问老师”的家长并不多,只占被调查者的13.8%。其中农村家长更注重从老师那里获得孩子的学习情况。
  从家长对孩子学习表现状况的评价来看,城市孩子的学习表现总体上要稍好于农村孩子。数据显示,61.5%的被调查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满意,其中农村被调查者的比例(69.4%)高于城市被调查者(57%)12.4%。
  此外,83.6%的家长能够主动帮助孩子寻找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但仍有3.6%的家长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在孩子考试前,61%的家长会给孩子减压,建议孩子放松。
  家长:最关心孩子学习成绩
  “我也注重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兴趣特长,不过,最关心的肯定还是学习成绩。”家住黄泥Y的黄女士昨日坦言,自己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黄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女儿这学期刚上一年级,在前不久的一次语文考试中只考了80多分,让她十分担心。最近一周下班,她天天回家辅导孩子学习。“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大,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最有说服力。”黄女士说。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我送他到学校去上学,就是希望他能多学知识,学习成绩当然是我最关心的!”昨天,九龙坡区周秀兰说。周秀兰的儿子目前正在上高二,她说,尤其是孩子上了高中以后,学习成绩好坏将直接影响儿子的一生。
  专家:要关心孩子人格健康
  根据调查结果,我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水平不断丰富和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有了提升。然而,全市家庭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市教科院副院长王玮虹表示,家长能否选择一种正确的教育模式,取决于家长是否是一个爱学习和思考的人。
  市教科院党委书记伉大林表示,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个体化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与学校的总体性教育有一定差别。“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伉大林说,家庭教育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家庭很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关心孩子成绩,也能做到关心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原标题:黄荆棍下出好人?超六成家长仍深信)
(编辑:SN02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名是不是不可以注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