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编剧作品博除了写《读史要略》,还写过什么书?

&&&&【XSM】读史要略(上下册)&徐兵博&新华出版社4
邀请好友参加吧
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4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一位军事干部的 “跨界”之作 -军报记者
一位军事干部的 “跨界”之作
一位军事干部的 “跨界”之作
——散谈徐兵博和他的史学专著《读史要略》
西方有一句民谚:“最好的东西,往往是意料之外,偶然得来的。”
当徐兵博把他刚刚由著名作家二月河、梁衡、周大新、李庚辰联袂推荐,经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80余万字的《读史要略》送到我手上时,既在我在意料之外,又在我意料之中。
我俩是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徐兵博却“跨界”成为一名军事干部,从排长干起,历任连长、作训参谋、营长、部队长,现为陆军直属某部副参谋长。他弃文从武后居然干得风生水起,也让我们许多同学颇感意外。
在校期间,徐兵博属于那种不事张扬,潜心求学,业余时间大多泡在图书馆里的学员。1996年,中宣部组织全国1000多家报社联合举办的“迎香港回归征文比赛”,他创作的历史散文《静海寺的回声》获得一等奖,并赴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时,在荣获全国一等奖的10人中,9人是全国知名的作家,唯有他是一名在校的大二学生。
毕业4年后,徐兵博重返母校攻读新闻系研究生。在研学新闻专业之余,他常去旁听知名史学家季云飞教授的历史教学。在季教授指引下,他开始涉猎满清历史研究。从通读《曾文正公文集》开始,遍及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袁世凯等晚清要人的传记和史料,历经三年孜孜不辍。学成归来后不久,他被选调入原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工作。面对作战指挥工作的全新挑战,在工作之余,他通读完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李际均主编的十七卷本《中国军事通史》后,继而研读《史记》和《资治通鉴》等诸多史学专著。其后6年时间,无论平日公文包内,还是出差路途行李箱里,抑或床上枕边台灯之下,史书成为他的必备。
一个偶然机会,他得到一套台湾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这套战争史学巨著是蒋介石败逃台湾后,目睹军事之失利、国家之颓败,于1957年责成其子蒋经国组织台湾“三军大学”数十名精于战争实践的将校军官集体撰写,由大学者钱穆担任主编,蒋经国担任总编撰,历时15年编撰而成。这套书以治史严谨,体例独到,文字凝练,检讨深刻,涉猎全面,成为近代军史编撰的经典之作,深得得港台资深军事学者好评。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出版繁体竖版,但大陆史学界鲜有人对其深入研究,有关著述也很少。
2015年,徐兵博调入原总参谋部作战试验室任主任。结合担负的作战实验任务,他在重读《中国历代战争史》的同时,遍览史书,从《山海经》到《三皇五帝》,直至阅至“慈禧太后”。为巩固阅读实效,他边读边撰写读史笔记以强化学习实效。起初,他每篇以1500字至2000字的节奏,不定期将读史笔记发布于微信“朋友圈”中,得到了诸多朋友的好评和追读。在收获朋友“点赞”的同时,许多朋友也由此与他展开热烈的公开商榷或私聊,甚至是争执。这使得他不得不对每天发布的“笔记”严谨起来。对于每一篇笔记,他都在广泛参阅查证详实史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后撰写发布。朋友们看完他的读史笔记,纷纷转发到各自的朋友圈。一位在新华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的朋友读完他的部分笔记后,主动联系他商讨结集出版事宜。等他回过头来梳理文稿时,发现已然“码”出80余万字。
纵览《读史要略》一书发现,作者着眼从众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挖掘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以360篇要人、要事和要著为研读对象,力求“探寻”历史本源。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选择上,作者大多选取一些不为人知、或者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后人忽略的“要人”和“要事”(比如商朝女将妇好、南宋名将孟珙、东晋名将陶侃等);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上,作者本着“窥一人而知时代之特征、知一事而知天下之兴衰”的思路,对于那些广为后世熟知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以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来阐述,前人已有之论不再赘述,避免给人“拾人牙慧”之感。比如,作者认为明清之交,女真族之所以能够以100万余人的少数民族征服上亿人的明王朝,其历史的“原动力”则是因为明清之交,由于气候的异常寒冷,使得温带南移,导致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生存条件不断恶化,经济出现大面积衰退,迫使其向南迁徙以寻找适宜生存立命的地区。由此,得出为了民族主体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南征”,是女真人创造“不可敌”神话的主要“原动力”的结论。此外,作者还通过推理得出历史人物的爱、恨、情、仇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 “原动力”之一。这些结论都为史学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在撰写读史笔记过程中,作者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史料收集的便利,在借助考古学界考古发现历史佐证的基础上,力图还原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湮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真相。比如发生在5000年前的“涿鹿之战”,作者在对各类史料进行综合辨析的基础上,将过去的神话传说还原为现实的战争情节;还比如对袁崇焕的评价,则通过甄别复杂曲折的历史事实去还原本真,质疑有别于许多史学家关于袁崇焕是“被清王朝所利用”的固有评价;再如秦赵长平之战,作者借助诸多考古成果,运用历史推断和科学辨析,得出白起不可能“坑杀”40万赵卒的历史结论。
《读史要略》一书洋洋80余万字,基本上是以中国历史的走向和脉络为主线,不游离于中国历史的大体发展趋势。作者通过在大量新旧史料基础上的“还原”和自己全新的历史“见解”,保证了该书兼具可读性和历史穿透力。书中每篇笔记篇幅不长,均以散文化的叙事方式,以杂文化的史论风格,用全新的历史认知和阅读体验探寻解读历史,使该书具备了“知识图谱”的特征,易于读者接受和掌握。特别是在生活快节奏,阅读碎片化,信息海量化的当下,大多数读者难以花大把时间通读诸如《资治通鉴》《史记》之类的大部头历史著作,《读史要略》的出版发行,无疑给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读史文本。同时,作者以业余军事历史研究者的视角,通过 “跨界”“跨域”式的探索,拓展了历史学学习研究的观察视角和思考方式。
页面加载中,请稍后…徐兵博邀饮于西山八大处&&&&&&&&&&
发布者:&|&
浏览(8559) 评论
&|&发布时间: 08:30:36&最后更新时间: 00:11:21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徐兵博邀饮于西山八大处
&&西山对酒乐陶然,
&&始信京郊别洞天。
&&李白刘伶同此醉,
&&万家灯火灿窗前。
形&式:手稿
书&体:行楷书
规&格:19*24cm
西山夜景大写意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日,陪吴震启老师、曰德吾友在八大处演诚师禅房内品茗论道。吴老师一席话于我如醍醐灌顶。遂记吴老师诗并和之:《西山品茗》吴震启:甚喜平生屡遇寒,消遥自在有何难,帘中可透三山翠,茗里能参半日禅。吾合之曰:《西山品茗有感》--和吴震启师&
三山叠青翠,八寺沐佛音,细雨听高论,微风拂我心。文博
:徐兵博&( 17:46:05)&
日,陪吴震启老师(中国书协党组书记、展览部主任)、曰德吾友在八大处演诚师禅房内品茗论道。吴老师一席话于我如醍醐灌顶。遂记吴老师诗并和之:《西山品茗》吴震启:甚喜平生屡遇寒,消遥自在有何难,帘中可透三山翠,茗里能参半日禅。吾合之曰:《西山品茗有感》--和吴震启师&
三山叠青翠,八寺沐佛音,细雨听高论,微风拂我心。文博
:兵博&( 17:44:40)&
把酒临风,寻古人。读此诗,快哉!
:在水一方&( 21:56:51)&
19厘米乘24厘米,不大呀。不是毛笔写的,是似钢笔的那种软笔写的吧。
:软笔&( 02:19:01)&
:一可&( 18:16:19)&
:&( 20:35:58)&
如此相邀醉酒,真是美哉!
:&( 11:45:28)&
欣赏了!问好震启!
:&( 11:18:25)&
:&( 10:45:48)&
快乐生活,美哉美哉!
:&( 08:53:38)&
10 篇, 1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兵编剧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