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闻法过程中修持六度?

新闻动态News当前位置:& > 杂文
天台教观修持法简介
作者:释觉修
  天台教观修持法简介
  释觉修编著
  佛教法师释觉修注:归依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在11月9日,法师与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主编陈星桥见面,要在法音杂志上全面介绍《天台教观修持法》,因此法师就把天台教观简介发过去!并且作了重大修订!现在先在百度与新浪上发表如下:
  《天台教观》讲述的是天台宗大乘止观的修持法门。是智者大师所创立,由他的弟子灌顶大师总结发扬的一代时教,是教观并举的总持法门。其修持法,分为藏通别圆四种教法和止观双修的修禅法门。四教的修持正因是:藏教为析空观,通教为体空观,别教为次第三观,圆教为一心三观。四教的修持正果是:藏教中的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是四果阿罗汉,缘觉乘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藏教菩萨乘的最高果位是“如佛”。藏教是三界内行人的三乘修持法。三界内通教菩萨修持的是六度万行,最高果位显示的也是“如佛”。与藏教菩萨修的最高果位的如佛一样(与圆教的第七信位齐――第七信位是回向心位)。别教是三界外的大菩萨的修持境界,其修持的菩萨法是不思议六度十度法,最高果位显示的也是“如佛”(与圆教的第二行位齐――饶益行位)。但比通教的“如佛”要高。圆教的菩萨修持法是称性六度、十度,其最高果位才是真正妙觉极果的佛陀!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所以编著者,首先对天台教观作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介绍,从而使读者有一般性的总体了解,然后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后,对天台教观在认识上更为清楚,在修持时更为明确自然。
  现在首先简述一下《天台教观修持》的概貌。以下分七个部分介绍:一、天台教观的判释 五时八教;二、 天台教观的理论要点;三、 天台教观中的止观种类;四、天台教观的修持特点:天台教观中的波罗密法;五、天台教观中修行层次:天台教观中的六即佛;六、天台教观的修行实践:天台教观中的十乘观法。
  天台教观以《妙法莲华经》为立说之根本。并以《般若经》和《涅经》为相摄相扶之辅助,最后指归西方净土。而以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的三部著作《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小止观》为《摩诃止观》的简略本)作为修行指南。
  一、天台教观的判释:五时八教
  “五时八教”的判释是经过智者大师及以后数代天台祖师综合天台教义创立的。“五时”是把佛祖的三藏十二部经,分成五个说法时期。并以“五味”相比喻。五味是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智者大师把伟大佛陀的五个说法时期划分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时。即:
  第一、华严时,讲说《华严经》,譬喻东方日出照高峰。只有大菩萨能领悟。故比喻如牛出“乳”。
  第二、阿含时(鹿苑时),在鹿苑说法。说《阿含经》,谈小乘(藏教)法门。譬喻上午八九点钟,日照幽谷山涧。味为如由乳出酪。
  第三、方等时,这一时期佛广说藏通别圆四教,说《大方等集经》、《宝积经》、《楞伽经》等等经文。譬喻九、十点钟,普照一切。味如酪生酥。
  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讲“空宗”教义,使小乘人趣向大乘。譬喻日照禺中,如中午前的十、十一点钟,日照幽深处(禺中的解说有二种,一是猴子生活的地方,二是指时间在十点至十一点)。味如生酥成熟酥。
  第五、法华涅时,说《妙法莲华经》和《涅经》,譬喻日当正午,说佛教的根本一乘实相般若。如“日光普照,高下悉平”。如熟酥成醍醐,成妙味顶。
  天台教观的“八教”是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的合称。化仪是指佛祖说法时,所使用的仪式和方式方法。其中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对不同对象用不同的教法。如对大菩萨就用顿教,对声闻、缘觉就用渐教,对同一法会如有菩萨、声闻、缘觉,还有天龙八部鬼神等就用同一语言说不同的法(加上理解不同),互相之间谁也不通气,这叫秘密。对许多法门大家都知道,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小乘人可知大乘法,大乘人可知小乘法,互为补充。故叫不定。其不定教中还可分“显露不定”和“秘密不定”二种。“显露不定”是指听众有大小菩萨、声闻、缘觉、天龙八部等,根性不齐,佛讲说教理或浅或深、或顿或渐,但各有收益。“秘密不定”是指佛在讲说教理或浅或深、或顿或渐,对于听众来说由于理解不同,悟性不同,次第不同,心性不同,各各不相知;但在各人的基础上都有得益。
  天台教观的化法是指佛祖的教法内容。按教理的深浅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藏教是小乘范畴,最终以成阿罗汉为最高目标,主学《阿含经》。其中也包括声闻、缘觉、菩萨等,所以不称小乘教而称藏教,因为以《阿含经》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以经律论为宗依,所以也称三藏教;通教是大乘初门,既可通别教,也可通藏教,因为三教相通,故叫通教,最终以成某一大菩萨(如佛)为目标;别教是三界外的大菩萨所学修的教义,也是最高成就为某一大菩萨(如佛);圆教是最终成佛之道,教会我们怎样成佛,具有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
  藏、通、别、圆四教内容深浅不同,但名称都一样。如都有“六即佛”和“六度”、“十乘观法”等。六即佛简称叫六即,就是“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修行到涅彼岸的菩萨修行法。十乘观法就是:“一观境,二真正发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离法爱”。这十乘观法就是藏通别圆四教的修行次第。藏通别圆的修行内涵及层次却是大大的不同。
  天台教观会告诉我们按步就班地修行成道的方法,其中就有重要的修禅定的“止观”法门。还有如何打坐如何修行“一心”的数息法及不净观法、六妙法门等等。在层次上可修方便法的四果罗汉、声闻、缘觉和怎样修到十地菩萨的法门,最终达到成佛的全部过程的修行方法。所以是我们修行人的伟大法宝!
  二、天台教观中的理论要点
  天台教观中的修行理论要点是什么?就是“性具实相”和“止观法门”二大要点,以实相阐明理论,以止观指导实修。
  “性具实相”的理论要点是天台教观的核心。其包括二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由此派生的有“性具善恶”和“无情有性”诸说。其中所指的“性”,指法性、佛性、也即是真如、本、理、体。性具实相是指三界一切法,既非自生,也非他生,也不共生,而是因缘所生。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一切众生在一念之中,即存在一切现象与规律,心、法不二。一切法当体即是实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切法者即是一切现象和规律。而实相非相!不可说!不可说!只能体会领悟!)
  “一念三千”的理论要点是:“一念”即“一心”,指刹那间的心念活动;“三千”指整个世界,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的万有总和。《法华经方便品》中说“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实相有十个方面: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和本末究竟等,并都冠以“如是”。此即为“十如是”的教法。
  现把法云大师在《法华经义记》中对十如是的解释介绍给大家。(关于十如是的解释在《天台教观修持法》中将有更深入更详尽的解释)。十如是,是以前五个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为权智境。其次四个如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为实智境。最后一个如是(本末究竟等)为权智境和实智境的综合。
  其具体的十如是解释如下:
  如是相:览观三乘教皆有异相,声闻乘教异,缘觉乘教异,菩萨乘教异,故言如是相。
  如是性:性是不改为义也。但昔日声闻教不可改作缘觉教,缘觉教不可改作声闻教,故言如是性。
  如是体:体别为义。声闻行人以四谛声闻教为体。缘觉行人以十二因缘教为体,菩萨以六度经教为体。故言如是体.
  如是力:声闻教作缘断正使力,缘觉教作缘断习气之力,菩萨教作缘断习气尽成佛之力。故言如是力。
  如是作:论言起作是行相,故知作只是行义也。声闻之行有所作,乃至菩萨之行有所作。故言如是作。此五句都是释诸法章门,名为权智境也。
  如是因:以感果为义。
  如是缘:缘者由义万善,能感果即因义,此果由万善得,即是缘义。
  如是果:果以因为义,报经酬答为义,只是一果宜对因名为果,此果有酬因义,即成报义。此四句正是释实相章门也。
  如是本末:此下是第三双结两章门。本则举最初如是相,末则举最后如是作也。
  究竟等者:此结实智章门。
  智者大师再把“十如是”与“百法界”及“四圣六凡,合称十界”。每一界均蕴含其余九界,十界互具而构成“百界”、“三种世间”(五蕴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相配合构成“三千如”,是指世界的一切万有总和。而整体的宇宙相貌即“三千的实相”,就存在於一念之中。这就是“一念三千”的来由,依此从理上说为“理具三千”,再从事上观察说,则有“事造三千”。
  “圆融三谛”的理论要点是:“圆融三谛”,是由“一心三观”发展而来。智者大师提出的“三轨”:即真性轨,是指真如实相之本体;观照轨,是指观达真性之智慧;资成轨,是指在伟大的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下,借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修行的波罗密多行(h?ng)。此三轨与天台教的“空假中三观”相对应。
  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为“空谛”,却有如幻如化的现实相貌即“假谛”。从全体看则不应偏于一面,空即是假、假即是空,空假不二即是中道。“空”是指能量与信息,“假”是指事物的森罗万对于修行人的幻觉!也就是心经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空不异色”的真实写照!
  由于人们对于认识的主体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天台教观中认为,把认识主体、认识活动、认识对象各划分为三智、三观、三谛的三个不同层次,即次第三观。从可思议境达不思议境的一心三观或不次第观的境界。前者是别教菩萨修行过程,后者则是圆教菩萨的修行过程。对于圆教菩萨而言,此时空、假、中“三谛具足,只在一心”。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碍,这就是“圆融三谛”。修此“相即不离”、“纯一实相的圆观”,见空谛得“一切智”,见假谛为“道种智”,见中谛为“一切种智”,即能从净化心灵的修行中达到诸法实相的的境界。
  “性具善恶”的理论要点:此说与传统说法绝然不同。
  天台教观中,把佛性分为三种。圆教菩萨,观非有非无、不染不净之实相为“正因佛性”;圆教菩萨,以能观照显示实相之般若智慧,为“了因佛性”;并以能资助智慧开显正性之功德善行,为“缘因佛性”。
  诸家多说一理,真如名为佛性。而智者大师所谈:‘圆谈十界,生佛互融,若实若权,同居一念。一念无念(即为空的境界),即“了因佛性”;具一切法(假象幻觉)即“缘因佛性”;观照至非空非有时(即为中观第一义),即“正因佛性”。是即一念生法,即空、假、中……圆妙深绝、不可思议’。这段评述是宋代高僧遵式大师所说的高度概括天台佛性说的特征。
  天台佛性说的特色是在于 “三毒(贪嗔痴)即是道 ”, “地狱界有佛性 ” , “ 百界千如是佛境界 ”,“ 贪爱、魔怨是佛母”等警世骇( hài 惊叹)俗的观点。其对于人们尤其是修行天台教观的行人,具有极重要的指导意义!
  天台教观中认为,凡夫与佛,就“理性”上说,平等无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从事相或从修行心灵的净化上研究,相差悬殊。佛对于凡夫是不可思议,凡夫浸于恶,堕深渊,苦不堪言。凡夫只有不断修善去除烦恼才能“朗然大悟,觉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才能有成佛的可能。
  天台教观中,还有一点就是“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既然“色心不二”(编著者注:色心不二就是心物统一论),佛性周遍世界,当然不因有情、无情而有间隔。也就是说,无生命者亦具有佛性。这与历史上,有人(道生法师)在苏州虎丘讲法,使顽石点头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就是从道生法师那儿发展而来!
  三、  天台教观中的大乘止观法种类
  天台教观中所说的大乘止观,升华为佛教的根本途径,成为天台教观的中心内容。智者大师在《童蒙止观》序言中说:“若偏修禅定之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大师说,必须止观双修,定慧均齐修行,才可见法性、成就佛道。
  天台止观种类有三: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以《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为修行指导。
  不定止观以修禅定《六妙法门》为修行指导。六妙为“数、随、止、观、还、净”为开发万行,是降魔成道的法门。由于受到《法华经》开权显实法门的启发,提出以“浅定开深慧”,强调“观”的作用。
  《六妙法门》一卷。主要讲述运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的展转修持法的六种妙法,由浅入深地进入高级境界。
  一数法是指运用一组数字来讲述禅法的次第。如一止、二观、三昧、四禅、五门禅、六妙门、七依定(七觉支)、八背舍、九次第定、十禅支等等。
  二随法是行者因随息(观想呼吸的气流的进出,绵绵密密)顺序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等禅法。
  三以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
  四以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八胜处及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定,即入涅。
  五以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析,反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
  六以净为妙门者,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即便获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人,定证入涅。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
  圆顿止观以“摩诃止观”为修行指导。此法是初后不二、一尘一香、当处圆融、法法互具的实相观法。可以从任何一种止观转修,修禅观无前后、浅深的层次,直接领悟“三谛圆融”之法理。(法师注:“初”是指修行菩萨道的开始,“后”是指成就佛道的圆教菩萨的等觉菩萨。“尘”是指外界影响,“香”是指佛菩萨的加持。)
  能修持“圆顿止观”者,是已达贤圣位的修行人才能办得到。因为“一切圣人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
  云何为圆顿?因为“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深广无涯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信圆位,以圆功德而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此证顿也。”“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证顿也。”
  《摩诃止观》的所谓大意归纳为五:“谓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云何发心?众生昏倒,不自觉知,劝令醒悟,上求下化。云何行大行?虽复发心,望路不动,永无达期。劝牢强精进,行四种行。云何感大果?虽不求梵天,梵天自应,称扬妙根。慰说其心。云何裂大网?种种经论,开人眼目,而执此疑彼,是一非诸,闻雪谓冷,乃至闻鹤谓动。今融通经论,解结出笼。云何归大处?法无始终,法无通塞。若知法界,法界无始终,无通塞。豁然大朗,无碍处在。”简称“五略”。
  四、 天台教观修持法特点:波罗密法
  天台教观修持法特点就是修行天台教观中波罗密法,意思是说修持天台教观能能达不生不灭的涅彼岸。以下简要介绍藏、通、别、圆四教的不同修行(héng)法,对于读者可能有些帮助!
  藏教菩萨修持的是事六度行(héng)。菩萨者,译成中文,就是觉有情。或者译为大道心众生。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藏教菩萨度生方便,假定不断惑,为了度生方便,在百劫之中,伏惑行因。
  修持六度,就是指菩萨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众生认真修持这六件事,可以使自己与他人了生脱死,到达不生不灭的涅彼岸,所以叫做事六度行。以下分别简要介绍说明。
  第一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和无畏施。
  (1)财施有两种,一是内财,自己的身体,像发、毛、爪、齿、眼、鼻、口乃至心、肝、肺内脏等布施于众生。二是外财,自己的财物、地位,像饮食、衣服、财产,土地、官位等用来布施于众生。菩萨行财施时,一切内外财都能布施。
  (2)施是把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施教于人。菩萨行法施时,以清净心,为人演说成佛、菩萨之妙法,而并不希望受教的人恭敬供养。
  (3)无畏施是使受苦受难的人们,获得安慰,心灵上的恐怖状态使之消失或减弱。有时候,财、法、无畏施是互相渗透的。这要看当时的情况所决定。
  第二持戒,有二种:在家戒与出家戒。
  一是在家戒,就是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
  二是出家戒,就是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通于在家和出家。菩萨行(héng)持戒时,以清净心奉持戒法、戒体。修行人虽舍身命,不犯净戒,诚为可贵。
  第三忍辱,有二种:生忍和法忍。
  (1)生忍有二种:一是受人恭敬供养不生骄慢放逸心。应生知恩报恩心。二是受人辱骂打击,不生嗔恨怨恼心。应以德报怨心,对待之。认为是对修行人的一种加持。是修持忍辱的极好机会。切不可搞以牙还牙的不良手法对待。也应该认为因过去自己也对此人如此,所以今天有此还报。这样心态也容易平静。
  (2)对于法忍也有二种:非心法和心法。
  一为非心法,即对于冷热、饥渴、老死等能忍不动。不怨天怨地,应自己好好创造条件,行善积德来改善生活条件。
  二为心法,即对于嗔恨、忧愁、淫邪、骄慢等外来的心理压力及形态上的影响,能忍运不动。一般以远离为最妙。或是在此种情况下以念佛为最佳的办法。菩萨行忍辱时,以质直清净心,对于一切苦乐境界,则能安忍不动。
  第四精进,有二种:身精进和心精进。
  一为身精进,以自身勤行善法,行道、礼拜、诵经、讲经、说法,身不疲厌。解答疑难问题,不生厌烦情绪。
  二为心精进,以自心勤行善道,修观、念佛。精进修习大乘止观法门。菩萨在行精进时,以质直清净心,身心精进,逐步作到一心不乱。身心上能作到放下一切。尽未来际,不生疲厌。
  第五禅定,也有二种:世间禅和出世间禅。
  一为世间禅,就是欲界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和依四无量心修禅定、四无色定等,均属凡夫所修之禅 。
  二为出世间禅,又有二种:一是二乘共修的出世间禅,就是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 一切处(又名十遍处)、练禅、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进三昧,超越三昧乃至三明、六通二是出世间上上禅,就是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 三昧,这些都是出世间上上禅,也叫不共禅。因为只有三界外别、圆二教菩萨能修,声闻、缘觉不能修。菩萨修禅定时,以质直清静心,修行禅定,如如不动。(若知其祥,可参阅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一书)
  第六智慧,有三种:一声闻、缘觉智慧,二菩萨智慧,三佛智慧等等。都是出世间禅中修持所得的智慧,此种禅修的方法,也叫二乘共禅。是菩萨和声闻、缘觉共同修学的。第一、二种智慧中的各种智慧,实际上还有层次上的区别,只有诸佛智慧才无有区别。在修行过程中,修四谛的声闻和修十二因缘的缘觉得的智慧就不尽相同。菩萨修六度,初地至十地大大的不同。二地比初地,三地比二地智慧高不知多少呢。以此类推。修行时,要看各人的根性和精进程度都大有关系。以智慧剑切除无明烦恼,确证无上菩提,是宏大的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愿望,就要不懈地努力精进,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地。
  通教的波罗密法叫理六度行。通教者认为,六度的事业,当体真空理性,达事即理,所以叫做理六度行。例如行布施时,不见能布施者亦不见受布施者,也不见所布施的物和布施所得的果报,此种布施称为三轮体空(布施者、受布施者及所施之物称三轮)。其它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五度时,也一一三轮体空,这样的修六度,就叫做理六度行。谈论理性必须结合事实和实践,才会有根有据,使人信服。理性和事相是不可分离的,一切事相当体即是真空理性,理性即在事相之中。通教修行人,终日勤修六度,而不著六度之相,这样,方才称为理六度行。对于我们当前的修持菩萨法的凡夫来说,主要还是修持通教的六度行。这也要请读者认真思考的。
  别教中波罗密法叫不思议六度、十度:这种六度、十度,唯是三界外大菩萨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知,所以称为不思议。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而在般若一度中,开出了另外四度是方便、愿、力、智,(另一说是从禅定中开出愿、力二度,从般若中开出方便、智二度)共成十度。关于四度,现简要说明如下:教化众生,随其心乐,现身说法等,这是方便;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等,这是愿;具深心力,无有杂染,这是力;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等,这是智。一一度中,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成一切法,浩如恒沙,这是不思议六度、十度。
  圆教中波罗密法叫称性六度、十度。所谓十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再加方便、愿、力、智四度,便成十度。所谓称性者,亦称法界性,亦即法界、法性、真如的合称法(有时也称本、理、体)。可见,所谓称性六度、十度即称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如此,每度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假、中,心量遍十法界,就不可思议。现以布施为例说明。所谓布施一度,称性行施,施从缘生,当下无生,竖穷横遍,体自如如,即是空义;施为法界,一切趣(趋向)施,一切法趣施,是趣未行,施即不可得,即是假义;施尚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即是中义。即布施一度,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其他持戒、忍辱,乃至方便、愿、力、智,无不如是,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故为“称性六度、十度”
  五、天台教观的修行层次:天台教观的六即佛
  对于天台教观的修行层次,天台教观有六种阶位,通称为“六即佛”。也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六个修行阶段层次:
  一、理即佛,是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从而可修习成佛。因一切众生的佛性与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是说从知佛号名字、经卷中听闻佛法,产生学佛之信念,悟解佛性而言。从已知的佛号名字,知道自己的佛性与十方诸佛并无二致,完全一样,所以称“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是说自己已悟佛性,依教修行止观,以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所观所行本来和十方诸佛一味,所以称“观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是说修行者已观行有得,虽未完全断惑证真,却也相似断惑证真,已获初级佛旨,所以称“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能够明佛理,达到较高觉悟。指分断无明,分证法身而言。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到断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法身,都属于分证即佛。无明分分断,法身分分证,所以称“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自身佛性完全显现,真穷“惑尽智断”(注:智断是指智德与断德二种认识与判断主客观境界是非真假的智慧。不要误为智慧断了)、圆满而言。无明断尽,法身圆证,达妙觉极果的位次,妙觉即是佛,所以称“究竟即佛”。
  六、天台教观的修行实践: 天台教观中的十乘观法
  天台教观的修行实践就是天台教观中的十乘观法!其修行次第就是分十个阶段!以下分别介绍藏通别圆四教的不同的修持实践次第!
  观法主要讲观心。湛然大师说“观心为经,诸法为纬”,尤其是“一念三千”之重要。在正修止观时,要求依次观想以下十境:一观阴界入境、二观烦恼境、三观病患境、四观业相境、五观魔事境、六观禅定境、七观诸见境、八观增上慢境、九观二乘境、十观菩萨境。
  在观每一境时,按以下十个层次进行,即所谓“十乘观法”。如果观成,则此修行人,即达到不可思议境界!
  十乘观法就是:一是观不思议境(即是观上述的十种境界),二是发菩提心,三是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偏,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离法爱。
  其中“观不思议境”为主体。由“十境、十法”组成的圆顿止观法门中,“观阴界入境”是中心,其实就是观心,观心又以“一念三千”的不思议境为主体。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阴,也称“五蕴”。“色声香味触法”的感知六境。六根(根者为神经系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境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合为十八界(界者为范围)。入是十二入(入也称处,也就是进入的感觉感受状态),为六根六境的合称。观识阴即是观“心”,观想的对境是观“意识”,即心境,称之为“不可思议境”。因为“一念之心”即具三千诸法,亦即整个世界的真实之相全在一念心中。但要知道,在具体的修行中,应该在师父的教导下,一个个修行!才能成功!
  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生住异灭相连的变异流。既可向无明变,沦入受外部条件制约的锁链之中;也可向净化心灵的法性变,主体趋向悟入佛性之觉中。受外界影响,则“心为惑本”,也是“背尘合觉”转迷为悟的心性之源。因此,应通过观想“空假中三观”达到“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中道第一义观,进而达到三谛圆融无碍的境界。但其中以“一念三千”即是领悟诸法实相最佳之方法。话是这样说,但修行起来,一定要听众师父的教导!
  对于学修佛法者,一般要有五个要求,即:“信、解、愿、行、证”。到极乐世界去,只要“信愿行”即可。如果一个修行者,不但自己修,而且也要指导人家修,就得必须要具备五个要求,否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问三不知,与弘法利生的要求不一致是行不通的。所以学佛在生信仰与了解后,必须得发愿怎样修,达到什么要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一步步,依切实可行的修行法则,精进不懈地修下去,必有成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闻天下主持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