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不要借教科书 语文 经典课文的假课文炒作是怎么回事?

【组图】教材里的“假课文”到底假不假? 专家:不要炒作,燕子课文原文,爱迪生救妈妈课文,小桥流水人家课文,我的老师课文 - 手游私服手机版
当前位置: >
【组图】教材里的“假课文”到底假不假? 专家:不要炒作时间: 07:54:19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教材里的“假课文”到底假不假? 专家:不要炒作
  “网上说孩子用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错误的,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老胡气愤地说。
  据中国青年报20日报道,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老胡所在的家长群一下热闹了起来。
  在这份网上热传的帖子中,罗列了不少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比如,某版本的二年级课本中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而且,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再比如,某版本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子》,讲了父亲到学校救助儿子及儿子同学的故事,但是据几位语文老师的考证,当年的洛杉矶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的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
《爱迪生救妈妈》
  其实,不仅是这次“假课文”的帖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每一次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动:某一作家作品的替换、数量的增减,某一类课文篇目的变化等都能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
  一轮轮的热议背后是公众对语文教育的关注,也表达了公众对优质的语文教材的期盼。
  那么,网上热传的这些“假课文”到底假不假?为什么会出现有争议的课文?公众应该如何看待语文教材中的种种变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试图给出更加理性的视角。
  语文不是历史 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对语文教材的这种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前几年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发现30多个错误,甚至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温儒敏教授找来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所谓的30多个错误,绝大多数都是夸大,或者是爆料者自己弄错了,真正错的只有五六处,而且多为编校的过失,比如标点不完整、个别错字等,没有校对出来。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对于本次讨论比较多的“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这篇不到500字的小故事,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很紧急,医生到家里想给做手术,可是屋里光线太暗没办法。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照射着让医生成功地做完手术,救了妈妈。
  网上的吐槽者说,看过几种爱迪生传记都没有此事的记载,还有人“考证”到,世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不可能有这种手术。
  “其实,《爱迪生救妈妈》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温儒敏介绍,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里面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当然,这样也不能证实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温儒敏说。
  “语文不是历史。”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说,“其实语文课文本来就存在两种类型,就是写实文体和虚拟文学。”现在这个问题不像是讨论“真”和“假”的问题,而是借机发泄了一下情绪。
  “教材可以批评,但是不要拿来炒作。”温儒敏说。
  “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老师说,“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但是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深处的东西,一些问题可能不仅涉及语文一个学科。改不改、怎么改不能因为网上的一个帖子就定,而是要由专业的机构、权威的专家经过反复地、谨慎的考证。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如果其选材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是不应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名人故事的“虚构”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最好有些相关的史料做根据,名人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应和传主性格特点符合。
  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量足够大,眼界也足够开阔,“在进行课文的选择时不能仅仅在价值观上把关,还要在事实上把关。”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余党绪说,孩子在把正确的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支撑这个正确观念的事实本身是虚假的,他们会连带着对观念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 课文的改动是为教学的需要
  在余党绪看来,人们对语文课文中的“错误”宽容度偏低,还跟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有关:教材是一个范本、一个标杆。所以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为什么不选,偏偏选中这些文章?
  “其实,教材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余党绪说。比如,鲁迅的一篇文章出现了增减就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而选用教材的人更多是从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的,可能恰好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更合适。
  “前两年甚至有人说鲁迅已经被赶出语文教材。这是误解。”温儒敏说,事实上,课程改革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原来高中3个学年必修课,改为1.75学年,而选修课占1.25学年。必修课总课时少了,自然也要对课文数量进行调整,这是很正常的。鲁迅的文章在必修课中减少了,有的放到选修课了。在入选课本的作家中,鲁迅仍然位居第一。
  “社会上的很多讨论可能更多地站在文学的、社会的,或其个人趣味的角度上,而非语文的角度。”余党绪说。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温儒敏说。“教材选用课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经过修改的,对选文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有的。过去叶圣陶主编中小学教材,对选文也是要做修改的。比如《最后一课》,几乎就是根据原作重写。原来初中选过文言文《口技》,原作有些内容涉及夫妇的情事,选入课文肯定不合适,就删节了。
  温儒敏教授同时还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总主编,他介绍,这次“部编本”课文凡有改动,会在注解中说明。教材编写对原作的改动非常慎重,若原作者健在,改动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还会请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动的,若有某些表达不合现今“规范”,在注解中加以说明。
  教材只是教育的工具 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说到底,课本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工具而已。”连中国老师说,真正打动人心的不仅是课本呈现的那一点点。教育是立体综合的,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是师生相处,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不少一线教师认为,当教材中有些内容被质疑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作为一个教育契机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让学生由此形成课题研究。
  “孩子需要判断力。”余党绪说,利用这些课文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在引导孩子正视错误、研究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成长。
  余党绪介绍,我们的教育容易简单化,为了达到一个结果往往忽略了过程的教育意义,仿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答案”。比如,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教育:只要你读书用功了将来就会成功。“而当我们成年之后才发现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如果当孩子小的时候把用功和成功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孩子长大之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内心就会增加很多平静和坦然。”余党绪说。
  其实教育者也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哪篇文章是必须要看的。”连中国说,我们的教材中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全部挖掘出来就已经非常棒了,没必要在个别存在质疑的课文上纠结。教材是工具,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连中国老师介绍,他曾经陪自己的孩子一起读过一篇小学教材上的课文,文章非常短小:
  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谁都知道两个故事是假的。”连中国说,但是这个故事传递给孩子的东西却是真的、美的。如果教育者能在教育过程中再进一步深入,“鸭妈妈”和“鹰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很多掂量、担心和忐忑,那么孩子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理解家长的不容易,“孩子就成长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日 09 版)
本文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
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本站诚征频道内容合作商您的位置: >
课本里的“假课文”到底假不假? 专家:不要炒作(2)
  “说到底,讲义只是教诲的一个方面,是教诲解说的一个器材罢了。”连中国先生说,真正感感民气的不只是讲义泛起的那一点点。教诲是立体综合的,教诲中很大一部门是师生相处,这个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网上的吐槽者说,看过几种爱迪生传记都没有此事的记实,尚有人“考据”到,世上第一例阑尾烟熳术是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不行能有这种手术。
  “语文不是汗青。”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说,“着实语文课文原来就存在两种范例,就是写实体裁和假造文学。”此刻这个题目不像是接头“真”和“假”的题目,而是借机发泄了一下情感。
  克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尚有几多假课文在欺侮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普及传播,老胡地址的家长群一下热闹了起来。
  不少一线西席以为,当课本中有些内容被质疑的时辰,西席完全可以把这作为一个教诲契机举办接头,乃至可以让门生由此形成课题研究。
  连中国先生先容,他曾经陪本身的孩子一路读过一篇小学课本上的课文,文章很是短小:
  在余党绪看来,人们对语文课文中的“错误”宽容度偏低,还跟人们一向以来的见识有关:课本是一个范本、一个标杆。以是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优越的文章为什么不选,偏偏选中这些文章?
  对付本次接头较量多的“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这篇不到500字的小故事,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很紧张,大夫抵家里想给做手术,然则屋里光泽太暗没步伐。爱迪生情急智生,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照射着让大夫乐成地做完手术,救了妈妈。
  一轮轮的热议背后是公家对语文教诲的存眷,也表达了公家对优质的语文课本的期盼。
  温儒敏传授同时照旧“部编本”语文课本(“部编本”课本是由教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课本)的总主编,他先容,这次“部编本”课文凡有窜改,会在注解中声名。课本编写对原作的窜改很是稳重,若原作者健在,窜改都颠末作者的赞成,有的还会请作者本身下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样平常是不作窜改的,如有某些表达不合现今“类型”,在注解中加以声名。
  在这份网上热传的帖子中,摆列了不少此刻正在行使的小学语文讲义中的详细错误,好比,某版本的二年级讲义中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无论是讲义照旧先生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历”。并且,按照汗青资料,爱迪生小时辰的谁人年月基础还没有阑尾烟熳术,课文所论述的内容基础不存在。再好比,某版本五年级上册的《地动中的父子》,讲了父亲到学校抢救儿子及儿子同窗的故事,可是据几位语文先生的考据,昔时的洛杉矶地动产生在内地时刻的破晓4点31分,破晓的学校,怎么会有门生?
  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何处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何处风光很美,本身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翱翔。
  课本只是教诲的器材 西席不能被器材阁下
  “孩子必要判定力。”余党绪说,操作这些课文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诲机遇,在引导孩子正视错误、研究错误、批改错误的进程中,孩子天然就会生长。
  余党绪先容,我们的教诲轻易简朴化,为了到达一个功效每每忽略了进程的教诲意义,似乎我们的教诲就是为了汇报孩子一个“正确谜底”。好比,我们在小的时辰常常听到这样的教诲:只要你念书勤奋了未来就会乐成。“而当我们成年之后才发明乐成必要许多身分,假如当孩子小的时辰把勤奋和乐成之间的相关讲清晰了,孩子长大之后头对荆棘和失败的时辰心田就会增进许多安静和坦然。”余党绪说。
  “课本可以品评,可是不要拿来炒作。”温儒敏说。
  那么,网上热传的这些“假课文”到底假不假?为什么会呈现有争议的课文?公家应该怎样对待语文课本中的各种变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语文教诲规模的专家、研究者和一线西席,试图给出越发理性的视角。
  “着实,课本起首是为解说处事的。”余党绪说。好比,鲁迅的一篇文章呈现了增减就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而选用课本的人更多是从对门生语文手段作育的需求出发的,也许刚好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更吻合。
  “着实,《爱迪生救妈妈》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温儒敏先容,1940年美国拍摄的影戏《Young Tom Edison》,内里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尝试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讲义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个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按照这些原料编写的。
  虽然,这样也不能证实爱迪生小时辰必然救过妈妈。“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纵然有必然的想象和虚拟,也是可以允许的。”温儒敏说。
  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本身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课本不是美文的汇编。”温儒敏说。“课本选用课文,出格是小学语文课文,许多都是颠末修改的,对选文做少量须要的窜改,并非表现编者‘高超’,首要是为了得当解说的必要。”出格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布置,窜改是常有的。已往叶圣陶主编中小学课本,对选文也是要做修改的。好比《最后一课》,险些就是按照原作重写。原本初中选过文言文《口技》,原作有些内容涉及佳偶的情事,选入课文必定不吻合,就删节了。
  着实,不只是这次“假课文”的帖子引起了人们的存眷,每一次中小学语文课本的变换:某一作家作品的替代、数目的增减,某一类课文篇目标变革等都能引起公家的热烈接头。
  语文不是汗青 课本可以品评但不要炒作
  着实教诲者也没有须要那么求助,由于“孩子在生长的进程中没有哪篇文章是必必要看的。”连中国说,我们的课本中有那么多优越的作品,把这些作品的代价所有发掘出来就已经很是棒了,没须要在个体存在质疑的课文上纠结。课本是器材,西席不能被器材阁下。
  “谁都知道两个故事是假的。”连中国说,可是这个故事转达给孩子的对象却是真的、美的。假如教诲者能在教诲进程中再进一步深入,“鸭妈妈”和“鹰妈妈”在嗣魅这些话的时辰着实也是有许多掂量、担忧和忐忑,那么孩子在进修这篇课文的同时也就学会了领略家长的不轻易,“孩子就生长了”。
  不外,也有专家指出课本中选入的课文,假如其选材来历于某个汗青变乱,那么是不应当呈现常识性错误的。绅士故事的“虚拟”也要有必然的限度,最好有些相干的史料做按照,绅士的性格、情绪等生理特性应和传主性格特点切合。
  “我们不行能编出美满的课本。”北京教科院基本教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先生说,“发明白差池的处所,咱们就改。”可是课文中的一些内容也许会扳连到汗青深处的对象,一些题目也许不只涉及语文一个学科。改不改、怎么改不能由于网上的一个帖子就定,而是要由专业的机构、势力巨子的专家颠末重复地、审慎的考据。  “网上说孩子用的语文讲义中有不少是错误的,这不是在误人后辈吗?”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二年级门生家长老胡生机地说。
  “社会上的许多接头也许更多地站在文学的、社会的,或其小我私人意见意义的角度上,而非语文的角度。”余党绪说。
本文标签:
声明:如果本文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刪除!
一周阅读排行
一周评论排行&&& &&&&& &&&&& &&
教材里的“假课文”到底假不假? 专家:不要炒作
字号:&&&&
  语文不是历史 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对语文教材的这种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前几年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发现30多个错误,甚至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温儒敏教授找来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所谓的30多个错误,绝大多数都是夸大,或者是爆料者自己弄错了,真正错的只有五六处,而且多为编校的过失,比如标点不完整、个别错字等,没有校对出来。
  对于本次讨论比较多的“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这篇不到500字的小故事,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很紧急,医生到家里想给做手术,可是屋里光线太暗没办法。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照射着让医生成功地做完手术,救了妈妈。
  网上的吐槽者说,看过几种爱迪生传记都没有此事的记载,还有人“考证”到,世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不可能有这种手术。
  “其实,《爱迪生救妈妈》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温儒敏介绍,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里面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当然,这样也不能证实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温儒敏说。
  “语文不是历史。”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说,“其实语文课文本来就存在两种类型,就是写实文体和虚拟文学。”现在这个问题不像是讨论“真”和“假”的问题,而是借机发泄了一下情绪。
  “教材可以批评,但是不要拿来炒作。”温儒敏说。
[责任编辑:郭碧娟]
|||||版权申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组图】教材里的“假课文”到底假不假? 专家:不要炒作,爱迪生救妈妈课文,长城与运河课文,我的老师课文 - 百瑞头条网
当前位置: >
【组图】教材里的“假课文”到底假不假? 专家:不要炒作
时间: 07:54:19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教材里的“假课文”到底假不假? 专家:不要炒作
  “网上说孩子用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错误的,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老胡气愤地说。
  据中国青年报20日报道,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老胡所在的家长群一下热闹了起来。
  在这份网上热传的帖子中,罗列了不少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比如,某版本的二年级课本中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而且,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再比如,某版本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子》,讲了父亲到学校救助儿子及儿子同学的故事,但是据几位语文老师的考证,当年的洛杉矶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的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
《爱迪生救妈妈》
  其实,不仅是这次“假课文”的帖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每一次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动:某一作家作品的替换、数量的增减,某一类课文篇目的变化等都能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
  一轮轮的热议背后是公众对语文教育的关注,也表达了公众对优质的语文教材的期盼。
  那么,网上热传的这些“假课文”到底假不假?为什么会出现有争议的课文?公众应该如何看待语文教材中的种种变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试图给出更加理性的视角。
  语文不是历史 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对语文教材的这种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前几年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发现30多个错误,甚至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温儒敏教授找来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所谓的30多个错误,绝大多数都是夸大,或者是爆料者自己弄错了,真正错的只有五六处,而且多为编校的过失,比如标点不完整、个别错字等,没有校对出来。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对于本次讨论比较多的“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这篇不到500字的小故事,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很紧急,医生到家里想给做手术,可是屋里光线太暗没办法。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照射着让医生成功地做完手术,救了妈妈。
  网上的吐槽者说,看过几种爱迪生传记都没有此事的记载,还有人“考证”到,世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不可能有这种手术。
  “其实,《爱迪生救妈妈》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温儒敏介绍,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里面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当然,这样也不能证实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温儒敏说。
  “语文不是历史。”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说,“其实语文课文本来就存在两种类型,就是写实文体和虚拟文学。”现在这个问题不像是讨论“真”和“假”的问题,而是借机发泄了一下情绪。
  “教材可以批评,但是不要拿来炒作。”温儒敏说。
  “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老师说,“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但是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深处的东西,一些问题可能不仅涉及语文一个学科。改不改、怎么改不能因为网上的一个帖子就定,而是要由专业的机构、权威的专家经过反复地、谨慎的考证。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如果其选材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是不应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名人故事的“虚构”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最好有些相关的史料做根据,名人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应和传主性格特点符合。
  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量足够大,眼界也足够开阔,“在进行课文的选择时不能仅仅在价值观上把关,还要在事实上把关。”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余党绪说,孩子在把正确的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支撑这个正确观念的事实本身是虚假的,他们会连带着对观念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 课文的改动是为教学的需要
  在余党绪看来,人们对语文课文中的“错误”宽容度偏低,还跟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有关:教材是一个范本、一个标杆。所以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为什么不选,偏偏选中这些文章?
  “其实,教材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余党绪说。比如,鲁迅的一篇文章出现了增减就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而选用教材的人更多是从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的,可能恰好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更合适。
  “前两年甚至有人说鲁迅已经被赶出语文教材。这是误解。”温儒敏说,事实上,课程改革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原来高中3个学年必修课,改为1.75学年,而选修课占1.25学年。必修课总课时少了,自然也要对课文数量进行调整,这是很正常的。鲁迅的文章在必修课中减少了,有的放到选修课了。在入选课本的作家中,鲁迅仍然位居第一。
  “社会上的很多讨论可能更多地站在文学的、社会的,或其个人趣味的角度上,而非语文的角度。”余党绪说。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温儒敏说。“教材选用课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经过修改的,对选文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有的。过去叶圣陶主编中小学教材,对选文也是要做修改的。比如《最后一课》,几乎就是根据原作重写。原来初中选过文言文《口技》,原作有些内容涉及夫妇的情事,选入课文肯定不合适,就删节了。
  温儒敏教授同时还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总主编,他介绍,这次“部编本”课文凡有改动,会在注解中说明。教材编写对原作的改动非常慎重,若原作者健在,改动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还会请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动的,若有某些表达不合现今“规范”,在注解中加以说明。
  教材只是教育的工具 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说到底,课本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工具而已。”连中国老师说,真正打动人心的不仅是课本呈现的那一点点。教育是立体综合的,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是师生相处,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不少一线教师认为,当教材中有些内容被质疑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作为一个教育契机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让学生由此形成课题研究。
  “孩子需要判断力。”余党绪说,利用这些课文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在引导孩子正视错误、研究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成长。
  余党绪介绍,我们的教育容易简单化,为了达到一个结果往往忽略了过程的教育意义,仿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答案”。比如,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教育:只要你读书用功了将来就会成功。“而当我们成年之后才发现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如果当孩子小的时候把用功和成功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孩子长大之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内心就会增加很多平静和坦然。”余党绪说。
  其实教育者也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哪篇文章是必须要看的。”连中国说,我们的教材中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全部挖掘出来就已经非常棒了,没必要在个别存在质疑的课文上纠结。教材是工具,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连中国老师介绍,他曾经陪自己的孩子一起读过一篇小学教材上的课文,文章非常短小:
  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谁都知道两个故事是假的。”连中国说,但是这个故事传递给孩子的东西却是真的、美的。如果教育者能在教育过程中再进一步深入,“鸭妈妈”和“鹰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很多掂量、担心和忐忑,那么孩子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理解家长的不容易,“孩子就成长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日 09 版)
本文相关推荐
声明:百瑞头条网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违规举报/商务合作 请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奶茶妹诉炒作专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