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稳态流动热流?实验中如何实现稳态流动条件

非稳态导热实验报告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页
非稳态导热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传热学基础
实验名称:非稳态导热实验
指导教师:钱扬顺 实验目的:1 了解材料加热及冷却过程中表面与中心温度的变化;
2 加深不同传热系数冷却介质对冷却温度场的影响;
3 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装置结构,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设备;
4 掌握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和误差分析的方法。 实验仪器:有1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SX2-8-10电阻炉
2 ZJ16A多点温度测试仪
3 直径2mm的K型热电偶
4 45刚试样 直径50mmx100mm 中心钻孔r=1.5 深30mm
实验原理: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的温度场分布不仅取决于材料的性能(密度、导温系数、比热容).而且与材料和周围环境的热交换密切相关。本实验通过对试样在炉中德加热及在不同介质中的冷却,采用一组热电偶的热端固定于试样的表面的不同位置,利用多点温度记录仪测量和记录任意时刻试样各点的温度-时间曲线,根据温度时间曲线,可以计算该位置的冷却速度,观测和分析不同冷却介质对试样冷却结果的影响,并计对算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步骤:
1 将热电偶分别安装在式样的表面和中心的钻孔中,兵、并将热电偶和温度记录仪联接好; 2 关上炉门,并将温度控制仪的温度读数调整到-200-C ,并将炉子加热开关打开,同时打开温度记录仪的开关,将记录仪调整到记录状态;
3 炉温升到-200-C 并保温5分钟 让炉温均匀、恒定,在开启温度记录仪的开关; 4 当温度加热到200C将试样拿出并在空气中冷却20分钟;关闭记录仪开关; 5 分别将记录的数据填到下表中每分钟一次) 6 绘出加热和冷却曲线;
7 对试样按着无量纲准则进行加热冷却计算,确定在4分钟是中心和表面温度。并且和试样
实验数据自己填,曲线自己画,自己分析。
思考题:1 试样冷却过程中有相变时的冷却曲线特点? 2 试样在空气或者水剑的热换系数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3 当试样温度较高时,试样在水中的冷却特点/
第1页/共1页
寻找更多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第03期 作者:R.C.A易萍华;
在开放水热系统中应用准稳态近似法解释水-岩相互作用
n己l侣旨,J.‘二刀 在通常用来研究藕合物质迁移和水一岩相互作用的径流压热器中,流体成分的变化本质上能用一种准稳态近似模拟。在准稳态中,恒温流径上的点所对应的矿物溶速假定仅随孔隙度、渗透性和矿物反应表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种稳定状态存在于受平流支配的开放系统中,矿物和液相间的物质传递,用拉格朗日参照系计算一个反应路径来模拟。这一反应路径记录了一部分流体穿越流径时的成分变化。流体的容积流速不同的多次试验中的流出物成分与单一计算反应路径时的成分达到很理想的一致.计算反应路径与流体在试验中滞留时间等效。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用我们实验室的试验结果证实准稳态近似法的理论。1试验条件简介 径流试验是设计用来研究有关热液水一岩相互作用在流体迁移中的影响。将压碎岩石过筛(63~125协,)并反复用脱离子水在声裂槽中过洗,然后用一振动圆柱状仪器装入钦压力容器中(30 em长,总体积9.65 em,).容器在10M田.压力下加热至150℃,从两个试验(FLlp一2(50士3m一/d);FLlp一3(5士0.3 ml/d)〕的压力容器中抽取稀释的Na一Ca一Heo:型地下水(离......(本文共计4页)
相关文章推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办:东华理工大学
出版: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江西省抚州市气动热试验中稳态热流测量技术研究--《实验流体力学》2005年01期
气动热试验中稳态热流测量技术研究
【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防热结构、防热材料的地面防热试验研究中,模型表面热流大小是关键参数之一。介绍了防热试验研究中瞬态热流测量技术,详细分析和论述了将红外热图测试技术和水卡量热计测试技术相结合,利用动态换热平衡和能量守恒原理实现防热试验中稳态热流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测试方法,并给出初步试验结果。该技术的建立,为地面防热材料筛选和材料防热机理研究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测试手段。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V216【正文快照】:
0 引 言  模型表面热流率的测量是防热试验研究中材料烧蚀性能分析、热结构可靠性评估以及材料化学动力学数据测试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参数,而在通常试验研究中,对于模型表面热流率的测量采用瞬态测试技术获得,具体方法是:采用红外热图测试技术或热电偶接触式测试技术获得模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史金光,王中原;[J];弹道学报;2001年02期
董广超,薛成位,郑新民;[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4年04期
杨威,张建奇,刘劲松;[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5年01期
刘大有,吴承康;[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0年03期
王发民,沈月阳,姚文秀,刘宏,雷麦芳;[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1年04期
周盛,韩振学,孟庆国;[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8年01期
王保国,卞荫贵;[J];力学进展;1992年03期
魏叔如;[J];力学学报;1994年04期
杨威,邵晓鹏,刘劲松,张建奇;[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徐立功;[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志荣;[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金光;[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漆继红;[D];四川大学;2003年
郭帅;[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刘初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张庆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解发瑜,李刚,徐忠昌;[J];飞航导弹;2004年05期
李麦亮,周进,耿辉,翟振辰;[J];推进技术;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顾维藻,刘长春,涂建平,神家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周成平;涂素平;蔡超;张义广;;[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马继魁;吴颂平;王超;;[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36期
沈遐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赵晓利;孙振旭;安亦然;郑钢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22期
彭志琦;张均锋;牛斌;穆丹;;[J];力学与实践;2011年02期
刘永绩;董素君;王佩广;宁献文;王浚;;[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12期
逯雪铃;叶正寅;;[J];航空计算技术;2009年03期
耿云飞;阎超;;[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1年04期
王安龄;桂业伟;唐伟;金玲;;[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洪;范绪箕;;[A];自然、工业与流动——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张石玉;;[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李君哲;阎超;桂永丰;涂正光;;[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黎作武;张涵信;;[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毛枚良;徐昆;邓小刚;陈坚强;;[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贺国宏;高晓成;庞勇;;[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孙泉华;朱辉玉;胡远;王刚;樊菁;;[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林贞彬;林建民;高冰;郭大华;;[A];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朱辉玉;王刚;孙泉华;樊菁;;[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尚庆;沈清;庄逢甘;;[A];第三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院长
郭京朝;[N];中国航天报;2006年
温泉;[N];中国航天报;2009年
;[N];中国航天报;2008年
凌开业;[N];科技日报;2000年
周建君 记者
赵波;[N];解放军报;2008年
曾强兰 小红
于莘明;[N];科技日报;2008年
曾强 兰小红
郝勇;[N];四川日报;2008年
兰小红 于杰
郝勇;[N];四川日报;2009年
付毅飞;[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沙;[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贺旭照;[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7年
罗剑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
陈小庆;[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吕红庆;[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建伟;[D];山东大学;2012年
李四新;[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吕丽丽;[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李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刘亚;[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李明;[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沈玲玲;[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高建力;[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李会萍;[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方磊;[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全部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外标准
您的位置:
ASTM C518-2004&&用热流计法测定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
ASTM C518-2004&&用热流计法测定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
ASTM C518-2004
用热流计法测定稳态热传递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teady-State Thermal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by Means of the Heat Flow Meter Apparatus
ASTM C518-10
英文版,中文版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
15P.;A4 页
ASTM C1114;ASTM C1045;ASTM C1046;ASTM C1058;ASTM C167;ASTM C168;ASTM C177;ASTM C1363;ASTM C236;ASTM C687;ASTM C976;ASTM E178;ASTM E230;ASTM E691;
1.1 This test method covers the measurement of steady state thermal transmission through flat slab specimens using a heat flow meter apparatus.1.2 The heat flow meter apparatus is used widely because it is relatively simple in concept, rapid, and applicable to a wide range of test specimens. The precision and bias of the heat flow meter apparatus can be excellent provided calibration is carried out within the range of heat flows expected. This means calibration shall be carried out with similar types of materials, of similar thermal conductances, at similar thicknesses, mean temperatures,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s, as expected for the test specimens.1.3 This a comparative, or secondary, method of measurement since specimens of known thermal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shall be used to calibrate the apparatus. Properties of the calibration specimens must be traceable to an absolute measurement method. The calibration specimens should be obtained from a recognized national standards laboratory.1.4 The heat flow meter apparatus establishes steady state one-dimensional heat flux through a test specimen between two parallel plates at constant bu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By appropriate calibration of the heat flux transducer(s) with calibration standards and by measurement of the plate temperatures and plate separation. Fourier''s law of heat conduction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resistivity or thermal resistance and thermal conductance.1.5 This test method shall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Practice C 1045. Many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thermal technology, both in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nd i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of heat flow through materials. These advances have prompted revisions in the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 thermal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1-4). All users of this test method should be aware of these concepts.1.6 This test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the measurement of thermal transmission through a wide range of specimen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method has been used at ambient conditions of 10 to 40176;C with thicknesses up to approximately 250 mm, and with plate temperatures from -195176;C to 540176;C at 25-mm thickness (5, 6).1.7 This test method may be used to characterize material properties, which may or may not be representative of actual conditions of use. Other test methods, such as Test Methods C 236 or C 976 should be used if needed.1.8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is test method the thermal resistance of the test specimen shall be greater than 0.10 m2183;K/W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heat flow and edge heat losses shall be controlled, using edge insulation, or a guard heater, or both.1.9 It is not practical in a test method of this type to try to establish details of construction and procedures to cover all contingencies that might offer difficulties to a person without pertinent technical knowledge. Thus users of this test method shall have sufficient knowledge to satisfactorily fulfill their needs. For example, knowledge of
principles, low level electrical measurements, and general test procedures is required.1.10 The user of this method must be familiar with and understand the Annex. The Annex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n addressing equipment design and error analysis.1.11 Standardization of this test method is not intended to restrict in any wa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or new methods or procedures by research workers.1.12 Since the design of a heat flow meter apparatus is not a simple matter, a procedure for 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 apparatus is given in Appendix X3.1.13 This standard does not purport to address all of the safety concerns, if any, associated with its use.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user of this standard to consult and establish appropriate saf......
纸质版或者PDF电子版(用Acrobat Reader打开)或Word版本doc格式
相关免费标准
本类标准下载排行
本类最新免费标准
版权所有:www.ZBGB.org &&|
鲁ICP备号-21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热学部分思考题解答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热学部分思考题解答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稳态电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