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西安事变简介是中国社会矛盾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什么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什么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张学良蒋介石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什么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张学良在24日已决心亲自送蒋回南京,并告知王、董、何三人,手令是25日去机场前巳经写好的,同时还写了一封给杨虎城和于学忠的信,内容大致相同。手令和信交杨虎城后立即影印并分送给各有关将领。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虽然是个人的决断,但确实是事先经过认真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决不是一时的感情用事。
  日,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毅然联合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当天,张学良即电告中共中央。17日,中共中央派、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力促事变和平解决。22日,宋子文、也从南京到达西安。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六项协议。在承诺&决不打内战&和&一定要抗日&后,西安各方同意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局面,初步实现了国内和平,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大的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当天的《西北文化日报》号外第一号及13日的报纸,是当时国内最早报道西安事变的号外和报纸。号外略云:&&&西北各将领及数十万士兵忍无可忍思发为义举,在张副司令杨主任领导之下实行对蒋介石氏兵谏,促其省悟,今晨黎明本市枪声即因此而起,张杨与各将领并就救国主张,通电全国,清算十年来之错误国策&&救国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收容(后改&容纳&)各党各派人才(后加&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13日的报纸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通电全国发表救国主张,八项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报纸还报道了12日西安&30万民众欢腾鼓舞拥护民族解放运动&的盛况。
  西安事变后,国际国内反响极其强烈而复杂。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指责完全出乎张杨的意料;南京政府中亲日派借机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危险更使担心;张杨两部都有人叛变,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内部在如何释放蒋介石问题上有意见分歧,也&犹疑不决&。在这种情况下,日下午,人们难以预料地戏剧性的一幕突然出现了,张学良在未告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也未事先取得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将领同意的情况下,断然决定亲自乘飞机陪同蒋介石回南京,并于当日抵达洛阳,26日到达南京。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蒋介石一到南京,便将张学良扣押起来,并且长达数十年之久,直到蒋介石死后张学良才重获自由。在这种情形下,失去中心的东北军团体也因此分化瓦解了。
  张学良在24日已决心亲自送蒋回南京,并告知王、董、何三人,手令是25日去机场前巳经写好的,同时还写了一封给杨虎城和于学忠的信,内容大致相同。手令和信交杨虎城后立即影印并分送给各有关将领。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虽然是个人的决断,但确实是事先经过认真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决不是一时的感情用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张学良该不该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一直争论不休。多数人认为张学良对于蒋介石的本性认识不足,考虑欠周,为张学良遭到长期囚禁感到惋惜;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张学良幼稚、讲哥们义气、没有料到后果的冲动之举。直到1983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从张学良旧部手中征集到一件影印的张学良在送蒋介石回南京前写的手令(亦称手谕)见报后,史学界对此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对张学良送蒋介石之举有了新的认识。
  手令中所说的&虎臣&应为&虎城&,即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孝候&应为&孝侯&,即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军长、甘肃省主席于学忠的字;&何&即东北军骑兵军军长何柱国。&王&即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缪&即东北军第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董&即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董英斌;&余之职&即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主任之职。
  手令原保存者为辽宁省新民县的赵新华先生,他曾任张学良处的承启处录事,负责内禀外达工作。张学良被扣押后,赵新华又在于学忠的东北军第五十一军留守处工作。1945年4月,于学忠调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时,赵新华辞职回了老家,于学忠把一些照片、画册和这件手令石印件送给赵留作纪念。赵新华一直精心收藏这些资料,但这些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上交当时的县&彻查办&(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时成立的&彻查办&组织)后不知去向。1983年夏,赵新华写信恳请中国革命博物馆派人帮助查找。中国革命博物馆接到赵新华信函后很重视,随即派季如迅和胡京春二人奉命前往,在辽宁省新民县委的协助下,分析排查线索,访问了有关人士,经过多方面查寻,先后两次去该县档案科,终于在一本《东北血泪史大画册》中找到了这份手令,并请新民县有关部门正式将手令等资料归还赵新华同志。赵新华同志十分感动,决定将这件手令及照片等资料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该手令原来断裂成四小块,现巳拓裱修复。
  张学良在24日已决心亲自送蒋回南京,并告知王、董、何三人,手令是25日去机场前巳经写好的,同时还写了一封给杨虎城和于学忠的信,内容大致相同。手令和信交杨虎城后立即影印并分送给各有关将领。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虽然是个人的决断,但确实是事先经过认真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决不是一时的感情用事。
  张学良何时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手令又写于何时呢?有人写文章说是蒋在机场重述六项&诺言&后,张学良动了感情,非要亲自送蒋回南京,接着就在飞机旁用红铅笔写了一个手令。但从手令的字迹看却明显是用毛笔写的,写的也比较从容,不像是在机场上临时写的。1983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季如迅为此专门采访了何柱国将军。何将军回忆说:&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时,我就在张的左右。张学良在机舱外和杨虎城边走边交代事情,我当时不同意张学良去南京。张上飞机时,我还拉过他。但张执意要走,打开我的手,走上了飞机。随后蒋介石等人也上了飞机。张学良在机场上没有走进什么房间,也没有在飞机旁写过什么东西。由此可以确认,手令是张学良预先写好的。&何将军还说张学良写字常有别字。
  1986年,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发表文章说:&12月25日放蒋,是张突然决定的,事先没有得到杨的同意。只是蒋临行前,张才打电话请杨去。杨到了那里的时候,蒋已出来要上车了。张只低声对杨说,现在就放他。杨不好当着蒋的面和张争执,只好一道去送蒋。不料到了机场后,张突然交给杨一个手令,就是在他未回西安之前,东北军由于学忠统率,归杨指挥的命令。&何柱国的回忆文章则说:&双方终商定了和平解决事变条款。张将军还表示要亲自送蒋回南京请罪,以增加蒋之领导威信。&&12月24日召集王以哲、董英斌和我三人,密告送蒋的决心。三人均阻之,最后建议至多送至洛阳。&当时跟随于学忠在兰州的周达夫的回忆文章说:&26日飞机送来影印的张学良亲笔信两件,一件是致杨虎城和于学忠的,大意是:蒋委员长已接受我们的八项主张,弟亲自护送回南京,所有军政事宜,请两兄共同主持,特此奉恳。另一件是致各部队长的,大意同前。&高崇民的回忆文章说:&张恐夜长梦多,就急于要把蒋送回南京,而且要亲自送蒋回去。亲自送蒋只是张自己的决定,任何人事前都没有同意的。&&张学良在25日早晨到绥靖公署见到高的时候说:&你的信我看到了,但是我们要大仁大义到底况且外边情况并不好,我们要自己请神自己送,不要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件事情只要于国家有利益,牺牲我个人或东北军团体都在所不计。&并说:&周恩来是同意放蒋的,只是杨虎城还犹疑不决,我就去说服杨虎城。&&
  以上说明,张学良在24日已决心亲自送蒋回南京,并告知王、董、何三人,手令是25日去机场前巳经写好的,同时还写了一封给杨虎城和于学忠的信,内容大致相同。手令和信交杨虎城后立即影印并分送给各有关将领。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虽然是个人的决断,但确实是事先经过认真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决不是一时的感情用事,他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全国团结抗战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安危和团体的得失,同时也为万一发生事故预先写好了手令,作了人事安排。至于张学良为什么会断然决定亲自陪送蒋介石回南京呢,史学界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形势所迫,有人说是性格使然。张学良本人对此从未有过明确的说法。1990年,在蒋氏父子相继去世后,张学良在台北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采访时说,当时周恩来是反对他这么做的,&甚至到机场想把我追回来&,但我明知去南京将被逮捕,还是去了南京,因为&我是个军人,我做这件事我自己负责&,&同时我是反对内战的,我对牺牲自己毫不顾虑&。
  在日接见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沫特莱访谈时曾说:&中,国内一部分人极力挑动内战,内战的危险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汉卿先生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一举,如果不依照蒋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闹到何种地步,必然给日本一个绝好的侵略机会&&&无可否认,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是张学良在爱国主义思想主导下逼蒋和拥蒋抗日的继续,是不怕牺牲自我谋求举国一致抗日的又一爱国壮举。蒋介石扣押了张学良后,虽然曾一度调集军队进逼西安,但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压力下,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等的努力下,维护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成果基本上得以保持。76年过去了,中国抗日战争早已以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载入史册,但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发动西安事变并和平解决事变的壮举,将永远载入史册。
日一二三四五六
  陈冠希事件完整照片  陈冠希艳照门  2008新年...
  王二妮婚纱照曝光  近日,王二妮受邀参加《非常...
  宗瑞60女艺人名单中最漂亮女主角网络走红。因网络...
  张含韵,曾参加超级女声而走红,而后拍摄广告蒙牛...
  除了马震,范爷还演过哪些大尺度的激情戏呢?下面...
大鱼海棠  《大鱼海棠》票房  于7月8日上映的动画...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简报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简报
  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简报,欢迎浏览。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简报一
  昨天(12日)是发动西安事变80周年纪念日,平津战役纪念馆联合西安事变纪念馆共同主办的展览《西安事变纪实》图片展在昨天于平津馆开展,展期一个月。
  该展览共分为:民族危机,奋起抗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发动兵谏,逼蒋抗日;事在人为,和平解决等四大版块。展览通过200余幅珍贵照片,再现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公众通过展览可以看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不断扩大,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全国各地掀起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及国民党政府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围剿&抗日红军的错误政策。
  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有识之士及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终于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简报二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80周年,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形成了一致抗日的局面。多少年来,众人皆知张学良和杨虎城逼蒋抗日,您可能还不知道,在兵谏之前,二位将军曾多次劝谏未果,张学良甚至忧伤流泪。
  今年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馆对外开放30周年,在其举办的西安事变史实展中,有多幅史料照片都反映了二位将军当年曾多次劝谏蒋介石放弃&剿共&一致抗日的史实。
  其中一张蒋介石下车的照片,拍摄于日。当时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部署对陕甘苏区的&围剿&,逼迫张、杨继续&剿共&,张、杨二位将军屡次去劝谏蒋介石,要求停战抗日,但均遭蒋介石严词拒绝。
  另一张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上训话的史料照片,则拍摄于日。蒋介石在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陪同下,到王曲军官训练团视察,当时蒋介石还给训练团团员们训话称:&不剿共而言抗日,在家为不孝,在国为不忠。&
  据西安事变纪念馆馆藏的史料显示,日,张学良曾以去洛阳为蒋介石祝寿之机,苦苦劝蒋介石停战,遭蒋介石斥责。同年11月,蒋介石两次在洛阳军校总理纪念周会上训话,训斥与共产党联系的人,张学良听到后忧伤流泪,但仍没有放弃去继续劝谏的努力。就在西安事变发生前的12月6日和12月7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还两次前往临潼去苦苦劝谏蒋介石放弃&剿共&、一致抗日,但均遭到蒋介石的训斥和拒绝。
  从一张日拍摄的止园别墅的照片中能看出,当时这里表面上一片平静。其实当天上午,张学良就在止园别墅与杨虎城商谈,两人认为蒋介石坚持&剿共&决心既已无法改变,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只能实施兵谏,逼他抗日,再没别的办法了,随后两人商量了初步的行动计划。
  一同展出的另一份史料显示,日,蒋介石在华清池写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的信中,令其通知《大公报》准备发表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总&前敌总司令,接替张学良负责指挥的&剿共&任务。当天恰巧有人拍到了一张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城里1万余名学生举行空前规模的请愿游行示威活动的照片,当时学生们高举标语坚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将军对蒋介石实施兵谏,发表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简报三
  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暨纪念馆对外开放30周年活动12日在西安事变纪念馆举行。前来参观、瞻仰旧址的民众络绎不绝。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重大事件。&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包括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等。
  连日来,西安举办多场活动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西安市临潼铁路中学百余名学生在西安事变旧址&兵谏亭&朗诵爱国诗词《少年中国说》,缅怀历史,弘扬爱国情怀。《西安事变与七贤庄&&纪念西安事变八十周年》展览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展出。陕西省文化厅和国家京剧院还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举办了京剧《西安事变》惠民演出。
  西安事变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时婷介绍,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将军止园别墅基础上建立的专题性纪念馆,建馆以来已累计接待观众数百万人次。每年西安事变纪念日前后,观众数量会出现较大幅度增加。西安民众李惠生12日在西安事变纪念馆说,&今天来这里感觉有所不同,意义更加深刻&,张、杨两位将军的大义令人难忘。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生王洁告诉记者,来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铭记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事迹,在生活、学习中激励自己。游客王林说,他是来西安旅游的,恰逢&双12事变&纪念日,专程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缅怀历史。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简报四
  12月8日,由西安事变纪念馆与陕西省纪念馆专业委员联合举办的&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开幕。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西北大学西安事变研究中心主任李云峰教授,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杨中洲教授,陕西省党史学会副会长、西安邮电大学袁武振教授,西安文理学院张天社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二十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纪念馆、学术机构、高校等专家学者以及&西安事变&当事人的后代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上午的开幕式中,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郭治华、陕西省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建儒、西安事变纪念馆馆长陈斌分别致辞,向与会者阐述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以及举办研讨会的目的。随后的专题发言环节,李云峰、杨中洲、袁武震、张天社四位教授分别就西安事变的有关问题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了解读。
  下午进行分组讨论,四十余名专家学者从共产国际与西安事变、重要人物与西安事变、东北军与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的舆论、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以及西安事变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证,取得了很好的研讨效果。
  在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的今天,随着有关西安事变史料的不断发现和丰富,对西安事变的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已经成为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西安事变纪念馆将站在对外开放30周年新的起点上,继续致力于打造西安事变史学研究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推动对西安事变的学术研究、充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增强公众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西安事变纪念日活动简报五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2月12日,西安事变80周年之际,在西安事变的重要见证地华清宫兵谏亭前,来自临潼区铁路中学的百名学生用诵读的方式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驱,励志勤勉爱国。
  日凌晨,西安事变兵谏的枪声在华清池响起,蒋介石从下榻的五间厅卧室越墙而出就藏匿在上方的虎斑石石缝中。1946年,国民党将领胡宗南修建了这座亭子。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更名为&兵谏亭&。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后辈们缅怀革命历史,传承爱国精神的重要景点。
  12月12日,作为华清宫景区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临潼区铁路中学百名中学生一同在这里朗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让现场群众感受到了中华少年的朝气蓬勃和祖国未来的希望。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论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文史哲》1997年04期
论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
【摘要】: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非法到合法的转折点。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264【正文快照】:
辰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以其特殊 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标志,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的地位和意义载人史册。无论就其直接作用还是 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日本帝间接作用,宏观作用还是微观作用,突变作用还是 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渐变作用,都将超出亭变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丽君;[J];经济地理;2001年S1期
付金亭,张凤莲;[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祝中侠;[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陈九如;[J];民国档案;1996年04期
孟庆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毕万闻;[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6期
张翼;[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赵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期
李淑霞;[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爱萍;[D];西北大学;2001年
郝银侠;[D];西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小荣,李峰;[J];常熟高专学报;1999年05期
刘德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李东明;[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张晖;[J];人文杂志;1999年04期
杨晓安;[J];疏导;1995年01期
申东允;[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5期
潘舰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张伟;[J];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02期
叶永烈;[J];档案与史学;1994年01期
常喜梅;[J];学习论坛;199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仲德;;[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王澄之;;[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张钫;;[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武志平;;[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王梅;;[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马文彦;;[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李维城;;[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曾扩情;;[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王明钦;;[A];十七路军军史资料(2)[C];2008年
宋振西;;[A];灯塔颂——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五周年论文专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建新;[N];人民日报;2006年
田晓光;[N];陕西日报;2006年
(西北大学);[N];北京日报;2001年
采写;[N];重庆商报;2005年
西北大学西安事变研究中心主任
李云峰;[N];西安日报;2010年
陈铁健;[N];北京日报;2002年
张树曾;[N];协商新报;2005年
黄修荣 黄黎;[N];北京日报;2006年
张友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许毅达;[N];大众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德军;[D];复旦大学;2004年
祝志男;[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李军林;[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陈益元;[D];复旦大学;2004年
李智勇;[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尹小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刘国军;[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高峻;[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周利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海英;[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付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王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元相哲;[D];延边大学;2004年
董朝霞;[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董昭鹏;[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黄家勇;[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郝银侠;[D];西北大学;2002年
王立华;[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杨启莲;[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事变的讲座心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