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兰花发”为题写一首绝句的平仄要求,符合押韵和平仄规则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写一首八言律诗的要求?要详细点的,包括押韵,平仄,对偶.
youloveT7R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目录律诗的特点 律诗的形式 律诗各联的名称 律诗的格律 律句 粘对 孤平和三平调 拗救 对仗律诗类型范例 五律类型 七律类型一 七律类型二 七律类型三 七律类型四律诗的特点 律诗的形式 律诗各联的名称 律诗的格律 律句 粘对 孤平和三平调 拗救 对仗律诗类型范例 五律类型 七律类型一 七律类型二 七律类型三 七律类型四展开编辑本段律诗的特点  
作品赏析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短律;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编辑本段律诗的形式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 编辑本段律诗各联的名称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编辑本段律诗的格律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请以《绝句》为题,写几首现代七言绝句.一定是原创哦!写得好的,有追加分.要健康、积极、向上的作品.“lianwenxin_hz”这个人的作品就是典型的不健康、不积极、不向上的反面教材作品.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绝句》现在世界真美好,没有战火没有恨.我真向往此生活,不愿又要离中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绝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吗_绝句押韵
绝句押韵&相关文章
《这八种错误押韵情况,您犯了哪几种?》
我国是一个诗歌国度,从先秦时期《诗经》开始,就不断产生新的诗歌形式,历经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其中,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跨越的山峰,经过千年来几个朝代浮沉更替,一直流传至今。
唐诗,即近体诗,也称格律诗,发端于南齐永明年间,在隋唐时期发展成熟达到了黄金时期。近体诗有着精致、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声韵和谐、工整、一咏三叹;在内容上可以叙事、抒情、言志;在语言上讲究精炼、意味深长。
但是,现今有一种声音依然在发响:“近体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诗歌”。其实不然,近体诗的格律很容易学习,只要有兴趣的稍微用心学习,诚恳地向懂格律的朋友请教,就能很自然地掌握。近体诗属于韵文,押韵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初学者学习创作与掌握近体诗的第一道门槛。
押韵八戒法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圯;韵不稳,则诗必恶劣。”[1]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如果押韵不好,那么诗就难看了。
在近体诗的创作实践过程中,要极力避免凑韵、落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同义之韵、字同义异之韵,俗称“押韵八戒法”。因为这些问题一般对近体诗的韵律美造成的伤害程度很大,不仅是声韵上的,还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押韵八戒法”,对于初学者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古人在创作近体诗的时候,都需要翻韵书找韵脚,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熟悉的韵脚、韵部,这样写起来比较顺畅自然。初学者由于缺乏对韵书韵字的熟悉,同时创作实践经验不足,个人水平不高,导致在近体诗的创作实践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凑韵的现象。例如:
七绝·黄昏独步
无故晚风弄彩霞,吹红一瓣在天涯。
登台小榭闲应醉,好忘天南水路家。
这首,押“六麻”韵,唯独韵脚“家”字,让人读起来很拗口不通畅,而且字意与全句意思不太连贯,像是硬凑在一起。如果在近体诗的创作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押韵问题,便是俗称的“挂韵脚”,即“凑韵”。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近体诗的押韵非常严整,落韵是诗之大忌,要极力地避免。裴虔余云:“‘满额鹅黄金缕衣,翠翘浮动玉钗垂。从教小溅罗裙湿,知道巫山云雨归。’广韵、集韵、韵略,“垂”与“归”皆不同韵,此诗为落韵矣。”近体诗的押韵,除了首句可用韵或者不用韵外,偶数句都必须押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间不得出现变韵、换韵,或者使用相邻韵部的字押韵,否则算落韵,即出韵。例如:
七律·生命节拍
也无风雨也无晴,自放疏花自落尘。
青白世间皆是眼,尊卑天下亦为人。
不知匆景伤时客,长用浮名贵此身。
一任平生随浪去,江湖到处可通津。
在这首七言律诗中,韵脚“尘”、“人”、“身”、“津”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一真”韵,唯独“晴”字在《平水韵》中属于八庚韵,此诗属于落韵,即出韵。一首合格近体诗,首要条件是要保持诗歌不落韵,否则算下乘。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重,就是重复的意思,重复用韵的情况并不多见,这里主要是针对一字两义或者一字多义而言。如果在韵脚中以不同的意义重复出现入韵,这就叫做重韵。如在《平水韵》中,“台”有土台和木台的区别,按照繁体字分别是对应“台”与“台”,但是简化后就成了“台”字。像这样及其特殊的情况,初学者在近体诗的创作中是要尽量避免的。例如:
七律·步韵黄景仁绮怀诗其十一
晓风慵懒旭鬅鬙,谁许鸡窗唤起譍。
气壮从来歌五斗,诗穷坐死负三升。
春同雨梦香枫落,月隐帝愁碧城升。
若折花颜空莫老,疑今柳七不能胜。
在这首七言律诗中,颈联和颔联都是用“升”韵,前一个“升”字是名词,是容器单位;后一个“升”字动词,作上升的意思。重韵是近体诗创作之大忌,如果初学者把握不当,就会造成诗意混乱,诗歌就不能对读者形成共鸣。所以,初学者在不刻意表达特殊的感情之下,能避免重韵就要极力避免。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有一些连绵词可以倒过来运用,比如“氤氲”、“踟蹰”、“慷慨”等,可以将二字倒过来运用,写成“氲氤”、“蹰踟”、“慨慷”。但是,像这些能够倒过来运用的词语并不多,绝大部分的词语是不可以倒过来运用的,即使倒过来运用凑上了韵脚,也属于硬伤,让读者读起来未免不通,初学者能不倒韵就尽量不倒韵。例如:
五律·春雨
银丝飘细细,脉脉润如酥。偷染平芜碧,轻匀杏蕊朱。
湿檐新燕子,沾絮老蘼荼。最爱初晴后,酣春入画图。
诗中“蘼荼”实则为“荼蘼”之倒韵,“荼蘼”为一种落叶灌木植物,前人诗词作品中多以“荼蘼”出现在诗句中,未见有“蘼荼”。如果勉强将“荼蘼”二字颠倒运用虽然未觉不妥,但是“荼蘼”非双声叠韵连绵词,颠倒过来勉强凑上了韵脚,犯了凑韵之嫌疑,初学者当以此为戒。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押韵之时,须择其呼声较响者押之,不特音调高超,即全句亦觉挺健,此韵之所以贵乎选也。
关于“哑韵”的概念,明代王骥徳有说到:“字之有开、闭也,犹阳之有阴、男之有女。古之制韵者以“侵”、“覃”、“盐”、“咸”次诸韵后,诗家谓之“押韵”,言须闭口呼之,声不得展。”[7]也就是说,在平水韵中,“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属于“哑韵”。
所以,我们在作诗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那些声音洪亮的韵脚来使用,以达到音调悠远、高迈的效果;如果选择用“哑韵”,不仅在字句上让读者读起来失去了音韵之美感,让读者觉得全诗萎靡不振。像《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三十六个韵脚几乎把“十二侵”韵部的字都用光了,给人一种很沉闷的感觉。可见,前人对“哑韵”的定位是准确的。又例如:
七律·步黄景仁绮怀诗其十二
僧闲不解世浮沉,华发端为岁月侵。
绿水奔流同失路,慈乌啼唤正回林。
风霜雨露三餐足,富贵功名两意愔。
亲在岭南长是客,愁肠欲载却难琴。
这首七言律诗,韵脚分别是“沉”、“侵”、“林”、“愔”、“琴”,在平水韵表中都属于“十二侵”韵部,用的是“哑韵”。这首七言律诗,在诗意上写得沉郁伤感,给人一种惆怅满腹的感觉,再加上韵脚都选用闭口的“哑韵”,使得全诗更加的郁闷,即是所谓的“声不得展”也。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韵中生僻之字,单字双义,如一先韵之仚,训轻举;二萧韵之剑,训远;用之易近凑合,如有成典与题切合,或二字,或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者,则亦不妨押之。
根据定义,我认为险韵可以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整个韵部都属于险韵,比如平水韵中“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之韵,这四个韵部都是王力先生鉴定出来的。而且这四个韵部的字,除了常用的几个韵字之外,绝大部分都是生僻之字,令人费解。另一方面,就是韵部中的冷僻字,因为大家都不常用,所以很令人费解。比如:“仚”字,是“一先”之韵,通“仙”字,表示仙人多住在上山。如果“仚”字用作韵脚,是十分考验作者的能力。又例如:
《七律·步黄景仁绮怀诗其八》
关情总怕设罘罳,同命相随却不疑。
青眼有加年共处,朱弦弹断梦违时。
锦长殷切何曾问,腰瘦珍怜竟未知。
来去无凭休说客,吁嗟试写落花诗。
这首七言律诗,韵脚“罳”字,属于“四支”之韵,《说文解字》释义为:屏也,从网思声,是指室内的屏风。引申意思为,古代设在屋檐或者窗上以防鸟雀的金属网或丝网,即文中“罘罳”之义。“罳”字,属于冷僻字,如果切题用作韵脚未免不可。但是,没有成典与题切合,有凑韵之嫌疑,初学者应当以此为戒。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同义之韵”,主要是指同一个韵部中,相同意思的韵脚。很多韵部中都有相同意思的韵脚,如果一首诗中并押,诗意表达有重复之嫌,思路没有宕开,会影响全诗的美感。例如:
七绝·梅花
雪压虬枝打旧墙,凌寒独自绽芬芳。
孟春不与百花艳,身在红尘傲骨香。
这首七言绝句,诗中并押七阳之“芳”、“香”韵,“芳”、“香”的意思都相同,诗意重复累赘,使得诗歌失去了韵味。近体诗中押同义之韵,属于押韵之大忌,初学者要力戒。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风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粘之弊,初学最宜审慎。
“字同义异之韵”,这里主要讲多音字,因为多音字在不同读音时,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在作诗的时候,我们要清楚地区别开来。比如:“思”字,作平声韵的时候,属于“四支”之韵,作意思;如果“思”字,作去声韵的时候,属于“四寘”之韵,作念也。
小编&张惮纩
以下内容已过滤百度推广
日&-&绝句是押第1、2、4句就可以了。律诗是押第 1、2、4、6、8句。押韵,当然是指韵脚字。在一句之中是没有押韵一说的。句间只要注意平仄就可以了。 律诗当...&&普通
日&-&古道老师周末好! 学生平时忙于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不能按时上课,请老师原谅! 喜见老师周末补课,粉丝前排就座,谢谢老师! 提问一: 所谓绝句的“绝”,就是...&&普通
最佳答案: 什么叫“押韵”?在“韵文”里,用同一个“韵”的字放在句尾,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感,这就叫“押韵”.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专业问答网站
日&-&五言绝句的押韵要求
| 阅: 转: | 分享 提起五言绝句,行里人对其概念并不熟悉,甚至有误解。当然这里涉及不读书获读书不琢磨的问题。其实【...&&普通
日&-&七言绝句以首句押韵为比较常见。 第一种是: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第二种: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第四种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七言绝句每句第一个字是不拘平仄的,...&&普通
日&-&诗的常识:关于绝句、平仄、押韵……一、什么是绝句 绝句与律诗, 基本上是在唐朝时代逐渐产生并定型的诗体;先有律诗还是先有 绝句,目前尚无查考和论据...&&百度文库
日&-&七言绝句句式 四联四句。(区别于律诗:四联八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偏格...&&百度文库
日&-&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 律诗一...&&百度文库
最佳答案: 五言绝句二四押韵 七言一二四押韵&&专业问答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句的平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