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和认识发展观是一回事吗

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研究.pdf
文档介绍: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研究姓名:郭佳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张小燕 2011-05 摘要 I 摘 要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理论创始人,他的这一理论受到康德认识论思想、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以及鲍德温发生学思想的影响。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相对于传统认识论只注重认识的结果而言,皮亚杰认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认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发生认识论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生过程为基础,因为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生过程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认识具有结构性,并且这一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结构即不同种类的转换规律所组成的整体,而建构则是指结构的改变与更新过程。皮亚杰指出结构的建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发生与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建构是一个处于不断上升过程中的螺旋。建构过程的无限性导致结构本身也处于无限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只是相对的。由此可见,我们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也不断得到加深。 发生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扬弃,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以补充,其辩证的思维方法与研究特色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与领域,使我们对于人的认识获得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结构建构智力 Abstract
II Abstract
Piaget is the founder of ic epistemol ogy, and his theory is influenced by the
epistemology of Kant, the dialectics thoughts
of Hegelian and the genealogical theory of
Baldwin. Piaget's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 e to research the ideas of epistemology. In
Piaget's opinion, the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sults of knowing,
but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of kn ow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The base of ic epistemology is a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child's
mind, because Piaget thought that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child's mind looks like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 th ey are similar. On this
basis, Piaget though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erception has four pa rts, it includes the per ception movement stage,
the former operational stage, the specific ope rational stage and the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Piaget thought that the structure is one of th 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on, and the structure is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cons truction and it never stops. The th eory of Piaget's structure is
made up of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conversion pa tterns, and the construc tion is a process of
changing structure. The construction keeps changi ng and developing, so it is
a spiral which is
rising forever. The constructi on is a process of infinite de 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affects the structure, so the stability and bala nce of structure is re lative. In a word, our
cognition is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ch is al ways rising. With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is
ing rich and perfect, we will k now more about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ic epistemology discards the bad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and
reserves the good one. At the same time, it a dds something that is ignored by Marxist
epistemology. In addition, its
dialectical thinking methods a nd features of study provide new
angles and fields for our st udy on epistemology, and it make s us know more about human
cognition.
ic epistemology
st ructure
construction
intelligence 引 言 1 引 言 让·皮亚杰( Jean Piaget , 1896 — 1980 ) ,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于 1955 年在瑞士日内瓦建立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在该中心,皮亚杰汇集了一大批的哲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者等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们来共同研究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于1970 年出版了《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在该书中皮亚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毕业于医学院校,在医院工作,有相对丰富的护理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简析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简析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10:47: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简析
官方公共微信皮亚杰主要著作
个人著作书目
相关网页.......&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
这套丛书所的是皮亚杰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探寻儿童思维的心理发生和科学概念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连续性。但这并非其新颖之处。真正新颖之处在于皮亚杰所信奉的观点出现了新的转折。继皮亚杰在之前的发展阶段中提出的结构主义方法之后,这套丛书所提出的新的转换性的深入和扩展(的方法)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蔚蓝网:(瑞典)皮亚杰 著,姜志辉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原 价:21.00
《心理发生和科学史》一书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史发展的分析, 证明科学领域的认知过程的机制紧密地对应于皮亚杰在心理发生领域发现的机制。研究者发现 ,
除了在皮亚杰的主要著作《认知结构的平衡》中描述的机制, 还有一种史普遍的机制 , 我们称之为 阶段 (IaIrT)机制,
这个机制是本书的基石。研究者们的知识建构理论可以说在有东方思想特点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逻辑演绎形式主义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桥梁。
蔚蓝网:(瑞士)皮亚杰 著,吴国宏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原 价:29.00
本书的内容包括:第一部分 矛盾的不同形式.第二部分 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关系
蔚蓝网:(瑞典)皮亚杰 著,李其维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原 价:26.00
《态射与范畴:比较与转换》这本书主要阐述了有关生物和智力之形式的一般理论,
并指出这种理论是建立在态射和范畴这两种互相协调的数学工具的基础之上的。态射是建立在两个集合之间关系系统之上的一种结构,
这两个集合就像数学的群集一样, 都有一个或是几个共同的补偿规则。范畴是拓扑代数的一部分。它们由两个类组成: 一类是对象,
另一类是态射。皮亚杰通过态射和范畴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他的一个问题:视为生物适应之两个阶段的生命和智力之间的延续性问题和日常知识和科学知识之间的延续性问题。
蔚蓝网:(瑞典)皮亚杰 著,李其维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原 价:20.00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亚杰所写,皮亚杰希望把它与加西亚的研究结果相综合以完成这项工作。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加西亚重点阐述了皮亚杰对意义逻辑的独到的贡献,这种贡献只有在发生认识论的框架内才能被充分理解。在逻辑与发生认识论一章中,加西亚强调指出:皮亚杰之目的主要并不是要对逻辑作出怎样的贡献,而是要发展一种进行认识论分析的方法。
蔚蓝网:(瑞士)皮亚杰 著,熊哲宏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9原 价:30.00
这里所翻译的皮亚杰 2 卷本 (原版为 2 卷本, 中译本合为一本) 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中 , 他本人编辑了第一卷的手稿(出版于1981年),
而第二卷的编辑是由英海尔德完成的( 出版于1983年) 。在这两卷中,
皮亚杰描述了新可能性的产生、导致必然之感的封闭结构的形成是如何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发展的。本书的副标题是认知发展中可能性(必然性)的作用,
书的内容也就是阐述儿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概念的发展, 以及可能性与必然性和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本书的内容包括:
第1卷 认知发展中可能性的作用第2卷 认知发展中必然性的作用
蔚蓝网:(瑞士)皮亚杰 著     丛 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 2019972原 价:5.00
《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是皮亚杰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论性著作,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于认识论的观点。他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见本书引言),而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是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份;并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跨专业性质(见本书引言)。本书共包括三章。第一章根据对心理的发生发展的分析,讨论认识的发展和形成。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到高级水平的认识,换言之,只顾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见本书引言),看不到认识本身的建构过程;他自己则是从其心理的发生发展来分析认识。在第二章,分析了获得认识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最后,在第三章则对一些古典认识论问题作了考查,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总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建构。
蔚蓝网:瑞士.皮亚杰 著 郑文彬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原 价:16.40
本书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一部题为《人类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的广泛研究报告的一部分,全书贯穿了认识论的思考,一方面力求标志出各种人文科学所共有的那种特殊认识的特征;另一方面作者试图以其发生结构主义的观点,去理解这些人文科学
蔚蓝网:[瑞士]英海尔德,[瑞士]辛克莱,[瑞士]博维尔 著,李其维 译     丛 书: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8原 价:28.00
  皮亚杰作为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时代》周刊,另一位是弗洛伊德),其发生论识论思想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是皮亚杰学派的二号人物、对皮亚杰思想不可或缺的B·英海尔德与其他两位心理学家对皮亚杰思想的实验论证。内容涉及认知发展与学习的一般理论,从连续量、一一对应、连续量守恒的言语训练程序、跨文化守恒发展、基本数守恒、类包含及其与守恒的关系等角度所作的实验等。本书从实验的角度证明了皮亚杰的学习观:
学习是需要一定的心理结构作为基础的。
蔚蓝网:熊哲宏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原 价:20.00
从皮亚杰早期思想形成中的康德背景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康德色彩出发,合理地重构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的内在联系。
蔚蓝网: 史密斯     丛 书: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
原 价:24.00
  本书作者主要论述其对认知发展机制的看法,内容涉及人类(儿童)心理机制的先天与后天、领域特殊性与领域一般性等有关认知发展的基本问题。她以比较详细可靠的实验证据和理性思考为支撑,明确表示先天论和建构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她试图使人相信调和先天论和建构论是可能的,试图建立一个包容两者的观点。本书作者试图对近年来在认知科学领域深具影响的福多的模块性加以超越,主张模块的发展性;虽然她曾作为皮亚杰的学生和合作者,但她也试图对皮亚杰的观点加以修正与发展。本书是认知科学领域不可不看的重要著作之一。
蔚蓝网:(英)凯斯(Case,R.) 主编,屠美如 等译     南京师范大学 2001-4
原 价:19.00
本书尝试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开始时要选择这样一个特定目标的原因,我们在完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对目标的认识发展过程,以及这种发展的认识所导致的方法和结果。本书分为六大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回顾了我们所感兴趣的理论问题的历史,以及我们在本研究开始时所选择使用方法。在接下来的三大部分中,技术了这些方法发展的历程,它所产生的新的数据和概念。我们对儿童的三大领域中处于发展中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探讨;逻辑—数学的、社会情感和视觉运动的发展。在第五部分,我们技术了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以及他们在认知过程和知识方面与其他儿童的差异。最后,在第六部分,我们对这种修正的发展观进行了概述。这一观点既是我们许多不同的研究结果,也是我们为缩短组件的一般性理论之间的距离而提交的一个思维成果。
蔚蓝网:西戈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10原 价:19.80
本书介绍了西方和我国认知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新的观点,其中包括了著者1998年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论述皮亚杰关于低估了儿童客体永久性、守恒等等概念的能力的研究外,还论述了许多皮亚杰未直接研究过的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新研究成果。这本书对我国订购西方心理学术书籍和杂志有困难的广大地区的发展心理学工作者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有利于他们了解西方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新动向。
蔚蓝网:李其维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10原 价:20.00
Author: Robert K Buy New: $22.50
Author: Ed L Buy New: $39.95
Author: Eleanor D Buy New: $12.97
Author: Barry J. W
Author: Sandra Waite-S Buy New: $57.22
Author: Jean P Buy New: $21.00
Author: Jean P Buy New: $15.72
Author: Dorothy G. S Buy New: $10.78
Author: Barry J. W Buy New: $70.00
Author: Jean P Buy New: $39.95
Author: JEAN PIAGET; Buy New: $12.21
Author: Jean P Buy New: $12.56
Author: LESLIE SMITH; Buy New: $100.00
Author: Jean P Buy New: $18.95
Author: Eric A Buy New: $99.95
Author: Sylvia O Buy New: $90.60
Author: Robert K
Author: Barry J. W
Author: Larry N Buy New: $75.00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我的图书馆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Posted by on The news received
1. 图式的概念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 一词)。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图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  在生理水平上,图式“绝大多数的程序是遗传获得的"。它们可以区别作用它的无数刺激和由之产生的感觉,并将其结合到某种结构中。在认识水平上,图式可以代表一个分类系统,这一系统使它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创造、改造。由于存在这样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图式组织,认识主体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皮亚杰得出结论:适应是内部图式与外部环境进行斗争的结果。它体现了环境的威力,也体现了图式的能动作用。  皮亚杰认为,"任何图式都没有清晰的开端,它总是根据连续的分化,从较早的图式系列中产生出来, 而较早的图式系列又可以在最初的反射或本能的运动中追溯它的渊源。" 因此,人的认识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主体所具有的第一个图式是遗传获得的图式。以这一图式为依据,儿童不断和客观外界发生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 非遗传的后天图式逐渐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也就是图式的建构过程。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construction}。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就这一意义而言,皮亚杰客体结构是主体建立的。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认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  皮亚杰认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图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
2.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化、平衡
(1)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象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  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识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  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 ;  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  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2)顺化(accommodation)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一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当然,如果没有与顺化相对应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化可言。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化过程来说明认识,旨在表明这样的观点: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化。认知既是认知图式顺化于外物,又是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皮亚杰应用同化与顺化的过程,对行为主义的著名公式S→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S(A)R公式。他指出:“一个刺激要引起一个特定的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感受性自然是依存于作出反应的能力的。所以这个公式不应该写作S→R,而应该写作S→←R(换用图片),说的更确切一些,应写作S(A)R。”
S(A)R公式  运用同化概念,皮亚杰对行为主意的著名公式S→R进行了改造。S→R的含义是指一个刺激可以引起一个特定的反应。皮亚杰认为S→R公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它没有表现出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他指出:"一个刺激要引起一个特定的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感受性自然是依存于作出反应的能力的。所以这个公式不应该写作S→R,而应该写作S→←R,说的更确切一些,应写作S(A)R。"它的含义是说,当外部刺激S作用于机体时,机体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这一刺激,而是首先利用自己现有的图式进行过滤改造,使之变为组织所能吸收的形式。刺激这样被同化,就是客体作用于机体、机体改造客体的结果。  皮亚杰认为客体被机体所同化就是被机体所改造,因此S(A)R不是一种直观的、机械的反应,而是机体改造环境的过程。皮亚杰指出,S(A)R在各个水平上都存在。在生物水平上,有生理同化,它的作用是对机体摄入的物质进行改造,使之变成机体组织的营养;在感知运动水平上,有心理同化,它表现为把外部信息同化到动作结构中,使动作获得协调;在理性水平上有认识同化,它把外部信息变为概念推理的形式,以丰富主体的认识图式。皮亚杰把S(A)R从生物水平一直扩展到认识水平,充分说明在环镜面前,机体以及认识主体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各个认识水平上都存在着机体和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改造过程。这种改造随着生物水平→心理水平→认识水平的发展而日益加强。越是在高级阶段,改造越充分,主体的能动性就越大。所以皮亚杰指出?对S→R公式提出的这种修改,绝不只是出于单纯追求准确性,也不是为了理论上的概念化;这种修改提出了依我们看来是认识发展的中心问题。"  但是,S(A)R仅仅说明认识过程的一个方面─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而不能说明另外一个方面-客体对主体的改造,这样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还需要加入与同化过程相对应的另一个过程-顺化。顺化是当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调整和改变主体图式,使之适应客体的过程。与同化作用相应,顺化也存在于从生物水平起到认识水平止的各个水平上。由于同化表明了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顺化表明了在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所以,同化和顺化这一对机能代表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以上摘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雷永生等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平衡(equilibration)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平衡过程是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所以,皮亚杰认为:"智慧行为依赖于同化与顺化这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皮亚杰,1980年)。
  需要重申的是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通过共同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人知发展的过程(皮亚杰,1981年)。
  皮亚杰认为,平衡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  在个体和外部刺激结构之间有一个平衡;个体的结构顺化新呈现出来的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被同化到个体结构中去。
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   在个体和外部刺激结构之间有一个平衡;个体的结构顺化新呈现出来的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被同化到个体结构中去。例如,新的刺激使个体的认知发生顺化,然后再将它同化到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去,以达到一种平衡。所以,只有当同化与顺化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达到某种暂时的平衡。  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儿童先在F瓶中盛满水(灌到瓶颈为止)倒入A杯中;再以同样方式把水倒入A'杯中,以表明A与A'中的水一样多。然后要儿童打开开关让A和A`流同样多的水到E和B'中去,儿童常常在E和B'中的水处于水平线时就停止了,认为E和B'杯中的水一样多,这时让他们把E和B'中的水流入两个相同的杯子C和C'中。显然,儿童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观察结果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种平衡的过程。
  第二种平衡是个体图式中子系统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个体都有若干个认知图式,而每一个图式都由许多分系统组成。例如,大小比较系统中,长度、数量等都是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经常以不同的速率展开。在建构中,如果子系统之间没有平衡,就不可能有新图式产生。
个体知识中子系统间的关系  子系统是指不同领域的结果,例如数、长度、距离和时间等。由于这些子系统是以不同的速度形成的,所以它们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  例如,儿童在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可能会作出两种对立的判断,但却没有认识到它们的矛盾。  在一项实验中,皮亚杰给儿童一排杯子和一堆蛋,要求儿童取出刚够放入所有杯子的那么多蛋,儿童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即在每只杯子下面放一个蛋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是,当皮亚杰合拢或散开其中的一排时,儿童就会断言有一排多一些。也就是说,儿童关于数的知识与长度的知识之间出现了矛盾。随着儿童认识的发展,他们会意识到这两个判断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两个系统之间的不平衡。解决这种矛盾的过程就是一种平衡的过程。
  第三种平衡是一种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关系的平衡。在皮亚杰看来,一个人的整体知识始终在被分化成各个部分,然后又把各个部分整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知识。由此可见,平衡是个体在连续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和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  从认知图式的性质出发,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间的。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形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作出吮吸的反应。图形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细分为反射、习惯、视觉与抓握的协调、手段与目标的协调、新手段的发现、顿悟这六个小阶段。例如,在反射阶段,儿童没有任何外界环境的概念,世界是一组动画片;在后天的最初适应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开始寻找他刚刚抓握而被移开的物体;在第三阶段--中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对消失时间较长的心爱物体进行寻找;在第四阶段--中级图式的协调与应用阶段,儿童能够移动遮盖消失物体的屏幕;在第五阶段--第三级循环反应和通过主动试验发现新方法阶段,儿童对消失物体的寻找依据物体位置的移动,这在以前是不行的;在第六阶段--通过心理组合创造新方法阶段,儿童能运用各种联合动作来寻找物体。
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例如,唯有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朝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具体事物,能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知识可以作出一定程度的推论。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些排球中间。但这个阶的的儿童能够推理,这是同一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变化大小,因此这只足球不会比篮球中时更大些。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联系具体事物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尚未分离。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后)能不借助具体事物,作出符号形式的推理假设儿童在12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算。形式运算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算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皮亚杰在概括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时强调,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不同可能会有差异,但各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变。而且,各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它们之间不能彼此互换(皮亚杰,1980年)。
--以上摘自《学习论》,施良方,人民教育出版社--《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雷永生等,人民出版社
4.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