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中的整体涌现性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释

华南理工-系统工程导论随堂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华南理工-系统工程导论随堂答案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从系统工程的观点看,系统的主要属性哪一些?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解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
关于系统“整体涌现性”的研究综述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关于系统_整体涌现性_的研究综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而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简单地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6.3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有哪几种?;答: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有系统分析法、信息方法、功;系统分析法是以运筹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通过对系;功能模拟方法是以控制论为基础,根据两个系统功能的;黑箱是指内部要素和结构尚不清楚的系统;整体优化方法是指从系统的总体出发,运
而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
简单地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表述整体涌现性是不够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当部分构成整体时,出现了部分所不具有的某些性质,同时又可能丧失了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这个规律叫做“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原理,也称为“贝塔朗菲定律”。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否大于或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关键取决于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综合的方式如何。
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有哪几种?
答: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有系统分析法、信息方法、功能模拟方法、黑箱方法、以及整体优化方法。
系统分析法是以运筹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通过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的考察,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的方法。 信息方法是以信息论为基础,通过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利用信息来认识和改造对象的方法。
功能模拟方法是以控制论为基础,根据两个系统功能的相同或相似性,应用模型来模拟原型功能的方法。
黑箱是指内部要素和结构尚不清楚的系统。黑箱方法就是通过研究黑箱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系统,确定可供选择的黑箱模型进行检验和筛选,最后推测出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方法。
整体优化方法是指从系统的总体出发,运用自然选择或人工技术等手段,从系统多种目标或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最优系统、最优方案、最优功能、最优运动状态,使系统达到最优化的方法。
简述人固有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使用工具后产生的力量。
答:人类的劳动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体力劳动;另一种是脑力劳动。相应地,人的能力总的来说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体活动产生的力量,即体力;另一种是使用大脑产生的记忆、理解、想象等的能力,即脑力。
人的体力相当有限。通过代表人的体力极限的世界纪录(如跳高、举重等),就可以很容易做出判断。例如,目前跳高的世界纪录是
2.45米(1993年,古巴人哈维尔?索托马约尔创造),而对一个普通的成年人,要想跳过1米的高度,并不困难。现在,如果我们借鉴算法大小O的表示,那么,显然,世界冠军与我们一般的成年人,其体力处在同一个数量级。
人的脑力也相当有限。如果能像体育运动那样明确比赛规则的话,就不得不接受人固有的脑力也处在同一个数量级的事实。比如,1加2加3一直加到N,规定必须一步一步相加,当N确定时,人们所花费的时间,不会相差太多,更一般的,当用同一个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不同的人所花费的时间,大致在一个数量级之中。换言之,在这种意义上,人的脑力处于同一个数量级。
人类在认知和改造客观世界中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来源于使用工具后产生的力量。例如,尽管人还未能跳过2.45米的高度,计算的速度也不快(智力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过程,所有的智力过程,就时间而言,都是不可逆的、确定的计算过程,也就是一种计算);然而,若使用有形的工具,如飞机,人就可以飞得很高;使用无形的工具,如数学理论,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一些复杂的计算问题。
按人的平均寿命75岁计算,除去睡觉、娱乐,以及学习等所需的时间,一个人一生可直接用于工作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是指创造社会财富的时间)。并以此为根据,阐述工具(含思想与方法等无形的工具)的选择,对正确、高效处理问题的重要性。
请自己计算1+2+3+4+5+6+7+8+9+10所用的时间(必须按相加的次序一步一步的相加),并将该时间与计算(1+10)?5所用的时间进行比较,并请回答两者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若相同,那为什么用的计算时间不一祥,请从方法(也就是工具)的选择上进行解释?
6.7*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戴克斯特拉教授认为,优秀的程序员对待编写程序的态度是完全谦卑的,特别是,他们会象逃避瘟疫那样逃避 “聪明的技巧”,请从人所固有能力的局限性这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给出复杂性的定义?
答: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复杂性可以定义为:寻找最小的程序或指令集来描述给定的“结构”(即一个数字序列),此时,这个程序的大小相对于数字序列的大小就是其复杂性的量度。
6.9* 结合克拉默给出的用于分析程序复杂性的几个例子,分析结构与复杂性的关系。
答:当系统的结构不能被描述,或描述它的最小算法与系统本身具有相同的信息比特数时,则称该系统为根本复杂系统。在达到根本复杂之前,人们仍可以编写出能够执行的程序,否则,做不到。
例如,序列“aaaaaaa?”是一个亚(准)复杂性系统;相应的程序为:在每一个a后续写a。这个短程序使得这个序列得以随意复制,不管要多长都可以办到。
序列“aabaabaabaab?”与上一个例子相比要复杂一些,但仍可以很容易地写出程序:在两个a后续写b并重复这一操作。
序列“aabaababbaabaababb?”也可以用很短的程序来描述:在两个a后续写b并重复,同时,每当第三次重写b时,将第二个a替换为b。这样的序列具有可定义的结构,有对应的程序来表示。
最后考察序列“aababbababbbabaaababbab?”,该序列没有结构,若想编程,则必须将字符串全部列出。
为什么温伯格认为,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的才能并不在于他们的大脑计算能力特别突出,而在于懂得如何对问题做合理的简化和理想化,从而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普通人的大脑可以处理的、相对简单的问题。
请从软件的复杂度、一致性、可变性、不可见性等方面介绍软件所固有的困难。
答:软件的复杂度、一致性、可变性、不可见性等特点决定了软件所固有的困难。
软件的复杂度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没有两个软件部分是相同的(至少在语句级别上),若有相同的,人们会把它们合并成一个供调用的子函数。其次,软件开发面对的是客观世界模型的构建问题;相对于物理学,物理学家可以忽视大量实体内容的描述,仅仅关注诸如质量、速度等非常有限内容的描述,从而大大降低问题的复杂度,而软件工程师却不能这样做。第三,构成软件复杂度的实体及其关系的描述不仅引发了大量学习和理解上的负担,而且随着软件规模的增长,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以及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使软件的开发逐渐地演变成一场灾难。
对于一致性来说,在大型软件开发中,为保持各子系统之间的一致性,软件必须随接口的不同、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些变化不能被抽象掉,从而又增加了软件的复杂性。
软件处于用户、法律、计算机硬件及其应用领域等各种因素融合而成的文化环境之中。该环境中的因素持续不断地变化着,这些变化无情地强迫着软件也随之变化。
软件是看不见的,当利用图示方法来描述软件结构时,也无法充分表现其结构,从而使软件的复杂度大大超过具有电路图表示的计算机硬件的复杂度,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面临极大的困难。
6.12 布鲁克斯认为,对于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来说,最为困难的是什么?
答:布鲁克斯认为,对于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来说,最为困难的是对其概念结构(概念模型)的规格、设计和测试,而不是对概念结构的实现,以及对这种实现的测试。
6.13 为什么说,笛卡尔积“完美无缺”,但却无任何实际的应用价值。
答:在系统科学中,一个系统指的就是一个集合,或者说,指的是一个事物的集合。因此,我们可以用集合的思想来讨论系统的复杂性。根据笛卡尔积,由两个具有相互作用的元素构成的系统会有4种不同的状态,而由10个元素组成的系统存在210=1024个状态,64个元素组成的系统存在264个状态,即(比搬迁著名的Hanoi塔的次数多1)。随着元素的不断增加,系统必将出现“组合爆炸”的问题。对于这种“组合爆炸”的问题,不要说人所固有的极其有限的计算能力,就是计算机也无法处理。
笛卡尔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说,事物之间所有的关联都在笛卡尔积之中。然而,人与机器对笛卡尔积产生的“组合爆炸”问题是无法进行处理的。因此,尽管笛卡尔积“完美无缺”,但却无任何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充分运用与集合相关的函数、关系、定义等数学工具,将注意力放在事物之间具有实质性关联的方面,最终控制和降低系统的复杂性。
6.14 软件开发的系统化方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软件开发的系统化方法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抽象第一的原则。所谓抽象,就是要对实际的事物进行人为处理,抽取所关心的、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属性,并对这些事物及其特征属性进行描述。由于抽取的是共同的、本质 特征的属性,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元素的绝对数量。
(2)层次划分的原则。如果一个系统过于复杂,以至于很难处理,那么,就得先将它分解为若干子系统。
(3)模块化原则。模型化原则就是根据系统模型说明的原因和真实系统提供的依据,提出以模型代替真实系统进行模拟实验,达到认识真实系统特性和规律性的方法。
6.15* 戴克斯特拉认为,编程的艺术就是处理复杂性的艺术,请从软件开发需要系统化方法的原因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6.16 什么是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结构化方法采用了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从层次的角度,自顶向下地分析和设计系统;结构化方法包括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三部分内容。
结构化方法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抽象原则、分解原则、和模块化原则。
6.17 结构化方法中如何建立和实现模型?
答:在结构化方法中,首先使用结构化分析方法构建系统的环境模型,然后使用结构化设计方法确定系统的行为和功能模型,最后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并确定用户的现实模型。
结构化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并构建现实世界的环境模型;环境模型包括需求分析、环境图和事件列表等内容。其中,需求分析是系统分析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并对系统要做什么作一个清晰、简洁和无二义性的文档说明;环境图是数据流图的一种特殊形式,模拟了系统的一个大致边界,并展示系统和外部的接口、数据的输入和输出以及数据的存储;事件列表是发生在外部世界的系统必须响应的叙述性列表,是对环境图的一个补充。
结构化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系统环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行为和功能模型,完成系统内部行为的描述;实现系统行为和功能模型的主要工具有:数据字典、数据流图、状态变迁图和实体―联系模型等。其中,数据字典是一个包含所有系统数据元素定义的仓库,数据元素的定义必须是精确的、严格的和明确的;数据流图采用面向处理过程的思想来描述系统,是一种描述信息流和数据从输入到输出变换的应用图形技术;状态变迁图及时地描述了对象的状态,着重于系统的时间依赖行为;实体-联系模型被用来模拟系统数据部件之间
的相互关系。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系统行为和功能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实现模型;实现该模型的主要工具有:处理器模型、任务模型以及结构图等。其中,处理器模型将多处理器系统和网络环境中的处理器分成不同的组,以便确定操作在哪个处理器上进行;任务模型建立在处理器模型的基础之上,将所有过程都划分成操作系统的任务;结构图是使用图形符号来描述系统的过程和结构的工具,通常是由数据流图转换而来,展示了模块的划分、层次和组织结构以及模块间的通信接口。
在结构化程序设计阶段,还需要将系统分解成更容易实现和维护的模块;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要求每个模块执行单一的功能,而且不同模块间的依赖性要尽可能低。
最后可以进入实现阶段,包括系统的编码、测试和安装。这一阶段的产物主要是能够模拟现实世界的软件系统。除此之外,软件文档和帮助用户熟悉系统的客户培训计划也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6.18 面向对象思想与“分类学理论”中有关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普遍采用的3个构造法则有什么关系?
答:“分类学理论”中有关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普遍采用的3个构造法则是指:区分对象及其属性、区分整体对象及其组成部分、以及形成并区分不同对象的类。
面向对象思想正是根据以上3个常用的构造法而建立起来的。在实际应用中,它采用对象及其属性,整体和部分,类、成员和它们之间的区别等3个法则来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遵循了分类学理论的基本原理,符合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思维方式。
6.19 如何理解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对象和类?
答: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对象和类是其最基本的概念。其中,对象是系统运行时的基本单位,是类的具体实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类是对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或称方法、服务)的对象进行的抽象描述,是对象的生成模板,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6.20 面向对象模型有哪些特性?
答:面向对象模型有几个特性:
(1)身份、状态、行为。身份是某一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所有的对象都有一个可以相互区别的身份。状态是指对象所有属性被附上值所具有的一种情形。行为是指对象在其状态变化和消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及反应,状态可以定义为行为的累积结果,而行为则可改变对象的状态。
(2)分类。分类意味着有相同的数据结构(属性和状态)和行为的对象组成一个类,每个类描述一个类的集合。每个对象都是它的类的一个实例,实例的每个属性都有它自己的值,但是和类的其他实例共享相同的属性名和操作。
(3)继承。继承是指在类中基于层次的关系,共享属性和操作。一个类可以被细化为子类,每个子类继承父类的所有属性,并可以增加它独有的属性。
(4)多态。多态是指相同的操作在不同的类上可以有不同行为的特性。
6.21 面向对象模型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面向对象模型遵循的基本原则有:抽象、封装、模块化以及层次原则等。
抽象是处理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最基本方式,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它强调一个对象和其他对象相区别的本质特性。对于一个给定的域,确定合理的抽象集是面向对象建模的关键问题之一。
封装是对抽象元素的划分过程,抽象由结构和行为组成,封装用来分离抽象的原始接口和它的执行。封装也称为信息隐藏,它将一个对象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的执行细节分割开来,并将后者对其他对象隐藏起来。
模块化是已经被分为一系列聚集的和耦合的模块的系统特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问题,确定正确的模块集几乎与确定正确的抽象集一样困难。通常,每个模块应该足够简单,以便能够被完整地理解。
抽象集通常形成一个层次。层次是对抽象的归类和排序。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层次,一个是类型层次,另一个是结构性层次。确定抽象的层次是基于对象的继承,它有助于在对象的继承中,发现抽象间的关系,搞清问题的所在,理解问题的本质。
6.22 面向对象模型主要由什么组成?
答:面向对象模型主要由面向对象分析(OOA)模型和面向对象设计(OOD)模型组成。
在P.Coad和E.Yourdon的分层方法中,OOA模型被划分为5个层次:主题层、对象层、结构层、属性层和服务层;OOA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问题域上构建具有这5个层次内容的OOA模型。
主题层给出OOA模型中各图的概况,为分析员和用户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复杂系统的模型构成。
对象是属性及其专用服务的一个封装体,是对问题域中的人、事和物等客观实体进行的抽象描述。对象由类创建,类是对一个或多个对象的一种描述,这些对象能用一组同样的属性和服务来刻画。
在OO方法中,组装结构和分类结构是两种重要的结构类型,它们分别刻画“整体与部分”组织以及“一般与特殊”组织。
属性是描述对象或分类结构实例的数据单元,类中的每个对象都具有它的属性值,属性值就是一些状态的信息数据。
在服务层中,一个服务就是收到一条信息后所执行的处理(操作);服务是对模型化的现实世界的进一步抽象。
在OOA模型的基础上,OOD根据设计的需要对OOA在问题域方面建立的5个抽象层次进行必要的增补和调整,同时,OOD还必须对人机交互、任务管理和数据管理3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抽象,最后建立完整的OOD模型。
在OOA模型中,对象强调问题域,用问题域中的意义来表示事物或概念。在OOD中,当对象含有问题域中的意义时,对象被称为语义对象。除了分析以外,OOD不仅强调系统的静态结构,而且还强调系统行为的动态结构。
6.23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有何相同之处?
答: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很多新的方法与技术都起源于程序设计语言,并向软件生命周期的前期阶段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那些富有生命力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就此形成自己系统化的技术体系。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都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它们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技术的发展。
CC1991报告关于“社会、道德和职业的问题”的主要论述是什么?
答:CC1991报告将“社会、道德和职业的问题”列入计算学科主领域之中,并强调它对计算学科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CC1991报告要求计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了解专业,还要了解社会。例如要求学生要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固有问题;了解计算学科的历史和现状;理解它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另外,作为未来的实际工作者,他们还应当具备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如能够回答和评价有关计算机的社会冲击这类严肃问题,并能预测将已知产品投放到给定环境中去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知晓软件和硬件的卖方及用户的权益,并树立以这些权益为基础的道德观念;意识到他们各自承担的责任,以及不负这些责任可能产生的后果;另外,他们还必须认识到自身和工具的局限性等。
7.2* 书中为什么多次提到并要求学生了解人所固有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工具的局限性。
从硬件来看,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从硬件来看,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第一代计算机利用真空管制造电子元件,利用穿孔卡作为主要的存储介质,体积庞大,重量惊人,耗电量也很大。UNIVAC-I是第一代计算机的代表,它是继ENIAC之后由莫奇利和埃克特再度合作设计的。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第二代计算机使用了晶体管;与真空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无论是耗电量还是产生的热能都大大降低,而可靠性和计算能力则大为提高。第二代计算机利用磁芯制造内存,利用磁鼓和磁盘取代穿孔卡作为主要的外部存储设备。此时,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 FORTRAN和COBOL。
(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1年)。这一代计算机的特征是使用集成电路代替晶体管,使用硅半导体制造存储器,广泛使用微程序技术简化处理机设计,操作系统开始出现。系列化、通用化和标准化是这一时期计算机设计的基本思想。
(4)第四代计算机(1972年至今)。主要特征是采用了大规模(LSI)和超大规模(VLSI)集成电路,使用集成度更高的半导体元件做主存储器。在此期间,微处理器产生并高速发展,个人微型计算机市场迅速扩大。第四代计算机在体系结构方面的发展引人注目,发展了并行处理机、分布式处理机和多处理机等计算机系统。同时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机也取得了稳步的进展。计算机发展呈现出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随着第四代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最终将导致新一代计算机的出现。新一代计算机的研制是各国计算机界研究的热点,如知识信息处理系统(KIPS)、神经网络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第一代网络: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其特点是:整个系统里只有一台主机,远程终端没有独立的处理能力,它通过通信线路点到点的直接方式或通过专用通信处理机或集中器的间接方式和主机相连,从而构成网络。在前一种连接方式下主机和终端通信的任务由主机来完成;而在后一种方式下该任务则由通信处理机和集中器承担。这种网络主要用于数据处理,远程终端负责数据采集,主机则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常用于航空自动售票系统、商场的销售管理系统等。
(2)第二代网络: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系统中有多台主机(可以带有各自的终端),这些主机之间通过通信线路相互连接。通信子网是网络中纯粹通信的部分,其功能是负责把消息从一台主机传到另一台主机,消息传递采用分组交换技术。这种网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建立的阿帕网(ARPANET)就是其典型代表。
(3)第三代网络:遵循国际标准化网络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按照分层的方法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197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就是其早期代表。网络体系结构的出现方便了具有相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用户之间的互连。但同时其局限性也是显然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解决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用户之间难以相互连接的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都能够互连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该模型包括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模型中给出了每一层应该完成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计算机网络多属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4)第四代网络: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其特点是:传输数据的多样化和高的传输速度。宽带网络不但能够用于传统数据的传输,而且还可以胜任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数据的传输,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几十到几百Mbit/s,甚至达到几十Gbit/s。第四代网络将可以提供视频点播、电视现场直播、全动画多媒体电子邮件、CD级音乐等网上服务。作为因特网的发源地,美国在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的筹划和建设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1993年9月美国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行动计划(NII又被译为信息高速公路),该文件提出
高速信息网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5个部分之一,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现在世界各国都竞相研究和制订建设本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以适应世界经济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因特网是怎样产生的?
答:因特网是由许多计算机网络连成的网络,也即网络的网络。它的产生主要分3个过程。
(1)阿帕网的诞生:1969年,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阿帕网诞生,这种计算机网络跨越的地理范围较大,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被称为广域网。
(2)以太网的出现:1973年,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在施乐(Xerox)公司发明了以太网(Ethernet)。这种计算机网络所跨越的地域较小,如几个办公室、一栋大楼。今天的以太网已成为局域网的代名词。局域网的传输速率高出阿帕网几千倍,成为中小型单位网络建设较理想的选择。
(3)因特网的产生:1973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的文特?瑟夫(Virt Cerf)提出了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一个重要概念――网关(Gateway),这对最终形成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被人们誉为“因特网之父”。1974年5月,文特?瑟夫和鲍勃?卡恩(Bob Kahn)正式发表了传输控制协议(TCP),即后来的TCP/IP两个协议(1978年将TCP中的处理分组路由选择部分分割出来,单独形成一个IP协议)。
简述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历程。
答:中国计算机事业最早的拓荒者是华罗庚教授,1952年,华罗庚教授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中,在中科院数学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研究小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日,由华罗庚担任主任委员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03型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04型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1964年4月,我国第一台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大型电子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19型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65年6,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大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09乙型计算机)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由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了每秒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型计算机),并运行了我国自行设计的操作程序。 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它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日,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曙光4000A”以每秒11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80610亿次Linpack计算值位列全球第十。随着曙光4000A的推出,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了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和应用的国家。
计算机网络有何社会内涵?
答:计算机网络正在使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但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而且深刻地反映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计算机网络信息的膨胀正在逐步瓦解信息集中控制的现状;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计算机通信更有利于不同性别、种族、文化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更有助于减少交流中的偏见和误解;“网络社会”这一“虚拟的真实(Virtue Reality)” 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道德,同时也存在其特有的矛盾和偏见。今天,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事实已经使不同国籍的人们不得不对网络技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等领域的影响及其社会意义进行认真的考虑。
网络作为资源共享的手段是史无前例的。以因特网为例,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今天因特网已经成为规模空前的信息宝库。许多信息发达国家的人们已经习惯于从因特网上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如今,网络建设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网络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电脑空间(Cyberspace)。电脑空间长期以来处于无序状态,如因特网上至今流传着“三无”的说法(无国界、无法律、技术无法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犯罪(如网上诈骗、发布恶意计算机程序等)和网络侵权事件的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让网络长远地造福于社会,就必须规范对网络的访问和使用。这就为各国政府、学术界和法律界提出了挑战,现在各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制订和完善网络法规。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在电脑空间里保护公民的隐私,如何规范网络言论,如何保护电子知识产权,如何保障网络安全等等。
此外,网络对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促使世界各国在面临网络新技术为社会带来的共同挑战时,重新认识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为什么在一些国家要限制对因特网的访问?如何从技术上实现对用户使用因特网的控制?
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犯罪(如网上诈骗、发布恶意计算机程序等)和网络侵权事件的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为了让网络长远地造福于社会,就必须规范对网络的访问和使用。这就为各国政府、学术界和法律界提出了挑战,现在各国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制订和完善网络法规。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在电脑空间里保护公民的隐私,如何规范网络言论,如何保护电子知识产权,如何保障网络安全等等。尽管使用因特网是不受控制的,但由此造成的负面效应却不容忽视。因特网上的资料和信息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保证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机构都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
从技术上对用户使用因特网实施控制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实现。一种是使用代理服务器的技术。代理服务器位于网络防火墙上,代理服务器收到用户请求的时候,就检查其请求的Web页地址是否在受控列表中,如果不在就向因特网发送该请求,否则拒绝请求,这是一种根据地址进行访问控制的方法,微软开发的I-Gear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还有一种基于信息内容的控制技术,即从技术角度控制和过滤违法与有害信息。它主要是对每一个网页的内容进行分类,并根据内容特性加上标签,同时由计算机软件对网页的标签进行监测,以限制对特定内容网页的检索。如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Platform for Internet Content Selection,PICS)就是这一类的技术。
结合国内外情况,分析当前计算领域中存在的性别问题。
答: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及从事IT等行业的女性所占的比例显然大大低于男性,这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生理的差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计导习题答案143等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导​论​-​思​想​与​方​法​习​题​答​案计算机科学与导论-思想与方法习题答案 计算机科学与导论...  计导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3章。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3章一、复习题 1.如何把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答:除 2 逆向取余。 2.如何把二进制数...  计导习题答案1 47页 10财富值 电子测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39页 1财富值 计组课后习题答案 38页 2财富值 地籍测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7页 1财富值 电子测量课后习...  计导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6章_工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6章一、复习题 计算机网络 1. 模型与协议的区别是什么?分别给出模型和协议的例子。 答:模型:是由...  计导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4章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4章一、复习题 1. 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有什么区别? 位运算...  计导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3章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3章一、复习题 1.如何把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答:除 2 逆向取...  学年第1学期计导A卷期末考试试卷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计算机导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线 1、 一个完整的...  计导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的发展史 1. 计算机发展历程按使用的电子器件可划分...习题 1. 下列一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BC )。 A.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致命的...  计导复习资料(1)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今日推荐 157份文档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备战攻略 2015国考行测模拟试题及历年真题 2015国考申论押密试卷及答案 2015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