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概论还有必要存在吗

【干货】2016年图书馆学考研经验_图书馆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848贴子:
【干货】2016年图书馆学考研经验收藏
写在前面:经验这玩意不会适用于所有人,找出可取之处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合理应用才是关键。欢迎大家拍砖吐槽!(= ̄ω ̄=)
缺牙要及时修复,揭秘种植牙如何做到几十年不掉?
先把自我情况做个简短的介绍:高中理科生。高考时第一志愿图书馆学。从大三寒假开始着手准备考研。之前通过四六级考试,GPA 3.5左右。报考某34所高校的图书馆学,初试总分400+,目前处于拟录取阶段。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考研经历,从院校的圈定、各科的复习方法到心态调整谈谈备考策略吧。希望能帮助到更多有志于考图书馆学的同学,让大家少点迷茫。
一、院校的圈定
我大三下学期临出发去学校前,在研招网上圈定了八所学校,全是34所的高校。回到学校之后,通过和老师的沟通交流,在四月初定下了自己要报考的学校。曾经在十月份因为担心专业课复习进度犹豫过要不要换学校。后来坚定了自己勇往直前的信念,而不是去追寻平平淡淡的成功。
建议大家选学校时,一来要考虑自身的情况。切勿好高骛远,也不要紧妄自菲薄。本专业的同学一般专业课是没问题的,我身边的许多人,虽然大学时专业课底子也并非多么扎实,但只要下半年坚持复习下来,220+是可以的。是英语决定了你能报考院校的高度。我系主任不止一次在开会时对我们说过,六级过了的可以报985,四级过了的可以报211。虽然考后看来此话也并非灵验(今年英语偏易),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标准。当然,目前看来,考研英语的技巧性比四六级更强些。英语不好的小伙伴也不要气馁,只要你跟对老师,坚持学下去,总会有收获的,说不定咱就逆袭成功了呢。二来,要考虑一些客观因素。诸如报考的难易程度,所在院校的地理位置等。本专业的可以多听听老师的意见。此外,在备考过程中,不要总是换学校。总之,选学校,要选一所通过自己的奋斗可以能考的上的,而非不用怎么努力就能去的。
二、我的考研经历和备考建议1.初试⑴政治
整个春季我没怎么在政治和专业课上下功夫,时间基本是花在英语上。六月份的时候听了几节免费的网课,被告知暑假要开始学政治了,最好把选择题攻克掉。
然而因为期末考试的缘故,我一直拖到七月下旬才开始看大纲解析。后来又因为『去上了英语辅导班+高中学理科马原理解不上去』便放弃了暑假看书刷题的计划。大家不要模仿我。如果让我再来一次的话,我愿意在七月底的时候开始看政治,这样十月初就能过玩一遍,中旬开始背分析题了。
九月初的时候开始觉得时间紧张必须开始复习政治了,便在网上报了班,十月中旬开课。另外,我还听了些免费课程,诸如重要文献整理、会议总结之类的。当时大纲还没出来,我是用2015年的大纲解析和《肖秀荣1000题》进行学习练习的。我会把重点章节、次重点章节和一般章节分别看3、2、1遍,题目也刷相应的次数。十月份政治依旧在按部就班的复习,看书听课做题。 十一月的时候我终于把政治大纲解析过完一遍,肖秀荣的1000题的选择刷完。然后我就开始背分析题。 进入十二月,我开始利用上午的大把时间主攻政治和专业课。晚上然后继续背专业课或政治。
考政治那天我凌晨4点多就醒了【- -】,估计是房间太干燥的原因。睡眠不足多少影响到了我的发挥,加之题目出得也和之前设想的不一样,上午考政治时整个人都懵懵的。
考完后我对了三个政治老师的答案,发现自己的选择题基本上都是三十分左右的样子,非常担心政治考不到60。今年二月出了成绩,算是我多虑。但分也不高,拖了后腿。谈了些不算成功的经验,学弟学妹们就以我为鉴吧【掩面】。
建议:政治还是早复习为妙。选择题主要靠自己看政治大纲解析,冲刺阶段会有部分技巧。分析题的答案不可能全记下来的,理解性记忆就好。即,先理解内化,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之专业术语表述出来呈现在试卷上(同时适用于专业课)。押题嘛,不太可靠。
我大三寒假时在新东方上了考研英语全程上,也就是基础班。当时开设的课程分别是词汇、长难句、阅读和写作。
三四月的时候还有点吊儿郎当的,每天跟着微信公共号背单词(百日计划),看看长难句,学学语法,没怎么做真题。买了张剑的黄皮书,配合着新东方的绿皮真题详解一起复习。专讲翻译的《拆分与组合》及阅读的《保命28分》也是我那一时期就储备了的。 五月下旬我开启了泡馆模式。每天课余时间全呆在图书馆刷阅读真题,一天一篇。有时候也会抄(练)抄(字)NCE 3里面的文章。六月底的时候我做完了00-10年的篇章阅读真题。当时我没计时,遇到有不会的单词就默默地抄在一个本子上。那时我还干了一件事,就是翻译考研阅读文章的全文……后来才发现自己这么做对于解题没啥帮助,但却为我后来的翻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七月初的时候百日计划结束了。八月我又去新东方上了全程下,即强化班。当时开了新题型/完型、阅读、翻译和写作。在此期间,我总结出了自己的三套作文模板1.0版本,初步掌握了翻译的要点。结课后我把00-08年的真题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了第二遍,不仅速度快了不少,正确率也提上去了。虽然后来想想可能是因为文章精读过、答案也能或多或少留下印象的缘故吧【笑】。
九月份时我仍然在做英语真题,月底刷完了00-10年的篇章阅读题目第二遍。越到后面状态越难保持,我想可能也和题目的难易程度有关。整个九月我的复习效率都一般。十月我报了一个讲阅读的网课,试图再改进一下自己的方法。我意识到暑期没有背单词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便买了朱伟《恋练有词》,按1、2、4、7、15的方法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做题源的正确率也终于上来了。我每周六的时候抽时间做11-14年的篇章阅读和新题型,动笔写了大小作文和翻译,自己对着译文批改。从这个时间点开始,英语就不能停了,每天都要做题保持状态。十一月时,我每周一到周五做题源。一天至少两篇。周六刷11-14年真题的第二遍,掐点做。3h完全集中精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条件的话,找人给你批改英语作文。进入十二月,我不利用上午的大把时间复习英语了,每天只留下午3-4h复习。12月中上旬的时候把15年的真题做了,正确率并不高。这时候别人说什么自己也是听不进去了,索性按着自己的方法、路子走完这最后一个月就好。坚持到最后,也就离成功不远了。我又把秋季听的网课拿出来听第二遍,因为要保证练习量,我无法像秋季一样完整地听90mins,便一天45mins地听,一边听一遍记笔记。我找出了自己做题时的许多毛病,虽然无法完全改正,但好歹是注意到了,一旦意识到便能敲醒警钟提醒自己。
考英语那天下午我走得有点赶,结果小作文写错了格式,虽然后来迅速意识到也做了一定的弥补,但还是对我的心态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我小作文写得不好,要不可以打得更高。大作文的开头句,用的是一个此前从未尝试过的句型,因为当时觉得只有它最合适,能尽可能多地用不同的词汇。大小作文写完一共花了四五十分钟,之后我便开始做阅读。一边做,一边崩溃。(好像是因为这次第二篇阅读偏难的缘故?)考英语时的心态,有一种不敢面对的难言之隐,自己都能意识到有多糟糕,但就是无法调整回最佳。一想到自己要栽在可能是最擅长最拿手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科目上,那种心酸真是这辈子不愿体验第二次的难忘。新题型居然出了小标题,考前没料到,所幸有所准备。做翻译时还是遇到了自己不会的词。完形自己写了些然后清一色地蒙了D。考完顶着凌冽的寒风买完东西回到宾馆,颓废地坐在地毯上给家里人打电话,说希望阅读能对一半,考个50+调剂所211。后来我意识到,恐惧来源于未知,因为之前的练习中我总是做完题目就对答案嘛TUT
二月出了成绩,我英语考了一个自己做梦都不敢想的高分,真是一个大大的惊喜,算是对得起自己9个月来的付出。很开森。
各项建议如下:
单词:背单词贯穿考研英语备考的始终,只是每个时期占比不同而已(不是说到了后期就可以不背单词了)。
语法:长难句主要是春季3-4月份需要攻克的部分。
完型:暑假听听课挺好。考场上先把会做的选出来,然后清一色选出现次数最少的那个选项。
阅读:5月开始做真题。97(00)-10年的6(8)月前完成。暑假秋季适合跟着老师走。秋季开始做11-15年的,12月1号后到考前做16年的。真题至少刷两遍。部分经典文章值得反复研读。
新题型:我的软肋。说不好什么时候开始复习较好,最迟暑假吧,辅导班时间同上。每个种类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要熟练掌握。只做真题就好。
翻译:暑期开始复习,跟着老师学技巧。跟对老师,自己练习,订正总结,背高频词。
作文:春季仿写加练字,暑假总结模板素材,秋季着手写作,冬季挑错订正。11月后保证每周至少一篇大小作文。全程跟着老师走。
此外,酷学网上有大量精品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前期课程免费为主,后期基本都是收费。我推荐稍小众但有实力的老师。
可以与同学保持适当交流,不懂的问题积极主动请教别人,但也别过了度,因为大家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要有自己的进度和方法,不做mocking bird。
我在四月初定下了自己要报考的学校后,便开始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从校图书馆借指定书目。比方说,可以去你所要报考院校的研究生院或者分院网站上搜集指定书目。得到书单后,就要开始信息的采集工作。这时,我建议大家充分利用图书馆和旧书店的资源。此外,我通过百度贴吧获得了我要报考院校的图情档考研交流群的群号,在群里我搜集到了大量宝贵的资源,诸如历年真题、笔记和方法策略。它们在我这一整年的备考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作用,让我能有的放矢地高效复习。
三四月份的时候我把王子舟老师的《图书馆学是什么》拿出来通读了一遍。当时正好还在上专业课,也算是起到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吧。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文社科入门书,能帮我们理清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展望未来趋势,荐读。五六月份因为时间还较为充裕,我还会抽空去阅览室看看核心期刊。每次我大概能看一个半小时,之后便精力涣散、起身觅食。但正是每周一个半小时的积累,让我开阔了专业视野,做到了活学活用,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答专业课题目时的文风。书本上的知识点是基础,期刊上的文章则向我们展示了前沿理论和业界最新动态。我一直喜欢看《大学图书馆学报》,因为觉得文章易懂不晦涩。《中图学报》和《图书情报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七月中上旬我对专业课进行了高强度的复习,之后直到九月就没再翻过书。这点,大家不要学我。文科类的复习还是讲究细水长流,来不得速成。
九月份我去市图听了一场有关阅读推广的讲座。十月份开始认真复习专业课。我也有过有“书看不完了”的念头。是唐静老师微博上的一段话鼓舞了我,他说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我们或许还会崩溃,最崩溃的时候还没有来,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只要每天都在学习,就一定会有进步。十一月是专业课需要集中复习的时候。我习惯看完书之后着手“抄书”,按照别人的总结、往年的真题加之自己的理解,每天抄一章的背诵要点。【那段时间,真心觉得手腕要废】就这样,我在十二月上旬整理完成了两门专业课的背诵版。【我爱拖延,大家不要效仿我】还有一门课因为之前考试有整理过背诵版,我就直接拿着复习资料和他人总结背诵了。十二月时我每天都会花上午和晚上大约5h的时间在背诵专业课方面,也看看老师的论文,有篇讲数字阅读的文章后来在我答专业课的论述题中起到了作用。
考专业课那天,我又不负众望地在凌晨4点多醒了。【噗】于是过了一遍书吃了早饭就去考试了。拆开信封看了一眼题,都是我会的,奋笔疾书写到了第12面中间。下午的图书馆学综合比上午的信息资源管理更灵活些。同样写到了最后一面的中间。
虽然和我的预期不太一样,但最后两门专业课考得也不错。
建议:报考34所的同学们,想要过学校的自主划线主要看公共课(英语/政治),想要排名靠前/在复试占优拉主要靠专业课。几乎每年都有单科均过线但总分不够的情况出现。所以说专业课还是很重要的,切勿轻视。
要尽量采集到指定书目、考试大纲和真题。这样才能熟悉出题思路、展开针对性的复习。不懂就请教老师。适当和同学交流。
除了书本知识,专业期刊也是值得一读的。最迟11月总结完属于自己的专业课背诵版,然后强化记忆。考前至少背完一遍,临考当晚再通过一遍。
社会热点同样值得关注,它很可能出现在背景材料里面。
学会总结归纳。找出共同点。方便记忆。
背书时可以戴个耳塞防干扰。
可以做一张有弹性的时间规划表,以月为单位,将工作量分散到每日。为突发状况预留时间,但一定要严格执行。
此外,如果觉得专业课学起来吃力,那么可以去MOOC上搜寻一些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好的平台诸如中国大学MOOC,每年都会有老师在此开设诸如信息管理、信息检索的课程。某本专业课的书看不下去了,可以看看别的版本的调剂一下,有助于理解。
有道云笔记是款不错的知识管理软件。简洁直观,易于上手。我考研期间的大部分电子版资料都是在这里整理序化的。它还能同步微博收藏和微信公共号的文章,看见好的分享保存在云笔记中就能随时随地阅读了。
复试笔试考的那本书,我一月份时便去省图借到了,拖到三月份才看完。看完之后我立刻开始抄重点。因为初试时有了经验,我没有最开始的那般惶恐。可是那会儿正好赶上要交论文初稿,压力还是蛮大的。考前一天坐高铁去的目的地。之所以选择早班高铁是因为觉得一来人员流动性小,二来我可以安静地看文献。无论初试复试,考前那几天神经总是较为平常更敏感些。上午笔试,题量比初试的小,也更考查书本知识。下午面试,面试时自我介绍比较重要,因为后面的问答都是针对这个展开的。复试一切顺利,考完当天我就坐火车回学校了。录取名单公布之后,我的考研之路算是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建议:初试结束后可以休整一两个星期。然后就要做复试书目的资料收集工作了。许多34所高校的复试时间都比较早,有的从出成绩到复试仅间隔20天,那时候再去借(买)书看书背书就比较赶了。复试笔试科目的复习方法和策略与初试专业的大同小异。面试的话,侧重于对专业课的考查。建议看看所报考院校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论文。一定要把握住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每所学校对英语考察的方式和比重均有所不同。可以提前准备的诸如自我介绍、未来规划和兴趣爱好。如果面试老师用英语问你专业课问题,那除了背诵一些vague language,复习一下专英词汇,好像也没(zhu)啥(ni)能(hao)做(yun)的了。总之面试不要慌,理清思路,正常(稍慢)语速即可。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才是。
三、心态调整及寄语
考研这一年时间里。我有过三次想放弃的念头。第一次是在六月份。当时觉得日子很苦逼,不敢想象下半年会是怎样。第二次是在十月下旬距离考研初试只有60天的时候,因为觉得复习时间紧张,怕自己搞不定。最后一次是在12月初,觉得背诵量太大,无力。想过二战。我回想起自己的高三,正是因为这个念头,没有全力一搏才留下的遗憾。但当时刷微博又看到这么一句话,大意:你二战的这个节骨眼,同样会这么想。考研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拼一把呢?此时不博,想等到考博吗?
自己没经历考研之前,觉得考研怎么会比高考更苦呢?后来发觉,二者还真是存在异同,说不好哪个更艰辛。考研是要靠背的,尤其是人文社科的学科,短时间内需要背诵的知识点特别多。比起高考,考研也更靠自觉。除非你去辅导机构报个全程VIP班这样督导你学习的班级,一般都是自己起早去图书馆占座学一天,不同于高考,你没有固定的座位,没有固定的同学,连为你答疑解惑的老师都不固定,也没有人在你身旁耳提面命,这是最不同于高考的地方。更多的是靠自己悟,自己练习。在这过程中,总会走些弯路的。能及时纠正回正轨,加之以持之以恒的练习,辅以良好的心态,你就离胜利不远啦。
这一年最主要的感悟有三:其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二,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其三,坚持到底,不言放弃。最后留一句我老师课上说的话与君共勉吧:
在你最风华正茂的时候不用脑子,会遭报应的。
祝大家成功!
===================完===================ps. 太久没来百度发帖,这排版我不喜欢。如有错误,恳请批评指正。
楼主厉害,谢谢分享经验(?*?*?)
图书馆学,亚马逊网上书店,850多万种中外精品图书,一网打尽!书到付款,送货上门!亚马逊正版图书低价特惠,特价图书1折起!
感谢楼主哦
学长你好棒啊,想问你考的哪个学校啊?以及。。。跨专业考研。。。大学图书馆学报也看不懂啊。。。很多专业术语不理解,学长你是哪个阶段开始看核心期刊的?
这么好的帖子,赞
跨专业考,今年想报考南京大学的图书馆学研究生,看来要抓紧了,时间紧迫啊
如果跨系考研考图书馆学容易么?
学长,你考的是哪个大学的图书馆学研究生啊,你的就业方向是往哪块发展
楼主,您好!可以交流一下吗?方便的话加我qq,我有同学也考这个,也想问问你关于考图书馆学的考研经验,太谢谢了!
学长!求加好友!
楼主你好,我是是一名即将要考研的大三学生,在收集自己报考学校相关资料时,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关注一些什么呢?英语这方面特别差,那我是不是就应该放弃985呢?
收藏楼主箴言
是不是三本院校的孩子211,985就别想了?
我也想知道想考985要不要看本科院校来着,选择学校要注意些什么,最近在思考考研的事情
楼主好,我想跨考图书馆学,有些问题想请教一下?可以加qq么~QQ:(期待的小眼神)
楼主您好!我是想考图书馆学的,有很多事想问问您,楼主方便的话可以加我qq么?十分感谢楼主
感谢!!!今年图书馆学专业大三,也是要准备考研了,正在各个学校之间徘徊
学长,我是2018考研生,现在还没有选好学校,因为我英语底子不好,四级还没有过,可以加一下我微信么,有些问题想向您请教.
楼主,我是17跨考图书馆学的考生,现在初试成绩出来了,也是34所,希望得到指点,期待期待~~~~qq
请问还可以加qq吗?有一些问题想问
我是明年图情考研的,求大师指点,可以加我QQ吗,,谢谢啦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大学里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大学里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老师说:「大学是一片的汪洋大海。」但是校园里的水不多,翻开校园路上的水沟盖,发现里面的水更少,噢…难道老师指的是大学的知识浩瀚如海。老师说:「大学是一片燃烧熊熊的火焰。」但是校园里的火不大,灭火器倒摆不少,宿舍餐厅里一点炖茶叶蛋的火,也不算?噢…难道老师指的是喜爱知识的心如熊熊火焰。老师说:「这片汪洋大海与熊熊火焰有个交会之处。」但是校园没有冒烟的地方,那水火交汇之处,在那里呢?老师说:「是在一幢大楼内,那栋大楼叫『图书馆』。」普世的大学有一个常见的现象,校园内中间,最美、或是最高、最大的建筑,不是福利社,不是校长办公室,不是警卫处,不是某个学系的系馆,不是社团的活动场,而是图书馆。大学的图书馆经常是独立的一栋,除了展示、借阅图书的相关用途之外,很少被其他的用途所挪移。要凭估一所大学是否用心办教育,是否为国家学识的重镇,是否具有影响时代的功能,看该校的图书馆就知道了。图书馆的用途很多人以为图书馆只是藏书的所在,馆内的阅览室只有读书、准备考试的用途,甚至有人在图书馆内约会、聊天、睡觉、挖鼻孔、搓脚脚等。其实大学图书馆的用途远超过这些,包括:1.大学「教育资源」(teaching resource)的典藏。这包括书籍、期刊、电子资源、多媒体等,经过系统性地整理,以供教学,与师生研究的地方。在大学之前,上课以课本为主,进入大学之后,教育以图书馆的资料为内容。2.鼓励「独立学习」(independent study )的地方。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独立学习,独立学习是自己去找资料,去阅读资料。一个人若知道使用图书馆,大学教育已经成功百分之五十以上,因为他毕业以后遇到工作上的问题,还知道到图书馆找资料。有人认为他们在大学没有学到有趣,或值得探讨的体材,答案很简单—他们不会使用图书馆。3.「开放学习」(open learning)的场所。这包括有趣主题的演讲与展览,校外资料借阅,与国外资料的互通。图书馆不只是建筑物,而是贯穿古今,横越世界的寻宝地。十九世纪,杰出的女性探险家司宾葛(Helen Emily Springer, )写道:「对于一个勇敢的人,处处都是机会,一个恐惧的人,处处都是封闭。」也许可以将图书馆当成一个探险的所在,去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那不只是兴趣,也需要勇气。绝对不要让自己的科系,成为阅读的藩篱,而是跨板横跨到其他的学门。4.学生工读(working study)的机会提供。图书馆虽然使用许多电脑机器的设备,但是许多工作需要人力,排书、归档、分类、编目等都是工读的机会。也许越无法被机器取代的学门是未来越重要的学门。5.学习遵照图书馆规则,尊重别人,爱护书籍的伦理,所以进入图书馆要注意图书馆的规定,并遵守之,如看过的书,自己不要归架,放错位置的书,将使那本书失迷在书海中;不要将借来的书折页、写字、划线,保持书的整洁等。大学的百宝箱我在大学图书馆学习许多宝贵的功课,大学一年级时,我是带着一颗饥渴想学习,想找人生答案的心进大学,图书馆是我寻找答案的所在。大学时代曾经立志,要在图书馆内借读三百本的书(包括反覆借阅同一本书)。研究所时期,爱上英国出版的「新科学人」(New Scientist)期刊,经常去翻阅。后来有钱时,就自己订阅。我也喜爱阅读科学史的书,经常经由图书馆,向不同国家的图书馆(尤其是大英博物馆)调阅。找书是一种乐趣,有些学生问我:「老师指定的文章,在图书馆里找不到。」我总回应:「当一个人找不到资料或文献时,是他找资料的开始,而非找资料的结束。」找书时经常找到一些出人意料之外的资料,或是曾经忘了,却又重见的文章,或是虽非原来要找的书籍,却可以触类旁通的资料。越是古老的书籍,寻找起来越快乐,有时在书架底层的蒙尘之处找着,或是在珍藏书室看到,甚至在图书馆的拍卖旧书会买到,那种心里的激动,比喝饮料蛮牛加维士比还要强烈。爱书成痴常常使用图书馆的人,会逐渐培养出一种独特的品味,喜欢有深度的作品,尤其喜爱书在手上的感觉。最有品味的生活,是一书在手慢慢地咀嚼优美的文字,默想作者书写此段时的情怀,期待吸呼旧时的人文氛围。连书本封面、书中插画、书扉尾语都可以令人留恋再三。我的记性并不好,但是对有些好书却难以忘怀,例如在美国读书时,我曾读Lewis Campbell与William Garnett 1882年所着的「The Life of James Clerk Maxwell」,这本660页的作品,舍不得一口气读完,经常在下课后就去读几段。后来毕业多年,有一天回到母校,重回图书馆,我对妻子说:「不知道 The Life of James Clerk Maxwell,是不是还在那里?」妻子说:「我可以陪你去找。」最好的记忆力在书本没想到那天图书馆停电,又是已到黄昏,我们在光线不足下上楼。我到那熟悉的角落,顺手向下层第三排右侧第二本,不凭眼见凭感觉一拿出来,就是那本书。我那时却吓一跳,以后不敢再试第二次。隔了几年,学生来问我有关某本中世纪欧洲史的书到哪里找?我又脱口而出「台湾大学图书馆四楼左侧后面算来第二书架,上面数下第二排右侧,一本绿色封面…。」当图书馆成为一个人的资料库,人生变得很丰富了。图书馆啊,你真是令人着迷,教人如何将你忘怀。学校内怎么会有图书馆呢?背后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公元前三千年,人类就有图书馆,早期的图书馆大都隶属于皇室,典藏国家文献与法案记录。后来图书馆成为国家文化、艺术品的典藏处,例如,罗马时期的图书馆有重兵看守,图书馆馆长是在地的军团司令担任,以防被外敌破坏,因为毁去一个国家的图书馆,就可以消灭他们的文化。罗马驻在北非的军团司令浦利尼(Pliney, 23~79)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结合图书馆的资料与行军时的见闻在公元77年出版人类历史上第一套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迄今仍称为encyclopedia,就是他取的名字。en为里面,cyclo为环绕,pedia为教育,意即教育如同将人放在四面环绕的护卫里。大学教育与图书馆结合不过,最早将图书馆与教育联结是一个爱书的人,名叫伽乐福立(Geolfrid,642-716)。他是个法国人,从小就在修道院担任厨子,修道院的院长威尔弗雷德(Wilfrid,633-709)非常欣赏他,教他读书。伽乐福立不仅喜爱读书,还喜爱保护书本,他以细的手艺,维护书本的装订、去污、除虫、去尘等。公元680年,他升任为修道院的管理者,他喜爱读书,却不喜爱有些修士,自认多读一些书,就对人高傲,他向院长请辞「宁愿管理书,不愿管理人。」刚好,位处英格兰的萨塞克斯王国(Kingdom of Sussex)的国王埃克弗雷德(Ecfrid),想设立修道院学校,伽乐福立自愿立刻前往。他在北海边的泰尼河(Tyne River)畔,一个位处偏僻的地方,成立一间小小的「韦尔茅斯—贾罗」(Wearmouth-Jarrow)修道院。当时欧洲常常有战争,许多图书馆被毁,伽乐福立经常到各处收购残存书籍。他有十个修道院的学生,帮助他背买来的书。长期下来韦尔茅斯—贾罗修道院竟成为欧洲古珍本典藏的中心。他有时为了书本有断编、缺页,到处去找,将书补全。公元685年,这修道院开放成为附近孩子受教育的地方,更特别的是他设立附设图书馆,成为学生借书阅览的所在。他曾写道:「书本,是我给后代最好的礼物,最好的教育是让人自己去读书。」带动文明的枢纽他的一生大约培养了300个学生,包括中世纪最着名的学者比德(Bede,673-735)。珈乐福立很少教书,他始终认为自己是缺乏教育的人,他用书去吸引学生,与给学生阅读的环境。他首先设立图书馆的「个人阅览室」,并从法国订购玻璃,作阅览室的采光。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玻璃,就是在这些阅览室的墙壁上。他经常在夜里,将书搬来搬去,方便学生的查阅。他花许多时间研究书籍的编目,自编索引,与介绍「书目」。当比德在688年来请教他时,他只教比德了解问题,可从哪一本书读起。八世纪之后,英国逐渐脱离野蛮,以后成为欧洲的文明之区,伽乐福立是改变的枢纽。但是他全然不知道,在学校设立图书馆,对后来英国文明的影响性。伽乐福立在出外旅行买书时,不是以买书为首务,他若经过疫区时,会先照顾病人。有次,他路经法国又逢传染病区,他照顾病人而被感染,在途中病逝。无言的教学如今,韦尔茅斯—贾罗修道院内典藏的古珍本,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WorldCultural Heritage)的场址,最古老的手抄本圣经,就是保存在这图书馆内。他也开启普世教育与图书馆的结合,帮助后来许多的学生。原来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创意源自教育者的生命,将学术的研究与知识的深刻了解,转换成艺术的呈现。如同舞蹈家的跳跃,书法家的挥洒,声乐者的吟唱,美术家的绘画。教育如同演一出戏,若将生命当成一场礼赞,无私的给与,那是何等的值得与喜悦。演到淋漓尽至时,幸好,戏台前还有一些学生,否则,演者将会飞舞到天空去。然而,有些表演者的内练或是害羞与自卑,使他们难以跨过用言语与文字表达的鸿沟。在中古世纪,有这样一位老师,自认拙口笨舌只默默地到世界各地,收集好书,放在一个专属的空间,给学生阅读。全然没有想到,导引了一个国家文明前进的脚踪,那个空间—现今称为「图书馆」。与旧书同行我长期使用图书馆,也像伽乐福立,不止成为一个爱书的人,也有四处收购旧书的嗜好。每次出国开会,我最爱去逛逛当地的旧书店。每次出国旅行,带回来的行李中,装最多的是旧书。我生活中最多支出的项目,是买旧书,尤其是古珍本。幸好后来有「Google学术搜寻」,与「」的旧书订购,增加许多购书的方便性。迄今,当我走在一书柜又一书柜的旧书中,抑是何等幸福、美好的时刻,我的学生经常看到我在搬书,或在书柜前发呆。我甚至常想天国是不是有一个更大,藏书更多的图书馆。日后不会有人像我珍惜这些旧书,因此我尽可能消化所读,写成「法拉第的故事」、「南丁格尔与近代护理」等书。多年来我也有一个背书的协助者,帮助我将书本从各处携回,那就是我的妻子,啊!幸福。
欢迎参观作者的网站:
【延伸阅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书馆学研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