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霸是多努力的背后努力么?

为什么学霸成不了领军人?
[摘要]那些名列前茅的学霸,整个精力都在拼名次,消耗打败别人。他们或许成为成绩的英雄,但知识上循规蹈矩,到了社会也规规矩矩,没有任何个性和创造性,最后他只能成为平庸之才,成不了领军人物。为什么有着强大基础教育的中国,在诺贝尔奖领域基本空白?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为何发生了尴尬的脱榫?在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耀眼的光芒背后,我们的基础教育发生了什么样的扭曲和异化?腾讯思享会·海上文化谈邀请了许纪霖、刘擎和樊阳聚首对谈,分享他们来自教学一线的经验与看法,探讨中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什么样的扭曲和异化?由于内容篇幅较长,分为两篇刊发,以下为第二篇:腾讯思享会·海上文化谈活动现场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节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在我们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我与刘擎老师都在大学任教,你们知道,新生来了以后,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吗?是要给这些中学生在知识上“消磁”。我在历史系任教,中学生虽然学过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但他们学到的很多历史知识,不能说全不对,至少很多都是片面的,大部分学生所了解的,只是一个高度抽象、高度浓缩,的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还被分解为一二三四五,少了一方面就扣分了,他们的人文思维就是这样,就是由若干个知识要点形成的标准答案。我的天!其实人文知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永远开放的、具有争议性的,是等待学生来重新思考、重新发现新的答案的。大学为中学“消磁”,难的不是告诉他们历史真相,告诉他们新的知识,难的是让他们重新形成知识学习的方式,形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格。从这点而言,今天的基础教育与大学教育,是不接轨的,形成巨大的反差。越是考到好的大学,反差越大。中式教育违背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另外一个反差是,中国式的教育,是违背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的。西方教育将小孩当小孩,小孩、初中实行的是快乐教育,让孩子们有快乐的童年,在快乐中学习。但在中国,小学生、中学生一天学习要超过八小时,比大人还累,没有周末,没有假日,他们的书包,让大人来背,都觉得太重,里面装满了各课的书本、作业本,还有一课一练!中国的中学生们,等到进了大学以后,几乎都觉得松了口气,终于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可怕的中学老师,可以自由了!西方的教育,到了高中,特别是大学,是越来越严格,课业压力越来越大,因为你已经是成人了嘛,特别到了研究生阶段,那基本是一场炼狱,魔鬼训练,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回来的刘擎教授,你是深有体会的。但我们的教育体制,却很奇怪,越往上读,越是轻松,将小孩当大人,却把大人当小孩。如今的大学生普遍流行60分万岁,只要不挂科就行。老师要想办法讨好学生,怕他们一不高兴就想不开,走极端,或者学生给自己一个劣评,影响自己的前途。中国研究生学习强度远远比不上美国我不太了解理工科,仅仅从文科而言,且不说内容,只是从学习的强度而言,中国的大学研究生教育,就远远比不上美国。美国的文科教育,学生每周都要读3-4本书,而且还要写读书报告,参与课堂的讨论。但我们的大学文科,学生们还是习惯满堂灌,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能够认真记笔记的,已经是好学生了。课内课外阅读的书不多,读书报告更是凤毛麟角,在课堂讨论中,大部分学生信奉的是“沉默是金”,不习惯、也没有自己的想法。这都是中学应试教育种下的恶果!在我所在的历史系,我与其他几位国外回来的教授开设研究生选修课,都要求一个学期要阅读若干本经典著作,每次要写读书报告,结果许多研究生都吓死了,觉得太累、成本太高,宁愿去选那些课堂上更轻松的课程。拖作业、逾期不交比比皆是,从暑假拖到寒假,一直拖到无法拖下去为止。我有一个学生,还是非常优秀的,她到美国去做交换生,发现美国的本科学习,比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强度还高,读原典、每周写作业,还是一个美国的普遍大学。她后来到美国读博士,很有体会地对我说:“老师,我现在体会到为什么你批评我们拖作业了。在美国,没有这样的风气,每周的作业大家都是准时递交,因为每周都要课堂讨论,你不读书,不写作业,你就无法开口讨论,马上导师就会觉得你有问题,要找你谈话,在同学当中也不好意思!”课堂举手发言 图源网络中式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远不是西方的对手所以,不能仅仅从基础教育看基础教育,要联系我们的高等教育,就会发现觉得我们的整个教育设置是颠倒式的、畸形的,严格说起来是违背人性的,违背从孩子到成人的正常心理、生理发育规律。这使得中式教育看起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强大,能够打败西方,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就远远不是西方的对手,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西方。难怪我们至今拿不到诺贝尔科学奖,难怪许多家长要将孩子到西方去读高中和大学,许多优秀的大学生要读国外去读研究生,连国家也有系统的出国奖励计划。大学阶段要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刘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我同意许老师的看法。杨振宁也说过,中国的学生整体上在学习考试阶段成绩很突出,但到了博士以及之后做研究的阶段许多人都比较一般,出类拔萃的比较少。不过,中国学生在中学阶段很紧张,到了大学就放松了,这也要看专业。我感觉理工科学生的学业还是相当有压力,文科生似乎就轻松得多,主要是被许老师这样的观点误导了,因为他们相信没有标准答案了,就找不到方向了,正好可以轻松自由了。实际上,大学以及研究生阶段的文科生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写作、讨论的训练,只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没有让同学养成这种能力。离开了标准化考试,他们似乎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所以对大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要转变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特别是对于文科生,要在没有标准化考试的新环境中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方向,其实就是要在大学阶段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中学阶段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方案尚不具有可行性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大环境不改变,中学阶段很难实现所谓“素质教育”的理念,许多方案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如果说想象力很重要,创造力很重要,我们怎么培养呢?我们能开一门想象力课程或者创造力课程?然后还是用标准化考试的方式,也给一些标准答案?没办法这样做。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素质,由如此多的变量构成,而且个体差异性很大,以至于你根本没办法标准化。你可能需要写诗、跳舞、唱歌和运动,可能需要旅行,看完全与考试不相关的书籍,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素质”是一个类似“植物”的概念,需要灌溉和养育,而且需要有耐心,不能拔苗助长。总之,很难通过机械式的训练获得。就此而言,我们中学的学习方式和大学的要求是脱节的。同学在大学阶段需要完成一个自我转变。西方国家的学生,到了高中阶段也是挺忙的,但是他们并不是投入几门所谓“主课”的考试复习,他们的课程也相当多,而且有许多课外活动,也相当忙。但这种教育方式背后的理念是让同学在一个很开阔的知识领域中尝试和探索。大家大概听说过所谓“三七定律”,就是说对一个特定的领域,你大概花30%的精力就能了解它70%的内容,也就是主体部分,而为了掌握其余30%的部分,你要花70%的精力,这就是所谓“三七定律”。中国的学习方式讲究在几门主课上要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最后花了70%甚至80%的精力,就是为了提高几分,甚至一两分。因为最后增加这几分很重要,在高考中一分之差往往就可以“干掉”成千上万的考生对手。所以没办法,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提升高考的竞争优势,但从同学的整个知识面来看,这种学习策略的收益是很低的。“第十名”而不是状元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许纪霖:你讲的这个“三七定律”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想谈一谈另外一个“第十名现象”。中国的文化非常崇拜老大,崇拜成功者,教育上就是崇拜状元。但是,你们知道吗?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各省的文理科状元里面,有哪几位是出名的,你知道的?我现在告诉大家,有一个统计发现,发现这三十多年的各省产生的近二千名高考状元中,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绝大部分都成就一般,且不说全国出名,连自己行业的领军人物,都是凤毛麟角!那么,那些领军人物是什么人呢?教育史当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第十名现象”。统计发现,一个五十个人的班级当中,后来比较有出息的人通常在班级里面的成绩排名,是在十名前后。这些学生不是靠拼命努力,用了120%的精力拿到了第十名,而是只用了70%的精力考到了第十名,接下来的30%精力就不愿意再往前努力,而是留下点时间给自己,去玩自己喜欢玩的事情。最终这些十名左右的学生,凭着优良的学习基本功,再加上学霸们所没有的独特的兴趣和专长,最后成为创造性的人才。比较起状元和学霸,他们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太相信学霸使我们成不了一个创新性国家反过来那些名列前茅的学霸,整个精力都在拼名次,消耗打败别人。虽然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成为成绩的英雄,但知识上循规蹈矩,到了社会也规规矩矩,没有任何个性和创造性,最后他只能成为平庸之才,成不了领军人物。我们这个社会太追求成功,太相信学霸,结果成不了一个创新性国家。我在中学阶段,因为文革期间读书容易,门门一百分,但到了大学,就不是学霸,成绩差不多就在十名左右,我喜欢胡思乱想,读各种野书,吸收各种新的知识,整天泡图书馆,听讲座,专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正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才有如今小小的成就。盲目崇拜学霸无形中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樊阳(樊阳人文公益讲坛创始人):许老师说的“第十名现象”确实存在,学业成绩特别优异的不一定最后能够在社会当中成为领军性人物。但中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对学霸的盲目崇拜,我们人文讲坛有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曾经我介绍某个学生的学习优异,大家马上眼光开始特别注目,显出特别崇拜的样子。但这一点让我觉得特别可悲。我们无形中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绝对不能只看眼前,要着眼学生的未来,人文讲坛就是针对目前教育普遍缺失人文素养的培养,过于功利和狭隘而设置的。所以,后来我们讲坛注重的是课堂的参与度,思维的宽广度,学生在交流的平台中自然发现学习的乐趣,走向社会后,他们的视野相对开阔,成功的几率也就更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刘擎:许老师讲的第十名现象和80分现象,其实就是讲一个精力与时间的分配问题,因为80分到100分的最后那20分,已经不是这个学科或这门知识的主干内容,是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或者解题的技巧,或者熟练的程度。同样一个人如果把用在最后20分的那些时间精力用在别的学习和活动中,视野就更加开阔,灵活变通的能力也更强。所以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同学的时间精力投入形成一个合理的分配结构,这对长远是合理的和有益的,但对高考的竞争力是不利的。应试教育这是为短期效益牺牲了长远利益,因为中学校长只负责升学率,而你在成年之后的工作能力,你的研究和创造水平,你的人格发展和精神状态(只要不出事故),更不要说你的性情和性格,都不是中学阶段考虑的重点,因为这不在绩效考核之中,也无法通过绩效考核来衡量。我也了解到,相当多的中学校长和教师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也尽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予以改良和矫正,比如像樊阳老师这样自发组织开设人文作品的读书会,而且坚持下来。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很难扭转以升学率为主导的这个结构性取向。樊阳:这个我非常赞同,如果要追求真正素质教育的话,我们就要给学生松绑,要给他们有休闲的时间,才有可能开展各种培养人文素养的课程。好的知识可以在无形之中塑造一流的头脑和一流的心灵许纪霖:今天是一个网络时代,各种网络课程,包括哈佛、耶鲁的顶尖教授的课程,在网络上都有,完全可以自学,为什么还要在大学读书呢?除了为了那张文凭,还为的是什么?我通常对学生说,进大学不是为了学知识,是接受熏陶。一个好的大学,有一种氛围,这个氛围不一定是从课堂来的。而是整个大学的各种课堂外的讲座、社团,还有老师的风范、同学的互相影响塑造的。这些东西,你在网络上、在自己的家里是熏陶不到的。所以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很重要。在那里,你不仅可以学到有用的,而且是好的知识。我到现在还记得王小波有一篇杂文,他大学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他说第一次高等数学课,老师上来讲的第一句说:“同学们,我今天教的这个高等数学,是没有用的,但是却是好的。”这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刻,高等数学有用吗?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可能没有直接的用处。我高考的时候,数学考了满分,但要我教儿子的初中数学,我都教不了,早就忘了,但数学却让我形成了思维的严谨。这就是好的知识。陈寅恪先生招学生,首先关心的就是数学好不好。为什么?数学好,思维就比较严谨,研究史学需要严谨的思维。一个好的知识,不一定直接有用,但它可以在无形之中塑造一流的头脑和一流的心灵。假如学生读大学只是为了学有用的知识,那么你就去读最强大的蓝翔技校好了,他的挖掘机技术全国一流,既有用,工资又高。但蓝翔不教你好的知识。各种各样的社交工具 图源网络流于表面的广泛社交容易使人变得肤浅和圆滑刘擎:我可能稍微补充一点,就是说能力也好、素质也好,都无法通过直奔主题来获得,要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课程学习和各种活动)才能养成,比如“学习能力”,是要在具体学习的实践中学会的,所谓“learntolearn”。比如,思维方式,专门去学一门“方法论”的课程可能收获有限。你只能在学习不同类型的知识的过程中来学习思维方式,来掌握恰当的方法,来提高素质。因此,我要强调课程与活动之间的平衡。许老师刚才说,大学不光是学那些课程。这个我同意,我是觉得活动和课程都有用。因为今天的听众中有不少大学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我怕误导他们。我们不能说到了大学以后课程就不重要,就是参加各种活动,各种社团。其实现在我们大学的社团也有不少毛病,一些同学对社团活动本身缺乏真正的爱好和兴趣,只是看重社团这个关系平台,试图通过参与活动来建立所谓的“关系网”,形成自己丰富的“人脉资源”。虽然这种动机也没什么错,但也有一个平衡问题。人际交往活动有利于培养社交能力,使你在为人处事方面会变得比较灵活、敏捷、善于变通,但过于热衷搞人际关系,偏废了校园文化中更有内涵和深度的实践,那就是走入歧途了。流于表面的广泛社交容易使人变得肤浅和圆滑,对于所有问题都能泛泛而谈和夸夸其谈,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素质。我想强调,在大学阶段,你应当深入地进入某个领域的学习,哪怕是一门课也好。因为许多素质和能力的养成,只有专注地深入到一定程度才能企及。有专注的深度,再加上见多识广,你才能够有分量、有深度。最后,一个人在事业和生活中的吸引力,也不在于你有多少“熟人”,朋友圈有多少点赞的好友,而在根本上取决于你的人格、品质和性情,以及你的观察有多敏感、判断有多锐利、想法有多少创见,等等。刚性应试教育是一个“迫不得已的荒谬”许纪霖:我有过一个演讲,讲的就是大学生的四个learn,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掌握四个learn:learntolearn,learntobe,learntodo和learntotogether,也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这四个能力,中国学生都很缺乏,从基础教育到大学,皆是如此。即使推广素质教育,也很少培养学生的做事、做人和相处能力。今天中国的应试教育问题,其实包括学生、家长、老师、校长,乃至于教育部门行政官员,都认为不好,都呼吁要改变,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但努力了十几年,这套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是固若金汤,有强化的趋势。我对此非常疑惑,为什么一种人人都觉得荒谬的刚性应试教育,反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此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呢?最终我发现,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荒谬”,问题主要不在教育,而是背后有更深刻的社会因素。这些因素,简单地说有两个。教育要解决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问题第一,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传播知识,而是解决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问题。中国传统的科举,核心就是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有机会和空间通过读书考试,往上流动。哪怕生活再艰难,社会再黑暗,人们再不满,只要有一条往上流动的渠道,哪怕是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老百姓就不会造反,就不会铤而走险,只是鼓励孩子好好念书,以后能够进入上层,成为人上人。内地和农村底层社会的孩子们,与城市的中产阶级孩子不一样,他们缺乏素质教育的各种条件。比如弹钢琴、拉小提琴、国家和天下各种知识,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隔膜的,他们只有一种能力,就是拼命读书,将书本和习题搞得滚瓜烂熟。像前几年北大清华、交大、复旦那样通过面试招学生,农村的和社会底层的孩子就吃亏了,占便宜的就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孩子。而且在中国,只要不是刚性的制度,家长就不放心,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拉关系、打招呼、开后门,这个成本对于底层社会的学生来说那就更高。他们反而最相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拼爹拼不过,总可以拼分数、拼努力吧!因此,应试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还不是来自政府管理部门,而是社会底层。只要其他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应试教育要单独改变,很难。西方能够搞快乐教育源于社会福利制度好第二,为什么西方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搞快乐教育?为什么西方许多学生不想做精英,对自己的前途无忧无虑?最重要的原因乃是社会福利制度好,不管是精英,还是平民,从失业救济到医疗保险,乃至孩子教育、老人养老,都是高度的社会化、福利化,即使当一个加油站加油的工人,基本生活也是有保障的,他不会为生老病死、为自己的孩子而发愁。更重要的是,即使你是一个蓝领,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改革中国的教育需要整个社会的改变我有一个朋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加拿大去读书,他对儿子说:即使你以后的工作是修自行车,也要到西方去修,因为在那里你是受到别人尊重的,而在这里,你一个修自行车的,会被人看不起。我们这个社会只尊重什么人?成功人士。至少是坐办公室的白领。而蓝领哪怕收入再高,是得不到社会尊重的。至少丈母娘不愿意将女儿嫁给一个没有可靠前途的蓝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鸿沟根深蒂固。你看,这些都是教育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教育要改变的话,还不是我们搞教育的努力就能改变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在一代人当中又是实现不了的。从这一点而言,我的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中国教育的变革仍然大有可为樊阳:刚才许老师说的那样一种现状我也有同感,不过在社会的整个文化、风俗、思想认识之外,肯定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我们目前教育的死结。这个死结折射出我们社会机制上的诸多问题。我的看法,尽管整个机制很难一下子改变,像许老师讲的可能一代人也不可能看到。但是不是无所为呢?我觉得还是可以有所为的。这个有所为,首先需要我们每个人能认识到这个问题所在,然后在某些领域,争取个人的主动性,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说我们社会越来越开放,有很多学生、家长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教育,除了公办以外,我们也有民办,也有国际高中,你也可以选择出国,当然这需要一定条件。但相对来说,有一些领域是可以部分地解决一些问题的。即使在我们的公立学校里面,每一堂课,老师还是有一定主动性的。不同追求的老师、不同素养的老师,给学生带来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刚才一开始说BBC的片子时,可能是职业习惯,我就注意到这几个老师还是有区别的,有的内心深处过于功利,只认同于丛林法则,没有对教育有一个更加高远的认识。所以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中国,她都会给学生灌输这种功利的教育观、学习观。那么,这个学生肯定将来做人、做事上面来说会出现一些问题。当然我们也应该客观评价我们教育的一些优势,比如在教师专业化培养来说,华东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效果也很明显。英国方面也说到,中国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值,父爱式的期望值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等。所以,我觉得只要我们正视目前教育的问题,教育的变革仍然可以大有可为。许纪霖:今天我们这个沙龙已经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了,谢谢各位的参与和热烈的提问!希望我们的讨论对你们各位有启发,对思考中国的教育有启发!(编辑:陈菲石伟杰)本文系腾讯文化“腾讯思享会”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katrina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智商碾压,努力也只能在学霸后面吃灰?_新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4,474贴子:
智商碾压,努力也只能在学霸后面吃灰?
知乎里面的()
缺牙要及时修复,揭秘种植牙如何做到几十年不掉?
我是北大化院的,我就讲几个化院的牛人 一是杨某某,当年年级第一,GRE满分,托福117,本科就发表一篇高影响因子的一作,当年申请时秒杀了全美所有学校,每个学校都拿了全奖去了MIT 二是叶钦达,高中奥赛国际金牌,太出名了都上过新浪头条,因为长得太他妈帅了,现在在哥大读博,学不过人家长得还被甩十条街 三是某田大牛,但是跟他接触不知道他有多牛,很平易近人,后来了解到他本科四年把北大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四个疯人院的课都给修完了,还门门都九十多。。。。问题是这神人平时根本不去上课,期末时每天无间断从早考到晚,科目各种换完全不会累 四 是现在回北大任教当年北大土著罗佗平教授(谢谢评论提醒,现在还是特聘研究院),他的事迹比较古老,只是听说他本科时自己设计了一种催化剂救活了杨震教授 整个课题组,带着好几个博士后做实验。。。。你能体会几个博士后给你个大三大四的打下手做小弟的感觉么?据说他还是富二代,家里在北京有别墅,对了,当年 也是国际金牌 还有跟我同一课题组两位学长,一位杨某某,年级第一,进组后文献阅读量秒杀各路博士博士后,答辩时俾倪所有导师,现在在MIT。还有 一位刘某某,一代传奇,因为他高中是文科生,进北大一开始在国际关系学院,觉得生活毫无挑战,决定玩Hard模式,转到化学,零基础学起,秒杀一路竞赛 生,现在在加州理工读博,已发数篇JACS 这还只是我在北大化院这几年接触的几个,大牛太多太多,智商完全没有上限。。。当然学霸也有很多,刻苦程度到了一起出去聚餐喝酒,他等菜前可以拿手机看文献,吃饭时可以边看文献,喝了酒high了之后还可以看 有时候想想,大神不可怕,学霸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那些家境比你好,长得比你帅的高智商大神们,比你还努力,比你还拼命 -------------------------------------------------------------------- 分割线-------------------------------------------------------------- 许久没上,看了一下评论,和其他人的回答,觉得有些想说明 有人说这种人毕竟少数,要我不要瞎激动啥的,什么先把周围搞定了再说。也有人回答说我们说他们碾压是看不到他们努力,而归因到了智商上。 我 想先说说北大化学院的情况,化院每年招150个学生,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当年冬令营保送生(也就是都是各省化学前几名的水平)还有三四十个集训队,就是 历年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国家队预备队,然后每年还有四个左右的国际金牌。由于清华化学系实力很弱,不像清华的数学和物理稍微还能跟北大抗衡一下, 因此基本所有全国高中化学竞赛的牛人都集中到了北大化院。而剩下不是保送生的这批学生,绝大多数也是高中学过化学竞赛,或者是自主招生,至少拿过省一等奖 或是全国二等奖左右的实力。因此,想见到我文中所说的这些牛人,简直是分分钟一抓一大把。所以那些说这种人毕竟是少数的人,要我搞定周围的朋友们,首先谢 谢你们,可惜我周围就是这批人,要搞定也得搞定他们。 我想说我自认为自己不算是一个loser,现在在化院还混得算个中上水准,但是真真切切地能 感受到牛人们的天赋。我以前一直认为,所有事情都是可以靠刻苦和努力可以解决的,但现在我和我身边的人都渐渐意识到了,努力和刻苦,可以决定你的下限,但 天赋和智商,才能决定你的上限。我从来不会忽视努力的作用,相反我特别重视这点,但是,随着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发现智商和天赋这东西,至少在 这个领域,真正无法代替。 关于智商,我觉得,承认有可以碾压你的天才存在根本没有什么难的啊,这种人确确实实会存在,何必因为他的存在让你觉得自己像个傻瓜,而硬要用他们高分低能,或者他们暗中努力这种东西来否定呢? 比 如以我自己来说吧,本人从小就一直挺认为自己记忆力很好的,事实上,当年我备考GRE的时候,一共只花了四天时间,那四天我每天能背下3000个单词,四 天背了一万二,然后上考场,拿下162+170。然后在我室友面前,我感觉我的记忆力就是个渣。这家伙,看什么东西都感觉只需要一遍,而且就算时隔很久, 他都能回忆得起来,这点让我极为挫败。我每到期末,都特别喜欢和他一起复习,因为我有困惑或者忘了的地方,不需要翻书,直接问他,就跟百度一样方便。 而 且这货是真不学霸!!真不!!我作为他室友,绝对没看到过他在课外时间学习。他的日常是这样的,每次都乖乖去上课,坐在很后面,拿出书和一只笔,在一个手 机,一边玩手机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作业每次都做,但只要做完作业,从不去上自习(真的,我发现所有学神都很宅),然后一天到晚呆在寝室里,玩dota或 者别的游戏,有段时间他还给自己买了个小桌子,然后再也不下床了。只有到了期末,我会拉他出去自习,然后这哥们复习状态也很搞笑,从来一张纸,一支笔,一 本书,看一遍,结束,考前到点睡觉,考完出成绩,全部90+..... 记得最深的是大一高数考试,考前拉他复习结果他忘带书了,然后他懒得回去 拿,拿出一张纸和笔,凭空复习.....结果那次考试我们老师图省事,直接从数学院调来张试卷,考得我们哀鸿遍野,必须要开根号乘十才能不挂那么多人,我 高考数学满分的水平,不调分只能考七十多,结果这哥们满分.....真是被气哭了.... 但是就他这智商水平,在我们年级成绩排名前五都进不去。。。。。 所 以我想说,智商高的人真的存在,为什么一定要拿努力就去否定这个事实呢?是想不承认自己智商不够高么?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相反,我高中三年一 直是班里第一名,没考过第二名,我一度很自负地认为自己足够聪明,然后到了北大化院我知道,我必须要承认,在智商这点上,比我厉害的人多了去了。这没什么 好狡辩或者害羞的。况且很多高智商的大牛们,他们确实也都很努力,才能取得这些成绩,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谁也不能否定。 然而唯一让我 感慨差距的是,这些高智商的学神们,往往来自一个家境很好的家庭,他们的父母一般文化素养都很高,同时也都来自那些省重点中学,有无数已经很卓越的学长们 给以指导和提醒,他们很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为着自己要什么不断地奋斗着,还能避免自己走弯路,这点非常非常可怕。当我刚入校参加新生典礼的时候, 就看到我旁边地同学人手一本GRE红宝书在背的时候,我才知道,不单单是智商可能很难弥补得了,他们所能得到地资源,信息渠道,和各种学长学姐能够给他们 提供地便利,更是可怕。 至于有人说诺贝尔奖什么的,我只能说,至少我在美国做科研的时间内和接触的朋友圈来看,我认为绝大部分美国的本科生知识水 平完全被北大清华虐爆,MIT什么的也不例外,有时候我都要感慨他们高中都干嘛去了。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现在美国的实验室的主要科研工作都少不了中国人的 身影,他们不能招更多的中国人,一方面是有留学生限额,二方面有种族原因,我敢说,要是放开了公平竞争,很多老美博士都会被淘汰。至于诺贝尔奖,现在大部 分诺贝尔奖颁发的都还是给几十年前的工作呢,那时候我们中国在干嘛?而且,至少我认为,在科研这块领域,现在的中国是不落后世界整体水平多少的(当然美国 除外),至少比其他很多领域,像新闻媒体什么的牛逼多了。 所以我认为,智商高人一等的人是存在地,而且真真切切地存在着,在越高等 的学府,越是搞科研学术的专业,这种人越多。但是我并不认为,智商高的人必然会比别人出色,因为努力也很重要。只不过嘛,当发现身边的人,大部分都兼具了 这两点品质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被碾压得很难受.....
孙某人,不知世间万物,安得知乎?(这个回答看的心里有点酸酸的) 心血来潮,写这么一篇回复。 初中升高中,我考上了当地重点学校的重点班,心里特骄傲,觉得自己就是天才。中考之后跟别人聊天的时候,除了清华北大哈佛剑桥觉得其他的弱爆了。 后 来上了高中,整个那宿舍里面六个哥们,我是倒数第一。当时下铺的兄弟,倒数第二,人家家里不富裕,连暖壶都买不起,但我后来一打听,中考分超过我二十多 分。大家应该知道,考试分数越高,想增长一分都是很困难的。我当时暗下决心,让自己一定是全宿舍最好的,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梦想不过如此,但在当时就如同 我现在想申请MIT一样困难。 高中在班上我都不敢张扬,只是不断提醒自己还很弱小,没什么值得夸耀的。见到大牛问个问题都大气不敢出,后 来问别人问得烦了,就自己一个人买参考书去看,一遍遍看。因为我知道此刻不借助其他人的大脑我很难思考。高一结束的时候,我从进校的百名开外进入前二十, 全班第二。那个时候,我认识了T神。 其实大家认为会不会被碾压,完全是相对于环境而论的。我在刚进入高中时,自己的梦想不过是成为全宿舍的第一,高一结束当我实现这个目标,我看到了更大的舞台,原来年级里有好多大神啊! 升入高二,我进了所谓的实验班。名不虚传,因为我进去的时候,综合成绩是全班中流。看客可要看清楚,我是中流,因为我们班就是全年级前五十。当时觉得自己似乎又可以妄想一下成为清华北大的骄子了,脑洞大开。 高二第一场考试,妈蛋,全班倒数第一,年级五百名开外。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 班主任坑爹地把我和T神放在一起,我那个时候才细致地了解了自己的同桌,高中时期时间最长的同桌。 说说他的情况,最差成绩年级第五,平时稳稳第一。在后面的两年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全部省一等奖。(但是却没有进入报送名单,因为必须是全省前几名才保送)T神一气之下选择高考。 如 果前面的回复都是说被碾压地很惨,我已经体无完肤。不说成绩了,我到现在也没有妄想过能在任何一门科目上达到他的水准。高考前我们两个比赛做数学卷子,每 次都是他快我半小时做完全部试卷,数学最差一次145(满分150),我做得好才140. 但是需要说明一点,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学神就傲视我们。他请教别人时,比我还谦卑,至今难忘。 高考前的一个夜晚,我俩一起自习,他突然问我去北大好还是清华好,我当时差点就把手中的教科书砸到他头上,愤怒地瞪了他一眼,继续滚去看书。 高考,两天。我相信这是大陆的大神全面碾压我等渣渣的绝佳时机,战况激烈,渣渣们在敌人的狂轰乱炸中粉身碎骨痛不欲生,和T神一般的神坛指点风云,运筹帷幄。 那个年代是估分填报志愿,胆小,我就小心翼翼地把志愿表格上所有的空都填满,心想一本不行有二本,二本不行有三本。他的志愿表上只有北大,还就只有一个系,数学。 数学是我高中最喜欢的学科,但是因为在高中被他碾压惯了,无奈转投其他。怎敢想象,他将前往大陆最好的数学研究机构,我连自己有没有学上都不知道。 高考后,我俩最后一次在操场慢跑。 “也许你应该去北大” “别讽刺我!有学上就谢天谢地了!” “我知道你喜欢数学,可是为什么不继续学了?” “你想知道原因吗?就是你,就是你!两年同桌,你欺负我够狠了吧。” “说句实话,我常常想找到对手,找到一个打不垮拖不烂的对手,虽然你每次都比不过我,但是却激励我,让我学得比之前更努力。” “你直说我是炮灰不就行了。。。。。。” 9月,我上了大学,不是北大,但是我很喜欢的一所。他上了北大,数学系。 我身边的大神多了许多,J神,H神等等,同学中还是一个山东数学竞赛保送的。但我似乎没有了被碾压的感觉,事实上反而解脱了不少。毕竟大学自由很多,不像高中,一个大神在你身边,隔三差五拉着你做一次试卷。 上高数课,老师出了五道题目,说可以全部解答者,这门课不用上了,答出两三道正常,四道说明很有潜力。我当时做了一下,心中狠骂一句,竟然有四道不会。 当晚,我把五道题目发给T神。过了一会,他用qq传给我答案,五道题目悉数解出。 风云突变。 两天后,同学在宿舍发现他失去知觉——自杀。 一个月后,我得到了关于他最后一条消息——下葬。 他的离开成为了一个迷,一个我渴望解开但却可能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解开的迷。 那个月,我在宿舍哭得昏天暗地,哭到眼睛流不出泪水为止。 我想自己把大学四年的眼泪都流干了,不,也许是一辈子的。 “T神,你没完成的愿望老子帮你实现!” 这是我当时对自己说的话。 我用了一年成为院系前三,当时没分专业。分流后我当了三次的系第一。每次我没有考好,我就对自己说,“你他妈也配叫自己是T神的同桌,滚!” 我不是数学系的,但是选了三门数学系的必修课,一门物理系的必修。 最后一次上数学系的课时,我半本书的题目不会,一边哭一边刷题一边骂自己,骂自己无能,骂自己怎么配称是T神的同桌。 我依旧不是大神,我们学校称不上什么很厉害的学校,知道我是谁的人也请别说出来。 我见到的大神很多,见到过省状元,见到过竞赛冠军,见到过比我小几岁的学妹在GRE上狂碾压我,见到过日本的数学天才在我面前给出图论问题的算法,见到过科研大神本科期间发表5篇sci一作。但我再也难得体会一种催我奋起的碾压,除了来自T神的鞭策。 如果T神活着,不知道他怎么看我这篇文章。但每次被他超过,不,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接近过他的水平,都不妨碍我成为一个小兵,打不垮拖不烂,被各路大神无数次碾压鄙视之后依然笑着让自己爬起来。 因为我知道T神不愿意看到我一蹶不振。
bruce wan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问题,以自己亲身经历来说说吧 我就是在很多答案中提到的清华基科中过来的,大一的时候,我几乎所有的数理科目都是满分,GPA也是年级前几。从小地方高考过来的我,当时觉得全中国最顶尖的地方也不过如此,我是智商最高的一撮人。 后 来到了大二,我发现除了上课、完成作业、考试以外,别的地方我就越来越落伍了。有同学开始读paper了,有同学能和教授探讨前沿问题了,有同学已经圈定 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了,有同学自己办起了内部学术杂志,有同学已经开始进入实验室帮着做研究了。而我,还只是默默地刷着题,考着高分,打着 dota。 终于我明白,我不是智商高,只是我会刷题,会应付考试,还在用高考的方法进行着大学的学习。而且,并不是别人不能这样,只是别人做了很多更有意义的事,而且分数也不比你低多少。 再 后来,我理解了,很多人都是带着理想来基科的,真正的科学理想(绝对不开玩笑)!而我,只是觉得基科比较牛,懵懵懂懂的就来了。他们在我还埋头奋战高考或 者更早的时候就有了人生理想,并且能稳步实施者,在大四的时候,他们中很多人都有了不错的学术成果,现在他们遍布全美最一流的大学,我毫不吃惊他们中会出 现很优秀的科学家。 而我,随大流,也考了G,考了托,而且一如既往,分数不错(我是应试刷题狗),但是后来仔细想了想,做学术真不是我所爱,然后阴差阳错当了程序员。 当然,我说这么多不是说做学术有多么高尚。我们那一届中创业的、搞金融的、从政的都有,现在很多都小有成就的,无一例外不是早早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有目的的去做。你观察他们的学习成绩,发现他们并没有在学习上花费很多精力,但毫无例外成绩都是中上。 我想说的是,有的时候人和人之间不仅仅是智商上的碾压,而是理想、见识、执行力上全面的碾压。别人开始规划人身为目标奋斗的时候,你还在因为大学中的考试成绩好觉得自己智商高。 董可人,高频交易工程师 我2001年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转眼已经快毕业十年了。回想起来,碾压感是真实存在的,但说是因为智商则缺乏根据。 入学时,同学 间的背景差异极大。有人来自山村里牛羊成群校舍简陋之处,有人来自大城市一流中学(甚至中学历史比我校更久),有人是竞赛金牌保送。背景差异直接造成学识 上的差距。在我们计算机系,有的同学入学之前甚至没有见过电脑,有人已经经历过多年的信息学竞赛培训而成为编程高手。 我印象深刻的事件是 大一新生学C语言程序设计,开课那天老师就请上几位同年级同学,告诉大家他们是竞赛保送入学,这门课不仅不用学就是满分,而且负责出考题考其他同学。更加 夸张的是,这几位同学出题时尽管据说已经降低难度,对其他大部分毫无基础的同学来说题目仍然过难,大家的成绩一片狼藉。这是我最早关于碾压感的记忆。 之后的许多课程,有过竞赛基础(我系当年高手入云,除信息学外尚有其他各科竞赛的金牌、省一得主)提前修过大学课程的同学们自然都可轻松应对,而来自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同学无不苦心竭力仍不得要领。这样的局面,说是因为智商造成,我不相信。 除去背景差异之外,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也有很大区别。在我的印象里,学业成绩是和努力程度正相关的。我没有见过付出超常努力而成绩不佳的同学,也没有见过毫不 努力就能轻松领先的同学。反之,我倒是见到一些同学虽然有灵气闪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沉迷游戏)而缺课太多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虽然 这已经是接近十年前的记忆了,但我相信今天的情况不会有本质不同。排名靠前的几个帖子所描绘的一些轶事,在我看来也无一能说明智商是关键要素。以我校同学的平均资质而言,我相信每个人只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积累,再加足够的时间投入,取得好成绩并非难事。只不过命运难测,二者皆不可强求罢了。
你访问的网站包含很多恶意的程序
真牛,拿个诺贝尔奖给哥看看
这个确实是有感觉。我考入的是中南地区著名的工程师生产流水线,高一本线70分。当时觉得自己牛的不得了。结果入学一考试,倒数。我们宿舍一牛人可以每天浑天暗地打游戏,当然打游戏也碾压我,考前突击几天就轻轻松松全年级前五。
然后这位大神毕业当了一年医生后,觉得没意思,觉得搞计算机有意思,于是转行了!现在也是搞得风生水起。当然我们学校不能跟帝都魔都比
突然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讨厌龙傲天了,因为这种人他妈的真的存在啊
复习带一支笔、一张纸的类型亲眼见过,大学一同学就是这样,智商和勤奋都碾压我,所以放弃学数学这条路了。
上海华徐承接全国展台设计,展台搭建全套服务
努力只能决定你的下限,智商天赋决定你的上限。这句话很对
高中一哥们,高二保送北大,当时一起上数学奥数班,他拿了全国一等奖,隔天考物理,他没上过物理奥数,但之前猛看了一个星期的物理竞赛书,拿了二等奖。有的时候,真的不是努力就可以的,但还是那句话,不努力更是个渣渣,如我现状。
就现在中国比爱因斯坦牛顿努力的也绝对不少,比这两位牛逼的可否拉一个出来开开眼。有人天赋就是逆天不服不行,话说牛顿好像属于不太努力那种
注意分段。。
-_-||天才不努力也是废柴,人家刷题量秒你一条街
有个学霸亲姐姐就知道有多惨了。
人比人,气死人
想到我的愚蠢,难过的不行
我觉得这个不绝对。我的一个亲戚表姐不算太聪明的,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补足天分的。平时明天只休息4-5个小时,高考刚够人大的线,专业只能是比较差的,好像选的是环境类的。入学后继续努力,一年后达到转专业条件,大三代表学校去美国交流学习。小时候被这种别人家的孩子折磨惨了
是的,碾压!毫不留情的碾压~那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人非常不舒服,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这种差距~
逗,以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我能说我课题组最牛逼的就是个本科生嘛,dota他是2000分水平!sci也特码大三就发了,基本导师啥事情都找他,我就差喊他师哥了,这次考研,我问他考高数咋样,,答曰闭着眼睛都能150。。。。草泥马学习好就算了,游戏也被碾压。
主要是记忆力,卢瑟自我感觉。
努力只能决定你的下限,智商天赋决定你的上限。这句话很对
如果说有提高智商的方法会有相信的人吗?前一段思考了这个问题,有一点心得。
看到好多人好酸我就笑了,人贵有自知之明。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霸到底有多努力知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