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2015大学生专业对口率率,高吗?

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下降 今年竟达40% - 网易河北
十天内免登录
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下降 今年竟达40%
智联上周发布的《应届生就业能力》报告显示,专业对口率逐年下降,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四成学生选择了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
网易河北讯 你毕业后,是否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美国最近发布了一个调研,大学生毕业后仅有27.3%的人最后做的是和大学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一些人不仅和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甚至南辕北辙。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应届生首次求职过程中已经颇为明显,根据智联招聘上周发布的《应届生就业能力》报告显示,专业对口率逐年下降,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四成学生选择了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
仅六成岗位与专业相关
“这个岗位已经饱和了,我们班很多同学的签约工作都和专业没什么关系,如果只盯着本专业,根本别想找到好工作,”小妍是河北经贸大学的大四学生,学的是财会专业,但是只有一两个同学签约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她自己就选择了根本不相关的外贸企业的行政工作。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毕业生签约的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15年,签约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只有六成,较2014年的八成下降了两成。
而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对选择工作是否与专业对口表现出较大差异,学历越高,选择工作于专业对口的比例越高,大专学历的毕业生选择与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仅为46%,博士生最高为78.9%,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通过继续深造,在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而对专业和方向的选择也是基本基于自身的兴趣,学历的经历成为求职时的重要武器。
不同专业毕业生签约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率差异较大,工学专业毕业生签约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比例最高,近七成,其次是医学专业毕业生,签约工作与专业对口比例为64.5%。智联招聘市场部经理张晓锦分析,工学专业所学知识实用性较高,该专业学生就业时大多数会选择自己专业对应的工作,而医学专业除了实用性以外,行业本身排他性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无法进入医学行业,因此该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也较高。
单位重经历而非专业
专家分析,专业对口率的下降,除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越来越现实外,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逐渐放开专业限制有一定的关系,而随着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习经验,因此专业在找工作中的权重也越来越低。
2015年应届生平均投递简历24.9份,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率,“广撒网”是求职策略之一,“很多投简历的岗位都不是专业相关的,就业形势那么复杂,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不会纠结是不是本专业的。”小妍说,很多企业对于专业越来越看淡,而更重视实习时的岗位和学到的专业内容。
“从这几年招到的学生来看,专业课的学习固然会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一些专业要求不是那么明显的岗位,还是要看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发展潜力。”某房地产企业的人事主管蒋女士告诉记者,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有时并不对等,所以在诸多岗位,对于专业的限制正在消除,企业不愿意因为专业的关系措施了有潜力的员工。
《报告》也显示,2015年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八成有实习经历,实习经历有助于毕业生获得OFFER已经不容置疑。随着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工作技能和职场意识,实习经历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毕业生而言,求职前去尝试不同公司和职位,可以成为求职关键时期的必胜法宝。
毕业生愿为理想打工
2015年已签约的应届毕业生中有24.3%有毁约经历,相比2013年、2014年,2015年应届毕业生的毁约率开始回落。随着毕业生们的求职意识更加追求“精”和“准”,这能从一个侧面找到毕业生选择与专业不对口的职位的原因。毕业生们将更多的经历放在寻找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职位上,所以拿到的OFFER也一般是自己期望的职位,对于岗位的挑选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而分析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与创业大学生比例上升、应届大学生创业热潮兴起也有一定关系。在创业的毕业生中,27.4%表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0.8%表示创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理想、兴趣、财富、自由都凸显出新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强烈的自我意识。
“在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不了解专业内容、未来就业方向,很迷茫;在专业学习、实习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放弃了自己原本的专业,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小宋选择了锡城一家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做地面推广营销。在他看来,电子商务平台是未来发展趋势,也是他所愿意努力的方向。《报告》 中也可以看到,IT/互联网行业成为应届生就业吸纳大户,近年来迅速发展,行业体量迅速膨胀,对人才的需求陡增,对应届生的吸纳能力也非常显著。
渴望获得技能类培训
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大学生选择的岗位与专业无关,数据显示,大学生更希望得到与工作相关的技能类培训,如沟通能力、英语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有36%的学生渴望获得职业规划培训,如职业辅导、就业方向、职业测评等;再次是求职类培训。大学生认为,需要在工作所需的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因此最希望获得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
智联招聘市场部经理张晓锦表示,对自身目标比较明确,才能在求职时更精准,契合用人单位目标的几率也更大。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找工作前想清楚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目标,不仅需要新的职业培训,更要提前进入职场,经受相关的工作训练,掌握工作的基本要求。
相关新闻:
本文来源:网易原创
责任编辑:HEB010
相关新闻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网易河北访谈间
&select name="site" class="left"&
&option value="网易" selected="selected"&新闻&/option&
&option value=""&网页&/option&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调查:不对口比例理高于文
 来源:中国教育报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责任编辑:李平沙
  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符。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很普遍,并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2010年就业蓝皮书中调查研究表明,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
  本调查旨在研究近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程度,从地区、高校层次、学历层次、专业、个人意向等方面对专业对口的情况进行分析,从已经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近5年)和即将就业的应届生的就业意向两方面综合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对职业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针对已就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网上调查和实地随机调查形式进行调查,针对应届毕业生,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北部选择北京,中部选择河南、湖南,南部选择广东),选择不同层次的高校采取实地调研形式进行调查。本调查实地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网络调研问卷完整填写量为94份,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共收到990份有效问卷。
  【基本情况】
  (一)接受调查者情况
  1.性别
  接受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性别比例为男生56.38%,女生43.62%,男生略多于女生,但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2.学习层次(学历)
  接受调查者专科(高职)占25.53%,本科占29.79%,硕士研究生占28.72%,博士研究生占15.96%。本科生所占比例最高,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三个层次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相差不大。
  3.最后获得学位的学校层次
  接受调查者的最高学位获得学校分布于各层次,其中“985”高校或中科院占31.91%,“211”高校占10.64%,非“211”普通本科高校占34.04%,高职高专校占23.4%。学校层次中位于中等的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比例较高,其次是“985”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构成结构既有普遍性,又均衡兼顾了较高和较低层次的高校。
  4.获得最终学位大学所处地区
  接受调查者最后就学的大学所处地区主要位于中南部,其中中西部内陆占42.55%,南部占36.17%,另有小部分属于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学专业
  接受调查者的专业分布为理科(自然科学)占59.57%,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文科(社会科学)占40.43%,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泛。
  6.所学专业就业面判断
  受调查者对本专业的就业面判断,认为就业面广和限于专业相关领域的分别为约40%,认为就业面窄、需求量小的占18%。主观判断总体较为乐观。
  7.年级
  受调查者中已毕业工作的大学生和在校生约各占一半,具体而言,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占18.09%,非应届的在校生占26.6%,2013年及以前毕业生占55.32%。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各占约一半的情况让两类调查对象较为平衡。
  (二)接受调查者的对口就业情况与就业满意度
  8.未来工作的专业对口意向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的意向为,严格限本专业的占7.06%,与本专业相关即可的占56.47%,对专业无要求的占17.65%,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占18.82%。可见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专业要求不严格,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就业的专业要求宽松。
  9.对未来的工作设想
  接受调查者对未来工作设想情况是,56.1%的人表示不清楚,但都愿意尝试,42.68%的人表示考虑得很清楚,还有1.22%的人从来没想过工作的事。对未来工作呈积极态度的人接近99%。
  10.就读学校及院系的职业规划指导情况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15.66%的人接受过所在学校和院系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53.01%的人在入学时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还有31.33%的人从未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未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的学校或院系超过三成,比例偏高。
  11.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
  接受调查者中,有略多于一半的人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剩下的一半中,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占26.83%,不相关的占20.73%。可见,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达到八成。
  12.就职年份
  接受调查者中,就职年份在2年以内的占67.12%,2年到5年之间的占26.03%,5年以上的占6.85%。大部分就职年份较短。
  13.对现在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态度
  接受调查者中,对当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的占15.94%,表示一般的占71.01%,表示不满意的占13.04%。
  14.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有无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影响很大的占17.33%,认为影响一般的占70.67%,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2%。其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影响一般的与对当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非常接近。
  15.目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调查的工作者中,目前没有跳槽意愿的占22.67%,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的占70.67%,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的占6.67%。对于跳槽表示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态度较平和者所占比例,与对目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一致。
  16.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是导致跳槽的原因的人约占60%,认为想跳槽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约占40%。全部或部分由于专业不对口导致跳槽想法的超过被调查者的一半,说明专业不对口有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和延续性。
  【结果分析】
  学校与专业类型影响对口就业情况,就职年份影响工作满意度
  (一)在校大学生中,文科生认为就业面广,对未来工作接受范围宽;理科生认为就业面窄,对未来工作专业要求较严格
  对于文科(调查对象中包括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和理科(调查对象中部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生所认为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面广的学生中,文科学生超过2/3,理科生只有略多于两成(图1)。文科(社会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济各方面较为贴近,兼容性较强,所需应用的场合较多,学生对于专业就业面的预期较为乐观;而理科(自然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专业性和排他性较强,学习对象的特定性导致就业的兼容性不够,学生认为就业面的范围要求较为严苛(限与专业相关,就业面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面的预期不同,因此未来工作意向也有差异。文科学生受访者未来意向工作与专业相关或对专业无要求的比例均高于理科学生,但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受访者,在理科学生中所占比例(26%)大大高于文科学生比例(8.6%)。
  调查结果表示,文科学生就业意向灵活性较强,可接受范围较大,对专业相关的要求低,对本学科的认可度较高。理科学生就业意向或较严格地限制为本专业相关,或对专业认可度不高(表现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这与以往理科生就业率高于文科生就业率,理科就业面相较文科更广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也能得到解释:因为以往的理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选择自主性较乐观,使得现在的理科学生仍坚持未来就业与专业相关,而过去不容乐观的文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使得现在的文科学生越来越放宽专业限制标准,降低就业要求,造成了“文科学生就业面更广”的这种认知假象。
  (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情况最好,非“211”本科高校次之,“985”高校和“211”高校最差
  总的调查结果中,学校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占53%,集中指导次数大于3次和为0次的分别占15.7%和31.3%。对受访者的学校层次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由于其“职业院校”性质,学生就读的结果是面向就业,因此比较关注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两成,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而没有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一成。其次为非“211”本科院校,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从未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三成。“211”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情况差别较大,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过四成,是四类中比例最高的,但其中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也超过四成,使得总体职业规划指导平均情况处于较差水平。“985”高校进行过三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仅为7.4%,为四类中的最低值,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比例超过四成,总体情况为最差(图2)。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与自身的定位是相关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面向就业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非常重视职业定位和指导;非“211”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弱于“211”和“985”高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也较高,进行就业指导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从就业方面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类学校中的竞争力。而“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属于研究型高校,更倾向于培养学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也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故不是特别关注就业;同时由于学校层次和知名度较高,其学生在择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种种优势使得学校不那么担心学生的就业问题。
  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者,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是,“985”高校和“211”高校略优于非“211”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但差别不明显。虽然学校层次差别较大,但高职高专学校和非“211”本科高校已通过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有效地缩小了在就业方面与其他两类高校的差距,充分说明学校进行适时恰当的职业规划指导作用明显。
  (三)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比例理科高于文科
  虽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理科生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高,但对实际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并非如此,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中,不相关的比例在理科毕业生中的比例为文科毕业生的3倍多。具体而言,理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占三成,稍高于文科毕业生,部分相关的约占四成,不相关的约占三成;文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两成,部分相关的约七成,不相关的仅一成(图3)。
  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理科学生虽然对就业专业契合度要求较高,但在实际就业中,其被接受范围更广,一些用人单位在某些职位没有明确专业要求时,更偏向于招收理科生,使得理科生就业可塑性更强。而文科生虽然就业意愿宽泛,但实际就业中,用人单位对其专业相关度要求较高,能从事不对口工作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对于“是否对口”和“对口程度”的判断,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文科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贴近的可能性更大,成为“万金油”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文科毕业生做出“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的判断的比例更高。
  同时,理科毕业生的专业不对口比例较高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理解,一是专业对口程度不高使得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此为欠佳的一方面;二是说明理科的就业灵活度高、适用面广,经过系统理科知识训练的人在即使相关度不高的岗位也能胜任,较具逻辑性的理科思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此为具有优势的一方面。
  (四)在校生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对口的期望越高,已就业者对口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
  在调查中表现出的就业意向受学历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要求越高。在校博士生有八成期望未来工作与专业相关,剩下两成则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受访者中没有一人表示对就业的专业无要求。这说明博士生对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定位较清晰,较长年份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研究,对于未来工作的定位有所帮助。受访的硕士生也是近八成表示未来工作要与所学专业相关,而对专业无要求和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各约一成。这说明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定位也较清晰,但是相较博士生,能接受不限专业的工作,其灵活性稍强。对于大学本科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期望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分别为略多于四成和不到四成,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中表示对就业专业无要求的,高达近四成(图5)。这也表明了较低学历的在校生对于就业对口的期望较低。
  实际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口情况与在校生的就业期望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从事与专业(完全或部分)相关的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专科(高职)学历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接受过面向就业的专门系统的“职业教育”,有较明确的就业去向,虽然在校生对就业对口的期望不高,但实际就业对口情况尚可。本科学历的就业者的实际对口情况与期望较一致,均处于较低的比例。而博士学历的就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几类,超过四成。
  (五)就职年份越长跳槽意愿越低,跳槽意愿受就业不对口的影响较小
  调查结果显示就职年份对跳槽意愿有一定影响,就职2年内和2到5年之间的受访者,表示不打算跳槽的比例均约两成,而就职5年以上的受访者该项比例翻了一番达四成。说明工作年份越长,工作的稳定性越强。还有约一成的工作2年内的受访者表示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由于工作年份短,对工作的适应性和工作资源的积累都不够,跳槽的成本也较低,于是工作中稍有不顺就容易激起较强的跳槽意愿。
  同时,就业的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较小。受访者中表示跳槽完全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的仅占4.5%。而专业不对口对跳槽的影响随着工作的进行和深入会继续变小。认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专业不对口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本身没有跳槽打算。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人中,超过八成的人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这说明实际工作中,跳槽和专业不对口没有直接联系。
  (六)就职年份越长工作满意度越高,对现有工作满意者也有跳槽打算
  就职年份对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满意度影响较大,就职2年内的认为现有工作很满意的仅占13%,工作2到5年之间的认为很满意的占17.6%,工作5年以上的该比例达到一半。而工作2年以内的受访者有近五分之一明确表示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但是工作2年以上的没有此表示。
  对工作不满意者有略少于一半人表示在时刻寻找机会跳槽,这是不难理解的。同时,对现有工作满意的受访者也有略少于一半的人有跳槽打算,他们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虽然该比例与对工作不满意的受访者的该项比例很接近,但是含义完全不同。对工作满意者的跳槽意愿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虽然对现有工作满意,但是也愿意尝试新的岗位。可见跳槽的原因并不都是负面的。
  【对策建议】
  加强指导,调整结构,正确认识
  (一)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相关指导说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心态变化,实时跟进,及时关注和解答学生们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困惑和问题,使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职业观,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为毕业后顺利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加强“社会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寻找和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了解,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尽早制定就业计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吃苦的精神为出发点,提高个人的学业水平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二)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招生名额与专业,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促进了高等教育均等化发展,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相对于岗位数量,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态势愈加明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就业对口率势必打折扣。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亟须与市场对接。
  要控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停止大学扩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与名额,参考市场导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广职业技术体制,通过职业大学的教育渠道,培养训练有素、职业感强的毕业生,达到解决就业率和对口率低的难题,加快我国转型时期的产业升级。
  (三)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支持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机会
  民办高校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财政性经费创办的高校,在过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近年其优势逐渐显现,尤其是由实体企业出资创办的高校,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采用“工学结合、就业直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对于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模式尚无定论,但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进行了关注和讨论,应积极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倡导以企业为支撑的民校自己根据需要培养人才,自己解决对口就业。
  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创办的高校应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而没有企业背景的高校更应寻求和加强与多方的合作,与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展开“订单式”培训,开拓和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正确认识专业对口的意义,培养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最后需要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应过分夸大就业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对口就业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口就业的前提下,更应重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人潜能,规避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求职者个人,应勇于尝试不对口行业的工作,进行行业了解和职业规划,主观上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寻找个人能力和兴趣与不同行业工作的契合点;同时加强通用知识技能的学习获取,例如外语能力、计算机使用、软件操作等,增强自身在各行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也应改变不合理的招人条件,例如有些基层管理岗位,用人单位接收文史、政管等专业的学生,却拒绝数理专业的学生,这是在求职者公平竞争的起点上进行了区别对待,这种招人方式应得到改善。另外,用人单位应鼓励各专业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视角的新鲜血液。
  再其次,从职业发展和延续性来看,对口就业不具有必须性。就业者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判别,对口与否所占比例很低。一旦进入职场,就不需要刻意强调所学专业与工作内容的差异,毕竟无论对口与否,差异是肯定存在的,而个人扎实的基础、全面的知识、协调的能力、谦虚的态度,对于职业发展和延续都是很重要的。同时在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时,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更说明了职场中可塑性的重要。职业延续固然能让个人厚积薄发,但是职业的流动性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重要方面。
  (彭妮娅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调查”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Y2013XDY100)
[责任编辑:李平沙]
光明网版权所有大学就业情况调查:工作、专业不对口比例超三成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