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至清朝的荷兰农业概况发展概况有哪些阶段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原始社会至清朝的农业发展我需要知道原始社会、西汉、唐朝、宋朝、元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时 、发展中、发展后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运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农业发展极度落后;西汉:西汉已进入“铁器时代”.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牛耕广泛使用,农业进一步发展;唐朝:已出现曲辕犁,至今农民仍在使用,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宋朝: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型.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宋朝大兴水利,尤其是南方农业发展飞快;元朝 :由于元朝前期重农措施的推行,使得农业更为发展.元代是农业科技发展得最好的年代.比如元朝官方刊刻的《农桑辑要》一书就以先进的技术引领生产;明朝:人口耕地大幅增长,商品农业空前发展;清朝:兴修水利,康熙多次减租,农业一步步发展. 总而言之,农业发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般情况而言,都是越来越先进. LZ,农业一直都是在发展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专题二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复习指导】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
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及其生产关系的变化;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注意中国古 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同时,注意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对“三农”热点问题尤其要重视。联系每年的一号文件,我国 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 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实施得当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 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 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了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 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 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 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 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核心自查】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古代的耕作方式:(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2)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耒耜。 (3)春秋时期以后:借助铁农具和牛力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1)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自给自足。 (2) 认识: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它 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政权的安定;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 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3.土地制度:(1) 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2) 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 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曾经都实行过均田制,唐朝后期, 均田制瓦解。 二、手工业的发展1.主要成就:冶金业、丝织业和制瓷业。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 贸易的主要商品。 2.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三、商业的发展1.概况:(1) 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商代出现职业商人,政府执行“工 商食官”的政策。(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经济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私商代替官商占据了主导地位。 (3)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获得较大发展。 2.特点:(1) 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减少。(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4)城市的政治功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3.“市”的发展: (1)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2) 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3)宋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1) 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明中叶以后,在江南丝织业部门出现。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3) 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 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 段。(4) 缓慢发展的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市场和劳动力;专制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 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 (1) 表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高祖 和汉武帝的“抑商”措施;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歧视商人;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2) 评价:在封建社会早期,“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在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3.“海禁”政策:(1) 表现:明初,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危及明朝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 州一处同外国通商,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2) 评价: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判断】1.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是一个概念。(× )提示: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是我国封 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而自然经济主 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 2.自然经济下农民生活很富足。(× )提示:“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 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 3.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春秋时期。( ×)提示:最早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性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而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 法。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 提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 度。“闭关锁国”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 生物,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具体原因。 5.“海禁”政策就是“闭关锁国”政策。( ×)提示:“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 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 ( 不是禁绝 ) 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6.租佃关系就是雇佣关系。(× ) 提示:租佃是指封建地主把土地租种给农民,农民付给地主报 酬的一种经营方式,它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雇佣关系是指 受雇人向雇佣人提供劳务,雇佣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的权利义 务关系,它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7.明清时期是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时期。(√ ) 提示: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 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导致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专题整合】热点考向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典题训练 1】(2012?广东文综 )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 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选D。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关键信息:商代、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 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比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 项容易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 先人已能驯养牛。 【典题训练 2】(2011?海南单科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 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 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 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 “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 (郑国渠) 溉田四万顷,白渠 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 ( 唐高宗年号, 650-655 年 ) 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 ( 唐代宗年号, 766-779 年 ) 初减至六千亩。亩K(削减) 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 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 有何变化。 (2) 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 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 影响。 答案: (1) 变化: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2) 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 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深化拓展】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 占主导地位。 (2)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发展方向, 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3)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是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经济,形成了广大的农区,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为补充。 (4)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5)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较早形成南稻北粟的经济格局。 (6)我国古代各地区和各民族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即时点评】在2012年的高考中,安徽、广东、四川、浙江、 新课标全国等高考试卷均考查了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 度。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 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而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热点考向二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文化方面分析宋代的 阶段特征【典题训练 3】(2012?安徽文综 ) 北宋东京 ( 今开封)“通晓不 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 (文娱场所) 里, 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选A。本题考查北宋商业的突破,考查学生从材料中 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通 晓”“终日”等。具体见下面的思维导图 【深化拓展】宋代的阶段特征 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 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 部的矛盾很尖锐。 2.经济: (1)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经济文 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封建化。 (3)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 代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3.对外关系: (1) 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广州、明州和泉州 是对外贸易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 西到东欧和西非。 (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4.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南宋的朱熹 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 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两宋时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成 就。 【即时点评】宋朝“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业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商业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几年高考比较重视对北宋商业繁荣的考查, 考查点主要放在北宋商业繁荣的影响上,要求学生认识经济与 文化的关系。 【中外关联】 热点考向三 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典题训练 4】(2011?四川文综 ) 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 年史》统计, 18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占世界经济总量 的32.9% ,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 ,美国和日本分别占 1.8% 和 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解析】选D。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比较分析能力。根 据题干提供的数据信息可知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820年)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世界的中心是西欧,英国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因此 D项表述正确。 【备选典题】 (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Ⅰ?T40) 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 “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 康熙六年 (1667) 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 民机不少于 3 400 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 力,相依为命久矣。”――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 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 “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 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 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 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毛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摘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 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答案: (1) 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 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 ( 出现资本主 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 工业革命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 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3)略。 【深化拓展】中国古代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1.产生原因 (1) 政治环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明清时期 强化君主专制;中国长期以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 期“闭关锁国”。欧洲专制王权出现晚,君主较为开明,为资 本主义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如推行重商主义。 (2)经济环境: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农民受剥削严重,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商品经济规模小,主要局限于国内。欧洲商品经济发达,形成良好的国内外市场;资本主义逐 渐扩大到农业领域,如英国的“圈地运动”。(3)思想文化环境:中国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击了封建势力, 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 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有所反映,但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一小部分地区和很少一部分行业,缺乏全国的普遍性, 而且促进的力度极为有限。可以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 能促成社会化生产力在我国的形成,更没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 性质的经济,因而无力促进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政治制度。 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科学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导致了西欧社 会阶级的分化、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引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 【即时点评】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体现了 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出现、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反映封建制度衰落的文学作品出现等,而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一、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形成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封建土地私 有制的确立。 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发展的有利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各种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在生产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并且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积极性。③ 由于规模小,耕作技术的推广较为便利。④历代政府为保证财源,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规模小,条件简陋,加之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 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害,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5.封建统治者重视小农经济的原因: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 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也是封建王朝的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②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大事。 【点拨反思】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中国古代经济中,农业是基础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 业的发展为基础,并没有起到分解自然经济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与西欧商品经济很大的不同之处,它是中国古代经济长期延续,未能完成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原因。 二、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1.表现:(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 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换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 物――贝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 (4) 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5) 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特点:(1)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等。(2)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 业大都市。(3) 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和瓷器为主要对外商品,构成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5) 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6) 商业地位低下:商人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3.规律:(1) 从兴起原因看:从战国到汉代多因政治中心而兴起为商业城市,唐宋以来,因工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城市增多。 (2) 从功能看:商业城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3) 从地域分布看:从战国到唐代主要分布在北方,唐代 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 4.影响因素:(1)国家的政局。(2)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3)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状况。(4)货币的统一。(5)政府采取的政策。 5.作用:(1) 促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2) 商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财政收入的增多。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当时的商业 中心,商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增多。 (3)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的瓦解起到关键作用。明 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在政 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在思想上也冲击着封建正统思想的 统治地位。 【点拨反思】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宋代仍然是“重农抑商”政策 宋代是中国商品经济的繁荣时期,但在当时,商品经济仍是农耕经济的附庸,统治者的政策仍然是“重农抑商”。宋代商品经济虽然繁荣,但生产关系并未发生质的变化,直到明朝中后 期,中国才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备选要点】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点拨反思】“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本原因 二者实施的根本原因都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的,根本目的都是为巩固统治。 一、选择题 1.(2012?茂名一模)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 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 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从“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推断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和男女分工明确;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古 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不可能出现生活自然悠闲的情况。诗歌 内容也难以推断出田园生活自然悠闲,故选D项。 2.(2012?江南十校二模)“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既是中国古代农民的理想,也是国泰民安的象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 ②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③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④明清之际受到冲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利用所学知 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抓住对“五谷丰登,六畜 兴旺”的正确理解,即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农民财富、地位的象征”这一选项中“是农民地位的象征”有误。 3.(2012?威海二模)著名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在 一定的“史观”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A.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 B.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 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C.“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D.林则徐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 【解析】选B。根据对“史识”的阐释,可以看出B项符合题意,经过对“小农经济”的大量可靠史实的分析得出了阻碍社会分 工和交换经济发展的结论。C项描述的是历史现象,A项改革的 直接结果是获取更多的议席,不需要大量可靠史实的分析。 4.(2012?德州一模 ) 宋代的温州地区“地不宜桑而织纫工, 不宜漆而器用备”,温州成为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 心,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温州成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B.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 C.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手工业的区域分工D.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大【解析】选 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温州成为 当时著名的纺织品和漆器生产中心正说明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布 局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小的事实,A、B、C三项均正确。 5.(2012?扬州调研)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许多瓷器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宋朝,出口商品除了瓷器以外,还有丝绸,A、D两项不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项不正确;故选B 项。 6.(2012?南京二模)唐代元稹《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诗中反映出当时( ①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 )②长安城是重要的商贸城市③市场设置不受地点限制 ④民族间经济交往频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商帮出现在明朝时期,排 除①;由诗句“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可知②正确;唐朝时期,市场有严格的地域限制,排除③;从诗句“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可知中原与少数民族经济交往活跃,④正确。故 选B项。 7.(2012?山东文综)《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 ) ,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 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 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③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 B.②③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以自衣被”说明了纺织花布的主要目的是满 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符合自然经济的特点;“亦兼鬻(yù, 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说明了织布的多余部分拿到集市去卖,再由商人贩卖到城市,说明了商品买卖的情形。①与题干信息矛盾,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梦粱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与这段材料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时 代出现的是( )A.在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B.中国瓷器开始大量输出国外 C.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D.《四书章句集注》始编成 【解析】选D。本题考查宋朝时期的史实。根据题干信息“都城临安”分析,所述现象属于南宋时期,因此排除A项,西藏 设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 输出,B项在唐朝。C项是在北宋;《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 学家朱熹的著作。 【方法归纳】纵观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 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改善。但“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根本的改变;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④尽管商品经济的活力逐渐增强,但在封建社会中,始终 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9.(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 )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选C。从题干的关键信息分析判断C项正确;题干主旨 是中央抑制地方豪强,而A项体现的意思与题干矛盾,因此A项 错;B项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在题干中看不出来, 不合题意,B项错;D项说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主要方式”这一说法错误,D项错。 10.“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商业的不稳定性,结果导致“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从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④即可。 11.(2012?北京压轴试题 ) 嘉庆年间,查处大贪官和|的财产中,包括洋货店 2 家,自鸣钟 38 座,洋表 500 只,哔叽 200 板。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中外贸易十分频繁 B.西学东渐局面持续发展 )C.中西交流未完全断绝D.外商以行贿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解析】选 C 。清朝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完全断绝中外交流,仍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材料即体现这一史实。 12.(2012?太原模拟 )《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 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 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上述材料( A.说明了实行“海禁”的理由 B.反映了盲目自大的思想 )C.指出了倭寇横行的根源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大意: 公开允许中外贸易,我们得到的都是一些无用的东西,但却会便利外国得到它们本无的火器,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这表明作者反对中外贸易,是典型的“海禁”思想,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13.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公元前81 年(汉昭帝始元六年) 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 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会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 家大业,不可废也。――《汉书?车千秋传》 材料二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 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1)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2) 据材料二的观点,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同一时期的欧洲有明 显的差异,请归纳二者在经济、思想与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 能力。第(1)题中的两种观点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从中找出 关键词,并加以概括评价。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 想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中欧之间差异的表现即可。 答案:(1)对盐铁官营政策,“贤良文学”之士反对,而御史大夫桑弘羊赞成。认识:“贤良文学”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的利益。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削弱其 既得利益,而且出现了价高质次、强征专卖、“与天下争利”等封建官营的弊病,所以他们持反对意见。御史大夫则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供物质保障。 (2)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是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产生。思想:明清时期出现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欧洲形成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海禁”“闭关锁国”;欧洲地理大发现后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14.(2012?长春三模 ) 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常常能看到国家干预的影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马克思说:“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是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有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恩格斯说:“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 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 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土地买卖关系中已使用了具有法律文书性质的契约??现在的契约原件有《受奴卖田契》,已残,为西汉武帝后期至东汉光武帝初年的遗物。文字如下:“囗置长乐里受奴田三十五 亩,贾钱九百,钱毕已。丈田即不足,计亩数环钱。??”《墨子闻诂》卷九《非命下》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战国至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论证国家干预的必要性。 (要求:论证须围绕主题展开,论述要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叙述要通顺流畅, 200 字左 右)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处理能力,进而史论结合得出相应结论。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掌握程度,涵盖古代土地制度、古代经济政策等。 答案:(1)确立并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干预。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许多诸侯国纷纷变法,例如,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 式肯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适应了生产力的需要,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确立封建制度。汉代以法律文书的形式保护土地买卖,巩固了封建生产关系。 (2) 促进农业生产的干预。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适应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巩固封建制度的需要;战国及秦汉兴修的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 保证政治稳定的干预。汉武帝实行的盐铁专卖制度,防止私人的经济行为危害社会生产和国家稳定,增强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工具,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备选习题】1.(2012?湖南压轴试题 )《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 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男工另有种花园、 筑马路、做小工、推小车。女工另有做花边、结发网、粘纸锭、 帮忙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这说明(A.社会生产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D.封建伦理纲常被自由思想取代 【解析】选A。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从事各种不同工种的工作,说明清末人们的生产 内容的大变化,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2.(2012?合肥模拟)《宋代商业史研究》说:“在此期间,以从唐代以来诸个别资本相互竞争中发达起来的信用惯行为背景, 纸币直接地由于在四川使用铁钱不便而开始成为支付手段,政 府则强制通用纸币为代用货币。这在货币史上是划时代的。” 材料所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A.纸币在唐代就开始广泛使用 B.纸币最早在四川地区直接用于商业 C.政府完全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自此纸币成为商业流通的唯一货币形式 【解析】选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纸币在宋代才开始直接用于商业活动,这是基于唐代商业积累的商业信用,故 A项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干材料;“政府则强制通用纸币为代用货 币”,并不能说明政府完全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项说法错 误;纸币成为商业流通的唯一货币形式,不符合史实,在古代, 主要货币形式还是金属货币,故D项错误。 3.(2012?揭阳模拟)《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 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 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 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 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解析】选D。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材料信息“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可以反映出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密切, 这种密切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选D项。 【真题备用】1.(2012?海南单科?T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 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 2.(2012?安徽文综?T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 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 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解析】选B。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A项无法判断;C项结论太绝对;D项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B项中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和湖广行省比例值加起来超过一半以上。 3.(2012?四川文综?T14)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 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D.③④ 【解析】选 D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的意思 是“黄河以北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劳动成果全都上缴朝廷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讥讽了北宋王朝靠搜刮民脂民膏供奉辽和西夏来求苟安的屈辱行为。“贞观”是唐 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为唐代兴盛的时期。诗人将国富兵强的“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北宋 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故③④正确。冗兵冗官虽是 北宋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诗歌不只针对这一问题,故①错误, ②明显是对诗歌的错误解读。 4.(2012?江苏单科?T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等主要手工业部门,如“攻木之工”,详 细地记载了车的制作方法,“攻金之工”,介绍了青铜合金配比的知识等。这表明当时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5.(2012?重庆文综?T12)图5所示是建 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 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A.铁器 B.玉器 )C.瓷器D.漆器 【解析】选 B 。妇好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 928件,青铜器和玉器居多,其中玉器700多件,故B项正确;铁器最早使用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商周时期出 现了原始瓷器,不可能在妇好墓中大量出现, C 项错误;漆器 在商周时期也达到较高水平,但在墓中并未大量出土, D 项错 误。 6.(2012?福建文综?T14)《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 ( 墙 ) ,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 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选C。具体分析如图所示: 7.(2012?福建文综?T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 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选B。材料信息着重强调了农工商并行对于发展社会 经济和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性,A和C所阐述的“重农抑商”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D所阐述的“社会稳定”与题意中谋求国财增加有差异,只有B肯定商业发展符合题意。 8.(2012?江苏单科?T3)以下关于 “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 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选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反映市坊界限打破,符合 图中北宋情形。A、B、C三项和图片反映的商业信息不相符。 9.(2012? 新 课 标 全 国 卷 ?T26) 明 后 期 松 江 人 何 良 俊 记 述 : “(正德) 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 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 ( 谋生 ) 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选B。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是松江地区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有这句话可以为证。A项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农业的衰退在题干中看不出,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明代农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故A项错;C项贫富分化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故C项错;D项说法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和题干意思矛盾,故D项错。 10.(2012?北京文综?T12)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 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C.不敬宗族B.不尊儒术D.不纳租税【解析】选 A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因 为商人主要从事商品的贩运和买卖,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 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 有贡献,从而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故判断 A项正确。B项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商人也有被称 为“儒商”的,故B项不正确;C、D两项与史实不符。 11.(2012?天津文综?T1) 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解析】选 A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对外交往状况的理解能力。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称为刺桐城、温陵,是我国对外贸易重要港 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元朝时期泉州港被誉为 “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12.(2012?海南单科?T8) 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 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解析】选B。A项太绝对,只是有选择地接受;C项当时仍然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改变;D项西方历法的先进不代 表康熙承认中国整个文化落后于西方。 13.(2012?全国文综?T15)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 ( 今山西 ) 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选D。具体分析如下: 14.(2012?四川文综?T15) 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 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解析】选A。康熙帝,年在位,曾实行南洋禁海令,其目的是禁止中国商民前往西洋占据的吕宋,严防汉人聚集,与西洋人勾结颠覆满清统治。康熙帝这样说,说明他已经意识 到西方强大的对手就要来临,但为了防汉却消极封闭,故 A项正确;作为一位封建皇帝,康熙帝并没有对西方文化深入了解,并且实行南洋禁海令,故B、C两项错误; “千百年后,中国 恐受其累”,不能体现康熙帝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D项错误。 15. (2011?江苏单科?T1)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 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 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依赖百工 C.农工比重适当 B.百工亦为本业 D.农工任其消长)【解析】选 C 。本题以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 中关键信息“农末适均”,即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协调均衡发 展。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材料要求,应排除。 16.(2011?上海单科?T11)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 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朝贡贸易的基本特征。小规模商 贩活动再加上政府促进交流与显示国威,这正是以郑和下西洋 为代表的明朝的朝贡贸易。 17.(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25)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 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地图信息可知,黄河流域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这说明南北朝时期该地区战争频 繁,人们对国家的货币不信任,于是使用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主要使用铜币即国家发行的货币,这说明人们对国家比较信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社会稳定。隋朝时期,经济重心尚在北方, 还没有完成向南方的转移,A项不正确;B项与地图的信息无关; C项在地图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 18.(2011?北京文综?T12)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 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 3 876 枚。辽宁、吉 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 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属于北方游牧部落控制区,“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说明①正确;在北京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 876枚”说明②③正确;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等都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④ 错误。 19.(2011?福建文综?T14)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 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C.①③④B.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正确,两汉时期,西北地区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 ――坎儿井;②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楚国孙叔敖修建的 芍陂、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等灌溉工程;由西北的地理 条件可知③④正确。故选C项。 20.(2011?全国文综Ⅰ?T13)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 ( 借高利 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解析】选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 力。材料官府勒令田主 (土地的主人 )交纳赋税,一些田主被迫 借高利贷说明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A 、 B 、 C 三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D项。 21.(2010?广东文综?T13)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 “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解析】选 C 。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 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22.(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27)下表为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 (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该表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选A。宝钞古时指纸币,即元、明、清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如“至元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大清宝钞”。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宝钞作为通货类别由“23”减少为“4”,可 见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A正确。明朝中期以前土地买卖频繁,不能证明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B错误。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生活资料布和稻谷可以作为支付手段, C“生活资料均可作 为支付手段”,这样阐述是以偏概全,C错误。在洪武年间至 永乐年间白银不是主要流通货币,D错误。 23.(2010?浙江文综?T15) 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 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 “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24.(2010?四川文综?T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选D。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突出重要历史概念,可用 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重农抑商”的观念源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即反映了B、C两项符合“重农抑商”观念产生的原因和效果,排除B、C两项。A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封建统 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抑商”即抑制、限制商人的商业活 动,包括商人对利益的追求,但是并非禁止、禁绝,排除 A项。 明清时期,虽然伴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全国 出现众多的商贸城市,如北京和南京等,并延伸至农村,江浙地区出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但是封建统治者仍然推行和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重农抑商”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直至洋务运动时期才取得突 破,D项符合题意。 25.(2010?福建文综?T15) 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 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B.商品经济活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B。阅读题干中的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明朝、福建各地、手工业品及农产品(丝绸、桔子、荔枝、糖、纸)、运往外地。这反映出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大 量运往外地,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商品外运主要通过水路, A项排除;C项未能体现;D项出现的表现是手工工场“机房”。 26.(2010?浙江文综?T18)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 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 策,B项不符合史实。“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正确答案为C项。 27.(2012?海南单科?T2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 璋认为,日本、安南 ( 今越南 ) 、暹罗 ( 今泰国 ) 等 15 国,“限山 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 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 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 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 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解析】第 (1) 题首先概括材料中的背景:对材料 “入海为盗”“不足以供给”等提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自然经济具 有封闭性。第 (2) 题原因从材料中概括,如“断其生路”“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影响一方面从原因找,另一方面从增加国家税收等角度分析。 答案: (1) 背景:明廷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 (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 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 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习题备用】 一、选择题 1.(2012?苏北四市模拟)“(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 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重建小农经济)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解析】选C。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 是脆弱的,极易因沉重赋税、动荡局势以及王朝更迭而被破 坏,尤其是在王朝更迭时期,故王朝创立之初都忙于恢复被破 坏的农业,重建小农经济。 2.(2012?南通模拟 ) 西周时,“一人跖 ( 踏 ) 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 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②各国变法的推行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 D 。本题考查先秦农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战国时 期的农业比西周时期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其原因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①属于生产力的飞跃,②③④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D项。 3.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 40 斤左右,秦国灭 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在 50万吨以上。 可以推想,没有空前发达的小农经济,根本就无法保障这种规模的战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相对发达的原因之一是( A.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B.基于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C.古代战争需要大量粮食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相对发达的原 因。题干四个选项均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战争急需大量的粮食,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选 C项。 4.(2012?汕尾一模)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的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解析】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和民营,而官营水平最高。但官营手工业为保持其领 先地位,相对比较保守,技术不外传,所以容易导致技术失传,所以选A。 5.(2012?潍坊三模)商帮是以地域为概念的商人联合体,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商帮崛起的原因包括( ) ②商人群体实力雄厚①商业竞争日益加剧③商业市镇逐渐兴起A.①③④ C.①②③④④国内贸易范围扩大B.②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商帮的理解能力。商帮即商人 的联合体,因为商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单个的商人很难有竞争力,因此组成商帮以提高竞争力;商人群体雄厚的实力、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国内贸易范围的扩大,都为商帮的形成提供了条 件,故①②③④均正确。 6.乔万尼?阿瑞吉说:“??以中国南方广东的行商和北方山 西的晋商为例,就会发现这两部分商人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世界 贸易和商业活动,不但晋商在蒙古、俄罗斯、欧洲和日本有很大的国际投资,而且广东行商还曾经投资于美国的铁路建设。”上述材料不能得出下列结论中的( A.我国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我国商界已具备了资本输出能力 C.晋商操纵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我国商界参与国际性的商业贸易活动活跃 ) 【解析】选C。本题解答时应把握好具体的时代特征。晋商指 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 以票号最为出名。A、B、D三项均符合题干材料,资本输出、 国际商业贸易活跃并不能说明操纵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故 C项说法错误。 7.(2012?南京二模)《全球通史》:“??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作为有力证据的是 ( )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宋代商业有了较大发展,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是交子的铜版图,故选B。 A项是宋代金属币,历代都有金属币,因此无法体现“商业革命”,C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D是花机图,均不符合“商业革命”。 8.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 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产生大量过剩劳动力 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解析】选C。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情况。 据材料“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等 待??雇佣”“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可以看出当时已 经出现了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以接受雇佣来安身立命,故选C项。 9.(2012?河南六校模拟) 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这种言论表明 ( )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 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解析】选A。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情况,考查学生获取解 读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论述了农商之间相辅相成 的关系,没有涉及商业政策和税收问题,商人地位的提高是与政策比较得出的,与题干不符,最符合题干的是A。 10.(2012?长春三模 ) 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其原因不包括( )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承担者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解析】选B。本题着重于对题干的分析,要求学生有处理信 息的能力。本题意在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政策,通过统治阶级政策、态度分析重农政策,而其出发点在于A、C、D三项,B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 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 )的范畴内,有进取精 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 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 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材料二在农业方面,景苏与罗仑首先于 50 年代作出创新性的研究――他们用口述资料证明,19世纪90年代,山东一些地区有相当数量的“经营地主”,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随后, 李文治说明 17、18世纪中,伴随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许多小农因“力农致富”而成为“庶民地主”。最近,一些学者更用明清档案馆所收藏的清代刑科题本中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农业 中雇佣关系发展的证据。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 ( 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 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1)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指的是这一经济形态的哪一特点 ? 除此之外,这一经济形态还有哪些显著特点? (2)材料体现了山东农村中出现了怎样的生产方式 ? 由材料可以看出,此生产方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 这一生产方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中新的生产方 式发展缓慢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第 (2)题从材料中“农业中雇佣关系发展”等关键信息可分析出资本主义 萌芽的出现,其特征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 (3)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答案: (1) 经济形态:个体小农经济 ( 自然经济 ) 。特点:精耕 细作。 显著特点: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很少进行交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等。(2)生产方式:使用雇佣劳动力经营农场 (或资本主义萌芽在农 村出现)。 特征:雇佣关系出现。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加强;农 产品商品化的发展等。(3)原因: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阻碍;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 购买力低下等。 12.(2012?苏北四市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新安多大族,而其在山谷之间,无平原旷野可为耕田。故虽士大夫之家,以畜贾游于四方。倚顿之盐??珠玑、 犀象、玳瑁(海龟)、果布之珍,下至卖浆、贩脂之业。天下都会所在,连屋列肆,秉坚策肥(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 ),被绮毂(丝绸用车装),拥赵女??多新安人也。 ――《震川先生集》 材料二商居四民之末,徽俗珠不然。歙之业鹾(盐)于淮南北者,多缙绅巨族??且名贤才士,往往出于其间,则固商而兼士矣。浙鹾更有商籍,岁科两试,每试徽商额取生员五十名, 杭州府学二十名??自国初以来,徽商之名闻天下,非盗虚声,亦以其人具干才、饶利济、实多所建树耳。故每逢翠华 ( 指封建官僚)巡幸,晋秩(进献财物)邀荣,夫岂幸致哉。 ――《歙事闲谭》 材料三君姓吴氏,名荣??其与乡邦交也,往往周人之急,赈 人 之 乏 ?? 先 是 嘉 靖 甲 中 , 户 部 奉 恩 例 召 义 民 输 粟 以 救灾??君如例入粟??岁甲展、乙巳连凶歉,都移文府县谕富民出银分赈饥户,君即应召,盖性乐于施,非假以荣名也。 ――《古歙岩镇镇东嗥头吴氏族谱》 请回答:(1) 据材料一,指出徽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概括徽商经营的主要特点。 (2) 据材料二,概括徽商兴盛的政治性因素,并分析导致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徽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及积极作用。 (4)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商业发展在社会生活、 思想和文学领域产生的主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题主要 原因需要结合材料一,从材料一中的“其在山谷之间,无平原 旷野可为耕田。故虽士大夫之家,以畜贾游于四方”可分析是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特点也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 (2)题可解读材料二,从中分析出由于政府的重视,徽商得以发展,因此其政治因素是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原因从材料中的“岁科 两试”可分析出是科举取士制度及政府的重视。第 (3)题从材料中的“周人之急,赈人之乏”可分析出是赈灾,这种积极的作为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发展。第 (4)题 考查明朝商业发展对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回答。 答案: (1) 地理环境 ( 山地多、可耕土地少 ) 。特点:长途贩运、经营范围广泛。(2)经商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原因:科举取士、攀附政府。 (3) 救急或赈灾。作用: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有益于社会稳定。(4)都市生活繁荣;反封建思想萌芽;世俗文学发展等。 史学方法系列2:史学研究方法步骤及其原则一、研究方法 1.“史由论来、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主要方式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史论 结合、左图右史、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 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正面史料与反面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 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任何 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 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问题,而史料 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则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确便会得 出错误的结论,因而要做到“无信不征”。 二、基本原则 1.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求真”体现了史学 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强调史学根 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2.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 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待人类文明,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幻觉,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 3.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 然要不断的变动。”4.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很多材料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巨大差别,而导致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不是 因为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记录者站 在不同的阶级和时代立场上。 5.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 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 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三、研究步骤史学研究步骤一般包括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和评价等几个环节,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 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和评价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要学会辨析史料和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实证与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 1】(2011?浙江文综 )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 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 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的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 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 万”,对上述结 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解析】选B。本题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鉴别能力。 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 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C项强调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即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过于绝对;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 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例 2】(2011?安徽文综 ) 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两个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的变动比较少,后者则时 时变动。”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有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史学研究观点,理解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看法受时代、史观的影响。A项历史学也是社会科学, 历史事实总是客观存在的,是确定的;B项不全面,解喻历史 的不一定是历史学家,观点的不同也不仅仅是主观因素; D项 主要是对历史事实的解读而非历史真实性。随着人类知识的增加和不同的史观的出现,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故选C。 【高分技巧】1.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2.影响史学观点的主要因素: (1)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 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3.解答史学研究类题目的注意事项:(1) 明确试题考查方向和能力。据题目题干和解答要求,确定命题的角度和思路,确定题目考查的主题和方向,如分清是对 史学思想还是历史史观、是史料鉴别运用还是史学研究方法的考查等。(2) 解读题干材料,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迁移或依托所学历 史知识,运用所学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分析各备选项或设问, 据题目要求运用解答试题的技巧作答。 (3) 解答此类试题要运用必要的史学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史观。
专题二经典回放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1.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与国家政治、统治方针政策的关系,同时从经济发展中提取对当今 社会经济发展的借鉴因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_高三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2 年潍坊市高三 二轮复习交流材料 潍坊市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 任方华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线索:1.耕作方式的演变 2.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3.古代...④小农经济也是明清以来阻碍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耕农经济 内涵 自耕农...高考历史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 (教师 版) 2、封建...评价小 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40.(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工业、商业作为农业的附属 行业,其发展受制于农业。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11页 2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38.(28 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2010 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10 年广东卷)北魏均田...指出手工业世代传习对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2)据材料二...高考历史二轮检测: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_...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始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