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肝硬化严重吗变怎么治疗

结节性肝硬化能治好吗
结节性肝硬化能治好吗
基本信息:男&&45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结节性肝硬化能治好吗?我这几年的工作很顺利,可以说家庭也很美满,不知道最近我就感觉自己脸色不对劲,到医院里医生说是肝硬化,现在我不知道要怎么办?得了肝硬化要怎么处理呢?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天津市胸科医院&&&全科
你好,肝硬化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经过长期抗病毒治疗,不但病毒被抑制,而且经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和对症处理后,可以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或减少肝硬化相关并发症,肝硬化代偿期者不但可以明显好转,有的甚至可以逆转以致肝硬化基本消失,因而必须坚持长期抗病毒治。还可以加一点保肝药物和抗纤维化药物。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解放军第四一医院&&&全科
得了肝硬化要及时治疗,以防止出现其他的并发症,目前治疗肝硬化选择细胞靶向修复治疗是比较好的,它是将脐带血中的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使其在肝脏内生长、繁殖,以便修复损伤肝细胞,重建肝脏正常的功能。这种肝硬化治疗的方法风险小、痛苦小、费用低、治疗方便。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全科
是有关系的,并不能排除是肝硬化引起的脚肿。下肢浮肿的原因很多,可见于心源性疾病,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淋巴回流受阻,低蛋白血症,肝硬化,呼吸系统疾病等,建议患者去医院做进一步详细检查看看,确诊病因在对症治疗。
擅长:马香梅主任对大小三阳、丙肝等急慢性肝炎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诊疗手段,对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早期肝癌,有着丰富的临床治愈实践经验。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郑州友好肝病医院&&&肝病科
肝硬化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治疗,经过长期抗病毒治疗,不但病毒被抑制,而且经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和对症处理后,可以有效减轻临床症状或减少肝硬化相关并发症,肝硬化代偿期者不但可以明显好转,有的甚至可以逆转以致肝硬化基本消失,因而必须坚持长期抗病毒治。还可以加一点保肝药物和抗纤维化药物。
有关的更多问题,
疾病百科  肝硬化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临床上早期由于肝脏功能代偿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有多...  肝硬化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临床上早期由于肝脏功能代偿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癌变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在我国以20~50岁的男性多见,青壮年的发病多与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及某些寄生虫感染有关。就诊科室:肝病 消化内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20~50岁的男性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肝疾病自测:常用药品:
医院医生:
副主任医师
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军区总医院&&&
北京佑安医院&&&肝病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结节性肝硬化-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结节性肝硬化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13:11:31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结节性肝硬化”相关的问题,学网通过互联网对“结节性肝硬化”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结节性肝硬化,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结节性肝硬化该怎样治疗?解决方案2:  1、 审证求因,杜绝病因。
  2、 中医辨证治疗
  肝硬化临床辨证施治可分七型,分述如下:
  (一)气滞湿阻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部青筋暴露,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劳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除湿。
  方药:柴胡舒肝散合胃苓汤加减:柴胡、枳壳、香附、白芍、陈皮、川芎、厚朴、苍术、泽泻、茯苓、大腹皮、肉桂。
  (二)气滞血瘀
  症状: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但欲漱口而不欲咽下,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利水消胀。
  方药:调营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元胡、莪术、三棱、大黄、瞿麦、茯苓、大腹皮、桑皮、枳壳、红花。
  (三)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胀痛,烦热口苦,渴而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芩、黄连、厚朴、枳壳、陈皮、半夏、猪苓、茯苓、泽泻、茵陈、大黄、栀子。
  (四)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则:温中化湿。
  方药:实脾饮加减:茯苓、白术、厚朴、大腹皮、木香、附子、干姜、青皮、枳壳。
  (五)脾肾阳虚
  症状:腹部胀大,入暮益甚,控之不坚,兼有面色晦滞,畏寒肢冷,身体疲倦,尿少便溏或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车前子、猪苓、黄芪。
  (六)肝肾阴虚
  症状:腹大胀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面黑唇紫,口燥心烦,手足心热,尿少黄短,大便干,或见齿鼻衄血。舌质红降少津无苔脉弦细数。
  治则: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熟地、沙参、枸杞子、麦冬、川楝子、当归、川芎、赤芍、元胡、桃仁、红花、鳖甲。
  (七)气血两虚型
  症状:头晕心悸,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两胁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治则:补益气血
  方药:补血益气复肝汤:太子参、黄芪、何首乌、云苓、炒白术、当归、阿胶、丹参、郁金、木香、连翘、桑椹。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醫學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網上藥品郵購信息!
這是一個重定向條目,共享了的內容。為方便閱讀,下文中的肝硬化已經自動替換為肝硬變,可點此恢復原貌,或使用備注方式展現目錄1 概述(liver cirrhosis)是指由于、、酒食或等不同長期損害,致肝、、,廣泛增生,逐漸造成肝臟不可逆改變,以右脅堅硬,納差,倦怠,,,舌紫暗,脈弦為主要表現的慢性。肝硬變不是一種的疾病,而是多種慢性肝病的一個階段。上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形成為特征。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性再生、增生與纖維隔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成,肝臟逐漸、變硬而發展為肝硬變。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肝細胞障礙和。并有多受累,晚期常出現化道、、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引起肝硬變的病因很多,不同地區的主要病因也不相同。歐美以性肝硬變為主。在我國主要是,占病因的60%~80%,其次是,其他病因還有性肝病、性疾病、及障礙等。肝硬變起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臨床上分為肝硬變代償期和失代償期。代償期可以沒有明顯或僅表現為一些非癥狀,如乏力、、、及低熱等。一旦出現、肝性腦病及胃底曲張破裂出血之一則進入失代償期,多有明顯肝功能失代償征象,如&35g/L,&35μmol/L,原度&60%。另外,失代償肝硬變還可以有出血傾向及紊亂的癥狀。肝硬變的并發癥主要為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自發性、和。肝硬變常因并發癥而死亡。肝硬變是因紊亂而致肝功能障礙。目前尚無根治辦法。主要在于早期發現和阻止病程進展,延命和勞動力。代償期肝硬變可以長期維持健康狀態。失代償期肝硬變預后較差,70%~95%病人在5年內死亡。但也有生存達20年者。死亡原因主要是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肝性腦病及嚴重的感染,如等。預防病毒性肝炎極重要。衛生,嚴格器械,嚴格獻血員,以及肝炎預防注射等均屬重要的措施。節制飲酒,合理的,避免應用損害肝臟的藥物也應注意。已發現的肝硬變病人,應予以適當保護措施,如適當減輕,防止并發癥的出現,維持健康和延長壽命。2 疾病名稱肝硬變3 英文名稱hepatic sclerosis
4 肝硬變的別名cirrhosis;liver cirrhosis;肝硬化5 疾病分類科 & 肝膽疾病 & 肝臟性疾病及硬化6 ICD號K74.17 肝硬變的流行病學資料肝硬變全世界,不論國籍、不限種族,嚴重人民。肝硬變的發病率尚無準確統計資料。我國亦無準確的發病率統計,1987年(WHO)提供的數字,肝硬變人群平均發病率約為17.1/10萬。據55個國家向WHO提供的數字,每年全世界死于肝硬變的人數超出31萬,近幾年來已增加到50萬。在西歐和美國,因肝硬變致死者僅次于、病、和意外事故,居死亡原因的第5位。在美國則為位居第4位的死亡原因。不同國家及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發病率有較大差異,西方發達國家主要以酒精性肝硬變為主,占所有肝硬變的2/3以上。嗜酒人數增加是這些國家近年來肝硬變發病率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肝硬變發病率隨酒精消耗量增加而增加,如法國酒精性肝硬變的發病率為300/10萬人口,男性為女性的3倍。酒精消耗量大于50g/d(女性,40g/d),則發病率上升至2500/10萬人口。英國伯明翰1960年發病率為5.6/10萬人口;1974年則達到153/10萬人口。法國1945年按年齡標準在死亡率為10/10萬(女性4/10萬人口),1967年上升到40/10萬人口(女性15/10萬人口)。同濟醫科大學附屬同濟曾統計25年來住院的肝硬變1839例,占同時期住院總人數的0.66%,占消化系病總數的2.8%,占住院肝病人數的16.43%。肝硬變發病年齡以21~50歲多見,占85.2%,男女比例為3.6~8∶1,中年男性肝硬變最為突出。8 肝硬變的病因引起肝硬變的病因很多,不同地區的主要病因也不相同。歐美以酒精性肝硬變為主,我國以性肝硬變多見,其次為,酒精性肝硬變亦逐年增加。研究證實,2種病因先后或同時于肝臟,更易產生肝硬變。如血吸蟲病或長期大量飲酒者合并等。
8.1 肝炎后肝硬變(posthepatitic cirrhosis)指病毒性肝炎發展至形成肝硬變。現已知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等類型。近年研究認為及戊型肝炎無慢性者,除急性重癥外,不形成肝硬變。乙、容易轉成慢性即慢性活動性肝炎硬化。1974年Shikatu報道用可以顯示()。在下含有HBsAg的細胞漿呈毛狀,用紅(Orecein)染色法可將含HBsAg的肝細胞漿染成光亮的色。經過多年的肝硬變,用此法也可顯示出來含HBsAg的肝細胞,使引起的肝硬變有了可靠的依據。乙肝病人10%~20%呈慢性經過,長期HBsAg陽性,肝功能間歇或持續異常。乙肝病毒在肝內持續可使在肝內,釋放大量及炎性介質,在清除病毒的同時使肝細胞變性、壞死,病變如反復持續發展,可在肝小葉內形成纖維隔、再生結節而形成肝硬變。68%的丙型肝炎呈慢性過程,30%的慢性丙型肝炎發展為肝硬變。可以和乙型肝炎同時感染或重疊感染,可以減慢乙型肝炎病毒的復制,但常加劇病變的活動及加速肝硬變的。病毒性肝炎的急性重癥型,肝細胞大塊壞死融合,從小葉中心向匯管區擴展,引起網狀支架塌陷、靠攏、形成纖維隔。并產生小葉中心至匯管區的架橋現象,而形成大結節性肝硬變。慢性活動性肝炎形成的肝硬變,在匯管區有明顯的炎癥和纖維化,形成寬的不規則的“主動性”纖維隔,向小葉內和小葉間伸展,使鄰接的各小葉被纖維隔分隔、破壞。這時雖然肝臟結構被改建,但還不是肝硬變,而是肝纖維化階段。當炎癥從肝小葉邊緣向中心部擴展,引片狀壞死和浸潤,纖維隔也隨之繼續向中心擴展,分割肝小葉,加之肝細胞再生,形成被結締組織包繞的再生結節,則成為肝硬變。至病變的,炎癥和肝細胞壞死可以完全消失,只是在纖維有多數不等的結節,結節為多小葉性,形成大結節性肝硬變。如肝炎病變較輕,病程進行較慢,也可以形成小結節性肝硬變、混合性肝硬變或再生結節不明肝硬變(不完全分隔性肝硬變)。從病毒性肝炎發展為肝硬變,據研究表明與感染量無關。而與病毒及免疫狀態有顯著關系。遺傳因素與慢性化傾向有關,與HL-A1、HL-A8缺乏似有關系,但尚待進一步研究。
8.2 酒精性肝硬變(alcoholic cirrhosis)西方國家酒精性肝硬變發病率高,由酗酒引起。近年我國酒的消耗量增加,及酒精性肝硬變的發生率也有所增高。據統計肝硬變的發生與飲酒量和時間長短成正比。每天飲含酒精80g的酒即可引起升高,持續大量飲酒數周至數月多數可發生脂肪肝或。若持續大量飲酒達15年以上,75%可發生肝硬變。酒精進入肝細胞后,在脫氫酶和乙醇氧化酶作用下,轉變為,乙醛再轉變為,乙酸使(NAD)過多的轉變為還原型輔酶Ⅰ(NADH)因而NAD減少,NADH增加,則兩者比值下降,內三循環受到,的酯化增加,增加,肝內的三酰甘油釋放減少,另外肝內NADH過多,又促進了脂肪酸的合成,使體形成脂肪酸的動力加強造成肝內三酰甘油過多,超過肝臟的處理,而發生脂肪肝。長期大量飲酒,可使肝細胞進一步發生變性、壞死和繼發炎癥,在脂肪肝的基礎上發生酒精性肝炎,顯微鏡下可見肝細胞廣泛變性和含有酒精性透明蛋白(Mallorys alcoholic hyalin)匯管區有多形核及單核細胞浸潤和膽小管增生,纖維組織增生,最后形成小結節性肝硬變。酒精性肝硬變小葉中心靜脈可以發生急性硬化性透明樣壞死引起纖維化和管腔閉塞,加劇。中心部纖維化向周緣部位擴展,也可與匯管區形成“架橋”現象。8.3 寄生蟲性肝硬變(parasitic cirrhosis)如或肝等蟲體在門脈系統寄居,蟲卵隨門脈血流沉積于肝內,引起門靜脈支。蟲卵大于肝小葉門靜脈輸入分支的直徑,故栓塞在匯管區引起炎癥、肉芽腫和纖維組織增生,使匯管區擴大,破壞肝小葉界板,累及小葉邊緣的肝細胞。肝細胞再生結節不明顯,可能與蟲卵堵塞門靜脈小分支,肝細胞有關。因門靜脈受阻,門脈高壓癥明顯,有顯著的食管靜脈曲張和。引起和分泌,是肝內肉芽腫形成的原因。蟲卵引起免疫反應,產生抗原-復合物,可能是肝脈分支及其周圍發生炎癥和纖維化的原因。性肝硬變在上屬再生結節不顯著性肝硬變。
8.4 中毒性肝硬變(toxic cirrhosis)對肝臟的損害可分兩類:一類是對肝臟的直接,如四碳、等;另一類是肝臟的間接毒物,此類毒物與藥量無關,對特異的病人先引起,引起肝臟損害。少數病人可引起肝硬變,如異煙酰、異丙肼(iproniazid)、。其病變與。四氯化碳為肝臟的直接毒物,對肝臟的損害與藥量的大小成正比關系,引起肝臟彌漫性的脂肪浸潤和小葉中心壞死。四氯化碳本身不是物質,經過藥物代謝酶的作用,如P-450微粒體酶系統,將四氯化碳去掉一個氯,而形成,即,則成為肝細胞和微粒體的藥物代謝酶系統的劇毒(產生三氯甲基自由基和氯自由基),引起肝細胞的脂質過氧化及肝細胞損害。由于對肝細胞內微細結構的破壞、藥物代謝酶減少又降低了對四氯化碳的代謝,從而減弱了對肝臟的繼續損害。病人在恢復之后,肝功能多能恢復正常。僅在反復或長期暴露在四氯化碳中才偶有發生大結節性肝硬變。動物試驗反復給大鼠四氯化碳,物可引起肝硬變。氨甲喋呤是抗藥物,臨床常用以治療、、()等。據報道可引起小結節性肝硬變。8.5 膽汁性肝硬變(biliary cirrhosis)(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的原因和發制尚不清楚,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繼發性是各種原因的膽管梗阻引起,包括結石、、良性狹窄及各種原因的外壓和、后天的膽管閉塞。多為良性疾病引起。因為惡性腫瘤多在病人發生肝硬變之前死亡。各種原因引起的完全性膽管梗阻,病程在3~12個月方能形成肝硬變。發生率約占這類病人的10%以下。膽管梗阻的早期,顏色變暗,但很快可變為白色。因膽汁淤積和膽管擴張,膽管內壓力增高,抑制膽汁分泌,膽汁可以由綠色變為白色,形成所謂“白膽汁”。顯微鏡下可見匯管區小膽管高度擴張,甚至膽管破裂,膽汁溢出使匯管區和肝小葉周緣區發生壞死及炎癥,壞死灶被膽管溢出的膽汁所充滿,形成“”。這是機械性膽管梗阻的一個特征表現。病變繼續進展,周緣區的壞死和炎癥使匯管區的纖維組織增生,并向小葉間伸延形成纖維隔。各匯管區的纖維隔互相連接,將肝小葉分割,呈不完全分隔性肝硬變。與肝炎后肝硬變、酒精性肝硬變的中心至匯管區纖維隔不同。但病變如繼續發展,到晚期也可出現匯管區至小葉中的纖維隔及肝細胞再生結節,而失去其特征性的表現,以致在病理上和臨床表現上與其他肝硬變不易區別。也可以出現門靜脈高壓及腹水。膽管梗阻形成肝硬變的原理可能是由于肝內受到擴大膽管的壓迫及膽汁外滲,肝細胞發生缺血壞死。纖維組織向膽管伸展包圍小葉,并散布于肝細胞間,最后形成肝硬變。不完全性膽管梗阻很少發展為膽汁性肝硬變。已知膽管感染不是形成肝硬變的必需條件。據報道,無感染的完全性膽管梗阻發展為膽汁性肝硬變者更為多見。
8.6 循環障礙(淤血)性肝硬變由于各種心臟病引起的慢性、等使肝臟長期處于和缺氧狀態,最終形成肝硬變。Budd-是由于肝靜脈慢性梗阻造成長期肝淤血,也發生與心源性完全相同的肝硬變。時,由于心臟搏減少,肝內下降,肝小葉邊緣部位血含氧量較高,流向肝小葉中心時,進行性減低。心功能不全同時又存在中心靜脈壓增高,中心靜脈及其周圍肝竇擴張、淤血、壓迫肝細胞,肝細胞變性、、甚至出血壞死。缺氧及壞死均可刺激增生、發生纖維化,甚至發生中心靜脈硬化纖維化,逐漸由中心向周圍擴展,相鄰小葉的彼此聯結,即中心至中心的纖維隔。而匯管區相對受侵犯較少。這是循環障礙性肝硬變的特點。后期由于門脈纖維化繼續進展,肝實質壞死后不斷再生以及膽管再生則最后失去淤血性肝硬變特點。此型肝硬變在病理形態上呈小結節性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變。8.7 營養不良性肝硬變(malnutritional cirrhosis)長期以來認為營養不良可以引起肝硬變。但一直缺乏直接證據。動物實驗予缺少、和的飲食可以造成肝硬變的改變,但病變是可逆的,且缺少肝硬變病人常有的血管方面的繼發性變化。有的作者觀察了惡性營養不良(Kwashiorkor)病人,發現他們的肝損害是脂肪肝,并不發生肝硬變。僅偶爾肝臟有彌漫性纖維增生,像似肝硬變,當給以富有蛋白質的飲食后,病變可以逆轉而肝臟恢復正常,只在某些病例可有輕度纖維增生。所以至今營養不良能否直接引起肝硬變還不能肯定。多數認為營養失調降低了肝臟對其他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如慢性特異性或非特異性除引起消化、和營養不良外,在腸內產生的毒素經門靜脈入肝,肝臟不能將其清除,而導致肝細胞變性壞死形成肝硬變。故此認為營養不良是產生肝硬變的間接原因。又如旁路手術后引起的肝硬變,有人認為是由于營養不良,缺乏基本的或,飲和蛋白質不和從食物中吸收多量有毒的肽以及對肝有毒的引起。
8.8 其他原因的肝硬變(1)先天性酶缺乏:抗ɑ1-缺乏癥(ɑ1-antitrypsin deficiency, ɑ1-AT)。ɑ1-AT為糖蛋白,是ɑ1的主要組成部分。此病為。正常人ɑ1-AT為2.3mg/ml,病人只有(0.2~0.4)mg/ml。ɑ1-AT缺乏引起肝硬變的原因尚未明,推測可能ɑ1-AT對肝細胞有,或使肝細胞對毒物的減低。肝臟病變為大結節或小結節性肝硬變,在肝細胞中(ɑ1-AT的產生部位)有糖蛋白沉積。肝細胞內有PAS染色陽性的,對診斷有意義。先天性1-尿甙酸(galactose-1-phosphate-uridyl-transferase)缺乏癥是引起小兒的一種少見病。常見出生后數月出現肝硬變。肝臟有嚴重的脂肪浸潤及活躍的再生現象,可形成大結節性肝硬變及腹水和門脈高壓癥。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肝內的1-磷酸半乳糖有關。(glycogen storage disease)可以發生小結節性肝硬變,特別是Ⅲ型多見,與-1,6-糖甙酶缺乏有關。(2)代謝障礙性肝硬變:(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稱wilson病,是一種常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所引起的肝硬變和腦變性疾病。由于大量銅鹽沉積于肝臟引起肝組織的損害,肝臟通常縮小,堅硬,屬大結節性肝硬變。(hemochromatosis):為一罕見的,系。在失常的基礎上有鐵代謝紊亂以致小腸吸收鐵過多,鐵質沉積于肝、胰、心、腎、脾、等引起細胞破壞、纖維組織增生及臟器功能損害,表現皮膚色素沉著、和肝硬變。(3)(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肝硬變為此癥的一部分,在肝臟的纖維隔中可見大量的擴張的薄壁。(pancreatic fibrocystic disease)為全身性黏液分泌異常,可引起肝臟脂肪浸潤,異常的黏液阻塞胰管,也引起膽管阻塞,形成膽汁性肝硬變。此外尚有也可引起肝硬變。
9 肝硬變的發病機制9.1 肝硬變的病理過程肝硬變的病因很多,其形成途徑和發病機制亦不相同,有的通過慢性肝炎的途徑(如病毒性肝炎和性肝炎);有的以大囊泡性肝脂肪變性途徑(如酒精性肝病);有的以長期肝內、外膽汁淤積或肝障礙,致門脈區或小葉中央區纖維化的途徑等。不論何種病因、哪種途徑,都涉及到肝細胞炎性壞死,結節性肝細胞再生和肝纖維化等3個相互聯系的病理過程。9.1.1 肝細胞炎性壞死肝臟在長期或反復的生物、物理、化學、代謝產物或等病因作用下,均可發生彌漫性肝細胞變性壞死,肝小葉結構破壞、塌陷。若炎癥、壞死持續不斷,各種炎性細胞浸潤,將釋放各種細胞因子,促進細胞外間質尤其是的生成增多。因此,肝細胞炎性壞死不單是肝硬變發生和發展的始動因素,而且貫穿整個病變過程。肝細胞再生肝細胞再生是對后的代償過程。但由于肝小葉纖維支架斷裂或塌陷,再生肝細胞不能沿原支架按單細胞索輪狀排列,形成多層細胞相互擠壓的結節狀肝細胞團(再生肝結節)。結節周圍無匯管區,缺乏正常的血循環供應,再生肝細胞形態大小不一,常有脂肪變性或萎縮。再生結節可壓迫、牽拉周圍的血管、膽管,導致血流受阻,引起門靜脈壓力升高。9.1.2 肝纖維化和假小葉形成肝纖維化系指肝細胞外的間質細胞(貯脂細胞、、炎性免疫細胞等)增生和細胞外間質成分生成過多、降解減少,致在肝內大量沉積。細胞外間質包括膠原(Ⅰ、Ⅲ、Ⅳ、Ⅴ、Ⅵ型)、糖蛋白(、)和蛋白(軟骨素、硫酸皮膚素、)3類子組成,分布于肝臟間質、肝細胞及血管的基底膜。Ⅰ、Ⅲ型膠原分布于匯管區,Ⅳ型位于小葉血管、膽管的基底膜、Ⅴ型位于竇周圍和門脈區;纖維連接素、層粘連蛋白與透明質酸等是細胞外非膠原蛋白成分,具有連接和固定作用與膠原相互連接,形成,影響了肝臟細胞成分的。肝臟在肝炎病毒、酒精及其中間代謝產物乙醛、血吸蟲卵、缺氧或免疫損傷等作用下,引起急性、慢性、炎癥壞死、激活單核-巨噬統產生各種細胞因子如源、轉化生長因子、、IL-1等,作用于貯脂細胞、成纖維細胞,促其分化增生并分泌、生成大量。各型膠原比例與分布發生變化,Ⅰ/Ⅲ型膠原比值增加。大量Ⅰ、Ⅳ型膠原沉積于Disse腔,使肝竇細胞間“窗”的數量和大小縮減,甚至消失。形成肝竇“毛細血管化”,導致門脈壓力增高,同時妨礙肝細胞與肝竇間營養物質的交換,進一步加重肝細胞的損害。增生的膠原纖維組織自匯管區-匯管區或匯管區-中央靜脈延伸擴展,形成纖維間隔,不僅包繞再生肝結節,并將殘存的肝小葉(一個或幾個)重新分割,改變成為假小葉,形成肝硬變的典型形態變化。假小葉內的肝細胞沒有正常的血循環供應系統,在炎癥持續作用下,又可引起肝細胞再壞死及膠原纖維增生。如此反復發展,假小葉形成越來越多,病變不斷加重,導致肝內、外血循環障礙及肝能日益惡化。9.2 肝硬變的病理分類肝硬變因病因、炎癥程度以及病情發展的不同,可呈現不同的病理類型,目前仍多采用1974年國際肝膽會議所確定的病理,按結節大小、形態分為4型。9.2.1 小結節性肝硬變小結節性肝硬變結節大小均勻,一般在3~5mm,最大不超過1cm,纖維隔較細,假小葉大小一致。此型肝硬變最多見。9.2.2 大結節性硬化大結節性硬化結節較,且大小不均,直徑一般在1~3cm,以大結節為主,最大直徑可達3~5cm,結節由多個小葉構成,纖維隔寬窄不一,一般較寬,假小葉大小不等。此型肝硬變多由大片肝壞死引起。9.2.3 大小結節混合性肝硬變大小結節混合性肝硬變為上述二型的混合型,大結節和小結節比例大致相等。此型肝硬變亦甚多見。9.2.4 不完全分隔性肝硬變不完全分隔性肝硬變又稱再生結節不明顯性肝硬變,其特點為纖維增生顯著,向小葉內延伸,然肝小葉并不完全被分隔;纖維組織可包繞多個肝小葉,形成較大的多小葉結節,結節內再生不明顯。此型的病因在我國主要為血吸蟲病。國外有人對520例肝硬變進行病理分類,大結節型達58.8%,以大結節為主的混合型占12.2%,小結節型占9.2%,小結節為主的混合型6.7%,大小結節相等的混合型12.2%,我國仍以小結節性肝硬變多見。同濟醫院51例肝硬變尸檢中,小結節性肝硬變32例,大結節性肝硬變僅2例。梁伯強等報告80例肝硬變尸檢結果,小結節型58.75%,大結節型為23.75%。在一些病例中,上述分類并非固定不變,小結節性肝硬變通過再生改建,可轉變為大結節性或混合性肝硬變。病因與形態學改變有一定性,如乙肝性肝硬變常見嗜酸性小體,但也見于酒精性肝硬變;脂肪變性和Mallory小體常見于酒精性肝硬變,也見于等;樣變見于膽汁性肝硬變;PAS陽性小體則見于ɑ1-AT缺乏。9.3 肝硬變的病理生理肝硬變時病理生理變化廣泛復雜,幾乎累及全身各個系統臟器。這里僅就肝硬變時血循環改變加以介紹。9.3.1 門脈阻性充血與肝內、外分流在如前所述的各種致病因素的長期作用下,肝實質及其毛細血管網遭到全面破壞與改建。再生肝結節可壓迫其周圍的門靜脈和肝靜脈分支,使血管狹窄、中斷或閉塞;纖維隔的異常增生與收縮以及Disse間隙的儲脂細胞轉變為成纖維細胞后,生成大量的膠原纖維,致使肝竇毛細血管化,也是門脈系統阻力增加的重要因素。門脈分支血流進入肝竇時發生淤滯,竇后肝靜脈流出道亦同樣受阻,逐漸形成門靜脈高壓。由于門靜脈血流阻性,在門脈系統引流范圍內的所有臟器均受到影響,如充血腫大,胃腸充血,胰腺、亦有相應變化。嚴重者影響這些臟器的功能,并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形態學變化。隨病情進展,門脈阻塞性充血可改變門脈血流方向,出現逆肝血流,肝臟亦由門脈血液供應為主轉變為以肝供血為主。而肝臟依然減少,可從正常占的25%減少至13%。門脈阻性充血時,肝竇內壓升高,使肝竇內液大量進入竇周間隙,因而形成大量。經肝門、池、引流量太大,可引起破裂形成乳糜性腹水;經肝包膜淋巴管支,自肝包膜表面漏入腹腔,可形成腹水;經淋巴管,流經縱隔或,影響胸膜回流,則形成。門脈高壓經過一定時間達到一定程度時,即會出現肝內、外分流,這種分流為機體的代償機制,以分流門脈系統的阻性充血。肝內分流是纖維隔中的門靜脈與肝靜脈之間的交通支,使門脈血流繞過肝小葉,通過該交通支,進入肝靜脈。肝外分流則位于平時閉合的門-腔靜脈系統間交通支。這些交通支逐漸擴張開放,形成側支循環,部分門靜脈血流經交通支進入腔靜脈,回流入心臟。常見的側支循環有以下幾組:①門靜脈系統之胃冠狀靜脈與腔靜脈系統之食管靜脈、奇靜脈、靜脈交通支開放擴張,形成胃底與食管靜脈曲張。②出生后閉合的臍靜脈與臍旁靜脈于門靜脈壓力過高時重新開放,經腹壁靜脈、乳內靜脈進入,形成臍周與腹壁靜脈曲張。③門脈系統的上靜脈與腔靜脈的痔中靜脈及痔下靜脈形成痔靜脈擴張。④靜脈與下腔靜脈之間有許多細小分支相連(Retzius靜脈)。⑤門靜脈可經脾靜脈、胃靜脈、胰靜脈、左靜脈與左腎靜脈溝通。此外,在肝臟上面無腹膜覆蓋處有許多門靜脈小支與膈靜脈吻合交通。近年來,文獻報道除食管、胃底以外的靜脈曲張,稱異位靜脈曲張,包括、空腸、、、直腸,甚至腹腔、、、均可發生靜脈曲張形成分流。最具臨床意義的是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其破裂出血是肝硬變門靜脈高門靜脈高壓最常見的并發癥及致死原因。異位靜脈曲張相對少見,其破裂出血見于十二指腸、結腸,偶見有腹腔內出血者,可造成臨床診斷上的困難。肝硬變時門脈血流的肝內、肝外分流,使肝細胞對各種物質的攝取、利用、代謝以及庫普弗細胞的攝取、降解、封閉作用明顯減弱,進而使大量有害物質或毒素尤其是肝臟攝取率高、正常情況不進入或極少進入的物質進入全身循環,從而引發一系列病理生理現象,如血癥、高氨血癥、高血癥、氨基酸失衡、及自發性腹膜炎、血癥以及腸源性肽類物質血濃度增高等,造成一系列繼發性的病理生理改變及某些藥物(如)體內延長。9.3.2 內臟主動充血與高動力循環動物實驗研究證明,體液因素在發生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為此,Benoit提出了舒血管活性物質分流。來源于胃、腸、胰腺的血管活性物質很多,由于它們在正常肝臟的攝取率很高,因此肝臟病變以及門靜脈分流時,這些血管活性物質在肝內攝取減少,并大量進入體循環。目前對胰高糖素、、、基因相關肽、、、、、肽、P物質等研究較多。Thomas等研究表明,在肝硬變門脈高門脈高壓內臟高動力循環中,胰高糖素的作用占30%。研究還表明,膽汁酸具有強烈擴張腸血管作用。同濟醫院近年來對一氧化氮在肝硬變高動力循高動力循環中的作用進行了系統研究,結果證實,肝硬變鼠血管產生一氧化氮增多,一氧化氮濃度升高,并與高動力循環有關實驗參數相關,而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劑則可改善高動力循環狀態。該研究還提示,內毒素可能通過誘導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合成,增加一氧化氮的產生和釋放,而參與肝硬變門脈高門脈高壓內臟高動力循環。此外還證實內臟血管床對縮血管活性物質的性降低以及舒血管活性物質對縮血管活性物質的亦參與了內臟充血及高動力循環。據報道,胰高糖素具有拮抗上腺上腺上腺素、、等作用。有人觀察到肝硬變早期即有鈉水潴留,致血漿容量增加,參與內臟充血及高動力循環。鈉水潴留可能與以下機制有關:①肝功能減退,、、等在肝內作用減弱。②門脈阻性充血時,有效血容量不足,致分泌減少,同時肝臟合成心房肽亦減少。③肝臟合成和釋放舒緩素原減少,致擴張血管、調節腎臟血流的生成降低。④腎臟合成(舒張血管)不足等與腎臟排鈉障礙有關。Arroyo研究認為,舒血管物質引起小動脈擴張為腎功能異常的始動因素。由于阻力血管相對充盈不足,腎臟代償性鈉水潴留,以增加血漿容量,當這一代償機制仍不足以維持血循環時,則出現內源性縮血管物質系統持續激活,以維持,但該系統激活有損于腎臟的灌流量及濾過率,鈉水潴留進一步加劇。內臟主動充血及高動力循環是肝硬變門脈高門脈高壓門脈高壓癥的結果,也是門脈高壓持續存在的原因之一,并加重肝分流。9.3.3 動靜脈短路與有效血漿容量減少在舒血管活性物質作用下,不僅擴張內臟小動脈,對外周皮膚、小動脈亦有擴張作用,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容量相對不足。肝硬變時血漿容量增加,但于內臟血管床,因而有效血漿容量減少。此外,在舒血管活性物質作用下開放,形成動-靜脈短路。這些病理生理變化導致全身各臟器血循環動力學改變。①心輸出量增加:由于周圍血管阻力降低,有效血容量相對不足,中心靜脈和平均動脈壓降低,為代償此種血流動力學障礙,而出現心輸出量和心臟指數升高,循環時間縮短。臨床表現為心動過速、心臟收縮期雜音、可肥大,但極少發生心功能不全。②肺內動-靜脈分流與低氧血癥:對失代償期肝硬變患者進行,常可發現動脈血氧飽和飽和度與動脈氧分分壓降低及換氣過度所致的低碳酸血癥。這些主要與肝硬變時肺內血循環動力障礙有關。及尸檢證明,肝硬變時肺內常有動-靜脈瘺形成。Martine等對有循環異常的肝硬變患者持續靜脈滴注時發現,肺內以及周圍動-靜脈分流量顯著增加,-動脈氧差值增大。現多認為,低氧血癥主要與肺內及(或)周圍血管的動-靜脈分流有關;其他原因尚有氧離解曲線右移、肺彌散-灌注比例失調及灌注比率異常。肝硬變時異常尚包括,其原因可能與門脈與肺內動脈之間存在分流,使腸源性毒素如內毒素、組胺等進入肺動脈,引起肺動脈收縮以及壓力較高的門脈血流直接注入肺動脈等有關。③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腎功能損害與肝硬變的病變程度相關。代償期肝硬變時()與(GFR)正常。伴有腹水,尤其是頑固性腹水或并發肝腎合征時,其RPF和GFR均有中至重度降低。雖然腎功能有嚴重障礙,但病理形態學卻無特殊改變。減少是產生RPF和GFR異常的病理生理基礎。腎血流量減少的機制可為: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腎血管收縮;腎血流由皮質向髓質部分流等。10 肝硬變的臨床表現肝硬變在我國以20~50歲的男性多見,青壯年的發病多與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及某些有關。肝硬變的起病和過程一般較緩慢進行,也可能隱伏數年之久(平均2~5年)。不少病人是在或因食管靜脈曲張突然或因其他疾病進行剖腹手術時,甚或在尸解時才被診斷。10.1 一般癥狀疲倦乏力為早期癥狀之一,此與肝病活動程度有關。產生易疲勞乏力的原因與食欲不振攝入熱量不足以及糖類、蛋白質、脂肪等中間代謝障礙,熱能產生不足有關。另外由于肝臟損害或膽汁不暢時血中減少,影響神經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轉化為肝的減少,肌肉活動后乳酸蓄積過多之故;下降也為常見癥狀,主因食欲減退,胃腸道消化吸收障礙以及體內合成減少等;低因可能系肝細胞壞死,炎癥活動或由于腸道產生的內毒素等致熱物質經側支循環,進入體循環,未經肝臟滅活而引起。此外肝臟不能滅活致熱,如還等也可發現。10.2 消化道癥狀常有食欲不振或伴有惡心、、腹脹、腹瀉等癥狀。與肝功能障礙和門靜脈高壓,使胃腸道阻性充血而分泌與吸收功能發生紊亂所致。晚期出現腹水或。10.2.1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痔靜脈曲張均可引起大量出血,其管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多見。表現為嘔吐大量鮮紅色血并有黑便。出血常迅猛,病人可陷入甚至死亡。大量可排出血便。痔靜脈出血為鮮,但較少見。10.2.2 胃黏膜病變常為肝硬變的并發癥。由門脈高壓引起的稱為門脈高壓性。門脈高壓引起胃黏膜和黏膜管(包括毛細血管、小動脈和小靜脈)普遍擴張、扭曲,形成動靜脈短路和,黏膜下靜脈動脈化所致。內鏡下的特征性表現為充血性紅斑、“馬賽克征”或“蛇皮征”。一般在彌漫性充血、水腫的基礎上出現散在的紅斑,中央明顯發紅,周邊漸淡,紅白區對比顯著,界限清楚。有的呈明顯的樣改變,常可伴有散在的甚至彌漫性的糜爛、出血或小的。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其出血較緩和,可有嘔色物和黑便。10.2.3 消化性潰瘍在肝硬變病人比正常人發病多,據報道其發病率在臨床尸解中分別為18.6%和17.7%,多于。其發病原理可能為:①食物中的組氨酸經脫羧后形成組胺,在肝臟內。肝硬變時解毒功能低下,側支循環形成后存在于門靜脈的促分泌的物質組胺、均不經肝滅活直接入體循環而使分泌增加。②門脈高壓時,上消化道黏膜下靜脈及毛細血管擴張、淤血引起黏膜障礙、代謝紊亂,黏膜細胞壞死,形成糜爛、出血,嚴重時發生潰瘍。③肝硬變時常伴有內毒素血癥,腸道吸收內毒素經側支循環入體循環,加重黏膜屏障的破壞而發生潰瘍及消化道出血。④肝腎綜合合征時有毒物質的貯留直接破壞黏膜屏障。⑤感染作為因素而發生潰瘍。報道肝硬變病人上消化道出血由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引起者占24%~41%,而非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占45%~76%。10.2.4 反流性食管炎腹水病人由于腹壓增高,引起胃液反流入食管,侵蝕食管黏膜發生炎癥而致食管靜脈破裂大出血。10.2.5 腹瀉相當多見,多為不成形。由于腸壁水腫,吸收不良(脂肪為主),缺缺乏等。10.2.6 膽系感染、膽結石肝硬變合并此癥均高于非肝硬變者。膽系感染多為慢毒性感染。膽結石的原因系由于慢性、巨脾分泌溶血素及膽系感染而形成膽紅素鈣結石。10.3 營養不良的表現消瘦、、有各種。如夜盲、皮膚粗糙、毛囊角化、滑、、炎、。蒼白或呈匙狀、等。10.4 血液系統表現出血傾向多見,由缺乏及血小板減少而引起皮膚黏膜出現出血點或淤斑、、,女性常有。脾功能亢進時,對的生成產生抑制作用及對血細胞的破壞增加,使紅、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貧血可因鐵、葉酸和12缺乏引起。可因脾功能亢進引起,病情較輕,臨床不易辨認。肝炎后肝硬變還可合并以及(血小板增多癥、白血病、慢粒癥、慢性淋巴性白血癥及Evans綜合征)。有助于各種貧血的鑒別。高球蛋白血癥時可能有的增生,慢性肝功能衰竭時骨髓增生活躍。血色病病人骨髓中可量的含鐵素。罕見的病例可出現有貧血。10.5 呼吸系統表現血氣分析表明失代償期肝硬變病人中約半數血氧飽和飽和度降低,氧分分壓下降。不合并心肺疾病的肝硬變病人由于肺血管異常而出現的動脈氧合不足、動脈低氧血癥、發紺、等癥候群稱為。臨床上主要表現肝硬變伴發發紺、杵狀指。發生機制主要是右向左分流所致。肝硬變時可并發和胸膜蜘蛛痣,可使靜脈血未體交換而直接分流入肺靜脈,病人出現明顯的發紺、低氧血癥,而且吸氧難以糾正。本病可以用診斷。采用(ICG)為顯影藥,與適當攪拌可產生微氣泡。當從外周靜脈注入后,在正常人僅右心顯影,氣泡不會出現于左心。當存在肺內動靜脈分流,則表現為左房延遲顯影。99mTc-MAA對肺內分流的診斷也有意義。因白蛋白聚合物平均直徑為20~60um,注射后被肺泡毛細血管捕捉而不能在肺外出現。當在肺外掃描發現99mTc-MAA蓄積,則可以認為存在動靜脈分流。另外,肺內動靜脈的功能性分流也與肝肺綜合征存在密切的關系。造成功能性分流的因素可能為心輸出量的增加和血管容積的擴張;肺內擴血管物質與縮血管物質比例失常;低氧性肺血管收縮等。同時,門靜脈至肺靜脈的側支血管形成以及大量腹水使橫膈抬高而減少也是血氧飽和飽和度降低的原因。10.6 皮膚表現可有,血膽紅素多在17.1~51.3umol/L以下,可能由于溶血引起。但多數因肝細胞功能障礙對膽紅素不能攝取或不能結合、排泌等所致。若肝細胞有炎癥壞死,黃疸加深,可達68.4~85.5umol/L以上,甚至達342.0umol/L。10.6.1 胡蘿卜素血癥(carotinemia)正常時肝細胞能將轉為。由于肝功能減退,在食用大量胡蘿卜素的水果或蔬菜時,出現,皮膚、手掌、呈黃色。10.6.2 蜘蛛痣典型蜘蛛痣的是中央隆起3~5mm,周圍直徑2~3mm,稱體部。該部較周圍高3℃;周圍呈血管網,稱為爪。每個爪的分支如放大20倍,可以看出有6~7個小分支。蜘蛛痣大小不等,多種多樣,初發者可僅1mm大小。特點是鮮紅色,血流方向為自中央流向四周,用大尖壓體部,周圍血管網即消失。較大的蜘蛛痣中央可有搏動,、均能證實。蜘蛛痣的好發部位是面、頸、手各部,其次為胸、臂、背等處,極少見于、耳、甲床、黏膜;臍以下更少見,原因尚不清楚。蜘蛛痣在正常女性可以發生。但如大而典型則多為肝病引起。男性病人出現蜘蛛痣對肝病更有診斷意義。10.6.3 肝掌一般在大小,該處皮膚發紅。重者各指尖端甚至掌心部均發紅。因這些部位動、靜脈吻合支比較集中。同樣表現也可以出現在及。10.6.4 毛細血管擴張原理同蜘蛛痣,多發生于面部及下肢,呈細分支狀,色鮮紅。10.6.5 指甲可有白色(Muehrcke line)。Terry曾描述肝硬變的白指甲。10.6.6 肝病面容多黝黑污穢樣無光澤,可能由于繼發性功能減退,或肝臟不能代謝細胞刺激素所致。除面部外,手理及皮膚皺褶處也可有色素沉著。10.7 內分泌系統女性紊亂。男性、、萎縮及男乳女化。10.8 糖代謝肝硬變合并糖尿病比非肝硬變者為高。肝功能損害嚴重時還可出現,進食可緩解。10.9 電解質代謝10.9.1 低鉀低鉀是肝硬變常見的現象。醛固酮增多,易引起排鉀。的應用,常造成紊亂而產生低血鉀。若有嘔吐、腹瀉可致大量失鉀。回吸收鉀的功能較差,而回吸收鈉的能力較強。有時,已處于嚴重缺鉀狀態,腎小管仍可排除大量鉀,使細胞內外的pH梯度增加。細胞內的K與細胞外的H交換,使細胞內的pH降低,易引起氨的吸收而誘發肝性腦病。10.9.2 低鈉水腫和腹水可引起稀釋性;利尿藥的應用可引起缺鈉性低鈉血癥。是肝硬變常見的現象。10.10 肝脾情況肝硬變時肝脾的大小、和平滑度,隨病情的早晚而不同。肝臟性質與肝內脂肪浸潤多少,肝細胞再生與結締組織增生和收縮的程度有關。早期、表面光滑、中等硬度,肋下1~3cm。晚期縮小、堅硬、表面結節狀不平、邊銳利。肋下不能觸及時,劍突下多可觸到,一般無壓痛。如有炎癥存在可有壓痛。大部分病人有脾大,可在肋下觸及,一般2cm以上。晚期可腫大平臍,有時為巨脾。無壓痛,表面光滑。若伴脾周圍炎或脾栓塞時可有壓痛。10.11 腹水腹水的出現常提示肝硬變已進入晚期,是失代償的表現。在出現腹水前,常有腹脹,其后腹水逐漸出現。出現較多量腹水者常有誘因可尋,如上消化道出血、感染、門、手術等等。10.12 胸腔積液腹水病人伴胸腔積液者不少見,約5%~10%,多為右側,雙側者較少,單純左側胸腔積液者少見。胸腔積液發生的原因,可能有低蛋白血癥;奇靜脈半奇靜脈開放,壓力增高;肝淋巴流增加導致胸膜淋巴管擴張、淤積、破裂,使淋巴液外溢;腹腔壓力增高,膈索變薄形成孔道,則腹水流入。但因肝硬變時抵抗力下降,應警惕性感染導致的胸膜炎。10.13 神經精神癥狀如出現、和木僵等癥狀,應警惕肝性腦病的發生。根據臨床表現和肝功能情況可將肝硬變分為代償期與失代償期。肝硬變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多數是緩慢的(除急性重癥型、亞重癥型肝炎短期內即發生肝硬變外),肝臟再生能力很強,有較大的代償能力,也往往有一個相當長的代償期。如及時發現代償期的肝硬變,病程的進展,有可能使病人長期處于代償階段。(1)代償期(早期或隱性期):臨床無明顯表現,甚至無任何不適,如常人。在健康檢查或因其他疾病行剖腹手術時偶被發現,或因突然消化道出血以及腹腔檢查、死后尸解被發現。此期可有不甚明顯的食欲不振、惡心、腹脹,大便不成形等癥狀,也可有痛、消瘦、乏力等一般癥狀。體格檢查可發現蜘蛛痣、肝掌、肝脾大,且質較硬。一般無壓痛,肝功檢查可在正常范圍內或僅有輕度異常。多見于小結節性肝硬變,進展緩慢,最后進入失代償期出現嘔血或腹水等并發癥。(2)失代償期(晚期):表現肝硬變的各種癥狀及體征。常有各種并發癥出現,如腹水、嘔血、黃疸、肝性腦病等。肝功能檢查呈現明顯異常。多見于大結節性肝硬變,病變持續進展,而因肝功能衰竭告終。11 肝硬變的并發癥肝硬變常因并發癥而死亡。11.1 肝性腦病(參見肝性腦病條)11.2 上消化道大出血肝硬變上消化道出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數由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但應考慮是否并發、糜爛性、撕裂綜合征等胃黏膜病變。曲張的靜脈破裂出血多因較粗糙較硬的或有棱角的食物,食管受胃酸反流的侵蝕、劇烈嘔吐等引起。出現嘔血和黑便。若出血量不多,僅有黑便。如果大量出血可引起休克。肝臟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常使肝功能惡化。出血又使丟失,可導致腹水形成。血液在腸道經細菌產氨被腸黏膜吸收后,可誘發肝性腦病甚至導致死亡。出血后原來腫大的脾臟可以縮小甚至觸不到。11.3 感染由于機體減退、脾功能亢進以及門體靜脈之間側支循環的建立,增加了侵入體循環的機會,故易并發各種感染,如炎、肺炎、,,膽道感染及等。原發性腹膜炎是指肝硬變病人腹腔內無臟器的腹膜,發生率占3%~10%。多發生于有大量腹水的病人,多為埃希引起。其原因為肝硬變時的噬菌作用減弱,腸道內細菌異常繁殖,通過腸壁進入腹腔。又因肝內外血管結構的改變,細菌還可通過側支循環引起菌血癥或帶菌淋巴液自肝包膜下或肝門淋巴叢漏入腹腔而引起感染。臨床表現、、腹脹,腹壁壓痛及痛,腹水增多,血白細胞增高,腹水混濁,呈或介于滲出液與漏出液之間。腹水培養可有細菌生長。少數肝硬變病人無腹痛發熱,而表現為或休克,頑固性腹水及進行性肝功衰竭。11.4 肝腎綜合合征肝硬變合并頑固性腹水時未能恰當治療或療效欠佳,易出現肝腎綜合合征。其特征為少尿或無尿,低血鈉與低,腎臟無器質性改變,故亦稱功能性竭。其發病原理尚不完全清楚。研究結果證明:(1)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流量減少,分別為20~50ml/min(正常120ml/min)及250~500ml/min(正常600ml~800ml/min)。(2)肝腎綜合合征病人腎臟的血流發生重新分配。用對馬(PAH)吸取試驗表明腎髓質的血流較腎皮質血流相對較多。用133Xe技術證明肝腎綜合合征的腎皮質血流減少。葉間動脈和近側弓動脈血管痙攣,而同一病人死后再做動脈造影血管完全正常。(3)可用肝腎綜合合征病人的腎做腎,移植后的腎臟功能完全恢復正常;肝腎綜合合征的病過后腎功能也完全恢復正常。說明腎的病變是功能性的,是可逆的。近年來,隨著對肝腎綜合合征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其機制主要是由于肝硬變腹腹水引起有效血容量的降低,使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引起腎臟功能性腎衰。參與引起腎血流量減少的因素包括:①-血管緊張素系統:在肝硬變失代償期,由于有效血容量低下及腎臟灌注減少,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同時,由于腎素滅活能力的減退,使血漿中血管緊張素水平升高,致腎血管收縮,腎小球濾過率下降。②-系統:腎臟合成的緩激肽及其他激肽類可參與腎血流量及腎臟功能的調節。在肝硬變時,由于激肽不能生成而致腎皮質血管收縮。③前列腺素和血栓素:腎臟合成的前列腺素可以減少鈉潴留及氮質血癥,而血栓素則與前列腺素作用,具有血管收縮作用。在肝硬變伴腎臟缺血時,腎臟合成前列腺素減少,使血栓素與的比例異常,使腎臟血流動力學異常,腎血流量減少,腎功能惡化。④白三烯:肝硬變時,白三烯由膽汁排泄發生障礙,而由腎臟排泄;同時由于肝硬變內毒素血癥引起巨噬細胞釋放腫瘤壞死因子增加白三烯的產生。這些白三烯半胱氨酰產物使腎血管收縮,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臨床表現:肝腎綜合合征發生于失代償期肝硬變,并常有低蛋白血癥、門脈高壓和高度腹水,鈉潴留嚴重,常伴黃疸。常發生于大量應用利尿藥或胃腸道出血以及放腹水后。處于低鈉、低鉀和肝性腦病的病人更易發生。肝硬變病人無任何或腎盂炎情況下,發生少尿或無尿。幾乎無異常。尿濃縮功能正常,尿中無鈉。水負荷試驗常有排尿困難。因無尿而出現氮質血癥,最終死于。11.5 腹水正常人腹腔中有少量液體,大約50ml,當液體量大于200ml時稱為腹水。腹水為失代償期肝硬變的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機制有經典學說、泛溢學說以及外周血管擴張學說。(1)經典學說:又稱充盈不足學說。主要是由于血漿與腹水之間的差與門脈毛細血管與腹腔內液體靜水壓差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所致。其機制為:①血循環中血容量減少,引起腎素、醛固酮產生過多,水鈉潴留。②硬化使白蛋白合成減少,引起低蛋白血癥。③門靜脈及肝竇壓力增高,引起液體靜水壓增高。④由于肝血竇兩側壓力差增高,液體由肝竇流入Disse間隙,形成過多的淋巴液。⑤腹水形成后由于有效血容量減少,腎素、、醛固酮產生過多,造成水鈉潴留。⑥壓力興奮,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增加,興奮,血管升壓素增加,加鈉潴留。(2)泛溢學說:主要是由于門脈高壓激活了血竇周圍豐富的和壓力感受器,增強肝腎神經,鈉潴留,全身血容量增加,液體由內臟循環中漏出,形成腹水。(3)外周血管擴張學說:肝硬變患者存在嚴重的門靜脈、血竇高壓和高動力狀態,表現為血壓下降,高血容量,高心排出量和血管阻力降低,外周血管擴張,小動靜脈短路,引起血容量和血管容量不平衡。機體反射性地出現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交感神經興奮,ADH產生增多,水鈉潴留,使肝和內臟的淋巴液產生過多,引起液體流入腹腔。11.6 原發性肝癌肝硬變時易并發,尤以肝炎后肝硬變時多見。近年證明乙肝病毒為直接造成肝癌的原因之一,其發生率9.9%~39.2%。約2/3的肝癌是在肝硬變的基礎上發生的。如臨床出現肝臟進行性腫大,尤其局限性增大并迅速出現大量腹水或腹水為血性,病情急劇惡化、黃疸加重、肝區等應做(ɑ-FP),>200ng/ml即應懷疑肝癌,并應動態觀察,如逐漸增加且病情無好轉即可診斷。在活動性肝炎時ɑ-FP也可增高,但可隨著病情好轉而下降。肝核素掃描、波、等有助于肝癌的診斷。病理找到肝癌細胞是最可靠的診斷依據。12 肝硬變的診斷肝硬變失代償期肝硬變診斷不難,肝硬變的早期診斷較困難。12.1 診斷要點1.病史:有助于了解肝硬變的病因,包括肝炎史、飲酒史、藥物史、史、社交史及家族史。2.癥狀體征:確定是否存在門脈高壓和肝功能障礙表現。3.肝功能試驗:血清白蛋白降低、膽堿酯酶下降、延長提示肝功能儲備降低。4.學檢查:、CT或可見肝硬變征象。12.2 代償期慢性肝炎病史及癥狀可供參考。如有典型蜘蛛痣、肝掌應高度懷疑。肝質地較硬或不平滑及(或)脾大>2cm,質硬,而無其他原因解釋,是診斷早期肝硬變的依據。肝功能可以正常。或可異常,、血清P-Ⅲ-P升高有助診斷。必要時肝穿病理檢查或以利確診。12.3 失代償期癥狀、體征、化驗皆有較顯著的表現,如腹水、食管靜脈曲張。明顯脾腫大有脾功能亢進及各項肝功能檢查異常等,不難診斷。但有時需與其他疾病鑒別。12.4 實驗室檢查12.4.1 血常規在脾功能亢進時,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常在4.0×109/L(4000)以下。血小板多在50×109/L(50000)以下。多數病例呈正常貧血,少數肝硬變病例可為大細胞性貧血。12.4.2 尿檢尿檢查有黃疸時/陽性。12.4.3 腹水常規檢查腹水為漏出液,密度1.018以下,李氏反應陰性,細胞數100/mm3以下,蛋白定量少于25g/L。12.4.4 肝功能試驗肝臟功能很復雜。臨床方法很多,但還難以反映全部功能狀態。各種化驗結果需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檢查綜合。12.4.4.1 反映蛋白代謝的試驗①血漿蛋白測定:白蛋白可<30g/L以下,正常(40~50)g/L。球蛋白可>40g/L(正常20~30g/L)。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比例倒置,比值一般為0.5~0.7,多小于1(正常1.3~2.5∶1)。②絮狀試驗:肝硬變時血漿蛋白的異常,可使病人血清和某些混合時發生比正常更顯著的沉淀,呈混濁或絮狀物而析出,稱為絮狀試驗陽性。增加可引起陽性;白蛋白、ɑ1球蛋白及β球蛋白可抑制此反應。絮狀試驗主要反映炎癥程度,并不反映肝細胞破壞的程度。在肝功能代償期,絮狀及濁度試驗可正常或輕度異常。而在失代償期,均不正常。其中以鋅濁度試驗最靈敏(正常12單位以下)。腦絮狀試驗次之(正常 以下)。濁度試濁度試驗最不敏感(正常6單位以下)。目前已很少應用。③蛋白電泳:肝硬變時可呈白蛋白降低(正常54%~61%),ɑ球蛋白增高(正常ɑ14%~6%,ɑ27%~9%),β球蛋白變化不大(正常10%~13%),γ球蛋白常有增高(正常17%~22%)。蛋白電泳中各種蛋白成分,除外,皆由肝實質細胞合成。γ球蛋白由網狀內皮細胞所合成。白蛋白明顯低下,γ球蛋白明顯升高,常反映慢性進行性的肝臟病變。在各種肝硬變中常有此種表現。持續性的γ球蛋白升高,而白蛋白正常,可見于代償性肝硬變。慢性肝病進入肝硬變時可有ɑ1球蛋白減少。β球蛋白增高,常反映有膽管梗阻。④測定:肝性腦病時,血氨可以升高。正常血氨為34~100umol/L。12.4.4.2 膽紅素代謝試驗肝功能代償期多不出現黃疸。失代償期約半數以上病人出現黃疸。有活動性肝炎存在或膽管梗阻時,一分鐘膽紅素增高及增高。12.4.4.3 血清酶學檢查肝硬變時,常有ALT和(GPT、GOT)升高,反映肝細胞損害的程度。代償期肝硬變或不伴有活動性炎癥的肝硬變可不升高。單胺氧化化酶()與膠原代謝有關,其活性可以反映肝纖維化形成過程及程度。如肝內輕度纖維化,其活性大致正常,若肝內有明顯的纖維形成,MAO活性升高。肝硬變約80%以上升高。亞急性重癥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動期MAO亦增高。肝臟以外的疾病如糖尿病,,,進行性,,肝淤血以及小兒骨組織增生,老年動脈硬化癥時也可以升高。肝硬變病人纖維化形成過程已處于靜止或瘢痕期,由于成纖維活力不明顯,MAO可以正常。血清膽堿酯酶(ChE):肝硬變失代償期ChE活力常明顯下降,其下降程度與血清白蛋白相平行。此酶反映肝臟貯備能力,若明顯降低提示預后不良。12.4.4.4 凝血酶原時原時間測定早期肝硬變的血漿凝血酶原多正常,而晚期活動性肝硬變和肝細胞嚴重損害時,則明顯延長,若經治療不能糾正者,提示預后欠佳。12.4.4.5 血清腺苷脫氨脫氨酶(ADA)測定ADA是肝損害的一個良好指標,大體與ALT一致。反映肝病的殘存病變較ALT為優。諸多報道證明ADA活性與肝纖維化程度有關。肝纖維化時突出特征是成纖維細胞數增加及細胞合成膠原的能力增強,代謝加速而引起ADA(核酸分解酶)活性增加。因此ADA測定對肝纖維化的診斷有價值。12.4.4.6 血清Ⅲ型前膠原肽(P-Ⅲ-P)測定近年來認為測定血清P-Ⅲ-P是目前診斷肝纖維化最好的指標,其水平與肝組織病理所見纖維化程度呈正相關,其正常值為(0.64±0.11)U/ml。12.4.4.7 血清透明質酸(HA)測定HA是近年受注意的較好反映肝內間質細胞合成HA增加的標志。在肝臟受損后,在嚴重肝纖維化時,影響門腔靜脈分流,使帶入肝內需清除的HA減少,更增加了血中HA濃度。HA測定反映了肝纖維化的不同環節。12.4.4.8 β脯氨酸羥化酶(IRβ-pH)測定肝病慢性化時,主要先導致肝纖維化進而肝硬變,研究證明,僅存于膠原中,為膠原組成部分,并在維持膠原上有重要作用,它源于羥化,而IRβ-pH則為膠原合成的關鍵酶,肝纖維化時其活性及含量均明顯升高,故對診斷肝纖維化是一個較好的指標。12.4.4.9 色素排泄試驗①(BSP)留滯試驗:磺溴酞鈉為一種,靜脈注射5mg/kg,45min后體內潴留量應<5%,潴留量>10%為異常。肝硬變時可滯留10%以上。本試驗偶可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現已廢用。②吲哚青綠(ICG):是一種色素,注入人體后迅速與血漿白蛋白蛋白結合,由肝細胞攝取排入膽汁,不經腎排出。不參與腸肝循環。靜脈注射0.5mg/kg,15min后取血測定其潴留率。正常值為(7.83±4.31)%。肝硬變時潴留率明顯增高可達20%以上。本試驗比BSP更敏感,有惡心、嘔吐、或等占1.68%。12.4.4.10 血清膽固醇、膽固醇酯及膽酸測定肝硬變嚴重時酯減少。代償期或病變不重時,正常或偏低,少數增高。同時空腹或餐清結合膽酸均高于正常值。由于肝病時膽酸代謝紊亂,肝細胞不能有效地攝取經腸肝循環而的膽酸,從而血中膽酸增高;或因門-腔分流,從小腸吸收的,一過性地溢入體循環,而使血清內結合膽酸升高,有作者認為此試驗診斷肝硬變較為敏感。12.4.4.11 甲胎蛋白(AFP)肝硬變時,由于肝細胞壞死和再生,從而AFP可以增高。用放射免疫法測定,一般在300ng/ml以下,當肝功能好轉后,AFP逐漸下降至正常,若繼續升高,應警惕有無肝癌的可能。12.4.4.12 免疫學檢查①肝炎抗原及抗體測定:乙型肝炎抗原抗體系統以及丙型、對病因診斷很重要。在我國肝硬變病人中約70%陽性,約80%乙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②細胞免疫:E結形成率,,在肝硬變時均降低。可能因內源能缺陷或血清抑制因子有關。③體液免疫:A.免疫球蛋白:肝硬變時往往升高,尤其增顯。高球蛋白血癥與肝臟受損,吞噬細胞清除能力減低,T細胞功能缺陷,功能亢進等有關。B.非特異性:在部分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變病例出現某些自身抗體,如、以及等。C.:由于肝臟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吞噬功能減低,不能迅速清除免疫復合物,則肝硬變血清免疫復合物明顯升高。12.5 輔助檢查12.5.1 超聲波檢查肝硬變時由于纖維組織增生,超聲顯示均勻的、彌漫的密集點狀回聲,晚期回聲增強。肝體積可能縮小。如有門靜脈高壓存在,則門靜脈增寬,脾臟增厚。12.5.2 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用此法可以確定診斷同時可了解肝硬變的類型及肝細胞受損和結締組織形成的程度。但如果取材過少,可有假陰性。目前多采用快速,操作簡單,并發癥少而安全。12.5.3 腹腔鏡檢查是診斷肝硬變的可靠方法之一,可直接觀察肝表面。典型者可見肝表面結節狀、腹壁靜脈曲張及脾大。還可以在直視下行肝穿刺取活組織檢查。對于臨床不能確診的病例經此項檢查可確診,并可以發現早期病變。12.5.4 食管X線鋇餐檢查食管靜脈曲張時,曲張靜脈高出黏膜,鋇藥于黏膜上分布不均出現蟲蝕樣或樣充盈缺損,縱行黏膜皺襞增寬。胃底靜脈曲張時,鋇藥呈樣充盈缺損。12.5.5 食管鏡或胃鏡檢查可直接觀察食管、胃有無靜脈曲張,并了解其曲張程度和范圍,有助于對上消化道出血的鑒別診斷。通過胃鏡檢查靜脈曲張的正確率較食管檢查為高。12.5.6 放射性核素掃描用膠體198金或其他作肝掃描,肝硬變病人肝區可見放射性普遍稀疏,不均勻或斑點狀放射減低區。用99m锝和113m銦的掃描可見脾臟大小及形態。肝硬變時,代償期可見肝影增大,晚期肝影縮小,脾影增大。12.5.7 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對肝硬變診斷價值較小。早期呈肝大,密度低。晚期肝縮小,密度多增高,伴脾大和腹水。有人認為可用舌葉與右葉寬度比值來診斷肝硬變,二者比值>65%,肝硬變可能性極大;<6%可能性較小。12.5.8 選擇性肝動脈造影術可反映肝硬變的程度、范圍和類型,對與原發性肝癌的鑒別有一定意義。12.5.9 經皮脾靜脈造影可觀察脾靜脈、門靜脈及側支靜脈的影像,鑒別門靜脈系肝內抑或肝外梗阻引起。并能了解側支循環的程度和血流方向,為分流術提供資料。12.5.10 肝靜脈導管術可以測肝靜脈壓,以了解門靜脈壓的改變。13 需要與肝硬變鑒別的疾病肝硬變的臨床表現比較復雜,需與有類似表現的疾病相鑒別。13.1 腹水需與下列疾病鑒別(1)結核性腹膜炎:肝硬變腹腹水初起,且進展較快時,可有腹部脹痛,觸診有壓痛,需與結核性腹膜炎鑒別。后者有結核中毒癥狀,腹部可有柔韌感,壓痛及反跳痛,癥狀及體征持續不退,腹水性質為滲出液,極少數可為血性腹水。(2)癌性腹膜炎:腹腔臟器的癌瘤可至腹膜而產生腹水。年齡在40歲以上,起病快發展迅速,腹水可呈血性,腹水中可找到。(3):特別是假黏液性囊性癌,常以慢性腹水為臨床表現,病情進展緩慢,腹水呈漏出液,有時造成診斷困難,婦科及腹腔鏡檢查有助于診斷。(4)縮窄性心包炎:可有大量腹水、易為肝硬變,但靜脈壓升高、頸靜脈怒張,肝大明顯,有,強、脈壓小等表現可資鑒別。(5)巨大腎盂及囊腫:較少見,無移動性濁音,無肝病表現,前者腎盂造影,后者可助診斷。13.2 上消化道出血需與下列疾病鑒別消化性潰瘍、出血性胃炎,、等相鑒別:(1)消化性潰瘍出血:常有史,脾不大、無脾功能亢進表現。但與肝硬變同時存在,則鑒別困難。急診內鏡有助診斷。肝硬變病人因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占53%。其余為潰瘍病或胃黏膜病變。(2)出血性胃炎:可有誘因如酗酒、藥物等引起,可有。與肝硬變合并存在胃黏膜病變時,鑒別困難。可靠的診斷法是急診內鏡檢查。(3)膽道出血:較少見,常有上腹劇痛、發熱、黃疸、膽囊腫大壓痛等,嘔血常在腹部劇痛后發生。胃鏡檢查,或后作逆行管造影或經皮經肝膽管造影,可發現膽道系統病變。以上各種出血均可在必要時選擇腹腔動脈造影法進行鑒別診斷。造影藥在出血部位逸出而顯影。根據部位可以推斷出血的來源。(4)脾大:需與其他原因所致的疾病鑒別,疾、白血病、、血吸蟲及等。有反復發作史,血中可查到。末梢血白細胞可達10×109/L以上,分類中有幼稚粒細胞,骨髓檢查可確診。霍奇金病常伴淋巴結腫大,依靠淋巴結活檢可確診。黑熱病在我國已少見,偶有個別病例,不規則發熱、鼻出血、牙齦出血、貧血及末梢血白細胞顯著減少(3.0×109/L以下),骨髓檢查或脾穿刺可找到利杜體。血吸蟲病有反復疫水接觸史,血吸蟲環卵試驗、血吸蟲及等檢查為陽性。直腸黏膜活檢可找到血吸蟲卵。可做糞便試驗。14 肝硬變的治療肝硬變是因組織結構紊亂而致肝功能障礙。肝硬變目前無特效治療,關鍵在于早期診斷,針對病因給予相應處理,阻止肝硬變進一步發展,后期積極防治并發癥,終末期則只能有賴于肝移植。對于基礎治療無效或大量腹水者應使用劑,臨床常用的利尿劑是和。出現肝性腦病時使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是肝硬變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病死率高,應積極搶救。14.1 代償期肝硬變診斷確定后,注意勞逸結合,合理治療及飲食,應以量,高蛋白、維生素豐富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嚴禁飲酒。避免應用有肝損害的藥物。一般可參加輕工作。定期隨訪。14.2 失代償期一般病情較重,需休息或住院治療。(1)飲食:以易消化,富營養的飲食為宜,適當高蛋白,按1.0~1.5g/(kg·d),適當的高糖、低脂,脂肪約相當于熱量的1/3左右,總熱量每天J左右。有肝性腦病時,應限制蛋白,每天0.5~1.0g/(kg·d)。防止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應免用刺激性及硬的食物。有腹水及水腫時應限鈉和水的攝入。液體量的維持,以24h的排和不顯性消耗量為準,或每天在1500ml以下為宜。(2)補充維生素:肝硬變時有維生素缺乏的表現,適當補充維生素B1、B2、C、B6、煙酸、葉酸、B12、A、D及K等。(3)有慢性肝炎活動時,應控制肝炎,必要時抗病毒及免疫調療,如,等,必要時應用強等治療。(4)抗肝纖維化藥物:抗纖維物在動物實驗中可阻止肝臟纖維化,但臨床使用尚少。常有副作用,影響應用。()在肝硬變(肝纖維化時)有效,可以促進蛋白合成和膠原吸收,肝硬變晚期則無效。氨酸(脯氨酸Cis-4-crminoproline;L-azetidine-2-caboxylic acid;AZC),前膠原的羥脯氨酸,影響膠原的合成和分泌,從而使膠原生成減少。(colchicine)Kershenobich報道,1~2mg/d,每周用藥5天,療程14.5個月,經連續肝穿刺觀察,可見纖維化顯著減少。肝功能改善,腹水、水腫消失脾臟縮小(23例中有6例)。()是含巰基,與銅絡合,抑制含銅氨基氧化酶如賴氨酰氧化酶的活力(即單胺氧化化酶)切斷膠原形成過程的前膠原的共價交聯,使膠原纖維的形成受阻。激活,促進膠原分解及吸收。每天800mg。B()有報告其有明顯抑制肝纖維化作用,機制尚不明。山黧豆素(lathyrus-fator)、,具有對單胺氧化化作用。、有明顯的抗纖維化作用。近年,有的方藥在抗纖維化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療效。(5)保護肝細胞,促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細胞壞死的藥物:常用有醛酸內脂()可有解除肝臟毒素作用。每次0.1~0.2g,口服3次/d。或肌內注射、靜脈點滴。片()有保護肝、抗多種作用,每次2片,3次/d。、三磷酸胞苷、合藥、蛋白藥等促進肝細胞再生。近年研究證明、2、(,)、維生素E等均有抗肝細胞壞死,促進細胞再生作用。丹參也可改善肝缺氧,降低變性壞死,改善微循環,促肝糖原及合成,可使心肌排血量增加、減少肝淤血利于肝細胞再生。14.3 合并癥的治療14.3.1 腹水的治療①限制鈉和水的攝入:采用低鹽飲食,肝硬變腹腹水病人對鈉、水常不耐受,攝入1g鈉可潴水200ml。因此嚴格限鹽對消腹水有利。每天攝入不超過2g為宜。一般腹水病人每天水的攝入應不超過1000ml。稀釋性低鈉血癥者液量更應限制在500ml以內。②利尿藥:可用各種利尿藥。單獨使用或聯合應用。可根據利尿原理選擇2~3種聯合藥物應用(表1)。常用的利尿藥有(雙氫),50~100mg/d;100~200mg/d;苯氨酸()40~160mg/d,口服或肌注或緩慢靜注。也可用50mg與5%葡萄糖20~40ml靜脈滴注。螺內酯:螺內酯()系抗醛固酮制藥,60~100mg/d不引起低鉀,是比較合乎生理的利尿藥。故有人主張為首選藥物。利尿效果不明顯時可合用排鉀利尿藥。螺內酯利尿作用較弱,為潴鉀利尿劑。根據病整和療程,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與呋塞米聯合應用。主要是。使用中應注意血電解質情況,出現嚴重高鉀血癥應及時停藥并排鉀治療。呋塞米:呋塞米利尿作用較強,能增加水、鈉、氯、鉀等的排泄,為排鉀利尿劑。根據病情調整劑量和療程,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與螺內酯聯合應用。不良反應為水、電解質紊亂最常見,如、休克、、低鈉血癥、等,尤其是大劑量或長期應用時。使用中應注意監測血電解質情況,及時糾電解質紊亂。呋塞米和螺內酯聯合應用,既可以加強利尿效果,又能減少不良反應。使用中可以根據病情逐漸調整兩種藥物的劑量,如果利尿效果或體重下降不明顯,可以每隔3~5天同時增加兩藥的劑量,但一定要保持100mg:40mg的比例,這樣可以維持正常的血鉀水平。兩藥的最大劑量為:螺內酯一日400mg,呋塞米一日160mg。精氨酸:精氨酸用5%的1000ml稀釋后靜脈滴注,一次15~20g于4小時內滴完。精氨酸在人體內參與,促進的形成,是人體內產生的氨,經鳥氨酸循環變成的尿素,由尿中排除,從而降低血氨濃度。不良反應為可引起高氯性,以及血中尿素、肌酐、肌酸濃度升高,靜脈滴注速度過快會引起嘔吐、、皮膚潮紅等。用藥期間應注意檢測血電解質情況和血氣。精氨酸禁用于高氯性酸中毒、腎功能不全、無尿患者。據研究,每天腹膜吸收腹水的量最多為900ml。所以不應急于大量利尿,利尿過多能消除水腫,但易使血容量減低。應用利尿藥時,要經常監測電解質的變化。防止低鉀等水電酸堿失衡及肝腎綜合合征的發生。③輸入白蛋白或酐、代血漿等糾正有效循環量不足。每用10~20g,用5%葡萄糖稀釋后靜脈滴注或靜脈注入。也可輸血漿或全血,可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增加循環血容量,加強利尿作用,減水。但一次用量不宜過大,滴速要慢,因在門靜脈壓升高的狀況下,快速擴容,可引起門靜脈壓升高而誘發食管曲張靜脈破裂出血。④放腹水:腹水嚴重時可適量放腹水;或自身腹水回輸。放腹水可減輕腹內壓力和門脈壓,改善腎血流量,可起利尿作用。但不持久。且易丟失蛋電解質,加重低蛋白血癥和導致電解質紊亂。對嚴重病人,還可誘發肝性腦病。已有多種腹水濃縮的方法將自身腹水濃縮后回輸。治療難治性腹水較為有效,但不持久。濃縮腹水回輸,可以糾正有效循環血容量的不足及電解質紊亂、補充蛋白質、改善腎血流,恢復對利尿藥的作用。病量迅速增加,短期內腹水減少或消失。常用方法是按步驟,抽取腹水6000ml,用腹水機或人工腎濃縮,除去50%后,再給病人回輸脈,一次量ml,以每小時300~400ml的速度回輸。每天輸入量可按病人尿量加2L計算。經1~4次治療后,約3/4病例腹水消失。其療效機制迄今意見尚未統一。腹水回輸后尿量、尿鈉排除增加,血壓無變化,血清、腹水中電解質保持平衡。,腎鈉濾過量均顯著增加,腎小管鈉排泄率也增加。是與前列腺素(PGs)心房利鈉(ANP)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變化密切相關。腹水回輸后可使血漿心鈉(ANP)增加,尿中PGs的代謝產物6-酮-前列腺素F1的排泌量顯著增加。同時血漿中腎素,血管緊張素Ⅱ,醛固酮等濃度均降低。副作用常見中度發熱,,消化道出血。個別病例誘發肝性腦病。證:近期上消化道出血,嚴重凝血障礙,感染性腹水或癌性腹水。⑤腹腔-頸內靜脈分流術:采用單向閥門的硅膠管(Le-Veen管),一端固定在腹腔內,另端固定在頸內靜脈。腹水由導管側孔后引流入頸內靜脈,因導管有單向閥門,故頸內靜脈血流不會倒流入腹腔。此法可使腹水消失,尿量增加,全身狀況逐步改善。手術較簡單易行。副作用可有急性肺水腫,,上消化道出血和全身性感染等癥。肝性腦病、腹腔感染和心肺功能不全時禁忌。14.3.2 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對于出現上消化道大出血,嚴重肝性腦病等并發癥的患者應在積極救治的同時盡早轉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為宜。①臥床休息,禁食,密切監測血壓及。不安者可予,禁用、()。待出血停止24~48h后方可逐漸進食。注意出入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②三腔管壓迫止血,是較有效的急救止血法(參見門脈高壓)。③降低門脈壓藥物治療:A. ()系新型血管升壓素,使血管收縮,一次靜脈注射2mg可維持10h,止血率達70%,較0.4U/min靜脈滴注效果好。B.臟血管收縮,降低門靜脈壓力,不影響全身及管系統,用于治療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或胃出血。靜脈注射50μg,然后以250~500μg/h靜脈滴注,48h止血率53%~68%。此藥半衰期短,注射2min即被滅活。C.垂體后葉素靜脈滴注,能直接收縮內臟血管床的小動脈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增加毛細血管前/后阻力比值,使內臟血流量下降60%,從而降低門靜脈血流;收縮肝動脈,使肝動脈血流下降,肝竇內壓力暫時下降,使門脈壓降低;減少胃左靜脈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血液灌注,直接降低曲張靜脈壁的張力和壓力,使門脈血流減少和門靜脈壓下降,控制急性大出血的有效率為60%~90%。靜脈點滴每分鐘0.2~0.4單位持續到血止24h后減量維持1~3天。為減少此藥非選擇性的收縮全身小動脈的副作用,可合用舒血管藥物,減少心肌缺血。D.垂體后葉素與擴血管藥合用:近年國內不少報告應用上腺上腺上腺素、、,能使血壓高、心輸出量減少者恢復正常。還可能通過減低肝竇前阻力或降低動脈壓,而使門體側支循環開放,進一步降低門脈血流量而降低門脈壓力。肝硬變病人含服硝酸甘油,3min內曲張靜脈壓力明顯下降,同時肝靜脈楔狀壓梯度下降。也有報道用()后心臟指數和平均動脈壓均下降,門靜脈壓也下降。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時,同時用硝酸甘油和垂體后葉素,比單用垂體后葉素好。且減少垂體后葉素的副作用。一般用法,垂體后葉素0.4U/min持續靜點20min時,加用擴血管藥;硝普鈉1μg/(kg·min)靜滴;硝酸甘油0.4mg/次,每15~30分鐘靜注1次;異丙腎上腺上腺上腺素(異丙腎)0.002mg/ml,每小時50ml靜滴。E.垂體后葉素與治療:酚妥拉明5~10mg加入50%葡萄糖20~40ml靜脈注射后,用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內靜脈滴注,每分鐘20~30滴,每天20~30mg或隔天一次,視病情而定。垂體后葉素10~20U加入5%葡萄糖液20ml靜脈注射后,10~20U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0.2~0.4U/min。定時測血壓,脈搏,,每1~2小時抽胃液1次觀察出血情況。止血效果90%,優于單用垂體后葉素,不降低肝血流量,故肝臟缺氧不重,不易引起肝功能衰竭或誘發,、等,可較長時間用藥。降壓止血機制:a.肝血管床主要是由ɑ1所調節,ɑ受體阻滯藥可降低肝血管床阻力而降低門靜脈壓及肝靜脈壓。b.降低肝外側支循環的阻力,起藥物分流作用。c.降低肝門血管阻力,同時還可改變門靜脈血流變學性質而加速肝內血流灌注。F.β受體阻滯藥普萘洛爾():1980年Lebrec等提出口服或靜脈注射40mg,均可使門脈壓下降而治療急性出血。機制:通過β受體阻滯作用使心率下降,心輸出量下降,從而使門靜脈壓降低。口服40mg,3~6天內逐漸加量,使病人心率減慢25%的藥量為宜。但有人認為可使肝血流量減少,損害肝功而誘發肝性腦病,值得觀察;選擇性減少奇靜脈血流量和心輸出量。奇靜脈血流量代表流經部和食管曲張靜脈的血流量,故普萘洛爾(心得安)可降低腔內壓和管壁張力而止血。普萘洛爾(心得安)可長期口服,并能保持療效。當用垂體后葉素禁忌時,可以靜脈注射普萘洛爾(心得安)。長期服用普萘洛爾(心得安),在突然停用時可反跳誘發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并能導致血氨升高,誘發肝性腦病和加重及心律失常。G.其他藥物:a. (苯氧芐)和(parazosin)系ɑ受體阻滯藥,可選擇性肝內靜脈的ɑ受體。苯氧扎明0.5~1mg/kg可使門靜脈壓力平均由36.2cmH2O降至28.2cmH2O,而中心靜脈壓保持穩定。有報告用普萘洛爾(心得安)和哌唑嗪治療肝硬變門脈高門脈高壓時,對體循環血流動力學影響很小。b.有報告應用、甲氧氯普()使食管下段收縮而減少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c.鈣阻滯藥()降低門靜脈壓力止血也有報道。d.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局部應用可使胃腸道局部血管收縮,減流而止血。具體方法是先插將胃內血液抽出,然后用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8~16mg溶于100~200ml生理鹽水內或冰水中,然后通過胃管注入到胃內,20~30min后再抽內容物,觀察有無出血。若出血未止,可重復注入1~3次。此法簡單,療效尚好,不會導致血壓升高腸缺血。動脈硬化的老年人慎用。e.、粉各1.5g、粉3g口服或胃管注入均可。f.維生素K110~20mg靜脈注射或()、()止血輔助藥也可應用。④內鏡下治療:A.食管靜脈曲張的硬:作為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止血方法效果較方法為優。對肝功能欠佳、有黃疸、腹水者也可應用。術前應糾正血容量不足。在急性大出血時,有時硬化治療在技術上困難較大,可先用氣囊壓迫及藥物止血后再行硬化治療。但是,如果有嚴重的出血傾向、全身狀況極差以及病人不能配合時應列為禁忌。常用的硬化藥有:5%乙醇胺酯、酸酸鈉、乙氧硬化醇、十四、無水酒精等。硬化藥的注射方法分為血管內、血管周圍以及兩者兼而用之3種。血管內法是將硬化藥直接注射于曲張的靜脈內,使之在血管內形成血栓,閉塞血管而控制止血。其緊急止血或閉塞血管的效果最好。注射藥量以1%乙氧硬化醇為例,每條靜脈血管內注射2~6ml不等。血管周圍注射盡可能靠近曲張靜脈,一般每點注射1ml,硬化藥注射于黏膜及黏膜下層。采用血管內及血管間聯合注射法是先將硬化藥注射于曲張的靜脈周圍,起壓迫曲張靜脈的作用,以后再行血管內注射,這樣,除靜脈內閉塞,靜脈周圍的纖維化將加固硬化靜脈的效果。食管靜脈曲張的止血及曲張靜脈的與硬化注射治療次數有關。如以曲張靜脈消失為目的,至少要治療4~6次,甚至超過8~10次。急診止血率為81%~96%,再出血率明顯減少,為8%~43%,5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常見的硬化治療后的并發癥為:注射后多在24~48h內有發熱、后,可能由食管炎或食管周圍炎所致。B.食管靜脈曲張內鏡下套扎法:套扎器是由內外套管和一條牽引線組成。外套管套接在胃鏡前端,內套管用以承載套扎用的橡皮圈,內套管可以在外套管內移動。將有彈性的橡皮套圈套于內套管上,當內套管向后移動時,橡皮圈即被外套管刮落。應用時先將牽引線插入活檢鉗道,使從活檢孔露出。將外套管牢固地套接于胃鏡前端,將牽引線與內套管連接好。套扎器隨胃鏡進入食管,對準結扎的曲張靜脈,利用吸引將其吸入內套管,此時拉緊牽引線,使內套管向后移動,橡皮圈脫落正好套扎在該靜脈上,將其結扎。現在新型的結扎器可以連發6個橡皮圈,避免了每結扎一次取出胃鏡重裝橡皮圈的麻煩。套扎法對活動性出血的止血率可達95%,部分擇期治療病例可使曲張靜脈完全消失。由于結扎局部缺血、壞死,結扎周圍呈無菌性炎癥波及靜脈內膜使局部形成血栓,使曲張靜脈閉塞、消失。此法安全、可靠,可以取代硬化療法。但也有遲發出血的報道。⑤外科手術治療:如上述方法不能止血,可行胃底靜脈結扎等外科手術治療(見門脈高壓癥)。⑥(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al 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此法是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應用于臨床的一種新技術。是經皮穿刺頸靜脈,在肝實質內建立肝靜脈和門靜脈主要分支之間的分流通道,并放置特殊的支架以保持其通道的永久通暢的方法,為非外科的門體靜脈分流術。主要用于:A.反復消化道出血經多次內鏡下硬化治療無效者;高齡患者外科治療效果差者。B.晚期肝硬變患者發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者。C.肝硬變高度腹水。D.。常見的并發癥有:肝性腦病;支架的再狹窄和閉塞。TIPSS作為一種非外科的門體靜脈分流術控制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療效已肯定。最近有報道急性出血控制率為88%,術后再出血率為19%,主要是由于支架的再狹窄和閉塞所致。14.3.3 脾功能亢進的治療脾功能亢進最有效的治療是。但是單純脾切除僅暫時降低門靜脈壓力,血象可以好轉或恢復(尤其血小板恢復)。而脾與周圍組織之間有豐富的側支循環,手術時一旦被切斷往往反使門靜脈壓增高,同時又會給以后作脾-腎靜脈吻合術時造成困難。因此,脾切除同時進行脾腎靜脈吻合術,對降門靜脈壓更有利。有人主張用血管栓塞術治療門靜脈高壓和脾功能亢進。經導管血管閉塞術(transcatheter vasal Occlusion,TCVO)栓塞脾動脈分支和末梢血管后,質發生缺血性,隨后機化和萎縮,削弱了脾臟破壞血細胞和分泌功能,脾亢獲得改善,同時保留了脾的免疫功能。脾后大大減少門靜脈的血量,使門靜脈壓下降。副作用有疼痛、發熱、或肺炎等。14.3.4 繼發感染的治療根據繼發感染的疾病病因,分別應用各種相應的,并加強支持療法。15 肝硬變的預后代償期肝硬變可以長期維持健康狀態。失代償期肝硬變預后較差,70%~95%病人在5年內死亡。但也有生存達20年者。死亡原因主要是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肝性腦病及嚴重的感染,如肺炎等。16 肝硬變的預防肝硬變的病因復雜,最常見的為病毒性肝炎。在我國病毒性肝炎發病率較高,因此預防病毒性肝炎極重要。注意衛生,嚴格器械消毒,嚴格篩選獻血員,以及肝炎疫苗預防注射等均屬重要的措施。節制飲酒,合理的營養,避免應用損害肝臟的藥物也應注意。已發現的肝硬變病人,應予以適當保護措施,如適當減輕勞動強度,防止并發癥的出現,維持健康和延長壽命。17 相關藥品氧、輔酶Ⅰ、、甲氨蝶呤、氟烷、葉酸、膠原、維生素E、膽酸、胰蛋白酶、腫瘤壞死因子、普萘洛爾、降鈣素、、、組胺、睪酮、煙酸、維生素A、磷脂、麝香草酚、凝血酶、、磺溴酞鈉、干擾素、阿糖腺苷、潑尼松、秋水仙堿、青霉胺、膠原酶、葫蘆素、丹參、葡萄糖、水飛薊賓、肌苷、促肝細胞生長素、半胱氨酸、、氯化鈉、氫氯噻嗪、、螺內酯、人血白蛋白、嗎啡、哌替啶、特利加壓素、、垂體后葉素、生長抑素、、硝普鈉、硝酸甘油、硝酸異山梨酯、酚妥拉明、酚芐明、哌唑嗪、五肽胃泌素、、硝苯地平、云南白藥、酚磺乙胺、氨基己酸、、硫酸鈉18 相關檢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血清谷丙轉氨酶、葉酸、維生素E、石膽酸、胰蛋白酶、纖維連接蛋白、層粘連蛋白、透明質酸、降鈣素、組氨酸、抗利尿激素、雌激素、、、、腎血流量、膽堿酯酶、、睪酮、5-羥色胺、煙酸、漿細胞、維生素A、尿鈉、血管緊張素Ⅱ、尿膽紅素、尿膽原、、血氨、、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維生素K、、脯氨酸、羥脯氨酸、血清膽固醇、丁型肝炎抗體、淋巴細胞轉化率、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干擾素、胱氨酸、內生肌酐清除率、19 參考資料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編委會主編.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相關文獻
參與評價: ()
歡迎您對肝硬變進行討論。您發表的觀點可以包括咨詢、探討、質疑、材料補充等學術性的內容。我們不歡迎的內容包括政治話題、廣告、垃圾鏈接等。請您參與討論時遵守中國相關法律法規。
昵稱(必填)
電子郵箱(我們會為您保密) (必填)
特別提示:本文內容為開放式編輯模式,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后再引用。對于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
本頁最后修訂于 日 星期六 0:59:46 (GMT+08:00)
關于醫學百科 | 隱私政策 | 免責聲明
鏈接及網站事務請與Email:聯系
編輯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节性肝癌伴有肝硬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