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人格特点 自我评价中的自我毁灭情节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在欲望中走向自我毁灭——《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人格解析
《美国悲剧》的作者西奥多·德莱塞被称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父”,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同海明威、福克纳并列称为美国现代小说的三巨头。《美国悲剧》的主人公克莱德出身贫寒,在外界的种种诱惑下,为追求金钱名利,残酷地杀害了自己的恋人----罗伯塔·奥尔登。克莱德·格罩菲斯的悲剧有其家庭和遗传因素的影响,然而他所处的社会,经济繁荣背后人际关系的物化,以及阶级之间悬殊的物质差距等都构成了促使他走向犯罪深渊的重要因素。他同时也是美国消费社会的牺牲品。  
本文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和他的个人欲望两个方面分析了克莱德的悲剧: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学说和本能理论;并结合美国经济学家、社会批评家托尔斯坦·凡勃伦的歧视性对比理论来补充说明主人公克莱德的变化。第二章阐述了克莱德在贫穷异样的家庭环境和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环境中,自我的构建。第三章首先讲述克莱德受当时社会享乐思想的影响,享乐欲望膨胀,自我开始变化;其次运用歧视性对比理论对比分析了主人公克莱德在人生三个阶段中自我是如何变形的;最后结合佛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分析克莱德在各种歧视性对比下心理不平衡逐步演变成对金钱和权利的追求,以及对美色的渴望,如对霍丹斯,罗伯塔和桑德拉的本能欲望,自我逐步扭曲。第四章主要研究克莱德设计谋杀女友罗伯达时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了获得会钱和地位,他的道德底线彻底崩溃,走向了杀人犯罪的道路;所谓的美国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美国梦魇,克莱德最终在欲望中走向自我毁灭。总结分析,克莱德的悲剧固然有他个人的性格弱点,是他自身的悲剧,但综上所述,克莱德的悲剧实质是美国社会的悲剧,是整个美国的悲剧。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隐藏的面具与悲剧张力--《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隐藏的面具与悲剧张力
【摘要】:
美国戏剧由最初的本土规模上升为世界范围所普遍认可的艺术形式,尤金·奥尼尔功不可没,因此他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他所塑造的戏剧人物大多行为堕落,挣扎于社会边缘,努力维持自己的希望与理想,却最终渐渐走向幻灭与绝望。他的大部分戏剧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蕴含悲剧思想与个人悲观主义。对于奥尼尔来说,《长日入夜行》的创作是其对于争吵纷乱的家庭过去的正视,也是对于他的一次心灵折磨。他能够以自己的痛苦经历为基础,著成这部自传性家庭戏剧,激起深刻的情感共鸣,足以证明了他的戏剧创作天赋,他不愧为美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奥尼尔将这部著作称之为充满辛酸,用血泪铸成。
剧中四位主人公蒂龙一家对话时呈现出多种面孔,情感复杂,关系忽远忽近。此论文主要以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心理分析者朱建军的人格意象分析方法作为方法论,研究剧作人物内在的多面人格意象对于悲剧张力的加强体现作用。并且,此论文有助于挖掘出现代社会的病根---人们在畸形的社会意识形态下灵魂被扭曲从而丧失自我。此研究有关人格面具的理论是以荣格的求同从众原型和朱建军的人格意象概念的重合部分为基础的,反映了奥尼尔在面具使用上的内在化倾向即其突破传统的戏剧辅助道具面具,促使面具内化为人物的多种自我人格意象,借此来实践其有关自我毁灭的现代悲剧思想。此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详尽地剖析人物人格结构,挖掘出隐藏的多重内化的人格意象,追溯其形成过程并且透视出每个剧中人物心理结构的不平衡状态和其对于他们自身命运的毁灭性影响及对于其人物间关系的影响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不仅能够对于透析奥尼尔对于面具使用的拓新实践及其对于现代悲剧思想的体现过程,并且可以给国内现代戏剧创作提供一些借鉴,如何运用最有效的戏剧表现途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I712.073【目录】:
Acknowledgement5-6
Abstract6-8
中文摘要8-11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9
1.1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1-13
1.2 Literature Review13-16
1.2.1.Overseas Critical Response to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13-15
1.2.2.Study in China15-16
1.3 Focu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sis16-18
1.4 Overview of the Chapters18-19
Chapter Two Relevant Theories on Personas, Masks, and Tragic Tension.19-27
2.1 Jung’s Theories on Mask and Persona Images19-22
2.2 Internal Conflicts and Tragic Tension22-24
2.3 The Overwhelming Inner Conflicts in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24-27
Chapter Three Mary, James, Jamie and Edmund: Mask-skinned Tyrones in Futile Struggle27-42
3.1 Mary: Devoted Mother and Wife V.S. Romantic Convent Girl28-33
3.1.1 Manifold Masks of Mary28-30
3.1.2 Tyrannical “Should”Imposed by the Society30-31
3.1.3 Excessive Demands from Exploitative Male Egos31-33
3.2 James: Lopsided Inner World33-37
3.2.1 Irish Peasant V.S. American Bourgeoisie33-35
3.2.2 Romantic Artist V.S. Money-earner35
3.2.3 Affectionate Husband and Father V.S. Penny Pincher35-37
3.3 Jamie: Cynical Pessimist and Envious Brother V.S. Regretful and Compassionate Brother37-39
3.4 Edmund: Fog Person, Cynical Pessimist and Artist Escaper39-42
3.4.1 Mask Contamination and Formation of Inaccurate Masks39-40
3.4.2 Artist Escaper40-42
Chapter Four Alternations of Masks: Juxtapositions of Chaos and Relief among the Protagonists42-52
4.1 Conflict-provoking Masks and Alienation43-48
4.1.1 Drug-Addict and Nagger: Breaking the Desired Image of Others43-45
4.1.2 Closefisted Miser: Challenging the Tolerance of Others45-47
4.1.3 Cynical Pessimist: Reminding Others of Miseries47-48
4.2 Recapture of Mediating Masks and Momentary Relief48-50
4.3 Transience of Masks and Its Expressionistic Functions50-52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2-54
Bibliography54-57
Appendix57-5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勇;;[J];文教资料;2008年07期
孙惠柱;[J];戏剧艺术;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李家玉;朱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曹微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马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贾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万亚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周晓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杨述伊;;[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杨述伊;;[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周建波;;[J];北方论丛;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玉春;张平;;[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阮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刘慧;李姝娟;沈训娇;;[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陈尧;;[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李双艳;;[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孙晓娅;朱林国;;[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高楠;;[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郭兰芳;;[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冀爱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傅建安;[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邵二辉;[D];西南大学;2011年
袁梅;[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郭斯嘉;[D];复旦大学;2010年
张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唐震;[D];河海大学;2004年
丁海东;[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李淑霞;[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姜萌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符熠;[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徐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夏海娟;[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魏秋华;[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吕小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高凌燕;[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宏锋;[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更藏卓玛;[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鲁淑兰;[D];江南大学;2010年
曾圣舒;[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利民,赵红辉;[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董健;[J];戏剧艺术;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平微;[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2期
李玮;[J];广东艺术;1997年03期
全克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J];当代体育;2001年30期
孟华;[J];东方艺术;2001年03期
武跃速;[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苏煜;[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孙宜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松风寒;;[J];篮球俱乐部;2009年01期
小贤;猫屎强;;[J];体育世界(扣篮);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煜;;[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郭继德;;[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叶庄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陈尧;;[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余丽华;于瑞丽;;[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刘慧;李姝娟;沈训娇;;[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戴国斌;;[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李龙云;;[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张立波;;[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陶森;;[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渐渐;[N];中国体育报;2008年
沈衍琪;[N];北京日报;2006年
卢铮;[N];中国证券报;2007年
蒙动;[N];中国邮政报;2004年
胡羽;[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证券时报记者  孙晓霞;[N];证券时报;2006年
南 画;[N];中国企业报;2004年
葛会忠;[N];中国体育报;2008年
王蔚祺;[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王永强;[N];中国经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甲鲁海;[D];山东大学;2013年
卫岭;[D];苏州大学;2008年
张生珍;[D];山东大学;2009年
杨挺;[D];暨南大学;2007年
谢劲秋;[D];河南大学;2003年
迟晓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范煜辉;[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伟华;[D];西南大学;2010年
郑瑜;[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贾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安国平;[D];河北大学;2004年
朱林;[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陈天旭;[D];四川大学;2004年
袁龙;[D];苏州大学;2014年
李薇;[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徐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施佳梅;[D];浙江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四号自我型第九健康层级:自我毁灭的人
时间: 15:17&&来源:</ &&作者:九型人格 &&点击:次
& & & & 如果情况没有转好,他们的失望将变得更深,神经质的第四型人将企图采用各种方式毁灭自己。当他们变得无助时.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他们各式各样的绝望.不管经由酒精、药物还是其他手段,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要自杀。
& & & &&其他人格类型的人很难了解为何自我憎恨会使神经质的第四型人觉得与生命本身的隔绝如此之深。世界上的每件事情一一正面的、美丽的、好的、值得为它而活的事情——对他们而言都变成了一种谴责,他们无法忍受余生还要以此种方式度过。他们必须做些事来逃避这种残酷的负面的自我意识。本质上神经质的第四型人必须摆脱自己,因为他们觉得被人生打败了,似乎已没有回头路可走。
& & & &&许多神经质的第四型人相信自己完全无依无助.所以自杀是唯一可以解脱的手段。绝望的第四型人可能把拥抱死亡当做解决纠缠不休的生命难题的最后手段。死亡是抛开忧愁的好机会,也是他们怯除苦楚的自我意识的希望所在。
& & & &&自杀不只是逃离内心的强烈痛苦的手段,也是对他人不予足够帮助、不了解他们的需要、不知道关心他们的谴责。从第四型人的观点看,他人缺乏爱、不知道正是他们是迫使第四型人放弃了生命。自杀是退缩的最终行动,一种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而不必有攻击性、罪恶感或责任感的攻击行为。
& & & &&虽然第四型人极有可能毁灭自己,但处在情感痛苦中,他们也可能杀害他们认为应对自己的毁灭负责的人。如果说绝望的爱在第四型人的沉沦中扮演了某个角色,那么他们的嫉妒可能压倒了他们,使他们被迫犯下激情之罪,为赢取自己的生命而杀害他们无法获得其爱的对象。
& & & &&还有一个吸引他们走上自杀之路的理由,自杀是绝望的第四型人觉得自己唯一可以控制的事情。通过思考自杀,他们觉得自己依然是某些事情的主人,即使这只是向生命说再见、拒绝继续受苦的方式。他们只觉得:随自己意愿给自己一个结束是件令人舒适的事。
& & & &&在退化到第丸层级之前,第四型人无疑多次想过自杀。危险的是,他们想得越多,就越是迷恋它,越是把死亡当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他们已在想象中演练过很多次自杀。在陷入绝望时,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在他人没有任何警觉的情况下这样做。
摘自唐.理查德.里索和拉斯.赫德森合著的《九型人格-了解自我洞察他人的秘诀》一书。&
(责任编辑:九型人格学院网编辑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评价西游记的情节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