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证1元等于1分正确与否

当前位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证实命题正确与否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B.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实命题正确与否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B.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C.公理的正确与否必须用推理的分法来证实D.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A、正确,符合证明的定义;B、正确,是命题的定义;C、错误,公理是经过人类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是真实的,不需要由其他判断加以证明的命题和原理.D、正确,是我们证明假命题常用的方法.故选C.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证实命题正确与否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B.命..”主要考查你对&&命题,定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命题,定理
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定理:通过真命题(公理或其他已被证明的定理)出发,经过受逻辑限制的演绎推导,证明为正确的结论的命题或公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就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定理。一般来说,在数学中,只有重要或有趣的陈述才叫定理,证明定理是数学的中心活动。相信为真但未被证明的数学叙述为猜想,当它被证明为真后便是定理。它是定理的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一个从其他定理引伸出来的数学叙述,可以不经过证明成为猜想的过程,成为定理。如上所述,定理需要某些逻辑框架,继而形成一套公理(公理系统)。同时,一个推理的过程,容许从公理中引出新定理和其他之前发现的定理。在命题逻辑中,所有已证明的叙述都称为定理。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分为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四种命题: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相互关系: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定理结构:定理一般都有一个设定——一大堆条件。然后它有结论——一个在条件下成立的数学叙述。通常写作「若条件,则结论」。用符号逻辑来写就是条件→结论。而当中的证明不视为定理的成分。逆定理:若存在某叙述为A→B,其逆叙述就是B→A。逆叙述成立的情况是A←→B,否则通常都是倒果为因,不合常理。若某叙述是定理,其成立的逆叙述就是逆定理。若某叙述和其逆叙述都为真,条件必要且充足。 若某叙述为真,其逆叙述为假,条件充足。 若某叙述为假,其逆叙述为真,条件必要。常用数学定理: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面积=边长×边长; S=a×a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棱=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c: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bc+ca);体积=长×宽×高 ;V=abc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面积=半径×半径×∏9、 圆柱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侧面积÷2×半径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证实命题正确与否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B.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3904438092189216353061181894365656王庆峰的日志
班主任工作中的“求证效应”利弊谈(转)
热2已有 131 次阅读&
这个寒假学生怎么过?老师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如何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请认真阅读完)
老师提醒:寒假已到,千万别让孩子染上这八种寒假“流行病”
冯骥才:残缺的教育,孕育不出“健全的”灵魂
最“坑”老师的教育名言排行榜,你认同吗?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您的文章也很棒?请立即扫描二维码,使用微信发送消息给我们。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小题1: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题2: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A.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B.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D.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小题1: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题2: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A.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B.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D.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小题1: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题2: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这是因为(
)A.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B.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D.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科目:最佳答案小题1:A小题2:B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本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物理犀利爷——吉大退休教授柏青山,多次在北京高校、民间宣传自己的颠覆传统物理学的观点。吉大NB不在他合并了多少学校,设置了多少科目而是在他的学风上,无论物理犀利爷观点被证明正确与否,犀利爷代表的...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