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正名思想是什么 为什么要正名回答要六十四卦详解通俗易懂懂抱歉

当前位置: →
关于孔子正名思想的探讨
对孔子正名之&名&的内涵,古注大体有三种解释:一是认为正名即&正百事之名&,此马融之说。二是认为&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此郑玄之说。三是谓正名即纠名实,正人伦,得天理,此朱子之说。今人又据现代逻辑学,谓&名&即概念,&言&即判断,强调孔子正名说具有逻辑的意义。
百事万物皆有名,名需用文字。就字义的训解而言,马郑之说并不错,其于古籍亦有根据。然对古书中一概念和思想的内涵,须根据上下文乃至整部书来求其确解。马郑之说,显然脱离了上下文及其与孔子整个思想的联系。事实上,孔子论正名,从名、言、政事说到礼乐、、民行,其逻辑层次是很清楚的。孔子正名的思想,乃以&礼乐兴&,、民行由此皆有合理的价值尺度和人伦法则为其目的和旨归。朱注以正名实、人伦来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这个角度是合理的。正名当然也包含正名字和逻辑的内容,但其要旨和显性的特质,则在于其正名实和人伦的价值意义。
从正名实、正人伦这个价值指向来看,学界通常把《颜渊》篇孔子答齐景公问政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看作是&正名&的注脚,是有道理的。这一正名的原则,应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正名&首先要求人各行其所当行,正其位分,修己以德,体现了一种以为基础的观念。其二,强调了一种职责和秩序的观念。君要做得像君,臣要做得像臣,推而广之,社会每一分子都应如此,都要充分实现各自的社会角色。当然,孔子言为政,其最根本点仍着眼于人伦秩序的建构。
君臣父子各种分位,其核心的规定是德和人伦的要求。《大学》所谓&知止&,即知&止于至善&。故此&止&,即&善&的规定。而这至善的规定,并非抽象的东西,它的落实,乃体现于人伦关系中诸个体的各尽分位与其至当之责,具体说来,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所以,&知止&,决不能只是一种对各种分位规定规行矩步的外在遵从。而知止于至善,亦必须达到这诸德之&和&,即经过长期的修养工夫而臻于人格的完成与自由,才能够真正做到。荀子谓&知止&必止于&至足&或&圣&的境界,亦表明了这一点。
《大学》引孔子和《诗经》的话,是要强调,仁、敬、慈、孝、信诸德,实规定了君臣父子及各种人伦社会关系之所当&止&的内涵。知止于至善,实为人存在的安身立命之处。这样看来,由仁、敬、慈、孝、信诸德所成就的德性和价值系统,构成了个体和社会作为人的整体存在之实现和自我认同的价值基础。孔子正名,其目标是社会人伦价值系统的确立。从孔子所言名正、言顺、礼乐兴、中的逻辑次序来看,&名正&乃居于这一价值体系建构之核心和首位,&礼乐&则处于其表层的地位。
今人论孔子正名,较注重其伦理名分的意义,但又多认为孔子的正名观念,意在恢复周礼,以周礼来矫正现实,这种说法失之皮相,不符合孔子正名思想的实际。应对春秋&礼坏乐崩&的现实,道家给出的药方,是绝圣弃智,回归自然。孔子开辟的道路,则是要通过德性的回复,以重建中国古初以来的礼乐文明。孔子对周礼固然非常景慕,但是,这个以德性的回复为进路的价值重建,对周礼而言,却是一种新的创造,而非以现成的周礼来矫正现实。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术语来说,儒家所注重的,是&德性伦理&,而非规范伦理。
春秋时期的礼坏乐崩,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礼乐失其本质的内容而被形式化为外在的仪节。春秋时有关礼、仪之别的讨论,就表现了时人面对当时天子诸侯失政、礼乐形式化的现实而对于礼的本质的反思。《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此番感慨,亦是针对礼乐失却其本真内涵而抽象化为一种单纯的器物、仪文形式而发。而这礼乐的内容,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的自然生命或真性情经由文明的升华所成就之德性。个体的德性成就,必以质文或情文的彬彬合一为其内容。一代之礼制或文明,亦或有文、质偏胜之憾。人类早期,礼文疏略,自然情志充盈而情、质偏胜;近世则礼文繁缛,情、质衰杀,是文胜于质。就孔子的立场来看,如退而求其次,则宁取质之偏胜,而不取文之偏胜。这亦是在春秋礼乐失其德性内容而形式化的情势下,孔子所不得已而采取的态度。故孔子对礼的维护,并不在仪节,而关注在此仪节之德性情感内涵的充盈。
结合前述名、言、政事、礼乐、、民行的次序来看,&礼乐&对于社会人伦价值系统和价值尺度的确立而言,实处于表层的地位,而德性的完成,则具有根源性和先在性的意义。礼乐的形式化导致价值系统和尺度的缺失,作为人伦价值系统之实质内容和表征的诸德目,亦常为流俗所左右而失其本真的内涵。所以,孔子正名之义,首在于对诸德之内涵进行重新的反思,以对其真理内容作出界定。此非以&周礼&矫正现实,恰恰相反,&正名&对德义内涵的反思规定,正可以礼乐传统获得一种创造性的重建。[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孔子提出了“正名 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实质上是要求 [ ] A.用周礼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 B.人在社会上要尽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 C.要使社会上人人都有爱心.反对有差别等级的爱 D.把发展教育作为完备和传播周礼的手段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实质上是要求
A.用周礼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
B.人在社会上要尽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
C.要使社会上人人都有爱心,反对有差别等级的爱
D.把发展教育作为完备和传播周礼的手段
答案:A解析:
点金:“正名”就是要用周礼所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与名分一致,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②孔子参与政治活动
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D.①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②孔子参与政治活动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4届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②孔子参与政治活动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单选题
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实质上是要求A.用周礼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B.人在社会上要尽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C.要使社会上人人都有爱心,反对有差别等级的爱D.把发展教育作为完备和传播周礼的手段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上传用户:xjfbbrrkan资料价格:5财富值&&『』文档下载 :『』&&『』学位专业:&关 键 词 :&&&&&&&权力声明:若本站收录的文献无意侵犯了您的著作版权,请点击。摘要:(摘要内容经过系统自动伪原创处理以避免复制,下载原文正常,内容请直接查看目录。)正名作为孔子首倡的一种学说有着异常主要的思惟史意义。在现代,孔子正名说不只揭开了先秦诸子名辩思潮的尾声,还被锻造为一种名教的情势而渗入渗出于儒家中国的各个方面。近代以来,孔子正名说又被懂得为沟通中西思惟之间的一个孔道,从而以柏拉图主义的方法从新塑造着近代中国思惟的面孔。有鉴于此,周全检查和从新诠释孔子正名思惟,就是我们确当务之急。综合古今中外对孔子正名说的懂得,有三个要素必需认可:1、名有确实性的请求;2、名能定实;3、名有品德理论意味。个中,1、二分离对应于古典的名言解和名分化,三则是对柏拉图主义停止检查的成果。在此基本上经由过程史料和文天职析,我们得出“名”应解作前孔子时期就曾经发生的政治伦理之名分,而在名辩思潮影响下涌现的名言解只是名分化的应有之义。因而,联合正名章来看,孔子正名说强调的是正人如有其名,应有其言,且当有行。是以,我们将孔子正名的致思格局懂得为“名”→“言”(“义”)→“行”。从这分歧思格局从新检视和梳理孔子学说,可以或许发明一套可不雅而严整的思惟体系。但是,就整体的义理构造来看,孔子及儒家的逻辑学可以分为三个自力而互相联系关系的命题:“名定实辨”、“循名责实”和“实至名归”。第一个命题触及儒家的熟悉论;第二个命题触及儒家的品德论和政治论;第三个命题触及儒家的汗青不雅。儒家熟悉论的症结在于:若何懂得人具有一种掌握实的才能?为此,我们提出了通感的不雅念,以为实是由这类后天的直觉整合了感到资料而成的。儒家境德论的症结在于:若何懂得名对实有决议感化?我们发明,名分的感化在于令人可以或许顾念其名而反归仁心,从而激起出品德的定夺力,而仁心现实上是通感与名分互相联合而组成的一种伦理心情。儒家政治论的症结在于:若何懂得古今政治之间的变迁?我们发明,与原始儒家二元政治架构相顺应的实际曾经产生变更,这就使得儒家政治必需将其智性的准绳贯彻究竟,从而成长出平易近主政治。儒家汗青不雅的症结在于:若何识破名声?因而我们提出了汗青心情的不雅念,用来说明爱名之心源于人有一种寻求永久和不朽的无穷心。儒家是以行权而设为名教,但其对名的应用却因正人战争平易近的分歧立场辨别为分歧的条理。最初,因为儒家思惟在中国汗青上重要是以名教的情势影响和塑造了现代社会,为此,我们有需要从思惟史的角度对儒家正名思惟的发生进程做一个体系梳理,并对正名思惟与实际王权互相联合而成的名教的成型与流变的线索做一个检查,以期对孔子正名思惟做一种汗青的回眸与甄定。Abstract:The name as a kind of theory initiated by Kong Zi has a major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abnormal thinking. In the modern, rectify the name of Confucius said not only opened the end of pre Qin Mingbian thought, has also been forging is called teaching situation and infiltration for all aspects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Since modern times, rectify the name of Confucius said is also know as a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between, thus to Platonism in shaping the face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In view of this,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and rectification from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Kong Zi thought, is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we do. Integrated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to rectify the name of Confucius said know, there are three elements must be recognized: 1, 2, 3, mean moral theory. One, 1, two words corresponding to the classical separation sol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three is to check the results of the Platon doctrine to stop. On this basis, through historical data and Wentian job analysis,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name& should be interpreted before Confucius period occurs once the political ethics of birthright, and came to the fore in the argument though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ous solution just a differentiation due justice. Therefore, joint name chapter, Kong Zi Zhengming emphasizes the positive person such as its name, should say, and when there is a line. So we will know how to name the thinking pattern of Kong Zi as a &name&, &words& (&justice&), &&. From this new view and thinking pattern differences from combing the theories of Kong Zi, can invent a can be indecent and complete ideological system. But the righteousness of the overall physical structure, the logic of Confucius and Confucia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independent and interrelated proposition: &name real distinction&, &system& and &well deserved.& The first proposition touched the Confucian the second proposition touched the Confucian moral theory and th the third proposition touches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indecent. Confucian epistemology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how to understand people have a master real talent. To this end, we propose concept of synaesthesia indecent, that is by the acquired intuitive integrated feel information into the. The crux of Confucian virtue theory is: how to know the name of the actual resolution action? We invented, the birthright of action lies in it is can perhaps mindful of its name and reverse return to benevolence, so as to arouse a decision force of morality and benevolence reality is synaesthesia and birthright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composed of a kind of ethics mood. The crux of Confucian political theory is: how to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politics? We invented, and the original Confucianism binary political structure to adapt to the actual has produced change, which makes Confucian politics must be the intellectual principle carry out exactly, which grew ou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Confucian history indecent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lies in how to recognize fame. So we put forward the historical mood of indecent, used to illustrate the love the name of cardiac to have a seeking permanent and eternal infinite heart. Confucianism is to exercise and in the name of teaching, but the application to name because of war plain near the position differences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of coherent. Initially, because Confucian thought is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is in a teaching situation influence and shaping the modern society. Therefore, we need t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name rectification process of a carding system and to name the thought and the actual royalty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nd became famous teach molding and rheology of the clues do a check, in order to rectify the name of Confucius thoughts make a historical review of enrollment and fixed.目录:内容提要8-9ABSTRACT9-10第一篇 必也正名乎章辨解11-103&&&&第一章 正名诸解辨——兼导论12-45&&&&&&&&第一节 孔子是否提出了正名说?12-16&&&&&&&&第二节 古人对孔子正名的理解16-23&&&&&&&&&&&&一、形名解16-17&&&&&&&&&&&&二、名实解17-19&&&&&&&&&&&&三、名字解19-21&&&&&&&&&&&&四、名分解21-22&&&&&&&&&&&&五、历史解22-23&&&&&&&&第三节 近人对孔子正名的诠释23-37&&&&&&&&&&&&一、柏拉图主义派23-27&&&&&&&&&&&&二、马克思主义派27-30&&&&&&&&&&&&三、语言哲学派30-32&&&&&&&&&&&&四、还原主义派32-34&&&&&&&&&&&&五、当代新儒家派34-37&&&&&&&&第四节 如何解读孔子的正名说?37-45&&&&&&&&&&&&一、古人理解的两个要素37-39&&&&&&&&&&&&二、近人诠释的三个要素39-42&&&&&&&&&&&&三、道德实践意义的突显42-45&&&&第二章 正名的涵义45-82&&&&&&&&第一节 正名章的语境分析46-54&&&&&&&&&&&&一、《论语》的先后次第论46-49&&&&&&&&&&&&二、必也正名乎句式49-52&&&&&&&&&&&&三、子路的正名初印象52-54&&&&&&&&第二节 孔子时代以前的名54-68&&&&&&&&&&&&一、名的五种涵义54-62&&&&&&&&&&&&二、五种名的关系62-65&&&&&&&&&&&&三、政治伦理之名65-68&&&&&&&&第三节 正名说之名的确定68-75&&&&&&&&&&&&一、《论语》中的名学观68-71&&&&&&&&&&&&二、名字与名分的和解71-75&&&&&&&&第四节 正名说之正的意义75-82&&&&&&&&&&&&一、名定而后言顺75-77&&&&&&&&&&&&二、名正而后言顺77-80&&&&&&&&&&&&三、定与正的统一80-82&&&&第三章 正名章义解82-103&&&&&&&&第一节 正名章的推论致思82-95&&&&&&&&&&&&一、反省正名的致思格式82-85&&&&&&&&&&&&二、正名致思的双重结构85-88&&&&&&&&&&&&三、正名的政治运作模式88-93&&&&&&&&&&&&四、正名政治的二元现象93-95&&&&&&&&第二节 孔子正名说的特质95-103&&&&&&&&&&&&一、孔子对名的改造96-97&&&&&&&&&&&&二、定名与正名之间97-99&&&&&&&&&&&&三、有名与无名之间99-100&&&&&&&&&&&&四、必先正名的真义100-103第二篇 孔子正名思想阐微103-180&&&&第四章 名论104-126&&&&&&&&第一节 人伦之名104-108&&&&&&&&&&&&一、五伦与十名104-105&&&&&&&&&&&&二、重处下之名105-106&&&&&&&&&&&&三、据内而推外106-108&&&&&&&&第二节 道德名分108-110&&&&&&&&&&&&一、者字造词法108-109&&&&&&&&&&&&二、君子分身术109-110&&&&&&&&第三节 人与平民110-117&&&&&&&&&&&&一、人字分别110-113&&&&&&&&&&&&二、平民分疏113-117&&&&&&&&第四节 万物之名117-119&&&&&&&&&&&&一、鸟兽草木之名117-118&&&&&&&&&&&&二、名与万物之名118-119&&&&&&&&第五节 鬼神与天119-126&&&&&&&&&&&&一、鬼神释义119-121&&&&&&&&&&&&二、天命解析121-126&&&&第五章 义论126-153&&&&&&&&第一节 名必有义126-128&&&&&&&&第二节 孝与十名之义128-139&&&&&&&&&&&&一、孝的四个特征128-133&&&&&&&&&&&&二、孝中的情与理133-135&&&&&&&&&&&&三、孝与悌忠信等135-139&&&&&&&&第三节 十名以外之义139-145&&&&&&&&&&&&一、文质彬彬140-143&&&&&&&&&&&&二、中庸之道143-145&&&&&&&&第四节 君子与仁145-153&&&&&&&&&&&&一、作为君子之义的仁145-147&&&&&&&&&&&&二、仁之方的两大条件147-150&&&&&&&&&&&&三、有关仁的其它论述150-153&&&&第六章 言论153-166&&&&&&&&第一节 有德者必有言153-161&&&&&&&&&&&&一、言必有中153-155&&&&&&&&&&&&二、言而有信155-158&&&&&&&&&&&&三、时然后言158-161&&&&&&&&第二节、有言者不必有德161-166&&&&&&&&&&&&一、知言的必要161-163&&&&&&&&&&&&二、知言的方法163-166&&&&第七章 行论166-180&&&&&&&&第一节 躬行君子166-173&&&&&&&&&&&&一、君子务本166-168&&&&&&&&&&&&二、君子不器168-170&&&&&&&&&&&&三、君子固穷170-172&&&&&&&&&&&&四、为仁由己172-173&&&&&&&&第二节 博施于民173-176&&&&&&&&&&&&一、君子之德风173-175&&&&&&&&&&&&二、小人之德草175-176&&&&&&&&第三节 践仁成名176-180&&&&&&&&&&&&一、君子去仁,恶乎成名?177-178&&&&&&&&&&&&二、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78-180第三篇 名学义理结构试探180-255&&&&第八章 名定实辨181-216&&&&&&&&第一节 从象的学说谈起181-190&&&&&&&&&&&&一、象的研究181-183&&&&&&&&&&&&二、象是什么183-187&&&&&&&&&&&&三、名象关系187-190&&&&&&&&第二节 儒家名学再审视190-204&&&&&&&&&&&&一、荀子的名学旨趣191-195&&&&&&&&&&&&二、命物之名的构造195-199&&&&&&&&&&&&三、康德哲学的点化199-204&&&&&&&&第三节 通感观念的作用204-216&&&&&&&&&&&&一、通感的涵义和根据205-208&&&&&&&&&&&&二、通感中的时空因素208-211&&&&&&&&&&&&三、儒家认识论的结构211-216&&&&第九章 循名责实216-240&&&&&&&&第一节 道德之名216-227&&&&&&&&&&&&一、通感的扩大化217-221&&&&&&&&&&&&二、孝慈关系解正221-223&&&&&&&&&&&&三、伦理心境新释223-227&&&&&&&&第二节 政治之名227-240&&&&&&&&&&&&一、政与德的分野227-230&&&&&&&&&&&&二、义利之辨再辨230-235&&&&&&&&&&&&三、从民心到民主235-240&&&&第十章 实至名归240-255&&&&&&&&第一节 名垂青史的历史观240-249&&&&&&&&&&&&一、死而不朽的观念240-244&&&&&&&&&&&&二、君子对名之立场244-247&&&&&&&&&&&&三、平民对名之态度247-249&&&&&&&&第二节 名教的异化及解治249-255&&&&&&&&&&&&一、名教异化现象的产生249-252&&&&&&&&&&&&二、名教异化问题的解治252-255第四篇 名教的定型与流变255-322&&&&第十一章 名教的定型256-293&&&&&&&&第一节 周文疲弊与名的省察256-266&&&&&&&&&&&&一、西周文德制度的兴建256-260&&&&&&&&&&&&二、礼坏乐崩与名的省察260-266&&&&&&&&第二节 先秦诸子的名辩思潮266-287&&&&&&&&&&&&一、老庄无名思想的出现267-271&&&&&&&&&&&&二、墨子及名家的名实观271-277&&&&&&&&&&&&三、儒家正名思想的分化277-283&&&&&&&&&&&&四、黄老法家的形名之术283-287&&&&&&&&第三节 汉代名教观念的定型287-293&&&&&&&&&&&&一、汉初儒术的登场287-289&&&&&&&&&&&&二、汉代名教的成型289-293&&&&第十二章 名教的流变——含结论293-322&&&&&&&&第一节 魏晋时代的名教大反省293-300&&&&&&&&&&&&一、东汉名教观念的流变293-296&&&&&&&&&&&&二、名教与自然的大辩论296-300&&&&&&&&第二节 三教融合中的名教新解300-308&&&&&&&&&&&&一、名教衰落与玄学时代300-303&&&&&&&&&&&&二、佛教兴起与名教新解303-308&&&&&&&&第三节 道学的产生与名教复归308-313&&&&&&&&&&&&一、孟子升格运动中的道学308-311&&&&&&&&&&&&二、名教复归中的道学分歧311-313&&&&&&&&第四节 走出中世纪与名教退场313-322&&&&&&&&&&&&一、新义理学对道学的批判313-317&&&&&&&&&&&&二、西学东渐下的名教退出317-322附论:近代中国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322-331&&&&一、正名说与柏拉图主义322-325&&&&二、对柏拉图主义的反省325-328&&&&三、如何超越柏拉图主义328-331附录:孔子正名思想研究述评331-369&&&&第一节 古代中国与经学传统下的孔子正名331-339&&&&第二节 近代中国与西学背景下的孔子正名339-345&&&&第三节 港台海外与新儒家眼中的孔子正名345-353&&&&第四节 共和国与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正名353-359&&&&第五节 近三十多年来的孔子正名研究情况359-369征引文献369-379&&&&一、古典文献369-371&&&&二、现代专著371-374&&&&三、现代论文374-379后记379-381分享到:相关文献|孔子正名说的马克思主义诠释考论_文档下载
亿万文档 免费下载
当前位置: &
& 孔子正名说的马克思主义诠释考论
孔子正名说的马克思主义诠释考论
孔子正名说的马克思主义诠释考论
作者:苟东锋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
[摘要] 正名是孔子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造时也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吕振羽、陈伯达和毛泽东等人就已经确立了研究孔子正名思想的范式,提出孔子思想在政治上是正封建秩序之名的保守主义,在哲学上是以名为第一性的唯心论。这一范式的影响非常大,从建国后一直到90年代都不乏因袭者。然而,8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孔子正名所特有的儒家文化内涵,从而对传统的理解范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修正,而这种修正又与当代新儒家的看法有不谋而合之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孔子;正名;范式;当代新儒家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7-05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又接连经历了变法夭折和革命失败,有识之士见此,遂从文化根源上反省中国问题,于是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议题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由主义者提倡以西方文化重造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坚持以中学的立场看待中学;两者之外,更有一支非常独特的力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潮。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者也是试图从异域文化的视角重新理解和批判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但是由于这一思潮从一开始就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并最终定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因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自由主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它仍有深远影响。有意思的是,保守主义因为历史的机缘后来也发展得蔚为大观,产生了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思潮。今天,当我们将两者比较的时候,会发现它们的鸿沟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甚至对有些问题的看法是相通的。孔子正名就是这样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在打破固有的理解范式之后,有望与新儒家达成某种一致。
一、理解范式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者在对现实中国社会进行分析、批判和改造的同时,也纷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1935年,吕振羽发表了《孔丘派哲学思想的发展――由孔丘到荀子》,该文提出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而其学说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个身份对立的阶级;又分析认为春秋末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名分的紊乱、诸侯的侵伐与兼并、宗法制度的破坏以及农民和封建主的矛盾是孔子的思想根本不能解决的。他指出:“在封建领主出身的孔子看来,当然不会了解这均属封建主义之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肯从社会发展之自身的运动上去把握,而只肯从抽象的心理学的范畴上去觅取观念论的解释。”吕振羽从这个角度便认为孔子是一个封建制度的维护论者,而“正名主义”和“礼制主义”就是他安定和强化封建等级秩序的武器和手段。①在此之前,陈独秀曾将孔子的伦常观念和封建阶级制度联系起来进行批判,李大钊也从经济基础角度对封建纲常体制进行过批评[1]317326,但第一个以阶级分析
Word文档免费下载: (下载1-1页,共1页)
孔子正名说的马克思主义诠释考论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考曹 峰摘 要 : 孔子“ 正名” 说和“ 名分论...当人们接受朱熹的影响 , 认定孔子 “ 正名” 说的...“ 正名主义” 时 , 还是将 它与“ 是非真假的...孔子“正名”说的语言观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维普资讯
群能立刘 了解 她 的冤屈 。第二 个誓 愿是六 月 飞雪 ,望 希 自已的冤屈...第三、名实说。这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中国...后来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发展出举孝廉和科举考试等...[12] 张志林.孔子正名思想的现代诠释 [J].孔子...孔子学《 孔子学《易》考论 I 郭沂 一、关于“《鲁》读”问题 关于“ 孔子是否对《周易》曾有精深研究?本来,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史记?孔子世家》 云...孔子“正名”思想浅析_专业资料。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开古代逻辑思想之先河,“正...孔子定《礼》考论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孔子定《礼》考论陈功文 (商丘...《仪礼》 为晚周之书,毛奇龄、顾栋高、袁枚、崔述、牟庭皆有此说。近见...以朱熹说 :是时 出公 不父其父 而柄 其祖, 实紊 所“名 文/ 古稀 栾 矣.孔 子以正名为先 。”故 3可见孔子所发 的言 论 主要 是针对卫国当 时君...试论孔子_中庸_思想对当代... 2页 5财富值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孔子_正名_说的伦理意义 3页 免费 刘向雄:孔子的“正名观” 3页 免费 庄子的名辩思想及其意...语文学羽 201 4年弟9 期 《 论语 》 中孔子论“ 直” 考 O丁兴 (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历史系, 辽宁 大连 ’ 116081) 【摘 要] 历来 论...第二章 孔子的政治思想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从周与正名 1.从周: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十四卦详解通俗易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