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9式永动机能实现吗,是不是可以实现

永动机_永动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031贴子:
《永动机赋》
宇宙浩无瀚,乾坤朗有銮。
天地统三界,人类居中瞻。
历史巨轮轧,时光梭逝碾。
辉煌永动机,奇功奏凯旋。
星际天使——尘辉
甲午年立春曰
永动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一个全新发展的迈速里程;是人类新旧世纪界限的一个质的跨越,是地球资源环境得到充分休整改善的一个划时代的完美产业。
永动机诠释:廓筒罐、形倭盒,径六分、围八尺;上阳冠,下阳履,左青龙、右白虎;前、后闸鼓。工作原理:罐筒其外,于六分径内置曲轴(单、双、浑曲等)。轴两端贯突于盒肋,辅以齿槽及轮盘,齿槽带动器械,轮盘衬以配重。轴曲处链接拉杆直通极塞,极塞两突扣绑正副(或圆或方),通过地磁驱束牵引推曳,由虹吸吞力使正负磁石顺受而上下滑动,闸鼓泄出从而复带极塞推移拉杆带动曲轴转动,达到永动效果。
永动机工作原理简单,结构明晰,功效卓著,设计高远,无供无储,无尘无烟,清新环保,不索永献。无需配备笨重的燃料供给系统,焚烧排放冷却系统等。因为没有燃烧,没有能耗,所以就没有排放,没有产供。完全依托地磁共引,达到永久共动之完美功效。
永动机使用,不仅可以将现实生产生活中所用以燃料及能源为发动系统工作的全部机器得以更新换代;而且还将覆盖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使用于衔生产品,达到无所不有,无所不用。星际天使作诗赞颂永动机曰:永动零能耗,清洁又环保。勿需燃源聚,地磁巨资饶。污废噪染弃,碧海云天描。万物蓬勃荣,民众安居好。尘辉 甲午年立春曰
经典的半透膜永动机,是...
我知道肯定不能实现,毕...
哈哈哈哈!我要发财了!!
一波原始股,带大家发...
好的话剧,坚决不能错过,价格也很重要!
啊!阿弥陀佛
请不要文绉绉的,咱学问低,看不懂。说点儿白话文吧!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大江东去浪涛涛,多少永动竟折腰。流泪多少热血男,永动入魔美梦盼。盼成功,盼能转,盼来盼去空感叹…人才们,你们辛苦了!真心希望能成功,贡献全人类!
人类历史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长;古国人才多济聚,攻坚克魔奔朝阳。休悲沉,莫感伤,中国前景一片金,永动已出新气象。
你好;永动机模型我已经研制成功,如图示。重点是虹吸和闸鼓,这是机器的关键所在。
地磁?地球磁场吗?很弱的,不要指望能用来发电。你的图好似内燃机,有活塞、气门,好像还有火花塞。这让人怎么看?
图中还看到了飞轮和火花塞。楼主是不是发错图了啊
根据玛雅历记载,公元日后人类将进入新纪元,天文学家观测到,从那以后人类所在的星系进入第六空间.区区不才,在2014年2月18日重温我以前发的一题,又一次对赚取能量深感兴趣,通过一天反复思考,慎密推理,终于找到了理论依据,使人类制成永动机(能量放大器)成为了一定能,相信,只要人们坚信永动机一定能做成功,就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伙伴们,你们快欢呼吧!!!我用事实证明我不只是会想出杀人放火的办法,也可以想出一个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好办法!。有了这廉价的能源,我们就可以用低温高压放电法把混合着氖气的氧气变成臭氧,把它弄到南极的上空,修好被人类破坏的臭氧空洞;有了这廉价的能源,我们就可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逮住,用金属镁来还原成碳,让地球不再感冒,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到在工业革命前的百万分之二百八十七;有了这廉价的能源,我们就可以电解水制取氧气和氢气,再不惜成本地用氢气合成硼氢化钠(固体),然后把它丢进水里就可以很快地放出氢气供汽车行驶。我实在是受够了每天走在公路边,呼吸着二氧化氮的臭毒气去上班的日子。   有了这廉价的能源,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新鲜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了!!!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你们要更加地努力思考。虽然我的这个永动机不太实用,但至少已经给你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我知道我发这个贴子很多人见到这个标题就会冷笑,但我还是要发,因为太兴奋了!成功者先相信,后看见,失败者只有看见别人成功了,用无可更改的事实摆在他们的面前,他才会相信!!!你愿意当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只在最初那一刹那间的心态!     一:在一高1586.3M、底面积为1000M2的圆柱体密闭容器内充满了10132.5吨SF6气体,此时整个密闭空间内的气温是零摄氏度,其顶端位置处恰好是一标准大气压值。在容器底部中央有一底面积为950平方米的圆柱体氢气球,其内充满两万立方米标准状态下的氢气,氢气球的总重量为4吨,氢气球下面紧连着一重125吨重的正方体铁块,铁块底部接触到地面,氢气球顶距铁块底为35米,此时若没有外力的干扰下,请问该氢气球能否拉升铁块至密闭容器的顶端?若能,用时多少秒?若不能,再对氢气球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3000N,其它条件不变,这时它们还能上升到密闭容器的顶端吗?这时用时多少秒?其拉升速度与对氢气球施加的拉力的关系用什么数学公式表达最合适?若将铁块换成其它表面积较大的重物,其上升速度与下面重物的表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在密闭空间的上下各处若存有由气体重力所引起的压强差,与SF6气体对氢气球上升所产生的阻力,从而造成对气球上升速度的影响也要考虑 [气体密度是按相对分子量除以22.4所得的结果,若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不必细究,G取9.8N/Kg]二:在常温下,给一个内部充满一标准大气压、容积一千立方米空气的气球施加压力,使其内部的空气在通过一个十米长、直径2分米管道后完全充满一个同容积的瘪气球,此时气球内外部均是一标准大气压,若从实际情况考虑,求应做多少功才能使这一千立方米空气在一分钟内完全充满瘪气球?该如何计算才对?(瘪气球重15千克)   这是我自己于2008年夏天想出的两个问题,在网上问了许久也没有满意的答案!!!其实解开这题再类推一下就能做成永动机赚取能量,但一直没有哪个聪明人能看得懂。今天我把它改了一下:  
一: 在一高1586.3M、底面积为1000M2的圆柱体密闭容器内充满了10132.5吨SF6气体,此时整个密闭空间内的气温是零摄氏度,其顶端位置处恰好是一标准大气压值。在容器底部中央有一底面积为950平方米的圆柱体氢气球,其内充满两万立方米标准状态下的氢气,氢气球的总重量为4吨(此气球完全放走气后没有弹性变形,相信以现有的技术有2.2吨的新材料是可以做到的),氢气球下面紧连着一重122吨重的正方体铁块,铁块底部接触到地面,氢气球顶距铁块底为35米,此时若没有外力的干扰下,请问该氢气球能否拉升铁块至密闭容器的顶端?若能,用时多少秒?若不能,再对氢气球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3000N,其它条件不变,这时它们还能上升到密闭容器的顶端吗?这时用时多少秒?其拉升速度与对氢气球施加的拉力的关系用什么数学公式表达最合适?若将铁块换成其它表面积较大的重物,其上升速度与下面重物的表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在密闭空间的上下各处若存有由气体重力所引起的压强差,与SF6气体对氢气球上升所产生的阻力,从而造成对气球上升速度的影响也要考虑 [气体密度是按相对分子量除以22.4所得的结果,若与实际情况稍有出入不必细究,G取9.8N/Kg]
二: 把上题中氢气球中的氢气通过一个十米长、半径0.2米的管道挤进另一个与它一样的瘪气球,问在一分钟之内充满气球,要做多少功。   2011年9月我在大学物理吧发开始的那两题求助于一位国内著名高校211的老师bnuupc,bnuupc回复道:“对不起这题目不好做也不能做?我只会做我见过的题目,这个你自己想的你还是好好想想吧,恕在下能力有限,精力有限”   我又说:“唉,没想到非常著名的大学的物理老师竟说出你这样屁话来,真是悲哀啊!你既然有胆在此发贴,证明你还有些本事。师者,授业解惑也!你说你只会做见过的题目,没见过的题就不做了。真是个超级假打的家伙!那你是怎么考起大学的,别告诉我说那些考试的题目你都见过的啊!既使那是一句真话,那么就证明你是一个知难而退退的儒夫、胆小鬼!想当年杨振宁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学者时就敢质疑爱因斯坦的宇对称守恒理论,从而改写了物理定律。可你呢,你本来也有机会的,不过你这胆小儒弱的性格好像已经决定了你没有做为的命运!而我呢,我只是一个初中生,本着一颗建功立业、用科学手段造福人类的功利心,就努力地思考,终于思考出这道颇有难度、也许会改写物理定律、也许能煅炼一下人们思维能力、也许什么都不是的这样一道颇有争议的题目,真是可喜可贺啊!要是我有你这样丰富的专业知识,肯定会有一番做为的。然而天意弄人,让我们呆错了位置。但是你要是稍微有一点点仁者之心,也该做出这道题来,给我、给关注这道难题的物理爱好者一个说法的!曾经我为我这道题目占了一卦,乾卦变成大有卦,九五爻动,卦辞显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厥威如,交如,吉!我请卦师解释说是见到大人物后会得到圆满的解释,并且这题的结果大有可为!可是,可是这几个月过去了,那位大人物却还是没有出现!仔细盘算我遇到的人物,也只有你像是位大人物了!那么大人物就应该做大事的。这些浅显的道理你懂的!   23:30  bnuupc:“我还是做个普通人吧,别做大人物了,你这题目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也没有这样的题目,你既然自己能想出来,你就做出来吧,顺便问一下,你这个题做出来有什么用吗”   20:27我说:扶不起的阿斗,果然只是个贪生怕死的小人物,白白地浪费我的一番心血!你不会推理吗?还好意思问我做出这题目有什么用?  bnuupc 23:30你牛,你去做大人物吧!我跟你说实话吧你那个题目根本就没法做,因为现在的基础物理理论都是一些近似,把该忽略的次要矛盾要忽略,你那题目有考虑主要矛盾又考虑次要矛盾,现有的理论解不出来,你要是牛你就好好学习,把他做出来,将来给中国捧个物理诺奖回来,整个国家就靠你了,扛着大中国前进吧!   然后我没理他了,想以后再另请高明,今天我要给@bnuupc的回复:我就要做大人物,我就要用这道题证明我能改写能量守恒定律,仔细看看我的算法吧,你会为你这么聪明能干的人放弃证明我这以解决能源危机、拯救天下苍生为已任的初中生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确性,失去了青史留名的好机会而后悔得心如刀割似的。!!!  解:第一题中两万立方的氢气球,在充满了10132.5吨SF6气体的圆柱体密闭容器内将产生了130。357吨的向上浮力,估计大容器底部的压强因气体重力产生的压强为1.1个大气压(其实应小于这个数),除去自重4吨、铁块122吨,产生4.357吨的拉力,其中3.357吨的拉力抵消压强差浪费的拉力,还有1吨的向上浮力,浮力大于重力,可以把铁块拉升至圆柱体密闭容器的顶端!122吨重的铁块净升高了1550M,做功514.77度电能。  第二题把氢气想象成固体,把1.8吨(按2吨算)氢气移动40米(翻倍算),做功不到一度电能按一度电能算。这样就把氢气球从密闭容器内变到容器外,外面有个跟它一样的气球。再把这个=原来那个氢气球,投入能量把它从1583.6米的高空拉到底部。这时20000立方米的氢气球排开空气产生的浮力25.86吨,减去自重4吨,受力21.86吨,投入拉力按22吨算,把它拉下做功94.8度电能(按下降1583.6米算),再投入一小点能量,把这个氢气球中的氢气挤进原来的那个因没气瘪了落到圆柱体密闭容器的底端的气球内,加上刚才那个高耗能拉气球至底部的步骤,共按100度电能计算,也赚取能量414度电能。就算是氢气球当时被拉升的速度很慢,下拉的速度也慢,就算用一天的时间来完成,也活生生的赚取了能量。也许我的算法有些误差,但我只是个初中生,不懂得那些高深的知识与精密的计算。仅凭我不知天高地厚的大胆想象,与过人的推理能力就改写了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如今被人们普遍认同。
  我把它改写成:在同一空间内,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因为以前的狗屁定律没有规定条件,人们是在同一个空间内做的实验,在不同的空间,能量就可能被制造,也可以被放大,这就是我改写的能理守恒定律给人们带来的思想革命!!!  虽然我对这题有绝对的信心我是正确的,但还是想请哪位飞龙在天的大人物,用您精湛的专业知识,为我等知童蒙小子授业解惑,抛弃成见,再仔细且耐心地算一算。  如果我的推理是正确的,那么就证明永动机是可以制造成功的。商人捐出的钱越多,最后赚回的钱就更多;运动员吃得又多又好,锻炼后就会吃得更多,然后锻炼做的功就会更多。这两点已经被无数人证明是绝对真实的,那么在物理界呢,如果能量也能赚到,就不会只有这唯一的一个办法,所以请有爱的您一定要算出结果!郑重声明:“如果我的这个利用低密度气体循环于高密度气体中做功的办法能成功赚取能量,则任何人不得凭此申请专利,也不得未经我同意开厂发电赚钱。”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来自:【梦幻推理】详细出处参考:本论坛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和梦幻推理所有
此发明研究制作简单,理论成型,勿需岔言谬论,将一个好的标题胡乱推敲,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CGWANG原画培训 「零基础全额退费保障」,原画名企委托培训,高薪工作不是梦
相对于我的研制,感觉您处有些复杂。地磁永动,亘古存在,先人未掘,吾辈当开。总之,我对你的成果还是支持的,称赞的。希望彼此能多多交流,早日将成果贡献于人类。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全国各地重点高中:
全国各地杯赛:
您现在的位置: &
第六章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6.6水力“永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17:41:52
第六章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6.6水力&永动机&
  在许多&永动机&的设计当中,有不少是根据物体在水里能浮起的原理设计的。让我们从这一类的发明里选一种来谈一谈。这是一个高20米、里面装满水的高塔。在塔的上下两头各装一个滑轮,滑轮上绕一条坚固的绳索,就象一条循环带。在绳上装上十四只空的方箱,方箱的每边长1米。方箱是用铁皮制成的,水不能够透进去。图52和53画的就是这种塔的外形和它的纵剖面。
  在许多&永动机&的设计当中,有不少是根据物体在水里能浮起的原理设计的。让我们从这一类的发明里选一种来谈一谈。这是一个高20米、里面装满水的高塔。在塔的上下两头各装一个滑轮,滑轮上绕一条坚固的绳索,就象一条循环带。在绳上装上十四只空的方箱,方箱的每边长1米。方箱是用铁皮制成的,水不能够透进去。图52和53画的就是这种塔的外形和它的纵剖面。
  这种装置是怎样工作的呢?每一个懂得阿基米德原理的人都能理解,水里的铁箱一定要往上面浮。推它们上升的力量就是它们所排开的水的重量,也就是一立方米水的重量乘上浸在水里的铁箱数。从图上可以看出,水里经常会有六只铁箱,这就是说把这些沉在水里的铁箱往上推的力量是6立方米水的重量,或六吨。铁箱本身的重量自然在把自己拉向下面,但是挂在塔外绳索上的六只铁箱也在向下沉,所以两方面的力量是平衡的。
  这样,那条按照上面说的方式转动的绳索,经常在塔的里面维持着六吨向上的牵引力。显然,这个力量会迫使绳索不停地在滑轮上滑动,这时它们每转一周所做的功是 0,000公斤米。
  如果全国布满了这样的塔,我们就可以从它们那里得到无穷的功,这足够供给我们全部国民经济使用。这样的塔会转动发电机,使我们得到无穷尽的电能。
  可是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设计,就很容易看出,绳索完全没有动的可能。
  为了使这根循环的绳索转动,必须让这些铁箱能够从下面进入水塔,从上面离开水塔。可是我们知道,铁箱在进入水塔的时候,必须克服20米高的水柱的压力!这个压在铁箱的每一平方米面积上的压力,不多不少,恰好是20吨(20立方米水的重量),而向上的牵引力却总共只有6吨,要用它来把铁箱拉到水塔里去,显然是不够的。在那些不会成功的发明家们所设计的无数种水力&永动机&当中,也可以找到一些最简单而且最巧妙的。
  把一只装在轴上的木制鼓形轮,一部分老是浸在水里。阿基米德的定律既然是靠得住的,那末,浸在水里的那部分鼓形轮就会在上浮;而且,只要水的推力比轴上的摩擦力大,那鼓形轮就会不停止地转下去&&。
  可是,且别忙着制造这样的&永动机&!你一定会失败的:鼓形轮不会转动的。为什么呢?我们的推理错在哪儿呢?原来我们忽略了作用力的方向了。这里的作用力永远是和鼓形轮的表面垂直的,也就是跟通往轮轴的半径方向相同。可是经验告诉我们,顺着轮子的半径施力,轮子决不会转。要它转就得顺着轮周的切线方向来施力。这样一说,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这样的&永恒&运动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了。
  阿基米德的定律给了想发明&永动机&的人一种富于诱惑力的精神食粮,曾经鼓励他们千方百计去把看去象是失去的重量用来做机械能的永恒泉源。但是他们的尝试,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也永远不可能得到成功。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中考网,2017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中考网版权所有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width:100%">
width:100%">
永动机是不存在的
width:100%">
永动机&br&永动机是什么&br&  在一永久磁铁的上面有一电磁线圈,那么电磁线圈用定量的功所产生的势能与永久磁铁的磁力大小成正比。永动机是指违反热力学基本定律的不能实现的发动机。(不要太迷信所谓的科学,永动机在未来可能会成功的,可能会利用光的粒子性及光在同一介质下的均速性,将其转变成有效的动量能,我的猜想实验:简单描述一下:&br&  使用道具:两个可以完全反射光的挡板,&br&  通过将光朝向一个方向垂直射向档板1,因为档板是完全反射的,可以将光粒完全反射回去,从而使档板得到两倍于光粒的动量,而返回的光粒再次碰撞到档板2,再次给档板以2倍的光粒动量,同时光粒子并没有速度减弱,将会往复地不停地做这样的动量传送,并每次往返将会传送给挡板4倍于光粒的动量,通过挡板可以将能量的存储或传送。或者将光粒垂直照射到挡板1后,完全反射后再由可以将光转变方向的超透明物质,再次碰撞挡板1,这个不间断的重负也可以实现能量的存储。)&br&  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一定律,故称为“第一类永动机”。在没有温度差的情况下,从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气中不断吸取热量而使之连续地转变为机械能的机器,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称为“第二类永动机”。永动机这个名词不是很恰当(如节能空调,释放用同样的电能比电热炉释放的对房间贡献的热量多得多,不违反热力学定律,因为空调就一热量移动机器)。如飞轮之类,一旦开始运动,若无摩擦阻力作用,是可以永久继续运动下去的,这在实际上虽然不易实现,但是在道理上说得通,可以看作一种实际的极限情况。所谓永动机并不是指这种情况,不是试图去保持永恒的运动,而是期望在没有外界能源供给,即不消耗任何燃料和动力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得到有用的功。如果这种永动机真的能够制成,那么就可以不使用任何自然能源无中生有地得到无限多的动力。在人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的基本规律时,这种想法曾经引诱许多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劳动,追求这种梦想的实现。但是,没有任何一部永动机被实际地制造出来,也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能受住科学的审查。 &br&永动机不可能存在的原因&br&  历史上有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历史上,人们提出了很多种永动机的制作方案,如本页的插图所示。虽然人们经过多种尝试,做了多种努力,但永动机无一例外的归于失败。人们把这种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叫做第一类永动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制造能量,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br&  能不能制造完全将不同种形式互相转化而无损失的热机呢?这种热机无冷凝器,只有单一的热源,它从这个单一的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不能!人们把这种想象中的热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它虽然不违反质量守恒定律,但因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它也不可能实现。&br&  根据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宇宙就一个永动机. &br&永动机的梦想&br&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如图所示: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在右图中所画的位置上。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也造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由杠杆平衡原理可知,上面两个设计中,右边每个重物施加于轮子的旋转作用虽然较大,但是重物的个数却较少。精确的计算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力矩)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流水的落差可以推动水轮机对外提供动力,能否用流水来设计永动机呢?16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一位机械师斯特尔又提出了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他在设计时认为,由上面水槽流出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轮在带动水磨转动的同时,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里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个装置可以这样不停地运转下去,并有效地对外做功。实际上,流回水槽的水越来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进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轮机也就停止了转动。浮力也是设计永动机的一个好帮手。是一个著名的浮力永动机设计方案。一连串的球,绕在上下两个轮子上,可以像链条那样转动。右边的一些球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设计者认为,右边如果没有那个盛水的容器,左右两边的球数相等,链条是会平衡的。但是,现在右边这些球浸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就会被水推着向上移动,也就带动整串球绕上下两个轮子转动。上面有一个球露出水面。下面就有一个球穿过容器底,补充进来。这样的永动机也没有制成,是不是因为要下面的球能够通过容器底,而又不能让水漏出来,制造起来技术上有困难呢?技术上的困难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设计的原理上。当下面的球穿过容器底的时候,它和容器底一样,要承受上面水的压力,而且是因为在水的最下部,所以它受到的压力很大。这个向下的压力,就会抵消上面几个球所受的浮力,这个水动机也就无法永动了。此外,人们还提出过利用轮子的惯性,细管子的毛细作用,电磁力等获得有效动力的种种永动机设计方案,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其实,在所有的永动机设计中,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个平衡位置来,在这个位置上,各个力恰好下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动力使它运动。所有永动机必然会在这个平衡位置上静止下来,变成不动机。 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17世纪和18世纪时期,人们又提出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有采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轮子的惯性、水的浮力或毛细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磁极之间排斥作用的。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创造不出任何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这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斯台文、惠更斯等都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成永动机。 &br&永动机梦想的破灭&br&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产了。层出不穷的永动机设计方案,都在科学的严格审查和实践的无情检验下一一失败了。1775的,法国科学院宣布&本科学院以后不再审查有关永动机的一切设计&。这说明在当时科学界,已经从长期所积累的经验中,认识到制造永动机的企图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神话的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 能量的总和不变 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了所以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做出来的。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的,就像热量可以自发的由热的物体转移到冷的物体 但不能自发的由冷的物体转移到热的物体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 所以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能做出来的。&br&  历史上有不少人企图设计一种机器,它不消耗能量,却可以不停息地转动甚至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永动机。虽然经过许多人的辛劳,但事实证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归于失败。 永动机是一种幻想,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规律,这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著名科学家达·芬奇早在15世纪就提出过永动机不可能的思想,他曾设计过一种转轮,如图所示,在转轮边沿安装一系列的容器,容器中充了一些水银,他想水银在容器中移动有可能使转轮永远地转动,但是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从许多类似的设计方案中认识到永动机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写道:“ 永恒运动的幻想家们!你们的探索何等徒劳无功!还是去做淘金者吧!” 然而,15世纪以后的好几百年里面,制造永动机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例如: 17世纪,英国有一个被关在伦敦塔下叫马尔基斯的犯人,他做了一台可以转动的“永动机”,如图所示。转轮直径达4.3米,有40个各重23千克的钢球沿转轮辐翼外侧运动,使力矩加大,待转到高处时,钢球会自动地滚向中心。据说,他曾向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表演过这一装置。国王看了很是高兴,就特赦了他。其实这台机器是靠惯性来维持短时运动的。 软臂永动机 19世纪有人设计了一种特殊机构,如图所示。它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阻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在原地。阿基米得螺旋永动机 1681年,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弗拉德提出一个建议,利用阿基米得螺旋(如图)把水池的水提到高处,再让升高的水推动水轮机,水轮机除了带动水磨做功以外,还可使阿基米得螺旋转不断提水,如此周而复始,不就可以无需担心天旱水枯了吗?一时间,响应他的人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自动水轮机陆续提出,竟出现了热潮。 磁力永动机 大约在1570年,意大利有一位教授叫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他的设计如图所示,A是一个磁石,铁球C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上去,滚到上端的E处,从小洞B落下,经曲面BFC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大概他那时还没有建立库仑定律,不知道磁力大小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的,只要认真想一想,其荒谬处就一目了然了。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我们只要列举一些名称,就足以说明这类徒劳无益的活动是如何广泛、诱人。例如:表面张力永动机、浮力永动机、永磁永动机、自动车、自动洗衣机,等等。 就在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永动机的同时,科学家们从力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继达·芬奇之后,斯蒂文于1568年写了一本《静力学基础》,其中讨论斜面上力的分解问题时,明确地提出了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观点。他所用的插图画在该书扉页上,见图,图的上方写着:“神奇其实并不神奇。”将 14个等重的小球均匀地用线穿起组成首尾相连的球链,放在斜面上,他认为链的“运动没有尽头是荒谬的”,所以两侧应平衡。 1775年,法国科学家郑重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审理永动机。在《法国科学院的历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这一年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下列问题的解答:倍立方,三等分角,求与圆等面积的正方形,以及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 并且解释说: “永动机的建造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中间的摩擦和阻力不致最终破坏原来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不能产生等于原因的效果;再如设想动力可以连续起作用,其效果在一定时间之内也会是无限小。如果摩擦和阻力减小,初始的运动往往得以继续,但它不能与其他物体作用,在这种假设(自然界不可能存在)中,惟一可能的永恒运动对实现永动机建造者的目的将毫无用处。这些研究的缺点是费用极度昂贵,不止毁了一个家庭,本来可以为公众提供大量服务的技师们,往往为此浪费了他们的工具、时间和聪明才智。” 然而,就是在法国科学院如此明确的警告之下,创造永动机的各种活动仍然未见收敛。19世纪中叶,能量守恒定律已经确立。1861年,英国有一位工程师德尔克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一本名为《17、18世纪的永动机》的书,告诫人们,切勿妄想从永恒运动的赐予中获取名声和好运。可是,德尔克斯这部“警世恒言”却未能阻止永动机的继续泛滥。 19世纪末美国宾州有人想用磁铁代替钟摆的锤,企图用磁力做功代替发条,认为有可能无需发条而能自动维持摆动,结果是徒劳一场毫无成果。进入20世纪,更加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种种设计不断被提了出来。例如有人想“发明”自动车,有人“创造”自动洗衣机,有人想利用水中的“分子吸引力”制造 “自动”泵,有人想单纯靠永久磁铁做成发电机,特别是在“能源危机”的刺激下,这类活动竟有增无减,层出不穷。另一类永动机也常被人提出而且还很迷惑人。如19世纪80年代,美国华盛顿地区有一位发明家甘姆埃,设计了一种零度发动机(Zeromotor),用液态氨做工作物质,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0℃时产生4个大气压的压强,可以推动活塞做功,似乎这样就可以不需使用燃料。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氨气在驱动活塞后因膨胀而冷却,又会自动凝结于容器,于是就可循环地工作下去。1881年他的设计居然得到美国海军总工程师的支持,受到官方赞扬,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极有兴趣地观看了设计模型。他们也许认为,如果这种发动机真的成功,美国舰队就不需要加煤站,从汪洋大海中就可以取得无穷无尽的热能了。然而,只要科学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甘姆埃的设计是属于单热源的热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类永动机。如果说永动机的“发明”对人类有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一切违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的“创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br&  读了这些发明永动机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科学规律不容违反,违反了就要碰壁,大家千万不要做那种徒劳无功的事啊!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用在如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而不是去研制永远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br&永动机的启示&br&  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的失败,制造永动机美好梦想的破灭,对于每一个寻找永动机的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反思这一失败的探索过程,它从反面给人类以启迪,一些科学家从这一否定的结论中开始思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不是说明自然界存在着一条法则,它使我们不可能无中生有地获得能量?也就是说自然界各种能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化关系。这方面的思考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线索之一。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 Helmholtz,)就是从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这个事实入手研究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的。他在论文中写道:“鉴于前人试验的失败,人们不再询问我如何能利用各种自然力之间已知和未知的关系来创造一种永恒的运动,而是问道如果永恒的运动是不可能的,在各种自然力之间应该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19世纪中叶,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承认。这一原理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对应于不同的运动形式,能量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机械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热运动的内能,电磁运动的电磁能,化学运动的化学能等,他们分别以各种运动形式特定的状态参量来表示。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或运动量发生转移时,能量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在转化和传递中总能量始终不变。还有另外一种非常美妙的幻想,它并不违反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假如能把空气或海水里的热能,通过一种巧妙的机器,全部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机械功,这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发明这种机器的想法,比起前面要凭空产生能量的想法聪明得多了。如果这种机器真能发明的话,还有另一好处,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种东西里面的热能取出来做功,同时还会使这种东西的温度降低。这样,我们可以在海洋上设置一些巨大的工厂,利用海水里的热能,来进行各种不同的工作,比如利用它来发电,一只轮船可以利用海水中的热量,不必烧煤或烧油,就能到世界各地去航行,这岂非美事!这可称作第二种永动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由无数次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它可以表述为:“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热机不可能有100%的效率,它要在把从高温热源吸收的一部分热量变为有用功的同时,把另一部分热量放到低温热源。追寻永动机的失败经历,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首先,失败的经历也有积极的科学研究价值,永动机的种种设计方案的失败,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启发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成为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思考线索之一;其次,要依据科学规律办事。历史上追求永动机的人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一种良好的愿望,也不是他们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由于他们做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工作。在人们还没有认识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规律之前,对那些寻求永动机的努力遭到的失败,我们只能感到遗憾,但是,如果在今天还有人去设计永动机,那他就是愚蠢的,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也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人类利用自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而不是去研制永远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div class=bpctrl&&/div&&br&永动机骗局&br&  历史上曾经无数人痴迷于永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在热力学体系建立之前,这些人中即有科学家,也有希望借此成名发财的投机者,而热力学体系建立后,致力于永动机设计的除了希望打破现有科学体系的“民间科学家”外,更多的则是一些借永动机之名牟取钱财的骗子。历史上著名的永动机骗局有:△自动轮骗局:1714 年,德国人奥尔菲留斯声称发明了一部名为自动轮的永动机,这部机器每分钟旋转六十转,并能够将16公斤的物体提高相当的高度,当他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进行了公开实验后,名噪整个德国。1717年一位来自波兰的州长在验看了安放自动轮的房间后,派军队把守这座房屋,40天他发现自动轮仍在转动,便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奥尔菲留斯靠展出自动轮获取了大量金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甚至与他达成价值10万卢布的购买协议。最终由于奥尔菲留斯的太太与女仆发生争执,女仆愤而曝光,原来自动轮是依靠隐藏在房间夹壁墙中的女仆牵动缆绳运转的,整个事件是一个骗局。 △王洪成骗局:中国哈尔滨人王洪成曾在1984年提出一个永动机方案,他利用他设计的永动机驱动自家的洗衣机、电扇等装置运转,不久骗局被揭穿,他制作的永动机模型是用隐藏的钮扣电池驱动的一个电动马达,而供应洗衣机、电扇运转的则是暗藏在地下的电线。1998年,王洪成的另一个骗局“水变油”被揭穿,他本人也因此入狱。另外在1980年代的巴黎博览会上,曾展出过一种“永动机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不停转动的大轮子,参观博览会的观众对这架永动机非常好奇,纷纷逆旋转方向推动轮盘,以期阻止轮子的转动。这个永动装置的设计者正是利用了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向后转动轮盘的动作为永动机上紧发条,维持装置的运转。此外,前国民党军队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1948年在国共内战的徐蚌会战被俘之后,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至1975年释放期间,他不顾众人异议,在所内潜心研制永动机,十分有名。最后当然仍以失败告终。永动机的原理。永动机磁力就是力。做一个实验。在一根棍子的两端各装一块磁铁。把棍子装在一架子上,让棍子可以转起来。然后在磁铁的下面装磁铁,左边的让磁铁向上运行,右边的让磁铁向下运行。我们可设计磁极来实现这一运动。&br&  读了这些发明永动机的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科学规律不容违反,违反了就要碰壁,大家千万不要做那种徒劳无功的事啊!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用在如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而不是去研制永远不能实现的永动机。 &br&第一类永动机&br&  历史上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美好的愿望:制造一种不需要动力的机器,它可以源源不断的对外界做功,这样可以无中生有的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来,在科学历史上从没有过永动机成功过,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制造能量。因此根本不能制造永动机。它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增加等于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与物体对外界所做功的总和。 &br&第二类永动机&br&  曾经有人设计一类机器,希望它从高温热库(例如锅炉)吸取热量后全部用来做功,不向低温热库排出热量。这种机器的效率不是可以达到100%了吗?这种机器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是都没有成功。人们吧这种只从单一热库吸热,同时不间断的做功的永动机叫第二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具有方向性:机械能可以转化内能,但内能却不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它变化。&br&
width:100%">
&p&永动机问题虽然是一个百年老题,但是解决永动机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有了永动机,人类可以消除很多能源争夺战争。 &br&&&&&有不少人不想谈永动机,听见永动机就想呕吐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第一类和第二类永动机已经被经验常识判了死刑,在这种情况下,再有人来谈永动机,就会被认为是生命的浪费。 &br&&&&&笔者认为,第一和第二类永动机不批自倒,不必再批了,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凡是永动机统统***,不能把第一和第二类永动机的不存在作为否定其它类型的永动机存在的可能性的充分理由。 &br&&&&&&物理学中的永动机只有两类,第一类是不消耗能量但能做功的机器;第二类是只有一个热源提供能量做功的机器。这个分类至少会引起两个争端:1.什么叫永动机,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分类,不恰当。因为,大家不一定会有共同的默认。如果规定永动机只允许是第一或第二类型的,那么,就不会有争议了,可是没有这个规定。由于永动机的概念模糊,这就会我们对永动机的认识产生歧义,各自用自己的永动机的概念衡量别人的永动机的是非,争论就开始了。这是由于永动机的概念的模糊引起的第一个争端。2.物理学中对永动机的分类合理吗?符合事实吗?如果对永动机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认识,那么,在一部分人的理解中,一定还存在着其它类型的永动机,它既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也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定律可以用中国语言通俗地表述为:在自然状态下,不存在无能量损耗的能量循环装置),它是一个可以自动地从自然中的具有无限大量的能源中不断吸取能量并不断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一种装置,输出的能量不再作为维持装置自身运转的能源,无能量循环。从数学的角度看,这种装置是存在的,无矛盾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具有无穷多能量的能量库中取出无穷多的能量而不会使能量库中的总能量减少,从而可以一直从无穷多量的能量库中取能运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物理学中对永动机的分类犯了对永动机概念的理解片面的错误。 &br&  物理学中对永动机的分类的另一个弊端是引起人们的误解,错误地认为,永动机只有这两种类型,因为这两种类型的永动机显然是不存在的,结果就导致了人们放弃对所有的永动机的幻想,堵塞了人们发现和利用自然能源的一条通道,紧锁了一扇科学探索的大门。 &br&下面,我们给永动机作出一个试验性的定义,并对永动机重新分类比较探索其存在的可能性。 &br&定义:不用人工输入能量就可以永远(只要机器零件不损坏)不断地对外做功的机器叫做永动机。 &br&永动机的分类与存在的可能性: &br&第一类:不消耗能量而可以输出能量的机器。 不存在 &br&第二类:把输出的能量又作为维持自身运转的唯一能源的机器。 不存在 &br&第三类:自动从无限大量的自然能源(与地球共存的能源)中吸取能量将其转化做功的机器。 探索中(笔者认为存在) &br&第三类永动机也可以这样定义:自动对无限大量的自然资源不断索取加工转化对外做功的机器。 &br&不当之处,敬请纠正。 &br&&/p&
width:100%">
去年底,某报刊登了一篇有关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路的文章,引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学术打假者方舟子以及诸多科研人员的批评,普遍认为这是又一个“改头换面”的“永动机”。日,本版刊登方舟子的文章《“永动机”重现江湖》后,该报有关记者多次打电话至本报编辑部,要求有一个 “平等的话语权”。&br&&br&&  那么,“无偏二极管”是否就是“永动机”?“永动机”是否真的存在?它到底是一项重大科研发明,抑或是“伪科学”?这场关于“无偏二极管”的论战,恰恰为公众理解科学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br&&br&&  这家报纸的报道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业林发明的无偏二极管工作原理是:在两块金属板之间夹一层半导体,两块金属板中一块是光滑的,另一块上布满了小坑。在不需要外加电能、化学能、太阳能等能量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273℃,该器件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电流。同时指出,坑的直径愈小电流愈大,如果能将坑的直径缩小到现在的1%,输出的电流就有可能带动家用小型汽车。这将是一种取之不尽、完全没有污染的新型能源。并且获得了俄、英、美、中 4国的发明专利。&br&&br&&  虽然这篇报道中并没有使用“永动机”的字眼,何祚庥、方舟子等人还是读出了其中的意思,进而指出,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因为它违反了物理学的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br&&br&&   永动机和热力学定律到底有什么关系?北京科普之窗网的青年科学家科普文库里,北京大学白欧博士的文章《永动机和热力学基本定律》给出了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它否认了能量的无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动力和燃料就能做功的第一类永动机就成了天方夜谭式的设想。之后,人们开始考虑热能转化为功的效率问题,有人设计这样一种机械,它可以从一个热源(比如海洋、大气层———记者注)无限地取热从而做功,即第二类永动机。&br&&br&&  在一些初中物理辅导教材里,我们可以找到更简单明了的说法: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是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br&&br&&  克劳修斯于1850年总结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没有某种动力的消耗或其他变化,不可能使热从低温转移到高温。次年,开尔文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开尔文的表述更直接指出了第二类永动机的不可能性。&br&&br&&  那么,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是不是第二类永动机呢?徐业林对记者说,某报对“无偏二极管”的报道没有任何不完整和曲解,“在不需要外加电能、化学能、太阳能等能量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273℃,该器件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电流”。中科院物理所两位研究员看完徐业林的论文和实验样品后,一致认为徐是在制造“永动机”神话,这与何祚庥、方舟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出于负责的态度,他们留下了徐业林论文的复印件,并转交给该所一个博士生研究小组进行讨论。&br&&br&&  记者专程参观了徐业林的实验室,并对他进行了访问。徐业林现年67岁,196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后至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1994年被评为研究员。有人从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徐业林从1989年到2004年发表的论文,只有一篇,就是这次引起争论的《无偏二极管的实验与分析》(发表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杂志2000年第三期)。&br&&br&& 徐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研究,曾在《潜科学》杂志发表有关论文。自1996年起,他多次将有关结果上报中央,因为他认为这一发现有重大意义。据徐说,有关部门曾将他的研究转交中科院物理所鉴定,物理所的结论是“永动机”、“没有价值”。除了曾得到生物物理所所长基金1.5万元的资助外,这项研究没有得到徐业林所在单位其他任何资金和设备资助。所有实验经费,是他“出售自己十余项小发明所得”,而实验室价值百万元的设备,是“被感动的企业家捐赠”的。&br&&br&& 徐业林回忆,他一生曾有另外两大发明,但全被别人认为是“伪科学”。一是改造收音机电路,仅使用一节电池(当时通常需要4节),可节电80%,他自称这一发明后来在争议中被评为国家发明四等奖。另一个是发明了一种光学治疗仪,可以“把肿瘤照没了”。但他没能证实这种治疗仪能治疗癌症,仅做过68例临床实验。后来,有公司生产这种治疗仪用于治疗妇科病,该公司现已倒闭。&br&&br&&  徐业林向记者出示了4国专利证书复印件,并称原件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科技处。当记者向科技处咨询时,该处拒绝透露任何关于徐业林和专利的信息。记者在发表此文前3周内,多次联系采访该所所长,没得到任何回复。&br&&br&&  与此同时,对徐业林和永动机的批评越来越多。&br&&br&&  中国科协***、中国发明协会名誉副理事长、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开逊认为,徐所说的半导体发电装置实际上是两个反向串联的金属半导体结,在没有温差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出电的。&br&&br&&  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小组部分研究生讨论后表示,不认同徐在分析无偏二极管的原理时提出的猜想、解释以及推论。徐认为是小坑中的强电场导致电子定向运动,而这不符合现有物理规律,这种定向运动即使存在,也是一次性的瞬态过程,不会持续自发存在,所以不能作为能量的来源。再有,单从没有光照,排除了光生电压的效应,也不能排除在半导体与金属的接触面上物质互扩散等各种机制所可能导致的能量转化过程(其中当然可以出现吸热的效应),所以单从吸热和输出电压就得出器件从环境吸热而发电的结论是不对的。至于“如果能将坑的直径缩小到现在的1%,输出的电流就有可能带动家用小型汽车”就更不成立,因为电流大小与坑直径大小的关系还不清楚。&br&&br&&  大连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陈海波通过自己平时实验的经验指出,徐业林所测到的能量或许不是来自热,而是来自空中的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它产生的电流虽然很小,但与徐业林的实验数据相比却不小,也是毫安量级的。&br&&br&&  至于徐业林所说的“国外也有科学家对小坑电场现象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实际测量,证明小坑内确实存在电场”的说法,只是他从一位国外回来的人那里听说,并没有看过有关材料,也不知道发表在什么杂志上。&br&&br&&  在这场辩论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4国专利。徐业林认为,获得专利足以证明他的实验结果正确。方舟子则说,有专利知识的人都知道,获得专利并不等于成果就是真实可信的。美国专利局虽然有规定不批准永动机的专利,但是经常有不那么明显的永动机设计能够瞒过审核员获得专利,例如在日获得专利的“静止电磁发电机”(专利号6,362,718)就是个著名的例子,以致当年8月份专利局宣布要对专利审核员加强培训。徐业林在申请美国专利时,并没有声称其器件能永远输出电流,只是说它能输出电流,可能让审核员误以为是一种特殊的电池。&br&&br&&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家科研机构科技处处长指出,现在申请专利都要交钱,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和金钱揭穿某一专利的错误,所以获得专利并不是困难的事。&br&&br&&  第一个在国内提倡“让公众理解科学”、其发明多次在国外获奖的张开逊先生,也经常接到各种各样的永动机设想。他说,在历史上,永动机开始并不是骗术,它源自人类对能源的渴求。古代的人们有三种渴求:长生不老、永不枯竭的能源和取之不尽的财富。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活动:炼长生不老药、造永动机和点石成金。这三件事情至今没有做成,很可能永远也做不成,但并不是毫无价值。古人在炼丹过程中发明了火药;炼金术使得人们逐渐明了各种物质的性质,导致了现代化学的产生;对永动机的追求,使人们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人类早期一相情愿的追求,产生了科学实践的畸形动因,导致了很多重要科学发现。&br&&br&& 他说:“永动机的构想,开始主要在机械学领域,后来逐渐转移到热学领域。在人们对电磁现象还不了解的时候,又有人尝试利用电磁制造永动机,现在,又转移到生物学领域。这些研究者可能并无恶意,他们在探索,但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意识到这个方向不正确。”张认为,徐业林所描述的“发明”是不可能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应重复永动机的错误。&br&&br&&  徐业林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错,错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需要修正。他对记者说,他也知道这会招来更多的批判,所以没有在论文中直接说明。&br&&br&&  那么,徐业林会不会被“冤枉”了呢?科学界认定一项科研成果的一般程序和原则是什么呢?何祚庥院士回答说:“首先,必须在正规的学术刊物发表,《潜科学》不是科学界承认的正规杂志。其次,实验可以被别人重复,科学界有认同的声音。” &br&
width:100%">
&center&&img src=&.cn/IT/d//U68P2T1DDT55.jpg&&&br&曾经出现过的永动机骗局&br&&font class=&title12&&&b&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b&&/font&&br&&/center&&br&&center&&img src=&.cn/IT/d//U68P2T1DDT55.jpg&&&br&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一张明信片,拿爱因斯坦开玩笑&br&&font class=&title12&&&b&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b&&/font&&br&&/center&&p align=&center&&&img src=&.cn/IT/d//U68P2T1DDT55.jpg&&&br&方舟子&/p&&p&  方舟子快评&/p&&p&  自古以来,鼓吹永动机的无非两类人,一类是无知或偏执的空想家,一类是诈骗投资的骗子。&/p&&br&&p&  &strong&永动机新闻又现江湖&/strong&&/p&&p&  国内某报在12月2日头版正中央位置登出一则报道《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路》,声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发明的无偏二极管在不需要外加任何能源的条件下,只要环境温度高于负273℃,该器件就能奇迹般地输出直流电流,将是一种取之不尽、完全没有污染的新型能源云云。&/p&&p&  实际上这是一则旧闻,早在日,同一家报纸、同一名记者便以《巧用环境中能量不需光照能发电的二极管制成》为题更详细地报道过了这个“发明”。&/p&&p&  检索文献可知,实际上该研究员宣布制成这种神奇的“无偏二极管”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p&&p&  1986年,他在《潜科学杂志》首次宣布实现这项发明,1988年更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从单一室温环境获得能量的实验与研究》,专门介绍此项发明。&/p&&p&  据称永动机的原理虽然简单但是功效神奇。&/p&&p&  这项据称已获得多国专利的发明的原理很简单。&/p&&p&  据称“无偏二极管”从环境吸收热量后,半导体中的电子能自发形成电流,电流流过负载电阻,电阻发热,热量散发到环境中,通过环境再还给二极管,如此形成循环,二极管便可依靠从环境吸收热量而持续输出能量。&/p&&p&  该研究员声称他的这项发明是利用所谓“内能”,既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也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不是永动机,而是像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循环那样“巧用循环”。&/p&&p&  水-空气循环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有太阳能补充能量,与该研究员的“巧用循环”并不是一回事。&/p&&p&  “无偏二极管”如该研究员的专著名称所表明的,是要“从单一室温环境获得能量”,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已指出,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要从单一和均匀的热源(例如海洋、大气层)吸取能量实现循环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无偏二极管”实际上就是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第二类永动机(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动机称为第一类永动机)。&/p&&p&  &strong&曾经出现过的永动机骗局&/strong&&/p&&p&  也有人公然打着永动机的招牌行骗,而且颇为成功。今年年初我们曾经揭露过一位自称是“新加坡籍华人”、“博士、院士、专家委员”,名为“梁星人”的人,他声称建成了“宇宙引力能永动机”,而且还在海南省建了一家“海南星人永动机发电厂有限公司”,正在生产用该永动机装备的车辆。 &/p&&p&  被揭露后,该人沉寂了一段时间,但是最近又开始活跃起来。他组建的“环保(永动机)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给媒体发去邀请书,邀请记者出席将于12月27日在珠海度假村举办的“永动机问世全球性新闻发布会”。&/p&&p&  据报道,有人曾被这个永动机项目骗去300多万元,吉林有工程承包商也曾经被声称要投资66亿元建永动机工厂的“星人公司”骗走几十万元工程保证金。&/p&&p&  著名的河南临颍南街村为了搞永动机项目,共投资2000多万,最后全打了水漂,其党委书记后悔莫及,说是他在南街干了30多年犯下的最大的错误。&/p&&p align=&center&&&img src=&.cn/IT/d//U68P2T1DDT55.jpg&&&br&一个经典的永动机设计方案 &/p&&p&  &strong&为什么有人会相信永动机神话&/strong&&/p&&p&  自古以来,鼓吹永动机的无非两类人,一类是无知(不懂物理学定律)或偏执(不承认物理学定律)的空想家,一类是诈骗投资的骗子。&/p&&p&  对第一类人我们可以同情他们,对第二类人司法机关则应该侦查、惩处(据报道,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梁星人事件)。&/p&&p&  凡是自称已研制出永动机并到处推销拉投资的人,肯定是百分之百的骗子。不过,虽然该研究员早在2000年就“热切盼望得到企业界的支持”,鉴于他承认“无偏二极管”还不实用,与梁星人一伙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我宁愿把他归入空想家一类。&/p&&p&  永动机不可能存在,这已是科学常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能在报刊上见到制造出永动机的科技新闻呢?&/p&&p&  我想原因也有两种:一种是属于拿人报酬替人宣传的有偿新闻,一种是由于科学素质不高,把永动机当成重大科技成果的热心报道。&/p&&p&  我猜测这类报道应该属于第二种,因为有别的记者在看了这则报道后说,他如果收到这样的新闻稿,也会当成重大科技成果加以报道。&/p&&p&  没有学过大学物理的人不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因此第二类永动机不容易识破,比较有欺骗性,普通记者受其蒙蔽,本来也无可厚非。&/p&&p&  但是即便自己没有辨别能力,为什么不向其他专家请教,只听发明者的一面之词就急急忙忙地发表出来呢?所以这反映的,不仅仅是记者、编辑的科学素质不高,新闻素质也是大成问题的。 &/p&
width:100%">
&h2&永动机和热力学基本定律&/h2&&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80%& border=0&&tbody&&tr&&td class=line_h24&&span class=large&&p&  在19世纪早期,不少人沉迷于一种神秘机械——第一类永动机的制造,因为这种设想中的机械只需要一个初始的力量就可使其运转起来,之后不再需要任何动力和燃料,却能自动不断地做功。在热力学第一定律提出之前,人们一直围绕着制造永动机的可能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br /&&br /&  直至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后,第一类永动机的神话才不攻自破。&br /&&br /&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热力学上的具体表现,它指明: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这说明外界传给物质系统的能量(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和系统对外所作功的总和。它否认了能量的无中生有,所以不需要动力和燃料就能做功的第一类永动机就成了天方夜谭式的设想。&br /&&br /&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产生是这样的: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热和功的转化问题。于是,热力学应运而生。1798年,汤普生通过实验否定了热质的存在。德国医生、物理学家迈尔在年间提出了热与机械运动之间相互转化的观点,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一次提出。焦耳设计了实验测定了电热当量和热功当量,用实验确定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补充了迈尔的论证。&br /&&br /&  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之后,人们开始考虑热能转化为功的效率问题。这时,又有人设计这样一种机械——它可以从一个热源无限地取热从而做功。这被称为第二类永动机。&br /&&br /&  1824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卡诺设想了一个既不向外做工又没有摩擦的理想热机。通过对热和功在这个热机内两个温度不同的热源之间的简单循环(即卡诺循环)的研究,得出结论:热机必须在两个热源之间工作,热机的效率只取决与热源的温差,热机效率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不可能的达到100%。即热量不能完全转化为功。&br /&&br /&  1850年,克劳修斯在卡诺的基础上统一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卡诺原理,指出:一个自动运作的机器,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移到高温物体而不发生任何变化,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不久,开尔文又提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用无生命的机器把物质的任何部分冷至比周围最低温度还低,从而获得机械功。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奥斯特瓦尔德则表述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造成功。&br /&&br /&  在提出第二定律的同时,克劳修斯还提出了熵的概念S=Q/T,并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增加。但在这之后,克劳修斯错误地把孤立体系中的熵增定律扩展到了整个宇宙中,认为在整个宇宙中热量不断地从高温转向低温,直至一个时刻不再有温差,宇宙总熵值达到极大。这时将不再会有任何力量能够使热量发生转移,此即“热寂论”。&br /&&br /&  为了批驳“热寂论”,麦克斯韦设想了一个无影无形的精灵(麦克斯韦妖),它处在一个盒子中的一道闸门边,它允许速度快的微粒通过闸门到达盒子的一边,而允许速度慢的微粒通过闸门到达盒子的另一边。这样,一段时间后,盒子两边产生温差。麦克斯韦妖其实就是耗散结构的一个雏形。&br /&&br /&  1877年,玻尔兹曼发现了宏观的熵与体系的热力学几率的关系S=KlnQ,其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1906年,能斯特提出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T→0&时,△S&/&O&=&0&,即“能斯特热原理”。普朗克在能斯特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统计理论指出,各种物质的完美晶体,在绝对零度时,熵为零(S&0&=&0&),这就是热力学第三定律。&br /&&br /&  热力学三定律统称为热力学基本定律,从此,热力学的基础基本得以完备。&/p&&/span&&table width=&100%&&&tbody&&tr&&td align=left&&font color=#000066&作者:&/font&北京大学 白 欧 博 士&/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p&
width:100%">
&p&&span style=&font-weight: 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u&&strong&&font color=&#000066&&永动机&/font&&/strong&&/u&是&u&&strong&&font color=&#000066&&能源科学&/font&&/strong&&/u&的悲哀&/span&&/p&&span style=&font-weight: 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p class=&0& style=&margin-left: 28.4&&&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摘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公知永动机已被人类梦想与非议了几百年,其实只要理智的反思一下,无论梦想还是非议者,都是被同一个误导因素而作茧自缚,其误导因素就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学科边界不清,好象物理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能源科学等等都与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任一学科理论只要它无边界认定就只有绝对性,没有相对性,而永恒绝对性就是误导因素所在。&/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o:p&&/o:p&&/span&&/p&&p class=&0& style=&margin-left: 28.4&&&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内容:&/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主题;能量守恒定律与永动机本是能量相生相克,相互制衡于一体的两个对立之特性,守恒是它的制衡性,永动是它的运动性。&/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o:p&&/o:p&&/span&&/p&&p class=&0& style=&margin-left: 28.4&&&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1、&/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能量守恒的误导因素&/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公知牛顿力学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后,才认定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运动的范围,这就是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只有在范围即边界之内才是它的绝对真理性。因此,能量守恒定律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可是因为近几百年来再也没有出现新的学科可以超出能量守恒定律之外,久而久之,能量守恒定律的绝对真理特性就是根深蒂固为无边界的定律,也就因没有相对性而无人敢挑战它。其实在物理学中早就提到革命导师恩格斯提出能量守恒定律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实质上就是物质运动的转换过程,说明是物质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这就将能量转换在量上变化的绝对,提高到物质运动的相对过程,因为物理学中相关物质运动则不只是量的变化,而主要是因物质运动则形成物质体的特性变化,即质变,如电流运动其线圈内导体磁化等等,可是我们如不走出能量转换在量上变化的绝对,就必受误导,而走出绝对,看到它的边界即物质运动的相对性,可能永动机早就出世造福人类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o:p&&/o:p&&/span&&/p&&p class=&0& style=&margin-left: 28.4&&&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2、&/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永动机梦想者也是误导的受害者;&/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据以上误导因素,永动机梦想者之所以至今未成功,必是因误导而受害,因为物理学中禁区内的永动机定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是它既不消耗外能量,又不消耗内能而永远对外作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其实不难看出它的实质还是用能量变化在量上的多少论对错,显然,如走不出在量上的绝对误导性,永动机的梦想者必会以失败告终。再说,如果只论不消耗任何能量而可永远对外作功,其实太阳和风能发电机就是永动机了,它未受到非议,是因认定了太阳和风的能量性质,可是它们只是光波和汽流运动的产物,属物质运动能量永动性质,但不存在有消耗了多少太阳和风的物理概念,消耗量是应有人为可控的物理量,可太阳和风则只是被动受天气变化控制。这就涉及到受非议永动机的定义是什么?可以肯定,绝对实现不了的永动机定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1、它无外能量供应。2、它无内能量储备。3、它无任何能量转换技术存在。&/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如果有除此三条之外还可成功的永动机,那它根本就是与能量无关的永动机,也就不再是能量范围内的外领域之物了。当今将能量建立在物质运动上的能量转换型永动机,只要突破了普遍可替代性,就足可圆永动机梦想者的美梦,因为类似太阳和风能的永动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只可惜它们不具备普遍可替代性而未圆永动机之梦,但它们正是能量守恒的相生相克之运动特性的杰作。&/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o:p&&/o:p&&/span&&/p&&p class=&0& style=&margin-left: 28.4&&&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3、&/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引力能转换发动机,也就是引力能转换型的永动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公知任一重力只要具有了位能则必可利用,本人在科学发现球体位能中发现了其中的杠杆位能原理,即将杠杆重力悬空在杠杆支点之上再与作用力点反向连接,则实现了将杠杆重力位能化的目标,并同时将重力位能转换成了可用能量,这也就是本人被误导后觉醒之作,可非议者何时觉醒呢?因为本引力能转换发动机的认可则有待更多觉醒者不再非议,否则又是&u&&strong&&font color=&#000066&&悲哀&/font&&/strong&&/u&!&/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o:p&&/o:p&&/span&&/p&&p class=&0& style=&margin-left: 28.4&&&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结论:&/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性的,能量守恒与永动的统一才是科学真理相对性的杰作,永动机则只是将能量具有永动的特性发明为一种展示和服务于人类的产品而己,太阳和风及引力都是物质运动的永动性能量源,宇宙存在,它们就存在,人类利用与否它们都无时无刻存在,而永动机则是某种技术用产品的形式将它们转换为能源,绝不是违反任何自然规律而受非议否定,原本是能源危机的突破口,只因边界不清而将永动机打入死牢不再觉醒,岂不是能源科学的悲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 font-family: '宋体';&&&o:p&&/o:p&&/span&&/p&&/span&
width:100%">
&p&南街村搞了个永动机的项目,损失两千多万元。&/p&&p&永动机违反科学原理,是造不出来的,如还要认为这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搞,是典型的伪科学。&/p&&p&科学是本质就是求真,不断去寻求事物的真相。对真相已明的事物,还要说真假难分,玩弄文字游戏,说什么定义成科学就是科学,这是混淆是非的哲学。&/p&&p&南街村的永动机项目就是受了伪装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假货的欺骗。假作真来真亦假了.&/p&&p&其实南街村那两千多万元本不应该泡汤,因为永动机是骗人的,早已是普通人也应该知道的常识,事实上在南街村集团的领导层中也就王宏斌一人相信,但在他们那里是王一人说了算,这一本可避免的损失发生了。& &/p&&p&对这件事,在网上找到王和记者的谈话两次,头一次在日。已经搞了5年没搞出来,王宏斌却说&font color=#0000ff&“根据牛顿定律,在物理上是不成立的,但现在确实是现实。因为我看了很多资料&/font&”。记者提出:那你相信眼前的东西?很多特异功能也能表演,但那是骗局。王说我想它骗不了我。&/p&&p&第二次在2005年 11月,这回因不仅电仍发不出来,向他推销永动机的两个骗子也跑了。王宏斌只好承认这是“我在南街干了30多年犯下的最大的错误”,但还在说“我认为这很正常,科学实验总是会有成功有失败。”他还在把愚昧的胡闹当成科学实验哩!&/p&&p&不过他这样认识也不奇怪,他在南街村搞的那一套,不也是不符合经过实践检验已证明不科学的东西在那里搞实验吗,其思维方式是一个模式。他和记者的谈话就是证明。&font color=#008000&---&/font&&/p&&p&&strong style=&COLOR: rgb(0,0,255)&&[附]记者与王宏斌两次对话的记录:&/strong&&/p&&p&&font color=#800000&&strong&杨瑞春:与南街村当家人对话&/strong&&/font&&br /&&font color=#0000ff&日&/font&&/p&&p&&strong&永动机和产业调整&/strong&&/p&&p&记:但是据我了解的情况,南街上下沟通的渠道并没有那么畅通。比如您提的“永动机”的项目,很多人表示不信,却不敢跟您讲。&br /&&br /&&font color=#0000ff&王: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永动机已经成为现实了。&/font&&br /&&br /&记:这在物理上是不成立的。&br /&&br /&&font color=#0000ff&王:根据牛顿定律,在物理上是不成立的,但现在确实是现实。因为我看了很多资料&/font&。&br /&&br /&记:像你投资新项目的论证,你更多是凭借自己的智慧,还是科技人员的力量?&br /&&br /&王:这个永动机,不要说是我们南街村的大学生,就是国家的科技人员,不见到永动机他也不承认。开始我也不相信,看到了慢慢才有了认识。&br /&&br /&记:那你相信眼前的东西?很多特异功能也能表演,但那是骗局。&br /&&br /&王:我想它骗不了我。对高科技的东西,开始很多人都不相信的。当初日本化肥到中国,让农民使用都不用。&br /&&br /&记:这个项目进行到什么程度了?是哪个公司提供的技术?&br /&&br /&王:正在谈。这是一个国内的人提供的技术。&br /&&br /&记:如果是你决定的事情,别人还敢提出不同意见吗?&br /&&br /&王:我认为重大决策还是非常民主的。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不能让个人独断专行。我决策了的事,只要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就可以重新复议、考察了解。最近我们要上一个异体化肥的项目,这也是高科技。我都已经定第二天要签合同。结果一个副书记提出很多问题,我说那就先不签。我不怕失这个面子,因为他们提建议还是为了南街的发展。而且南街建党委班子专门找了这样的人,他不是看脸色说话,心里想啥说啥,不管你王宏斌定了没定。 &/p&&p&&br /&&font color=#800000&&strong&对话南街村王宏斌&/strong&&/font&&br /&&font color=#0000ff&中国晶牛***思想网 http://218.244.141.104/html/dddf/8163.html&br /&文章出处:大洋网 作者:& 发布时间: &/font&&br /&旁白: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南街村的领导打算上几个高科技项目,其中一项是于1999年开始的建造类似“永动机”的东西。根据牛顿定律,永动机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王宏斌曾表示,他已经亲眼见到当然相信这个可以取代一切能源的神奇的永动机。4年过去了,这个永动机项目怎么样了? &br /&&br /&  失败的永动机项目&br /&&br /&  记:很多人都很关心南街村搞的永动机项目,这个项目还在搞吗?&br /&&br /&  王:我们不再搞了。失败了。&br /&&br /&  记:什么时候画的句号?&br /&&br /&  王:一两年前。&br /&&br /&  记:以前你很相信?&br /&&br /&  王:以前很相信。&br /&&br /&  记:最后是怎么证明失败的呢?&br /&&br /&  &font color=#0000ff&王:发不出来电,不就失败了!这是两个技术骗子骗住了我,说得神乎其神,我们建厂房,建设备花了这么多钱,可是最后骗子也失踪了&/font&。&br /&&br /&  &font color=#0000ff&记:你怎么看这个失败?&br /&&br /&  王:我认为这很正常,科学实验总是会有成功有失败。&/font&&br /&&br /&  记:你花了多少钱在永动机上?&br /&&br /&  王:2000多万元。&br /&&br /&  记:2000多万元?如果这2000多万元不是用在永动机上,而是放在其他有成效的投资上,南街村的今天是不是比现在更好?&br /&&br /&  王:可以办一个很像回事的企业。南街的步子会走得更快一点。&br /&&br /&  记:当初在投资这个项目的时候,是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王:他们给我一讲我就信了。&br /&&br /&  记:你觉得你信他们的根本原因在哪里?&br /&&br /&  王:原因在哪里?说得太神了,(笑)根本原因还是它成功之后能够给南街村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br /&&br /&  记:有没有跟你文化水平不够很高有直接关系呢?比如他们想来骗一个大学生,可能根本就不会上当,因为我们知道永动机是不存在的。&br /&&br /&  王:有。这与我文化水平很低有直接关系。&br /&&br /&  记:你承认?&br /&&br /&  王:是的。&br /&&br /&  记:有没有人反对你?&br /&&br /&  王:所有的人都在反对我。&br /&&br /&  记:你一意孤行?&br /&&br /&  王:一意孤行,独断专行。(笑)&br /&&br /&  记:我有个很强烈的想法啊,你现在跟我在谈这个永动机,谈到这泼出去的2000多万元,你能够一笑了之;如果是别人,你身边的其他人犯了这样的错误,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你会怎么处置他?&br /&&br /&  王:我会免他的职。让他赔偿是赔不起的。&br /&&br /&  记:你是怎么处理自己的呢?&br /&&br /&  王:我在村民大会上做了检讨。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的一个错误。&br /&&br /&  记:你难受不难受?&br /&&br /&  王:当然难受了。我怎么不难受?我给集体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我怎么能不痛心呢?&br /&&br /&  记:承认这个错误是不是很难堪?&br /&&br /&  王:没有。***人是光明磊落的,有错误有缺点就得让大家批评。&br /&&br /&  记:大伙批评你了么?&br /&&br /&  王:我做了检讨之后,大家批评的声音也就小了。在我实施当中,是大家批评的声音最多最重的时候。&br /&&br /&  记:但是那时候偏偏你没有听进去。&br /&&br /&  王:没有听进去。实践证明,在任何时候不听群众的是会犯错误的。真正的英雄是群众。&br /&&br /&  记:怎样才能避免今后不出现类似的事情呢?&br /&&br /&  王:我相信不会出了。在决策上,从那以后,这两年来所上的项目,都是经过班子反复讨论,专家反复论证定下来的。&br /&&br /&  记:当时的永动机不是?&br /&&br /&  王:不是,那是我一意孤行定下来的。&br /&&br /&  记:现在想想当初这个决策,是什么滋味?&br /&&br /&  王:这个,很惭愧。很痛心。反思起来,犯错的根源是头脑发胀,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去。今后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一定要听群众的意见,只有反复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p&
width:100%">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禁止永动机研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