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孩子成年了 孩子设置成长方向格式发什么书

同向发展原则:确定孩子最优的发展方向
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即目标,它在系统中发挥着启动、导向、激励、聚合和衡量作用。没有目的,各要素将是一盘散沙,系统就不能存在和运转。根据这个理论,笔者提出人才培养的第三条原则------同向发展原则:该原则要求人才系统内的各要素都要围绕将这个人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人才这个目标统筹运动,在确定或调整各要素的具体目标时必须服从这个总目标。&&&&&&&&&&&&&&&&&&&
&&-----郑延芳
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具有不同的个性品质和智能结构、知识结构等“六要素”,因此,必须用不同的办法来培养。这就是因需施教。&&&&&&
当你的个性品质、智能结构、知识结构等“六要素”与你所选择的职业相适应时,你干起工作就是得心应手;不相适应时,你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不断改行,寻找新的工作,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为至,这就是同向发展原则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郑延芳
&&&&&&工作是儿童最优发展的着力点,假如你培养的孩子有天大的本事,但什么事也不做,天天躺在家里睡觉,那他也是一无是处。-------郑延芳
三、同向发展原则:确定孩子最优发展方向
同向发展原则是指人才系统的“六要素”都必须同时指向某类人才这个中心,彼此间不能矛盾、交叉、相背离,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系统整体的功能。
   &&&&&
&& “天鹅、龙虾和梭鱼的故事”的启示
&“天鹅、龙虾和梭鱼的故事”是克雷洛夫的著名寓言,说的是三位好朋友为了将一辆满食物而不幸落水的车子拉出来,不惜竭尽全力,但最终却一无所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天鹅拼命往天上拽,龙虾拼命往岸上拉,梭鱼拼命往水里拖,结果合力为零,谁也拉不动。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笔者提出了同向发展原则,该原则提出如果要培养某类人才,此类人才的“六要素”都必须同时指向这类人才。如培养艺术人才,那么就必须培养艺术人才所需的德(思想品德)、智(智能结构)、体(身体素质)、美(审美能力)、劳(劳动能力)、个(个性品质即非智力因素)等。军事家和思想家,球星和教育家,他们的个性品质、智能结构是不相同的,有的甚至迵然相反,某一个性在军事家那里是优点,但在思想家那里就成了缺点。军人的特征与一般人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军队任务特殊,要求严格,因此在具体内容方面多一些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一方面通过体检等军事职业适宜性选拔,选出适宜从事军事职业的人进入军队;另一方面,军人在服役期间通过部队的培养教育和训练,不断的进行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以适应军事职业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所学专业与孩子的个性品质、智能结构不相协调,甚至矛盾的很多,我见过一位胆小如鼠的公安干警,也见过一位打手型的老师,精心大意的护士。有些作家都不是从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系培养出来的,许多惊世之作,传世之作,又往往出于那些未上过大学的人之手;许多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也从未上学什么财经大学。诸如此类,某类人才所学专业与他的个性品质和智能结构不相协调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人才异化”现象。
笔者曾对福安师范院校88级二班的43位同学的进行10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虽然大家学的都是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但智能结构及个性品质却千差万别,有的人的个性很适合于当警官,有的人的个性却适合当商人,而有的人智能结构却适合于当艺术家,有的智能结构却适合于当律师,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个体整体功能的发挥。有的甚至互相干扰,使成才的整体功能成倍地下降。如林某虽然学的是小学教育专业,但他具有十分税利的、攻击力强的语言,严密而清晰的思维,是个典型的律师人才。还有个同学具有敏感、深刻地洞察力,也具有对艺术的迷恋,是个典型的艺术人才。10多年之后,这些人最终都离开了教师队伍,或改行或经商,从事了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
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功能的表现,也是系统的立身之本。“目的系统则是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表现为系统的复杂的反馈机制的建立,结果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环境向系统进行不同的输入时,系统能够通过自己的反馈调节机制去应对不同的环境作用,表现出自主性、自稳定、自协调,从而产生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输出,使系统仍然保持不变的发展方面性”。(摘自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眼下,许多家长由于心中没有同向发展原则,育人缺乏目的性,处于一种盲目状态,而导致社会上这种“人才异化”现象明显增多,有的孩子具有发明家的创造性思维及高超的想象力,但个性懒散,贪图享乐而成不了才;有的孩子具有相声大师的幽默天才,但成绩不好,没有进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可能而半途流产;还有的孩子具有对文学的迷恋,忘我及创作的勤奋,但没有那种驾驶诗歌语言的能力而成不了“大师”。一个人只要他有一个致命的个性弱点的话,如懦弱、懒散,那么,他学了再多的知识也难以成才。
  &因此,笔者认为同向发展原则是孩子最优发展的保障,为孩子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如果说全面发展培养的是通才,个性发展培养的是专才,那么违背了同向发展原则,就可以出现“半成才”现象。没有同向发展的全面发展,就如同一只盲目的羔羊,是一只没有方向的帆船,不知何处是彼岸,各育的内容比例,发展程度也无从确定,培养出来的人是什么都会一点,而什么都学不精的多面手,试问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将培养成某类人才的话,又该从哪里入手培养呢?那么多的个性品质,那么多的智能结构,那么多的知识结构又该选哪一种来培养呢?况且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结构,我们培养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如果只知道自己培养的孩子要成为跨世纪的人才或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接班人,而不知道要成为哪一种人才的话,育人是盲目的,正是从这上意义上说,同向发展原则不是一条可有可无的原则,而是育人目的性的最佳体现,没有该原则,人的全面发展也将是一句空话。
&&&&&&&&&&&&&&&&&&&&&&&同向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经阶段
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作为目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它包括个人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和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两个方面,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形式、目标和成果。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发展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步走向完美,而人最终所走向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它标志着人与物的最高融合,人与自然的最优整合,人与人的完美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最佳和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下称《形态》),清算了这些“痕迹”,并对巴黎手稿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合乎科学的回答。《形态》认为产生异化的深层原因是那种强制性的、固定性的分工,因而发展生产力,消灭这种强制性的、固定性的旧式分工,就是克服异化、走向“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形态》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情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由于消除了那种强制性的、固定性的分工,个人作为个人参加共同体,个人的存在摆脱了对人与对物的依赖,成为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自觉自由的个人。这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成熟的表述。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能力的发展,他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由于专业所限,工资待遇等各方面的问题,人们还无法根据自己的天赋、兴趣,自由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还被动地限制在一定的职业范畴内,甚至有的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因此,选择孩子的最优发展方向,让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孩子自由选择的必经阶段。
  从这一简要的考察已经可以看到,《宣言》关于“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命题,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更不是什么“误笔”、“败笔”,而是马克思一系列探讨水到渠成之作。《宣言》以后,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马克思都未停止这一探索,例如《资本论》就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人的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片面的个人,其自由度是有限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同人占有的自由时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个主体。”所有的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有无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多少,决定了人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占有充分的自由时间,片面的人就可以变为另一个主体―――全面发展的人。人类历史发展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用于谋生需要的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缩短劳动时间的趋势还在继续。人们只要花很少的劳动,便能充分满足需要,从而增加了闲暇时间,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预见未来理想社会时指出:“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在一百多年来的人类社会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即使在当今的西方世界中,人们仍然把他当作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绝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据正是深植于此。
  据史料记载,恩格斯在逝世前一年,卡内帕请他给《新世纪》杂志题词,他考虑再三说我不题词了,就从马克思著作里面找出一句话,也是最欣赏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说,“除此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说明,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主义者奋斗与追求的最高目标。
  人的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任何其他价值都不能与人的价值相提并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本身,要关爱生命,减少人类的牺牲与痛苦。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与要求。生产力的发展(GDP与财富增加)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愿望和诉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主要包括:所有公民均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人的才能在社会助推力和个人努力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各项权益与需求均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人们通过接受教育与工作实践,不断提高文明素质与专业技能,从事个人喜爱的事业。
  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其名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综合过程,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权利”的能力。
&&&&&&&&&&成才先成人
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属性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求个体对社会的服从、认同、强调个体对社会的奉献,体现个体存在的社会价值,同时,必须使个体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人必须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士、农、工、商,君、臣、将、相。教育人成“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永恒属性。教育旨在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社会责任感。毫无疑问,教育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人”与“才”是两个概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如何培养一个“才”,而忽略教育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核心任务。我们应当培养怎样的人?父母应当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从而检视自己培养孩子的目标是否正确。
什么是人才呢?人才就是“人”与“才”的结合。向善、良知、关爱、宽容、同情心,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都属“人”的部分;“才”就是能力、聪明才智、知识技能。两者相加才是“人才”。
  我们还可以简化一下,把“知识技能”简化成“知识”,把“聪明才智”简化成“能力”,把“人文情怀”简化成“人格”。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就“才”而言,单独来看,“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是个“0”;“能力”呢,是知识前面的数字。能力为“0”的话,与知识待在一起还是“0”;能力是“1”,就变成“10”;能力是“9”,得数便是“90”了。这个公式说明:只有把知识与能力搭在一起,才能形成“才”,“才”的价值就会以几何级数上升。
  而如果把“人”与“才”放在一起相比,那么“才”只是处于“0”价值的位置。“才”的价值只有依靠良好的“人格”方能显现,人格的分值越高,人才越有价值。
  &毫无疑问,教育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而“人”与“才”是两个概念,培养“人”和培养“才”的关系可以比喻成
&&&&杯子和水,“水”是各种知识、才华和技术,而杯子是盛水的,杯子的大小,决定它最终能容纳多少水。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如何培养一个“才”,而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核心任务,寄希望于“假大空”且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信仰教育”,必定无根。
所以,人格就像太阳一样,用它的光来照耀“才”;像雨露一样,全方位地滋润“才”。知识也好,能力也好,只有通过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才能生长,才能生机勃发,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整个人类有益。可以这样说吧,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即使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非常出类拔萃的人,如果没有“人格”的成分的话是很难立足的,谁会希望自己的老板、下属、生意伙伴、朋友是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呢?
  如果将人的素质比作一棵树的话,“人”是根、是干,“才”是枝、是叶。或者说,“才”里面的“能力”是枝,“知识”是叶。可现在,一些父母逼着孩子只在枝与叶上使力,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只能造成根与干的枯萎甚至死亡。
&& 如果说,全面发展就是将个体培养“成人”,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话,那么,个性发展就是将个体培养“成才”,成为一个有特长,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成人+成才=人才,就是一个合格并且人特长的人。如果只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孩子将难以获得发展。如果只强调个性发展而忽视全面发展,孩子将失去存在的稳定根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面对学龄前儿童时,态度更要客观、开放。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人格健全、健康成长的孩子。父母不能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让孩子替自己完成未实现的目标。另外,如果孩子真的有什么天赋,家长也应该用平常心去看,而不是就此抓着这项“技能”,对孩子做出过度的要求,这反而容易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让他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父母不要急于为孩子选择“专业方向”,而是应该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游戏式练习”,来让孩子才能突出的一面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来。因为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孩子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是无可非议的。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的希望是否也是孩子的希望呢?孩子能够接受并为此而努力吗?家长应该时常检视一下自己培养孩子的目标是否正确,下面给家长几点建议:
方法一:家长先要有健康的价值观。
对孩子的培养可以分成身心两个部分,即一个孩子要有健康的体魄和独立健全的人格。家长大多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及智力的发展,但在情商教育上没有严格的要求,以致孩子的身心成长未能有全面及正面的发展。文学家老舍的教育方法值得父母们借鉴。老舍先生对孩子的教育坚持这种四种方法:一是没必要非考100分,更不用每门都考100分;二是没必要非上大学;三是应该多玩,才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老舍这种顺其自然的教育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给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家长要培养孩子健康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观念培养、意志培养、兴趣培养等,这些都是心智素质方面的培养,如果这些方面都很健全,孩子就能去开拓自己的世界了。父母没有必要给孩子的未来圈定一个标准,从此将他定格起来,而应该给孩子更自由和宽松的成长空间,让他像普通孩子一样,伴随着欢声笑语自由自在地成长。
把孩子的精神教育全部交给学校是不行的,孩子更多的是从父母身上得到效仿,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教化远远比学校要深刻得多,所以说家庭培养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而孩子的性格可能在7岁以前便决定了。因此,父母在幼儿期的教育方式非常重要。
方法二:父母要了解孩子。
父母在给孩子树立目标之前,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了解孩子。事实上,很多父母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自认为太了解孩子了,于是不知不觉地过早给孩子做了定位。制定培养孩子的目标需要父母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综合素质来考量。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孩子养成一种自由开放的个性,使他们在一定空间内自由发展。其次是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开启人内在动力的钥匙。父母在为孩子定下目标之前,要参考孩子的兴趣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会在生活、玩乐中显露出来。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感到高兴,尽力为他提供帮助。当孩子的兴趣并不符合你的想法,甚至与之相差甚远的时候,也不要打击孩子。为人父母的你一定要记住: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用心去做,才会取得好的成果。
&&&&&&&&&&&
&&&&&&&&&&&&&&&&&&找准孩子的职业方向
据《庄子·列御寇》记载:从前,有个人叫朱泙漫,他跟一位高人——支离益学本事,连千金之家都败了。他学的本事很特别,叫做“屠龙之技”。杀猪宰羊很平常,“屠龙”确实没见过。朱泙漫倾家荡产,当了三年小徒弟,手艺算是学成了,可是,跑到街市上,“无所用其巧”。手艺再精妙,派不上用场也等于零。这就是“屠龙之技”的典故。
职业,同样如此:社会不需要,就死;生活离不开,则生。优胜劣汰,就这么残酷。未遭淘汰的职业,也分三六九等,比如,边缘行业、传统行业、朝阳产业等等。究竟应该选择哪种职业,是每个家长要为孩子把握的。
职业基于生存,却也高于生存。撇开其他高远志向不谈,养家糊口就需要一份职业来支撑。至于生存的好坏、生活质量的高低、精神追求的高尚与否,都是建立在生存之上。
&&&&《三字经》里有一段话非常著名:“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它说的是年轻时读书学习,成人后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事业中,光宗耀祖、扬名天下。职业是人们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手段,找到一份好职业,也就有了生存在这个世上的基本保证。
职业是孩子谋生的手段,每个人都离不开它,因为每个孩子都要生存。职业能让你获得经济上的收入,这毋庸赘言,付出辛苦,拿到报酬,这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情。
职业是孩子人际交往的平台。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过:工作可以撵走三个魔鬼:无聊、堕落和贫穷。通过工作,孩子可以认识许多同事,这些人有可能会成为他一生的朋友。工作也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说通过工作可以认识同事,结识客户或者其他与工作有联系的人物,扩大孩子的交际范围,为孩子的社交活动打好基础。另外,更重要的是,工作还能给孩子提供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单位可以成为一个大家庭,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在这里获得温暖。工作着的人,才是美丽的;工作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职业是孩子人生的支撑点。如果你的孩子有理想上的追求,比如说想成为一名外交家,就需要从事外交官方面的职业;如果你想当一名数学家,就要去相关的科研部门或高校来从事相应的职业;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歌星,那么歌舞团的工作可能是你的最佳选择……这些未来的美好蓝图,无一不需要通过工作来实现。孩子选择什么工作,也就决定了他的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预示着他的前景将会怎样。
职业是激发孩子创造性的源泉。职业是一个无穷创造的过程,它可以创造财富和价值。工作还能提高孩子的技能,增长孩子的才干,增加孩子的人生阅历,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孩子在工作中,从一个经验尚浅、很多事情都不知道的新手,但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孩子的人生阅历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对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情况,你也能随机应变,应付自如。
职业是实现孩子自我价值的地方。丘吉尔曾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特殊的时刻,他就是为此而生。这个特殊的机遇,如果他能够把握,将使他得以完成自己的使命——一个只有他才有能力完成的使命。此时,他将感受到荣耀与伟大,这是属于他的辉煌瞬间。
因此,找准孩子的职业,对孩子的一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职业是孩子,甚至家庭的坚强后盾,明天的需求和未来的变化,完全可以通过工作来解决。
&&&&&&&&&&&&&&&&&&&&&&
人放错了地方就不能实现最优发展
如果找不准工作,那对孩子而言,是非常痛苦的。很多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是你被放错了地方。
  人一旦被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这里垃圾的意思,不是说你一钱不值,而是说你的境地压根就无关你的才能。你纵有用武之力,但无用武之地。是“锅台上跑马,兜不了多大圈子。”
  五七干校中很多干部、很多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他们的农耕水平还不如一个平常的老农。能研究原子弹的未必能煮得了茶叶蛋。北大的教授未必能将农场的猪养得白白胖胖。
  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女研究生苏黎杰做了个油漆工,她的油漆技术的起点和小学没毕业也干这个活的人是一样的。干的活儿无关高学历。那个华中师大人类性学专业全国第三个性学硕士研究生彭露露,虽然,“一般一般全国第三”,因为没有用人之处,和小学没毕业的找不到工作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
  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正如:
  你是一只兔子,却在游泳队任职。
  你是一只乌龟,却在长跑队工作。
  这是让曹操的旱鸭子部队去打水战,是让大宋的步兵去和边疆的游牧部落对抗骑射,是让大学教授教育幼儿园的幼儿,是让高射大炮轰打蚊子,是让扶不起来的阿斗治理国家,是让久居皇宫的平民后的溥仪自己去做红烧鱼,是让鱼目做珍珠,是让大钞做手纸。
   明朝冯梦龙《古今谭概》“俗语云:龙居水浅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又有俗话云:“落魄的凤凰不如鸡”。
  人得其所,这是人生的关键。
  刘备算得上是《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有用武之义,有用武之气,有用武之才,但无用武之地,正是诸葛亮的隆重对策,指出了以西川为用武之地的策略,正是切中要害,从此让刘备一步一步壮大起来。再退一步讲,如果刘备安于“贩屦织席为业”,张飞安于“卖酒屠猪”,关羽安于推车挑担,没有结义后的以天下为自己用武之地的抱负,也就没有了这段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了。
   何谓明智?知人者明,自知者智。正如真理和谬误只是一步之遥一样,天才和垃圾也是一步之遥。每个人,在有了知识和技能储备以后,下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对了位置就是天才,找不对地方就只能如同垃圾。聂卫平下棋很厉害,但比长跑可能不如我们。刘翔跑得很快,下棋水平可能比我们差远了。姚明别看打篮球是好手,比赛写稿子,很可能跟我们差一大截。但他们三个人,都是世界冠军,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然后在这位置上付出了自己的不懈努力。
  说道这里,又想起唐代韩愈的《马说》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你纵是一匹千里马,但是你的处境是“槽枥之间”,而不是任你驰骋的疆场,你就只能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结局了。
  找准位置,你就是一条龙。找不准位置,你就是一条虫。
  当然,要先成为千里马,然后去找你属于自己的“位置”。
  人怕找错行。现在的大学生,到大学读书,一定选择自己喜欢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学深,学透,学精。走出校门,力争做到专业对口,这样才距离做出成绩的目标不再遥远。
  有个“漂母饭信”的故事,在这里提一提。韩信年轻时,家里很穷,经常吃蹭饭。有很多妇女在河边漂洗丝纱,有位老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匀出自己的饭给韩信吃。韩信感激地对这位老大娘说:“达志以后,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谁知这位老人非常生气:“你作为男子汉,居然不能养活自己!我是看着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的,谁指望你报答啊?”就是这位养活不了自己的韩信,却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找对了处所,就是一个将军。找不对处所,就是一个流浪汉。
   “人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有了自身的才干,然后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是走向成功的前提。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结果,不到一星期就回了家。
  母亲安慰她: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你不会教书不要紧,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这女孩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是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了。
  然而,每次女儿失败回来,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
  30岁的时候,女儿做了聋哑学校的一位辅导员,后来又开办了一家自己的残障学校,并且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母亲: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什么总对我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种不好的话,也许能种荞麦。终归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对每个孩子而言,充分认识自我是最关键的一着棋。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我相信,人和动物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比如老虎有锋利的牙齿,兔子有高超的奔跑弹跳力,所以它们都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人们都希望成为老虎,但其中有很多人只能是兔子。我们为什么放着很优秀的兔子不当,而一定要当很烂的老虎呢?”
人的出生、能力本来就有千差万别。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甜脆的好萝卜;假如是一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实心的包心菜。相反,一枝野菊花,硬想成为国色天香的牡丹,那就只能白费力气、徒增烦恼了。
合适的人干合适的工作才能发挥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将千里马用来拉车,不仅浪费了千里马的才能,而且还发现它还不如别的马;但是如果你将千里马放在了战场上,那么它就可以驰骋沙场,尽展其能。&&
中国有一个跳高冠军叫朱建华,瘦高的个子,曾经打破过世界纪录。我们还有一个体操运动员叫李宁,被称为体操王子,他的个子并不高。那么,如果让李宁去跳高,合适不合适呢?他虽然弹跳力很好,但是他个子上太吃亏了,他无论怎样努力,也绝对跳不过二米四。同样,让朱建华去搞体操合适吗?瘦高挑儿,在体操场上肯定不行。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不可能在每一个位置和角色上都做得出类拨萃、声名显赫。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有天赋、环境、际遇上的差异,当听到“某某同事荣升高就”、“某某同学一夜暴富”了,当父母的请不要吃惊,要努力做到“心静自然凉”,犹如如来佛手中的“孙悟空”,纵使别人千变万化,心中也要有“一定之规”。种好自己家的豆子吧,甭管别人家的花生。要着力避开大而全,努力争夺“单项第一”,寻找一颗心灵的“定海神针”,别人的道路虽然精彩,但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从小,安东尼的学习就很糟糕,一直都是班里的倒数第一。所以,高中还没有毕业时,校长就亲自给他的母亲打电话说:“安东尼或许并不适合读书,他的理解能力太差了,实在让人无法忍受。他甚至弄不懂两位数以上的运算。所以,最好还是让他退学吧。”
&&&&母亲很伤心,但也明白校长的苦衷,她默默地把安东尼领回了家,准备靠自己的力量把他培养成材。可是,安东尼对读书一点儿也提不起兴趣,他努力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安慰母亲。但是无论如何努力,他还是记不住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他自己也苦恼极了。
&&&&一天,安东尼跟着妈妈去社区的超市买东西,正好路过一个正在装修的商店,他看到有一个人正在橱窗里面雕刻一件艺术品,安东尼立刻凑上前去,全神贯注地观赏起来。从此以后,母亲发现安东尼只要看到什么材料,包括木头、橡皮等,他都会认真而仔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磨和塑造,直到它成为一件漂亮的艺术品为止。尽管母亲有时也不免为儿子的手艺而赞叹不已,但是她并不希望他因玩弄这些小东西而耽误学习,她认为这只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罢了,不会有什么出息。安东尼很听话,只好继续读书,但同时从未放弃自己的爱好。为了不让母亲生气,他总是偷偷进行着自己的创作。
&&&&最后,母亲还是对安东尼彻底失望了,因为没有一所大学肯录取他,哪怕是本地最最没有名气的学院。于是,母亲就对安东尼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你去走自己的路吧,没有人再对你负责了!”安东尼知道他在母亲眼中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也很难过,决定远走他乡。
&&&&许多年后,市政府为了纪念一位名人,决定在市政厅前面的广场上设置一座这位名人的铜雕,面向社会征求最完美的作品。消息一经传出,很多雕塑大师纷纷献上自己的作品。这可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啊,不但可以得到一大笔奖金,自己的大名还能与名人永远地联系在一起,被全市的人们所牢记。
&&&&最终一位远道而来的雕塑师一举夺魁。在揭幕典礼上,这位雕塑师说:“我想把这座雕塑献给我的母亲,因为我读书时没有获得她期望中的成功,我的失败令她伤心绝望。现在我要告诉她,大学里没有我的位置,但生活中总会有我一个位置,而且是成功的位置。我想对母亲说的是,希望今天的我没有让她再次失望。”
&&&&这个人就是安东尼。安东尼的母亲此时正站在人群中,她喜极而泣。她这才发现安东尼并不笨,只是她没有把他放对地方而已。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味地被统一的标准所摆布,当我们的家长,无视自己孩子的个性时,孩子的潜能就此被抑制在萌芽状态。在家长的责备声中,我们未来的瓦特夭折了,在家长的冷眼中,我们未来的爱迪生陨落了,在家长的讥笑声中,我们的牛顿沉沦了,这些本应该属于孩子的才华与天赋,那些宝贵的非智力因素,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了。
&落叶放对地方,就是养料,废纸放对地方,就是资源,人也一样。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获得人们期望中的成功,那可能就是因为你的孩子还没有找对位置而已。选对最适合你孩子的舞台,走出最适合孩子的路,然后尽情地发挥独特的才华与能力,那就是孩子成功的位置。
&&&&&&&&&&&&&&&&&&&&&&&&&&&&&&&&&&&&&&&&&&&&&&
&认识你的孩子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精髓,也是一种最科学、最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伯乐跑了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备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伯乐相马是一个小故事,然而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有真正发现千里马的长处,才能教好它,使它真正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认识你的孩子,要明确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安德列耶夫说:“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父母应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个性品质、智能结构、知识结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有一个合理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定位,从而找出一条最适合孩子的发展道路。只有找到自孩子的长处,让孩子把精力放在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上,才能有所作为。如果让爱迪生去唱歌,让刘德华去搞写作,怕是出不了名了。研究表明,一个人才如果在与其才能不对口的岗位上工作,其才能将有30%被无形吞没,甚至会一事无成,阻碍事业的进步。
认识你的孩子,更重要的要明确孩子的缺点是什么?有这样一个说法,每个人出生以后,上帝都会在他的脖子上挂两只袋子。一个挂在胸前,里面装的是他人所犯下的过错与缺失。一个挂在背后,里面装的是自己犯下的过失。所以,人们总是容易注意到他人所犯的过失,并习惯性地将其他人的错误装进胸前的袋中,不能忘怀。但是却压根儿忘了背在自己背上的袋子里,装满了自己的缺点。正如富兰克林说:“平凡人的最大缺点,就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巴顿说:“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父母不仅要认识孩子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能认识孩子的弱点和个性局限,能采取相应的办法,克服缺点,扬长避短,方能走向成功。家长一定要明确什么职业是孩子最不擅长的,他如果去做一定会失败。明确什么不能做比明确什么能做更重要。什么都做,但什么都做不好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做。正如那些有经验的花匠在玫瑰含苞欲放时,总是会剪掉它周围的花骨朵。只有“剪掉”不适合孩子干的事情,才能为孩子留一个适合发展的空间。否则,若保留这些枝条,那么肯定会极大地影响将来的总收成。
&&&&&&&&&&&&&&&&&&&&&&&&&&&&&&&&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
&-------“慧眼”确定孩子的最优发展方向
孩子最迫切的需要是----能帮助自己发掘秉赋的成长环境及明理的父母。而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往往优劣不分,盲目施教,甚至错把优势当劣势加以抑制;或者,错把劣势当优势予以褒扬。结果,事与愿违,使孩子在成才之路上,无形之中走了弯道。因此,教子成才必须认真识别孩子身上存在的优势因素与劣势因素,做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
&&&&&&&&&&&&&&&&&&“高考状元”≠“职场状元”
&&&&有机构对中国历届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最后发现,昔日的状元郎们在事业上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成功。在“杰出企业家”、“杰出政治家”,以及社会公认的成功人士中也很少发现他们的身影。据研究,中国《福布斯》富豪排行榜没有一个“状元”……
&&&&&看看这些名单吧:顾炎武、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谁能相信他们各个都是落榜的秀才呢?但这些榜上无名的人在各个方面大有建树,做出了贡献。
&&&&再说近一点的,鲁迅先生。如果按照我们大多数父母的要求和标准,鲁迅先生在日本学习医学期间的成绩,一定会让他饱餐一顿“竹笋炒肉丝”,或让父母玩几次“单打”或“混合双打”。解剖59分,生理63分,物理60分,化学60分……但鲁迅先生回国后弃医从文,在文学方面一鸣惊人。
&&&&另一位文学泰斗钱钟书先生,更是无比凄凄惨惨戚戚,数学这门只有区区15分,后来因为文学方面的才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再后来他写出了名噪天下的大作《围城》。
&&&&再近一点的,网易创始人丁磊,高考成绩非常一般,仅以高出重点分数线1分的成绩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录取;
&&&&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也是校长,俞敏洪,考了三次才上了北京大学,他说:“第一年高考,我英语考了33分吧,差了5分……第二次参加高考,我进步了,外语考了55分,但录取分数线也涨了,结果又差了5分。”拿破仑16岁时,以第42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军官学校,大文豪司各特的成绩一向“倒数第一”,爱迪生小时候被认为“脑筋不好”。
&&&&&这些例子表明,在校成绩优异的孩子,将来不一定能走上彩虹般的人生,学业成绩优秀的孩子将来也不一定有出息。日本教育学者石原登先生曾明确地说,如果依照人的发生因素来分类的话,人可分为“智慧”、“行动力”(付诸行动的能力)、“性情”(人的情操与性质)三种。卓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人聪明,会读书,但行动力不够,有些人不聪明,不会读书,但行动力强。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才能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能了解孩子的个性、兴趣与特长,予以适当引导,这些秉赋优异的杰出人物,便会像火花一样般灿然发光了。如果仍以成绩作为孩子的唯一标准,无法适时发挥孩子优异的才华,那么,孩子的天质可能因此而湮没,而成为应试教育的“副产品”。
&&&&&&&&&&&&&&&&&&&
&名校≠能成才
&美国曾出版过一本书《羊皮纸偏执狂》,对传统的教育观念颇多嘲讽。因为,一般大学毕业证书皆以羊皮制成。所以,作者视众多热衷追求那张薄纸的“文凭主义”、“学历主义”者,为“羊皮纸偏执狂”患者。文凭就像《围城》里的方鸿渐调侃的那样:“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心中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唯有毕业于赫赫有名的“一流大学”,才能顺利登上“功成名就”的富贵殿堂。正是这种心理作怪,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信念更加强烈,进而百般鼓励甚至逼迫子女去争夺求学阶段的全能冠军,扼杀了儿童应有的活泼朝气和欢乐笑声。 
《颜氏家训》以嘲笑的口吻说:“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颜之推亲自接触过这类“文学之士”:书念得不错,文章写得很好,一到正经事儿,还是什么也干不了。说“眼高手低”也好,说“眼低手更低”也好,看来,求学读书的成绩,不能和工作能力画等号。书本,都是间接知识,典型的纸上谈兵。想在社会上踢开场子,还得从头再来,欢笑和泪水都得重新再学。
&&&&&&&&&&&&&&&&&
& 学习成绩差≠没出息&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天,一位校长对一位刚到学校的新教师说:“成绩优秀的学生,你要对他们好一点,因为他们将来可能上清华、北大,出来后会是你的领导;成绩一般的学生,你也要对他们好一点,因为他们将来可能是你的同事;成绩不好的学生,你也要对他们好一点,他们出去做生意,将来校庆的时候回来捐款,是我们的座上宾;逃学的学生,你更要对他们好一点,因为他们将来可能是中国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
&这尽管是一个笑话,但却道出了实情,许多人在参加同学会之后坦言:哪些在校成绩突出的优等生,毕业生,大都成了一名安分守自的公务员;而哪些成绩平平,调皮捣蛋的差生却成了企业家,身价过千万。其实差生总是相对而言的,文学家不一定会五线谱,拳击手不一定会唱歌,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有他最强的一面,每个人总有一项胜过他人。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是个性软弱的应声虫,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可能是处世能力出色的实干家。
   &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教授发现了一个颇令人深思的现象----“后十名现象”,即凡大学毕业后事业上成就比较大的不是大学时成绩好的,反而是班级的后十名学生。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培养了23位院士,学校完整保留了他们高三时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从分数上看,在这23个人中,当时位居年级前十名的只有5人,居于前30%的有15人,居于中间40%的人有2人,居于后30%的人有6人。另据研究,许多高考状元走出校门后,在社会上并没有发展得非常好。多数家长都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将来才会成才,才能有出息。但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都具备多种能力,只是突出点不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只能证明他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这只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策划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都很欠缺。虽然书本知识很重要,分数也很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成才的路上,书本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途径,分数肯定也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成才的关键涉及知识与能力、个性与特长、书本知识和操作能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群论的创始人伽罗华,两次报考大学都以失利而告终;美国美利坚大学主管职业安排的负责人麦本翁所言:“能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大学生。”
然而当前,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单调枯燥的课程、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沉重的课业负担、严厉的考勤制度,这种评价体系使一些成绩优秀的孩子成为幸运儿,只有优生才会被教师看得起,只有优生才有荣誉感,得到各种表扬。却使成绩不好的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副产品,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化,不仅被同伴瞧不起,而且因为影响了许多老师的教学成绩,而常受到如狼似虎的训斥,不会的留不来背,考不好的抄考卷十遍,对于课堂他们无疑于刑场,对于作业他们无疑于重负,他们在校没有尊严,没有快乐。一个活生生的儿童终将变成应试教育下的奴隶。 
   孩子成绩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成绩差,而受到老师的责备、家长的漫骂、同学的嘲笑,而导致的自卑和自信心的毁灭。学习成绩只是体现孩子可以闪光的一面,而在其他方面,如艺术修养、性格品质、个人魄力等方面,孩子们各有各的精彩。一个孩子学业的缺陷,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必定会害他一辈子。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因此,平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和权利,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尊严地成长,快乐地成长。
&&&&&&&&&&&&&&&&
“好乖乖”≠有出息
一个完全自主的人,必须具备如下的特质。诸如:有自我思维的能力、自我安排的能力、努力实践志向的能力等。如果,你是个自我实现的人,那么,你就能成为一个生机蓬勃的人。但是这个人也容易造成和常规背道而驰的现象。譬如上学时,必定经常违反校规,执意于自我理想的追求,而现行的教育应试教育,却要求学生是个“乖孩子”,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遇到自己喜欢的NBA比赛也要准时到校上课,学生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致使孩子的才能不但没有适当的发挥,反而被压抑下来,扼杀了孩子活泼朝气和欢乐笑声。
如果一个孩子很“乖”,不犯错误,那有可能是由于孩子不敢犯错误而导致其不会犯错误,这里面深层的原因更值得家长思考。“乖”孩子会放弃自己的意愿,而迎合别人的愿望,从而失去自我,而不能成为一个实现自我的人。李开复说: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做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还要做讲道理、有主见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却不见得懂道理。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这是新时期对孩子的新要求。
《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作者李雅卿老师说:“不论一个成人多么睿智,只要他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碍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侩子手。这不是说应该放任孩子、鼓励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是说,我们都应该培养自己反省和思辨的能力,随时愿意和孩子讨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生命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和灌输。如此,成人才能重新检视自己的行事原则,孩子也才有合理而清明的成长机会。”
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只要你心里有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才智,就自然地阻绝了孩子独立思考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一个成人,只要心中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精心安排的模式下,沿着父母事先铺设的轨道规矩地前进,丝毫没有自由表达意志的作为。而这种刻意安排的轨道模式,会成为阻绝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只要你心中有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于是你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才智,忙着和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拔河。请好好看看你身边的孩子——他时不时正努力要成为你心中的理想孩子?当孩子在做这样的努力的时候,他就已经交出“自我审视”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他的自信和尊严。
鲁迅先生在谈到“好乖乖”时曾经说过:“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有向驯良之业---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活泼、健康、顽强、挺胸抑面,凡属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又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事情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过分的“乖”,将会淹没孩子的个性,阻碍创造性的产生和发挥。
&&&&&&&&&&&&&&&&
& &“淘气包”≠不争气
孩子的淘气往往表现在不服从,不听话,不安定,好争斗,破坏性等方面,诗人海涅在学校里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劣等生,他讨厌课程,反对盲从。淘气的孩子多数生性活泼,求知欲强,但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不听话反映出有主见,好争半反映出有进取心。他们有胆量,但包含着鲁莽和不良的自信,他们敢于打破框框,有创造性,但若旅途自流,其破坏性也会成为社会不安宁的因素。因此,对于淘气的孩子只要他们不干坏事,家长就不要过多地限制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作家郑渊洁有一段话很精彩:“这是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但也要使孩子的各种不恰当的欲望接受理智的引导和规范的约束,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在于具有能力去克制理智所不允许的欲望。”
有的孩子并不淘气,但一味地贪玩,做父母的不免为其担忧。心理学认为,孩子贪玩中包含巨大的求知目的和对未知世界的追求。正如有句名言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天职,玩耍是孩子的事业。”因此,家长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孩子去玩耍就好了,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把他们引导到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方面去。而不是采取强制的简单的方法制止,应该用更有吸引力的、更有意义的活动去吸引他们。
&&&&&&&&&&&&&&&&&&&&&&&
神童≠有出息
&&&&&&1978年,江西赣州
“天才”宁铂,
2岁半时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经当时副总理方毅的批示,13岁的宁铂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进入少年班。随后成为举国追捧的明星人物,几乎所有的报纸、电视节目都曾报道过宁铂。
&&&&但是这样看似光鲜荣耀的“成功”与“殊荣”并没有让他快乐、自信。宁铂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后并不开心,他对老师说:“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他被安排攻读当时中国科学界最热门的领域——理论物理,他喜欢的是天文学。从1978年入校到2004年元旦后离开科大,25年里宁铂做过许多次“离开”的挣扎,无一成功。
&&&&他被动地接受父母、师长、学校、国家安排的“好事”,媒体把他渲染上神话般的色彩,比如他“七步成诗”。他必须压抑青春期的骚动,好多话不能说,也无处宣泄和求教。他一面极端自尊地努力不让人们觉得“宁铂已经不行了”,一面又极度自卑,特别惧怕失败。
&&&&宁铂曾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这让人不由想起“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在我看来“泯然众人”,做一个平凡而快乐的常人也不错呀,但这位神童似乎连常人都做不了,目前已出家,实在是遗憾。
由于早熟儿童的智力发展比较迅速,很容易使人误解为天赋好,其实,早熟天赋好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早熟儿童虽然“懂事”,却未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方面比别的儿童有突出的表现,只不过在行为、态度一类的表达方式上比同龄人成熟一些而且。对于神童家长更应注重人格、道德、身体素质等基本功训练,孩子才可以成为大有作为的人。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超前灌输各种知识,然而,这样“填鸭式”的作法无疑是拔苗助长,摧残了孩子的童年。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跑比赛,而人生是长跑,在长跑比赛中,赢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开心。中国孩子的所谓“起跑领先”,孩子童年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复返,结果是“起跑领先,终点落后。”所以,“早学多学”并不是一条适宜每个孩子的捷径。正如著名教育家杨东平所说:“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竞争只有对刘翔才是重要的。我们今天的儿童不能赢在起点,输在终点,也确实有很多儿童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
然而家有神童也并不是坏事,有人担心过早开发儿童智力会导致“早夭”等不良后果,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
年开始对1500 多名超常儿童进行了30
年的追踪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这些人的死亡、健康不良、精神病与犯罪率都比同龄人要低;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个在青年后期出现愚蠢行为。这个超常儿童实验组的人到了中年,特尔曼又对其中的800
个男子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早熟不会导致早衰, 这800 人的智力水平仍然是出类拔萃的,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任意选择的800
个同龄人比起来, 几乎多10 到20 倍。
&&&&&&&&&&&&&&&&&&&&&&&&
& 晚熟≠没出息
&&&&德国著名化学家、有机化学奠基人之一李比希,小学时功课在全班倒数第一,在大学预料学习期间,功课依然没有起色,一次校长问他:“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呢?”李比希间竟理直气壮志地答道:“我想当一名化学家。”他的话音刚落,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由于学习成绩糟糕,父亲终于叫他退学,到一个药剂师手下当学徒,据说他干了十个月之后,因为“没有什么用处”,而被解雇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的。达尔文在他50岁时,发表了《物种起源》,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巨大震动。易卜生在他51岁发表了《玩偶之家》而成为国际知名的伟大剧作家。19世纪法国后期印象派的伟大画家保罗.高更,曾在巴黎一家股票公司当雇员,前后大约12年,直到35岁才放弃原本稳固的职业,进入绘画领域。轮船的发明者富尔敦、诗人席勒、物理学家夫累涅尔等,在儿童时代都曾被人当作“笨蛋”。大器晚成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属于生理发育晚,因为其智力发育也慢;有的“开窍”迟,因而不知用功;有的小时贪玩,长大而才奔起直追。
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越快越好。要长成参天大树,就得经历自然界的风吹雨打。那些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草,或者是人工管理得好的树木,往往在面对风雨时显得弱不禁风。古语中有“大器晚成”一说,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很多成大器的人并不是天生具有过人的天赋,也不是靠别人给他很高的起点,他们大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成才与早熟、晚熟并无必须联系。我国我句俗话:“好饭不怕晚。”古代哲学家老子也说过:“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在这里,“大器晚成”意思是大材成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历史上很多伟人都不是早熟的,甚至在儿童时代是很平常的。
从一个人发展成长的情形而言,有人属于早熟,而有人属于晚熟。有人在幼年时期,丝毫没有惹人注目的特殊才能,然而,时机一到,他们往往像火山爆发般的展露潜能。而有人在早年就是人见人夸的小神童,而到了中年却是“江郎才尽”,和普通人无异。中国人喜欢讲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国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不管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还是林肯,这些成就事业的大人物没有一个是少年早慧的。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道理很简单,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什么是起点,什么是终点,从古至今没有定论,在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并没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概念,他们认为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仅应该注重当下,更应该面向未来。“起点”的“赢”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赢”,“输”也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输”,输与赢都是阶段性的。其实,人的一生有许多条起跑线,某一条起跑线上的输赢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往往是孩子健全的人格,那才是使孩子受益一生的优秀品质。
&&&&&每一个孩子的天智和秉性都是不一样的,它不能成为家长不公正对待孩子的籍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应当真正地从“个性”的角度出发,要求家长对每一个孩子的评价也应因人而异。家长应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价值的,都有潜能可开发。信任并重视每一位孩子,以人格的感染力去从事父母与子女间的心灵对话,营造健康的心灵家园,才能激发每一位孩子的人格潜能。&
不同的人才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曾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哈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使命是“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家长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在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从而培养出多能一专的跨世纪人才。
&  &&&&&&&&&&&&&&&&&&&&&&&&&&&&&&&&&&&&&&&&&&&&&&
&&&&&&&&&选择与孩子个性品质、智能结构同向的专业学习
&&&&&&&&&&&&&&&&--------避免高考报考毁了孩子一生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现代化的企业中,有更多的人享有决策的权利,有更多的人必须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也有更多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决定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劳动。所以,今天大多数优秀的企业对人才的期望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如今的中小学生,长大以后就将面临那样的自主创新要求很高的社会。他们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是创业还是加入公司,是学工还是学商……每天面临的都是这些无尽的选择,需要很强的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来对此做出选择。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孩子要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生存、竞争、成功,必须早早地就要学会自主选择。
专业知识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专业知识对于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中取得成就具有很大的作用。专业知识好,本职工作才能做得好。假使你是搞研发的,研发方面的知识要牢靠;假使你是做销售的,要掌握市场营销知识;假使你是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考评方面的知识便必不可少。只有专业知识好,才能抓住机遇以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因此,若想真正有所作为,就需要有好的知识结构。&
高考报考就是选择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知识的问题,可以说是第二次高考,很多人形象地将其总结为“七分考,三分报”,“考得好不好报得好”,志愿填报得恰当否,将直接影响到录取的结果和孩子今后的发展。
当年易中天老师的女儿填报高考志愿时,易中天给了女儿四个原则:第一是兴趣原则,选感兴趣的专业;第二是优势原则,选最能体现自己的优势的专业;第三是创造原则,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不是做简单重复的劳动;第四是利益原则,这个专业最好还是能挣钱的。“因兴趣而有动力,因优势而有能力,因创造而有潜力,因利益创造收益”,这四个简单明了的原则值得高三考生和家长们慢慢体会和好好借鉴。那么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呢?&&&&&&&&&
一、选择专业时,要以孩子的兴趣、特长为出发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内在的心理,足以使工作变得有乐趣。”杨振宁教授认为:“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就容易出成果了。”曾获高考北京理科第一名的杨颂同学的母亲宋兰英说,她从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她认为,了解孩子是最重要的,要“跟着孩子走”。宋兰英的“跟着走”不仅表现为注意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她的更高明之处在于,她总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意图转化为孩子的兴趣,并帮助他获得成功。作为一位有心的母亲,她的成功实践印证了杨振宁教授的经验。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专业,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无疑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
二、选择专业时,要以孩子的智能结构和个性品质为依据。天生万物,各有其用,健而不厌,不离天性。人生也是一样,各显其能,各有其用。我们不妨因势利导,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赏识他们的长处,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所在,并积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功地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在具体操作上,一般通过心理测试和性格测试的方法,使孩子本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寻找适宜自我发展的方向,选择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志愿。
三,选择专业时,要以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导向。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专业之前要先有职业规划,要先知道孩子未来做什么,由此来决定孩子学什么。每个人的个人职业规划都不一样,相应地,专业选择也会有所不同,父母一定要选择那些适合孩子的,而不是选择最好的。要充分考虑到所填志愿实现的可能性及社会的需求。孩子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应以招生院校在当地近3年的录取分数统计为参考,结合自己的实力,正确填报专业志愿。不要一味去追热门。市场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再热门的专业也有就业不如愿的,再冷门的专业也有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并且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没有永远的冷门,也没有永远的热门,高职高专也有好前景。并选择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将来的就业才有保证。
四、选择专业时,要在专业、地区和院校三者之间作权衡。因为上大学,往往是整个城市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你的孩子是学车辆工程专业的,长春有一汽集团,学了这个专业相对容易就业。如果你的孩子要学金融,上海和香港的金融产业是非常发达的。
&&&&&&&&&&&&&&&
选择与孩子个性品质同向的职业方向
最终决定人们做事成功的特殊品质中,智商并非主要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个性)才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优良不性,诸如认真、勤奋、乐观、沉着、刚强、果敢、大度、慷慨、坦诚、谦逊和热情等是上佳的粘合剂和酶母,使人更具爱心和进取心,更具魅力和竞争力。它是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财产,犹如在银行存了一笔巨款,一辈子都享受不尽。不良个性,诸如懒惰、阴郁、自私、狂妄、狡诈、懦弱、狐疑、狭隘和冷酷等则是可怕的隔离带和鸿沟,使人与幸福生活总有一段难以搭界的距离。它犹如蜘蛛网,像铁索似的绑着你,促使孩子走向求名、营利和享乐的道路上去,使人终身受累,最后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个人的性格、兴趣和从事的职业,能够协调一致,那么,这个人就是干对了行,有更大的科学可能性去收获职场的成功,以及实现个人的价值,有效地避免了人们在职场中的盲目选择,也就可能在事先规避了许多职业挫折和困境,比如,感觉情感型的人,一定切忌从事职业写作;而公关公司,或者公司的销售部门,一定要慎重引入直觉思考型的人。2000年以来,在美国,每年都有250多万人接受性格类型的分析,并且,还有超过300万人进行性格类型的训练,其中80多万人顺利进入公司管理层。同时,世界前100强公司在人力招聘、员工沟通、提高组织效能等方面,全面引入了性格类型分析方法。可见,这一分析,不仅对择业者,也对公司的人力部门,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女怕嫁错郎,男怕干错行。”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适合孩子的个性与气质的工作,孩子很乐于完成,并能看到期望,因此,工作干劲就大。如果孩子的工作与孩子的个性不相符,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因此,对孩子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来做,然后为之而奋斗。现在,许多家长都希望在事业起点上帮助孩子走好第一步,或者在职业转折点上做好慎重的选择,结合孩子的特点和长处,少走弯路,回避陷阱,低耗高效地推进事业发展。
要选择与孩子个性品质相适应的职业方向。孩子要想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测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寻找什么工作才适合自己的学识、才能、体格和个性。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个性是个人心理活动中稳定的心理特征,不同气质和性格类型的人适合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孩子选择职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特征,尽量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因为每一种工作都对从业者的性格有特定的要求。与孩子个性品质、智能结构不“合拍”的职业很可能成为其成才的障碍。而与孩子个性品质、智能结构“合拍”的职业,很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前进基地”。一个最有价值的位置,并不一定适合你,不适合你的位置,对你来说就不是最佳位置。要不断地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才能有所作为。亲切、热情、周到、体贴他人的性格比较适合公众服务人员。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善于合作的性格比较适合工程技术人员。开朗、活跃、热情、温和的性格比较适合当演员和从事社交活动。多疑好问、深沉、严谨、求实的性格比较适合治学。勇敢、沉着、果断、顽强比较适合当军事家或领导人。重视自我表达,艺术创作,或情绪活动的人比较适合以音乐、写作、艺术为生。重视以语言影响他人,获取权力和地位的人,比较适合以公共关系、法律、中小企业管理为生。因此,在孩子的职业选择上,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可以以自己的兴趣或偏见代替孩子的志愿,更不可越俎代庖,强迫孩子服务家长意见。
&&&&&&&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品质作职业调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从事的工作不可能一成不变。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的内容、环境、压力、变化、前景等都有区别,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品质和智能结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选择和自我提升,才能最终找准自己最合适的职业。当从事的职业恰好是孩子的兴趣所在时,当然最好不过的;当从事的职业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时,甚至还是孩子十分不喜欢的职业时,就要通过跳行或转业来解决。年轻的时候,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无谓无聊无益的事情,那是因为年轻的生命里有太多精力、太多机会,也并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到真正长大成熟了,浪费不起的时候,就要通过跳槽或转业,寻觅值得自己全心投入的工作,集中精力选择孩子热爱的一件事来做,重新开启成功的大门,人生才能做着出色,做得出彩!
&&&&&&&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鞋子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特大号的并不一定适合你,买大的穿着拖沓,买小的穿着挤脚,只有合适的鞋子穿着才舒服,走起路来才又平又稳。最佳工作不是工资最高的,而是最适合你孩子的。找不准定位,孩子的一生终会碌碌无为。相反,找到最佳位置,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工作,孩子就会有惊人的创造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性格与职业的匹配非常重要。不同的人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如果能够按照性格特点来找工作,那么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通常,人们会认为那些具有性格劣势的人不容易做出成就来。比如说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不太懂得人际交往等等,这些人可能比那些善于表达自己的人遇到的障碍更多一些。事实上,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用武之地,只要针对自己的性格善加利用,同样也能获得成功。
&&&&陈景润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虽然他有很高深的学问,但是表达能力欠佳。在1953年的时候,陈景润在北京四中任教,由于他说话口齿不清,学校拒绝他上讲台授课,他只好去批改作业。到了后来,学校居然以没有适合他的工作为由打发他“停职回乡养病”。最后,他被调回厦门大学做资料员。
&&&&由于陈景润在日常生活中对商品分类不太了解,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因此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常常闹笑话。时间久了,大家都把陈景润称为“痴人”和“怪人”。
&&&&但是,这位数学家并不理会这些。他除了搞好自己的工作之外,每天在属于自己的那6平方米的小屋内,点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演算数学题。当他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后,终于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一成果轰动了全世界。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
&&&&陈景润的性格缺陷确实给他带来了一些不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反而能让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学研究当中。一个内向、不善于交际的人,少了外界的干扰,没有那么多的日常应酬需要处理,反而有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忙自己喜欢的事情,陈景润就是因此得益。他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性格上的优点,专心于数学研究,终于成了世界闻名的数学家。
&&&&陈景润的例子说明,性格并不是阻碍职业发展的“硬伤”。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用武之地,关键看你如何有针对性地去发挥。性格与职业不合拍的时候,就会造成职业障碍。因此,能否找到与自己性格相投的职业,就成了职业规划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优势,尽量找到适合孩子性格的工作,这样就会为职业的成功抢先一步奠定基础。要总结孩子性格的优缺点,合理地进行分析,用科学职业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快速找到性格与职业的匹配点。
&&&&比如,一些个性保守、被动,对于细节比较重视的人,可以从事那些事务性、劳务性、重视细节、琐碎、刻板、繁杂的工作,像会计、秘书、操作员、事务员等。而一些性格开放积极,运作及协调能力出众,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人,可从事一些开放的、多变的、主动的,对口才要求较高的工作,比如说营销、公关、业务、广告、门市、柜台工作等。&在确定了自己的性格类型之后,可根据自己的性格来选择工作。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有了发挥的基础,也更能胜任工作,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成就。性格比能力更重要,如果性格与工作不合,再好的能力也难以发挥。
霍兰德的六种人格类型与职业选择
霍兰德的六型人格的测试是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1959年提出的人业互择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匹配。这一理论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六种类型。
1、现实型:
人格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强的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不善言辞,不善交际。
&职业类型:各类工程技术工作、农业工作;通常需要一定体力,需要运用工具或操作机械。
主要职业:工程师、技术员;机械操作、维修安装工人、木工、电工、鞋匠等;司机;测绘员、描图员;农民、牧民、渔民等。
现实型(Realistic):基本的人格倾向是,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缺乏社交能力,不适应社会性质的职业。具有这种类型人格的人其典型的职业包括技能性职业(如一般劳工、技工、修理工、农民等)和技术性职业(如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
2、研究型:
抽象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筋,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
职业类型:主要指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
主要职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专家;化学、冶金、电子、无线电、电视、飞机等方面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飞行驾驶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等。
研究型(Investigative):具有聪明、理性、好奇、精确、批评等人格特征,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这类研究性质的职业,但缺乏领导才能。其典型的职业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等。
3、艺术型:
人格特点: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具有特殊艺术才能和个性;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
&职业类型:主要指各种艺术创造工作。
主要职业: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演员、艺术家编导、教师;文学、艺术方面的评论员;广播节目的主持人、编辑、作者;绘图、书法、摄影家;艺术、家具、珠宝、房屋装饰等行业的设计师等。
艺术型(Artistic):其本的人格倾向是,具有想象、冲动、直觉、无秩序、情绪化、理想化、有创意、不重实际等人格特征。喜欢艺术性质的职业和环境,不善于事务工作。其典型的职业包括艺术方面的(如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等)、音乐方面的(如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等)与文学方面的(如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等).
4、社会型:
人格特点: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职业类型:主要指各种直接为他人服务得工作,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等。主要职业:教师,保育员、行政人员;医护人员;衣食住行服务行业得经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福利人员等。
社会型(Social):具有合作、友善、助人、负责、圆滑、善社.交、善言谈、洞察力强等人格特征。喜欢社会交往、关心社会问题、有教导别人的能力。其典型的职业包括教育工作者(如教师、教育行政工作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如咨询人员、公关人员等)。
&5、企业家型:
人格特点:精力充沛、自信、善交际,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喜欢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
职业类型:主要指那些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工作。主要职业:经历企业家、政府官员、商人、行政部门和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
企业型(Enterprising):具有冒险、野心人格特征。喜欢从事领导及企业性质的职业、独断、自信、精力充沛、善社交等,其典型的职业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领导、销售人员等。
6、传统型:
人格特点: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的智慧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位;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工作踏实、忠诚可靠,遵守纪律
职业类型:主要指各类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统计报表之类相关的各类科室工作。
主要职业:会计、出纳、统计人员;打字员;办公室人员;秘书和文书。图书管理员;旅游、外贸职员,保管员,邮递员,审计人员,人事职员等
传统型(Conventional):具有顺从、谨慎、保守、实际、稳重、有效率等人格特征。喜欢有系统有条理的工作任务,其典型的职业包括秘书、办公室人员、计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员、出纳员、打字员、税务员、统计员、交通管理员等。
&&&&&&&&&&&&&&&&
选择与孩子智能结构同向的职业方向&&
智力也称智能(intelligence)。智能是一种综合心理功能。迄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广大心理学家公认的定义,尽管许多学者都在不懈地研究这个问题。传统的智力理论相信人的智商是有差别的。某人聪明,就认为那人的智商高。愚笨的人则被视为
“弱智”。20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出版了著作《心智的架构》,提出了“多元智能”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聪明或智能有八种,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能。他认为人有八大智能:1、语言智能。2、数学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身体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智能。7、自我认知智能。8、自然认知智能。&
每一种智能都以大脑的生理机制为依据,有其生物学基础。如音乐智能定位在右脑某一特定的区域,该区域损伤,音乐智能消失。人际关系智能定位于额叶,这部位损伤后,人们会认为他已经变成为另外一个人。有一种早年痴呆症,表现为后脑部受到损伤后,患者的空间辨认、逻辑推理、语言和运算能力大大减弱,但这种病人经常保持良好的风度和举止,并会为他们的错事频频道歉。
  每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智能的组合,因此创造出人类能力的多样性。如一个优秀的小提琴家,除了音乐能力,还需要身体运动的高难度技巧,对他来说,还需要人际关系智能以便和听众沟通,可能还需要自我认识智能。
  儿童大脑的发育正处在成熟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脑功能的动态定位特性和智力多元性,决定智力是全脑功能状态的体现。因此,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适应的环境,促进儿童整个脑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为儿童以后发展打好基础。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势智能。有的人长于语言智能,有的人长于数学逻辑智能。有的人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不发达,但是,他却长于身体运动智能或人际关系智能。
&&&&按照“多元智能”的思路,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聪明,而且“生来就不同”。根据这个结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必须发生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学生适应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方法,而是家长或老师主动适应学生的特点。不是学生围绕家长或老师转,而是家长或老师围绕学生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力不同程度的组合,问题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第二个“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特长发展围绕全面发展转,而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人和人之间有不同的聪明,而且“生来就不同”。是全面发展围绕特长发展转。“当代没有人能够学会需要学会的一切东西。”
既然没有人能够学会所有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学习所有的知识,而应该顺应孩子的优势智能,让孩子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智能是决定孩子在职业中能否取得成绩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职业对能力有不同的要求。这些不同要求的能力总括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1、语言智能强的人适合做社会科学工作者、作者、编辑等工作。2、数学逻辑智能强的人适合做自然科学工作者、会计、出纳等工作。3、空间智能强的人适合做美术设计师、建筑师、工程技术设计人员等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判断能力。4、身体运动智能人的孩子适合做航海师、飞行员、体育教练员、职业运动员、警察。5、音乐智能强的人适合做音乐家、艺人等工作。6、人际智能强的人适合做律师、公员员、中介人员等工作。7、自我认知智能强的人适合教师、护士、家政人员、秘书等工作。8、自然认知智能强的人城市规划家、物理学者、昆虫学家、微生物学家。以上八个方面是人的一般能力倾向(也有一些特殊能力倾向,如音乐、美术方面的能力),也是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
&&&&&&&&&但是许多工作往往需要人的多种智能。如工程师: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研究较多,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发布的《工程准则2000》确定了当前企业工程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11项: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根据需要设计系统、部件或过程的能力;在多学科工作集体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于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方程、求解和论证的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人际交流能力;认识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对终身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有关当代问题的知识;在工程实践中使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而你的孩子只有几项是条件工程师素质,那么,家长就要对其余的几项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举一个例子。小林是个女孩子,喜欢时装,她的妈妈、叔叔也都是服装设计师,所以小林从小就受到他们的影响,而且还希望继承妈妈的事业,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需要较高的空间智能,而小林的强项正是空间智能。可以说,小林已经具备了成为服装设计师最基本的条件。设计服装的时候还要具备细心缝纫的能力,而小林双手运作的能力同样也比较强。但是小林比较缺乏创造力。与同龄孩子相比,她只是中上程度。人际交往智能虽然没有创造力重要,但要成为优秀的服装设计师,这种能力是必需的。因为服装设计师要根据顾客的需要设计出符合顾客要求的衣服,而小林交往方面的能力不算很高,只是同龄人的中上水平,需要下功夫去开发潜力。为了提高创造力,需要培养全新的思维,这时候父母需要为孩子营造出能自由发散孩子思维的氛围。而且为了提高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需要提供孩子与他人多沟通的机会,家长可以多让孩子参加主持人培训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经过培养,多年后,小林终于成了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我认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的这一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
案例:智能测试
下面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18种潜在特长:
  1、能出色的记忆诗歌和电视播放的专栏乐曲,不时会背诵诗歌或吟唱乐曲。
  2、善于观察父母的心情,领悟父母的忧与乐,是个文静贴心的孩子。
  3、善于辩别方向,极少迷路,一起出门不会紧跟着父母。
  4、落落大方,动作优雅,对长辈懂礼貌,遇到陌生人不会害怕。
  5、爱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6、爱提些怪问题,有很多奇思妙想。
  7、给孩子朗读时,要是你更换了经常朗读的故事里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
  8、喜欢自己动手,虽然经常弄坏东西,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后就会熟练掌握。
  9、特别喜欢模仿戏剧或电影人物的动作或对白。有时还会养成父母或亲人。
  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11、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音响敏捷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12、喜欢东写西画,物体勾勒得形象逼真。
  13、爱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和颜色放在一起。
  14、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才这样干的”。
  15、喜欢给人讲故事,而且讲得有声有色。
  16、善于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17、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是某某人”之类的话。
  18、善于判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您的孩子如果第1、8和15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语言才能;如果5、11和16条突出,可能是个音乐苗子;如果6和13条表现突出,说明的逻辑数学方面的天赋;如果2、9和17条表现突出,说明具有了解别人,擅长社交的才能;如果4、8条表现突出,可能是体育运动的苗子。如果3、10和12条表现突出,说明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9、14和18突出,说明能控制自己,自持自重。
&&&&&&&&&&&&&&
&选择与孩子兴趣爱好同向的职业方向
&&&&&曾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纽约曼哈顿教区有位叫汉德&泰莱的神父。有一天,教区里有位病人生命垂危,请他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他听到病人这样说:“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我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会为他们感到骄傲。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说出了这样的话,让神父非常吃惊,因为这名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就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然后开始唱歌。40年来,他用苍凉的歌声感动着听众,换取应得的报酬。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流浪歌手的工作卑微,根本不值得一提。但流浪歌手的内心却是快乐的,甚至比一些拿着高薪的白领生活得还无悔和精彩。因此,我要告诉大家的就是,如果不想这一生留下遗憾,那么对于择业,请遵照两点:第一,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第二,想办法从中赚钱。
&&&&这两条道理简简单单,说起来容易,但世上能做到的却并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但这些爱好和追求并不都是轰轰烈烈和收获利益的,所以有时被世俗粗暴地扼杀在摇篮中。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画画,但父母觉得当演员有前途,便强行改了他的志愿;有些原本在大公司上班的金领辞职去贫困山区支教,去做自由摄影师,便会有人站出来说他们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是吃饱了撑的。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做喜欢的事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是人生一大快事。心里有追求有梦想,对学习也会产生神奇的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底洞孩子成长方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