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思主义揭示了什么规律

马克思主义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三大规律
范文一: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规律今天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获益匪浅,其中老师就其中几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作了详细解析。如,开始就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仅仅是事物之间,更是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我们往往喜欢走向一个误区就是只看表面,忽略内涵。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联系有客观性、多样性、普遍性,不管是浩瀚的宇宙还是微小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都市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如在当今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认为的割裂历史的联系,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谈到马克思的辨证论的时候,老师总结其辨证论有两个总特征,即是普遍联系的和永恒发展,所谓的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定之否定。社会是一个大系统,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如何来协调处理其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首先,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相互作用,必然相互影响、产生运动、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瞬间消失的事物也有过程的,我们要在过程中去认识、把握事物,如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马克思观世界是站在实践的角度上出发,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论、自然观,其历史观集中体现于站在社会实践的角度上,看待分析人类社会,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人类历史的变迁中总结一般规律,看到人类历史的进程。但其总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我们不能抽象的看待事物,认识事物要从个体出发、从而抽象到一般,再作用于个体,列宁说得好:“个别就是一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个别表征着一般,普遍性予于特殊性之中,然后谈到事务所具有的矛盾性,既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啊,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在外面生活了多年的学生与其父母之间的环境之别,造就了距离。如一个经常与公检法打交道的人与一个书生之间形成的品格或气质就有显性差别,一个较为刚强、声音洪亮;一个较为柔弱、声音微弱。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其他规律的根本现象,其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如在文革时期,把矛盾扩大化而引起悲剧。与此同时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的发展离不开另一方。其内在统一的,黑格尔在其《小逻辑》一文中曾论述过:“一方只有与另一方联系上才能获得其本质”如我们对物质进行定义的时候,可以从其对立面来认识,如鸟鸣山更幽,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义的,但我不知道什么是不正义的,再如,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定义的时候参照资本主义。如运动就是相对于静止而言,但从根本上来说,运动和静止是统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芝诺的形式逻辑产生的悖论,如:“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斗乌龟”这种形式逻辑必有一个对的、一个错的,矛盾不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质量互变规律,所谓的质是指使屋内的规定性(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和理由),也可以说是事物的内因,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我们把握两点论和重点论。但其度就是临界点,做事要适度,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不以成千里。辩证否定的观点就是,事物有其自身肯定的地方,也有其否定的地方。事物内部否定促近事物的发展,但不是全盘否定,继承其合理性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即是发展的联系的,哲学所认识的对象不是直观的对象,而是抽向其共同本质的。所以我们不能从意志、观念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抽象的东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必须与具体事物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就是建立于实践基础上,经受实践的检验这种从个体到一般再到个体出发、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力。其中缺少不了实践,斯芬克斯之谜就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认识自己,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人必须实践,人改变世界的能力就是生产力、但是,人不是向鲁宾逊那样,认识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从而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需要调整,首先,是因为其调整的对象存在,最近,说人的生态危机,是人的不道德性所造成的,说没有把自然看作是与认同等看待,说是人性出现了问题,主张回到原始社会那样,只需要产生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其实这是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不是靠道德来解决的。导致了对自然的异化。原文地址:
范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是推动事物量变和质变。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坚持内因论反对外因论,又要反对忽视外因的片面观点。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反对把两者剥离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④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与方法论意义事物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分清主次,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⑤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中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内容: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2)量变质变规律①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认识量的意义: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韵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②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内容: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与形式,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③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意义: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观点,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上,即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3)否定之否定规律①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坚持批判继承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②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坚持事物变化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与方法。阅读详情:
范文三:马克思主义(三大规律)论文说说我对三大规律的一些认识首先我想用这样一张图来阐述我认同的三大规律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康德曾给过这样的阐述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最表象的规律,也就是最感性的部分,对立统一则体现出对事物具有一定了解,可以称之为知性,而否定之否定作为一种自我否定,向对立面渐变的过程,被提升到理性的层次。这就好比是图中球体的三层结构,代表了对事物认识水平的三个层面。另外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其斗争性和同一性促使矛盾的一方不断向对立事物转化,所以事物的发展更近似于一条上升螺旋线,环绕着中轴徐徐上升,或者像是一条波浪线,二不可能想直线一样,一蹴而就地达到哪个点。《易经》就用两种对立力量——阴和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太极八卦图更能体现出一种矛盾对立双方既对立又依存的直观感。蕴含“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含义。德国哲学家G.W.F.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比如说战机发展就充分说明这点,战机发展的方向主要有追求航速,航程,载重量(主要是载弹量)与隐身效果。战机的航速由最初1910年法国人Leon Morane驾驶的单桨固定翼Bleriot XI达到的106 千米/小时,再到1941年德国飞行员Heinrich Dittmar驾驶Me 163火箭式歼击机突破1000千米/小时,又经历半个多世纪记录记录又再次被美国人抬升7700 千米/小时。这期间推动战机航速火速提升的目的无非就是,和其他战机搏击时,航速快的更灵活机动,是使自身被击落的概率更低以及其中一段时为了躲避地面部队的侦察和炮火。直到雷达和导弹的出现又再次激发了战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因为简单的航速提升已无法抗衡雷达的侦查和导弹的拦截,所以隐形性能又成为各国新一代战机必不可少的重要属性。而隐形技术有必然推动雷达侦察技术的发展,二者在对立中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对方的发展的过程,揭示出对立统一规律才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再比如,物理实验报告,我们大学生们再熟悉不过了。它的发展过程就能很好地把三大规律涵盖进来。万事开头难,不错,第一批做物理实验的大学生由于手头没有像样的模板用来参照,只能硬着头皮去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摸索如何去写实验后的报告总结,大家最终拿出来的报告也是五花八门,当然老师给的分数也是大相径庭,因为很少有人第一次写实验报告便面面俱到的。这就是产生质变之前必备的量变过程,到了后来几批大学生 手上有了前辈们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比较,之后取各家之长,总结出几分格式非常严谨,处理过程简单有效的优秀实验报告,一番比较对立统一,得出的成果实属不易,为后来千千万万的学弟学妹点亮了漫漫长路中的路灯一样,意义非 凡。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只凭依样画葫芦的本事便拿到相当高的实验报告分数,所以了批改的老师们逐步逐步提高了对报告的要求,给毫无亮点的报告的分数骤降,反馈到学生那里,自然是反思求变,所以又有很多学生大胆使用新方法,或借助新工具区处理数据(如引进计算机处理等)虽然有的有失,但通过自我反思总结,结合其他分数较高报告中采用的方法 ,最终拿出一套近乎完美的处理报告,其中便隐隐有一种利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味,向对立面转化,汲取先进之处完善自己。用三大规律可以很恰当地解释几乎所有现实问题,有心的话处处皆如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眼中的自然规律也不正蕴含于此吗。阅读详情:
范文四: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规律2013年5月理论学刊May.2013第5期总第231期TheoryJournalNo.5Ser.No.231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规律’杨先永,盛红梅(山东建筑大学法政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固有的、稳定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时代、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互作用推进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时俱进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武装群众、为群众所掌握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规律。前者为基本规律,包含后两者;后两者为第二层次规律,从属于前者。这三大规律都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都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在当代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规律[中圈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3)05—0008-0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是多方面的,如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规律,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化过程中,从当初只为少数中国思想家掌握的科学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群众的关系来考理论,发展成为中国亿万人民群众掌握和运用的思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三大规律自始至想理论体系,从而产生巨大物质力量的规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含时代化、大众化的中相互作用推进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规律,简称第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化中的时代化、大众化;一规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规律——与时俱进的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时代大背景律,简称第二规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规律——武装下的、体现中国时代特点的、.回应中国时代需要、解群众、为群众所掌握的规律,简称第三规律。答中国时代课题的中国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规律的内涵及相互是由中国人民群众作为主体推动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关系在中国的大众化。同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国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规律,包括三个方面的背景下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由当代的中国人民群众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推动完成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当代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掌握当时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大众发挥制约和推进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践相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规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会停留在一个环节上和一个水互联系:一是它们揭示的内在关系不同,第一规律揭平上,而是循环往复,不断演进,渐次提高,产生和不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关系;第二规律揭示断丰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指导中国实践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的关系;第三规律揭示了取得新成就,使理论和实践不断在新高度上得到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它们地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规律,是指在马克思主位、作用不同,第一规律是基本规律或最高规律,在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具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国际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领域自始至终发挥作用,并对的中国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它规律发挥决定作用;第二规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回答时代课题的规律。马律、第三规律是第二层次的规律,体现、遵循、从属于本文系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一zz—ZF—01)的阶段性成果。8阅读详情:
范文五: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之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之三大规律华图教育导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似比较晦涩,我们很多学员在复习时容易进入误区,跟着马哲一起晦涩,纠结于马哲的某些概念,在我看来大可不必,我们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知识点辩证法时,只要把握好其最基础的知识点就可。以下由华图教育李小舟老师给大家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知识点,期望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其中重点掌握其中包括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质互变规律,辩证否定观。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发展的动力、联系的根本内容)①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结,不能脱离彼此。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做到: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二是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普遍性启示:看问题做事情要关注事情的实质和共性,不能被一些表面的现象的东西所蒙蔽。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特殊性启示:要求我们做事情看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地生搬硬套所谓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要有针对性。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两点论----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矛盾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到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质变量变1、度是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指出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2、从质到量: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由此不断前进。这一点应作为重点复习,请广大学员要在此处下功夫。而其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其特点是: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此处很可能考到关于创新观念,即创新思维。如果涉及关于创新的内容可记忆以下两点;(1)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2)创新要求我们要学会创造性思维。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之三大规律内容,请广大学员加以重视并在实际考试中会灵活应用。阅读详情:
范文六:马克思主义辩证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的现实意义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告诉我们看问题要辩证的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懂得找出矛盾,并分清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切不可因小失大;万事万物皆有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善于找出并利用其中的联系,既要正确利用其肯定的一面,同时对其否定的一面也要予以重视,不可以偏概全,错失良机。关键字:辩证法三大规律
否定之否定 肯定楚人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显然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不因有矛盾退缩,认真的分析,带着积极地心态去迎接,进而研究出事物的发展之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正是爱迪生的不畏矛盾,积极探索,才解决了灯芯的材质与温度的矛盾,进而有了电灯的发展。要正确认识矛盾,就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任何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排除逻辑矛盾,另一方面要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就网络而言,本身网络是无害的,甚至可以说让我们受益无穷的,网络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省去了很多繁琐的步骤让我们卸下伪装,真诚的面对他人、适度的游戏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让我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在另外的世界里找回平稳的心态,但由于某些人的私心,使得网络变得凶险万分,网络诈骗经常在午夜惊醒熟睡的人们、网络色情毒害着茁壮成长的祖国的未来、沉迷网络游戏使得懵懂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却不自知,,,,正是这种矛盾,促进了网络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不断丰富网络内容的同时,加强对网络使用的管理,譬如当你玩游戏时间过长时就会有温馨提示告知你该休息休息了、当你可能误入不良网站时会有弹框提示、当可能有诈骗时会提醒你三思而后行等等,这些举措在矛盾中被实践,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世间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联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联系。正如罗伦兹所说,一只在巴西丛林里扇动翅膀的蝴蝶会在大气中激起几个月后有可能改变伦敦天气的小旋风。细节决定成败,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现在所做的一些不起眼的事,哪怕只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会对未来有什么影响。“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是西方的一首民谣,从一颗钉子的缺失进而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发人深省,继而联想到如今大学生的招聘,主考官可能无法在众多专业知识很硬的人中挑中你,但良好的面试表现、干净整洁的着装、得体的举止谈吐会给自己赢得机会,从而在众多优秀的人中脱颖而出。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都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离开了联系便没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正像割下来的手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一样。个别事物可能不具有某些特定的联系方式,却不能没有任何联系。再如人,人是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的,但却又不是完全的独立体,他需要进食,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提供基本的住所庇佑,需要与人交往,将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进而获取最新的世界动态及更好的生活,《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流落荒岛,独自一人生活,没有人类的陪伴,甚至连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都散失,星期五的出现使其重新振作,有了同类的陪伴,通过交流减少压抑感从而找回信心,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已不罕见,近期的室友投毒事件,震惊了世人,回想起以前的马加爵等事件,警醒世人,良好的沟通与个人的素养宽容大度的气量完全可以避免这些悲剧。人类社会一直在进步,在发展,我们承认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但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我们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将历史铭记于心,细细评味历史,从中发掘出闪光的部分,牢记教训,带着伤痛迎接更美好的未来。Every coin has two sides.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它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通过否定,即事物自身发展中否定方面对肯定方面的扬弃,事物改变了原来的存在形式和性质,由某物变成他物,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但是,在否定阶段中,只是事物的否定方面获得了片面的发展,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并未彻底解决,事物的自身发展还未完成。由于内在矛盾的发展,作为否定事物的他物也必然被否定,否定者又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否定,矛盾双方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事物的发展道路具有起伏性和曲折性。例如货币和资本之间的转变,经过上百次的转变后货币才真正成为资本。要想让事物更好的发展,我们就要正确的面对前进与曲折,我们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承认道路是曲折的,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正如革命中有成功与失败、高潮与低潮,建设中有发展与调整、速度的快与慢,战争中有进攻与防御、前进与后退……我们的一生都在否定中度过,在受教育阶段,中学否定了小学,大学又否定了中学…最终死亡否定了我们的出生,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首先经历的是肯定阶段,我们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然后是否定,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锻炼我们的各项才能,最后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我们要掌握的更加全面,不仅要学还要学会、学懂,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教会我们该如何生存,更是给我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的方法和方向。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韩非子》《礼记》网络材料阅读详情:
范文七: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三大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谈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三大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郑义苗摘要:马克思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对我们理解现实生活和认识世界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三大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现实提出自身的一些理解。关键字:马克思主义
对立统一规律
质变量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一部经历了160多年历史残酷检验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我党的指导思想。马哲中提出的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观点等等。都是非常经典也具有很大实用性的,对于我们理解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建立起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提供一整套完备的方法。同时我也坚信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最高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在将来实现的。读完马克思主义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的超前性,如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阶级剥削雇佣工人,占有剩余价值的本质。而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积累必将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最终被社会主义所替代。其次马克思还超前性的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这也是让我最震撼的),提出了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过程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并呈现周期性。而且新时代的经济危机表现出周期更短,持续性更久,破坏性更大,涉及面更广的特点。这也是08年金融危机出现后,西方掀起马克思热的原因,因为马克思在160年就已经提出了经济危机的完备理论。同时对于目前的国际形势,欧债美债危机的升级,欧元区面临解体,英国,爱尔兰,冰岛,迪拜等国家面临着破产危机。种种迹象都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劣根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马克思都是值得一遍一遍细细品读的。由于马克思有太多值得学习和深究的知识: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可以谈生活中的唯心主义现象;实践的重要性理解,对我们一辈子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还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我们判断自己的感性面和做理性的决策有很大的理解意义;都很经典,我今天就只选取其中的一个小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来细谈我的收获。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含义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而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的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或趋势。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这两重性既区别又联系。区别在于:矛盾的同一性是相互吸引,斗争性是是相互排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即任何时刻都无条件存在斗争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即是需要参照系的。联系表现在: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是包含对立差异的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与条件,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所以我们要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统一中把握斗争。矛盾的这两个性质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同时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这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理解了矛盾的两重性,我们再来看看矛盾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既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同一性的作用:矛盾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的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这在我们日常的与人交往中有很好的体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而每个人都在性格上,生活方式上都会有很多差异,各自的优势也不一样表现为斗争性,所以我们在交往中,在斗争中(优势的不同)中把握同一,学习双方的有利于自身的优势,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紧紧抓住对方的不足(斗争性),这样就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是要包容,学习彼此的长处。斗争性的作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在我们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学习上的相互讨论或争论,通过争论擦出思想的火花,集思广益,对所要理解的问题或自己的能力又了质的飞跃。二.质变量变规律“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本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是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是把相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只有正确地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作用。质和量的统一就构成“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质合量的一个限度。在日常生活经常会提高一个“适度原则”,做人做事的一个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了解了这三个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马克思提出的“质变量变规律”的内涵: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质变的基础上又展开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的实际意义是很大。就比如说我们学习知识,首先需要每天努力地学习,长时间的积累知识,形成知识量的量变,等有了足够多的知识储备之后,把知识与知识之间融会贯通,就会产生很多新的知识,这就是质变,是必然结果。同时这个规律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物不要急于求成,需要先慢慢完成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中的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认识这个规律,对于我们自我情绪的调节有很大帮助。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或者做一件事情前期做的很快,到后来做不动了,产生自我否定。这时我们要想想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就是螺旋式上升的,曲折前进的。第一次的否定,只是暂时的停顿或倒退,所以当我们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就应该静下来,攒足能力,为第二次的否定完成量的积累,最终完成质的提升。就像毛主席为共产主义描绘的前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四.总结我们每个人,或处在自身的不同人生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要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在转折点上要面临人生的选择,以及自身发展方向的判断和需求。理解了这三个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处境,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更从容的制定应对策略。我们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中最关键的转折时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就要求我们能够加强自控能力,经得住考验,从而建立起完善、积极的人生观!阅读详情:
范文八: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日 10:31
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对立统一规律一、基本概念: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二、重点难点辅导: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2、矛盾问题的精髓: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基本概念: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分析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3、规律及其属性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第二,现象不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属于主观领域的问题,而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但假象容易引起错觉。第三,在表述现象范畴时,注意用语的准确性。现象不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现象总是要表现本质,而不能表述为反映本质。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基本概念: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二、重点难点复习:1、两种否定观的对立注意:辨证的否定特别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否定不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是扬弃。2、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特点注意:掌握这条规律要正确理解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最早是由列宁提出来的,他在《共产主义》一文中批评匈牙利共产党员库恩·贝拉时写道:“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后来毛 泽东在《矛盾论》中又重申了列 宁的这一思想,他写道:“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而世界上一切事物不仅充满矛盾,而且每一事物的矛盾又各有特点,如不进行具体分析,既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更无从谈起。毛 泽东在《矛盾论》中论述了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一般性原则,这就是:分析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矛盾的特殊性;研究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即研究过程矛盾的特点;过程中矛盾的各个侧面也是有各自的特殊性,要注意加以研究;一个过程在其发展长途中常常又分为若干阶段,而每一阶段上矛盾的特点是不相同的,要认真分析研究;阶段上矛盾着的各个侧面也是各有特点,不可一律对待,亦须作具体分析。只有对客观事物作这样具体的分析,方能正确认识事物,才能订出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案;才能分清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从而进一步制订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坚持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就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就是说,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研究中,要反对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只了解一方,而不了解另一方;只知局部,不知全体。所谓表面性,就是不知道深入事物内部去精细地研究矛盾的特点。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方法,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根本对立的。这就表明,违背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原则,也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具体的革命实践结合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不断获得新的生命。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的普遍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扩散工艺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看事物的特殊本质而同其它事物区别开来.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活灵魂.因为:(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区别事物的前提;(b)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其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才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c) 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具体矛盾的正确方法.阅读详情:
范文九: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个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原因和结果: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能性和现实: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联系的观点: 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发展的观点: 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一分为二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阅读详情:
范文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规律研究【摘要】信仰是信仰主体对世界及人生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个体或群体奋斗、团结的精神基础和动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信仰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当前多元化时代,准确掌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科学分析总结不同年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规律,是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关键词】多元化时代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规律在当前的多元化时代,信仰问题、政治关注和参与问题、宗教传播问题、网络自组织问题、高校有组织群体影响问题等,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热点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信仰,因此,深入探讨和挖掘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规律,对于帮助学生破解成长难题,提高大学生成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阶段性变化现状及规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随年级变化呈现出“V”形变化规律。笔者通过对华中某高校进行的调查发现,就总体而言,大部分受调查学生具有比较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年级变化而言,受调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呈现出“V”形变化规律,大一、大三、大四年级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整体高于大二年级。为准确把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笔者选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关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在信仰马克思主义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分为“非常信仰”、“一般信仰”、“不信仰”和“说不清”四个选项方面,结果发现,选择“非常信仰”和“一般信仰”的四个年级受调查学生比例分别为84%、76%、82%和87%。①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看法,四个年级分别有83.7%、72.1%、78.9%、81.4%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这些思想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调查情况显示,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方面和政治关注方面,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评价、对党的方针政策拥护程度、对政治的关注程度以及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等方面,大一年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大二年级,而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则逐渐提升,四个年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变化整体呈现出明显的“V”形变化趋势。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政治辨别能力随年级变化不断升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衡量大学生马克思信仰是否明确的重要依据。据调查,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表示能够“很好”掌握和“一般”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各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64.7%、67.1%、78.8%、82.2%;表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掌握“很好”和“一般”的各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74.8%、72.2%、82.5%、85.9%。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考察中,笔者发现,赞同我国发扬民主的最主要方式是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72.2%、67.2%、77.9%、81.2%;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各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81.3%、74%、86%、87%;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各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78.3%、75%、82.4%、84.1%。可见,多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随年级变化而不断上升。政治辨别能力是大学生从政治上分清是非的关键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问题上。根据问卷调查,在“大学生参与罢餐、罢课与政治有关”问题上,只有34.2%的大一年级学生认为这些行为“与政治无关,只是为争取个人权益”,而这一观点在大二、大三、大四三个年级学生中则分别为38.8%、37.9%和46.2%;在“遇到有人以短信或网络方式通知你参加罢餐、罢课活动”问题上,48.9%的大一年级学生会选择“坚决反对,并将此消息迅速上报辅导员等相关人员”,而表示将采取同样行为的其他三个年级学生比例则分别为53.8%、56.7%和61.2%。可见,即使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多元化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是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增强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规律的原因分析多元化时代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阶段性变化规律,它一方面根植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特殊规律,另一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师紧密相关。大学生成长的阶段性问题是制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和确立的内在原因。大学生成长是诸多阶段构成的整体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主要问题都根植于大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这一基本矛盾之中。这一基本矛盾使得大学生许多行为,包括信仰行为常常处于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之中,一方面他们希求能选择正确的人生信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信仰重要性和政治复杂性的足够认识,因而往往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蚀。所以,在一年级时他们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抱有浓烈的热情,又会不时产生难以抑制的怀疑和抵制,这一时期的信仰选择激情而多变,但是随着年级上升,他们的信仰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现实考量因素也在不断增多,由此所产生的信仰选择也就相对稳定下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是制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和确立的外在原因。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会在人脑中自发产生,而需要通过系统的、持续的外界灌输才得以形成。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活动中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四个年级学生中,从不缺课的有73%、46%、47%、51%,经常参加活动的有53%、38%、41%、49%。以上数据说明,虽然大多数同学都能理性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仍有部分同学对此类活动态度消极,这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内容枯燥、教育方法单一、教育理论与社会现实脱节等问题。与此同时,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学院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内的专职教师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四个年级学生比例为37%、33%、34%和40%,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较大的四个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37%、30%、31%和30%。可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于教育对象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极大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及建议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多元化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随年级变化呈现出“V”式规律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政治辨别能力则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升高。根据这一特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分层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教育既要看到信仰本身的层次性,又要看到受教育者构成的层次性。信仰一般是对某种理想的把握和认同,其作用在于给予终极价值目标上的动力,而理想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四个层面,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渗透在大学生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之中,而不应单独成为一种抽象的、不可接受的、遥不可及的空洞说教。要分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教育对象的成长是分阶段进行的,他们在每一阶段所面临的成长任务、具有的成长特点各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有立足于大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任务,才能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心上。比如,根据大一学生适应性转换问题,应着力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的诸多转换结合起来,应充分考虑并牢牢抓住大一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激情,引导他们端正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仰教育。要切实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相互作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注重营造人文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感受国家巨变的过程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着力打造既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有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有独特自我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以发挥他们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总之,在当前的多元化时代下,了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阶段性变化现状及规律,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化规律的原因,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于健全大学生人格,培养大学生思想意识,提高大学习自觉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为成都理工大学讲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项目“依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SD194)注释①本文的数据全部来自笔者对华中某综合性大学的问卷调查。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