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唐大运河故宫初一开门吗吗?

随唐大运河一事_泗县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3,775贴子:
随唐大运河一事收藏
今下午,我地随唐大运河,申遗工作迈出大进展,下午3时左右,县委,和省中央的陪同下把联合国申遗工作组,带到我地视察,申遗工作基本结束,结果如何跟踪报道!
web/Java报表工具,会用Excel就会开发报表超级易用,且支持中国式报表。
顶顶顶   --来自笔屁机百度贴吧客户端
终于好了!!!
——来自大哥大手机贴吧客户端
真假没用,加分百度
2逼-zF不关心民生下浪费钱有毛用
好的话剧,坚决不能错过,价格也很重要!
4L公然调情是闹的哪样啊
想一想4--5年前的石龙湖湿地,在幻想一下4--5年后的隋唐大运河,是一样一样的,一个吊样的。
wj会不会带人家里搞强拆,会不会带黑社会来打人,有点怕
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简介/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唐代诗人作诗道:“”()但是隋朝大运河在其后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被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取代。
隋代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中国华北,尤其是中原地区,在平定南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待开皇九年(589年)三月平定南陈后,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北方,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最终形成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扬州、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山阳渎和连接而成,西接大兴,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长折今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使得民怨沸腾,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组织到江南巡游,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因之一。
背景/隋唐大运河
中国有许多大河,
但除了额尔齐斯河与澜沧江之外,全是由西向东横向流动,没有一条南北纵向的大河,这是由亚洲东部的西高东低的基本地势所决定的。在这些河流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的愿望。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上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无疑对军事行动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当政者便于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隋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
但是,大规模的修造,还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
条件动机/隋唐大运河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
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③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历史沿革/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称谓,是元朝以来以北京为首都的裁弯取直改道后形成的运河,其称谓是元朝以后的运河。但在大运河的整个形成期间,仅是一个历史阶段,也即大运河的最后阶段。开凿于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89年,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条河北始临清,南到东平路(今山东境内)的安山。又从北京到通县间开了一条通惠河,与原有的旧河道沟通。这样一来,由杭州到北京,就可以不绕道洛阳,直接到达。而隋朝开掘的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未加清理,逐渐废弃了。元朝开凿的河道,称之为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较隋朝大运河大幅度东移,依然是连通北京和杭州,却只有1794公里,比隋大运河缩短近800公里。这就是所看到的大运河。
大运河开凿的初始阶段:为公元前486年的东周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工,开挖了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引长江水入淮河,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全长170公里,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一半干涸,一半有水,那么,隋唐大运河则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修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此为下半部;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之”字。 形成
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统一中国,从今淮安至扬州,开山阳渎。后又采取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的取直整治。大运河的形成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即位,为巩固国家统一,更好的控制江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物资为中央政府掌握,更由于隋中央政府对江淮经济的依赖,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离开京都长安,到洛阳考察。605年即力排众议,下令着手两项重大工程:一是将首都由长安迁往洛阳;二是征调民工百万,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通通济渠和永济渠。
用200多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通济渠公元605年开凿。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
永济渠公元608年开凿。利用沁河、淇水、卫河水源,引水通航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涿郡(今北京)。
610年,继开江南运河。开通扬州、镇江至杭州段,长400公里。这样,从首都洛阳到江都、到浙江杭州全长1700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畅行无阻。
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后来的各个朝代,从维护统治阶级切身利益出发,都继续使用和修筑了大运河。
而在这条水运大动脉中位于洛阳盆地的洛河,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她是这条大动脉的核心,隋都洛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御河。同时也是千年古都洛阳之御河。
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公元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到了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在洛阳立德坊南营建新潭:“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在洛河上是“漕船往来,千里不绝”。
由于大运河的通航,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沿岸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运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江都等重要城市。
北宋时期,首都在开封,洛阳为西京。洛河水运仍很发达,是洛阳、陕西、河东向汴梁运货的交通枢纽。隋唐大运河&改道
元代以后,国都变迁到北京。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依然使用隋运河。航运的目标也由洛阳转到了北京,然而,隋运河就纵贯南北来说,并不很直,而中洛阳偏西,实际上是拐了一个大弯子。这条航线费时费工,运价也高。忽必烈因而意识到,只要开出一条直通南北的河道,就是一条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益的人工长河。元代便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的大改道,缩短航运里程900公里,形成了自元代以来的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遗址)遗存&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是古代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象征,统一的象征。这条黄金水道在巩固国家统一、繁荣沿岸经济、促进南北交流和沿岸城市兴起与发展等方面立下了不朽功勋。特别是在隋、唐和北宋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洛河沿线留下了丰富的遗存,见证着昔日的繁荣和历史的厚重。大运河洛阳段,将成为洛阳新的旅游专线和热点。
洛阳天津桥: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在汉魏故城(今偃师)以西9公里处重新选址营建洛阳城。为了保证在洛水两边重建东都的物资供应,在洛水上兴建了天津桥。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银河,把京城看成天帝的皇居“紫微宫”,天津喻为天上银河的渡口,“天津桥”&喻为天上银河的桥。
天津晓月:大运河的开凿,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到长安,东至大海,南达余杭,北抵涿郡的水上交通,洛河的漕运已经非常发达。每当凌晨时分,晓月还挂在天空,天津桥上的行人就熙熙攘攘车马如流了。无怪乎唐代诗人刘希夷写道:“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真是写景如画。唐宋诗人有不少歌咏天津晓月的诗篇,历来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通济渠西段:位于东至黄河南岸,西至隋都洛阳的运河,属古洛河的组成部分,古今多称“洛河”或“洛水”。伊河、洛河汇流后称伊洛河,但多称洛河。曹植著名的《洛神赋》即为洛水之神而作。在大运河段的细分上,此段还称为“阳渠”。
“阳渠”之称谓: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考证及分析,可以判断为:“渠”,即人工开挖之意。“阳”,即水之北或山之南。“阳渠”,洛阳段还另称为“谷水”。由此可知,该水系属邙山南面山谷汇流之水。同时,还有“南阳渠”、“北阳渠”之称。后经汉魏洛阳故城考古队勘探,
发现了汉魏洛阳故城东,东西长18公里,深约4—5.5米,宽约60—80米,最宽处100米,沟通于洛河的“鸿池陂”,经过严格规划施工的“北阳渠”。这实际是“一举三得”的西引谷水供水,中环汉魏洛阳故城做护城河,东通洛河的汉魏洛阳故城早期的漕运&“运河”。
“堰洛通漕”:另汉魏洛阳故城西南方向的古伊洛河,居然来了个近90度的大转弯,以满足都城通漕之需。此段现为南边伊河的“东石坝”、“西石坝”和“后石坝”处,北边为现洛河的“河头”处。而此就是“堰洛通漕”人工改道的古洛河(已废),与有关“南阳渠”的记载相符。并且在今偃师翟镇、佃庄一带留有洛河太仓大码头遗址和“石坝(水利工程)”、“河头(即开河之头)”村名。由此可知,此段洛河就是当时的“南阳渠”,是北阳渠谷水水源满足不了汉魏洛阳故城通漕需要而新建的重点水利工程,也是重点用于汉魏洛阳故城漕运的晚于北阳渠的运河。
隋炀帝时在洛阳开凿的通济渠,在隋唐洛阳城西引入洛河和谷水,东流入汉魏洛阳故城(今偃师)南阳渠,再东出洛口、入黄河。这样,大运河通济渠西段就形成了。阳渠、通济渠、洛河就混为一体,也就是一回事了。
清汴工程:北宋时期,洛阳为西京。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50里,直接引伊洛河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但这仅是一个历史阶段,伊洛河直接入黄河仍是历史主流。
含嘉仓:位于洛河中下游的隋唐洛阳城。是隋唐时期国家大型皇家粮仓,是用作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的皇家粮仓。含嘉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1971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含嘉仓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现已在仓城内探出密集且有秩序的排列着287座地下粮窖。史载,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含嘉仓储粮总量达到580万石,是全国著名的大型官仓。
含嘉仓城设有管理机构,且有驻军守护仓城。
1972年再次发掘时,发现在一座仓储内,保存着大约50万斤已炭化的小米,颗粒清晰可辩。
根据遗址中出土的铭砖显示:粮入窖时,要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都要刻于铭砖上,放置于窖中。而铭砖所记大都是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有调露、天授、长寿和开元等帝号。储存的粮食品种,有糙米、粟、小豆等。其来源,有苏州、徐州、楚州、润州(镇江),滁州、隋州(邢台)、冀州(河北冀县)、德州、濮州(山东濮县)、魏州(河北大名)等地。如此的地域范围,如此的超大规模,可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之一。而仓粮皆通过大运河运来,难怪大运河别称“运粮河”。
洛口仓:也叫做兴洛仓。位于洛阳盆地边缘的洛河入黄河之口处,并因此而得名。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筑。是隋王朝建造的最大的一个粮仓,也是隋唐时期全国著名的粮仓。仓城周围20多里,城里挖了3000个大窖,每个窖里贮藏着8000石粮食。
兴洛仓的选址很科学:一是兴洛仓地处水运大动脉的轴心和北京、杭州、西安的核心地带,便于集聚四方、辐射四方;二是位于洛河与黄河汇流处,与首都洛阳近在咫尺,粮食能迅速通过洛河满足洛阳的调运需要;三是位于黑石关京师要地,与洛阳军事联系紧密,能确保粮食安全,没有大的暴动不会出问题;四是建造于北邙之上,土质干燥,土层深厚,这里最适于建窖储粮。
隋末,翟让、李密率瓦岗农民军7000精兵攻克兴洛仓。然后下令开仓放粮,把粮食分给群众,瓦岗军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到数十万人。并在兴洛仓附近增筑洛口城,周围四十里,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
李密城:位于洛河下游北岸的汉魏洛阳故城西北处。隋末,李密的瓦岗军在攻陷洛口仓后,乘胜进军汉魏洛阳故城西北处的金墉城。为加强防御,也对金墉城进行了大量的修建,因此当地老百姓仍称呼这里为“李密城”。李密驻军金墉城后,常在这座高台上宴会部众,议论天下形势,讲述兵书韬略,使这里成为一个遥制河洛、进击洛阳、保卫河口的战略据点,故后人称之为“饮酒台”。唐太宗李世民未做太子时,曾夜探金墉被李密擒住,下在位于今偃师龙虎滩的牢中。
汉魏洛阳故城南宫:位于洛河北岸的今偃师龙虎滩附近,早在东汉以前就存在。初为成周城;秦封治于吕不韦,吕精心经营,雄伟壮观;西汉刘邦初都洛阳时沿用;东汉时正式作为皇宫。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朝都会的核心。
伊洛合流:即洛河下游的伊河洛河相汇处,俗称“两河迎儿”。现位于偃师杨村。这里风光优美,钟灵毓秀,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伊洛合流”、“杨村晚渡”、“夹河渔歌”、“城南春色”、“寺庄农耕”五大美景,均在此及周边范围内,均列偃师八大美景之列。八大美景此居五,由此可见一斑。
九龙庙:位于偃师山化石家庄段的伊洛河北岸,是为纪念治水大王、“活河神”黄守才而建的祭祀庙宇。匾额“威定二遏”,即有治水大王黄守才在此,必定遏制伊洛二河洪水泛滥。当年船工出河远航,都要在此举行启航仪式,焚香祷告,祈求平安。在伊洛河入黄口附近,亦建有黄大王庙,与九龙庙规模、性质相当。同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百万庄园:位于近黄河南岸的洛河(亦称伊洛河或清河)西岸,因运河之利而成为全国首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堡:洛河黑石关要塞处,系京师洛阳之咽喉要道处的军事重镇。
河洛汇流:位于今巩义伊洛河和黄河交汇处。是大运河洛阳段和通济渠西段的东端点,是当年隋炀帝行幸江南“出洛口”的地方和“京口”。
洛河沿线的含嘉仓、洛口仓,皆为大运河南粮北调、东粮西运的成果,皆为洛河是大运河中枢的佐证。沿线的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李密城、洛河太仓大码头、康百万庄园、孝义堡等等,无一不与大运河密切相关,无一不见证着大运河的功绩。史书记载
隋唐大运河,以为中心,洛阳盆地的洛河自然成为御河和运河之中枢。但实际意义上的运河非始于隋。据史书记载,洛河的水路交通历史悠久,漕运更为发达。西汉时每年从洛阳运往长安的粮食多达400万石。东汉时,汉魏洛阳故城东(今偃师佃庄、翟镇一带)太仓的码头,是当时全国大型的内河航运港口之一。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等代,伊洛河这个黄金水道、天然良港,早被多少英雄豪杰垂青,无一不临河、近河筑城建都,成就伟大的帝业。
自古以来,洛河被视为神河,历代帝王常来此祭祀。《水经注·洛水》载:“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垣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方篆字。”《竹书纪年》:“帝尧祭于洛,”&“率群臣沉璧于洛。”
洛河,大运河的洛阳段,更是核心段、中枢神经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隋炀帝即位在公元605年,至618年,在位14年。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举全国之力挖凿大运河,这是他的雄才大略,为国家为民族为历史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业,立下了不朽的伟绩。
组成部分/隋唐大运河
隋代统一南北以后,陆续开挖了以洛阳为航运中心,首尾相接的几段运河。
广通渠:从京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长达300余里。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恺主持。以渭水为主要水源,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通济渠
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为了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洛阳,每月役丁2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通济渠在黄河南岸,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引黄河水进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yí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2000里。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山阳渎
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在修建通济渠的同时,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永济渠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卫河和芦沟(永定河)等自然河道开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当年完成。全长1900多里。
疏浚江南河: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为中心,在太湖平原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炀帝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所以,当时开凿运河也是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
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瓜洲(今扬州)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
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中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作用
沟通南北水运
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第一,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在古代,陆路长途迁移,只能靠骑马、坐牛车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和缓慢。但是人类早就有认识,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载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划,或扬帆,或做水闸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数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种人类行为的飞跃。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草料,可运煤炭,可运石材,花样多了,大大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以致可以组织起有效的大规模的国家行为。不过,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则不行。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岂不是一盘大活棋?有了大运河,他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地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牢牢地属于自己。在过去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帝王这么做过。这是空前的。繁荣两岸城市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先有河,后有城镇,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纯属拔地而起,这不得了。大城,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运输的,有搞搬运的,有收税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仓储的,有搞货物集散的,有做买卖的,有旅店,有饭店,有美人街,有唱戏娱乐的,还有学校一类的机构,总之,越聚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终成气候,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大运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隋代大运河造就了当时的中心大都市:长安、扬州、杭州、涿郡(今北京)这样世界级大都市。南北文化交流
隋唐大运河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促进民族融合
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和中亚的文化和中国内陆的文化链接了起来,辐射开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经济快速发展
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开元之治和宋代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隋朝虽短,可是换来了唐朝的长治久安。隋代大运河基础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调整,立刻结出好果,无意中为辩证法的胜利增添了辉煌的一例。
运河现状/隋唐大运河
有的河段并入了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一头一尾,如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和山东临清以北的永济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古邗沟和江南运河至今都呈现水量充足、运输繁忙的景象。有的河段则被废弃,主要是黄河以北的永济渠的上中段。
这次考察的收获之一,是得知废弃的时间下限居然是很近代的事,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吧。这段河叫卫河,河道居然整体都在地表上,很易找着。可悲的是这段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隋唐大运河的上半段,在被废弃之后并没有得到保护,反而成了污水道脏水沟,遭到严重污染,许多地方成了“龙须沟”,惨不忍睹。主要污染源是河南焦作、新乡一带的工业废水和河北省段沿岸的工业和生活垃圾。
据当地老船工和渔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水量充足时,卫河一直都有货船通行,由河南鹤壁以北直抵天津,运石运货还通畅无阻。曾几何时,由于公路铁路的兴起,加上水量不足,隋唐大运河北段竟迅速败落,其惨状真是令人痛惜和难以想象。被埋入了地
第三种情况是被埋入了地下。原因是黄河在历史上有若干次大的水患和河道迁移,大运河故道被黄沙淤泥埋在地下。这部分的长度也很长,大体在隋唐大运河下半段,即在河南和安徽境内。这部分在极个别的地段,如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长沟镇,就有一段依然有水的运河故道,长达25公里。除此之外,在绝大部分下半段中,在地表上隋唐大运河故道已荡然无存,什么都找不到了,只能靠考古挖掘来证明它的存在。遗址大体
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种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古桥、古码头、古仓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墙,如河南鹤壁市的黎明镇,古佛如鹤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这些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为所在地势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余遗迹则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惊奇的首推古粮仓的发现。
上世纪70年代,在洛阳市东北市区一个铁路单位的院子里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径12米,深10米,是在黄土地下挖凿而成的深坑,里面可以储存粮食。
出土时,这口古仓中真发现了大量粮食,已经半炭化,一层一层的。这口古仓的位置经考古证实是挨着一个漕运码头的,在一条宽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可见古粮仓是因运河而建的。现已探明
现已探明,这样的粮仓一发现就是一群。在地图上看,排列有序,呈极规矩的围棋棋盘状,明显是人工设计好的。此处仓址整整齐齐排列着四百多坑,一口仓坑可储粮250吨,总储存量可达十万吨以上。
更可喜的是,仓中还发现了石碑,相当于当时的文书档案,记载详细之极,如粮食来自何方,上面说此仓粮食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准备干什么用也有记载,除了供民、官、军用之外,还是赈灾的储备粮。石碑上对粮仓的管理人员的分工有记载,谁过秤,谁记录,谁封仓,谁监管,谁值日,谁是总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达十余项,上了石头,实在惊人。
可见这是一座正规的官仓。这个仓叫含嘉仓。和它相当的,已发现的还有洛口仓、河阳仓、回洛仓、太仓、黎阳仓、山阳仓,等等。大运河的功效
历史文献上记载的赫赫有名的洛阳天津桥、开封州桥都被发现了,它们都是运河上的大桥,都在市中心,工程宏伟,设计精美,为运河当年船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提供了铁证。专家对开封的州桥就其一孔桥洞做了实测之后,又埋回土中。显然,这是一个地下大遗址博物馆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还有码头遗址的重大发现,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做过一次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处石质的码头遗址,挖出了一段运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还有几十吨瓷器的残件,其中罕见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确定为唐宋全国各大瓷器窑口的遗物。大运河经过这次考古挖掘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谓:瓷器之路。
考古发现/隋唐大运河
此次考古挖掘被确定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精品进入了淮北市博物馆,陈列在一个专门的分馆里。类似的考古挖掘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过两次,看样子,运河遗址的考古已经渐渐进入了沿河城市文物部门的视野,开场锣鼓已经敲响,好戏还在后头。
鸿沟是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是中国中原运河的鼻祖,大概始自东周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年,仅比南方的古邗沟晚120年。鸿沟起点位置在今日洛阳和郑州之间,在巩义市和荥阳市北部,引黄河水南下,经尉氏、太康、淮阳汇入淮河,其下游东出的一支,即是后代著名的汴河。鸿沟之所以有名是因为楚汉相争就发生在这里,并以此为界划分楚、汉。当时汉霸二王城就在今日荥阳东北广武山上,今有遗址。
白沟是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军事目的开挖的古运河,始于公元204年,距今1800多年。其前身是战国时黄河北岸的运河,先筑古阳堤,将太行山各路的水截住,不入黄河,汇于嘉义境内,沿堤东流,经卫辉市流至浚县的新镇,和山西来的淇水汇合,流入黄河。淇水是山水,很清,又称清水。曹操向北征伐驻今河北临漳一带的袁尚,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黄河,兴建白沟水渠,流向东北,以通粮道。后来白沟构成隋炀帝北征高丽修凿的永济渠的前身,永济渠宋时称御河,明以后至今称卫河。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日前迎来初次大考,联合国世遗专家对洛阳段的两个申遗点进行了实地评估,而能否“申遗”成功还要看明年的最终评审结果。
洛阳市文物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前来考察的专家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代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位于河南洛阳地区的两处隋唐大运河申遗点进行考察,就遗址与大运河的关联度和保护情况做了评估。
两处申遗点分别为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和回洛仓遗址,始建于隋唐,为当时重要的国家粮仓。
按照申遗程序,明年6月的世界遗产大会将最终决定中国大运河能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实地评估将会是评审专家做出最后决定的依据之一。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9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24:01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潭柘寺初一几点开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