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万思培训学校的含义是

玄妙观_玄妙观的意思_玄妙观是什么意思_玄妙观什么意思_玄妙观的解释_百科全书_911查询
输入词条名称进行查询,例如 玄妙观
玄妙观 玄妙观的意思 玄妙观是什么意思 玄妙观什么意思 玄妙观的解释
玄妙观南阳玄妙观与南阳道教汉朝据《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姊湖阳公主在裕州(今方城县)建炼真宫一座,是为道教在南阳活动的滥觞。该县三贤山庙、黄石山仙翁观、南召县九分垛祖师庙和皇后铁牛庙、南阳县老君堂等,均建于东汉时期。 东汉桓帝延熹六年(163年),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到桐柏县固庙祭祀并扩建、重修淮渎庙。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黄巾军首领张曼成"攻杀郡守诸贡,屯兵宛下……六月,赵宏率众十余万据宛城"(《后汉书》)。这支以太平道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军在南阳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活动,充分反映出道教在南阳的传播之广泛和群众基础之深厚。 东晋东晋孝武帝太元年(384年),麻衣子修道于内乡石堂。 南北朝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南朝齐明帝倡建桐柏山金庭馆,名列当时五大道观之三。永泰元年(498后),又命沈约来此建馆并担任首任主持,置道士十人,"用祈嘉祉"。 唐代唐代是道教活动的兴盛时期。贞观十三年(639年),内乡县石堂山被敕建"普济宫",以纪念东晋时期在此修炼19年的著名道人麻衣子,封其为"慈惠济真人",赐洞额曰"显圣"。斯时,大兴土木,兴建道观之风遍及南阳,新建的宫观有南召县的天宝观,南阳县的火神庙、裕州的仙翁观、光武庙、关帝庙、万寿宫、子房庙等20余处。 宋代宋代皇室尊崇道教,斥巨资修建宫观。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淮渎庙由原址固庙迁到桐柏县城的东北。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诏令光大淮渎庙,"命翰林画工图宫室之状,八作大匠定营缮之制,发唐、邓、许、颖屯兵以给其役……制作之盛,邦家之壮观也"(见《重修淮渎长源公庙记》)。天禧三年(1019年),道书《云笈七签》将桐柏山列入"大地名山间,仙人所居胜地"之四十三福地。淳化年间,内乡县西南永青山建长生观一座;奉仙观由今赵店乡冈提迁建县城东;未几,道人王道明复于原址重建奉仙观。元三年(1088年)淮安郡守张公重修桐柏山水帘洞老君堂。徽宗时,曾诏令南阳道人张虚白管太乙宫,官太虚大夫,为金门羽客,出入禁中,恩赉无日。 金贞祐二年(1214年),敕改南阳县西南的衡山庙为太乙观。兴定七年(1223年),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由西域返京,途经镇平时,创建太极观,为该派传入南阳之始。金正大四年(1227年),始建博望镇高明庵。 元代元代道教建立丛林制度。至元年间,内乡县田下保(今赤眉一带)建丹霞观,凤鸣山建清真观;南阳县在老君堂基础上建玄妙观;裕州建通仙观,券桥土山建祖师庙,博望建秦王庙、三元宫等。元统年间,新野县太山庙落成。元朝立国不足百年,在南阳建宫观14处。其中影响最大者,当属大德四年(1300年)扩建殿宇十二间并割官田以供祭祀用的南阳城西之武侯祠。 明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令颁布设立道教管理机构:府设道纪司,置都记、副都记各一员;州设道正司,置道正一员;县设道会司,置道会一员。南阳府道纪司常设于玄妙观,由方丈担任都记。崇祯十三年(1640年),道纪司移武侯祠,邓州、裕州各置道正一员;淅川、新野两县各设道会一员;南阳县治因同在府城,附属道纪司,不另置员;其他诸县均无道会机构。由于明代重藩诸王及权贵们崇奉道教,营建或重修宫观的风气浓厚,南阳各地新建宫观54座,裕州的三贤山、仙翁观,镇平县的城隍庙、卢医庙、高丘城隍庙、南召县的九垛祖师庙、山陕庙、龙洞、仙人洞,南阳县的玄妙观、武侯祠、医圣祠、桐柏县城的淮渎庙、金庭观、内乡县的普济宫等道教宫观均得到重修。万历年间,南阳地方政府曾动用南召、南阳两县军民,连续三次对四棵树乡的五泉山庙宇进行大规模修葺。尤其是玄妙观经洪武四年增建、正统二年扩建及嘉靖、万历年间增修,逐渐成为豫西南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道风大振、道人盛行",可谓是明代南阳道教的真实写照。 清朝清代重佛抑道,致使道教衰微,庙宇空旷。但是道教仍在民间流行,全区有宫观327座。在清二百多年间,南阳增建宫观计70座,规模、形制已远逊于前。由于交通便捷和商贾云集、经济发展等原因,社旗县始建于清代的庙宇有关帝庙、太山庙、火神庙、娘娘庙、埠口关帝庙、马王庙、二郎神庙、天爷庙、山陕庙、城关火神庙、关帝庙、桥头街山陕庙、三官庙、大冯营火神庙、饶良街山陕庙、祖师庙等计16座之多。 南阳玄妙观独受清皇室青睐。康熙年间,易名元妙观。顺治、乾隆、咸丰诸年间,屡有修葺,增添殿堂楼阁。雍正八年(1730年),颁元妙观内宫斗姥雕像一尊,并赐"慈云法雨"匾额一面。同治六年(1867年),因主持张宗璇抗击捻军有功,特赐《道藏》一部。光绪三十年(1906年),为兴办元宗学堂再赐"惠浃中州","全真广学"匾额两面。斯时,元妙观声名远播,有殿宇、房舍310多间、神像75尊、道众200余名、田产7700亩、建筑占地150多亩,被誉为全国道教四大丛林之一,与北京白云观、山东长青观、西安八仙观相媲美。 民国民国时期,战乱不息,道教受到冲击。民国十八年(1929年),时任河南省主席的冯玉祥下令没收庙产,"废庙兴学"。各县相继成立"破除迷信委员会",拆除庙宇,改办学校。当时,除南阳玄妙观和镇平县菩提寺等几处有较大影响的寺观经主持、方丈联名请愿,获南京中央政府批准予以保留外,其他道观多被拆除。方城县38座寺观中,田产被县教育局收回4921亩,占寺观总田产的60%以上,其中道观田有2663亩。民国25年,方城县曾设立"中国道教会方城支会"。民国35年再次组建道教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4人、书记1人、会员40人。至1948年南阳解放前夕,全区除原保留的较大宫观仍有道教活动之外,庙宇衰败、道众散失、道教活动江河日下,是为南阳道教的真况。 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阳全区仅存道观57座,有道士233人、道姑39人。为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1953年,南阳地委设立宗教工作事务处。1955年,南阳专员公署正式设立宗教事务处。此后,各县相继设立相应的机构,以处理宗教工作具体事务。专署宗教事务处要求各县认真做好宗教上层人士的团结教育工作,全力解决好僧道人员的生活困难,积极培养中上层人员;对现存寺庙,特别是确有文物价值,或者政治影响较大的庙宇加以保护;对原住僧道人员的生活亦妥善安置,使这一时期各地寺庙房产、文物保护及僧道人员生活安置等项工作有章可循,道教活动处于稳定状态。 1961年11月,南阳武侯祠道人朱宗常作为南阳地区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二次道教代表会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道教宫观和道教活动遭到冲击。道教活动被迫中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重新得以贯彻、落实,正常的道教活动得到恢复。 1979年开始,方城、镇平、桐柏、南召四县陆续有50名道人回到宫观,他们自筹资金,重修重建庙观,开展道教活动。 至1985年底,全区道人营建道观7处,房屋达130余间,恢复道观20处,在观道士有48人。 2001年,南阳道教开放宫观达65处,道人537人。 目前全市已有西峡、内乡、镇平、邓州、方城、唐河、南召7个县市建立起道教协会,卧龙区和其它县区道教协会亦在积极筹备建立中。南阳道教正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苏州玄妙观简介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的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吴郡图经续记》谓“唐置,为开元宫”,明卢熊《苏州府志》谓“晋时号真庆道院”,宋称天庆观,元至正元年(公元1335,一说元贞元年即1295)始名玄妙观,明代称正一丛林,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一度改“玄”为“元”或“圆”,称“圆妙观”,后历遭毁坏,历经整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恢复“玄妙观”旧称。正中及西厢有大小殿宇26座,连绵不绝。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 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主殿(三清殿)、副 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 山门雄伟高耸,上悬康熙帝御笔赐额“圆妙观”。南宋淳熙 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 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 大的宋代木构建筑。殿中须弥座上供高17米泥塑贴金的3尊神像, 正中是元始天尊,两旁是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称三清。神像 高大庄严,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三清中道德天尊又称太上 老君,传为老子李耳。其像座有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 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 绝”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 三清殿西山墙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 刻360天尊像,合周年数。 玄妙观前一条街名观前街,为苏州的主要商业街之一。 苏州香火最盛的地方并非佛教寺庙,而是道教的玄妙观。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观内建于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殿内供奉的高达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称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观中现存有唐吴道子画老君像、玄宗赞、颜真卿书法等碑刻,弥足珍贵.除三清殿和正山门外,玄妙观还有历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从东脚门依次为:神州殿(元)、太阳宫(清)、天医药王殿(宋)、真官殿(元)、天后殿(清)、文昌殿(清)、祖师殿(元)、斗姆阁(清 )、火神殿(清)、三茅殿(宋)、机房殿(明)、关帝殿(元)、东岳殿(宋)、痘司殿(宋)等十四处,西脚门配殿依次为:雷尊殿(元)、寿星殿(宋)、水府殿(清)等七处。三清殿后为弥罗宝阁,再后面是蓑衣真人殿(宋)、肝胃殿(清)、萨祖方丈殿。各殿所供神像大都出自神话传说,如太阳神、雷神、火神、关帝、文曲星、灶神、土地、八仙、寿星、观音等,体现了苏州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信仰的色彩,曾是城乡老百姓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的去所。从康熙十三年(公元674年)玄妙观建筑群图上可以看出东至洙泗巷, 西临大成坊,北至旧学前河,南面有黄色照墙横亘正山门两侧,整个建筑群十分壮观。弹丸之地集中了宋元明清历代殿宇,真可谓是一座古典建筑的博物馆。据道光《元妙观志》图载,清代玄妙观盛时占地5.5万平方米,共有30多座殿阁。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正山门、三清殿、弥罗宝阁,其他殿阁分布在25处自成院落的“子院”内,如众星拱月般从东、西、北三面围绕着中轴线上的主要殿阁,形成一片巍峨壮丽的建筑群。但自咸丰、同治之际遭受战火后,即渐趋衰落,未能恢复旧观,宏伟的弥罗宝阁也于民国元年(日失火焚毁。1956年,整修三清殿、 正山门及东、西诸殿门墙,清理广庭。同年,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后遭受损坏,1981年再修三清殿及正山门。1982年,玄妙观三清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苏州市政府又连续拨巨款重修玄妙观正山门和三清殿,殿内佛神重塑金身,已于1999年元月开光庆典。玄妙观多数殿宇各有山门、照墙,观内广场商贩与百戏杂陈。观内方丈殿为穹窿山上真观下院,直至民国初,该殿振法堂内高悬戒规,内容主要有不准娶家室、不准目无师长等。违反戒规者,轻则重责、重则开除(俗称“贴革条”)。方丈为一观之主。民国元年8月28日, 大厦三层、飞甍隆栋的弥罗宝阁失火焚毁,内仅金身神像就有380余尊,阊门外十房庄淘沙户曾拟出资1万元承包清除火场垃圾。方丈倪仰云因失火被提出公诉并辞职,自此方丈威信大降,戒规松弛。方丈管2房、6殿。至北伐时,方丈殿还有五六处山房,近百间屋。各房轮流执管殿事,有帐房、文书及香工10余人,厨师2人。其余12房分掌一至二、三座殿,实各为一独立道院。22年太阳宫住持许鹤梅曾去上海合伙开设玄妙观分院,一年后因生意不好而收歇。20年代至抗日战争中,祖师、灶君、八仙、寿星、水府、关帝诸殿相继圮废、改建或被日机轰炸震坍。三清殿内摆满字画摊,屋面被敌伪人员捉鸽子践踏得严重漏雨。机房殿曾开设赌场,长期出租和被典卖的有神州殿和痘司殿。民国6、32、33和35年曾先后修葺东岳、真官、雷尊和观音殿,但其余诸殿日趋破败。近解放时正山门沦为银元市场。至1949年存正山门及殿17座(即三清、方丈、 真人、肝胃、药王、东岳、火神、三茅、天后、真官、文昌、机房、三官、雷尊、观音诸殿及斗姆阁、太阳宫)。1952年有道士33人,家属83人,香工6人;有屋523.5间,内自用200间,余多出租。1956年统计,占地51.72亩,神像519尊,同年将广场周围600余户店摊居民迁出,斗姆阁改建为书画店。1957年全观收入:房地租454元,香火94元,法事29元,其他343元。1958年11月道教学习会直接掌管三清、星宿(原属观音殿,1956年将在清殿花甲星宿塑像迁入,故名)两殿及雷尊、 火神的大殿部分,余殿除留少量道士自住外,都交给房管局管理,13道房至此消失。1959年东岳殿焚毁。该殿内的五岳楼,构建工巧,四面殿宇,中峙一楼,“大跃进”中全殿拆去。1964年市政府又拨款整修,三清殿与正山门油漆一新,广场中遍植绿树草茵。“文化大革命”起,除三清殿神像幸获保存(“玉清”神像的头部被砍)外,其余神像、道经、科书被焚烧数昼夜,铜像8尊亦被毁,三清殿一度改为收租院泥塑展览会,两廊各配殿在 60~70年代陆续改作商店、仓库、菜场。其间失去的殿宇分别为弥罗宝阁,1912年失火焚毁,原地改建中山堂;灶君殿,1917年出借给同仁救火会,1930年被会擅自拆除改建,后为劳保用品商店;太阳宫,1914年为吴县黄天源糕团店门市部;东岳殿,1922年出租给昆剧业余剧团,1959年东岳殿失火烧毁,1961年该殿山门及殿址由影剧公司使用;斗姆阁,解放前为摊贩公会使用,抗战胜利后被典卖给居民,现为民居;祖师殿,1937年苏州沦陷时毁,现为轻工门市部;八仙殿,1931年坍毁,现为菜场;三官殿,1931年借给春苑茶馆,现为茶场;水府殿,1931年造国货公司时,将北局观前菜场迁移至此,殿被拆掉;关帝殿,1937年日机轰炸被震坍,现为花木盆景公司;痘司殿,30年代被典押后成为民居。目前仍属道教使用的除正山门、三清殿外,尚有火神殿、财神殿、星宿殿、雷尊殿,其余的则后来又被有关单位占用或拆除。玄妙观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传说动人,旧有十八景之说,分别为元赵孟頫所书玄妙观重修山门碑、麒麟照墙、朝北玄帝铜殿、六角亭、钉钉石栏杆、一步三条桥、无字碑、海星坛、一人弄、杨芝画、运木古井、妙一统元匾额、靠天吃饭图碑,如今十八景中还保存九处。玄妙观文物中著名的还有历代碑刻,有老子像碑、永禁机匠叫歇碑等等计有八十一块。除部分收藏在文庙外,还余下不少成为碑廊,现藏在轻工门市部夹弄内,历劫不灭,弥足珍贵。玄妙观值得一提的还有正山门八字照墙,当年为此还掀起过一场轩然大波。照墙前原有一排平屋,有七、八家商铺,1930年观前街拓宽,影响这些商铺,德记地产公司出面向玄妙观方丈颜品笙协商拆除照墙,租用两侧地基,搭屋经商,条件是订约十五年,付给押金一万元。此举一出,引起地方人士反对,形成“保古派”与“保商派”之争,后经江苏省建设厅批准,正山门两端建起了与玄妙观极不协调的三层楼房,道观古朴肃穆的风貌从此不复再现。玄妙观的传统集市玄妙观为全国著名道观,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集市。冯梦龙《警世通言》无碍居士序中说:“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说明玄妙观在明天启年间已有露天书场。至清代设摊者日多,遂演变成为古城中心一处热闹的集市,有小吃、日用杂品、文具玩具、对联字画、花鸟鱼虫的摊店以及医卜星相、江湖杂耍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兹就昔日报刊所载30年代前后玄妙观集市状况略举一二,以见其概貌。玄妙观的小吃,名目繁多,如小米子糖、灰汤粽、氽鱿鱼、熏鱼、凉粉、藕粉、千张百页、酒酿圆子、豆腐花、糖粥、梅花糕、海棠糕、焐酥豆、五香茶叶蛋、鸡鸭血汤,其余如面、小笼馒头、锅贴、烧卖、馄饨、汤团等等,应有尽有。著名的摊店,有专售梨膏糖的文魁斋、观振兴面店、王源兴酒酿豆浆店、小有天藕粉店、五芳斋、六芳斋、七芳斋等等,还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三万思、品芳两家茶馆。可以说玄妙观是苏州小吃最为集中的地方。三清殿内是传统的年画市场,出售桃花坞出版的各种画张,如神轴、灶神、门神、百寿图、送子图、凤穿牡丹、鱼跳龙门、岁寒三友、梅开五福、岳飞抗金、关羽夜读春秋、二十四孝等等,民国以后上海的彩印美女图、风景画进入观内,受到大众欢迎。另有对联、立轴,并可请名家当场挥毫,其中最著名者汪焕文(度),自号“邓尉山农”,在三清殿书写对联数十年之久。观内空地经常演出各种江湖杂耍,有变戏法、木偶戏、耍猴戏、西洋镜、唱小热昏、卖拳头、说露天书等等。锣鼓响处,围满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医卜星相更是玄妙观一大特色,有祖传秘方、专治气喘、痨疾、筋骨酸疼的江湖郎中,有拨牙的牙医,有主治跌打损伤的伤科等等。远近闻名的葛云彬、谢明德都曾在此挂牌设摊。算命、相面、测字的集中在东脚门至牛角浜一路,有的当街设一桌一椅,有的设馆,总称“巾行”,七十二巾可谓样样齐全。有量手曰“量巾”,鸟衔设牌曰“鸟巾”,拉胡琴曰“夹丝巾”,敲搭板小锣曰“响巾”,相面曰“斩盘抢巾”,批八字曰“八黑”,摇课曰“圆头”,拆字曰“小黑”,瞎子摸牌曰“观梅”。相面有手相、摸骨相等几种,以一鉴明(真名张子芳)、朱少卿最为有名。相面兼算命的有四明山人、王一舟等。算命兼堪舆(风水、 地理、流年、合婚)的,以杨凤巢、蒋通天、凌云山、杨守成、 邹慕鸿等为主。拆字的有谈虎臣、张天良等。起课的有文王课、六壬课,以明如镜为有名。还有鸿运来(真名泊良)的乌龟测字,他把事先用胶水写好的字条,放在置有乌贼骨粉的乌龟壳内,摇动几下便显出字迹,以此吸引好奇者。他们或取号“赛诸葛”、“小神仙”,或自称“能知过去未来,善断吉凶祸福”,举凡男女婚配、家庭纠纷、生老病死、官运财气均是他们测算的范围。俗话说“江湖一点诀,莫对妻子说,若对妻子说,饭都没得吃!”然而,明明是迷信骗局,却有无数人找到他们寻求慰藉,直到解放后他们才由政府安排转业。以上所述说明,由于玄妙观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使它成为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上海老城隍庙齐名而又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热闹场所。苏州人常说“白相玄妙观”,外地人到苏州也必至玄妙观一游,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玄妙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它既是古迹名胜,又为传统集市的这一基本性质和特点,始终未变,1956年,对玄妙观摊贩进行整理,保持了小吃为主的传统特色。“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玄妙观集市。1979年12月,江苏省12市、县糖果评展会在玄妙观举办,随后小吃摊、服装摊、杂货摊及缝纫摊拥塞观内,成为苏州恢复的集市。经多年整理和规划,建起统一规格的售货亭,西脚门甬道南段设20多个传统小吃亭,北段有10多个缝纫摊;东脚门南段为服装售货亭,北段为修补皮匠摊点;三清殿后兴起渔网渔具市场。1985年,玄妙观内有157个摊位。玄妙观三清殿于1982年2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清殿为玄妙观正殿,南宋淳熙六年(1179)重建。重檐歇山造,面阔9间,广45.64米,进深6间,深25.25米,通高约27米,面阔与进深之比为9:5。殿柱排列,纵横成行,内外一致,共有7列,每列10柱, 无“减柱”或“移柱”,俗称“满堂柱”。四周檐柱为八角石柱,共30根;殿内诸柱除内槽中央三间4根后金柱为抹角石柱外,均为圆木柱,共 36根。柱础均为连磉有唇覆盆式,檐柱础上再施仿木质八角形石柱脚,殿内木柱则于础上加石鼓。下檐斗拱为四铺单昂,昂的下缘向上微微反曲。柱头铺作昂嘴实为内檐华拱的延长,其上承月梁。梁头伸出作耍头,斫作宋式梢头。补间铺作皆用真昂,后尾挑起,以承托下平西方槫下的令拱,即《营造法式》上的“飞昂”制度。上檐柱头与补间铺作均为重昂,结构完全一致,但仅为华拱前端做出假昂,其后并无昂挑起的杠杆作用。至于内槽斗拱,则于重抄之上,前后两面用“上昂”成为“六铺作重抄上昂斗拱”结构,为国内孤例。在栌斗两侧,结构完全对称,较《营造法式》所载上昂做法更为简化。又内槽内转角铺作,在后金柱上都用插拱,即以丁头拱插于柱内,无栌斗,亦此殿斗拱重要特征,为国内现存最古实例。内槽斗拱之上,更施平棋,殿的梁架结构,外槽梁架先施顺木伏 串,次于柱头铺作上架月梁,复用襻间作。月梁上又施栌斗, 置十字交叉令拱,承上层月梁与槫下柱头枋。结构与《营造法式》亦能符合。内额除中央四缝外,都于其下另加上枋,二者之间用襻间铺作。殿的内槽中央5间后金柱间,筑砖壁达内额下皮,壁前有砖砌须弥座, 面阔3间,高1.75米,式样略如《营造法式》而繁密过之。 上奉三清像,趺坐于方座上,像高约6米,高于地面约10.5米,神态凝重, 衣褶生动,是古代道教造像中的上品。殿内壁间嵌有碑石多方, 以南宋宝庆元年(1225)所刻“太上老君像”最为珍贵,像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形貌苍褶流畅,上方有颜真卿所书唐玄宗李隆基的“赞”四言十六句,刻工为张允迪。三清殿台基面阔49.6米,进深29.5米,现高出周围地面约1 米。前施月台,面阔27.2米,进深16.3米,中央立铁鼎。正面与左、右各踏跺,周以青石勾栏。台基仅南面东、西梢间及尽间有石栏,与月台石栏贯通,华版雕刻极细,内容有人物、走兽、飞禽、水族、山水、云树、亭阁等,颇为古朴生动,为宋或宋以前作品。三清殿是江苏最古的木结构建筑,也是国内现存体量最大的宋代大殿。正山门位于三清殿南约80米处,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建。重檐歇山造,面阔5间,广20米,进深12米,于当心间脊柱间设断砌门。如意门(西脚门)内的雷尊殿初名雷神蓼,亦为坐北朝南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明天顺二年(1458)建,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面阔3间,广16米,进深14米,前加卷棚顶轩廊3间,与下檐形成勾连搭屋顶,通进深21米,梁架结构及柱础制均有明代特征,殿南尚存山门3间。此外,观内现存殿阁,东有财神殿、天医药王殿、火神殿、三清殿、斗姆阁等,西有观音殿、三官殿等,北有蓑衣真人殿、方丈殿等,多数为晚清重建。保存在观内碑刻有数十种,上起宋代,下迄清末。通神先生何蓑衣事实碑 在蓑衣真人殿。碑高1.55米、宽1.08米,胡袤撰,宋孝宗脊题“通神庵”三字,南宋庆元三年(1197)刻石。诏建三清大殿上梁文碑 在祖师殿遗址碑廊。碑高1.62米、宽0.93米,南宋淳熙八年(1181)龚颐正撰,嘉定十一年(1218)立石,张允迪刻,原在三清殿。老君像碑 在颐正殿。碑高1.8米、宽0.91米,吴道子画,唐玄宗李隆基赞,颜真卿书,冯大同跋,张允迪刻,南宋宝庆元年(1225)立石。朝旨蠲免天庆观道正司科敷度牒尚书省札部符使帖碑 在三清殿。高1.97米、宽1.08米,顶端抹角,南宋端平元年(1234)立。清理道教碑 在三清殿外东侧。高6.5米、宽2.7米,方孝孺撰并书,明洪武中年(1371)立,后方氏被诛,碑文被划去,故俗称无字碑。重修三清殿记碑 在火神殿南小弄内。高1.66米、宽0.9米,王进撰,卫靖书,张徽篆额,明宣德四年(1429)吕志清立石,左上角残缺,碑文已漫漶。重修玄妙观五岳楼记碑 现存祖师遗址碑廊。高1.15米、宽0.66米,李杰撰,陈昌言刻,明弘治十六年(1503)立,原置东岳殿。玄妙观三清殿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九开间的宏殿巍峨轩昂,原来说是在江南绝无仅有,后来文物专家罗哲文来苏考察,说是全国也没有这样巨大的南宋建筑( 其气势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可与之相比、但这些建筑的年代都远远晚于南宋), 所以三清殿称为国宝当之无愧!乐群社会堂 在城中宫巷,为市内最大的基督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897),民国10年(1921)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重建。占地1443平方米,包括3幢楼房,主体建筑大教堂前临宫巷,西向,淡黄色墙面,正立面3间,中辟拱门,左右设券窗,陡坡灰瓦屋顶,山尖浮塑红色十字架,其下为大拱窗。内部高两层,局部3层,平面对称。 左右相对耸峙四方5层塔楼,上覆四角攒尖红瓦顶,高约20米, 正面每层辟拱窗,其中顶层两窗,其余各层一窗,侧面仅四、五层有窗。言子祠 又称言子庙,在干将路。言子(前506-前443)名偃,字子游,春秋吴人,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后人尊称“南方夫子”。祠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清兴绪元年(1875)重建。坐北朝南,现存祠门、享堂。享堂为硬山造,面阔3间14.4米,进深10米,扁作梁, 覆盆式青石础。壁面嵌有明清碑记6方。自清末起设小学校于此, 叶圣陶早年曾在此执教。小资料卫道观 在卫道观前16号,元初建。吴中旧有三清殿两座,除玄妙观外,另一座即在此观,规制宏大,神像多而姿态生动。 光绪十四年(1888)西华堂、文昌殿烬于火,道士举债修复。民国6年修葺。20 年有屋25间。1953年修葺部分殿宇。50年代初占地2.93亩,屋54间,1958年后改工厂,泥塑神像尽被淋坏。观中东华堂、西华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弥罗宝阁失火玄妙观三清殿之后,原有一座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的弥罗宝阁。阁高3层,阔9间,飞檐翘角,高耸云天,十分壮观。所供神像,上层是万皇帝主,左右配祀28星宿;底层是万地帝主,左右配祀60花甲星宿。露台石刻尤称珍贵,转角处嵌有画像石,一刻□爵禄来同像,一刻挂印封侯像,另一面刻有八蛮进宝图。露台扶栏亦有精美石雕,古气磅礴,与山东武梁祠、郭巨墓汉画石刻,神态逼肖,当为晋宁道院或唐开元宫之旧物。如此一座堪称苏州楼阁之最的古建筑, 却不幸毁于民国元年(日晚的一场至今原因不明的大火之中。叶圣陶在失火当日日记中记云:“入夜,红光烛天,人声喧沓,开门而望之,在余家西北面,继而锣声四应矣。后知烧去者为观里弥罗宝阁。此阁年代极古,工程至钜且精。偌大建筑物付之一炬,殊可惜,且守者止一二人,石柱坚墙何致起火?即着火亦何致全毁?一般迷信家恐又将造出许多神话也。”翌日叶至现场察看后于日记中写道:“晨至颉刚处,几伊亦来,乃偕赴观里观火场劫场。可怜庄严宫殿只剩碎瓦残灰,神鬼威力果何在哉!亦可稍示迷信家矣。然观里为吴中名胜,远道来游者至多,故观里商业亦为苏地冠,从此或将冷落矣。入访询起火原由,亦云不可得知,徒知先有火在第二层,而第二层楼则常闭者也。”又圣昌炽《缘督庐日记》壬子年七月十六日记云:“晚餐正陈,陡闻楼上惊呼声,一举首则霄半有光煜然,墙壁窗牖皆如倒景反射,再视则红火烛天矣。亟登楼视之,白烟蓬蓬而起,火星飞爆,如万弩之齐发,寂无警笛耳轮,但闻膈膊声……自夜七钟半,焚至八钟半始熄。”偌大一座楼阁化为灰烬。是失火?还是纵火?至今仍是谜。中山堂即在弥罗宝阁原址建造,现为影剧公司占用。四川安岳玄妙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鸳大镇白羊山麓。距安岳县城20公里,鸳大镇7公里,乐至县回澜镇7公里,乐至县龙溪乡6公里,据国道319有3公里。玄妙观开创于唐代,是集农业生态景观与文物保护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 玄妙观是我国道教造像胜地,摩崖造像分布于一蘑菇状的平顶巨石周围,前后各长约10米,左右长约6米,高约5米,顶平。四面立壁凿为造像龛、大小龛窟达79个,石刻造像1293躯,全为唐代的精美雕刻。主要造像有老君释迦并坐、真人、十二时神、金刚力士、九头鸟、观音、势至等。 玄妙观以道教造像为主的摩崖造像,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不但省内独有,在全国也属罕见。不论雕刻的道教造像还是佛教造像,均生动优美,仪态万千,错落有致,十分和谐。在79个造像龛窟中,有12个佛、道联合造像龛。有的正中为道教老君,两边刻佛、菩萨站像;有的龛正中为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坐像,左边则是佛教菩萨,右边系道教金仙。这为历史上佛、道互相联合、渗透、借鉴,提供了确切的佐证,是反映我国晋以后道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借鉴与联合这一现象的代表性实物。布满各龛壁的观、阁、楼、台、斗拱、法器、乐器、服饰等都是研究道教发展史和古建筑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特别是众多的道教金刚力士像,高大与真人相近,踞脚扭腰,富于写实,形态极为生动、威严。仙女、伎乐姿态优美、惟妙惟肖,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贵材料。 玄庙观现存唐碑四通,一块系唐开元十八年(730)同邑人李玄撰刻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另一块唐碑高2.4米,宽1.27米碑题为"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碑文前半部刻道教创始概况及教义传说,后半部记述从大唐开元六年凿龛造像至大唐天宝七载(748)丙子八月已亥二日庚子功毕的过程。现存镌刻年代题记4处,历代游人题刻5则。 玄妙观在造像布局上独具匠心,打破了宗教造像仪轨的束缚,针对仅一独立巨石的特定环境,充分利用一定空间、空隙,因地制宜地刻出不同形象的神像和龙、狮、青牛、神鸟等各种动物,镌刻错落有致,十分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显示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时代之久远,属全国罕见,闪耀着我国古代艺术宝库的光辉。吴山玄妙观道教宫观。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吴山南麓。据《武林玄妙观志》记载:唐代天宝二年 (743),奉诏创建,时名紫极宫;咸通三年(862)重修;唐末毁于兵火。后梁开平二年(908)诏改为老君庙;吴越王筏锣重建后奏改为真圣观。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郡守王钦若奏改为天庆观;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得旨重修;理宗绍定四年(1231),毁于大火;不久再得旨重建。元代元贞元年(1295)九月,诏改为元妙观,并得敕重修;元末复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年间(),道纪俞复中集资在其址左半重建,至正统八年(1443)竣工;正统九年(1444),道士张志源在其址右半重建,题额曰真圣观;于是一观遂分为二;正德、嘉靖时均有重修扩建。清代顺洽、康熙时道士徐启泰募资修葺各殿;雍正年间(),三清殿圮;嘉庆三年(1798),玉皇阁、山门焚毁于火;明时观内主要建筑有:三清、玉皇、三官、真武、灵官、天医等七殿。后因兵乱人祸,加之年久失修,大小建筑遂渐被毁。为吴山道教著名宫观。泉州玄妙观道教宫观。在福建省泉州市城内东部。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 (280~289),初名白云庙;唐神龙元年(705)改称中兴观,不久又改称龙兴观;宋大中祥符年间(),易名天庆观;元元贞元年(1295)改名玄妙观。明清两代曾设道纪司于此,管理泉州道教事务。此观规模宏大,占地二千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三清殿、玉皇殿及左右配殿与回廓等。是泉州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荆州玄妙观荆州玄妙观是日国务院批准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荆州三观之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城区荆北路,小北门内西侧,北靠城墙。玄妙观是荆州市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玄妙观名称曾多次变更。公元一○○九年,宋真宗下诏更名为天庆观。公元一二九七年,元成宗复改为玄妙观。公元一三三九年,元顺帝赐题“九老仙都宫”。清代为避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名为元妙观。古观原由山门和六座殿阁组成。六殿阁分别名为四圣殿、三清殿、玉皇阁、玄武阁、圣母殿和梓潼殿。前四殿依次成直线排列。四殿中最后一殿玄武阁置于高台,台东为圣母殿,台西为梓潼殿(供梓潼帝君)。后来剩下三重建筑,前为玉皇阁,中为三天门,后为置于崇台之上的玄武阁(又名紫皇宝殿),均为明代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重建。玉皇阁重建时作了扩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略呈正方形,有三重飞檐,每层檐下施有玲珑美观的斗拱。三重檐由大而小,状似三层塔形。屋顶为钻尖式,托一带尖顶的青铜莲花座,直刺云天,犹如盛开于天际的金莲。钻尖顶上题有“大明万历庚辰吉旦”数字。屋面盖黄、绿二色琉璃瓦,金光闪闪,与后面高耸于崇台上的玄武阁相互辉映,十分壮美。玉皇阁前,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为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所立,名为“九老仙都宫记”碑。根据碑文叙述,元顺帝当时封观内主持道人唐洞云(道号元静真人)为八仙之后第九仙,玄妙观因而改名“九老仙都宫”。碑文为元代著名的洞庭学士欧阳元撰写,元代大书法家危素手书。字体为楷书,阴文,字迹清晰,笔力遒劲,是一件珍贵文物。荆州三观的另外二观是太晖观和开元观。玄妙观——大汉陈友谅故居玄妙观,曾名元妙观(因朱元璋忌讳而改为玄),是江汉平原方圆百里的道教中心,也是荆楚大地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居。此观位于沔城南门,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明、清两朝的道正司一直设在这里。1941年以前颇具规模,观内有灵官殿、三师殿、三清殿、雷祖殿、吕祖殿、斗姥殿、救苦殿、观音殿、皇经殿、老祖殿,俗有“一观十殿”之称。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它的创立者是东汉时的张道陵,人称他张天师。他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著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分两大派:全真派为出家道士,蓄发、须、头顶挽髻、素食,重清修,认为人可以修练成神仙,长生不老。他重生、乐生、重术、厌死,因此信奉的人很多,特别是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正一派为居家道士,不蓄发、重符箓,主要从事斋戒仪式活动,也叫作道场,有唱诵、舞蹈、乐器伴奏,凡死人、发火、瘟疫等都要请道士驱鬼降妖,沔城有一名歇后语:“道士遇到鬼—法都使尽”。人们讽刺道士念的经开头两句为:“天哪,地哪,道士老爷要现钱,坐在屋里望死人”。证明居家道士以收受钱财为目的,全属欺人的迷信活动。 陈友谅(),沔阳黄蓬山(今属洪湖市)人,祖籍排湖谢家湾,后迁居沔城南门。本姓谢,因祖父入赘陈家,遂随其姓。陈友谅自幼习文崇武,聪明过人。他26-30岁两度中榜进士,成为闻名遐迩的文武全才。当年,目睹元末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遂萌发了灭元兴汉之志。他“举义旗,破元兵,靖祸乱,都武昌,称汉王,顺江而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令元军闻风丧胆,十八年戎马生涯,陈友谅凭他的智慧和胆略,创下了三分天下陈有其二的辉煌,他从义军中一个佐掌文书、钱粮的官吏,奋斗成一个威振三楚,统率百万雄师的农民领袖。最后他与朱元璋争夺天下,鏖战于江西鄱阳湖,不幸被流矢贯穿眼睛及头颅而亡,年仅44岁。太尉张定边将其尸首运回武昌,葬于蛇山之麓。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为了消除陈友谅在百姓中的影响,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沔城设尉署,派沈友仁为驻守沔阳的指挥使(军事长官)。沈友仁按照朱元璋的旨意,将陈友谅故居改为玄妙观。尽管陈友谅魂断鄱阳湖,壮志未酬。但他对推翻元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仍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 1984年,沔城人民为纪念陈友谅这位江汉先英、荆楚枭雄,热情捐资在原废墟上重修了玄妙观,武汉大学著名教授李国平还题写了“陈友谅故居”几个大字嵌于门前。现在观内重建了雷祖殿、三清殿、药王殿、救苦殿、观音殿、斗母殿等七座宫殿,完善了草坪、假山、休闲亭等设施,形成了一个既古朴典雅,又洋溢着现 代气息和宗教氛围的旅游景点。 1997年,沔城艺人邵四平根据陈友谅出土雕像,精心创作了一座金戈铁马陈友谅塑像,气宇轩昂,威武雄壮。塑像高八米,底座以优质砍石为基,上刻“大汉陈友谅”四个遒劲大字,由《陈友谅》一书作者-中共巴东县委书记程远斌题写。 观内还陈列众多的古迹,有陈友谅石刻像、拴马石、喂马槽、刑锅、青云接武石牌、玉泉古井等。 目前,陈友谅纪念园已纳入湖北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并报国家争取开发资金,拟定兴建“汉王故里”坊、汉王宫、文物存列廊、石碑廊、衣冠冢、竹苑等。在不远的将来,“汉王故里”一定会成为更具魅力的名胜景点。庐山玄妙观庐山玄妙观位于庐山将军河东上的金竹坪,明万历七年(1579年),恭乾禅师来庐山金竹坪隐居修行,建千佛寺,千佛寺自仁敬开基以来,一度成为庐山为数不多的兴盛寺宇之一,对日趋衰微的庐山佛教有所复兴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入清以后,千佛寺江河日下,殿荒塔塌,残破不堪。光绪初年(1884年),道人尉自明将千佛寺改建成为玄妙观。后经尉自明之徒江纯静“渐廓之”,仍规模不大,有悖尉自明真人墓上横批“宗风丕振”之旨。该墓外表石结构,墓头饰有花纹,碑上刻有对联:“灵台明了了,妙道入玄玄。”是庐山现存完好的古墓之一。
声明:此内容系本站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到的结果,不代表本站赞成其中所述的内容或立场!百科全书为您提供玄妙观,玄妙观的意思,玄妙观是什么意思,玄妙观什么意思,玄妙观的解释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20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6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8个)身体健康
&2017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3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思电商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