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为什么有人天性intj的残忍性格

【欢迎关注佳人官方微信】佳人官方微信出炉啦,
您正在阅读: &
& 为什么有人天生残忍?
为什么有人天生残忍?
人性的黑暗与残忍,是一个谜题,性善说与性恶说多年争执不下。生物学研究发现,有些人的残忍,确实不是后天因素的影响,而是天生就没有“良心”。对,生来没有。
为什么有人天生残忍?
文/I.Issak
重庆一个一岁半的男婴因未被奶奶及时抱出电梯,被梯内12岁女孩丢在地上,踢脑袋,提起来摔打。当电梯开门,女孩把他直接丢了出去。五分钟后,男婴被发现躺在居民楼下的草丛中,已陷入昏迷。
女孩的同学把当事人事发前的恶言恶念告诉媒体:她曾把蜗牛捏碎吃掉,并在事发前两三天说过想把一个婴儿放在包里,从楼上摔下去。
人性的黑暗与残忍,是一个谜题,不断引发争论。道德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都将人性之恶列为研究对象,尝试着给出回答。
心理学家们曾在实验中发现,即便是1-3岁的儿童,都会敏锐的感受到假装哭泣的大人们内心的痛苦,他们也哇哇大哭起来,甚至边哭边伸出胖嘟嘟的小手试着轻抚和安慰。
在另一个实验中,半数1-2岁的婴儿会站起来,为腾不出手又需要走出房间的大人开门——即便没有人敦促,甚至看到他们。人类从小就有分辨并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并会自发产生消除这种痛苦的意愿,这在无数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
所以,即使是杀人狂,在分析其特殊行为的形成原因时,人们通常也会倾向于从其青少年乃至童年经历去寻找答案。比如,好莱坞电影塑造的最成功的杀人恶魔,是《沉默的羔羊》系列中的汉尼拔。2007年又上映了系列片的《少年汉尼拔》前传,讲述少年时期的悲惨经历是如何使汉尼拔变成杀人狂的。
但是,若“人之初”果真“性本善”,那为什么还会有一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她的社会化过程还远未完成——做出如此麻木而残忍的事情呢?
每次发生残虐类的新闻,人们会评价说“良心被狗吃了”。这当然是一种修辞,但是很可能离真相不远。生物学研究发现,有些人的残忍,确实不是后天因素的影响,而是天生就没有“良心”。对,生来没有。
镜像神经元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生物学家们观察灵长类、鸟类及人类的大脑发现,当他们做出一个行为,或者看到同类做同样的行为时,大脑中都会有相同的一部分被激发,即镜像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被认为和人类的认知/模仿、语言学习等行为密切相关,甚至直接决定人类产生共情(Empathy)——简单说,就是乐人所乐,悲人所悲——的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潜意识中,人们会将自己假设成别人,然后通过推理来了解周遭的人和事,之后作出符合社会预期的行为,这是心智理论。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在经历一些情感并观察到别人也经历同样的情感时,镜像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这解释了为什么儿童会安慰哭泣的大人——他们通过镜像神经元和心智理论原理,将他人的痛苦转化为自己的痛苦。
心理学家Abiigail Marsh曾研究过的一位变态杀人狂,发现她竟不能分辨出多张照片中不同人所展现出的恐惧表情,直到看了足够多,她才终有所悟:哦哦,那就是我在捅死别人之前他们露出的表情!
这位杀人狂展现出的是一种真实的辨识能力不足,这和那些做错了事还嘴硬的孩子不一样。她感知不到照片中人们的恐惧表情,进而也没有转化为自己的情绪的能力。Marsh当时没有检测她的大脑活动,但是可以推测出在杀人狂观看照片时,其相关镜像神经元并没有活跃起来——就好像先天耳聋者或盲人的听觉神经和视神经异于常人一样。
当然,在看了足够多的照片之后,杀人狂最终习得了恐惧的表情是什么,但其中机制可能和小学生背诵乘法口诀表没有太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多数心智异常的人得以隐身于社会的原因。
一个虐猫狂大概不需要实操经验就会明白虐猫将引起社会不满,因此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虐猫,但是,当他和猫独处一地,那个阻止了大多数人虐猫行为的因素——对猫和社会的共情,或“良心”——是不存在的。在镜像神经元罢工的“狂人”看来,偷偷用残忍方式杀掉一只猫,和在没人的地方放屁,在电梯中摔打婴儿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在另一个实验中,男性、女性实验对象看到短片中的坏人被抓住并受到电击惩罚时,他们展现出了不同的“共情”程度:在坏人被抓住时,男性和女性都会为受害者感到高兴,但当坏人受到惩罚时,只有男性表现出了高兴的情绪,女性则似乎对坏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产生了“共情”。
单单镜像神经元似乎并不能解释这种性别差异,而后续的研究发现,个中原因竟然是早已被大量研究过的催产素(Oxytocin)。
科学家们早已熟知的是,催产素在女性分娩及产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男性也分泌催产素,但它更多会在性满足方面发挥作用。催产素对两性的不同作用为它赢得了一个可爱的昵称——抱抱荷尔蒙(cuddle hormone)。然而直到三年前,科学家才发现它的作用还不止这些。
催产素分泌于下丘脑,并通过脑垂体的作用刺激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受体,深深地影响人们产生“共情”以及抗压的能力。克莱蒙特研究院的研究显示,注射过催产素的男性会表现得更慷慨并信任他人。同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者发现,负责生产催产素受体的一段基因组成方式,会对催产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有巨大的影响。
在被召集来辨认照片表情的学生当中,该基因段的组成是GG(鸟嘌呤和鸟嘌呤)的学生的辨认成功率高于由AG(腺嘌呤和鸟嘌呤)、AA(腺嘌呤和腺嘌呤)组成的学生,同时前者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富有共情心的人。
至于基因如何影响人们具体的道德选择,科学家又另外做了一个实验。
假如你正在开车,刹车突然失灵,而前方有一个岔路口,眼前两条路都很窄——选择左边,会有一个人被撞死;选择右边,则会有五个人被撞死。你会怎么选择?
大多数人的选择都会是一致的:选择左边的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道德的。实验发现,当实验对象的控制血清素(Serotonin)分泌的基因为LL型时,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道德的;为SS型时,他们则会拒绝为自己的选择寻找道德借口——虽然他们还是会选择撞死那一个人;而为SL时,态度较为居中于LL型和SS型之间。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SS型基因的实验对象更容易对那可怜的一个人产生共情。
如果我们拒绝承认人类的道德感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至少也要意识到,道德感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修养。若一个人先天共情的能力不足,那么一味的谴责似乎就不再那么有意义——道德能力正常的人,难道不应该利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去理解他们吗?
☆还没看过瘾?添加微信公众号 jiarenorg ,就能天天收到佳人精彩文章了,咱们微信里见!
| 京ICP备 | 京公网安备64心理学解析,为什么男人的天性会喜新厌旧?
发表时间: 11:40:00
点击:17412
幻龙九封尽
请选择要设置的颜色:
使用该道具可将帖子置顶到:
时效:6小时
使用该道具可将帖子置顶到:
时效:30分钟
请输入楼层数:
请输入楼层数:
该道具可显示帖子内所有匿名用户,但仅使用者本人能看到:
该道具可将帖子内的匿名发言用户恢复为正常显示昵称,并以红色醒目显示,为匿名终结者,且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幻灵九峰尽
请输入回复置顶区的楼层数:
请输入楼层数:
心理学解析轻微多偶
研究都表明,人类都有轻微多偶的倾向。但现代社会,女性更注重维持一对一的婚姻状态。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跟女性认为熟悉的面孔更具吸引力相反的是,男性更喜欢的是新鲜感跟神秘感,这也是男人为什么会喜新厌旧的根本原因。女人可以通过打扮变化、角色扮演、制造新鲜感、尝试不同的床上功夫等,来克服男人轻微多偶的本性。
发表时间: 11:40:00
回复置顶区
使用 ,可让您的回复出现在此区域
心理学解析男人的择偶策略
男人的择偶策略有两种。一种俗称“玩一玩”,它是短暂的、没有承诺的感情,称它为短期择偶策略。一种俗称“真爱”,它是长久的、有长期承诺的感情,称它为长期择偶策略。在同一个男人身上,可以同时并行着这两种择偶策略。
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感兴趣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解密女人如何获得真爱之如何提高亲子确定性
&这样。。。。。。。。。。。。。。。。。。。
该回复已删除
猜你也喜欢
财务密码:
楼主的其他的文章
猜你也喜欢
幻龙九封尽
请选择要设置的颜色:
使用该道具可将帖子置顶到:
时效:6小时
使用该道具可将帖子置顶到:
时效:30分钟
请输入楼层数:
请输入楼层数:
该道具可显示帖子内所有匿名用户,但仅使用者本人能看到:
该道具可将帖子内的匿名发言用户恢复为正常显示昵称,并以红色醒目显示,为匿名终结者,且所有人都可以看到!
幻灵九峰尽
请输入回复置顶区的楼层数:
请输入楼层数:4个残酷实验:心理学可以有多黑暗?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的《心理学概论》自3月4日开课后,已经连载到第三讲,截至目前已经有18000多人选课啦!作为最贴近人类行为研究的学科之一,心理学百年来一直在争议中发展。下面的文章,介绍了历史上饱受争议的4个心理学实验。有人说它们黑暗而残酷,有人说它们为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读完之后,你怎么想?
1.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参与者被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使其听觉受限;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使其无法产生触觉。
除以上限制外,参与者拥有相对的自由和大量的空闲时间,不需完成任何额外任务,即可以赚到一笔实验酬劳。实验前,大多数参与者想象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
但事实是,他们都在实验开始几小时后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参与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包括:出现错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视幻觉通常表现为不明光线的闪烁;听幻觉包括狗的狂吠声、警钟声、打字声、警笛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包括感到冰冷的钢块压在前额和面颊,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等。
这项研究显示,长期感觉剥夺会导致极端焦虑、幻觉、奇怪的想法和抑郁症。
图中的人名叫Jos&
Padilla,美国公民,2007年被美国政府指控协助恐怖主义并被判刑。据称,他在监狱中曾多次被狱警以“感觉剥夺法”折磨,每次长达数周。据说,Padilla在被折磨后精神崩溃,坚信他的律师是审讯折磨计划的同谋,而抓捕自己的人才是可靠的保护者。
2.权力服从实验
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设计了权利服从实验,目的是回答一个问题:千百万名屠杀犹太人大的纳粹,有没有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杀人的凶手,而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
实验过程如下:实验参与者被告知自己将扮演“老师”,任务是教导隔壁房间的“学生”。“老师”和“学生”看不见彼此,但可以互相听到声音。“学生”实际由实验设计者的助手假扮,但实验参与者并不知情。
老师(上图T)受到实验设计者(上图E)的指示:每当学生(上图L)答错问题,都要启动手边的电击控制器,给隔壁的学生一次痛苦电击。随着答错的增加,电击强度也从45伏特增加到330伏特以上。任何人都知道,这个量级的电击对人体可能产生致命影响。
学生当然不会真的受到电击,但老师并不知情,因为随着每次电击,他们都会听到隔壁学生痛苦的嚎叫声和请电击停止的央求。
随着实验的进展,电击强度和学生嚎叫中表现出的痛苦程度的增加,一些参与者表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一些人在实验设计者保证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后,继续电击;另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在任何情况下,实验设计者都会指示老师不要理会学生的痛苦,继续进行电击,除非参与者非常坚定的要求停止。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拉姆曾预测实验结果,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拉姆的第一次实验中,65%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没有一个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停止电击。
米尔格拉姆后来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3. 斯坦福监狱实验
该实验是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把征募来的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不得不终止,原因是该实验对扮演囚犯的实验者造成了伤害。
津巴多本人坦言,在实验进行之前,他这觉得这有可能只是无聊的十四天,毕竟这批所谓的看守和囚犯都通过了心理测试,并被证明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
实验刚开始还相安无事,毕竟看守和囚犯双方都需要时间进入角色。过了一段时间,“囚犯”开始感到无聊,于是试着挑战权威:他们撕掉缝制于衣服身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
看守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作为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的津巴多则告知看守们要自行解决问题。于是看守们采取措施对囚犯进行“镇压”:
他们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
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随着实验进行,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
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实验仅仅进行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一个好人已经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濒临崩溃。
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4.小阿尔伯特实验
1920年,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和罗莎莉·雷纳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阿尔伯特进行试验。
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他短暂地接触了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物品。实验开始前,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实验正式开始:
第一步,华生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小阿尔伯特处,并允许他玩弄它。这时,他对白鼠并不恐惧,甚至会伸手触摸它;
第二步,当小阿尔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和雷纳在他身后用铁锤敲击铁棒,制造出刺耳的声音,小阿尔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表现出恐惧。该过程重复数次;
第三步,把白鼠放在小阿尔伯特面前,且不发出声音刺激。小阿尔伯特此时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与巨响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
而且,这种恐惧对其他相似的东西也有效。在实验的17天后,当华生将一只兔子带到房间,小阿尔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带有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
实验引起巨大的伦理争议,实验者被指责扭曲了婴儿的心理,违反学术道德。2009年,有人曾想调查该实验对小阿尔伯特后来的生活的影响,但他们发现婴儿已经在6岁的时候死于脑水肿,因此该实验对其后来的发育的影响无从知晓。
四个实验的介绍就到这里,对心理学实验意犹未尽的同学,学堂菌荐书两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和《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后记:《心理学概论》的MOOC正如火如荼进行,课程视频和讨论区中有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思维的火花,在上搜索课程名称,现在选课还来得及!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人性的心理学著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